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8 MB
  • 2022-08-03 发布

高中化学必修1(苏教版)课件

  • 14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化学必修1(苏教版)专题1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台州一中徐红锋Saturday,June26,2021\n高中化学必修1(专题一)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一、新课程化学教材(江苏版)概述二、课程标准要求及三套教材编写比较三、本专题教学内容及地位作用分析四、对《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第一专题的说明五、本专题教学建议六、教学示例\n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特点必修模块的学习目标及要求教材的整体编排体系一、新课程化学教材(江苏版)概述\n课改方案的特点一个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两个关注――关注过程,关注终身发展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特点――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n体现三维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倡导多元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创新意识)面向全体学生(倡导通过多次学习,螺旋上升,逐步达成目标)重视学科素养\n2\n三个阶段化学课程内容的关系初中化学高中必修高中选修科学探究认识化学科学实验化学化学实验基础身边的化学物质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有机化学基础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结构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变化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原理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n实验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原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选修模块教材社会属性学科属性科学属性\n学年高一上高一下高二上内容必修(1)必修(2)《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任选一个文科学生必修内容\n理科学生必修内容学年高一上高一下高二上高二下高三内容必修(1)必修(2)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专题1、2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专题3选修6《化学实验》总复习\n各主题教学内容在高中化学教育中的地位认识化学科学(化学的观念、方法和价值)(必修1专题1、必修2专题1-4)学习物质结构基础知识(必修1专题1;必修2专题1)学习常见物质知识(必修1专题2-4,必修2专题3)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必修1专题1、2;必修2专题2)了解化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必修1各专题;必修2专题4)\n化学1教材内容体系(江苏教育出版社)化学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从矿物到基础材料硫、氮和可持续发展《化学1》模块教材的内容体系\n苏教版化学1知识结构1章物质研究的基本方法模型研究实验研究定量研究2章 氯、溴、碘;钠、镁3章 铝、铁、铜、硅4章 硫、氮无机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分类研究\n专题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学科知识体系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用化学家的眼光看世界学习研究化学的方法思路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身边的化学:与海水、矿物、空气有关的物质的宏观性质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专题三:从矿物到基础材料专题四:硫、氮和可持续发展必修1与社会生产生活及学科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n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①物质分类及其转化②物质的量③物质聚集状态④物质的分散系①物质的分离和提纯②常见物质的检验③溶液的配制及其分析①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②原子的构成专题一的主要内容\n二、课程标准要求及三套教材比较1、课程标准内容2、三套教材化学1编写比较3、三套教材对核心知识的覆盖\n主题1:认识化学科学1.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的发展趋势。2.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3.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4.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5.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n主题2:化学实验基础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2.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3.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4.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5.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n主题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3.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5.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6.