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43页

  • 139.63 KB
  • 2022-07-30 发布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 4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七年级历史上册中考复习资料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神州大地上的原始人类1、我国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3、元谋和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使用磨制石器,掌握了磨光;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 第2课文明入口的氏族村落1、浙江余姚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住干栏式房屋,陕西西安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住半穴居式房屋,绘制彩陶:人面鱼纹盆,他们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2、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3、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并有黑陶白陶第3课中华文明之祖1、农耕和医药的始祖是炎帝,号称“神农氏”。黄帝被称为轩辕氏。嫘祖发明养蚕抽丝的方法。2、炎帝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蚩尤与黄帝部在巨鹿大战,蚩尤战败。黄帝被尊称为人文初祖3、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禹通过筑堤堵水治理了洪水。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夏商周第4课夏、商、西周的更替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2、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4、西周为加强对各地的统治(目的),实行分封制,受封诸候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定期朝觐、纳贡,治理封国,战时出兵作战(内容)。通过分封制巩固了对全国的统治(作用) 5、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第5课甲骨文和青铜工艺1、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汉字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作用)是研究商朝历史珍贵的资料。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或钟鼎文。2、商周是青铜器鼎盛时期。商朝青铜器有司母戊鼎(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和四羊方尊。3、商、周时期的“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第6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2、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3、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任用管仲为相)4、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退避三舍);楚庄王(问鼎中原)5、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三家分晋6、公元前262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7、魏、齐两国之间的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减灶计),魏国连败。8、军事家:春秋晚期著有孙武《孙子兵法》:战国时期孙膑著有《孙膑兵法》第7课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n1、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得到迅速推广,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修筑了防洪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3、商鞅变法的时间:公元前356年(当时秦国国君是秦孝公)变法的主要内容:政治方面:奖励军功、实行中央集权制经济方面:废除土地国有制,实行私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其他方面:改革落后的风俗习惯。改革的历史意义:秦国的政治得到改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军队战斗力争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你打下了坚实基础。第8课春秋战国的文化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主要由仁和礼组成。政治上他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教化百姓,教育上他主张有教无类,兴办私学,广收门徒,因材施教。其言论由弟子收集于《论语》。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春秋晚期的老子,具有辩证思想,政治上他主张无为,损有余而弥不足,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3、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提出“民贵君轻”;道家代表人物是庄子,他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无为而治”;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改革,主张“法治”。第三单元 大一统国家的建立――秦汉第9课秦始皇建立多民族的统一国家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2、秦始皇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2)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3)地方推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铜钱),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文字(小篆);思想上:焚书坑儒;军事上:北击匈奴,筑长城;南征越族,开灵渠,设三郡3、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北伐匈奴,把匈奴赶回大青山以北。4、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灵渠的修建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第10课秦朝的速亡与西汉王朝的建立1、秦末暴政:焚书坑儒,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严酷,秦二世的残暴统治。2、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建立张楚政权。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3、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项羽和刘邦之间展开了争夺对全国统治权的(性质)楚汉战争4、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第11课汉武帝的“大一统”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重点)政治方面:(1)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削弱诸侯王权(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2)加强中央的监察权,设13州刺史。经济方面:加强中央经济权,铸五铢钱。思想方面: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建议)。经略边疆: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张骞通西域;消除割据,设南海九郡;经略西南夷,设郡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1:在长安设太学,置五经博士2:设博士弟子第12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和丝绸之路..\n1、西汉汉武帝兴修白渠,亲自治理黄河,赵过创拥代田法;东汉明帝命水利专家王景治理黄河。2、西汉时期,我国铁农具大大发展,铁犁和牛耕在黄河流域普遍推广使用。3、西域是汉朝对今新疆及其以西地区的统称。公元前60年,汉宣帝设西域都护,新疆地区(西域)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4、丝绸之路起点是长安,最远达大秦或欧洲。东汉班超经营西域30年,保护和改善丝绸之路。5、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丝绸之路是中西交通要道,是我国与欧亚各国加强联系、发展友谊的桥梁。6、丝绸之路:中国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因运销中国的丝织品而闻名于世,故称“丝绸之路”。首先开通这条路的是汉武帝时的张骞。7、自汉运往西方的商品,有丝织品、漆器、铁器等;西方来的商品有良马、橐驼、香料、葡萄等。第13课秦汉的科学技术1、我国使用纸作为书写材料开始于西汉,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并推广使用,称这种纸为蔡侯纸。2、成书于东汉前期的《九章算术》是一部古代数学专著。3、东汉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用来测定地震方向的地动仪。4、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写了《伤寒杂病论》一书;东汉末年精于外科的神医华佗创制麻醉剂“麻沸散”,编制五禽戏被后代医学界尊为“外科鼻祖”。第14课秦汉的文化艺术1、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代,编写了《史记》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之间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个部分。2、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发掘出的兵马俑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第15课三国鼎立1、184年,张角发动黄巾起义。2、曹操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经济上招民屯田,奖励农耕,招贤纳士(取胜原因)。200年,曹操对袁绍的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影响)。 3、208年,曹操对孙刘联军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影响)。4、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在建业称王,国号吴,史称孙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5、230年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省),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 6、263年,魏灭蜀汉。265年,司马炎废曹魏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统一全国。第16课两晋与南朝1、316年西晋灭亡,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南京是六朝古都:吴、东晋、宋、齐、梁、陈。2、420年,东晋权臣刘裕建立宋,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都城在建康,称为“南朝”3、江南地区经济发展(重点)原因:(1)江南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2)北方人口大量迁往江南,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和技术。(3)江南地区因战乱较少,社会秩序相对稳定。(4)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主要成就:农业:大开旱地、湖田,兴修水利,改进育种施肥,推广铁制农具。手工业:冶铁、纺织、造船、青瓷制造..\n城市的发展:水路交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商业性的城市。第17课十六国与北朝1、383年,(氐族苻坚)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2、494年,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中原的洛阳。迁都原因:1.平城地处偏僻2.有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3.北方少数民族很容易对平城构成威胁3、北魏孝文帝改革(重点)(1)内容:①整顿吏治、严惩贪污②实行均田制;③建立农村基层组织;④迁都洛阳;⑤推行汉化政策。(2)影响:促进了北方各族的生产和文化的进步;加速了北方的民族融合,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第18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技术1、南朝数学家宋祖冲之第一次把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7位(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2、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一书,这是我国最早的论述农业生产著作。3、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有文学价值。第19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1、东晋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2、东晋顾恺之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3、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开始传入我国,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主张:宣扬人的善恶都有报应,要想免祸求福,必须忍耐眼前的一切痛苦,行善修道。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始东汉中期,主张:炼丹服药,已达到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目的。4、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石窟:北魏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5、东晋陶渊明的代表作《归园田居》七年级历史下册中考复习资料第1课隋朝的统一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589年,灭掉陈朝,统一中国。2、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3、隋朝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3、大运河的历史作用:对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国家统一的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4、隋文帝时,开科举制的先河。隋炀帝时正式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科举制打破了门第的限制,给一般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为统治者吸收、笼络人才拓宽了道路。第2课贞观之治1、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2、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626年,李世民(唐太宗)继位,改年号“贞观”。3、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期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重视贤才和虚心纳谏,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n4、唐太宗时著名的宰相有:房玄龄和杜如晦,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善于决断,所以人们称“房谋杜断”5、唐太宗时著名的谏臣是:魏征,魏征被唐太宗比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6、隋唐时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指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三省的职责: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7、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8、唐朝的都城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第3课盛唐气象1、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国号为“周”。2、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开元”,社会稳定,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被誉为“开元盛世。”3、由武则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姚崇被人们誉为“救时宰相”第4课唐朝的民族政策和科举制度1、隋唐之际北方少数民族中,漠南地区的东突厥势力最为强大。唐朝派军扫平东突劂后,在当地设立都督府。在唐朝开明政策的感召下,西北各部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2、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促进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3、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嫁给吐蕃首领尺带珠丹。唐玄宗时,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称与唐朝“和同为一家”。4、隋朝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5、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主要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主6、武则天时开创了殿试和武举,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第5课唐朝的对外交流一唐与日本1唐朝时,日本官方十多次派遣唐使到唐朝访问。