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件 88页

  • 1.49 MB
  • 2022-08-02 发布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件

  • 8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启动阶段校本化实施策略姜平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核心成员13607488097公共邮箱:jiangping1106@126.com密码:101010csjp1229@163.com博客:http://jiangping.cersp.net\n综合实践活动是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2003)中设置的、必修的、独立的课程领域,由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方面内容构成,同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等领域一起构成高中新课程的八大领域。综合实践活动在普通高中课程学分结构表中占23个必修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活动15个学分,社区服务2个学分,社会实践6个学分。该课程在学分结构表中,占最低必修学分(116个学分)的20%,占最低毕业学分(144个学分)的16%。\n骨干教师在来期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必须做好的六件事情一、帮助学校建立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二、给学校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提供参考意见;三、给学校课时安排、指导教师安排提供建议;四、帮助学校进行课程内容整体框架设计;五、指导其他教师进行课程常态化实施的组织教学;六、帮助学校制定学分制评价方案。\n一、帮助学校建立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一)设置专门机构学校要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由校长或分管校长担任组长,成员由学校教科室、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有关处室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制订并统筹管理,全面协调学校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实施。\n(二)建立相关保障制度,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建立相关制度,明确教科室、教务处、学生处、年级主任、课题管理老师(班主任)、课程指导教师、课题导师的职责,真正形成“团体指导、协同教学。”的机制。\n教科室的职责(主要三个方面)1、负责全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和组织管理工作,负责对教师(课程指导教师和课题导师)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方案以及负责教师培训与业务指导2、负责制定全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进度计划,做好日常管理工作;——研究性学习科目的实施3、组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中心,受理学生课题的申报、评审和立项工作,确定学校重点课题;4、向学生、教师和社会征集研究课题,建立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库,供学生选题时参考;\n5、对教师和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咨询和指导;6、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规律的研究,及时总结和推广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成功经验和案例;7、做好对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管理,经常检查教师履行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职责的情况,做好对教师的教学评价的组织工作;8、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点课题、课题优秀成果(小论文、多媒体课件、展板)、优秀指导教师的评比、表彰工作;\n9、追踪国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最新进展,及时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提出建设性意见;10、协助教务处做好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管理、学分认定与评价等工作。——协助进行过程管理和学分认定\n教务处的职责(主要四个方面)1、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做好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的课题导师的安排、协调工作;2、做好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籍管理和研究资料的存档工作;——学籍管理工作,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3、做好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管理工作,经常检查各年级课题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汇报,并提出建设性处理意见;——研究性学习的管理工作\n4、根据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研究的需要,做好图书馆、计算机房、实验室等活动时间的安排工作;——协调相关课程资源的利用,提供便利5、协助教科室,通过邀请专家学者开设讲座、参观访问、学习交流、专题研讨、经验交流和现场观摩等方式,为学生研究、教师指导学生和教师发展创造条件,做好教师培训工作。6、教务处做好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与评价等工作。