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n关于课程目标要求的说明(1)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从低到高依次为:①知道、说出、识别、描述、举例、列举②了解、认识、能表示、辨认、区分、比较③理解、解释、说明、判断、预期、分类、归纳、概述④应用、设计、评价、优选、使用、解决、检验、证明\n关于课程目标要求的说明(2)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水平从低到高依次是:①初步学习、模仿②初步学会、独立操作、完成、测量③学会、掌握、迁移、灵活运用\n关于课程目标要求的说明(3)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水平从低到高依次为:①感受、经历、尝试、体验、参与、交流、讨论、合作、参观②认同、体会、认识、关注、遵守、赞赏、重视、珍惜③形成、养成、具有、树立、建立、保持、发展、增强\n2、教材内容体系介绍(化学1)目标主题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氯、溴、碘及其化合物钠、镁及其化合物)从矿物到基础材料(从铝土矿到铝合金铁铜的获取及应用含硅物质与信息材料)硫氮和可持续发展(含硫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认识化学科学(走进化学科学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化学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元素与物质世界(元素与物质分类电解质氧化剂和还原剂)自然界中的元素(碳的多样性氮的循环硫的转化海水中的化学元素)元素与材料世界(硅无机非金属材料铝金属材料复合材料)教科书目录从实验学化学(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金属及其化合物(金属的化学性质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硫和氮的氧化物硫酸、硝酸和氨)\n核心概念理论知识三套教材共有的内容三套教材分别特有的内容山东科技版人教版苏教版物质的量物质的量及单位,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后加气体摩尔体积胶体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胶体,丁达尔效应电泳,聚沉电解质、电离与离子反应电解质,电离,离子反应及其应用(离子共存、离子检验等),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离子方程式。从电离角度对酸碱盐下的定义从电离角度对酸碱盐下的定义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性与还原性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n三、本专题教学内容及作用地位分析1、编写思路2、前后联系3、地位与作用\n基本出发点作为《化学1》的专题1,既是初中化学学习的总结和概括,又必须为高中化学学习打下新的基础,这是本专题编写中选择素材的一个重要依据。让学生大致了解化学学科与人类发展的紧密关系。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的基本范围,了解学习和研究化学学科的基本方法。\n对宏观物质的基本认识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1-1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物质的不同种类-→不同类型物质间的转化及规律(四种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反应的定量关系)从聚集状态分类(1mol不同状态物质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分散系(胶体、电解质、电离方程式)。1-2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物质的分离提纯(过滤、结晶、萃取、蒸馏、层析)-→物质的检验-→溶液的配制及分析(物质的量浓度,配制,滴定分析)1-3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化学史、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与最外层电子关系、核素与同位素)为了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应用,化学家采用多种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研究不同种类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对自然界存在的物质还是化学家新合成的物质,化学家首先将他们分离提纯,然后对其结构、组成、性质等进行实验研究化学家需要通过定量研究的方法,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转化关系等化学家通过假说一模型一实验一假说的方法研究物质的结构,特别是研究原子的结构专题一的编写思路\n目的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生能够体验和感受化学家研究和认识物质的科学方法,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化学家采用多种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研究各种物质的性质和应用及不同各类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化学家首先将物质分离、提纯,然后对其结构、组成、性质等进行实验研究;化学家需要通过定量的方法进行研究。化学家通过假说模型实验假说的方法研究物质的结构。\n1-3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与最外层电子关系1-1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物质的不同种类   不同类型物质间的转化及规律(四种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的定量关系:物质的量)    从聚集状态分类(1mol不同状态物质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   物质的分散系(胶体、电解质、电离方程式)。1-2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物质的分离提纯(过滤、结晶、萃取、蒸馏、层析) 物质的检验   溶液的配制及分析(物质的量浓度,配制,滴定分析)对宏观物质的基本认识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物质组成分析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n初中已学《专题一》第一单元后续模块物质分类的方法(纯净物、混和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无机物和有机物)物质的分类(纯净物、混合物、酸碱盐等)及转化氧化反应、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灭火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置换反应、化学反应中的电子转移、酸碱盐的概念,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各类物质之间的转化图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氧化还原反应,一些常见的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有机物的概念,无机物和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