目的是密切两国关系,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2唐朝时为中日两国交流作出突出贡献的僧人是鉴真,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二、唐与天竺唐朝时僧人玄奘从长安出发,到天竺,求取佛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贡献。玄奘是高僧、旅行家。三、唐与新罗:唐朝是向中国派遣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是新罗第6课隋唐的科学技术1、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2、隋唐时期,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术。3、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4、唐朝医学家孙思邈的著作是《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被后世尊称为“药圣”..\n第7课隋唐的文学艺术1、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代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诗人当推李白和杜甫。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2、唐朝时著名书法家有颜真卿、柳公权,颜真卿和柳公权被合称为“颜筋柳骨”3、唐初画家阎立本以人物故事画著名。盛唐画家吴道子被后人尊为画圣第8课北宋和辽、西夏的并立1、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后改国号为辽。2、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史称“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3、1004年,辽进攻北宋,在宰相寇准力劝下,宋真宗亲自督战,重挫辽军。双方订立澶渊之盟。4、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5、1044年,宋夏订立和约西夏和北宋的边境贸易,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和经济文化发展。第10课南宋金对峙1、1115年,完颜阿骨打(金太祖)称帝,建立金政权。2、1127年,金军攻破北宋都城汴京。1127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3、北宋灭亡的同一年即1127年,赵构(宋高宗)在南方称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4、南宋时岳飞和韩世忠是当时著名的抗金将领。由于岳飞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被称为“岳家军”。5、1141年,南宋和金达成和议,主要内容是: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南宋向金称臣,并向金纳岁币。这样就形成了宋金南北对峙的局面。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1、从唐朝“安史之乱”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完全的超过了北方2、南方成为了全国的经济重心。2.“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两宋时期,太湖流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并且当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即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3.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4、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5、宋朝时海外贸易发达,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6、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1)、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2)、北方大量人口的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及技术。(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气候炎热。(4)、南方统治者比较重视经济的发展。第11课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1、两宋时,访和市的界线已完全被打破,访和市已经没有严格的界线;城市里..\n商业繁荣,大街小巷店铺林立;人们的活动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通宵达旦经营的夜市。人们的生活变得日益丰富多彩2、两宋时期能够充分体现两宋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的作品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3、北宋初年,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由于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的陋习开始出现。4、两宋时,饮食上北方的主食以面食为主而南方以米饭为主,肉食上,北方以羊肉为主,南方以鱼肉为主5、两宋时茶和酒成为了人们的重要饮料6、两宋时期文化生活丰富,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瓦子,瓦子即是一个娱乐场所也是一个商业中心7、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为重视。第12课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统一1、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族的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2、1271年,成吉思汗的继任者忽必烈(元世祖)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3、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军消灭了南宋最后抵抗力量,统一全国。4、元朝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制度,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增设宣政院,专门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的军政事务。5、元朝专门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的机构澎湖巡检司,。6、元朝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7、元朝大都是商业大都市。意大利马克可·波罗的著作《马克可。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第13课宋元的科学技术1、战国时期,人们利用天然磁石制成了“司南”。北宋时在司南的基础上发明了指南针,也叫罗盘针。2、南宋时指南针被广泛的运用于航海事业3、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元代又发明了木活字、锡活字。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5、南宋时,我国出现了管行射击火器—突火枪6、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是古代的四大发明,由阿拉伯人传到西方,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7、北宋时期沈括的科学成就有《梦溪笔谈》、创制“十二气历”。沈括是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石油”一词。8、元朝郭守敬的科学成就有《授时历》测定一年为365.2425天,与现在公历的公历基本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三百年。14宋元的文化艺术1、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n2、宋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词。著名词人有:苏轼、李清照、柳永和辛弃疾。3、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际,她的次以“靖康之变”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3、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是关汉卿,其代表作是《窦娥冤》。4、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的代表作。第15课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1、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朱元璋就是明太祖2、明太祖朱元璋时,在中央废除了宰相制度,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3、明成祖时,正式设立内阁制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4、明朝臭名昭著的特务机构是锦衣卫和东厂,第16课明朝经营边疆与中外交流1、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各国。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2、明代年轻将领戚继光受命抗击倭寇的侵扰。他训练的新军多次挫败倭寇的进攻,号称“戚家军”。第17课清朝的制度与政策1、1616年,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1636年,他的儿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改族名为满洲。2、1644年,清统治者联合吴三桂进入关内,随后顺治帝迁都北京,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3、清朝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正式的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4、清朝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从乾隆皇帝开始全国的通商口岸只有广州一处,第18课清朝对边疆的经营1、康熙帝时平定了葛尔丹的叛乱,维护的国家北边边境的安定2、对西藏的管理:(西部)①确立册封达赖、班禅制度: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②雍正时,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③乾隆帝时创立“金瓶掣签”制度,确定达赖、班禅继承人,进一步加强了清朝对西藏的管理。3、乾隆帝时平定了新疆回部的大小和卓叛乱,统一了新疆,为加强对新疆的管理,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4、1771年初英勇的土尔扈特部部众,在杰出的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毅然踏上了回归祖国的征途,土尔扈特部的回归是民族关系史上最光辉的一页第19课保卫国土奠定疆域1、1662年,郑成功率军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郑成功是民族英雄。2、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3、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打败沙俄,清朝与沙俄签订了中俄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第20课明清的科学技术1、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2、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造的紫荆城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3、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他著成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n4、宋应星是明末科学家。他的代表作《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第21课明清的文化艺术1、明清文学主流形式是小说,“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罗贯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明朝《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这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2、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代表作《牡丹亭》八年级历史上册中考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第1课中英鸦片战争一、林则徐虎门销烟1、背景:①清朝后期已经走向衰败,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国家;②英国为了开辟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赚取中国白银毒害中国人民;③鸦片的输入带来巨大危害。2、鸦片输入的危害:导致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清政府更加腐败,军队的战斗力削弱。  3、经过:①道光帝为维护清朝统治,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东禁烟;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4、历史意义: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二、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直接原因:林则徐的禁烟运动;目的: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2、中国战败的原因:①清朝政治腐败(根本原因),。②英国是当时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落后必然挨打)3、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  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2)主要内容:①(割地)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赔款2100万银元。③(五口通商)开放广州(最、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④(协定关税)英国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必须同英国商定。   4、《南京条约》的危害:①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使香港人民沦为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②赔款—开创了列强对中国勒索赔款的先例;③五口通商—东南沿海门户大开;④协定关税—破坏中国关税主权。5、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三、中国社会的巨变1、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主要矛盾: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战后,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1、原因(目的):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n2、过程:①1856.10英军炮轰广州,战争爆发。②1860.10,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攻占北京。3、结果: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俄签订了《北京条约》(1860年)4、主要危害: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二、太平军痛击洋枪队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发动起义,1853年,定都南京(天京)建立农民革命政权。2、太平军抗击洋枪队:①1860年在青浦大败洋枪队;②1862年初,在浙江慈溪,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三、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1858—1881,共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注:《瑷珲条约》是近代割地最多的条约)  第3课左宗棠收复新疆一、外国势力侵入新疆1865年,阿古柏入侵新疆,并建立伪政权,与俄、英等国相勾结;1871年,沙俄出兵占领伊犁地区。二、左宗棠收复新疆1、“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强调海防,放弃西北塞防;左宗棠“海防”“塞防”并重,力主收复新疆;2、进军新疆:①战略:“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②1878年,收复除伊犁地区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③经过艰难的外交和军事斗争1881年清政府收回伊犁;④1884年清政府建立新疆行省。3、意义:左宗棠收复新疆,挫败了外国侵略者分割中国领土的阴谋,对巩固边疆、开发西北都有重大意义。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1、目的:为了实现征服朝鲜,入侵中国,称霸世界的野心。2、主要战役:①黄海海战:邓世昌率致远舰全舰官兵壮烈牺牲;②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二、马关条约1、时间、人物:1895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  2、内容:①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军费2亿两白银。③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④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危害: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大大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加深了民族危机。