\n学生处(或团委)的职责(主要两个方面的工作)1、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社会实践、社区服务部分活动的组织实施与管理工作;2、协调年级组长、班主任和指导教师(课程指导教师、课题导师)的关系,经常检查班主任、指导教师履行职责的情况;3、负责落实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思想、安全等教育;4、指导和督促年级组长和班主任围绕课题及时做好德育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渗透工作,及时总结和推广本校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活动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案例。\n年级主任的职责1、全面负责本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计划、组织、实施、管理和评价工作;2、根据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计划制定本年级的实施细则,明确每个阶段的任务和目标,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实现;3、定期召开班主任和指导教师会议,了解学生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及时解决课题研究中的问题;\n4、负责督促班主任做好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思想、安全等教育;5、负责督促班主任、指导教师履行职责,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点课题、课题优秀成果(小论文、多媒体课件、展板)、优秀指导教师评比的推荐工作。\n二、给学校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提供参考意见(一)课程方案的意义“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是学校的总体规划与安排,是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纲领,对提高全校课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n(二)制定课程方案的主要内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的制定,要特别注意如下五个方面的问题,等诸方面的具体问题,防止在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方面出现混乱现象,保证课程的顺利开设。(案例)1、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与课程类型的整体框架安排2、课时安排3、教师安排调配4、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课程内容的确定5、学生学分评定和活动保障\n三、给学校课时安排、指导教师安排提供建议(一)指导教师安排方式一:江苏省锡山高中的实践:按照新老搭配、学科文理搭配、教科研能力搭配的原则,把所有在高一年级任课的学科教师统一分配到了各个班级担任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一个班级分了4-5名教师。\n优点:教学按照学校的设计和控制进行;“裹挟”式使很多老师在这一课程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培养和储备了一批骨干指导教师。缺点却有四点:第一,人力耗散过大,许多教师超负荷运转第二,管理统的太死,教师的指导工作缺乏灵活性第三,分工不明,管理失衡,学习活动过程中管理出现了真空第四,学生在选择课题时受到了指导教师知识局限性的影响\n方式二:教师专业化分工的方法把参与的教师分为三类:课程管理老师、课程指导老师、课题导师。\n——课程管理老师(班主任)的职责1、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日常管理工作,组织制定本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办法;2、组织全班学生认真参加学校和年级组织的思想动员、辅导报告、专家报告、论题论证、人员组合与分工、开题评审、结题报告、成果展示、答辩等各种活动;\n3、负责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思想、安全等教育,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情感目标;4、受理学生在校期间外出参观、调查、查阅资料等活动的申请,经班主任或指导老师批准后方可实施;\n4、经常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及时通报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进步和困难,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5、组织全班学生开展创优活动,协助指导教师做好对课题组和学生的评价、考核、评优等工作。\n——课程指导教师的职责1、负责对课题研究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指导,为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提供理论课教学、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指导;2、在选题阶段,指导学生通过判断课题的可行性、价值性,确定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在开题论证和成果展示阶段,指导学生掌握展示的重点、演讲技巧,并制作好展示课件;3、负责协调落实好课题研究所需的、并按规定程序申请的电教、实验、图书等器材和资料,确保研究接时、按要求进行;\n4、掌握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指导学生做好开题、实施、结题等阶段的过程管理,尤其是研究过程中每次活动的记录和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5、负责对学生加强安全防范教育,做好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课题组成员的安全工作;受理学生在校期间外出参观、调查、查阅资料等活动的申请,经班主任或指导老师批准后方可实施;\n6、督促课题组成员完成个人小结,指导学生按评价标准做好自评、互评、师评的考核和评优工作;7、课程指导教师要具体制定指导计划,每节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均要有辅导教案或者活动记录,期末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案例、活动案例或论文1篇。