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1.81 KB
  • 2022-08-03 发布

高中历史必修一全册导学案-高中课件精选

  • 7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学案【课前预习】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02.“禹传启,家天下。”禅让制被制所取代。3.西周分封制下,周王分封的内容与对彖分别是:王畿以外广大地区的,4.西周统治阶级内部等级排序正确的是()A.天子一一诸侯一一士一一卿大夫B.天子一一卿大夫一一诸侯一一士C.天子一一诸侯一一卿大夫一一士5.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建立、征派等。6.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7.宗法制是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A.母系B.父系8.宗法制下,周王王位由其继承。【课堂探究】一、王位世袭制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一一《礼记•礼运》(1)在原始社会首领是怎样产生的?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2)材料二与材料一描述的社会形态有何不同?材料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夏本纪》(4)这种社会继承制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二、分封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据载,武王死后,子成王继位。成王年幼,周公辅政。管叔、蔡叔、霍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殷商的残余势力武庚乘机拉拢三叔,并联合原殷商盟友的东方诸侯起兵反周。周公意识到没有经过战争征服的广大东部地区,殷商的残余势力十分顽固。经过三年苦战,周公平定叛乱。战后,周公在新征服的东部大举分封加强统治,这就是“封建亲戚,以蕃屏周”。问题:根据材料分析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材料天子适诸侯,曰巡守;巡守者,巡其所守也。诸侯朝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其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二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3)材料中反映了什么现象?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小组讨论: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影响\n2.绘制秦朝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示意图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案【课前预习】1.“简述“皇帝”称呼的来历,2.秦朝在中央有哪些官职?3.简述郡县制的内容和意义【合作探究】一.分析材料:丞相绍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讎,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其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请回答:(1)概括材料屮丞相绡和廷尉李斯的观点。(2)简要说明这次争论的结果。(3)完成表格: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时代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划分标准影响\n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课前预习】一.中央集权的发展时代制度影响汉朝汉初实行制,汉武帝时颁布“”导致“”,加强了。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后形成局面造成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宋朝派任地方长官并设负责监督,收权、充实军,中央掌控加强了元朝实行制。省制开端,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二.君主专制的演进时代制度影响汉朝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屮外朝”制度)削弱了相权隋唐确立并完善制个宰相,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宋朝初设,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相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元朝设为最高行政机关,后期宰相权第大。是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诱因之一。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吋代先秦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制度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标准(依据)方式自下而上举荐评定授官\n课堂探究00根据预习的内容和上述材料分析在加强君主专制的过程中主要的矛盾是什么?归纳汉至元朝皇帝加强君主专制的手段?\n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导学案课前预习(_)「宰相制度的废除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二)内阁的出现(三)军机处的设立()设置了军机处【合作探允】[材料一]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來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皱分给内阁,血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詛,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真援对衣都姻。历史纪录片《故宫》解说词请阅读课文第一、二子目和补充材料一,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阴成.袒时:期中央到地方政务机构的结构简图。[材料二]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在甚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1792),纯皇帝(乾隆帝)特旨裁之。一一昭槌《啸亭杂录》卷4《议政大臣》雍正朝自军机处建立后,南书房官员不再参预机务,但由于入值者常能觐见皇帝,因此仍具有一定地位。南书房亦被长期保留,直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撤销。百度百科请阅读课文第三子目和补充材料二,根据自己的理解,分别绘制康熙童亲政亂和雍疋\n帝在位时中枢机构的结构简图,(提示:先明确有哪些机构、机构间的关系,再动笔。)康熙帝亲政前康熙帝亲政后雍正帝在位时【补充材料】[材料三]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口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缱撰而丕能趙有.赞画土其间也。一一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清代)最高命令称上谕,上谕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寄信上谕)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如是则一切事情,全国中外各长官,都直接向呈帝发生关系,、其他旁人金都丕知道。——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根据内阁制度,下属官员有事题奏,或皇帝颁发诏旨,都是经过层层机构,辗转交送,常常要花费很多时间。军机处则不然,一切均由大臣和章京通同办理,皇帝有谕,随區奎迢承办,而且必须当旦事肖旦-学。一一摘自《历史教学》根据材料结合课本分析军机处设立的历史意义[材料]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n1689年,屮俄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后来,清朝颁布法令,明确规定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达赖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清朝的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1759年,清军经过两年战斗,平定了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一一根据初中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整理[材料六]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胡锦涛请阅读课本P18“历史纵横”,结合所学知识以及补充材料四、五,分析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结合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和补充材料,你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呢?(提示:注意史论结合地、多角度地分析问题。)\n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I)第二单元《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学案一、课前预习雅典民主进程中的三次重要改革名称时间主要改革措施对民主进程的作用梭伦改革(1)按财产划四等;(2)公民大会一一最高权力机关;(3)四百人议事会;(4)建立陪审法庭;(5)废除债务奴隶制克利斯提尼改革(1)(2)(3)(4)(5)伯利克里改革(1)(2)(3)(4)⑸课堂探究:分析比较:古中国与古希腊在地理环境、适合从事的经济行业、政治制度的选择、文明特征这四方面的不同之处。古中国古希腊地形特征适合的经济活动选择的政治制度文明特征第二单元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n课前预习罗马法1最初形式、开端:《十二铜表法》(1)原因促进了法律的制定;在的强烈建议下制订。(2)内容:包括、、,基本上是过去的汇编其实质是明确维护0(3)意义:①虽然,但,因为②是古罗马的第一部2发展:随着罗马的扩张与征服和帝国的建立,罗马法rh—法演变为—法。3完备:标志着课堂探究:材料: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的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民法大全》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出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一一《民法大全》材料六:《十二铜表法》保留了许多陈规陋习,如同态复仇,对债务人的残酷处罚等。--《西方文化史》(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五、六谈谈罗马法有哪些局限?\n第七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课前预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1.前提: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年)。(1)背景①17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和出现;②斯图亚特王朝厉行专制,侵犯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2)过程①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并建立共和国;②1688年“”结束了复辟王朝。革命结束。2.标志:1689年《》的颁布(1)内容:以法律条文限制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2)作用:议会权力日益超过的权利,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的地位,英国的确立起来。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1.代议制:议会由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行使国家权力,这就是所谓的代议制。英作用是:在代议制下,资产阶级通过对国家实行统治,以防止独裁。2.责任制内阁的形成①内阁的雏形:光荣革命后,国王经常在一个秘密的小房间里召开讨论国家大事的会议,被称之为会议。②内阁制形成:1721年,下院多数党领袖经常主持内阁会议,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③内阁组成:内阁的首脑是,成员是o④运行特点:A内阁成员必须在大政方针上,要与首相共进退。B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但首相也有权重新选举。C内阁名义上负责,实际上对负责。一个政党成为时就获得执政地位。D首相有权提名内阁成员,决定国家的重要政策,学握国家的大权。同时,乂能通过议会掌握权。课中探究:探究一英国的《权利法案》1.材料1689年《权利法案》规定:1.未经议会同意,以国壬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4.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n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Z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6.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8.议会之选举应是白由的。问题材料内容限制了英王哪些权力?其有何进步性?探究二英国的责任制内阁材料21997年5月布莱尔首任英国首相,到2005年5月5日布莱尔领导的工党在英国大选中再次获得胜利,布莱尔也成为工党历史上笫一位三次蝉联首相职务的领导人。在布莱尔执政的2003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兵伊拉克,作为美国的重要盟国,英国也派兵参加了对伊拉克的战争。(1)英国派兵参加对伊拉克的战争,内阁成员大体上是赞同还是反对?为什么?(2)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如果反对,布莱尔会不会为此而撤兵,为什么?(3)假设英国议会中的大多数议员极力反对,结果又会怎样?(4)就政治体制而言,布莱尔(工党)能够上台组阁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探究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材料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一一君主立宪制。新政体兼有民主制(议会下院)、贵族制(议会上院)和君主制(国王)三大要素……新体制通过大幅度提高议会的权威实现了对王权的有效限制。后来随着“内阁制”的形成,王权又被进一步架空,化作一种由主要大臣组成的内阁会议的集体领导权,其负责对象也由原来的国王转变为议会。一一马克连《世界文明史》问题结合材料,概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有哪些?\n第八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理论來源:启蒙思想“()”学说内容中央集权原则(联邦制原则)美国是()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权。三权分立原则立法权归();行政权归();司法权归()。三者(),但相互()。评价进步性: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宪法;它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原则,一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精神。局限性:允许()制度的存在;不承认()、()和()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两党制形成19世纪50年代中期,()与()两大党的对峙局面最终形成。发展()年,成立不久的()开始执政。此后,民主党和共和党交替执政的局面一直持续至今。两大政党在本质上都是()党。课堂探究1.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及其特点史料一: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史料二中央政府只从州政府的权力中拿走了若干明确列举的权力,州政府则保留着中央政府拿走的权力之外的所有权力。(1).史料一中的规定体现了什么原则?(2).史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2.1787年宪法中的“分权与制衡”原则(美国的政体)史料一:第--条第一项本宪法所授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第二条第一项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大总统,大总统之任期为四年。\n第三条第一项合众国Z立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制定与设立Z低级法院。……1787年宪法史料二:“凡必须经参议院及众议院统一之命令或决议或表决,应呈递于合众国大总统。该项命令或决议或表决于发生效力前,应经大总统批准,如大总统不批准,应依照所定关于法案之规则与限制,由参议院及众议院议员2/3多数再通过之。”1787年宪法史料反映了美国政治的什么特征?是如何体现的?3英美两国的政体比较比较美国总统制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对比项目美国总统共和制英国君主立宪制不同国家元首国家元首产生方式国家元首有无任期政府内阁产生方式议会与内阁的关系政府首脑国家的权力中心相同必修1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学案课前预习一.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1.标志:1875年《》的颁布。2.内容:①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员组成,有权选举总统。②行政权归,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n(2)意义:为法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一.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1.前提:德意志统一。2.标志:1871年徳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1)内容:①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②宰相主持内阁工作。①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议会组成。④规定德意志帝国是一个国家。(2)影响:①积极作用:推动德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此后,德国迅速发展,很快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②局限性:继承了普鲁士的传统,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课中探究案】比较德国君主立宪政体与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异同比较项英国君主立宪制德国君主立宪制权力中心不同君主权限不同内阁产生的途径不同英国德国美国法国政体行政权立法权权力中心特点【练习】\nA.行政权由总统掌握C.行政权由内阁掌握B.行政权由总理掌握D.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2.19世纪屮期,徳意志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是()A.封建专制B.封建割据义D.口由主义3.根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法国总统的产生方式是()C.军国主A.由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C.由议会两院联席会议选出4.徳意志帝国宰相的产生方式是(A.联邦议会选出B.皇帝任命国议会选出5.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核心是(B.由选民间接选出D.由众议院选举产生)C.内阁提名)D.帝A.议会相D.大法官B.总统C.总理或首第四单元第十课鸦片战争一、课前预习鸦片战争(第一次)(1840—1842年)1.爆发背景和原因①从18世纪中期起,英国向屮国输入呢绒、棉纺织品和金属制品,从屮国购买生丝、茶叶和药材。在两国的这种正常贸易中,中国处于地位。②为了扭转,英国违背,向中国走私o掠走中国大量,并严重摧残着中国人民的健康。面对鸦片在中国的泛滥,两广总督等上书道光帝,请求禁烟。1839年6月,在海滩当众销毁大量鸦片。英国政府闻讯,决定借端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2.鸦片战争经过:英军进攻路线:广东海砂(—►)(—►)—A(定海)(—>)(广东沙(香港岛)一►东南沿海嘶()南京结果:失败,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4.鸦片战争期I'可及之后签订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二、战火再燃(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战争爆发原因:2.