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6 MB
- 2022-08-0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背景1、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尤其是以英国为核心的旧的世界经济格局趋于崩溃2、美国经济实力大增,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经济、政治和军事处于优势地位。3、美国极力规划战后“世界经济蓝图”,积极筹建受美国控制的国际经济秩序实质(结果):美元获得了“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确立了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时间:1945年现成员国:180多个基金来源:成员国应缴的份额宗旨: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①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②加强国际货币合作,为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作用:有利于金融秩序的稳定和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时间:1945年现成员国:180多个资金来源:会员国认缴的股金、营业收入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借款。宗旨初期——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后来——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积极:(1)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2)利于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3)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条件。消极:(1)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2)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提供了条件。材料三 二战后,美国财政部长福勒曾经得意地宣称:“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的货币围绕着美元转。”到20世纪70年代初,在巴黎出租车上挂着“不接受美元”的牌子,乞丐也在自己的帽子上写着“不要美元”。(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n(2)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发展特点。(3)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你知道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吗?它带来了什么影响?答案 (1)二战后,西欧国家工业生产普遍下降,而美国工业生产增长迅猛,经济实力空前膨胀,美国企图重建战后世界经济秩序,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2)特点: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国不断增多,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扩大;②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该组织中占有最大份额,取得了对该机构的绝对控制权。(3)说明:二战后通过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美元地位下降。原因:①197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美国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击,经济发展缓慢;②西欧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开始和美国展开竞争;③二战后美国为了实行其霸权主义政策,各种对外援助和军费开支使美元大量外流。影响: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动摇,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出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必要性:①国际政局的变化和1929年经济危机,使人们认识到加强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②为了让自己的产品更畅通地进入世界市场,美国着手建立国际贸易体系。可能性:③战后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并积极倡导建立国际贸易组织。④布雷顿森林体系消除了阻碍国际贸易的管制。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①形成:②性质:是一项“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它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③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④作用:它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但美国则试图通过它来操纵世界贸易,向外扩张经济。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形成后,有人认为它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也有人认为它只是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工具。你同意哪种说法?为什么?积极:①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②反映了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③有利于世界贸易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稳定。消极:美国拥有特殊地位。它满足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确立美国在相当长时间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一、近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历程: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经济开始走向联系(殖民扩张);②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商品输出)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输出)④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资本新一轮扩张)二、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1、根本:第三次科技革命,生产力水平提高。2、政治:两极格局结束,创造有利国际环境。3、政策:西方国家放松对经济的管制4、物质:信息技术、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5、体制:市场经济的普遍推行(国际经济秩序的建立----从关贸总协定到世贸组织)\n6、动力: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发展(成熟、统一的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两大两大金融机构)7、基础: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一)9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原因:1、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2、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3、跨国公司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4、全球范围内普遍接受和认可市场经济制度,为经济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5、两极格局结束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有利国际环境。6、国际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催化剂。7、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基础1、中国为什么要加入WTO?①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世界:加入WTO,不仅可以分享经济全球化的成果(如外资、先进技术),还能参加有关规则的制定,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中把握主动权。②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加入WTO后,其巨大的需求潜力将为世界提供一个诱人的大市场,给世界带来新的机会。2、加入WTO会对中国带来哪些影响?机遇:①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分工;②有利于扩大出口,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③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完善市场经济体制;④有利于直接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总之,有利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加速经济发展。挑战:①市场会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②民族工业中的弱势产业和企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③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的挑战和压力;④制定本国经济政策受到国际经济规则的一定制约。3、加入WTO后,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国如何应对?①\n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趋利避害;②深化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竞争力;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大科教投入;④积极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90年代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特点、本质1、特点(经济格局):强国主导,受益不均;相互依存,相互竞争。