\n——课题导师的职责1、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基础上,每位课题导师负责指导1~2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对其进行学科专业知识的指导工作;2、课题导师要对所指导的课题做深入了解,对整个研究过程给予热心的指导、帮助;3、课题导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实验数据、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和判断;\n4、负责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方案和论文,帮助学生对研究方案、论文做进一步修改,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5、研究方案和论文完成后,导师应写出评语。\n(二)课时安排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要求学校在实践安排上打破传统的学校教学时间管理策略,从重建学校文化的角度,合理地安排课时。时间的安排方面,《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只提供了具体的课时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实施中,是安排好,还是灵活安排好;在固定的课时制中,是安排长课时还是短课时,都要依据学校的、班级的、学生课题的具体情况来定。不过,不主张过分集中使用。\n1、每周固定课时式,即学校实施计划中,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统一安排,一般来说,每周安排固定的一个下午;(研究性学习)2、长短课时式,这种情况一般视课题(项目)活动的多少和复杂程度来提前计划好课时的长短,如果一个课时(项目)需要120分钟课时的话,以原有的45分钟作参照,可以灵活安排为“15分钟”、“30分钟”、“45分钟”等几个单位时间,而不拘泥规定固定的某一大块时间。\n3、分段固定式,这种形式适应于有的地区利用一些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开展主题活动的形式。学生到某一固定场所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可能需要几天、一周或更长时间;(社区服务,社会实践)4、弹性课时式,学校不统一安排或规定固定时间,而是把安排权下放到年级(或班组),年级(或班级)就可以根据具体的活动内容灵活的,弹性地安排。或者每周的时间不固定,或者某个环节的时间随时安排,也可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安排一天进行。(社区服务,社会实践)\n四、帮助学校进行课程内容整体框架设计——分类实施好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落实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对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资源建设、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做出具体的说明和安排,并做好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师资配置合理、富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n(一)研究性学习活动主要指独立于学科的综合性课题研究,即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采用文献研究、观察报告、项目设计、科学实验、社会调查、考察报告等方式。\n1、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开发方式一:主要按照组织线索归类(1)自然环境类主要是从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动物保护、天文研究等方面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可怕的酸雨、家居环境设计、走近无公害蔬菜、探究爬山虎的奥妙、血吸虫病防治措施研究)\n(2)社会生活类:主要是从保护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校规章制度研究、社会关系研究、企业研究、社区管理、社团活动、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走进公共机构、入世对中国企业的影响、长沙市公交线路的现状与思考、长沙市电影文化消费观)\n(3)个人发展类:主要是从关注个体成长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班级制度与文化、流行音乐、时尚文化、行为方式研究、同学关系研究等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课题。(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中学生日常消费、关于中学生与保健品问题的调查、欧美流行音乐在青少年中受欢迎程度调查)\n(4)历史文化类:主要是从研究历史与人的发展角度提出的课题,如乡土文化研究、民俗文化研究、良渚文化与古代文明、历史遗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校园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时尚研究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湖湘文化特点研究、美高中教育异同、韩剧对青少年的影响)\n(5)跨学科综合类:主要是从科学技术与时代发展角度提出的,与中学的学科知识有一定的联系,但主要是需要多学科参与的、有助于了解当代前沿科学的综合学习课题,如遗传与化学、纳米技术、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基因工程与克隆技术、产权经济、组织行为等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新事物的研究课题。(新型可降解塑料研制,海洋生态环境模拟养殖系统设计,中学化学实验室废水排放现状及对策研究)\n方式二:按研究问题归类1、社会问题研究合同诈骗调查与对策研究、公交车路牌现代化设计、中国与美、俄、日关系中互相制约因素调查2、环境科学研究立交桥绿化策略研究、教室粉尘污染及对策研究3、生命科学研究不同社区绿化的最优化选择、青少年肥胖现象调查\n4、能源利用研究利用汽车重力给路灯供电的设计、家用燃料比较研究5、文学艺术研究独生子女与重名现象研究、中国卡通文化面临的挑战、中学生重理轻文现象调查6、科技应用研究现形教室黑板的弊端分析及改进设计、雷电对计算机网络的影响研究。\n2、研究性学习时间与类型规定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每一课题研究时间不少于54个课时,用于集体教育、课题设计、资料收集与分析、问题讨论、成果报告等。一般每生每学年完成一个小课题研究,每个小课题5个学分,三年必须完成3个课题研究。