战争经过:第一阶段:从1856年10到1858年6月,英国侵略者在1856年入侵被击退后,于\n第二年底,英、法两国又纠集了五、六千人,再次进犯广州。继续北上到达—清政府屈服,签定。\n第二阶段:1859年6月,英法公使借换约Z机,再挑战端。英、法侵略军从北塘登陆后,烧杀淫掠,无所不为。位于北京西郊的,被英、法强盗洗劫一空之后,化为焦土。在侵略者武力逼迫下,清政府屈服了。签订《》1.结果:清政府被迫再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858年,先后与俄、英、法、美签订《X1860年,清政府又被迫同英法签订《九俄国通过《》《》等,至19世纪80年代,共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共()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2.影响:使中国丧失,受到更加严重侵害。清政府,,。中国的程度加深。二、提出疑惑三、合作探究探究一: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背景:鸦片战争前的中西形势,请找出文中鸦片战争前东西方发展概况的描述,尝试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西方:屮国:根源:结合文屮鸦片战争前东西方贸易的状况的描述,得出结论:战争爆发的(1)根本原因:(2)直接原因:(3)导火线:课堂运用1.英国对华进行鸦片走私的直接动机是A.扭转对华贸易逆差B.把中国变成其鸦片销售市场C.用鸦片来毒害中国民众D.制造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2.A.B.C.D.右表是鸦片战争前屮国白银兑换制钱数的统计表。造成表格内数字变化的主要原因年倂一两白银兑换钱数*1823〜18241249文21828〜18291337文心1833〜18341363文Q1838—18391638文Q清政府腐败,贪污成风清政府国库空虚,加重赋税小农经济破产,物价波动鸦片走私贸易使中国大量白银外流,银价上涨探究二: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n方面中国英国政治封建主义,日益腐败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落后的自然经济,财政入不敷出完成了工业革命,商品经济发达军事装备陈旧,营务废弛船坚炮利,训练有素.外交闭关自守,颇预无知殖民扩张,抢占市场综合封建统治,危机四伏,日薄西山资木主义迅速崛起,如日屮天主观:O客观:英国-根本原因:」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条约内容危害《南京条约》割地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开了的先例赔款开了勒索赔款的恶例,加重了,阶级矛盾尖锐开埠打开了门户,便利了资本主义,破坏权议定关税中国开始丧失权附件《五口通商章程》破坏了中国自主权:扩大侵华利益;为列强后來建立租界提供了借口。《虎门条约》课堂运用:1.以下各项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本质意图的是A.割占香港岛B.赔款2100万银元C.屮国开埠通商D.领事裁判权2.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准确的说法是A.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和经济上的半封建并存B.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C.外国势力深入,国家主权丧失D.我国丧失部分国家主权并且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成份3.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屮指出:“这场战争是西方人自1514年到中国起,积300余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的古\n老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屮国的胜利,而且是先\n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①“这场战争”指鸦片战争②“这场战争”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③“界碑”的含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④“英国对中国的胜利”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致函英国驻华公使:“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已增加了的需要,新的贸易市场尚待进行”。1856年,法国外长指令法国驻华代办强调“筒业关系的推广”,并说“这是一个关系到至高无尚权益的问题。”以上材料表明A.英法决定用战争来扩大侵略权益C.英法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5.两次鸦片战争在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A.侵略者由东南沿海开始发动进攻C.都推进到清朝统治的中心地区B.英法希望加强与中国贸易往来D.英国在策划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B.其目的都在于打开中国市场D.侵略者都以武力失败了清政府的抵抗6.马克思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不需要花费一文钱,岀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这里俄国得到的“好处”有①俄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②割占中国东北大片领土③俄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经商④収得清政府赔款200万两白银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7马克思称英法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点的是A.《天津条约》迫使清政府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B.洗劫并焚毁圆明园B.以战争为主要手段D.增开商埠,扩大商品输出必修1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学案【课前预习】矛盾空前激化:()激化了阶级矛盾一、爆发背景:1.根本原因:-\n1.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二、兴亡过程:1851年,金出起义(开始标志)一永安建制(初步建立)一定都---(正式建立,与清朝形成局面)一北伐(由于,最终失败)和酋征(夺取了清朝的半壁江山,太平天国运动进入时期)-1856年天京变乱(的转折点)一重建领导核心(提拔、指挥军事,让总理朝政)->1864年天京陷落(失败)三、治国方案1、前期:《》(1853年冬颁布)「土地分配:按和平分土地(原则:)①内容]I产品分配: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原则:①目的:满足农民得到的愿望,建立四同两无社会△“四同两无”社会: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性质:②评价J革命性:反映农民的愿望,是几千年來农民思想结晶I空想性:,严重脱离实际,无法实现2、后期:Q》(1859年颁布)「向学习,以,官吏由选举①内容]发展,奖励[开设学堂r是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的设想②评价迫于形势,无法实行四、失败原因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2、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f提不出切合的革命纲领[滋长思想,争权夺利【互动探究】一、爆发背景:材料一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激励搜刮,加捐加税。官府常毒打交不起税的人。“贪官甚于强盗,酷吏无异虎狼,民之财尽矣,民之苦极矣!”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材料二英国棉纺织品于1840年至1845年的五年之间,输入量增加了四倍多。……鸦片战争后鸦片大量进口,10年当中,每年从3万箱增至6、7万箱,造成白银大量外流,平均每年外流白银3500万两,约占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二分之一。银价继续上涨,1838年,白银一两可换铜钱1600文,1849年己涨到2350文。材料三1846〜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于饥饿和死亡的困境。问题:阅读材料和所学知识,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有哪些?2.\n3.课堂运用;“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B.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C.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课堂运用:1.《天朝m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中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A.互相矛盾B.大同小异C.完全一致D.互为补充2.兴起于广西桂平的太平天国,先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两部文献都()A.试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B.脱离了社会现实,流于空想C.反映了农民的理想追求D.受到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课堂运用: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新的时代特点表现在①运动规模空前巨大②反封建同时反侵略①《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理想④《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巩固练习】1.洪仁干在《资政新篇》中主张“外国有禁卖子为奴之例。家贫卖子,只顾眼前之便,不思子孙永为人奴,大辱祖考,故准富者请人雇工,不得买奴,贻笑外邦”。从材料中分析洪仁干的主张是()A.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B.发展资本主义雇佣关系C.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D.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2.学习完《太平天国运动》一课后,一名同学回家给爸爸讲有关太平天国的故事,你认为不正确的是()A.1851年洪秀全率众在金田村起义B.太平军取得了北伐、东征和西征的胜利C.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D.在屮外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3.《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暧。”体现了太平天国()①绝对平均主义的方案②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③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要求和愿望④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A.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4.太平天国运动中的一首歌谣:“天父杀天兄,终归一场空,打起包裹回家去,还是当长工。”此歌谣反映出()A.清军向太平军反扑B.天京变乱C.太平天国北伐失败D.天京陷落\n1.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箕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其屮对“煮豆燃箕”的评述不正确的()A.是指“天京变乱”B.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到衰的转折C.反映了农民阶级的狭隘性和局限性B.作者认为:因为“煮豆燃箕”所以对洪秀全的评价难以定论必修1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学案【课前预习】一、背景:(1)19世纪60年代日本完成()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2)1877年日本制定(《方略》,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3)1894年,()爆发农民起义,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口本也乘机出兵。二.经过:(1)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8月,清政府迎战。(2)陆战:清军失利。(3)黄海海战:日军控制黄海制海权。(4)辽东和山东半岛:占领大连、等地。(5)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三.结果:中国战败,1895年4月签订《内容影响割地割、台湾及附属岛澎湖列胡给口本使中国的和主权进一步遭受损失\n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开埠开放、、、为商埠侵略坍力深入中国。设厂FI本可以在屮国通商口岸,产拓展了列强的途径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受。严重阻碍中国展的发四.影响:(1)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中国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了。【课内探究】探究一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材料一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欲维护我帝国独立,伸张国威,进而巍立于万国之间,保持安宇,则不可不分割清国,使其成为数个小邦”《清国征讨方略》材料二朝鲜……当天朝⑦加兵之日,则遣使于清国,告其所以伐朝鲜之故;若清国必出援兵,则可并清而伐之。——《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修订本)上册材料三:19世纪末,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对于日本即将发动的对大清的战争列强各打着自己的算盘: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德法想乘机在中国夺取新的侵略权益;俄国尽管与日本在朝鲜中国问题上有尖锐矛盾,但并没有准备与日作战,而是釆取不干涉政策。阅读课文引言和笫一、二段,结合材料,归纳口本发动甲午屮口战争的原因有哪些?课堂运用:1、日本右翼教科书篡改甲午中日战争起因:''清不想失掉最后的朝贡国朝鲜,开始将日本作为敌人。日本进行了日清和日俄两场战争.就是由于东亚的这种国际关系。”这段历史的真实情况是①朝鲜农民起义威胁到日本的安全②清军协助镇压朝鲜农民起义威胁日本的安全③日本军事实力的上升,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清国征讨方略》④日本蓄意挑起战争,袭击清军运兵船;A.①②③B.①②C.③④D.①②③④探究二甲午屮日战争的影响材料一:《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材料二: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花费:6097万日元。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攫得赔款:5836万日元。1894—1904年:口本公司总数从2844家增到8895家,公司股本总额24500万口元增至92100万日元。材料二日本学者金子道雄在《日本的战争赔偿责任》一文中写道“中日甲午战争Z后,除要求割台、澎等之外,还要求中国赔偿总计约3.6亿日元,这笔巨款相当于当时日本4年的国家预算,这些钱是怎么用的呢?是按照军事费用84.7%,皇室5.5%,教育基金2.8%及其它部分来分配的,日木为了实现军国主义、教育立国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这笔赔偿金。tl\n本教育制度之所以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建立起来也是依靠了这笔资金。”材料三:吋局图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对日本:对中国:课堂运用:1.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这里的“在此以后”是指A.《南京条约》签订后B.《北京条约》签订后C.《马关条约》签订后D.《辛丑条约》签订后2.“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乃至远东近代历史上划时代的重要事件,不仅对中日两国产生了巨大的直接影响,而且使远东国际形势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面对该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A.新兴的近代文明战胜了腐朽落后的封建文明B.简单的学习西方的器物不足以挽救国家的危亡C.甲午战争使东方开启了近代化时代D.甲午战争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3.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所引发的历史现彖有①列强加紧对华资木输岀②维新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③列强掀起瓜分屮国的狂潮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探究三: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中国不败而败)材料一甲午战前,约19世纪80年代,屮国海军军舰吨位数居世界第9位,排在美国、tl本之前。清政府在20多年中用于建设和保障北洋舰队的全部投入,大约在3500万两白银,占当吋的财政收入的2%o采购自英、徳等国家的军事装备,毕业于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的高级军官,用西方新式教育组建的海军部队,都使得清政府对中国军队(特别是北洋海军)的战斗力产生过很强的自信心。但在甲午战争1894年时,日本已经慢慢赶超了北洋海军。材料二在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而皇太后六句万寿庆典,先是修三海,共花费白银600万两,其中挪用海军经费437万两,后又修建颐和园,耗资1000万两,挪用海军军费750万两。材料三:明治天皇于1887年谕令,“朕以为在建国事务中,加强海防是一日也不可放松的事情。然而从国库岁入中尚难以立即拨出巨款供海防之用,故朕深感不安。兹决定从内库中提取30万日元,聊以资助,望诸大臣深明朕意。”伊藤首相接到御旨深为感动,便召集地方长官作了传达。全国华族(有爵位的人及其家属)和富豪也无不为之感动,竞相申请为海防捐款。到9月底,捐款总额达103万8千日元。海军将这些捐款和天皇的赐金全部用于扩充海军军备。——《日本海军史》第27页材料四清政府口始即采取求欧洲列强干涉,速行终止中日战争之政策,李鸿章屡求各国代表援助,月.电训其驻欧洲各国之使臣,使直接哀求各驻在国之政府。\n课后检测1.《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B.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2.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FI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屮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FI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Z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A.研允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3.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T894年估计约有1亿多美元,到1914年时已增至9.6亿多美元……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例如“庚子赔款”(即《辛丑条约》的赔款)有一部分就转化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企业投资”。(陈争平等著《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始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输出资木增长迅速C.资本输出基本来源于列强国内的剩余资本D.资本输出为屮国民族经济发展注入了资金4.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A.屮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5.《马关条约》中的哪一内容最能够反映出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A.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C.开辟内河新航D.产品运销屮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自主学习:一、原因:1900年,英美等八国借口(二.经过:(1)1900年6M,八国联军从()向((2)在()附近遭到阻击,被迫退回(),联合发动侵华战争)进犯。)(3)1900年7月占领()o1900年8月攻陷(),慈禧太后闻讯携()帝仓皇出逃。