注意区别: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特点(三)经济全球化的认识(1)经济的全球化是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对世界各地区、各国家的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正面临空前的压力与挑战,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3)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的关系:经济区域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对经济全球化起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n(4)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入经济全球化是各国发展经济之路,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加入,趋利避害。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启示1、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要顺应潮流,促进发展2、经济全球化是双刃剑,发展中国家特别要迎接挑战,趋利避害。3、世界各国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促进世界共同繁荣。对策:①建立公正的国际贸易秩序,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②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地区性合作。③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n专题一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是一次持续了约二、三百年的空前的思想大解放,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大觉醒。(1)突破奴隶制束缚,促进了社会变革的进一步发展,为封建制形成提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基本构想。(2)促进了学术文化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形成了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3)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n老子的学说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老子的哲学思想:1.“道”是万物的本源,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2.辨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以互相转化老子的政治主张:“无为而治”提示:老子所说的无为,主要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为所欲为1.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2.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3.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4.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5.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影响:哲学思想: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无为而治”的主张有消极的因素生命的超越——庄子和道家庄子继承老子“道”的思想齐物: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逍遥:对待任何事物采用旁观,超然的态度,过虚无的生活,希望绝对的自由“无所恃”。比如:“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逍遥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韩非子法:公布于众的法令、法规、法律,是君臣、民共同遵守的东西。术:君主驾驭群臣的方法(神秘、决策、御臣)势:“权重位尊”的权势、权威。法、术、势三者结合\n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答:法家的肯定社会变革是最适应时代的潮流的;用法律来规范社会秩序,用功利来激励社会竞争,君主集权的主张,非常有利于实现富国强兵,适应统治者的需要,也适应建立统一国家的需要。国家的统一,实现结束长期的动荡,也能满足人民对安居乐业的追求和需要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儒家——推崇“人治”“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认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汉代儒学的兴起转化实质: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1)变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秦朝时走向沉寂,法家主导。(2)原因\n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汉代儒学特点:(1)内容: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想,(2)影响: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3)地位:(4)实质:文化专制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的主张因为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二)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1、表现:(1)思想:尊儒:肯定董仲舒的儒学思想;(2)政治:起用“贤良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2)教育:倡儒:①兴办太学(汉武帝、汉昭帝)——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②命各郡国设学校(汉武帝)——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影响积极:1)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2)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3)百家争鸣局面结束。(结束各学派平等竞争局面)4)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5)有利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事。6)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消极:结束了各学派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本质是文化专制.太学创建的意义有哪些?(1)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2)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得到改变,一般地主子弟入仕的门径得以拓宽,少数出身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特点及对文化的影响。(1)科举制出现的社会背景:士族制度的腐朽与衰落,士族地主与庶族地主间的裂痕严重地威胁着地主阶级的统治,隋唐时期的大统一局面为弥合地主阶级间的裂痕提供了社会基础。 (2)科举制的主要特点:是一定意义上的公平与公正的选官制度,是隋唐以来的一定程度的政治民主化的具体表现之一。而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制度却是封建制度严重衰落的具体表现。\n第三节宋明理学理学兴起的背景:(一)必要性:1、佛、道冲击,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2、北宋尖锐的阶级矛盾需要强化君权意识。(二)可能性:1、文化:“三教合一”,为儒学的新发展奠定基础。2、社会: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宋代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干涉较少,学术活跃。3、具体:书院教育的发展,使其成为理学发源地目的直接:抗衡——-----,巩固——----根本:维护----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理学的宇宙观“理”是世界的本原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存在物如绝对精神、上帝的意志朱熹理学思想理生天地,成万物之性,展现为“三纲五常”“太极”是“理”的总体“理”是产生万物、支配万物的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理”寓于气(事物)中。如何认识理?——提倡格物致知主张向外追求知识,通过读书论学,应事接物等途径去认识理。“脱然贯通”是建立在“积习既久”,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修养观——“存天理,灭人欲”什么是天理?理学的实质是什么?天理: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理学实质;用儒家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遏制人性自然欲望,维护专制统治,陆王心学2.王守仁心学的主要内容:(1)“致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2)获取“理”的方法:克服私欲,回复良知谁可成圣人“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人胸中各有个圣人。”“满街人都是圣人。”\n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相同点来源: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三纲五常”的思想规范行为。影响: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对宋明理学的认识评价(一)实质:理学是对儒学的哲学化。用儒家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遏制人自然欲望,维护专制统治。(二)特点:(1)哲学化。逻辑思辨更严密,理论体系更加博大精深。(2)世俗化。用纲常伦理规范民众日常行为,深入社会生活,儒学成为百姓的信仰,强化维护专制的功能。(3)理想化。自我修养,承担社会责任成为读书人的人生追求。一般将宋明理学称为“新儒学”从背景、内容和影响三个角度分析“新儒学”新在何处?⑴、在外来佛教文化与本土道教文化的不断冲击下建构的,体现包容性和开放性。⑵、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形式来表达,中国上古哲学中的“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开始用“理”来代替,更具理论化、思辨化。⑶、作为一种哲学化的儒学,理学具有鲜明的双重性,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宋明理学的影响1、消极:(1)三纲五常维系专制,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求。(2)空谈性理,不务实学,脱离实际。2、积极:(1)对个人: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长幼有序,怜贫恤寡,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等)(2)对社会: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原因1、政治: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明末清初“天崩地解”的社会大动荡,明王朝的灭亡对士大夫阶层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亡国之痛,败家之仇,使他们认真反思明亡教训,开始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痼疾和明朝灭亡的原因进行反省并著书立说。