必修1专题二: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及分析、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前后联系\n初中已学《专题一》第一单元后续模块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根据物质的量的简单计算水的三态变化、水与生命、水的循环水状态变化的模型(分子间距离)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状态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气体摩尔体积及其简单计算、晶体)必修2专题一:不同类型的晶体\n初中已学《专题一》第一单元后续模块溶液(溶质、溶剂)、悬浊液、乳浊液高锰酸钾溶液、碘酒物质的分散系(溶液、胶体、电解质非电解质,电解质的电离)强弱电解质、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n初中已学《专题一》第二单元后续模块水的净化(沉淀法,明矾、活性炭等作为凝聚剂)过滤操作、粗盐的精制晶体的形成(蒸发溶剂、结晶)结晶水合物物质的鉴别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过滤、结晶、蒸馏、分液、层析)常见物质的检验(蛋白质纤维的检验、焰色反应)溶液的配制及分析(物质的量浓度、容量瓶的使用)中和滴定法测定溶液浓度《实验化学》模块\n初中已学《专题一》第三单元后续模块分子、原子及其属性金刚石、石墨、足球烯原子的质量和体积汤姆逊模型、卢瑟福模型、玻尔模型原子核、原子结构、同位素、离子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原子的构成、核素、同位素、微粒数量关系必修2专题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n教师要明确第一单元各部分知识点的联系\n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定性分析某些离子的检验物质提纯物质分离的一般方法物质分离的实验技能定量分析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物质的量浓度测定化学家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第二单元各部分知识点的联系\n第三单元涉及各部分知识点的联系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学习有关原子结构的基础知识原子结构示意图核素同位素的概念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关系化学反应中电子得失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n3、地位与作用六大知识块在专题1中的分布\n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物质的分类及其转化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基本计算元素化学有机化学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氧化还原反应一些常见的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有机物的概念,无机物和有机物之间的转化\n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物质的量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基本计算元素化学有机化学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根据物质的量的简单计算\n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物质的聚集状态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基本计算元素化学有机化学不同状态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晶体、气体摩尔体积根据气体摩尔体积的简单计算\n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物质的分散系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基本计算元素化学有机化学分散系、溶液、胶体、电解质、非电解质、电解质的电离\n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基本计算元素化学有机化学物质的分离及提纯、常见物质的检验、溶液的配制及分析、中和滴定法测定溶液浓度\n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基本计算元素化学有机化学原子结构模型、核素、同位素\n概念知识认识功能与指导作用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对物质的组成和化学反应的认识从定性进入到定量层次,将宏观的质量、体积、浓度与微观的微粒个数之间建立起联系和定量关系物质分类将大量的物质进行整理。从物质的类别及通性角度对物质性质进行整理,为新物质性质的预测提供思路。如硫单质属于非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通常会与哪些类别物质发生反应,那么硫单质可能也会和那些物质发生反应电解质与电离、离子反应从微规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状态及行为,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例如,学习之前看到硫酸铜溶液看到的只是蓝色溶液,学习之后,看到的应是Cu2+与SO42-。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中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的性质,初步建立起研究水溶液系统的思路方法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与还原剂对化学反应分类的新视角,对物质分类的新视角,认识物质性质的新视角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研究物质的性质,例如,通过分析物质中所含元素的化合价,预测物质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通过实验看该物质能否与氧化剂或还原剂发生反应,从而验证它是否具有还原性或氧化性\n四、对《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第一专题的说明\n单元名称内容建议课时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物质的分类及转化12物质的量1.52物质的聚集状态1.52物质的分散系1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物质的分离与提纯11.5常见物质的检验1溶液的配制及分析11.5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11.5原子的构成专题回顾和小结12合计101、课时分配建议\n单元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n单元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要求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基本要求①初步认识物质的科学分类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化学物质及物质间的转化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在此过程中掌握根据物质的存在状态、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根据物质的导电状况等进行分类,掌握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能根据化合价的变化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②认识物质的量,并利用物质的量进行简单计算。