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2.00 KB
  • 2022-08-02 发布

高中语文《桥边的老人》课件

  • 3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关于小说\n四大文学体裁:小说、散文、诗歌、剧本概念: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和环境的描写来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题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四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主题表现手法:诗体、书信体、章回体、意识流\n人物描写手法:正面:语言动作肖像、神态心理细节侧面:环境烘托,其他人物对比、他人评价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情节模式:完整模式: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一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n小说主题词战争\n渴望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战争始终蔓延不断,并构成人类历史的一个独特的篇章。据统计,从地球上出现文明以来的5000多年中,人类先后发生了15000多次战争,有几十亿人在战争中丧生,在这5000多年中,人类共有300年是生活在和平环境中。即,每100年中,人类最少有90年是生活在战争状态中。\n文题解读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桥边的老人》即以此为背景创作。\n桥边的老人2008.02.19(美)海明威\n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因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n电报式风格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n硬汉形象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n欣赏公益广告(图文类)文学常识——冰山理论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理论”,他认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所谓“冰山理论”,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地掩藏于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却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n④初步阅读小说概括:(1)环境:(2)人物:(3)情节:(4)主题:\n环境1、找出小说中环境描写的内容并概括2、环境描写的作用\n环境描写的作用1、环境本身的作用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时间、地点、天气气候,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社会环境:交代人物活动具体背景,揭示复杂社会关系2、对人物的作用:突出人物处境,烘托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n环境描写的作用3、对情节的作用推动后文某些具体情节的发展(或者为后文某些情节的发展做铺垫)4、对主题的作用:揭示(表达)出了…………的主题\n环境描写的作用1、环境本身的作用:2、对人物的作用:3、对情节的作用:4、对主题的作用:\n小说中的人物1、“我”2、桥边的老人\n小说中的人物有主次之分主要人物(圆形人物)一般着墨较多,人物形象较为立体,丰满,复杂,多变鉴赏时重在归纳人物形象及其现实意义次要人物(扁平人物)一般着墨较少,人物形象较为单一,凝固,简单,单纯,鉴赏时重在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n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桥边的老人的人物形象\n老人的形象:老人形象:他热爱自己的家乡,一谈到自己的家乡,老人就高兴地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他心地善良,充满爱心。敌人入侵,他不得不逃离家乡,但一直牵挂他养的那几只动物,对这几只动物能否避过战火,一直放心不下。他不关心政治,他不理解敌人为什么会入侵自己的家乡,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④老人孤苦无依,没有家,没有熟人\n小说中的次要人物“我”是谁?课文有关介绍:“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推测:“我”也许是名战地记者,也许是名抗击法西斯的战士。\n“我”在文中的作用?1、叙述人称的角度:第一人称叙事,使得故事情节内容更加的真实可信2、从小说要素的角度:人物:我的身份作为一位战士,与老人的不关心政治,厌恶战争,却又无法阻止逃避战争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情节:我作为事件的亲历者,贯穿于全文,串联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条线索主题:突出小说的反战主题\n小说的情节小说的情节主要以我和老人的对话来展开。结合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在文中举出一例试着加以分析。\n对话细读小说的主体部分,看看作者隐藏了什么?\n(一)“你从哪儿来?”我问他。“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微笑”——作者隐藏的是:老人暂时忘却身处艰难凶险而微笑,是因为谈起了故乡,因为热爱故乡,因为故乡有他温暖的回忆,包括对这些动物的回忆。\n讨论:这位老人连自己的生命都难以自保,为何还念念不忘他的那几只动物?在老人眼中,动物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是一样可贵的,老人博大的爱心,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与残害生命的战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生命何其可贵,战争多么残酷!\n(二)他看上去既不象牧羊的,也不象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抛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抛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n•对动物如数家珍•——反映了老人平日的生活状况,几只动物在老人心目中所占的地位,老人离家时的无奈和被迫 •“我”“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最后几辆大车”没赶上,就意味着老人要留在战场上了。平静而简洁的叙述中隐藏的是作者对老人命运的深深担忧。\n(三)“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讨论:这个句子中老人强调的是哪个词?隐含了怎样的意思?“只是”意味深长。这里交织着一种“怨”与“冤”的情感: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招谁了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在这个“只是”中隐藏着的是对战争的控诉。\n分析小说结尾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某段(开头,中间,结尾)在文中的作用:内容:结构:内容上: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烘托人物焦急的心情暗示象征含义,复活节,礼拜天,飞机没有起飞结构上:照应开头,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n文章主旨归纳1、歌颂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2、控诉战争给人类给社会带来的深重灾难。学习小结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平的渴望。\n结语老人老人是个弱者,是个无辜者。不懂政治,也不懂战争,却无端被卷入战火之中。海明威在这篇小说中关注的不是英雄,也不再是争议,而是战争之下的弱势群体,这让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让我们在祈祷和平中结束我们这堂课。记住:生命何其可贵,战争何其残酷。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