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一、八国联军侵华(帝国主义不宣而战)原因:为了镇压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    注意:①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是近代史上中国的首都第二次被外国侵略者攻陷,第一次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n②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一场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二、《辛丑条约》(1901年北京) 1、内容:①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付清,本息共9.8亿两;(注:这是赔款最多的条约) ②北京的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③清政府向各国认错道歉,并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④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2、影响: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归纳:1、外国列强的历次侵华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内因: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根本原因)外因:西方资本主义力量强大,超过了陈旧落后的封建制度。☆归纳:2、李鸿章签订的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名称时间内容影响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危害最严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1.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3.增开牛庄、淡水、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4.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危害最严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英法美等八国《辛丑条约》1901年1.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3.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国家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4.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第6课洋务运动一、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近代化的开始)1、背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清政府的部分官员认识到“船坚炮利”的作用,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富国强兵。2、目的:维护清朝的统治3、开始的标志:1861年年总理衙门的设立  4、口号:前期口号“自强”主要办军事工业;后期口号是“求富”;主要办民用工业。..\n5、洋务派的形成  代表人物:①中央:奕  ②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6、洋务派创办的主要企业前期自强  军事工业  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第一个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规模最大的军事工厂福州船政局左宗棠规模最大的造船厂后期求富  民用工业  轮船招商局李鸿章第一个民用工业开平矿务局李鸿章湖北织布局张之洞汉阳铁厂张之洞最大钢铁厂注:19世纪80年代创办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创办了第一所新式学堂:1862年设立的京师同文馆。7、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8、性质:一场失败的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9、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创办的军用和民用工业,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创办的文化教育事业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新型的科技、翻译和军事人才。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10、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不触动封建制度,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是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的。第7课戊戌变法一、公车上书(1895年)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重。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3、内容: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4、影响: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5、为了给变法制造舆论,维新派创办了《中外纪闻》,组织了强学会。二、百日维新1、开始的标志: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2、内容:①经济方面:提倡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改革财政;②政治方面:广开言路,裁撤冗员,精简机构;③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④军事方面:训练和装备新式陆、海军等。3、结果:①以慈禧为首发动了戊戌政变;②维新志士谭嗣同等被杀害,称为“戊戌六君子”。4、性质: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5、历史意义: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6、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①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②采取改良的办法,脱离广大民众;③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资产阶级不足以同封建势力抗衡。7、给我们的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第8课辛亥革命一、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n1、兴中会的成立: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建立兴中会(1)性质: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口号:振兴中华 2、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1)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创立民国(民权主义),平均地权(民生主义)”。 同盟会以《民报》作为机关报;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 二、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起点)  1、时间、地点:1911年10月10日 湖北武昌2、结果: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采用民国纪元,改用公历。3、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①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②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最大历史作用/意义),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③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为什么说它失败了?):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第9课新文化运动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北洋军阀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在思想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2、兴起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  3、两大口号/两面大旗:民主、科学 4、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  5、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北京大学  6、主要内容:前期: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冲击了封建专制主义思想、封建道德和封建文化,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5.4—1949.4.2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指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10课五四爱国运动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说明:弱国无外交  2.五四运动过程:..\n分期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时间1919年5月4日—6月3日1919年6月3日起主力爱国学生工人阶级活动心北京上海经过口号:“外抗强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青岛”、“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出现了“三罢”斗争: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3、结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了卖国贼(曹、陆、章)职务;没有在“和约”上签字,取得了初步胜利,。二、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推动了革命力量的团结。广大的工人阶级参加了五四运动,并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1课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是主义观》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成立的条件:①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②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③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李大钊在北京先后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2、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大会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3、中共“一大”的主要内容:①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②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以达到最终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③中央领导机构: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三、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和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代表。中共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共“二大”的召开: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第12课国民革命一、黄埔军校1、1924年5月在广州黄埔创建“陆军军官学校”(又称黄埔军校)  2、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3、作用: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为北伐胜利进军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二、北伐战争(1926年)1、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一全国2、革命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3、先锋:叶挺独立团4、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5、主要战役:..\n汀泗桥、贺胜桥、武昌战役7、北伐的结果:基本消灭吴、孙、军阀势力,不到半年,北伐军就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到武汉,北伐战争取得了初步胜利。三、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1、国民革命失败:①1927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②汪精卫“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失败。  2、失败原因:主观:陈独秀犯严重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根本原因);党成立不久,力量弱小,斗争经验不足;客观: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3、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第13课红军建军与万里长征一、南昌起义: 1、时间:1927年8月1日 地点:南昌2、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3、经过: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占领了南昌城。随后南下广东,转战江西、广东、湖南等地。4、意义:①南昌起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序幕,在中国人民面前树立了坚决斗争的旗帜。②8月1日成为人民军队诞生的纪念日。  5、“八七会议”:1927.8.7汉口内容: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会后,毛泽东湖南领导秋收起义。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928年,毛泽东建立了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想一想,毛泽东为什么要领导起义队伍向农村进军?(为什么要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答:①城市敌强我弱,农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②在农村群众基础较好;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毛泽东会师,工农红军第四军三、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1、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贵州遵义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1)内容:①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②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2)意义: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的胜利  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三个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4、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革命的骨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4课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n一、九一八事变(柳条湖事件):1931年9月18日沈阳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 1、各种政治力量的态度:①国民党:不抵抗政策;②共产党:坚决主张对日作战;③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④东北人民:组成抗日义勇军进行顽强抵抗。2、事变结果: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3、影响:是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 二、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  1、背景:日本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全国救亡运动高涨,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2、概况: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派兵扣押蒋介石,通电全国,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次逼蒋抗日的行动,史称“西安事变”。3、性质:逼蒋抗日的军事行动。4、中共态度:中共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事变的主张,并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进行调停。5、结果/西安谈判:蒋介石被迫被迫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6、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它基本结束了十年内战,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前提。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一项实际上接受中国共产党提议的决议案。第15课八年抗战一、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 北平西南的卢沟桥1、标志: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标志;2、国共合作抗日  战役名称时间地点指挥者意义台儿庄战役1938台儿庄李宗仁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鼓舞了军民的士气百团大战1940华北彭德怀提高了中共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抗战胜利的信心第16课侵华日军的暴行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起长达6个星期,屠杀30多万人)  1、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国民党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陪都。