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4 MB
- 2022-08-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新课程教材培训必修Ⅲ\n历史·必修Ⅲ的总体思路课标要求: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n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广义:把人类创造的一切都视为文化,它是人类整个活动方式及其成果的总和。通常情况下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狭义:仅指精神领域,包括人们的精神生活、精神现象以及精神过程,故称精神文化,即哲学、伦理、道德、宗教、美学、音乐,诗歌、文学、绘画等意识领域。《历史Ⅲ》的内容属于狭义文化的范围。\n本模块的学习要点《标准》中共设置8个专题,它们依次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n历史·必修Ⅲ单元、课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4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3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3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3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3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3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3中外15:9中国古、近、现:7:2:6\n模块内整合:中外主流思想演变中外科技发展中外文学艺术发展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专题一)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维新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专题三/四)世界: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专题六)近现代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古代科技(四大发明)(专题二)现代科技发展(专题五)世界:物理学/生物学/动力/通讯、信息(专题七)中国:古代艺术和古典文学(专题二)世界:文学和艺术(专题八)\n思想文化领域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之一以往的高中历史课程学科体系严密、内容繁琐、面面俱到的现象较为突出,几乎是大学通史教学的缩略版。某种程度上又是初中阶段教学内容的再现,深化不够,存在过于注重政治、经济内容,相对忽略思想文化内容的弊端。思想文化领域的活动和政治、经济领域的活动一样,皆为人类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皆是人类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的基本表征,不能厚此薄彼。同时,这样做才能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大的空间,让学生用更开阔的视野观察人类文明的演进,从而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n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密不可分必须放在同一领域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结晶,广义上看,它属于人类文化现象的一个分支。所以在历史学的分科体系中,科学技术史归属于文化史。此外,将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放在一起,作为一个领域,是考虑到人类在科学技术上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思想文化的更新和思想解放的推动,即观念形态的变革,往往促进科学思想的革命并导致科学技术的飞跃。因此,把科学技术史与思想文化史相汇合,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一领域。\n注意学习专题与历史时序的内在联系专门史的课程,是在横断面上展开历史的内容。而历史学科的特点,则在于它的纵向的时序性。要通过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历史的一个横断面,就必须选择最能代表这一领域的若干内容,提炼出适合高中历史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精华。呈现历史内容的方式应遵循历史学科特点,考虑这些内容与历史时序的关系。本模块的8个学习专题,将中外历史有机结合,形成发展脉络清晰、专题特色鲜明的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史课程体系。\n《标准》要求达到的教学目的“了解中外历史上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n人教版必修Ⅲ的若干特点第一,注意突出世界思想文化发展历程的基本特征——多元发生、多元组合。(元:具有独特意义的文化种类)汤因比《历史研究》中提出二十多种文明世界文化由多元的、彼此隔绝的状态,随着相互冲撞、交流、汇合,日益融为一个整体。教学目的:认识世界思想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尊重世界各地、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优秀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n人教版必修Ⅲ的若干特点第二,注意浅化教学内容。专题呈现方式容易将教学内容写得过专过深。1.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熟悉的内容,以此说明深刻道理,从而帮助学生易于接受,又具有启发性。2.利用课文辅助部分的某些栏目对课文中难懂的概念和知识进行解释、补充。3.利用插图化解抽象难懂的课文。\n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第一,要充分考虑文化与政治、经济关系。第二,要注意文化自身的发展过程,尽量呈现文化的连贯性、继承性。第三,注意文化的民族区域差异及交流融合,呈现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样性。第四,注意各国文化的交融,呈现文化的国际视野。\n思想文化史的教育功能第一,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第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第三,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性情,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第四,汲取人类所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的国际意识。\n高中历史课程定位全国普通高中的平均水平保证基础性、淡化专业性(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特别是选修课)把握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模块与专题的“历史化”)\n确立“历史化”意识“历史化”---”时序性”(传承 变化 发展)避免专题内容的“孤立”和“静止”状态(如法律、宪法、政体、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概念)赋予它们“联系”与“发展”的动态。