八国联军在()烧杀抢掠,罄竹难书。二.结果:签订《》。时I、可:()年\n项目内容影响和危害赔款划使馆界拆炮驻兵严禁反帝设外务部二.影响:(1)清政府成为—统治中国的工具。(2)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课内探究:探究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原因材料一:时局图材料二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材料三:义和团运动时期的口号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孩童个个拿起刀,保国逞英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课堂运用1.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是A.保护各国在华使馆B.推翻慈禧太后独裁统治C.镇压中国反抗斗争D.扩大各国在华利益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以往侵华战争最大的不同点是A.赔款数额大B.联合国家多C.签订了不平等条约D.目的是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课堂运用:1•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朿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A.义和团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C.维新变法D.辛亥革命1.“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Z—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导致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得出此结论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B.辛亥革命C.维新变法运动D.义和团运动\n探究三:《辛丑条约》的影响it,.―沁,■“・结合辛卫条约的内容解释这幅图的含义探究四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侵华战争(时间)主要条约(时间)影响(社会性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练习:1.七七事变是因tl本驻军在北平附近宛平县城外卢沟桥演习,无理挑衅而引起。日军有权驻扎北平附近,所依据的条约A.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B.开放了包括杭州在内的新的通商口岸C.由英、美、俄、德等多国共同参与签订D.标志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n1.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川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A.《黄埔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2.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是指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3.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某条约第十款规定:“上谕以诸国人民遇害被虐各城镇……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Z会,违者皆斩。……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Z事,或再有违约Z行,必须立吋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该规定反映出(C)A.中国主权完整开始遭到破坏B.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C.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列强侵华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4.列强在《辛丹条约》中规定,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各国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军的主要目的是()A.保护外国商品输入中国B.保护外国铁路公司的利益C.保护外国掠夺中国煤炭资源的干线D.对清政府实行武装监督5.《辛卫条约》屮最能说明清王朝已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A.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B.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C.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运动D.在北京设立“使馆界”13课辛亥革命\n【学习目标】课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自主预习:一、辛亥革命兴起的原因:1.经济基础:a”和“”客观上促进了发展。2.阶级基础:和的发展,使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壮大。3.思想基础:(1)西方、学说,被作为思想武器大力宣传。(2)和日本成为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4.组织基础:(1)兴中会(3)、邹容和是当时著名的民主革命宣传家。①建立:1894年,在建立。②纲领:“驱除,恢复,仓U立”。③地位:中国第一个o④影响:纷纷出现。(2)同盟会①建立:1905年8月,、、骨干聚集在成立。②纲领:“驱除,恢复,创立,平均o"③机构:为总经理,为执行部庶务,机关刊物为《九④地位: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O1.武装斗争: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o2.武汉三镇成为革命的突破口革命党人深入,做宣传组织工作,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1911年5月,风潮兴起,同盟会会员组织军起义。入川镇压,防务空虚。二、过程1.爆发:1911年10月10H,工程营的率先起义,攻占军械库、占领,12日,占领三镇。2.中华民国成立1.民国成立(1)成立:1912年元旦成立于,孙中山为。(2)都城:o国旗:O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颁布时间:年春;(2)内容: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o②国内一律平等。③享有各项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权。④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⑤约法特别规定实行制,由议会的产生。⑥总理可以驳冋总统的意见;颁布命令须由副署才能生效。(3)评价:①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性质的宪法。②具有反对制度的进步意义,三、辛亥革命的结局1.结局一:(1)年2月12日,下诏退位,清朝覆灭。(2)窃取革命果实。2.结局二:丰功伟绩: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o(1)推翻了,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制度,建立起,人民获得一些和权利。(2)的观念深入人心。(3)辛亥革命推翻“”,客观上打击了势力。(4)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n课内探究探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差别。\n屮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吋,须副署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总统rti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rti最高法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国务总理及各部总反,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法院以临吋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沙。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签署法令须经内阁总理副署——《中华民国临吋约法》材料二大清帝国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久尊戴。君主神圣不可侵犯。法律虽经议院决而未奉诏令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实行。用人之权操诸君主,而大巨辅弼之,议院不得干涉。——《钦定宪法大纲》(1)上述材料分别体现了哪些基本原则?(2)结合所学,分析这部约法受到了世界上哪些国家的影响?(3)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本质和目的有何不同?据材料分析《临时约法》具有什么样的性质?(4)结合其内容分析,为什么《临时约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练习:1.屮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A.兴中会B.中国同盟会2.孙中山总结黄花岗起义时说:“事虽不成……已震动全球。”主要是因为()A.扩大了武装起义的规模B.导致了武昌起义的爆发C.体现了革命党人的斗志D.推动了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3.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这宣告了()A.辛亥革命已经胜利B.中华民国正式成立C.清朝统治已被推翻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4.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最能体现“政权机构中权力分配、制约、平衡”这一原则的内容是()C.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D.实行责任内阁制度5.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n“辛亥首义”。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B.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C.是推翻清王朝并建立民国的起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1.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彖征的是()A.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B.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C.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南京既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又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缩影,下列对于南京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1842年,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在此签订B.1853年,太平天国在此定都,与清政府对峙C.1912年,孙中山在这里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D.1912年,袁世凯在此就任屮华民国临时大总统8•“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A.戊戌维新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C.新文化运动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自主学习】一、五四风雷1.导火线:中国在上外交失败。2.经过:(1)阶段时间中心主力斗争形式第一阶段第二阶段(2)口号:“外争,内除”“废除・”“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1.结果及表现:(1)结果:取得初步胜利。(2)表现:①北洋军阀政府释放了被捕的.。①曹、陆、章三人的职务。\n①参加的屮国代表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1.意义:①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的革命运动。②促进了的传播。③五四运动成为中国的开端。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条件:①思想条件的广泛传播及其同中国的日益结合。②阶级条件:队伍的壮大。③组织条件:组织的建立。④领导条件:李大钊等人的积极活动。⑤国际条件:的帮助。1.诞生:(1)诞生: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大会最后一天转移到游船上举行。标志着屮国共产党的成立。(2)中共一大的内容:确定党的名称为“”;党的奋斗目标是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_起,建立,消灭.;党的中心工作是;成立中央局,选举为书记。2.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三、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一)国共合作1.背景:①必要性:中国共产党在开展工人运动中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0②条件: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大通过了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2.实现:1924年,在广州主持召开有共产党员参加的3.意义:的工农运动蓬勃开展,推动了高潮的到来。(二)北伐战争(国民革命高潮)1・・时间:年国民政府决定北伐。2・目的及对象: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孙传芳和东北的三派势力。1.进程:①北伐军歼灭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②1927年,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o2.历史功绩:北伐胜利进军动摇了统治中国的根基。(三)国民革命的失败1.失败的过程:①1927年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开始破裂)②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③•宁汉合流2.失败的原因:①客观上:背-叛革命,反革命力量强大“。②主观上: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缺乏经验,•陈独秀犯了,放弃了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课内探究【合作探究】比较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类别新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性质\n同革命任务点斗争对象不同点领导阶级指导思想最终前途革命纲领群众基础练习1.下列最能够突出说明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论据是A.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发生B.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C.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D.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2.“君等四年以来Z国耻纪念,至今仍有一线Z良知、半腔热血存焉否乎?如有存也,请父告其子,姊告其妹……毋忘此国耻纪念日”。这集中体现了五四运动的哪种精神A.科学B.自由C.民主D.爱国3.“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同志于20世纪60年代写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的“会”是指A.中共一大B.中共三大C.八七会议D.遵义会议4.最近,屮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为增补共产国际代表尼科尔斯基的照片费尽周折。假设寻找时发现了下列原始材料,能佐证他出席中共一大的是A.1921年10月开往上海的船票B.1919年签发的苏联护照C.1921年7月初和马林在上海的合影D.1925年向共产国际汇报五卅运动情况的俄文原稿5.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Z唯一的需要,统一政府Z建设,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Z势力。以上材料不能说明北伐的目的的是A.打倒列强B.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C.推翻国民党军阀D.统一屮国6.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Z大举动——昨FIZ游街大会/曹汝霖宅Z焚烧/青岛问题Z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屮能获得的信息是()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A.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n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7.1924-1927年是屮国近代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此期间出现了全国性的革命高潮。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彻底消灭了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IH军阀B.国民党及其政权的性质未发生明显变化C.以赶走帝国主义和推翻国民政府为目标D.以国共合作开始,以“清党”“分共”告终必修1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学习目标】1.课标: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1937年之前)2.重点:土地革命,红军长征课前预习:一、南昌起义1.背景(1)失败的教训,说明了掌握的重要性。(2)中共掌握部分武装力量,且敌人在力量薄弱。2.概况(1)1927年8月1日,、等率领在南吕起义,占领南吕城。(2)部队途中损失严重,剩余队伍一部由、陈毅率领,转战;另一部进入地区。3.意义:打响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标志着中共独立、创建和夺取的开始。二、土地革命(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道路的形成)1927-19371、八七会议:1927年,汉口制定决策•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①内容J确定开展和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发动•••起义②意义:给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的中共”指明了前进方向2、秋收起义(1927•秋,毛泽东):找到岀路意义:毛泽东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n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一一根据地的建设①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②进行建设,努力发展生产③坚持斗争,多次粉碎敌人的反革命“”4、“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创立:理论总结①创立者:毛泽东②内容:+”+△根据地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军队建设和政权建设,其屮政权建设方面最重要的成果是屮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③影响:根据地不断,星星之火己成之势5、屮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屮央政府成立:建立政权①背景:领导红军粉碎②标志:③概况:定都:临时主席:三、红军长征(1934、10—1936、10)1、原因:①直接原因:②根本原因:2、经过:开始(危急)一转折(遵义会议)一胜利(会师)△长征开始后的危急:长征后短短3个月内,红军由$万人锐减到万多人△长征途中的转折一一遵义会议:(1)时间(2)内容:①纠正博古等人的“_”倾路线错误,②肯定-③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④収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3)意义:结朿了“”倾错误在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0△长征的胜利:①标志:会师(1936、10,甘肃会宁)②意义:「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使中国革命I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精神I开始了革命课内探宛探究: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材料一“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一一这就是结论。”