2、南京大屠杀给我们的教训是:①牢记历史②时刻保持警惕;3、给我们的启示:①反对战争、珍爱和平;②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抬头,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第17课抗战胜利与中共七大的召开一、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抗击了60%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中共是抗战的中流砥柱二、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5年4月延安) 1、背景:日本失败已成定局,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n2、内容/决议:①毛泽东在大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3、意义:中共七大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全国抗战的最终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945.8.15)  1、加速抗战胜利的事迹:①美国对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②苏联对日宣战;③中国展开对日寇的大反攻。2、抗战胜利的原因:①国共合作基础上实现全民族抗战;②人民群众积极参战;③战争的正义性;④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互相支援;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抗日战争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4、国际意义: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第18课重庆谈判与内战的爆发一、重庆谈判(1945年10月10日1、背景(原因):抗战胜利结束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蒋介石却阴谋发动内战。  2、谈判目的:①国民党:为内战作准备,也为欺骗人民,掩盖发动内战真相;②共产党:为争取国内和平,也为揭穿蒋介石假和平阴谋。3、谈判结果:中共作出让步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4、谈判内容: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独立、自由的新中国。5、意义:表明中共争取和平诚意,扩大了影响,赢得了人民信任,也使国民党在发动内战时政治上陷入被动。二、全面内战的爆发  1、爆发的标志:1946年,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内战爆发。2、解放军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 三、转战陕北(重点进攻):1947年3月,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四、千里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1、时间:1947年2、意义:开辟了鄂豫皖解放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第19课战略决战一、辽沈、淮海、平津战役1、三大战役:辽沈战役1948.9--1948.11;淮海战役1948.11---1949.1;平津战役1948.11--1949.12、意义:①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②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n3、解放战争能胜利的原因:①国民党失去民心;②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群众的大力支持;军队的英勇作战,二、渡江战役(1949年4月20日)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政权垮台;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0课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一、张謇和大生沙厂1、背景: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商在中国内地设立工厂,开采矿山,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中国的有识之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主张自办工厂,发展本国商业。2、目的:抵制列强对中国人民剥削,发展本国工商业,挽回中国利益。二、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产生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受洋务运动的刺激2、初步发展: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3、黄金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原因: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4、衰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原因:①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②日本入侵;③官僚资本主义压迫。5、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大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轮船、火车、电报的出现1、轮船: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轮船航运业开始;2、火车:1881年,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是:唐胥铁路;3、电报:19世纪70年代,出现最早有线电报。二、《申报》和商务印书馆1、《申报》是1872年4月,在上海创办的;2、地位:它是中国近代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报纸,堪称中国近代史的一部“百科全书”3、戊戌变法期间创办的商务印书馆近代最著名的出版机构;另一著名的出版机构是1912年出版的中华书局。三、照相与电影事业1、照相:1844年,摄影技术传人我国;2、电影:①1896年,电影传人我国;②第一部电影是《定军山》四、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发型(剪辨)、服饰(男士<西装>、女士<旗袍>)、礼节(握手礼)、称呼(先生)第七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的进步第22课科技与教育一、詹天佑与京张铁路: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主持京张铁路的筑路工程。二、侯德榜与“侯氏制碱法”1、侯德榜主持研制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2、侯德榜研制出一种新的制碱方法——联合侯氏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n三、京师大学堂:第一所国家创办的近代新式大学,当时最高学府。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四、科举制度的废除1、1904年,清政府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著名的“癸卯学制”。2、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制度第23课思想与艺术一、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魏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1、魏源主要著作《海国图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各国地理、历史及风土人情的著作。2、魏源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二、思想家、翻译家严复1、译著《天演论》2、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优胜劣汰”进化论观点。三、美术家徐悲鸿:民国画坛的杰出代表。代表作:《九方皋》、《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等。四、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聂耳代表作:《义勇军进行曲》、《前进歌》、《毕业歌》和《铁蹄下的歌女》等。冼星海代表作:《黄河大合唱》八年级历史下册中考复习资料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一、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21日—30日在北平举行)临时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影响:(1)国内: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国际:新中国的成立,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二、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阿沛·阿旺晋美;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获得解放(中国大陆获得统一)。第2课巩固新政权的措施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抗美援朝(1950.10—1953年)(1)中国: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2)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3)结果:1953年7月,签订《朝鲜停战协定》..\n(4)意义:打乱了帝国主义扩大势力范围的战略部署,捍卫了亚洲与世界和平,保卫了国家独立,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和平环境,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二、土地改革(1953年春基本完成)1、原因,旧中国土地制度不合理,土地主要集中在地主和富农手中,广大农民被压迫和剥削,是我国实现民主化、工业化和走向富强的极大障碍。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6月;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3、意义: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大量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政权,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第3课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1、原因:我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基本任务:集中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工业化、三大改造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建成投产;南昌飞机厂制造出第一架国产飞机;新中国汽车工业源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国产汽车;武汉长江大桥。二、第一部国家根本大法的颁布1、情况: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意义: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三、三大改造(1956年完成)1、内容:①农业:集体化道路;农业生产合作社②手工业:组织生产合作小组、供销合作社和生产合作社私有→公有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公私合营2、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建立,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4课社会主义的道路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1958年1、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2、评价:①积极:规划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②不足:过分强调了人的主观意志的作用,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忽视了有计划按比例综合平衡发展。二、大跃进(1957年)1、标志: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提高经济计划指标2、表现:(1)农业:对农作物产量的严重浮夸(典型事例:放卫星)→浮夸风(2)工业:钢产量指标不断提高。(北戴河会议)3、影响:严重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后果。各部门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人力、物力大量浪费,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三、人民公社会运动:严重脱离了我国国情和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北戴河会议);共产风..\n(吸取教训: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立足本国国情发展。)四、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自然灾害;苏联突然终止对华援助第5课先进模范人物的涌现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1956—1966)一、“铁人”王进喜:用身体搅拌水泥,制服井喷。(大庆油田)二、“两弹元勋”邓稼先:设计制造原子弹和氢弹。三、“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改变兰考落后的面貌。“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第6课“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一、文化大革命得发动1、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对国内外形势作出错误估计,决定发起一场群众运动,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被林彪、江青一伙利用。2、发动标志:《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二、十年动乱(1966—1976年)1、情况:极左思潮泛滥;红卫兵运动,刘少奇案2、二月抗争:老一辈革命家的抗争3、影响:扰乱了各方面工作正常运转,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三、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覆灭1、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1971年9月13日,九一三事件)2、纠“左”工作:周恩来、邓小平3、“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覆灭:(1)人物:华国锋、叶剑英;(2)影响: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第7课伟大的转折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原因:由于长期“左”的错误的影响和束缚,特别是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党和国家的工作总体上处于徘徊的局面(1976—1978)。2、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3、意义: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北京)1、内容:(1)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3)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2、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转折,成为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伟大起点。三、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邓小平,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第8课改革开放的展开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开始:安徽、四川;“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内容)(2)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n(1)开始:1978年首先在四川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2)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3)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国有企业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5)1993年以后:公司制、股份制三、经济特区的建立1、建立:1980年,我国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海南建省,划海南岛为经济特区。2、影响:经济特区的建立,是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步骤。它在加强对外贸易,利用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推进经济改革,加速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有效的示范作用。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场,经济特区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第9课民主与法治建设一、社会主义民主建设1、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1957年后→文化大革命:民主法制建设受到严重干扰和巨大破坏3、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城市和农村分别设立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二、法制建设新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一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法);第10课邓小平理论是现代化建设的指针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中共十二大:1982年9月,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2、中共十三大:1987年10月(1)内容:①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②完整地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③确立了我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2)社会主义初阶段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3、“南方谈话”(1992年初)(1)内容:党的基本路线要坚持一百年不动摇。