例如:必修一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拓展》,p46(教师分析《德意志帝国宪法》,最后得出德意志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而不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历史的本质特征:\n确立“历史化”意识例如:将制度、文献等置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A。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度随时代的发展变化B。罗马法的变化发展与罗马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注意避免纯政治学、法学、文学、艺术、科学的专业化和学术化特征,尽量以具体历史事实和时代背景带出核心内容,而不是孤立地静止地介绍某些制度、事件、现象和人物。\n确立“历史化”意识高中(必修Ⅲ)科技史中涉及到科技方面的内容,对于历史教师来说的确很难,尤其是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一课。该课共有三目:经典力学、相对论的创立、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其中涉及到的许多物理学概念对于一般的物理教师来说,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认识和理解都是很困难的,尤其是“相对论”,更不用说历史教师了。然而,真的需要历史教师在讲这一内容时,用一大堆公式向学生们解释什么是“相对论”吗?科技史绝非需要历史教师讲科技本体知识,而是需要历史教师引领学生从社会文化的视角审视其历史发展的过程,重点在于认识科技进步所赖以的社会条件,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科学给世界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及科学家们的精神品质。\n确立“历史化”意识一、科学进步有赖于自由的文化环境。中世纪时期,封建神权统治着人们的思想世界,自由的心灵因受制于传统宗教的禁锢,始终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文艺复兴以后,“神”对“人”的强制化解了,“自主的人”开始站了起来,“人道”代替了“神道”,“理性”代替了“盲从”,人们开始逐步冲破思想上的樊笼,摆脱思想上的奴役,强制的心灵得以化解,人们的思想得以解放,自由的文化环境为科学的探索开创了广阔空间。人们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认识客观世界,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客观世界。\n确立“历史化”意识二、科学研究是在“猜想”与“反驳”中前进的。科学研究不仅需要科学的精神,更需要科学的思维方法,从根本上说,科学研究是在“猜想”与“反驳”中前进的。不仅需要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继承与发展,更需要爱因斯坦等人对“巨人”提出挑战的勇气决心和大胆提出“假说”的开拓精神。三、科学研究的价值意义在于改变世界,改变生活,改变人本身。\n确立“历史化”意识科学研究不仅推动了科学自身的前进发展,其价值意义更在于科学改变了世界。随着科学的进步发展,人们的视野开阔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归根到底,科学改变了我们人本身。四、科学家们“求真”、“严谨”和“执着”的精神品质需要传承。探索奥秘、追求真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不竭动力。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从来没有停息过对科学的探索和真理的追求,探索真理是人类的高尚追求。人生有涯,而宇宙无际,人类千百年来苦苦探索的事实经验告诉我们,科学的世界是没有尽头的,需要人类始终坚持不懈的追求。这些科学家们的“求真”、“严谨”和“执着”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后人尊敬和学习。\n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标准》对本单元学习要点的规定:(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n基本线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编写方法准确把握四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抓住一两个主要特征集中笔墨重点写写清晰历史脉络,反映中国传统思想演变的前因后果及其产生的影响尽量浅化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n儒学发展史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讲儒家思想如何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凸显;第二阶段是讲儒家思想在西汉时如何发展为正统;第三阶段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第四阶段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如何改造传统儒学,使其顺应历史发展的新潮流。\n三大要点板块:重要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董仲舒、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的主要思想;重要概念的含义,(如“理学”“心学”等);重要的历史现象(“百家争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历史背景认识与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增强我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n明清之际王阳明儒学发展到心学阶段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春秋战国西汉宋朝孔子孟子荀子百家争鸣儒学产生董仲舒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程颐程颢朱熹明朝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挑战儒学正统的新思想出现与启蒙思想相比较与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框架\n抓住主要特征孔子的各种思想很丰富,其核心思想是“仁”。“理学”的核心是“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n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重点: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材中通过列举孔子、孟子和荀子三个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经由孔子开创、孟子发展,荀子集大成,到战国后期,儒家思想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对其形成的重要意义有所认识和理解。需要师生结合历史必修1和必修2中政治经济的内容综合理解分析。\n经济:政治:阶级:文化:铁器牛耕,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并得到重视。