一一《毛泽东选集》材料二:“夺取一省与儿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铁路海员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李立三《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的\n条件》(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探索之路的理论与经验来源(2)指出材料二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主张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主张?是怎样实践的?结果如何?材料三“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材料四: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大家也都想进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冃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跟,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摘自毛泽东在文家市对起义军的讲话(2)指出材料三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主张,这种革命思想是怎样确立的,具体内涵有哪些?它的确立说明了什么?有何启示?练习:1•这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这里是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地方。“这里”是指A.南昌B.广州C.上海D.福州2.“八七”会议①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②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转入农村①指出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④决定开展土地革命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④3.红色旅游的宣传词屮有“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的说法。这里的“历史红”指的是()A.秋收起义B.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的成立C.人民军队的诞生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4.美国一位史学家说:“他们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新的革命策略”是指A.组织工人运动B.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C.建立抗FI民族统一战线D.开创井冈山道路5.在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这条道路是A.采取暴力革命B.领导工人运动C.农村包围城市D.国共两党合作6.1936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是A.遵义B.毛儿盖C.会宁』・吴起镇\n2.工农红军1934-1936年的长征是“伟大的战略转移”。这里的“转移”是指A.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B.革命力量和革命的屮心地区发生转移C.中国革命的性质发生转移D.中国革命的方式发生变化3.“万里征途路不平,'左倾'错误总横行。端航向,确立毛公统率兵。”与诗屮空格部分相关的历史事件应是()\nA.秋收起义B.八七会议C.遵义会议D.川共七大16•抗日战争课前预习:1、侵华日军的罪行(1)军事上:(1)局部侵华:①甲午中日战争,占领台湾,制造太屠杀;②1931年日本侵略军制造后,攻占侵占东北;③1932年1月日本侵略军制造;④1935年日本侵略军为侵占中国华北而蓄意制造了以连串事件,总称“”o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地化,危机加深。(2)全面侵华:①标志: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华。②1937年8月13H,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制造了o③1937年12月,制造了o④1941年初,日军对河北省村民进行残酷屠杀。此外,残暴的日本侵略者还在屮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用屮国活人作试验,称为(2)经济上:疯狂的经济掠夺(3)政治上:扶植傀儡政权,以华治华(4)思想上:奴化教育2、全民族抗战(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卢沟桥事变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统一战线。(2)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①史实:国民政府组织了、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②结果:是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但失去了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3)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战:①史实:1937年秋,制定了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取得了大捷;1940年,彭徳怀指挥了,主动出击日军。②作用:敌后抗口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口军,成为抗口战争的中流砥柱。(4)中国军队国外战场的抗战:①目的:为了确保这条国际交通线。②史实: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作战,1945年初击败侵缅日军。3、抗日战争胜利(1)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2)抗日战争胜利历史意义\n国内:国际:课内探究:探究一:抗日战争过程中的两个战场: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毛泽东指出:“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较好。”-一刘庭华《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材料二敌后战场钳制和歼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大部分伪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场的主战场。-一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请冋答:材料一认为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抗战“比较努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突出表现。结合材料二回答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举出敌后战场对FI主动作战的突出事例,并比较这一时期的根据地和土地革命时期的根据地有什么不同?探究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材料二: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Z安定而岀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日本天皇停战诏书》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屮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2.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比较点第一次第二次斗争li标“打倒列强,除军阀”合作方式党内合作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两党历史地位国民党冇政权、军队、根据地;中共无政权、军队、根据地参加力量四大革命阶级联合国际环境帝国主义干涉历史结果国民党右派叛变、中共妥协,合作中途破裂,任务没冇完成。合作性质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两次中日战争的比较\n观察下列两幅反映中日关系的图片,结合图片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图11895年4月日本马关图21945年9月中国南京请冋答:(1)两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2)造成图1、图2两种不同场景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探究五抗战胜利的意义材料一从1840年到1900年,外国侵略者对中国发动了多次战争,中国都以失败而终。但是中华民族却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材料二在二战任何阶段,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始终牵制和消耗着日本陆军的绝对主力。直到抗战末期,口本陆军还有「64%被牵制在屮国战场上。从1931年至1945年,屮国战场歼敌150万余人.,占日军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这样一组数字的背后是中国人民的巨大牺牲:伤亡3500余万人,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材料三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一一罗斯福材料四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一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岀现的只有「中国。——丘吉尔问题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史上处于什么地位?对中国人民的民族心理有何积极影响?问题2:根据材料二、三、四思考: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当中处于什么'地位?对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何影响?练习1・“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屮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材料屮的“新时代”是指()A.反侵略战争的胜利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C.解放战争的胜利D.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美国学者费正清指出:“由于日本侵略以及其他国家的卷入,中国从一个软弱的战争牺牲者,转化为一个世界大国,一个确立稳定和平局面的伙伴。”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抗日战争提髙了屮国的国际地位\nA.抗日战争促成了中国国内永久和平B.中国成为世界大国是一个偶然事件C.日本侵华有利于中国成为世界大国1.下列关于抗战胜利的意义评述不恰当的是A.是鸦片战争以來中国抵御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B.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C.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成为屮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D.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预习检测:1.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会战。其屮打破口本三个月灭亡计划的是()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D.武汉会战2.1940年12月30H,屮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广播电台一一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正式播咅。当天可能播出的新闻是()A.百团大战的最新战况B.卢沟桥事变爆发C.淞沪会战的最新战况D.口本制造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3.1942年初,屮国军队开辟国外战场,进入缅甸作战。屮国军队开辟国外战场的直接目的是()A.营救被困英军C.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B.对日军形成包围D.配合英美军队反攻H军4、《东史郎日记》这样写道:“战争是什么?战争二字就是残忍、悲惨、暴虐、放火、屠杀等惨无人道的众恶之极的概插性代名词。所谓战争,就是包括了一切非人道的罪恶无比的巨大的恶魔口袋,它荼毒生灵,破坏摧毁房屋,肆意暴虐,毁灭文化,使人间变成地狱,导致无数的生灵成了孤魂野鬼。”下列史实能证明其观点的是①南京大屠杀②百团大战③建立七三一部队④潘家峪惨案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5.“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此童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耍原因是()A.得到了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B.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C.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D.实行了全民族抗战17.解放战争自主预习:一、内战爆发背景\n1、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1)原因①蒋介石内战准备尚未完成,采取“、”的策略。②中共为了争取。(2)成果:1945年10月10日双方签署《》①建国,坚决避免o②召开,保证权利。(3)不足:对和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达成协议。2、政治协商会议(1)召开;1946年初,在召开。(2)结果:通过了有利于的协议,但很快被蒋介石撕毁。二、内战爆发过程1.防御阶段:(1946、6〜1947、6)(1)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2)粉碎全面进攻的影响:国民党军队被迫由全面进攻转入进攻。(3)粉碎重点进攻: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对和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又被解放军粉碎。2.反攻阶段:(1947、6〜1948、9)(1)经济措施:土地改革。①时间:1947年。②文件:颁布《》。③内容:没收的土地,废除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皿,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①影响: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到了,激发了农民和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支援前线。后方得以巩固。(2)军事措施:刘邓挺进大别山。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揭开的序幕。3.决战阶段:(1948、9〜1949、1)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时间1948、11〜1949、1指挥林彪、罗荣桓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等。战果歼敌47万,解放全境歼火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万,解放长江以北的华东地区、中原地区。歼敌万,华北全境。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上被消灭。3、战略决胜渡江战役国民党统治被推翻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意义:①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②国际:它改变了世界,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③思想:也是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的胜利。课堂探究:\n探究: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材料一1931年中共制定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中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材料二1942年中共制定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材料三教材P79页“学思之窗”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概括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屮共不同时期政策调整的依据是什么?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探究: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材料一: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曾在山西的白云观抽签,抽到的是“下下签”,他叹息败局已定。不久,毛泽东也恰巧来到白云观,为助兴也抽了一签,抽到的是“上上签”,道士大为赞叹。此事后來蒋介石知道了,说:“天意。”毛泽东却说:“民意。”材料二: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作战方针比较:阶段国民党作战方针共产党作战方针战略防御(1946.6-1947.6)全面进攻、重点进攻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集屮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战略反攻(1947.6-1948.8)四面出击、继续进攻以外线作战为主,以中原地区为突破口,展开全国反攻战略决战(1948.8-1949.1)「集中兵力、重点防守战略决战,将敌人主力歼灭于长江以北追歼残敌(1949.1-1950年夏)以政治和谈,实现划江而治追歼残敌,解放全国检测:1•“抗战胜利后,屮国共产党努力争取国内和平与民主”。下列事件屮,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①中共“七大”召开②重庆谈判③北平和平谈判「④参加重庆政治协商会议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2.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A.继续实行减租•减息B.实行土地公有制C.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D.保留富农土地3.面对某一个历史事件,毛泽东曾豪边地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的主要标志是A.百团大战的胜利B.渡江作战与解放南京C.三大决战的胜利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4.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共150多万人、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的三大战役是①辽沈战役②淮海战役③平津战役④渡江战役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n2.三大战役胜利后,为推翻国民党政权,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渡江战役。渡江战役的“江”是指A.乌江B.长江C.湘江D.闽江3.1948年底,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当时正在进行的与Z有直接关系的战役是()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4.重庆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其主要内容中得以真正实施的是()A.国共坚决避免内战B.贯彻和平建国纲领C.保障人民民主权利D.召开政治协商会议5.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B.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C.揭开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序幕D.