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三个有利于”(2)意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加快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4、中共十四大:1992年10月(1)概括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2)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经过“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邓小平理论形成体系)二、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1、中共十五大:1997年9月;命名“邓小平理论”,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2、九届人大二次会议: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国的指导地位3、丰富和发展:“三个代表”(江泽民)4、中共十六大:2002年11月,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11课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一、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政治制度..\n二、各民族共同繁荣(著名人物:孔繁森)1、“一五”计划期间:内蒙古包头钢铁基地、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宁夏青铜峡水电站;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改变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2、西部大开发战略:1999年第12课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一、“一国两制”(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1、人物:邓小平2、内容: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一个国家,两种制度)3、意义:有利于台湾、香港、澳门的长期稳定,有利于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可以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二、香港、澳门回归1、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英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耻辱);香港特别行政区2、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葡萄牙;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莲花)3、意义:“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推进了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为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香港:①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割香港岛;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割九龙司;③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占新界,租期99年。)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江泽民八项主张(是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纲领)2、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祖国统一大业一定能够实现)台湾问题:①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抗日战争胜利光复(1895—1945);②解放战争(1946—1949):1949年4月,国民党败退台湾,两岸分裂至今。第13课国防建设一、人民军队不断强大(1)华东军区海军:第一支人民海军(2)南海、东海、北海舰队二、科技强军与国防现代化1、战略导弹部队:第二炮兵(1966年7月);2、科技在经济、军事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大,人民军队走精兵之路与科技强军之路第14课外交成就一、20世纪50年代1、和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周恩来(1)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2)意义:在国际上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深远,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2、出席亚非会议(万隆会议):1955年;周恩来;“求同存异”方针;意义:为新中国赢得广泛的声誉和朋友,打开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二、20世纪70年代1、重返联合国: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中美建交:①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对抗→正常化);②建交:1979年1月三、改革开放后: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1年。第15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两弹一星”研制成功..\n(1)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3)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4月,“东方红一号”(4)载人航天:2003年10月,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杨利伟;我国成为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完整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二、袁隆平与籼型杂交水稻:1973年;我国成为第一个实现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国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三、“863计划”:1986年3月,发展我国高技术第16课教育事业的进步一、新时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恢复高考:1977年(2)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我国的基本国策二、推进素质教育:20世纪80年代,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第17课文化、体育和卫生事业的发展一、文化事业的发展:(1)“双百”方针:1956年,“百花开放,百家争鸣”。(2)作品:①小说:《林海雪原》《红岩》《青春之歌》《创业史》《红旗谱》②诗篇:《将军三部曲》《雷锋之歌》二、体育事业的发展(毛泽东:“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陈镜开: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中国人(1956年,举重)(2)容国团: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1959年乒乓球)(3)中国女排“五连冠”:(4)申奥成功:北京取得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第18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一、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二、就业观念的转变:“等、靠、要”思想和“铁饭碗”观念向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转变。三、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为主。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九年级历史上册中考复习资料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的人类第1课原始社会1、大约300万年前,非洲生活着早期人类南方古猿。2、人工制造工具的出现,标志着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结束。世界三大人种: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4、母系氏族的特点:以母系血缘为纽带组成稳固的集团;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主导地位。(该亚的故事)5、父系氏族的特点: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组成稳固的集团;男子在生产生活中居主导地位;私有财产出现。(厄瑞斯忒的故事)第二单元古代世界第2课亚非文明古国1、埃及位于北非尼罗河流域,公元前3100年,形成奴隶制国家,都城在孟斐斯。国王称为法老。..\n2、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是古埃及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3、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汉谟拉比法典》是历史上已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4、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印度的种姓制度:婆罗门(祭司贵族)、刹帝利(官吏和武士)、吠舍(平民)、首陀罗(奴隶)第3课古代希腊和罗马1、欧洲文明源于古代希腊,希腊早期文明爱琴文明前后中心是克里特岛和迈锡尼。2、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城邦。伯利克里当政时期,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到奴隶制民主的最高峰。3、布匿战争:罗马与迦太基为争夺地中海霸权而爆发的战争,罗马获胜,罗马称霸地中海地区。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1、日本大化改新:背景:7世纪,日本奴隶社会的各种矛盾十分尖锐,日本皇室和一些留学中国的人想仿效中国隋唐的制度,实行中央集权。时间:646年。意义:大化改新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次改革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内容:把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实行“班田收授法”;按才能选拔官吏;废除氏姓贵族世袭制;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2、阿拉伯国家的兴起: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伊斯兰教。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并花10年时间统一阿拉伯半岛。第二任哈里发(最高首脑)时,阿拉伯已成为横跨亚非欧的大帝国。第5课欧洲封建文明1、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日尔曼人建立的封建国家中最重要的是法兰克王国。2、8世纪前半期,查理·马特改革,建立采邑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3、8世纪,“丕平献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4、11世纪前后,西欧工商业城市普遍兴起,重要城市有威尼斯、热那亚、法兰克福、伦敦。5、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攻下君士坦丁堡,灭亡了东罗马帝国,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第三单元古代东西方文明及其交往第6课古代的科学文化1、楔形文字: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2、象形文字:埃及出现象形文字,成为拼音文字的先声。3、《荷马史诗》是希腊最早的史诗,为公元前9—前8世纪的盲诗人荷马所作,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4、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是悲剧,埃斯库罗斯被称为“悲剧之父”,他的名剧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利斯被誉为“语言大师”,他的《俄底浦斯王》颇为盛名。5、《天方夜谭》是阿拉伯的第一部童话故事集,被称为民间口头文学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里程碑”6、数学:欧几里得—古希腊人,创立《几何原本》,建立了几何学体系,并在明代末年被徐光启译为中文,它是最早介绍到我国的西方名著。阿基米德—古希腊人,第一个将抽象的理论与实践的应用结合的古代数学家;确立了物体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求得圆周率近似值;阿基米德定律开创流体静力学;提出杠杆原理。..\n8、建筑:巴黎圣母院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的完美表现。麦加清真寺是伊斯兰世界最宏大的清真寺。第7课世界三大宗教1、公元前6世纪,印度种姓制度引起社会矛盾尖锐,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教义:宣扬“众生平等”,提倡消除欲望以解脱苦难,教人忍耐顺从以求进入“极乐世界”。2、公元1世纪,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地区,相传其创始人是耶稣。教义:上帝是宇宙的最高主宰,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人类有“原罪”,人们只要信奉耶稣,忍受苦难,死后灵魂就可升入天堂。基督教的经典是《圣经》。3、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经典是《古兰经》。教义:号召人们信仰“真主”安拉,自称是安拉的使者,主张凡是信仰安拉的人,都是兄弟。第8课文明的冲撞与融合1、公元前5世纪早期,波斯帝国出证希腊,挑起了希波战争(马拉松战役)。2、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国国王亚历山大东征,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建立其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首都是巴比伦。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3、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阿拉伯数字)和一般通用的计数法。4、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元朝时来到中国,著有《马可·波罗游记》。该书扩大了欧洲人的视野,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第四单元 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第9课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14—16世纪)原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首先在意大利萌生主要思潮:人文主义性质: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是《神曲》。文艺复兴的巨人达·芬奇,代表画作有《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文艺复兴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冲破了封建教会的精神束缚,焕发了人们的创新精神,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新航路开辟原因:①资本主义萌芽,西欧渴望从东方获取财富;②东西方之间的交通要道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条件:地圆学说的流行,指南针的应用,丰富的远洋航行知识时间:15世纪末—16世纪初1488年,迪亚士发现非洲好望角。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向西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为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开辟了道路,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对孤立、分散的世界走向整体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第10、11、12课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比较表主要过程确立影响..\n时间根本原因导火线任务领导阶级代表政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年英国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苏格兰人民起义推翻封建专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克伦威尔 ①.开始标志:1640年,新议会召开要求限制王权,革命爆发.②.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英国进入共和国时代③.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④.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⑤.1688年宫廷政变(光荣革命),资产阶级.新贵族统治确立,革命结束1689年,《权利法案》通过,确立君主立宪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它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对欧洲和北美产生了重要影响,开辟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波士顿倾茶事件发展资本主义摆脱殖民统治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华盛顿①.开始标志: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②.建军:第二届大陆会议组建大陆军③.建国: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美国诞生④.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⑤.胜利:1781年,约克镇战役⑥结束: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7年宪法,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运动法国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法国大革命1789—1794年法国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三级会议召开发展资本主义推翻封建制度资产阶级罗伯斯庇尔①.开始标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②.