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该时期出现思想文化活跃局面的原因?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n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形成及其特点(一)形成春秋:孔子——“仁”和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等。(提出)战国:孟子——“仁政”学说、“民贵君轻”“性善论”等;荀子——人定胜天、“性恶论”、礼法并施等。(总结、改造与发展)(二)特点①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②涉及思想修养(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治国原则);③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到新兴地主阶级冷遇;④古代知识分子精神上积极进取、乐观向上;态度上积极参与政治、关注时局。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社会转型时期加强与必修一、二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综合能力。\n\n百家争鸣原因①经济:井田制崩溃。②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③阶级关系:“士”阶层崛起。④思想文化:“学在民间”。代表①道家:老子、庄子。②儒家:孔子、孟子、荀子。③墨家:墨子。④法家:韩非子。影响①奠定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时间: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春秋:前770~前476年战国:前475~前221年\n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生平思想文化教育成就天人关系礼的思想哲学政治思想思想学说思想学说思想特点仁政思想\n儒学的兴起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前551-前479)\n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林孔庙、孔府。\n孔子之政治思想1.“仁”:“仁者爱人”2.“礼”:“克己复礼”3.“德治”:“为政以德”孔子之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未知生,焉知死?”孔子之伦理思想“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n“百家争鸣”的意义⑴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n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孔子创立儒学①核心是仁:“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为政以德”包含民本思想。③“有教无类”。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学孟子荀子①“仁政”:“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②“民贵君轻”③“性本善”①“仁义”“王道”和“以德服人”;②“君舟民水”③“性恶论”,礼法并施。\n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因:客观与主观新的儒学体系:杂糅百家\n儒学惨遭摧残——秦朝特点: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特点:以儒学为基础,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相互结合,互相渗透。儒家思想宗教化、经学化、政治制度化。作为伦理道德,身心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下降。\n汉代儒学主流(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背景①王国、匈奴的威胁;②汉武帝时经济恢复与发展;③开拓大一统国家的需要;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统治需要。汉代儒学主流(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意义①国家统一;②巩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割据势力;③确立儒学主流地位;④限制君权;⑤兴办学校,利于教育。\n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思想儒学成为正统①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③发挥“仁政”:限田、薄赋、省役。④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背景:在秦汉大一统国家建立及中央集权需要加强。汉武帝尊儒措施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文学儒者参政。兴办太学,教授儒家经典。结果: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时间:汉代 公元前3世纪~3世纪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东汉:公元25~220年\n\n第3课宋明理学(专题的难点)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儒、佛、道三教并立。历史原因:社会动荡;受佛教和道教的冲击。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韩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历史原因:唐初期处于统治的需要,开放的王朝,兼收并蓄的政策,三教在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n第3课宋明理学(专题的难点)长达七百多年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儒、佛、道三教融合,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宋明时期形成了一种新的儒学体系——理学。(两宋)新时代:“理学”(明代)新阶段:“心学”宋明时期是中国儒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他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对于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如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等应有所了解,通过人物认识他们的思想,从而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新儒学的正统。\n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n宋明理学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理学的发展创立:北宋五子成熟:南宋朱熹发展:陆王心学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背景:知识·梳理\n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一)背景①形势发展变化、动荡;②受到道、佛冲击,独尊地位动摇而出现危机,“三教合一”出现。