结束了中华民族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18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自主学习: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条件:(1)社会条件: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的弊端暴露。1825年开始的周期性,加剧了贫困和社会动荡。(2)阶级基础:广大工人已经觉醉需要■的指导。①标志:19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大规模工人运动。②表现:要求改善生活待遇,积极争取0(3)思想基础: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4)实践条件:、深入工人群众,总结工人运动经验。2.标志:1848年发表的(1)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的基本原理。(2)阐明了的客观规律。肯定了取代的进步作用,认为必将被所取代。(3)揭示了的历史使命是用推翻的统治,建立o(4)号召,同进行斗争。3.意义: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的指导,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二、巴黎公社1.背景:(1)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垮台。(2)对外投降,对内准\n备解散的武装一一国民自卫军。1.成立:(1)1871年3月180,巴黎人民起义,占领城内的战略要地。(2)3月28日,巴黎人民经过,建立了自己的政权2.措施(1)政权建设方面:①经过产生最高权力机构一—O②废除旧军队、I口警察,代之以军。③取消的法庭,建立自己的司法机构。④公职人员由产生,人民有权O①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工资。(2)社会经济方面①没收逃亡的工厂,交给管理。②实行工3.失败1871年5月28日,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镇压下失败。4.意义(1)它是.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2)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的学.说,(3)为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的经验和教训。课中探究:探究一:材料一恩格斯说,马克思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屮”。一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材料一中的“物质的经济的事实”指的是什么?“思想材料”又是指的什么?材料二:19世纪初出现了一派新的朝气蓬勃的社会改革者一一空想社会主义者……这些改革者肯定没有考虑过革命或阶级斗争的问题。实际上,他们几乎从来就没考虑过自己精心制作的蓝图如何才能被付诸实践。——《全球通史》材料三:1831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提出了“不能劳动而生,毋宁战斗而死”的口号;1836年起,英国爆发宪章运动,要求实行“人民宪章”和争取普选权;1844年,徳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和旧的政治统治。但是这些工人运动最终都失败了。(2)请回答:根据材料二说明空想社会主义有什么局限?(3)材料三屮工人运动要求实现哪些目标?这些工人运动的失败说明了什么?探究二:《共产党宣言》……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联合而达到革命的团结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续)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屮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让统治阶级在无产阶级革命而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1)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材料中的“掘墓人”指什么人?(2)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什么?材料中“现存的社会制度”指什么制度?无产阶级应该用什么手段推翻这一制度?\n(3)根据材料说明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的最终使命是什么?(4)列举马克思主义诞生后,你所知道的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受其影响而开展并取得胜利的革命活动。由此说明,马克思主义诞生有何历史意义?探究三:巴黎公社一实践材料一巴黎公社颁发了法令,全面摒弃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了行政司法合一的政权体\n系,民主选举出巴黎公社的执政人员,建立了民主监替机制,以监督领导人的行为,最大限度地保障工人阶级的权益……一一摘自冯国超《世界通史》材料二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II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一一摘自《共产党宣言》(1)材料一和材料二是什么关系?(2)根据材料一分析巴黎公社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民主政权得以建立的有利条件。(3)材料二中提出的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目标有哪些?根据材料一指出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4)材料一的事件从哪些方面对材料二进行了尝试?1.某历史学习小组为探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其中符合这一主题的资料有()①工业革命的影响②空想社会主义理论③《共产党宣言》④普法战争的影A.①②③④C.①②③B.①②④D.①③④2.19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种“批判”的“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弊端作了广泛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倡导建立一个符合理性和正义要求的新社会,以宣传和示范方法來实现其主张。这种“批判”的“主义”是()A.民族主义B.自由主义C.空想社会主义D.科学社会主义3.《共产党宣言》被称为能够解决世界麻烦的重要武器,主要依据是它()A.提出了解决资本主义危机的方法B.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C.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模式D.指导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4.《法国政治制度史》写道:“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做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对此解读准确的应包括()①“巴黎公社”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产物②“劳动群众”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政权③“政治代表”是公社委员④“新政治制度”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制度A.①④B.②③C.①②③0.①③④5.某宣言称:“你们已用合法的自卫把那强迫你们承认国王、侮辱你们的政府赶出城外……今后本市唯一的武装部队国民自卫军将及时加以改组。”这一宣言发表于()A.1688年的伦敦B.1787年的费城C.1871年的巴黎D.1912年的南京6.巴黎公社曾发表《告农村劳动人民书》,宣告“把土地给农民,劳动工具给工人”。这表明巴黎公社()A.切实地维护了农民阶级的利益B.得到了农民的广泛拥护C.曾为建立工农联盟做岀过努力D.是工农联合专政的政权\n预习自测1.圣西门、傅立叶、欧文都是()A.空想社会主义者B.马克思主义者C.巴黎公社领导人D.十月革命领导人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A.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建立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D.1848年欧洲革命的爆发3.斯大林曾评论说:“它是无产阶级为反对资本主义而扭转历史的第一次光荣英勇的然而没有成功的尝试。”这次尝试是指()A.第一国际B.五四运动C.十月革命D.巴黎公社4.在巴黎公社的措施中,体现所有制变更的是()A.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B.民主选举公职人员C.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由工人合作社管理D.建立工人阶级的治安、立法、司法机构班级姓名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学案课程标准:概述俄国十力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课前【自主预习】一、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1、社会状况: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4-4-(1)经济方面:俄国农奴制改革后,俄国有一定发展,但发展比较缓慢,远远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2)政治方面: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进一步激化了各种矛盾。(3)阶级关系:不仅想改变现状,就连资产阶级也想推翻沙皇制度。2.主观条件俄国拥有不断壮大的,有的支持及其成熟的政党——3、二月革命:年3月,爆发了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出现了两个政权即和(二月革命的性质:),其屮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顾人民死活,继续,失去了民心4、《四月提纲》:年4月,列宁冋到彼得格勒,发表著名的“四月提纲”。(1)内容:将俄国从转变为的任务,还明确提出“”和“”的口号,争取以取得政权。(2)意义: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前进指明了方向。5、七月流血事件:年月,血腥镇压群众的反战运动,局面结束。二、革命的经过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年M日晚,起义开始。月日,起义工人和士兵占领的主要战略要地和政府各部。晚上9时45分,“”号巡洋舰发出震耳欲聋的炮声,进攻临时政府的最后据点一一。接着,等城市的武装起义也相\n继取得成功三.苏维埃政府巩固政权的措施(1)政治上:①1917年11月7口,开幕,通过了《》,正式宣布已经被推翻,全部政权转归o②这次大会选举产生了即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这次代表大会表明在俄国正式建立,世界上的国家诞生。这个新建立的苏维埃政权拥有、和权。(2)外交上:这次大会通过了《》,决定退出(3)经济上:这次大会还通过了《》,规定没收,实现,将土地分配给使用。目的:消灭俄国的和,完成的任务。(4)军事上:创建红军。四、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1)国内意义: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性质)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劳动人民开始实现“当家作主”的美好愿望。②也为俄国的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2)国际意义:①十月革命成功地在打开了_个缺口,冲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政治大格局,沉重地打击了的统治,鼓舞了和的解放斗争。②十月革命将变为现实,开创了的新局面。预习检测1.列宁在《四月提纲》屮为当时俄国革命指明的新的方向是A.进行社会主义革命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C.发动武装起义D.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革命是20世纪战争之子。”下列革命最能说明该观点的是A.法国巴黎公社革命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C.俄国十月革命D.中国社会主义革命2.俄国二月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A.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B.建立了两个并存的政权C.使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D.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中出现过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标志这一局面结束的事件'是A.二月革命的爆发B.“四月提纲”的提出C.七月事件的发生D.十月革命的胜利课内探究:【材料一】列宁晚年在总结十月革命的意义的时候说:“毫无岀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木条件。(1)列宁所说的“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指的是什么?毫无出路的处境指什么?.中国社会主义材料二“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屮期写下了这句名言,创立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n攻打东宫井冈山会师材料二与后面两幅图是什么关系?两图片显示两个国家选择的革命道路有何差界?两国选择道路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认识?材料三: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马克思《法兰西内战》材料三提到的事件是?它和俄国十月革命有何异同?事件:相同:不同:课后检测1.列宇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一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B.一战激化了俄国各种矛盾,推进了革命的发生C.没有一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D.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有战争”这个条件2.《全球通史》中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A.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C.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D.巩固苏维埃政权3.美国记者约翰・里徳是十月革命的亲历者,他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写到: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的“愿望”应该是A.实现共产主义B.推翻沙皇专制C.建立苏维埃共和国D.获得“面包”与“和平4.某位同学在探究“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学习中,得出了下列结论,其中错误是A.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源自英、法、美三国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C.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D.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5.十月革命与以往革命的首要不同点是\n()A.是新的历史时期开始的标志A.是推翻了I口的统治阶级的社会革命C广泛群众基础的革命D.建立全新社会政治制度的革命1.十月革命的首创性体现为()A.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B.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权C.第一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践了暴力革命理论D.第一次在落后资本主义国家成功发动社会主义革命2.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由城市到农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农村包围城市,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之一是()A.俄国是工业国,屮国是农业国B.俄国城市人口占多数,中国农村人口占多数C.二月革命后,俄国大城市中反动势力受到削弱;中国大城市中反动势力强大D.俄国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根深蒂固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案学习重点:政治协商制度、人大制度、民族区域制度学习难点:认识三大政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自主预习:一、政党制度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确立:屮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北平)(1)新政协会议召开的背景:(2)特点:代表具有性(社会各阶层);代行职能(3)内容:①通过《》,它具有性质。规定:我国社会性质是,还规定O②选举产生了③决定(4)新政协会议召开的意义:2、继续存在,职能改变: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的职权,但政协作为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它的主要职能是、3、1956年新阶段:(1)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的方针(2)特点:(3)作用:二、政体(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条件:(1)渊源:1949年新政协会议通过的《》中,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随着新中国展开,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2、创立:时间:,标志:颁布了《》,此宪法规定了_是最高权力机关。这就以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体现了、原则,是宪法O3、作用:是屮国的政治制度,为奠定了基础。三、民族制度一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建立原因:国情(1)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为了实现、和\n2、含义:在统一领导下,各少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和,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O3、原则:4、实行状况:省级自治区,\n自治县。5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的愿望,实现了,也保证了和0预习检测;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o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2.1954年《屮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屮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A.标志着新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B.标志着新中国法律体系的完备C.为新屮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D.是新中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A.毛泽东A.周恩來)B.刘少奇D.邓小平4.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同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主要是为了()A.改造现有的民主党派B.取得民主党派对新生政权的支持C.确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D.团结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5.新屮国成立之初,“政协”一直作为“临时国会”而发挥作用;英退居为“协商机构”是在()A.《共同纲领》失效后B.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C.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后D.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后6.