通过《人权宣言》③.1792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路易十六上断头台④.1793年,雅各宾派掌权,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⑤.1794年,热月政变,大革命结束法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有力地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及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要点阐释:1、英国的《权利法案》。①目的:限制国王权力;②内容: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运行;未经议会准许,国王不能征税;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军队或维持常备军;议会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干涉;议会必须定期召开。③意义:《权利法案》确定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具有宪法性质,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2、美国的《独立宣言》。①内容:《独立宣言》阐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指出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成为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②意义:《独立宣言》的发表,大大鼓舞了北美人民的抗英斗志,成为北美人民争取独立的旗帜。它在历史上第一次以国家的名义宣布,人民的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n3、《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国会(立法)、总统(行政)、最高法院(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4、如何评价华盛顿?答: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任大陆军总司令,领导美国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1789年,他当选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任总统。他是美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在美国独立战争和建立共和国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领导作用。他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坚持民主,不贪恋权利,无愧于“国父”的称号。5、法国的《人权宣言》。①内容:人生来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②意义:《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核心内容是人权与法治。它否定了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具有进步意义。6、拿破仑第一帝国:1804年,拿破仑建立了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的法兰西第一帝国。7、拿破仑的内外政策:①对内:颁布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②对外:多次发动对外战争打败反法同盟,维护革命成果,扩大革命影响,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但它对被占领地区的奴役与掠夺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最终导致了帝国的灭亡。8、对于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你认为他进步意义大,还是局限性大,请说明理由?答: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具有双重性质,在战争的初期,拿破仑打败“反法同盟”,这是维护革命成果,扩大革命影响的战争,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客观上也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的瓦解;但他后期的战争具有明显的侵略和掠夺性质,引起了被占领地区人民的反抗,最终导致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灭亡。9、比较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相同点:①原因基本相同: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资产阶级为发展资本主义而发动革命。②领导阶级基本相同: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③革命动力相同:人民群众在革命中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④结果相同:资产阶级最后都取得了胜利,掌握了政权,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同点:①原因不完全相同:英、法是为了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美国革命是为了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②领导阶级不完全相同:除了资产阶级外,英国还有新贵族,美国还有种植园奴隶主阶级。③特点和性质不完全相同: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法国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最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④对世界影响不同:英国革命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美国独立战争赢得了国家独立,推动欧洲和拉美革命;法国革命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封建制度的基础。第五单元 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和扩大 第13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间:18世纪60年代开始主要标志: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蒸汽时代)发明:珍妮机(开始标志),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瓦特改进蒸汽机;史蒂芬孙(英)发明火车,富尔敦(美)汽船影响:使生产力获得惊人发展;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开始了城市化进程分析、比较两次科技革命的异同点。第14课资本主义的殖民掠夺和扩张三角贸易过程:西欧(廉价商品和枪支弹药)非洲(黑人奴隶)美洲(金银和生产原料)西欧..\n影响:给非洲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给印度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英国最早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殖民地人民的抗争:拉丁美洲独立解放运动(18世纪未--19世纪初)1、爆发的原因:受美国独立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2、性质:是一场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独立运动3、序幕:1804年海地独立。1826年,拉美独立战争胜利结束。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4、意义:拉美独立运动彻底粉碎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建立了一系列的新兴国家。印度民族大起义:时间:1857~1859年主力:印度土兵战役:章西保卫战,女英雄:章西女王第15课美国南北战争西进运动:19世纪中期,美国领土从大西洋沿岸扩张到太平洋沿岸,导致了向西移民的“西进运动”。南北两种经济形态: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南北两种经济形态之间矛盾:①北方需要大量劳动力,而南方却把黑奴禁锢在种植园;②北方需要大量工业原料,而南方却把工业原料输往其他国家;③北方希望提高关税,保护本国工业,南方却要求降低关税,购买廉价工业品;矛盾焦点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过程:1860年林肯当选为总统,成为内战的导火线。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3年,葛底斯堡大捷,北方扭转战局,成为美国南北战争的转折点。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告终,林肯被暗杀。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意义: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使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全部政权,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开辟了道路。要点阐释:1、为什么说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说说你的理由?答:南北战争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使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全部政权,从而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及丰富的原料,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2、比较美国废除黑奴制度和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异同?相同点:都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都废除了奴隶制度;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但也有局限性。不同点:美国废除黑奴的方式是通过战争手段,无条件废除;而俄国废除农奴制是通过和平方式有条件,以赎买土地方式解放农奴,对农民进行掠夺。3、比较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异同点?相同点:①背景相同:都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阻碍;②性质基本相同:都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影响相同: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同点:①任务不完全相同:除发展资本主义外,独立战争还具有争取民族独立的任务;②领导阶级不完全相同:独立战争的领导者除资产阶级外还有种植园奴隶主;③性质不完全相同:虽然两者都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但独立战争还具有民族解放战争性质第16课俄国农奴制改革根本原因: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时间:1861年人物:亚历山大二世..\n目的:摆脱日益严重的农奴制危机,维护沙皇统治;前提:保护贵族地主利益的前提下;内容:宣布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和支配自身财产的权利;地主必须分给农民永久使用的宅园地和耕种份地,但需赎买这些土地。性质:沙皇政府推行的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意义(评价):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的转折点(封建—资本主义)。但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第17课明治维新: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幕府统治的阻碍1853年,美国打开日本大门。倒幕派(武士、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1868年武装推翻幕府统治时间:1868年人物:明治天皇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内容:①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②创办近代企业,引进西方技术;③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④改革封建军职,建立近代化军队;⑤提倡文明开化,大力发展教育。意义(评价):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但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试从背景、领导者、性质、方式、内容、结果等方面比较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并分析结局不同的原因?相同点:①背景相同:两国都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且资本主义都有了一定的发展;②性质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③方式相同:都是依靠统治者采取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方式;④内容相同: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不同点:①群众基础不同,明治维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得到部分强藩、广大农民和市民、商人和手工业者的支持,而戊戌变法缺乏群众基础,仅仅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发动人民;②领导者不同:明治维新是中下级武士领导的,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③结果不同:明治维新成功,戊戌变法失败。结局不同原因:中下级武士领导的明治维新,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支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群众基础薄弱,改革不能成功。其次,政策实施环境不同: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改革派掌握了政权,改革措施行之有效,而中国戊戌变法中,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强大,维新措施根本不可能实施。再次,国际环境不同: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明治维新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而戊戌变法是19世纪末,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第六单元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8、19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的建立1、英国宪章运动(1836~1848年)起因: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烈内容:以争取普选权为中心内容的《人民宪章》,意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阶级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2、马克思主义诞生(马克思、恩格斯)时间和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n意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蓬勃发展起来3、巴黎公社(1871年)背景:普法战争性质: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第七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9课第二次工业革命1、时间: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2、标志:①.电力、石油等新能源的利用(电力的广泛应用是主要标志)②.内燃机、汽车、飞机等新机器和新产品的创制3、使电力应用变为现实的发现和发明:①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②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了发电机,③1870年,发明了电动机。④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留声机等电器,被称为“发明大王”,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4、内燃机的创制及影响:创制:19世纪七八十年代,内燃机(发明人:卡尔·本茨)。影响: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发展。5、汽车、飞机的发明:①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研制了第一辆汽车。②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6、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首先,自然科学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其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发生,其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发展更迅速。再次,在一些后起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能充分利用其成果,加快经济的发展。7、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大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它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导致了垄断组织的产生,垄断资产阶级进而控制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生活,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8、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时间背景条件主要标志主要成就特点影响时代..\n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开始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2.资本和劳动力-圈地运动、贩卖黑奴和殖民掠夺;3.市场-国外市场不断扩大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纺织:珍妮机(开始标志),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动力:瓦特改进蒸汽机;交通:史蒂芬孙(英)发明火车,富尔敦(美)发明汽船 1.首先发生在英国,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到机器生产机器;2.