(二)理学的概念新儒学体系:儒、道、佛三家融合,儒学吸取佛、道中有益的东西,更为理论化、思辨化。\n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三)理学对儒学的发展①二程——“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②朱熹——理学集大成者,“理气论”和“心性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③陆九渊——“心学”;④王守仁——“阳明心学”,“致良知”。⑤明清两代——理学和心学占统治地位,为专制等级制度制造理论根据,成为官方哲学。(四)影响①积极——人格、气质、品行、立志、责任感;②消极——“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维护君主专制,摧残、扼杀人性,压抑思想进步。\n理学与儒释道的关系三家思想的内容理学的内容道家道是世界的根本,支配着天、地、人的变化。“理”是宇宙的本源和人生的最高境界。儒家人性原本是善的,通过修身可以达到“仁”的境界。本着良知行事,知行合一,就是明理。佛家人通过修练身心,可以顿悟成佛,明白宇宙间的道理。人依靠内心的反省,可以得到“理”。\n“理学”与”心学”的比较:相同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君主专制和封建统治秩序,本质上都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1)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理”。(2)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1)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2)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n特点:复兴儒学,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思辩化,政治制度层面的作用和作为伦理道德、身心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客观评价: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理学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n儒学理论化体系化背景:中央集权强化。北宋程颢程颐理学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②“三纲五常”伦理道德就是“天理”。③仁与万物俱生。南宋朱熹理学(集大成者)①“理气论”。理与气构成宇宙;理先气后;伦理道德是天理。②“心性论”。人应克制感情,让道德理性支配行动。明朝王阳明的心学①“宇宙便是吾心”、“心即理也”、“心外无物”人心是万物的本源。②“致良知”的学说,主张“视天下为一家”,发挥了“仁”的思想。北宋:960年~1127年。南宋:1127年~1276年。明朝:1368年~1644年。\n\n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反传统:反对君主专制进步性:注重经世致用,都属于唯物主义思想值得说明的问题是,这几位思想家的思想是反对传统,反对理学的不合理部分,具有鲜明的反专制的民主主张,那么他们还是不是儒家思想发展中的一部分、一阶段呢?\n儒学的新发展——明清.联系必修Ⅰ·专题一“明清专制主义强化”和必修Ⅱ·专题一“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对思想意识的作用。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出现新发展的主要因素:(1)经济因素(2)阶级基础(3)思想因素(4)政治因素特点:明清儒学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力求有所更新。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未能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的地位。批判君主专制和封建礼教,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局限性: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小结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社会转型时期)从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学等方面归纳。\n\n明清时期儒学的传承与创新背景:①政治: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严重阻碍社会发展和进步;②经济: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③思想:理学走向“极端”,引发思考与批判。影响:①冲击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②启迪后世;③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源头与基础,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性;④没形成主流,影响有限,后才被重视。\n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主张李贽①“理”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②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提出童心学说③诗文:主张“真心”,反对摹古之风黄宗羲①最精彩之处——批判君主专制:②具体制度——限制君权的主张③经济思想——反对重农抑商顾炎武王夫之①批判君主专制③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②提出“众治”的主张①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②哲学思想(略)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政治:反对专制经济:强调经世致用思想:批判传统儒学影响:知识·梳理\n明清之际对儒学的继承和批判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封建制度没落。李贽的“异端”思想①挑战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②评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③赞颂商鞅等改革,肯定农民起义。明朝后期:16~17世纪。黄宗羲思想顾炎武思想王夫之思想①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②“工、商皆民生之本”③“天下为主,君为客”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②主张“经世致用”。③提倡实践中求得真知。①认为耕者有其田②主张“经世致用”③物质第一性,变化是万物发展的规律。明末清初:公元17世纪初~17世纪末\n儒家思想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落的原因第一:儒家自身:不断适应政治与社会变化;第二:政治因素:君主专制统治者的推崇;独尊儒术的结果;第三:教育因素:由上而下的各级学校都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是儒家人才不断涌现,学术得以不断传承;第四,经济因素: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王朝社会与同样强调稳定的儒家思想相互配合。