③知道不同聚集状态物质的一些特性,了解影响气体体积的主要因素,初步学会用气体摩尔体积进行简单计算。④能用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表示电解质导电的原因。⑤了解分散系的含义,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n单元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要求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发展要求:①物质的量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②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③阿佛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说明:①对氧化还原反应只要求学会判断,不要对其它概念(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进行扩展,也不对复杂氧化还原反应进行配平。相关内容将在后续课程中学习②胶体的概念只要求了解其不同于溶液的特性,对胶体的凝聚、布朗运动等不宜扩展。\n单元课程标准要求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并能主动进行交流。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n单元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要求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基本要求:①了解蒸馏、萃取、分液、过滤、结晶等实验方法。②初步学会NH4+、Cl-、SO42-、Na+、K+的检验方法,能用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常见物质的组成。③知道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初步学会溶液配制的实验技能,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发展要求:①物质的分离、提纯及物质检验的一般原则。②物质的量浓度应用于溶液中化学反应中的计算。说明:①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②把物质、离子的检验过于具体化。\n单元课程标准要求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初步认识物质微观结构,知道元素、核素的涵义,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n单元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要求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基本要求:①通过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体验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认识实验、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②了解部分典型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并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知道活泼金属和非金属原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电子得失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的事实。通过氧化镁的形成了解镁与氧气反应的本质。发展要求:从氧化镁的形成推知其它常见离子化合物的形成原因。说明:①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原子的构成、同位素知识我省学生在初中科学课程中已学习掌握。②对夸克等不宜作过多纠缠,只要有不断发展的概念即可。③对离子键、共价键等不必深化,《化学2》还要研究。\n3、教学方法建议(1)注意与初中自然学科相关知识的衔接,要把握好教学难度,确保学生的可接受性。(2)举例要适当、典型,不宜选用学生不太熟悉的反应实例。(3)整个专题的教学设计要围绕“物质”中心,从物质的分类、变化到物质的处理(分离、提纯及检验)再到物质内在结构的研究,从而使学生对“物质”的整体知识有较为全面的了解。(4)可引导学生结合生产生活中常见物质进行分析探究,从而培养学生全面研究物质、分析问题的能力。(原文)\n由于是高中化学的起始部分,因此,本专题的教学过程应努力创设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情景,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领悟一些新的概念如电解质、胶体、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及同位素等,从而使他们体验探究活动过程的乐趣,并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高中学习过程中知识不断丰富和充实的过程。(原文)\n4、实验教学建议①教师可以再适当补充一些溶液和胶体作光照对比实验,以便使学生归纳出鉴别溶液和胶体的方法。对教材中“氢氧化铁胶体有哪些应用?”的问题不作讨论。②溶液导电性实验,可用并联装置,五种溶液同时进行,以便学生作对比观察。③从氯化钾和硝酸钾的混合物中提纯硝酸钾实验,课本只要求学生设计方案,相应的学生实验在《实验化学》模块中课题3安排,各校可根据本校实验条件,决定是否将该实验提前在本专题教学中进行。④学生物质分离(如蒸馏、萃取、分液等)的操作技能可在《实验化学》模块中再加以训练。(原文)\n五、本专题教学建议1、分析栏目功能发挥教学价值2、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化学3、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4、合理创设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活动5、实施观念建构的教学关注学生的认识发展\n1、分析栏目功能发挥教学价值\n教材栏目的合理使用……\n栏目功能[观察与思考]:展示的实验、模型、图表中蕴含深刻的化学道理,帮助同学们开启化学思维。[活动与探究]:引领同学们投身实践活动,在“做中学”的自主探究中享受发现的快乐。