建议: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为主的课题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为主的课题项目与应用设计为主的课题\n3、课题研究:可以学生自行申报课题,组成4—10名学生的课题研究小组,实行分工合作制,自行聘任教师;也可以由学校或老师推荐,填写申报表,由课程指导中心科研组负责协调,组成研究课题小组。允许个人独立承担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确定课题——制订方案——搜集材料——整理分析——总结报告——交流评价。每一步骤工作情况必须记录,以备学分认定。\n4、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由年级组长初步认定,综合课程学分认定小组确认。具备五个条件,可得满学分:①有符合要求的课题方案;②研究过程记录完整;③有课题研究成果报告;④有三级(自评、组评、师评)合格评估结论;⑤课时保证54课时。\n5、研究性学习内容开发需要注意的问题(1)整体规划,设计内容开发框架学校、教师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进行统筹规划。对学生每个年段的主题方向与类型有一个系列安排。在此框架内,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提出自己研究的具体问题。研究范围和主题活动之间的连续性体现了螺旋上升。\n(2)全面关注,多角度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利用地方和社区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内容《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充分发掘学校课程资源的同时,要研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区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性特色。\n——联系学生社会实际与现代科技,开发课程内容《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中指出了本轮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其中,就课程内容改革中提到,要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学生社会实际,密切联系现代高科技的内容引进至课程中来。作为最能体现学校课程创新的课程之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进行主题设计时,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结合现代科技挖掘相关的主题,开展推广现代科技的活动。\n——综合、延伸、重组学科知识,开发课程内容主要是从科学技术与时代发展角度提出的,与中学的学科知识有一定的联系,但主要是需要多学科参与的、有助于了解当代前沿科学的综合学习课题,如遗传与化学、纳米技术、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基因工程与克隆技术、产权经济、组织行为等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新事物的研究课题。\n——引导学生在各种情境中发现问题,开发课程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基本理念是“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同时,教师要“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n方式一:开设讲座,诱发探究动机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知识经验,开设一些知识讲座,介绍一些焦点问题、热点问题,诱发探究动机。\n方式二:开展社会实践,激励研究兴趣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在实践、体验中发现问题,形成活动主题。完全开放的实践情境相对开放的实践情境\n案例:长沙市长郡中学考察益阳新桥镇1、新桥河镇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2、关于农村住房布局规划的调查研究3、探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4、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制建设的调查研究5、关于益阳农村医疗现状调查报告6、关于农村“人情”往来的调查研究报告\n方式三:关注综合实践活动中生成新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是开放性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一些新的活动主题。教师要善于发现、提炼出新的的活动主题。案例:“中巴出城,关注公交”(未来社区的规划)\n(二)社区服务1、社区服务的内容参加学校或家庭附近所在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其内容包括:(1)社区文化活动:参加社区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科普活动、电脑培训、助学帮困、拥军拥属、文娱活动等。\n(2)社区环境建设:参加社区内力所能及的物质文明建设活动,如环保卫生、绿地领养、社区学校辅导、板报橱窗制作、交通秩序维护及其他志愿活动等。(3)见习社区干部活动:调查社区社情,参与社区规划,提出社区建设合理化建议,体验社区干部工作。\n(4)志愿者活动:在学校建设的志愿者基地,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活动。\n2、社区服务的实施(1)组织形式:由教师组织或学生自由安排组织“某某社区服务小组”,一般不少于3人。(2)时间安排:利用课余、假期时间分散进行,三年内的服务总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3)活动记录:学校组织的服务活动由学校政教处、团委统一记录,录入《综合实践活动档案》;学生自行组织的,由学生本人在活动结束后将《社区服务记载卡》交社区记录。\n3、社区服务的学分认定由年级组长初步认定,综合课程学分认定小组确认。具备四个条件,可得2个学分:①三年内服务总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②《社区服务记载卡》记录完整;③家长签名;④经抽样回访、成果展示、公示举报无异议。\n(三)社会实践1、社会实践的内容指广义的社会实践,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内容包括:(1)校内自我服务性劳动:培养生活技能和主人翁意识,如日常劳动卫生工作、日常生活技能竞赛活动和值周班劳动(以班级为单位)。