\n春秋战国西汉宋明产生并初步发展、百家之一确立正统地位新发展并形成儒教1.孔子:仁、礼、忠恕、中庸、为政以德2.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3.荀子:仁义、君舟民水、礼治、性本恶制天命而用之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朱熹:理气论-先理后气、心性论-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理学集大成3.王阳明:心即理也、致良知、知行合一明末清初1李贽:儒学异端、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否定孔子权威;用童心说(真实的思想感情)2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公其非是于学校;工商皆本3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4王夫之:循天下之公、帝王独尊是君臣之道丧失的根源儒家思想发展历程的知识结构董仲舒3.三纲五常设太学,以儒家经典教授学生1.二程:天地只有一个理批判与继承确立正统地位董仲舒3.三纲五常\n\n春秋战国秦朝西汉汉武帝宋明明清兴起蔚然大宗遭到打击正统高潮----理学新的儒学体系批判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专题简括儒家思想演变Ⅰ\n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及其原因时代思想内容地位原因春秋仁、礼、为政以德不被重视要求恢复周礼有保守的一面。战国仁政、君轻民贵不被重视强调秩序和仁义,在战国大动乱的时代不可能获得重视。秦受压制秦崇尚法家,实行暴政西汉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独尊大一统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魏晋南北危机社会动荡;受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宋明“理”“天理”复兴、重新确立正统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儒学的新发展,更好地适应统治需要。明清受批判儒学呈现守旧、陈腐的习气;商品经济发展,人们追求个性企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Ⅱ\n1、创立:2、继承:3、重创:4、正统:5、冲击:6、融合:7、理学:8、批判继承: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对“礼”深入讨论秦朝,“焚书坑儒”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魏晋南北朝,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了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时期,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了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Ⅲ\n一、演变历程(一)形成春秋时期(创立)、战国“百家争鸣”(形成体系)(二)完善西汉(改造、成为主流)(三)发展隋唐到明中叶(“三教合一”趋势;新儒学体系——理学、;“心学”)(四)新发展明后期及以后(衰落、批判继承、深远影响)二、演变规律1、历经一个曲折发展过程;2、不断完善,满足统治需要;3、统治阶级的根本出发点【归纳总结】\n三、演变原因(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综合反映,经济是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思想对维护政治局面的稳定起着较大作用。(2)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分散、保守、落后的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决定了政治上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而政治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就要求思想的高度集中与统一,因而催生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n四、对儒家思想的评价(一)积极作用①“大一统”思想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有积极作用。儒家学说两千多年来独领风骚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它的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都有适应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改变面目。②“仁”、“仁政”等观点有助于防止暴政,缓和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压迫,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③“仁义”、“孝道”等观点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观,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④儒家教育思想如“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等,对人才培养有积极作用。⑤儒家思想对我国文明的进步、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⑥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注重气节、品德,凸现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对于规范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一定的现实价值。\n(二)消极作用儒家思想强调人的社会性,忽视人的自然存在。对个性的压抑极大地阻碍了社会进步,妨碍了民主制的产生。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我们对继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态度: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具有优秀丰富的内涵,今天我们应该古为今用,弘扬其优秀部分,是儒学在当代政治理念的体现。今天我们倡导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以人为本、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都与儒家思想有一定关系,但也需要注入新时代的要素与内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与时俱进。儒家学说对世界的影响:西方启蒙思想借鉴中国的儒家思想,作为冲破中世纪教会思想禁锢的锐利武器。在法国伏尔泰的心目中,中国儒教乃是“理性宗教”的楷模。\n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国与世界古代:中国:全面辉煌、世界领先(科技、思想、文学、艺术)西方:开启文明(古希腊罗马的早期人文思想、文艺复兴)近代:中国:沉沦、探索、抗争、胜利(近代科技的落伍、向西方学习并以此思想拯救国家民族)西方:迅速崛起、成就非凡(近代科学的产生、工业革命、启蒙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把思想变为实践活动,并产生了与之相应的文学艺术、马克思主义产生并指导社会主义运动)当代:中国:再创辉煌\世界瞩目(科技成就、文学艺术百花齐放)西方:日益发达、居于主导(科技革命)升华:中国古代文化-----民族的自豪感中国近代文化-----民族的责任感中国现代文化-----民族的使命感中外文化并重-----民族的认同感\n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是祭祀孔子的庙宇。