[信息提示]:以简捷的语言介绍化学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物质性质技能方法等。\n引导性你知道吗栏目类型与功能联想与启示交流与讨论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信息提示整理与归纳拓展视野资料性知识性活动性问题解决化学史话资料卡\n新教材栏目设置多样化、知识呈现方式出现很大变化如何合理使用?☆为学生提供了多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为教师提供了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案\n对栏目进行不同处理的案例P22问题解决1.将106gNa2CO3溶解在水中,配成1.00L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问题情景如何配制0.1LNa2CO3溶液,其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为0.1mol?此溶液的组成可以怎样表示?活动与探究化学史话→引导性拓展视野→课外活动、练习\n2、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化学\n对化学学科价值的认同化学学科发展艰难曲折——精神财富化学是人类文明的基石——物质财富面对新生\n化学学科的价值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与生活质量化学与未来职业化学与科学技术……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价值和社会意义时,他们最想学习!正面阐述化学的作用欣赏和感受化学正确理解化学形成观念\n教材栏目化学史话拓展视野资料卡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作用内容写给同学们的话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提高认识,体会化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感受化学的作用。\n“知识情景化”---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n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具体化学知识的教学由于新课程的目标包括态度情感价值观,必然要求将去情景的知识情景化,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界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提供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和生动载体。将知识置于真实的情景中,能够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养成学生关心社会和生活实际的积极态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学生从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综合的视角,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学的价值、科学的局限和科学与社会、技术的相互关系。对于学生认识和理解化学科学具有重要意义和发展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必需的。\n三个例子三张图片:1、某地发生运载浓硫酸的汽车倾倒事故,四溢的硫酸给当地的农作物、水生动物等造成严重的污染;2、硫酸工业过程中释放的尾气二氧化硫形成酸雨,造成环境污染;3、某高校一学生将浓硫酸泼到某动物园某动物身上,造成动物严重烧伤……(1)浓硫酸危害很大(2)化学是有毒、有害的化学(3)化学就是污染(4)我们应该远离化学如此的化学、如此的浓硫酸,我们还敢解决、还要学习吗?实在太可怕了……\n情景素材的使用:针对主题内容激发认知冲突而非单是兴趣正面事例-P2图1-1用比不用好少而精根据任务选择时机不能稀释学科思想\n妇女淘米与矿工淘金的目的是什么?物质分离和提纯在生活和实验研究中得到普遍应用,你知道哪些方法?普遍性→重要性→积极性物质的分离和提纯\n海水晒盐、酿酒工业分别用到什么分离方法?如何分离铁粉和碳粉?该问题给我们什么启示?实验演示:用磁铁分离铁粉和碳粉回忆旧知识→明白方法多样性→渴望学习新方法\n物质的量在“物质的量”教学中,隐含着这种思想:粒子→集合粒子→粒子,即把单个粒子的称量转化为粒子集合的称量,从而间接地求出单个粒子的质量。以“称量一粒米”或“曹冲称象”为背景,建立微观与宏观的联系,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具体思路:学生提出可能的答案曹冲称象的故事归纳处理粒子计算方法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联系其他物理量掌握微粒数的计算提出摩尔质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与质量的换算\n物质的量对学生来说是个全然陌生的概念,以旧的物理量引入,进入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命题网络。设置问题,让学生在旧的知识体系中形成新的概念。培养学生学习概念的能力。具体思路:物质的量强调概念的内涵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回忆原有的物理量掌握微粒数的计算方法引入摩尔质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与质量的换算\n3、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对教材内容的深广度把握不准,不会选择性地处理栏目内容,“超前”、“超标”、“一竿子插到底”地进行教学,致使课时紧张。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额外的负担。\n(1)注意化学基本概念学习要求的层次。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分类的角度、方法、分类的层次?各类代表物?怎样判断具体物质所属的类别?这些要求都在不断扩充、加深。)补充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超前酸(强氧化性酸)\n化学反应相关知识的层级发展初中课程必修2选修课程化学反应过程中会发生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其变化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感性认识)、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定性分析)、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感性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会发生物质变化、物质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四种基本类型)化学反应的方向、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理性分析)、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定量计算)、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理性分析)必修1化学反应的类型除四种基本类型外,有些反应中原子的外层电子也会变化,物质在溶液中的反应有些以离子进行。