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43 MB
- 2022-08-0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拉丁美洲\n拉丁美洲的范围组成思考拉丁美洲和南美洲有何区别?墨西哥中美地峡西印度群岛南美洲\n拉丁美洲的位置23.5oN023.5oS大西洋太平洋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德雷克海峡12345\n拉丁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拉丁美洲最狭长的国家:拉丁美洲最南部的国家:拉丁美洲纬度最北的国家:巴西智利阿根廷墨西哥拉丁美洲的国家\n一、位置和范围:(一)位置纬度位置:热带为主,少部分在温带海陆位置:东临大西洋,西靠太平洋,北接加勒比海,墨西哥湾\n二、范围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国家和地区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分成两部分(一)北部,包括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西印度群岛,它们与美国、加拿大和格陵兰岛同属于北美洲(二)南部是南美洲国家(33个)\n巴拿马运河\n巴拿马运河是具有世界战略意义的运河,开凿始于1904年,1914年8月15日首次通航,全长约81.3公里,宽152~304米,一般货轮和舰只可以通过,但巨型客轮、货轮和油轮不能通过。20世纪初,美国攫取了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权和运河区的永久租让权,将它变成巴拿马的“国中之国”,实行殖民统治。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和谈判,1977年巴美两国签订了拖里雷斯一卡特条约,1999年12月31日,巴拿马政府收回运河主权,美国撤回所有军队\nABC\n二、自然地理概况:(1)北部和南部:多岛屿古巴岛北部最大.火地岛南部最大(2)西部安第斯山脉;(3)南美东部:高原与平原相间排列(从南到北:圭亚那高原、亚马逊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地形总特征:地势西高东低,高原平原相间分布\n安第斯山脉—9000千米,是世界最长的山脉,是由于美洲—南极洲板块碰撞形成最高峰—汉科乌马山(玻利尼西亚和秘鲁间)\n湿热为主的气候湿热的原因?\n拉丁美洲的气候特征:湿热,类型众多的原因:(1)因素:拉丁美洲大部分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属五带中的热带,气温全年高温;(2)因素:周围有广阔的海洋,海洋对气候的明显影响。(3)因素:影响显著,表现为:A、热带平原地区气候湿热(海拔低)B、高原地区气候较温和(海拔较高)C、高山地区气候有明显的垂直变化D、400S以南的安第斯山多雨(属西风带,西风来自海洋,湿润),干燥少雨(背风坡,风来自大陆)纬度海陆地形西侧东侧\n气候受地形影响显著:平原、高原的气候差异高山地区气候和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变化\n南纬40度以南的安第斯山东西两侧差异大A为(温带海洋)气候,B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造成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因素\n阿塔卡马沙漠、巴塔哥尼亚沙漠的成因比较拉美气候与非洲气候的异同\n金属矿产:墨西哥高原、巴西高原、安第斯山区\n拉丁美洲的自然资源七、自然资源石油产区--墨西哥和委内瑞拉近海地区金属矿产---墨西哥高原、巴西高原、安第斯山区银(墨西哥)铁(巴西)铜(智利和秘鲁)\n智利的铜矿开采\n(四)自然资源丰富1.矿产:石油:沿海(墨西哥、委内瑞拉)白银:,铁:,铜:。2.水能:,3.渔业:,4.森林:(红木、乌木等),5.草场:草原(牧牛),6.独特动物:树懒、大食蚁兽、卷尾猴、巨嘴鸟、美洲豹加勒比海墨西哥巴西智利和秘鲁巴西高原秘鲁渔场热带雨林阿根廷潘帕斯\n\n树懒美洲豹巨嘴鸟卷尾猴大食蚁兽\n三、社会经济概况(一)人口:4.8亿,种族复杂,混血种人占多数;拉丁美洲大多数国家通用西班牙语巴西通用葡萄牙语。人口的分布:密度较小的洲.(1)人口稠密区:经济较发达气候较好.(2)人口稀疏区:气候较差.人口自然增长率仅次于非洲.\n混血种人\n印第安居民\n人口的分布人口稠密地区亚马孙平原人口分布为何稀少?西印度群岛巴西东南部阿根廷沿海思考\n三、社会经济概况(一)人口4.8亿,种族复杂,混血种人占多数;拉丁美洲大多数国家通用西班牙语,巴西通用葡萄牙语。人口密度较小,人口稠密区为西印度群岛、巴西东部和阿根廷沿海,自然条件差的雨林地区人口稀少;自然增长率仅次于、人口增长快,热带国家人口分布气候温和的;拉丁美洲的人多信奉。高原天主教非洲城市\n发展中的民族经济(二)经济:(1)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2)矿业:智利的铜和硝石.委内瑞拉和墨西哥石油.巴西的铁矿.(3)努力发展现代工业:石油.钢铁.肉类加工等.(4)农业:许多国家粮食不能自给.热带经济作物:咖啡.香蕉.甘蔗.剑麻产量居首位.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食.