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4.00 KB
- 2022-08-0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一.梭伦改革的历史背景1.雅典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引起社会动荡。(政)贵族政治:控制首席执政官和长老会议,架空公民大会。(经)债务奴隶制:平民沦为“六一汉”甚至债务奴隶。2.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要求分享政治权力。平原派、山地派、海岸派3.BC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疯诗人事件得到大众拥护;夺回萨拉米斯岛走上政治舞台。\n二.梭伦改革的措施1.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2.确立财产等级制。3.改革国家机关,特别是建立“四百人会议”。4.鼓励发展农工商业。适用范围:雅典公民;主要受益者:雅典平民。(1)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2)建立“四百人会议”实际执掌最高统治权。(3)建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影响: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影响:打破贵族世袭特权,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政治权利。影响:提高了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影响:促进雅典经济的发展。总之,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n1.经济上: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三.梭伦改革的影响第一单元梭伦改革2.政治上: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1)解~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2)财~打破贵族世袭特权,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政治权利。(3)机构~提高了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3.文化上:促进雅典文化繁荣。\n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比较旧气象新气象经济上井田制政治上奴隶主、奴隶军事上周天子牢固控制诸侯文化上学在官府封建土地私有制新兴地主、农民战争频繁私学;百家争鸣\n二.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不利条件①比中原落后②之前的改革没有成效。有利条件①国君权力集中②法家学说受认同③尚武精神。机遇①对手晋国分裂②中原士人追求建功立业4.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5.商鞅来到秦国得到重用,BC356年开始变法。\n三.商鞅变法的措施1.经济上(1)为田开阡陌封疆(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3)统一度量衡2.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3.政治上(1)废除“世卿世禄制”(2)严密的户籍制,连坐法(3)废分封、行县制(4)“燔诗书而明法令”(5)制定秦律(6)社会风尚习俗改革\n四.商鞅变法的影响第二单元商鞅变法1.经济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农业生产。2.军事上——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3.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n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1.有利条件(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促进生产和民族融合。(2)拓跋硅时期已经开始鲜卑的封建化。2.不利条件(1)宗主督护制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2)民族矛盾尖锐。(3)人民起义不断。\n二.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前期(冯太后)——重点:建立新制度(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2)均田制(3)三长制(4)租调制2.后期(孝文帝)——重点:移风易俗,汉化(1)495年,迁都洛阳(2)易服装(3)讲汉话(4)改汉姓,定门第等级(5)通婚姻(6)改籍贯\n三.孝文帝改革的作用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1.促进经济的复苏和繁荣。2.促进鲜卑的封建化。3.促进民族融合。\n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社会矛盾日益激化2.积贫积弱3.庆历新政失败(1)阶级矛盾(2)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3)民族矛盾(1)含义①积贫:国家财政困难、百姓贫困。②积弱:军队战斗力低。(2)原因①集中军权→积弱②集中行政权→冗官战争需要、荒年募兵→冗兵岁币积贫\n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1069年)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1.富国之法(1)青苗法(2)农田水利法(3)免役法(募役法)(4)市易法(5)方田均税法(6)均输法2.强兵之法(1)保甲法(2)保马法(3)将兵法(4)设军器监3.取士之法(1)改革科举制度(2)整顿太学(3)惟才用人\n三.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富国之法↑政府财政收入,↓农民负担,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积贫局面。2.强兵之法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积弱局面。3.取士之法为变法起了舆论宣传作用,并且培养了大批人才。\n一.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1.中世纪天主教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2.中世纪出现了反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异端运动。14~16世纪,西欧开始向近代过渡。(1)经: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2)政:西欧民族国家发展。(3)思:文艺复兴运动促进思想解放。\n二.欧洲宗教改革概况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1.兴起:(1)揭序幕:(2)内容:①“因信称义”②《圣经》③本民族教会(3)影响:①推动农民起义②1555“教随国定”合法③为欧洲其他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道路发展(1)加尔文宗教改革(2)亨利八世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九十五条论纲》\n三.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1.打击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促进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2.解放了思想,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3.英国形成了清教运动,并导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n一.改革的历史背景第六单元穆罕穆德·阿里改革1.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内忧(1)政:马木路克架空帕夏(2)经:包税制(3)军:马木路克为争权夺利连年战乱2.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入侵——外患3.穆罕穆德·阿里在埃及人民3rd起义中掌权。\n二.阿里改革的内容第六单元穆罕穆德·阿里改革1.改革土地制度2.促进经济发展3.政治、文化和军事改革(1)政治:建立高度的中央集权。(2)文教:开放政策,学习西方先进经验。(3)军事:建立新式军队。\n三.阿里改革的影响第六单元穆罕穆德·阿里改革积极影响(1)确立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奠定近代埃及民族国家基础。(2)建立近代工业,提高生产力。(3)促进文化繁荣,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4)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发展,推动埃及历史的进步。2.消极影响残暴统治和连年的对外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n一.改革的历史背景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政治:2.