下列关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②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③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④它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④课内探究:探究屮西方政治体制的差异建立什么样的政治体制和国家体制往往受到本国的历史传统、经济发展的水平、乃至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材料一: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咅一一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材料二: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一邓小平阅读材料后冋答:(1)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来说,“究竟一个党好,还是儿个党好”?我们是怎样做的?(2)中国的政党制与西方的政党制有何区别?1、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但不是轮流执政。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亲密友党和政党,而不是反対党或者在野党。2、政协与民主党派的主要职能:行使、和的职能\n3、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以服务为共同目标的。材料三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华盛顿1787年给友人的信(1)美国是如何解决材料一中所面临的问题的?屮国与之相对应的是什么制度?材料四法新社13日报道,联邦选举委员会最新数据显示,民主党对手贝拉克•奥巴马筹款近两倍于共和党的麦凯恩,达到4.54亿美元,花费3.77亿美元材料五十一届人大会议代表的组成:中共代表占65%以上,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共有411名,占代表总数的13.76%;归国华侨代表35名;妇女代表637名,占代表总数21.33%来自一线的工人和农民代表人数高于上一届,其中有3名农民工代表。材料六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1、修改宪法2、制定法律3、监督宪法的实施4^选举国家主席副主席材料七美国国会有下列各权1、赋课并征收直接税、间接税、输入税与国产税,但所征各种税收应全国划一;4、制定全国一律之归化法规及破产法;列表归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区别人民代表大会制议会制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执政原则职权材料八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一一2011年,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新著《中国大趋势》你怎么看待材料三个观点?(4)联系中国与英美的制度发展史,说明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课后检测1.知名报人徐铸成回忆:“回想起那时,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共商建国大计,与刚刚结束的那个I口吋代相比,我真切地感到了民主的滋味。”材料反映的是()A.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民主精神B.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诞生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人民民主D.氏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得到正式确认1.“宪法规定我们的国家要建立社会主义,这当然不是说社会主义社会已经是现成的东西,也不是说我们可以坐着等到它来到。”由此可知()A.当时社会主义改造己经完成B.通过该宪法的会议是中共七大C.该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D.当时改革开放作为国策已写入宪法2.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Z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A.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nA.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C.重视刈•牛•态环境的保护1.刘少奇在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我们采取这种制度,是同我们国家根本性质联系的。屮国人民就是要采用这样的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文中的“这样的政治制度”是指()A.社会主义制B.人民代表大会制C.民族区域自治制D.基层民主选举制2.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的民主形式有()①代议制②政党制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一伙别有用心的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2)践踏:①造反派违背宪法使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保障,典型的例子是国家主席也被迫害致死,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②从中央到地方的夺权风暴使遭到严重破坏o③“文革”中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2.法律制度走向健全(1)措施:①提出法制建设方针:“、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②平反冤假错案: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③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成就: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奠定了基础。3.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1)恢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①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②1982年确立“长期共存,,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2)重视民族工作:1984年颁布实行姓名:班级:必修1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治的践踏,说明民主法治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2.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预习梳理】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治的践踏(1)原因:①毛泽东错误的认为中央出现了,党和国家已经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②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把“”篡夺的权力夺回来。③林彪、(3)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预习检测:1.“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长期没有举行过会议。这反映当时()A.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B.政治协商制度被抛弃C.多党合作制度一度停止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断2•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是()A.在庐山会议上对彭德怀进行批判B.将刘少奇定为“叛徒、内奸、工贼”,永远开除出党C.把刘少奇、邓小平指为资产阶级司令部的代表人物D.对老一辈革命家的迫害3.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依法治国”方针并将其写入宪法是在()A.社会主义改造时期B.“大跃进”时期\nA.“文化大革命”时期B.改革开放时期4..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A.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村民自治制度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立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A.宪法B.民法C.行政法D.刑法课堂探究: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材料一近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o近代前期,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哪些斗争和探索?原因:探索:(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期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2.3.材料三:1967年8月5日,由江青、康生等人策划在中南海举行的针对刘少奇、邓小平、陶铸等同志的斗争会结束后,刘少奇拿着宪法,义正严词地抗议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罢免了我国家主席,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个人讲话?”——《历,史在这里沉思》第一卷材料四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从建国以来,还没有很好地健全起来。林彪、“四人帮”钻了这个空子,在所谓“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幌子下,想抓谁就抓谁,对广大干部和人民实行法西斯专政。这一教训使我们懂得,一个国家非健全法律和制度不可。——叶剑英《尽快完善我国的法制》(2)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刘少奇当时要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为维护自己权利的依据。刘少奇面临的这种问题何时开始出现重大转机?(3)根据材料说明民主和法制的关系材料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青年评论家俞可平所说,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增量民主”表征为渐进的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资本阶级民主。"——《中国新闻网》请回答:\n依据材料结合教材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指出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有何重大创新?课后检测1.文革期间,还是国家主席的刘少奇竟遭到抄家和•人身迫害,这一事件突出地表明T:A、不能人为的制造“阶级斗争”B、党的民主集中制遭到严重破坏C、国家的法律遭到严重践踏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口号反映时代特色,“老子反动儿混蛋”、“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砸烂公检法”。这些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口号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A.“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B・国家政治体制建设倒退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A.民主与法制横遭践踏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标志,这一制度分为曲折发展、严重挫折、恢复健全三个阶段。其第三阶段时间为()A.1954年以来B.1976年以来C.1978年以来D.1982年以来4.在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举措中,促进了国家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的是()A.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B.逐步建立了村民民主自治制度C.坚持和加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健全和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该讲话的目的是()A.改变一些领导人专制作风B.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C.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D・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6.村民选举是我国农村自治的基础环节。近年来,每次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的领导岗位,选举还培养了农民参与民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这一事实表明村民选举()A.开辟了直接选拔政府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B.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C.使农民拥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D.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7.1986年,邓小平说:“经济犯罪特别严重的,使国家损失几百万、上千万的国家工作人员,为什么不可以按刑法规定判死刑?一九五二年杀了两个人,一个刘青山,一个张子善,起了很大的作用。”这说明()A.新中国实行政治协商制度B.“文革”期间法制遭到破坏C.“执法必严”有利于社会发展D.全国人大立法成就巨大8.“海选”制度是对下列哪项制度的创造性发展()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C.村民选举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n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正式提出并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2.含义:“一国”是指。"两制”是指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制度。3.意义:“”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二、香港、澳门的回归-(“一国两制”的实践)1.香港回归(1)条件: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2)过程:①1982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会谈,双方同意以商谈解决香港问题。②1984年12月,中英两国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规定了香港回归的日期。③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2)意义: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2.澳门回归:年12月20H,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必修1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学案【学习目标】1.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2.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课前预习】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背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而产生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隔绝的状态。为了解决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年发表《》宣布用统一祖国的方针,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初步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建议\n民族自治区特行区别政经济特区相同国家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都不具有独立主权的性质。不社会制度同地域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目的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扩大开放。特殊性民族自治权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管理体制预习自测:1.20世纪八十年代初,邓小平同志为实现祖国统一而提出的伟大构想是A.“一国两制”B.改革开放C.“科教兴国”D.“国项基本原则”1.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一国两制”中的“两制"是A.两种社会制度B.两种经济制度C.两种法律制度D.两种军事制度2.“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适合解决的问题有①台湾问题②少数民族问题③边界问题④香港、澳门问题A.①②B.②④C.①③A.①④3.1992年10月,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其主要内容是时间事件意义1979台湾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历史性变化。1990两个民间团体的成立大陆海协会成立海协会与海基会在香港就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进行讨论,后来形成“九二共识”,1993汪辜会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自1949年以来两岸高层人士首次以民间名义进行的公开会晤。这次会晤建立了两岸制度化协商的机制,标志着两岸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1999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后,两岸关系陷入困难胡连会见2008便利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是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B.两岸实行通商、通邮、通航C.和平统一台湾D.停止对金门等地方的炮击探究一:特别行政区的“特”在什么地方探究二:材料一不久爆发了朝鲜战争,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空军第十三航空队进驻台湾,致使台湾问题没能及时解决……——纪念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n材料二2008年12月17日报道美国政府15日对台海两岸正式启动空运直航、海运直航以及直接通邮表示欢迎。另外,“美国在台协会”新闻组长暨发言人何志也在昨天就两岸实现“大三通”表示,美国欢迎两岸“大三通”的建立,因为这对于区域和平有帮助。何志说:“美国认为两岸互动的增温,包括台海两岸'大三通'的实施,对于区域的和平稳定与繁荣有相当程度的帮助。”—一《东方日报》材料三“我写的是一部抗争与泣血的回归史。'两岸统一'不是人为的遐想,也不是标语式的口号,而是被生生割裂的海峡两岸发自生命本身的呐喊,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阎延文《台湾风云》(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台湾问题的由来及阻碍台湾问题解决的因素,并概括海峡两岸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所做出的努力。(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实际,分析两岸基本实现“大三通”的意义。(3)材料三中为什么说两岸统一“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课后检测:1.下列关于“一国两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一个中国是“一国两制”的前提A.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中国行使主权B.特别行政区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变D・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2.“一国两制”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一国两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首次成功运用于解决澳门问题B.