阿根廷是出口农产品较多的国家\n咖啡\n古巴的甘蔗生产\n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n现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国家近几十年来建立起来的工业部门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墨西哥钢铁、汽车、飞机制造肉类加工、机械制造石油加工石油加工\n玛雅文化遗迹——印第安人的“金字塔”\n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n巴西\n国土广大雨林的危机人口多分布在东部沿海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巴西\n、位置和范围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二、自然地理概况地形:1/3平原,2/3高原气候:热带雨林,草原气候水文:亚马孙河资源:铁热带雨林:世界森林资源的30%\n地形境内1/3是(亚马逊平原),属(热带雨林)气候,2/3是(巴西高原),属(热带草原)气候。\n自然特征\n三:社会经济概况(一)人口人口1.4亿。,90%在东部沿海,人种复杂,使用葡萄牙语,信奉天主教。\n自然特征\n亚马孙河和热带雨林区:亚马孙河: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大河。长度6400多千米,仅次于尼罗河,但流量是尼罗河的50倍。沿岸暖流的影响沿岸暖流的影响\n艺术足球集体桑巴舞表演巴西\n桑巴舞蹈的热情迸射\n森林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30%。植物种类、鸟类占世界50%。亚马孙河淡水鱼达2000多种。(二)、巴西的农产与资源\n热带雨林原始的迁移农业\n雨林的破坏\n农产与资源\n(二)、巴西的农产与资源1、农产品中,产量占世界首位的有:巴西主要出口的农产品:但仍需要进口。2、等矿产储量丰富。3、森林资源丰富。4、水能资源丰富。90%的电力靠水力发电。伊泰普水电站。咖啡、甘蔗、香蕉和剑麻咖啡、蔗糖和大豆小麦铁矿、锰矿\n重要工业部门:钢铁、造船、汽车、飞机\n(三)迅速发展的经济过去出产农矿业产品为主现在工农业发展迅速工业中心集中在东南沿海:圣保罗、里约热内卢\n农业26.0工业26.2服务业47.8服务业52.0农业11.0工业37.2巴西经济结构的变化19491993\n(三)迅速发展的经济条件:部门:钢铁、汽车、造船、飞机制造、核电、通信、电子等分布:能源:缺煤少,但水能资源丰富(90%水电)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科技较发达圣保罗、里约热内卢石油\n伊泰普水电站煤、石油不足水能资源丰富伊泰普水电站解决燃料不足与巴拉圭合作\n(四)城市巴西利亚:高原新城,政治目的,环境优美圣保罗、里约热内卢\n著名城市: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巴西利亚:首都巴西议会大厦巴西第二大城市全国经济、文化中心1882-1960位首都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全国最大的工商业中心,以棉纺织和机器制造业为主是全国最大的海港,可停万吨海轮全国工商业和金融中心外港桑托斯是世界最大的咖啡输出港\n1、(1)A阿拉伯海B地中海C红海D黑海E里海F波斯湾G霍尔木兹海峡H土耳其海峡I直布罗陀海峡J曼德海峡(2)①土耳其③伊朗④伊拉克⑦沙特阿拉伯⑧阿富汗⑨约旦⑩埃及2、(1)图略(2)苏伊士大西(3)埃及尼罗河长绒绵石油(4)地中海热带沙漠热带草原(5)沿海沿河2、(1)D(2)C(3)A3、(1)A(2)A(3)C23、A阿特拉斯B德拉肯斯C尼罗D刚果E尼日尔F赞比西G几内亚H马达加斯加I地中海123456789101112AADDDCDCCABCDCA131415161718192021222324BDABBDBCBBC1、(1)①埃塞俄比亚②南非③利比里亚④坦桑尼亚⑤赞比亚⑥尼日利亚⑦纳米比亚(2)A尼罗B刚果C几内亚D莫桑比克E马达加斯加F好望\n拉丁美洲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西高东低,平原高原相间分布部分地区位于热带湿热为主的气候世界流域面积最广、流量最大的亚马孙河世界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区丰富的自然资源\n人口、城市多在东部、东南部沿海地区原因:1、海上交通便利2、殖民者首先到达这里,开发较早3、气候较温和湿润4、工商业发达稀少区原因1、过度湿热2、交通不便3、开发不便,经济落后返回\n热带雨林的危机掠夺式迁移农业砍树烧荒播种农作物耗尽养分外国公司滥伐森林1000000棵/天热带雨林严重破坏生物资源减少氧气制造厂被破坏恶果影响全球气候思考如何保护热带雨林?\n拉丁美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异同点:项目拉丁美洲撒哈拉以南非洲种族以混血种为主(56%)黑人为主(90%)人口自然增长率都高。撒’居世界第一位。拉’居世界第二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撒哈拉以南非洲为世界上是贫穷地区粮食自给程度很多国家粮食不能自给经济特征以单一初级产品为主多数国家出口商品的种类相同或相似:热带经济作物咖啡,可可和矿产铜、石油香蕉、蔗糖、硝石等活牲畜、金刚石等现代工业的发展正在发展,一些国家已较发达正在努力发展\n(06上海)读“太平洋沿岸局部地区示意图”,并回答问题。(10分)58.在全球六大板块中,图中E地所属的板块是(单项选择)A.非洲板块B.太平洋板块C.南极洲板块D.美洲板块59.F区域的自然景观主要是(单项选择)A.森林B.草原C.荒漠D.草甸60.从地域分异规律看,自F区域向G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是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F地所属气候类型区东西狭窄,呈带状分布,其主要原因是。G区域的气候类型为气候。61.H海域成为世界著名渔场的原因是62.20世纪下半叶以来,H海域表层海水多次异常升温,造成气候反常,鱼群大量死亡。