经济:3.思想:4.军事:农奴制引起农奴起义不断。农奴制阻碍俄国工业的发展。出现反对沙皇专制和要求废除农奴制的新思潮。农奴制导致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n二.“二一九法令”主要内容(亚历山大二世)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政治:2.经济:3.组织:4.过渡期: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农民高价赎买小块土地。村社加强对农民的控制。2年。\n三、“二一九法令”的评价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进步性(1)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有利于工业发展。(2)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生产。(3)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历史转折点,推动了俄国的近代化。2.局限性(1)掠夺性——(2)欺骗性——(3)不彻底——高价赎买。土地比以前量少质差。大量封建残余。\n图1图2图3图4(1)图1反映了19世纪中叶俄国怎样的社会状况?2’(2)图2对俄国现状和未来发展提出了怎样的变革主张?2’(3)图三战争,俄国结果怎样?1’(4)由三幅图可以看出,俄国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废除农奴制改革的?4’(5)图四是谁?在图1、图2和图3形势下,他在历史上有什么政治作为?1’\n阅读左侧图片,请回答:(1)说出左面法令颁布的时间和人物。(2)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它有何进步意义?\n四.改革的作用1.经济: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政治(1)政治体制: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2)司法制度:参照西欧模式进行司法改革。3.军事: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4.教育:鼓励办学、引进西方书籍。5.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俄国传播。总之,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n改革后俄国经济存在的问题:P1001.俄国总体水平落后于美国和西欧国家。2.对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依赖严重。3.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工业集中在莫斯科等地。\n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其它性质:沙皇领导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根本目的: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巩固沙皇专制统治。沙皇遇刺\n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1868)一.背景内忧:德川幕府统治危机(1)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政治上:大盐平八郎起义2.外患:1853年黑船事件,民族危机3.日本社会危机加剧4.前提——倒幕运动成功\n明治维新前提——倒幕运动1)原因:尊王攘夷运动失败的启示。2)目的:推翻幕府统治。3)领导:(中下级武士)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4)根据地:西南强藩(长州、萨摩、土佐)5)过程:倒幕派加紧倒幕→大政奉还→辞官纳地→戊辰战争(鸟羽、伏见)6)结果: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明治政府(迁都东京)。\n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一.背景内忧:德川幕府统治危机(1)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政治上:大盐平八郎起义2.外患:1853年黑船事件带来民族危机3.日本社会危机加剧4.前提——倒幕运动成功\n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1868)内容1868政治废除旧体制①废藩置县;②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四民平等。经济发展新经济①改革币制;②改革土地制度;③改革地税;④“殖产兴业”。文化倡文明开化①了解西方文明;②教育改革(和魂洋才、封建色彩)③生活习俗西化。军事建立新军队①义务兵役制;②设立军事院校。(武士道精神的“皇军”、封建军国主义色彩)\n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1868)三、影响1、积极(1)政治:1889《日本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化。(2)经济:初步实现工业化,成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3)军事: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4)国际地位:废除不平等条约,成为亚洲唯一独立的国家,并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中的一员。2、消极(1)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忠君、武士道、天皇权威……)。(2)对外扩张,侵略朝鲜、中国……\n明治政府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1)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和设备,创办“样板”企业。2)由国家兴办近代交通通信事业,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3)利用政府力量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例如无偿或优惠转让国营企业、给予私人资本家资金支持。特点——依靠政府力量发展资本主义经济。\n大权旁落掌握实权藩的首领效忠将军统治基础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日本幕藩体制下封建等级示意图天皇将军大名武士贱民\n第九单元戊戌变法(1898)背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经济:资本输出政治:瓜分狂潮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变法思想广泛传播。1.外患:2.内忧:3.经济基础:4.阶级基础:5.思想基础:\n第九单元戊戌变法(1898)二.百日维新1898政治鼓励官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减冗员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文教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京师大学堂军事建立新式军队光绪帝没有采纳“行宪法、大开国会”等主张。\n第九单元戊戌变法(1898)三、戊戌政变1、直接原因2、过程:3、影响:(1)谭嗣同夜访袁世凯(2)光绪接见伊藤博文1898、9、21慈禧囚禁光绪杀“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n第九单元戊戌变法(1898)四、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1、爱国性:2、进步性:3、启蒙性: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在民族危机背景下,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爱国热情。政:试图实行君主立宪制经: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近代思想启蒙和中国人民的觉醒。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五、戊戌变法的教训资本主义、改良主义在中国走不通;中国近代化漫长而坎坷。\n第九单元戊戌变法(1898)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比较中国日本领导者维新派力量弱小光绪没有实权倒幕派掌握实权明治政府掌握实权群众基础得到人民拥护脱离人民群众改革进程大刀阔斧、强制推行阳奉阴违、一纸空文国际环境有利:列强抓紧侵略中国不利:掀起瓜分狂潮\n第九单元戊戌变法(1898)代表贡献早期(王韬、薛福成、郑观应)振兴工商业、“商战”;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90年代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系统阐发变法理论(儒家思想+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梁启超《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君主立宪、改革科举、变法图存谭嗣同《仁学》严复《国闻报》,介绍《天演论》,借达尔文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