是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确定的方针C.20世纪50年代得到系统阐述D.20世纪60年代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基本国策3.20世纪90年代,海峡两岸关系取得的进展是()①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②实现了两岸直接“三通”③建立两岸间对话机制④达成“一个中国”共识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有学者认为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是中国未来统一的一种示范,一种模式或者一种标本”。据此,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不包括()A.国家统一样本B.经济发展标本C.文明交流枢纽D.社会制度示范5.2012年1月14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当选后明确表示坚持“九二共识”。这表明马英九()A.拥护“一国两制”的方针B.坚持两岸和平统一C.坚持一个中国原则D.反对外国干涉势力6.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三者之间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一系列的差异。因此“一\n国两制”伟大构想在三个地区实施的内容不完全一样。其不同点是()A.回归祖国后都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B.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C.都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D.都享有国家主权1.1959年,台湾当局“外交部”这些提法的改变(见下面所示)反映出其()今后凡对外提及大陆时,改称“红色中国”或“共产党中国”为“中共政权”;提及自己时,将“自由中国”改称“中华民国”。——“外交部”A.坚持“一个中国”的理念B.放弃了敌视大陆的立场C.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D.对“一国两制”原则的响应2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前预习:背景时间外交成就意义(特点)二战后出现美为首阵营和苏联为首的阵营的尖锐对立;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需要国际援助。年1•提出外交方针(内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2.同苏联等17国建交。特点:独立、和平、“一边倒”作用: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1953年朝鲜停战,舰队盘踞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对中国军事威胁;中国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年3•提出原则。作用:标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的基本准则。年4•参加日内瓦会议。(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特点:新中国首次以身份参加。作用:达成《日内瓦公约》;周恩来的建议推动了会议成功。提高了即将开展的大规模经济特点:第一次的\n建设;为创造和平环境,5.参加会亚非国际会议。需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议,周恩来提出作用:加强了;中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年“”方针国与更多国家建立好关系。外交关系预习检测:1.周恩来曾说:“我们的方针是……先把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清除一下,否则就会留下他们活动的余地。”与此直接相关的外交方针是()A.另起炉灶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求同存异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2・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明确提出:“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可以体现此理念的新中国外交政策是()A.不结盟B.“一边倒”C.开展多边外交D.改善中美关系1.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其中“存异”主要是指()A.风俗习惯B.宗教信仰C.社会制度D.文化传统1.1953年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了处理A.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B.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C.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D.朝鲜战争遗留问题探究一:解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的方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最近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__《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两国总理联合声明》材料二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化集》第3集材料三在我们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我们并不要求客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国际关系资料选编》(1945—1980年)(1)材料一、材料二中所说的“某些原则”、“这些原则”指的是什么?请说出具体内容。(2)依据材料二,概述“这些原则”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又是针对什么现象提出的?这些原则在国际事务中有何意义?\n(3)材料三是谁在何时何地何会议上的发言?他阐明了什么方针?(4)材料二与材料三的精神是否矛盾?说出你的理由。课堂运用:1・有学者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引领国际新秩序的明灯。”对这一原则认识的主要依据是它()A.维护了中国的独立和主权B.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C.消除了世界各国间的矛盾D.超越了意识形态的界线1.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B.行使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C.加强了中国与亚非拉国家的联系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2.一位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某次重大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次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第26届联合国大会D.上海APEC会议探究二: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期影响中国国际地位的史实及外交政策的变迁史实国际地位外交政策认识清末民国\n新中国课后检测1.国书是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由国家元首致接受国元首的正式文书。新中国第一号国书的接受国应是()A.朝鲜B.苏联C.印度D・日本2・1955年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中指出:“一切国家都应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自由选择它们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和它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与此材料切合的主张是()A.“一边倒”B.“另起炉灶”C.不结盟D.互不干涉内政1.1950年,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取代了1945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这种变化反映了新中国外交政策实行()A.独立自主B.“一边倒”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另起炉灶2.1955年后,许多亚非国家与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主要归功于()A.“另起炉灶”B.“一边倒”C.日内瓦会议D.万隆会议5•邓小平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体现这一论断的具体史实有①废除了英美攫取的治外法权②促成了亚非会议取得积极成果③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④参加了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A.一边倒B.另起炉灶C.不结盟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周恩来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席一次国际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他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这次会议应是A.万隆会议B.日内瓦会议C.布雷顿森林会议D.第26届联大8・最能说明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事件是\nA.提出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的方针B.万隆会议中提出“求同存异”C.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划分9.20世纪50年代,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发扬光大的是交①日内瓦会议②亚非国际会议③中美关系改善④中日邦②A・①②③④D.①②③B•③④C•①必修1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学案【课前预习】一、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外交成就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背景:①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②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非法占据。③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许多国家要求O(2)标志:1971年10月25H,第26届联大通过了阿尔巴尼亚、等23国提案,以压倒多数的优势恢复中国席位。(3)意义:①②中国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中美关系正常化(1)背景:①中国国家地位的提高,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②美国与苏联争霸需要与中国改善关系。③,中美关系改善符合两国的国家利益。(2)过程:①1971年4月,“”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②1971年7月,秘密访华③1972年2月,总统访华,在上海签订《》,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④年1月,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中日关系的改善1972年9月,日本首相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二、新时期的外交建树1.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1)原因: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上来,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2)目标:反对,维护世界和平。\n1.重大外交活动(1)开展以为中心的多边外交(2)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①2001年10月在上海举办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②2001年,共同创建,与俄、哈、吉塔、乌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预习检测】1.20世纪70、8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新成就主要有()①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美建交③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中日建交⑤中国第一次以世界大国的身份参加了国际会议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2.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它包括()①第三世界力量的发展②中美关系的改善③“乒乓外交”的开展④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A.①④B.①③C.①②③D.③④3.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由封锁、威胁、孤立到关系正常化的转变,导致这种转变的直接原因是()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中国综合国力增强C.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4.首位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美国总统是A.尼克松B.杜鲁门C.里根D.克林顿5.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参加了上海合作组织元首峰会和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表明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策略是()A.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积极参与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模式C.新时期的中国由不结盟走向结盟D.重视同世界大国建立“伙伴关系”课内探究:材料一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1)材料一中的决议是在什么时候被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这一决议的通过有何意义?材料二双方同意,各国……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中美某外交公报仃972年)(2)材料二所示外交公报的名称是什么?这一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关系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活动及成就:1•积极参加联合国事务,发展多边外交;2•倡导了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的首次会晤;3.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4•倡导和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活动的特点。(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n课后检测1・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提岀“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强调在国际事务中“决不当头”,“有所作为”。这一战略提出的主要国际背景是A.苏联已经解体B.两级格局濒于瓦解C.中美关系好转D.世界多极化正在形成1.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6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A.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D.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2.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的直接原因是A.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结束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D.受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3.20世纪70年代,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与中国建立了外国家政策表现美国冷战政治经济军事年杜鲁门主义苏联对抗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交关系。我国外交关系新突破的关键因素是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中美关系的解冻D.“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外交策略也发生相应调整,主要目标是()A.打破西方对中国的孤立政策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C.解决国家安全问题D.联合美国对抗苏联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促成三次建交高峰出现的相同原因是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C.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D.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课前预习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背景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确立的体系,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②美苏两国在和上的矛盾日益加剧。③战后,美国成为,苏联是惟一能与美国抗衡的。(2)形成过程-冷战的推动A含义:b.开始志:;c.表现:d・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二.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n(1)总形势:两强相争使世界O具体表现(概括指出):①①;②;④O(2)影响:①在冷战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程度不同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②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发起组成运动,第三世界由此崛起。预习检测:1.确立二战后世界两极格局基本框架的是()A.雅尔塔体系B.杜鲁门主义C.马歇尔计划D.北大西洋公约2.北约组织与华约组织的共同之处是()A.由一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B.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军事集团C.帝国主义性质的大国集团D.使“冷战”局面相对缓和3.丘吉尔在二战结束前夕说:“我们现在的新敌人就是昨天的光荣的盟国……”这里的“新敌人”指的是()A.美国B.德国C.苏联D.法国4.下面漫画反映的是()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B.杜鲁门主义的提出C.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召开D.欧洲联盟的建立5.二战后初期,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有()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③马歇尔计划的实施④丘吉尔的“铁幕”演说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课堂探究:D①②③④探究一:1.阅读下列图片:杜鲁门美国援助欧洲的物资北约和华约的美国向西柏林空运物资对峙请回答:(1)图中四幅图反映的共同政策是?归纳二战后美国推行这一政策的表现。(2)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n有哪些?其实质是什么?(3)美国的这一政策是针对哪个国家?此国家又有何对策?⑷“冷战”持续40多年,它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这一政策对世界格局有何影响?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探究二材料一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地位O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一一《冷战风云》材料二越战创伤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的表现。