这一现象被称为现象。63.请在图中粗虚线上添加方向箭头表示H海域洋流的流向,并画一条示意曲线表示该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分布特点。58、D59、C60、从赤道到两极南北走向的安第斯山脉紧逼海岸地中海6l、上升流带来下层海水的营养盐类,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吸引大批鱼群62、厄尔尼诺63、(绘图)箭头朝北等温线向北弯曲或向北延伸\n读南美洲示意图9-19,回答(11分)(1)图中M、N、P、Q四点盐度大小顺序排列为其影响因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M、N两处填画洋流流向示意箭头。(3)N地沿岸的自然带分布特点是呈方向延伸,原因是①,②。(4)B地所在国的农牧业发达,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它发展牧牛业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由大到小为MNQP纬度,洋流,径流图略(3)南北山脉阻挡无法东西扩展沿岸洋流南北向流动(4)潘帕斯草原气候温和,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地广人稀,而且土地租金很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性距海近的区位优势,促进了牧场的商品经营\n读图1,一艘由大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经过P地(图中左上角)时,一名中国船员拍摄到海上落日景现,洗印出的照片上显示拍照时间为9时0分0秒(北京时间)。据此判断1~4题。1.该船员拍摄照片时,P地的地方时为A22时B14时C20时D16时2.拍摄照片的当天,漠河的夜长约为A16小时B14小时C10小时D12小时3.该船即将进入A巴拿马运河B麦哲伦海峡C德雷克海峡D直布罗陀海峡4.此时世界各地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美国中部小麦黄熟B中国江淮流域干热C地中海北岸连日阴雨D拉普拉塔河正值枯水期\n(06上海)(一)读南亚和南美洲最大国家的地理简图,并回答问题。(18分)2l.甲图所示国家是;乙图所示国家是。按照其生产力水平,它们均属国家,在地区和世界政治经济中的作用正在不断增强。22.根据图示,两国均利用本国丰富的(矿产)资源出口矿石,并建立了本国的工业。甲图①②③④四个城市中,(填数码)是以新兴工业为主的城市:乙图⑤⑥⑦⑧四个城市中,(填数码)为自由贸易区和电子工业中心。印度巴西发展中铁锰钢铁④⑤\n(06上海)(一)读南亚和南美洲最大国家的地理简图,并回答问题。(18分)2l.甲图所示国家是;乙图所示国家是。按照其生产力水平,它们均属国家,在地区和世界政治经济中的作用正在不断增强。22.根据图示,两国均利用本国丰富的(矿产)资源出口矿石,并建立了本国的工业。甲图①②③④四个城市中,(填数码)是以新兴工业为主的城市:乙图⑤⑥⑦⑧四个城市中,(填数码)为自由贸易区和电子工业中心。印度巴西发展中铁锰钢铁④⑤\n23.两国地形特点的相同之处是。根据图示地形判断,北部靠近扳块边缘的是图所示的国家。24.按温度带划分,两国绝大部分都位于带,但甲图所示国家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类型为,而乙图所示国家主要的气候类型是气候和气候。25.在发展耕作业方面,两国相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是甲图所示国家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乙图所示国家的主要制约因素是。26.下列关于两国经济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项选择)A.两国均已建立较完整的工业体系B.甲国科技力量雄厚,发展工业潜力大C.甲国推行“绿色革命”,粮食大量出口D.甲国是世界上养牛最多的国家E.乙国咖啡、甘蔗、黄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F.乙国与邻国共同建有世界最大的水电站均有大面积冲积平原和古老高原甲热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热带草原面积广大,地势平坦,水热资源丰富西南季风进退和强弱年际变化大,降水不稳定,常发生水旱灾害北部广大热带雨林地区不宜大规模开发ABDF\n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材料:巴西原来的首都为里约热内卢,沿海设市且偏居东南一角,对广大内地的管理和开发不便。1956年,巴西政府决定将首都适至中部高原上的巴西利亚。用了三年多时间在原先荒凉的土地上,建成了一座建筑独特、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巴西利亚位于热带,但由于海拔1000米,气候四季如春,终年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现已发展成为拥有8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随着城市的发展也缩小了沿海与内地的差距。(1)巴西建立巴西利亚市的主要目的有:(3分)(2)巴西利亚城市建设的主导性区位因素是:。(1分)(3)请列举与巴西利亚职能相同的城市:(至少3个,3分)(1)促进内地经济发展、缩小沿海与内地的差距;开发内地资源;维护国家的稳定与国防安全;分散大城市职能;缓和民族矛盾;(三项即可,3分)(2)政治(1分)(3)华盛顿、堪培拉、伊斯兰堡(3分)\n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