\n(2)军训:进行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教育。(3)参观和郊游:组织专题的参观考察活动。(4)德育基地活动:充分利用社区内德育资源,建设法制教育基地、历史文化教育基地、科技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现代工业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实践活动。\n(5)社会调查:抓住焦点、热点问题,利用课余、假期时间,进行环保、社情国情民情等调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6)社团活动:参加1—2个校内学生会社团部登记的社团活动或校外合法社团活动。\n2、社会实践的实施(1)组织形式:由学校统一组织,以行政班或小组为单位。根据需要选择,以小组为单位活动的(第5、6项适用),每组不少于4人。(2)时间安排:每学年总数不得少于一周,三年不少于三周。一学年一统计。(3)活动记录:学校组织的服务活动由学校政教处统一记录,录入《综合实践活动档案》;社会调查、社团活动,以调查报告评奖情况、社团成果记录折算时间。\n3、社会实践学分认定由年级组长初步认定,综合课程学分认定小组确认。社会实践必修6个学分,案例:某学校这样分配:高一年级军训(一周)、高二年级长乐科技实践(一周),分别计2个学分;其它活动如校内自我服务性劳动、参观和郊游、德育基地活动、参加社会调查、社团活动的等三年合计至少有一周时间,计2个学分。\n五、指导其他教师进行课程常态化实施的组织教学从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实施几个基本阶段来看,每个阶段既要有课外实践环节,也不能缺少在课堂中交流学习的环节,而教师的有效指导大部分可通过课堂完成。要积极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开题评审(主题确定)——活动策划——活动总结(阶段、终结)——方法教学——知识普及\n课型一:选题阶段的课堂组织(一)课题论证和开题评审(打破班级界限的)开题评审是学生课题研究必须经历的第一次考验。经过一段时间的查阅文献资料、调研访谈或实验勘察之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课题的由来、课题的目的与意义、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课题组成员的分工、课题阶段研究计划、研究所需的条件、研究方法、预期研究成果以及研究成果的处理意见,都必须有自己周密的考虑。必须经得住评委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提问,同时也是一种接受指导和帮助的机会。\n开题评审的操作1、各班主任和评审老师进教室,各课题组成员以小组为单位相对集中地坐在一起;2、班主任将评审小组老师进行评审小组责任分工,集体评审,责任人执笔记分,(分数记入“研究手册”中的开题评审表中)一人负责执笔3——3个课题组3、班主任收各课题组“研究手册”(含开题报告表和开题评审表),并分发给相关评审教师;4、班主任主持抽签,决定各课题组开题顺序;\n5、班主任宣布开题程序和评审要求;6、小组派代表进行开题陈述,时间5——10分钟(对开题报告表的内容进行口头陈述,但不照本宣科;与此同时,评审老师对照“开题报告表”对学生“书面报告”和“口头评述”两部分进行评分。7、小组成员上台答辩,时间10分钟(回答评审老师1——2个问题,其他同学一个问题,可由小组任意一位成员作答);与此同时,评审老师对答辩情况进行评分;8、评审老师宣布结果并加以点评。9、开题评审。建议挑一名学生作为主持,需要注意有序衔接和时间把握;10、评审结束。班主任从评审老师处收回“综合实践活动手册”登记本班学生课题一览表。\n(二)班级主题确定课的组织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阶段,教师的指导体现在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确定活动组织形式,通过讨论、交流确定活动主题。在活动主题确定阶段,教师的指导应重点围绕如下几个方面展开。\n1、学生自主汇报从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这一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将平时在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在班级进行汇报交流。需要强调的是:在主题确定课之前,教师要让通过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方式,在实践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并从中引发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n2、组讨论分析问题,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在第一环节中,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但是,并非每一个问题都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此环节中将问题转化为研究的课题。一方面,教师可通过教学生学会将问题归类的方式,确定哪些问题可转化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所谓问题归类,即将学生的问题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方面归类,对于回答“是什么?”这一层次的问题,解决比较容易。而对于回答“为什么?”“怎么做?”这一层次的问题,研究比较复杂,研究的时间也较长,一般都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二方面,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分析主题的价值,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确定最有价值的主题。\n案例:“灵芝盆景制作与研究”主题确定阶段,学生们在最初选题时有过“木洞、杨梅栽培技术”、“家电维修”、“速生丰产林研究”等十多个设想,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学生逐渐认识到“杨梅种植存在周期长、因素复杂的问题,家电维修课题陈旧、技术要求高,速生丰产林研究工程量太大,难以操作等问题”,最终选择了灵芝菌盆景制作与研究这一个课题。\n3、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自然分组经过以上两个环节,确定活动主题后,学生可根据自己喜欢的主题自由分组,组成3——8人小组。在此阶段,教师一般引导学生简单汇报自己小组研究的活动主题,并说说选择本主题的原因,其目的是给全班学生一个整体印象,并增强目标的针对性。\n课型二、综合实践活动策划阶段的课堂组织形式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后,活动进入策划阶段。