开始于轻工业(棉纺织)部门,发明机器者大多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 1.生产力: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获得惊人发展,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2.生产关系:为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进一步扩大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的世界市场奠定了物质基础3.同时也加重了资本主义国家对不发达国家、地区的掠夺和剥削。4.它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5.开始了城市化进程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 1.政治保障: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2.科学技术发展:自然科学的进展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3.市场的进一步扩大电力的广泛应用电力:发电机、电灯等;动力:电动机、内燃机交通:汽车、飞机;能源:石油通讯:电话、无线电报1.自然科学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2.几乎同时在几个国家发生,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发展更迅速;3.一些后起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1.生产力迅猛发展;2.生产关系: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帝国主义阶段;3.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世界,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4.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比格局发生改变。电气时代两次工业革命异同点比较相同点:①都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都使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了垄断组织的出现。③第一次工业革命,列强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了世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不同点:①从发明者看,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劳动者凭借经验和技能,发明成果都是生产经验的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各种发明无一不是在精确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之上取得的。②从发源地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约半个世纪后才在各国真正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多源的。③从突破口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轻工业为突破口;第二次工业革命以重工业为突破口。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1、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应用先进技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美、德发展迅速,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一、二位,英法发展相对缓慢,工业总产值退居三、四位。2、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美德经济发展迅速,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一、二位,但拥有殖民地少,英法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工业总产值退居三、四位,但却占有广大的殖民地,后起的德、美等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形成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演化成两大军事集团。..\n3、英德矛盾是主要矛盾。4、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从英、法、美、德等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答:美德经济迅速发展主要依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新技术,带动了新产业。重视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一战的要点:1、第一次大战爆发的 原因根本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德、美等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具体原因: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三国同盟(德、奥匈、意)和三国协约(英、法、俄),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2、时间:1914年7月--1918年11月3、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4、转折点:凡尔登战役5、结束: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投降,一战结束6、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7、影响:给交战各国带来了灾难,它摧毁了德、俄、奥等国家;削弱了英、法等国;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问题讨论:有人认为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就不会发生。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明理由?答: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改变了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在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和瓜分殖民地过程中形成了三对基本矛盾,三对矛盾的发展导致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这两大军事集团疯狂的扩军备战,萨拉热窝事件只是双方发动战争的一个借口,即使没有萨拉热窝事件,一战也会爆发。第八单元近代科学文化第22课科学和思想1、17世纪,英国科学家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天文学)、创立了微积分(数学)、确立了运动三定律(惯性、比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从而建立了经典力学理论体系(物理)2、19世纪中期,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写成《物种起源》一书,提出进化论的思想和自然选择理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3、20世纪初,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开创了整个自然科学的新时代)。被推崇为自牛顿以来的第一号人物。4、18世纪,法国涌现出了一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的主要思想:宣扬自由平等,批判天主教会和专制制度,反对等级特权和不平等现象。 第23课文学和艺术1、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代表作(四大悲剧)有《奥赛罗》、《哈姆雷特》(莎士比亚戏剧的王冠)、《麦克白斯》。2、19世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充分反映了俄国的社会现象,被列宁称之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3、荷兰人凡·高代表画作有《向日葵》、《桃花盛开》等。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是其成名之作取材自《圣经》。5、19世纪的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代表作有《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合唱交响曲》等。九年级历史下册中考复习资料..\n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探索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一、二月革命1、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原因):“一战”激化了阶级矛盾。时间:1917年3月。目的: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果: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出现了两种政权并立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了实际权利)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列宁;1、革命任务: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2、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3、结果:“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一声炮响,攻占冬宫,标志“十月革命”的胜利。三、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巩固政权的措施:通过了《和平法令》;《土地法令》规定一切土地归国家所有十月革命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使俄国人民摆脱了被压迫、被剥削的命运,也给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局面。世界现代史的开端。第2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背景:十月革命后,各帝国主义国家和苏俄国内反革命叛乱互相勾结,企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为了度过难关,苏俄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为了度过难关,赢得战争,巩固政权;影响:积极影响:为苏维埃政府集中全国物力、人力战胜敌人,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消极影响:超出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二、新经济政策(1921年)新(特点):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并存)内容:①农业:实物税(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集制②工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③商业:实行自由贸易;作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苏维埃政权。苏联建立: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三、苏联二三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成就:1、斯大林实施第一、二个五年计划(1928—1933,1933—1937):优先发展重工业。2、成就: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的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农业上:1937年农业集体化消灭了剥削制度,为工业化的开展提供了粮食和资金。四、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n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新宪法的颁布宣告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制度的建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2、斯大林模式弊端: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利、使苏联有落后的农业国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为以后打败德国法西斯侵略奠定了基础。弊、政治上:权利高度集中,民主法制建设被忽视,滋生个人崇拜和官僚腐败;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严重滞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缺乏持续动力3、启示:立足于国情,符合经济规律,保证国民经济比例协调,依法治国,反对个人崇拜。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一战后形成的国际格局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凡尔赛体系:1、巴黎和会:时间:1919年1月,参加会议的国家有27个,操纵国:法、英、美三国。主要任务:讨论对德和约。结果:签定了《凡尔赛和约》性质: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①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②军事方面: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15年,东岸50公里内德国不得设防。③政治方面: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④赔款方面: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⑤殖民地方面: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实质:(影响)凡尔赛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西方的关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相反,却播下了仇恨和战争的种子。《凡尔赛和约》有关中国决议: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引发了五四运动。二、华盛顿体系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日、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华盛顿会议:1921年。操纵国国家:美、英、日。《九国公约》: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中国因此收回了山东,解决了山东问题)影响: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回复到各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华盛顿会议的影响:它是凡尔赛会议的继续,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史称“华盛顿体系”。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帝国主义列强通过这两次国际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这一体系是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新体系(..\n实质)。这一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只是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它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第4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一、经济危机背景: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间的矛盾)直接原因:生产相对过剩。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1、时间:1929—1933年,2、涉及国家:从美国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3、特点:①持续时间长;②波及范围广;③破坏性大4、经济危机的影响: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帝国主义矛盾加剧。三、罗斯福新政及其历史意义:1、目的:摆脱经济危机,巩固资本主义统治。2、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3、内容:①工业: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规章,确定各企业的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防止因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加强了政府对生产的调节和控制。同时规定了工人的一些基本福利。②社会:大力兴建公共工程,“以工代赈”,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实质: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之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评价:积极:①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局部调整的可生产关系,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②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广大人民的处境,缓和了阶级矛盾,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挽救了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消极:新政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第5课德、意、日法西斯专政一、纳粹政权建立的背景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危机,各国纷纷寻找出路。1、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法西斯专政最早出现在意大利):墨索里尼。2、德国纳粹政权的建立:建立过程:1932年,纳粹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党,1934年,希特勒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法西斯独裁政体在德国正式建立(标志着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希特勒上台后的法西斯暴行:(1)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共产党。(2)大肆迫害犹太人。3、日本法西斯建立: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以军部为核心的日本天皇制法西斯体制形成。