(2)材料二中朝鲜半岛分裂的原因是什么?(3)材料二中“越战创伤”指什么战争?这场战争对美国有何影响?四、课后检测1•“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A.支持自由国家抵抗外来侵略B.稳定希腊和土耳其的社会秩序C.帮助受援国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以抵制社会主义D.干涉别国内政2.杜鲁门把世界分为“两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A.社会经济发展水平B.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D.是否推行霸权政策3.“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A.金元外交政策的延续B.帮助欧洲经济复兴C.引诱东欧各国摆脱苏联控制D.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4.杜鲁门曾说过: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其含义不包括()A.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B.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C.其目的都是反苏反共D.都是为了美国自身利益5.1949年美国发起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其目的是()A.拉拢东欧国家B.压制殖民地独立运动C.军事上遏制苏联D.与华沙条约组织对抗6.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共同之处()A.都是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B.帝国主义性质的大国集团C.政治经济一体化集团D.代表不同意识形态的大国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美苏两极新格局的根本原因()A.美苏国家利益的对立B.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被打破\nA.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B.美苏政治军事力量形成抗衡2.下列关于两极格局形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矛盾冲突加剧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B.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C.北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D.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9•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1947年至1948年国际关系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请依据有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A.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B.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柏林危机C.铁幕演说马歇尔计划越南战争D.朝鲜战争杜鲁门主义10.那场冲突虽然最终以苏美两国的妥协而告结束,但它对各国政府和人民造成了普遍的震撼,引起了人们对核战争危险的极大关注。"那场冲突”是指()A.古巴导弹危机B.越南战争C.朝鲜战争D.柏林危机11・有学者指出:“在二战后的格局下,虽然西方仍时时存在颠覆苏联之心,但巴黎和会时的那种明目张胆的武装干涉却没有再现。”这说明战后新格局()A.主要体现苏联等国家的意志B.便利于东西间的和平共处C.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D.有效维护了东方国家的利益必修1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学案【学习目标】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课前预习】1.走向联合的欧洲(1)背景:①二战使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②西欧国家在恢复发展中联系日益密切。③1951年,、意、荷、比、卢、流过签订《巴黎条约》,化解法德矛盾,决定建立o(2)建立:①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随后成立。②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O(3)作用:①加强经济合作,实力大增。②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1)前提: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原因:①美国推动日本政府进行,奠定了经济发展的基础。②使日本通过给美国提供商品和劳务得到大量的“特需”收入。③日本加强政府投资,重视O④日本提出“贸易立国”“岀口第一”的口号。(2)提出:日本提出成为的目标。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背景:①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许多国家独立。②新独立国家为了摆脱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举行。(3)政策和目标:①奉行非集团和的政策。②把反对作为主要任务,建立作为行动纲领。\n(4)作用:①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②冲击着格局。1.中国的振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预习检测:1.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并在80年代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国家是()A.英国B.法国C.联邦德国D.日本2.1967年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建立了()A.欧洲煤钢共同体B.欧洲共同体C.欧洲联盟D.欧洲经济共同体3.20世纪50年代、欧洲的联合开始于A.政治领域B.经济领域C.军事领域D.文化领域4.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法德两国“一笑泯恩仇”。法德和解有利于A.“冷战”的缓和B.欧洲一体化进程C.北约的成立D.华约的解体5•在两极格局下,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于20世纪A.30年代B.40年代C.60年代D.90年代课堂探究:材料一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最富的国家,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另外四个潜在的经济力量……有能力、有人可以在各个方面向我们挑战一一即使没有可以那样做的政府,至少有可以那样做的人。——《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0)(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的另外四个潜在的经济力量是指?。为此,这一时期美国对亚洲外交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个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一历史必修I(岳麓版)(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与西欧的关系。材料三1983年1月,中曾根作为内阁总理大臣在国会上发表施政演说时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问题……在财源分配上腾出力量,加强对外援助,以发挥日本对争取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作用,确立日本在国际事务中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政治大国地位。——丹尼斯•雅斯托莫《战略援助与日本外交》材料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禪阖,以自\n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3)据材料三,结合教材分析日本能够谋求政治大国的主要原因和外部因素。概括美国与日本的关系(4)综合以上材料,“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指的是什么?请指出影响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课后检测1.日本和西欧经济崛起产生的影响有①开始动摇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②日本和西欧开始奉行相对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③影响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④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开始形成A.①②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有色人种的首届洲际大会”是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第26届联合国大会D.上海APEC会议3.二战后欧洲一体化的政治目的是①对付苏联威胁②压制殖民地独立运动③抵消美国优势④准备武装解放东欧A.①④B.①③C.②③D.③④4.1946年,美国前总统发表声明:“目前,只有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明声明:“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美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美国实力衰弱,寻求欧洲支持B.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国寻求欧洲帮助C.美欧关系恶化,美国力图缓和D.欧洲共同体建立,美国重视欧洲地位5.如果撰写一篇关于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论文,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论国际关系的多极化趋势B.由亚洲到欧洲一冷战重心的转移C.由紧张到缓和一中苏关系新走向D.论欧盟崛起与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6.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宣言指出:“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这句话中“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是\nA.互相妥协A.互相竞争B.互相合作D.互相对峙7•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但很快变削弱日本的政策为复兴日本的政策。其原因不包括:A、日本的民主改革,已经完成B、中国内地形势的变化C、美苏冷战的加剧&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的主要原因:A、美苏两极格局即将瓦解B、日本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C、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D、日本需要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9•二战后,法国和德国(联邦德国)由敌视转为和解。下「列各项中,表明法德和解的最早的历史事件是:A、北约组织的建立.B、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学案C、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建立D、欧共体的建立【课前预习】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东欧剧变:①原因:受苏联改革与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②实质:发生了根本变化。③表现:1989年,是第一个巨变的国家;1990年,并入联邦德国。(2)苏联解体:①原因:的政治改革使苏联进入误区。②过程: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实行多党制;1991年底,成立。2.和平与动荡并存(1)冷战后的形势:世界形势出现了、并存的局面。(2)原因:①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等矛盾相继爆发。②.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3)表现:①美国发动科索沃战争:1999年,美国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轰炸\n。是北约未经授\n权首次进攻一个国家的战争。②2001年,发生,纽约世贸大厦和国防部五角大楼遭恐怖分子袭击。1.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美国:成为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世界。(2)欧洲:1993年成立,国际地位提高。(3)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席位。(4)俄罗斯:取代了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与美国相匹敌的军事力量。(5)中国:致力于推动公正合理的,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预习检测1.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冷战终结于20世纪()A.50年代末B.60年代末C.70年代末80年代初A.80年代末90年代初2.20世纪80年代末,华沙,条约成员国相继发生危机,社会动荡,风云骤起,突出表现在()A社会制度的变化B文化观念的变化C国家名称的变化P民族构成的变化,3•有学者认为,全球政治地理从1920年一个世界走向20世纪60年代的三个世界,然后走向20世纪90年代的六个以上的世界。对这一变化理解准确的是()A.欧洲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B.美国的国际地位持续下降C.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D.世界总的趋势是走向紧张2.两极格局的解体对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产生的最大影响是()A.世界总体形势走向缓和B.核战争威胁最终消失C.冷战兴起D.世界形势日趋紧张3.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一超”是指()A.美国B.英国C.日本D.俄罗斯课堂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现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一一江泽民《在纪念中共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材料一种的旧的格局指什么?它形成的标志是?材料二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一一《冷战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2)材料一中“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运用所学知识各举一例论证该观点;(3)材料二中的冷战和材料一中提到的格局是什么关系?(4)冷战与材料一中提到的世界格局是怎样瓦解的?材料三:经历二战战火洗礼的欧洲,面对20世纪中后期的世界风云际会,“振兴欧洲,重建欧洲”成为一个时代的愿景。欧洲人迈向联合的艰辛历程,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启示。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1)20世纪60年代,西欧国家走向联合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对世界格\n局有何影响?结合所学这一时期还有哪些因素对世界格局有相同的影响(2)20世纪90年代,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的重大事件是什么?分析对世界格局有怎样的影响?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_《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材料四: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力量,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能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一一基辛格1993年的谈话①美、欧、日△是基础②美、俄、中△是关键③美、欧、俄△是欧洲一翼④美、日、中△是亚洲一翼⑤美国位于正五边形的顶端冯特君《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1)上图显示出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政治格局有何变化?有哪些表现?材料五当代大国角力下的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重大史实,说明中国是怎样成为“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的。材料六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随苏联的解体,两格格局结束,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快。这一重大变化,使得世界出现许多新情况:大国关系在重新调整,出现了缓和的趋势;一些过去被两极格局掩盖的矛盾,如地区冲突、民族和宗教问题等开始暴露出来。(1)你认为20世纪以来的时代主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中反映了当今世界形势是怎样的?(2)列举20世纪90年代以来威胁世界和平的典型事例,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威胁人类和平的主要因素。课后检测1.2011年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阿拉伯之春”,(中东乱局)、伦敦之夏(社会骚乱)、华盛顿之秋(占领华尔街)、平壤之冬(金正日逝世)等重大事件。这些事件的背后反映出当今的世界形势呈现()A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B国际恐怖主义泛滥C乱象丛生,危机重重D“一超多强”的局面被打破\n2.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指的是()A.苏联解体导致全世界独立国家数量增多B.两极对峙变成了美、中、俄和西欧势均力敌的格局C.美国日益受到中、俄和西欧等力量的制约D.区域集团化使世界分裂成几个相互隔绝的地区3•约瑟夫•奈教授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级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同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A.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B.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C.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D.从某些维度看,“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4.下列关于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表述,正确的是()A.苏联解体后两极世界变成了单极世界B.第三世界的崛起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C.中国和美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D.即便是最强大的美国也无法控制当今世界5.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贯穿的一个中心思想是,抓住有利时机,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就外部环境而言,“有利时机”指的是: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C、世贸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D、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6.戈尔巴乔夫改革给我们的最大教训是:A、改革应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原则B、社会主义国家要警惕西方“和平演变”C、社会主义的改革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社会主义国家要注重民主和法制建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