在此阶段,学生小组要讨论活动计划、进行活动策划,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小组将自己的计划在全班交流,并组织生生之间的互动,即在别的小组汇报后,能展开充分的讨论,为每个小组完善他们的计划,在此基础上,各小组再修改完善计划。在活动策划阶段,教师的指导应重点围绕如下几个方面展开。\n1、学生进行活动策划这一阶段的活动策划主要是小组之内进行讨论。在此期间,学生要进行小组分工,完成活动计划。教师可在各小组之间巡回指导。为了帮助学生将活动计划做得较规范,在起始阶段,教师可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如,提供撰写活动计划的表格。2、学生将本组方案计划在全班汇报交流在此环节中,学生小组派出学习小组长,将本组活动策划在全班汇报,与其他同学交流。3、学生针对各小组方案计划情况展开讨论学生分组汇报本组的活动策划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每组的活动计划进行讨论。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帮助完善活动计划。\n4、学生根据讨论情况完善计划此环节在学生小组之间进行。主要让学生在与人交流的基础上,学习其他小组的方法,反思自己计划的不足,进一步完善计划。\n课型三、活动实施过程中的阶段性交流课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主要是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汇报交流。其课堂活动过程大致有如下几个步骤。1、学生分组汇报活动过程在此环节中,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汇报活动过程。\n2、教师组织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出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生分组汇报后,教师要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组织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并将活动过程遇到的困难提出来,并给予制导与支持。\n3、引导学生发现生成的主题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发现新生成的主题。这样,将活动不断拓展深入。如,在一次“中巴出城,关注公交”主题活动阶段交流时,学生谈到:通过访谈,了解到居民超过一万人数的社区,可设公交车停靠站,而自己居住的社区有四万多居民,由于社区没有公交车停靠站,居民出行很不方便。于是,教师引导学生继续开展了“未来社区的规划应该注意什么”的问题研究。\n课型四、综合实践活动总结交流阶段的基本形式当一个活动结束后,进入总结交流阶段。针对不同的活动主题,交流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有静态的交流,也有动态的交流。活动主题、活动方式不同,活动过程也千差万别。总结交流的形式也多种多样。\n答辩式总结交流活动的基本方法是在学生进行活动交流时,请若干教师或专业人士当评委,由评委老师提出各种问题,由学生进行答辩。其基本环节为:1、主持人介绍答辩程序2、论文作者做论文陈述(小组派代表)3、教师与学生针对性提问4、研究小组当场作答5、主持的教师作总结性评价。——这种类型的交流,可提供学生展示交流分享情感体验和方法的的舞台;指导教师了解学生活动过程及目标落实情况;发现活动过程中新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开展活动,也在终结性评价中运用。\n在答辩式总结交流过程中,答辩时教师的问题设计最为关键,问题的设计指向学生在活动中综合实践活动目标达成。一般涉及如下几个方面。(1)你为什么选择这个问题进行研究?(问题由来,考察学生的问题意识)(2)选择这个主题以后,你们是怎样策划活动的?(考察学生是否有计划地学习)(3)本次活动主要通过哪些活动方式来进行的?你们收集信息的主要途径是什么?你能举例说明你是怎样分析收集到的信息的吗?(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考察)\n(4)你的研究报告分哪几方面来写的?重点是什么?你认为你们的活动有什么意义?(考察学生方法性知识的落实)(5)在本主题活动中,你们运用平时学到的哪些知识?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认为哪些知识是课本上学不到的?(考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6)请举例说明在活动过程中体会最深的是什么?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新的问题吗?(考察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价值:体验性、生成性特征)案例:课堂教学实录片段\n步骤一:主持人介绍论文答辩程序\n步骤二:学生论文阐述\n步骤三:答辩委员会老师提问\n步骤四:学生回应教师提问\n步骤五:主持人总结\n课型五、综合实践活动方法讲座的课堂组织基本形式教师对学生活动全过程的指导中,缺乏必要的专题讲座和“过程与方法”的指引,“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没能得以实现。着重围绕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如何设计活动方案、如何搜集与处理资料、如何撰写活动总结或报告、表达与交流、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怎样进行调查、怎样进行访谈、怎样进行实验、怎样进行手工设计与制作、怎样利用网络与计算机开展活动等方法构成一个比较宽泛而不失系统的方法系列。\n课型六、知识普及型知识普及型课是教师根据学生实践活动中的疑难问题进行知识普及,为满足学生建构知识的需要而进行的活动课。知识只有通过主体自主建构才可能转化为能力。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形成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取向之一。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和运用综合知识,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向,然后以构建知识模块的形式进行,在建构中一般应沿着“自主定向一自主收集一自主整合一自主运用一自主评价”的方向循序推进。\n知识普及以及方法论教学仅仅是辅助性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不能以教师讲解为主,而应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方法论讲座或关于活动主题的知识讲座也不应追求学科化的系统性。\n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