(明亡清兴的历史教训,使王夫之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危机感、时代感与使命感,他也因此将治史的目的定为济世救国、经世致用.)2、社会:明清王朝更替时的暂时权力真空,使得当时的思想自由具备了适宜的政治环境。在旧的权力失落,新的权力尚未实现全面控制之际,思想的发展也就得到了难得的幸运机会3、思想:①程朱理学走向极端。遭到质疑。②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也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崭新的时代气息。于是,明末清初出现了一股新的学术思潮。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1)、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2)、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4)、诗文:主张真心李贽主张人们应该有平等地位,反映了他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特权,尊重普通人的利益和地位;他提出人皆有私,揭露道学先生的虚伪,反映了其反对宋明理学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和对纲常礼教的揭露、批判。评价(1).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2)其代表了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利益,具有进步性。\n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是浙东学派的创立者。主要思想(1)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呼吁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2)提出君臣平等思想;(3)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4)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1)强烈地批判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2)提出了“众治”的主张(3)梁启超把其观点归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4)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1)对先秦至清初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2)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作法;(2)哲学思想:发挥了古代“气一元论”的唯物论思,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唯物主义思想家)材料一: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材料二、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主张在雁南、雁北发展纺织业;在西北山泽地区开矿产;在东南沿海通市舶,发展海外贸易.材料三、大贾富民也,国之司命也。-----王夫之《黄书》请回答:以上材料的共同主张是什么?这种思想的提出与当时社会的哪些发展因素有关?主要思想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3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社会根源(1)君主专制空前强化(2)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3)理学走向极端,王阳明心学体系对明清启蒙思想的认识评价1、进步性:反礼教束缚,追求个性自由,反专制,主张发展工商业,顺应时代潮流,具有民主色彩,对近代启蒙思想的产生起到一定的作用。2、局限性:但未形成完整理论体系,未能突破封建制度的束缚,未动摇儒学正统地位,未成为主流思想。3、原因: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1).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脆弱,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有力的物质基础。(2)政治:高度强化的专制集权制度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缺乏政治基础。(3).文化:礼教纲常,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想的传播。缺乏思想文化基础。(4).社会:人们深受礼教毒害,迷信愚昧,难以接受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认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进步具有巨大的反作用。2、进步的思想理论推动社会进步,保守的思想阻碍社会进步。3、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发展先进文化。专题三一、地主阶级抵抗派——“睁眼看世界”1、背景\n⑴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⑵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⑶林则徐、魏源在与西方人打交道中改变了对西方看法。⑷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二:维新变法—学习西方制度维新变法意义、影响:(1)是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爱国运动;(2)是一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3)客观上有利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务实的、开放的、勇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新文化运动的性质: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n根本原因①儒家文化维护专制,违背民主共和的时代潮流②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在中国实行真正的民主政治。直接原因-----袁尊孔复古内容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打倒孔家店”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厘清与扬弃。积极:这场扫荡权威、破除偶像的文化革命,为后来解放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消极:但是,这个口号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偏激的、片面的。近代前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激进派对待儒家思想有什么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不同维新派将西方资级的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宣传变法.(利用)激进派,对儒家的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全盘否定)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实现民主政治。 (2)新文化运动有思想和文学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氛围。 (3)新文化运动有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 (4)新文化运动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近代主要思想家的主张及评价1.地主阶级(1)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引导人们关注世界的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2)洋务派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人的“中体西用”\n,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开启了近代化的先河。2.资产阶级(1)早期维新派王韬、郑观应等人:主张革新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其思想为康梁维新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维新派①康有为:撰写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借助经学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有力地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其思想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②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变法图存的思想;积极借用进化论思想,阐述了君主立宪代替君主专制的必然性。③严复: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译著《天演论》,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观点,论证了变法的必要性。其思想(进化论)风靡全国,增强了无数仁人志士的救亡图存的信心。(3)革命派的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到来。(4)激进派的陈独秀等:其思想核心是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启迪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3.无产阶级: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宣传俄国十月革命,高举社会主义大旗,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将它作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指导中国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今中外思想解放运动(一)中国:1、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百家争鸣2、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戊戌变法3、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辛亥革命4、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5、党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延安整风6、现代: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71992年,关于计划与市场的讨论(二)世界:8、近代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文艺复兴9、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启蒙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