影响: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标志着世界大战在亚洲策源地的形成。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二战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由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导致的。..\n(2)直接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法西斯势力的扩张。(3)催化剂:西方大国采取的绥靖政策也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进一步膨胀。一、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形成:二、慕尼黑会议:(1938年)参加的国家及首脑:德(希特勒)、意(墨索里尼)、法(达拉第)、英(张伯伦)内容: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这一内容被称为慕尼黑阴谋)影响: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绥靖政策的实质:希望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甚至是纵容侵略,为自己求得一时的和平从而将希特勒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达到削弱和灭亡苏联的目的。二、二战的全面爆发:时间: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标志二战全面爆发。主要事件:1940年法国灭亡。丘吉尔上台,主张对德强硬政策,1940年英国遭到德国猛烈轰炸(不列颠空战),最终英国粉碎了希特勒的进攻;法西斯势力不断扩大:1940年9月,德意日签订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结成军事同盟。第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一、苏德战争的爆发(1941年6月22日) 苏德战争爆发(二战扩大)。重大战役: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领导)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1941年12月7日)目的:为了削弱美国的军事实力标志:珍珠港事件影响: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达到最大规模。三、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标志: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内容:保证使用自己全部军事经济资源,共同反对法西斯国家,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影响: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加快了战胜法西斯的步伐。第8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一、伟大的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1943年2月)意义: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三、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诺曼底登陆(1944年)经过:在艾森豪威尔的统帅下,美英盟军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作用: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国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局面,加速了法西斯的溃败;四、雅尔塔会议(美(罗斯福)、英(丘吉尔)、苏(斯大林))目的:讨论关于击败德国后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苏联对日作战及战后世界安排问题;内容:①打败德国后对其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②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有条件的参加对日作战;③成立联合国;..\n评价:协调了盟国最后战胜德日法西斯的作战计划,对联合国的成立也起了积极作用;签订了一些有损中国主权的条款,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二战后美苏重新瓜分世界,美苏争霸;五、联合国的建立: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生效,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六、法西斯覆灭:柏林战役:1945年5月,德国投降,二战在欧洲战争结束。9月2日,在美军密苏里号战舰上签订了投降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七、二战的性质和影响:性质:这是一场世界人民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影响:(1)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2)削弱了帝国主义力量;摧毁了法西斯主义。(3)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开始瓦解;(4)二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5)给人类带来了巨大损失和深重的灾难;(6)引发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第四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第9课东西方对峙的两极格局一、冷战政策:本质:“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推行霸权主义。二、“冷战”政策的形成与发展: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1)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国会演说,公开声明美国负有“领导世界”“维护自由”"遏制"共产主义的责任,其实质是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政治表现)(2)由于西欧在战后经济濒临崩溃,社会矛盾激化,1947年6月提出援助西欧计划,1948年2月美国开始推行“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使西欧在1951年底援助结束时,经济有了复兴和发展,同时美国也从中获得了经济、政治,军事方面的好处。(经济表现)(3)1949年,在美国的操纵下,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北约,北约(实质)是以美国为首的军事联盟,美国通过它加强了对西欧各国的政治和军事的控制,并在欧洲大陆组建了一个遏制苏联的包围圈。(军事表现)1955年5月,以苏联为首社会主义国家缔结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建立“华约”。从此,在欧洲形成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长期对峙局面,两极格局形成。关于冷战的标志:"冷战"政策开始的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成立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三、美苏争霸背景:两级格局形成,冷战开始,50年代苏联赫鲁晓夫上台开始争取与美国平等的国际地位。美苏争霸的影响:面临核战争的威胁,造成世界局势的动荡,但避免大规模战争的爆发。第10课美国、欧洲、日本经济的发展一、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时期表现(特点)原因..\n五六十年代经济高速发展,进入黄金时代;市场:消费旺盛,有广阔市场;资金:强大生产力和战时巨额资本积累;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政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七八十年代七十年代经济危机严重,进入“滞胀时期”;八十年代经济有所恢复,但是债务沉重;七十年代:1、经济发展弊端显露;2、受到1974~1975年经济危机的影响;3、西欧、日本的兴起;八十年代:通货膨胀,债务沉重;(最大债务国)九十年代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1、政策:改革社会经济;2、技术:发展教育科技事业,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二、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二战后西欧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①美国的援助;②西欧国家发挥了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采用先进的科技成果;③制定了恰当的经济政策。欧洲的联合:20世纪60年代建立欧共体的原因(目的):为了振兴经济,维护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摆脱美国控制。欧洲共同体的成立时间:20世纪5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先后建立了欧洲煤钢联营、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联营。1956年,三个机构合并,称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欧盟建立:1993年欧洲共同体改名为欧洲联盟,简称为欧盟,总部在布鲁塞尔。作用: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使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格局上出现了"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使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三、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①战后美国在日本进行社会民主化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②美国扶持日本;③朝鲜战争为日本经济发展提供契机;④日本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日本崛起: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第11课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曲折道路一、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东欧国家发展: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效仿苏联模式进行经济建设,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如经济结构严重失调、忽视民主法治建设等问题。二、赫鲁晓夫的改革背景(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改革内容: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鼓励垦荒,提倡种植玉米。  工业方面:精简管理机构,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给企业部分权利。..\n结果:收效甚微。(评价)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只是原有经济体制的局部调整。  三、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匈牙利改革根本原因:照搬苏联模式,其弊端日渐暴露。直接原因(导火线):“匈牙利事件”成功原因:按照本国的国情来建设社会主义。第12课亚非拉的民族独立与振兴背景(原因):二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势力,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一、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1、印巴分治《蒙巴顿方案》: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分离成印度和巴基斯坦。3、印巴冲突:印巴宗教冲突,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造成了印巴之间的严重对立。二、非洲民族独立1、1952年,埃及爆发了独立运动。揭开了非洲独立的序幕。2、1960年,非洲独立年3、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这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古巴:1959年卡斯特罗带领古巴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99年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四、战火频仍的中东(资源领土争端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第五单元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第13课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一、东欧剧变(说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失败。)原因:①根本原因:改革未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②经济危机导致政治危机;③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④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实质: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由社会主义国家变成资本主义国家;二、苏联的解体:1、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未取得成果。政治:把“政治多元化”、“民主化”“公开性”作为三大目标。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外交:苏联推行“新思维外交”主动缓和苏美关系,不干涉东欧事物,从国外撤军。2、经过:立陶宛率先独立3、八一九事件:时间:1991年,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苏联的解体:1991年12月,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发表《阿拉木图宣言》标志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对我们的启示:①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③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等。第14课世界格局的演变二战后的政治格局:1947年开始冷战;1955年两极格局形成,美苏争霸;1991年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一超多强局面);一、世界政治格局演变:一超多强(90年代以来)美国(一超)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背景: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n二、科索沃战争(地区冲突)第15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及其影响原因:优化产业结构,优先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二、欧洲进一步联合与经济一体化:经过如下:1、1993年1月1日,欧洲大一统市场全面实施,欧共体实现了商品、资本和人员的自由流通;2、2002年1月,欧洲统一货币——欧元正式流通。三、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及面临问题表现: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资本)的全球化主要载体:跨国公司四、世界贸易组织(WTO)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推动现实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利: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弊:(1)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主要受益者。(2)进一步拉大了富国与穷国的差距,冲击发展中国家对本国经济的控制能力。我们该怎样对待经济全球化:在坚持维护本国利益前提下,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产业结构变化和制度创新,趋利避害,方能发展本国的经济。第六单元现代科学文化第16课第三次科技革命背景:发端于美国;直接原因:二战的推动一、第三次科技革命:(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标志:在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里的一次飞跃。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首先,科技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促进经济增长其次,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第三,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速度加快。三、生物工程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生化工程,核心是基因工程。表现:克隆技术。第17课文学与美术一、20世纪欧美文学名著(1)20世纪初期,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德莱塞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2)法国作家罗曼·罗兰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3)苏联作家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4)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代表作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5)荒诞派戏剧是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中的一派,代表人物是法国贝克特。二、欧美现代美术:西班牙毕加索,立体派绘画创始人,代表作:《和平鸽》。第18课音乐与电影一、现代音乐:爵士乐是通俗音乐的主流,2、摇滚乐:由爵士乐演变而来,代表人有猫王。二、现代电影:(1895年)发展:由无声到有声、由黑白到彩色。电影的代名词:好莱坞,素有“梦幻工厂”之称。..\n九年级中考历史复习资..\n料2017年春打印40,1,2,39,38,3,4,37,36,5,6,35,34,7,8,33,32,9,10,31,30,11,12,29,28,13,14,27,26,15,16,25,24,17,18,23,22,19,20,21正反40,1,38,3,36,5,34,7,32,9,30,11,28,13,26,15,24,17,22,192,39,4,37,6,35,8,33,10,31,12,29,14,27,16,25,18,23,20,2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