初建于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而建,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曲阜孔庙是祭祀孔子的本庙,是分布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2000多座孔子庙的先河和范本。【曲阜孔庙】\n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始创于1989年9月,其前身是孔子诞辰故里游。孔子文化节是一项融纪念先哲、交流文化、旅游观光、学术研讨、经科贸旅合作于一体的丰富多彩、情趣盎然的大型综合性国际旅游节庆活动。每届活动期间,于9月26日举行隆重热烈、异彩纷呈的开幕式;9月28日在孔庙大成殿前举行孔子诞辰纪念集会,进行别开生面的祭孔活动,以发思古之幽情,实现敬仰、怀念先师孔子之夙愿。\n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已有百余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孔子学院是在借鉴国外有关机构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它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海外孔子学院分布图\n孔子在首尔孔子在柏林\n世界看孔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孔子的思想在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人作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写入《走向全球伦理宣言》\n四、主要学术观点介绍(1)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问题(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关于理学的评论(4)关于李贽思想是否反封建\n(1)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问题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学术界有不同看法。多数学者认为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有学者认为礼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甚至把孔子学说概括为“礼学”。一般情况下是,对孔子积极作用肯定多的,多持仁是其思想核心的观点,而对孔子否定较多的,多强调礼是他的思想核心。还有学者认为仁和礼是共同构成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不过,也有学者认为中庸才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还有学者认为孔子思想的模糊性和庞杂性,很难用单一的核心思想概括。我们在教材中采用学术界的普遍看法。\n(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史学界对这一文化现象是否存在以及它对文化学术的作用都存有争议。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否存在,多数学者持有肯定说法,翦伯赞、白寿彝等认为,汉武帝即位不久,董仲舒就提出了一个在理论上维护大一统任务,就是要求建立为封建专制政权服务的思想体系。汉武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尊崇儒术,罢黜百家以外的学派,只有通晓儒学的人才能做官。从此,儒家经典成为学者的主要教材,儒家学说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以郭志坤等学者则认为,汉武帝的“独尊儒术”采取了综合的办法,吸收各学派的思想,甚至包括对立派思想中的有用成分,收罗到儒术这个思想体系中,然后要人们独尊;同时对思想上的其他各派别令其存在,“百家”并未罢黜。教材中两种观点兼顾,但基本倾向于前者。\n(3)关于理学的评论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批判多于肯定,目前课本具体评价不多,只对几位著名理学家作客观叙述介绍,这样做的原因是由于目前学术界对理学的论评仍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n(4)关于李贽思想是否反封建学术界对李贽思想有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李贽的思想具有封建叛逆者的鲜明性格,在他的不少文章中都对儒家经典和道学进行了批判。李贽以物质生活为道德观的基础,从而打击了道学的正统地位。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李贽是一个反道学的战士,但他反对的道学是假道学,不是真的道学,而他对真道学是竭力赞扬的,所以说他反道学不等于说反封建。更有学者认为,李贽的政治思想不是别的,而是正统的儒家政治观。在教材中我们采用第一种观点。\n五、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1)注意政治、经济的时代背景。本单元学习的思想文化史内容,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思想文化现象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反映。鉴于《课标》中模块的专题设置,在学习本单元时必须对同时代的政治经济背景有所了解,这样我们才能理解思想文化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它所发挥的重要作用。\n五、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2)注意与社会生活的实际相联系。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国家政治紧密结合。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多与现实社会生活联系,让学生们体会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正如《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书中所云:“这个学派是同政治密切相联系的,是以治国安民、经世致用、稳定社会、协调关系、完善人的德行为最终目的的。”\n五、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3)深入浅出,降低难度。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内容,因其思想博大精深,所以理解起来相对困难些。教师要为了降低学习难度,争取做到深入浅出,尽量回避一些专、深的概念。在讲述思想家的思想时,也是选取一些最能代表其思想的言论加以叙述,而非面面俱到。尽量在讲课时,主要在课标和教材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内进行讲述,让学生对这段思想发展状况有所了解即可,着眼点应是了解这种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思想内容以及产生的影响,而不必太过深入的探究某种专门的思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