\n氧化还原反应初中化学1-1化学1-2选修课程从得失氧的角度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从具体的物质氧气来认识氧化性;氢气和一氧化碳来认识还原性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概念等通过电解、原电池等学习进一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具体应用:铝、铁、铜的获取,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后续专题\n物质结构初中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原子核的结构、原子中各微粒的关系、核外电子排布(排布规律)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核外电子的能级排布(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n物质能量方向、速率、限度类型化学反应原子的重新组合感受到反应有快慢感受到反应中有吸热、放热现象基本反应类型初中反应历程基元反应理性分析化学反应的方向、快慢和限度化学能热能(定量计算)电能(理性分析)更加本质的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选修必修旧键的断裂新键的生成感性认识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感性认识离子反应化学能热能(定性认识)电能(感性认识)\n(2)克服惯性,降低要求,淡化枝节旁叶的内容物质的量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复杂计算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气态方程胶体的电泳现象、凝聚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P36第12题CO2和NaOH反应的不同情况、正盐与酸式盐的互变、微溶物参加的反应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溶液配制的过细的操作、全面的误差分析\n溶解度的复杂计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核素1-18号元素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SO42-对Cl-检验的干扰;Br2、I2在水中及四氯化碳中的颜色\n以前是考点和教学中的难点,现在的教材中没有,怎么处理?不同的教材涉及的具体内容不一样,怎么处理?\n核心概念理论知识三套教材共有的内容三套教材分别特有的内容山东科技版人教版苏教版物质的量物质的量及单位,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后加气体摩尔体积胶体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胶体,丁达尔效应电泳,聚沉电解质、电离与离子反应电解质,电离,离子反应及其应用(离子共存、离子检验等),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离子方程式。从电离角度对酸碱盐下的定义从电离角度对酸碱盐下的定义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性与还原性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n由于教师还习惯于采用传统的习题教学和训练模式,加之教材中个别习题的表述和问点与教材正文内容之间的跨度偏大,市场上的习题教辅资源往往偏难、偏繁、偏旧,所以使学生“学得高兴,做题痛苦”。(3)改进并优化习题教学\n改进并优化习题教学首先要关注习题教学,不能将习题课简单处理成练习课,要将典型的习题进行剖析,培养学生将新知识运用到习题的分析和解答中的迁移能力。\n改进并优化习题教学其次,教师要将习题的处理和新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尤其是,应该将运用新知识的重要习题,放在新知识获得后处理,作为新知识的应用巩固,及时培养学生将新知识运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的能力。\n有些食品的包装袋中有一个小纸袋,上面写着“干燥剂”,其主要成分是生石灰(CaO)。(1)生石灰属于哪种类别的物质?(2)生石灰可做干燥剂的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3)生石灰还可以与哪些类别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列举两例,并写出化学方程式。(4)小纸袋中的物质能否长期持续地做干燥剂?为什么?(5)在你所认识的化学物质中,还有哪些物质可以用做干燥剂?举例说明。\n改进并优化习题教学再者,教师要对习题教辅资源进行筛选,选择难度适合、考查点适合的题目,不要让习题牵绊教师的教学。有的教辅习题质量较差,挂着新课程配套资源的字样,内容却是原来教辅资料的简单重组。教师按照新课程进行教学后,学生不会做教辅中的习题,教师不是对习题进行筛选,而是将习题中涵盖的内容、新课程中不要求的内容,挤出时间在课堂上给与补充,这是不倡导的错误做法。\n改进并优化习题教学最后,教师要注意,习题的处理也要分出层次水平。例如,关于物质的量的计算,有的教师仍然按照原来的经验,从学生接触到相关计算的时候,就让学生达到高考的要求,即复杂的计算。新课程的教学进度较快,在较短的时间内,很难达到原来要用一个月的教学时间达到的水平和难度。如果仍按照原来的处理,会导致学生连基本的计算都没有掌握(实验区的事实证明)。本单元教材习题比较适中,课外习题不要超过教材。\n关于物质的量计算的简单计算题例:P158.实验室中需要11.2L(标准状况)二氧化碳,现用含碳酸钙90.0%的石灰石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该石灰石中的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问:(1)至少需要含90.0%的石灰石多少克?(2)生成的氯化钙的物质的量是多少?\n关于物质的量计算的较复杂的计算题\n1.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一定正确的是05上海化学15A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一定有CO32-B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一定有SO42-C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一定有NH4+D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一定有Ba2+偏深\n2.将H2、O2、N2三种气体分别放入不同容器中,当温度和密度完全相同时,三种气体压强(P)的大小关系是()A.p(H2)=p(O2)=p(N2)B.p(H2)>p(N2)>p(O2)C.p(O2)>p(N2)>p(H2)D.p(O2)>p(H2)>p(N2)3.某固体A一定条件下加热分解,产物全是气体:2A=B+2C+2D,测得产生的混合气体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d,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A.2dB.2.5dC.5dD.0.8d偏深\n4、在25℃,101kPa条件下,将15LO2通入10LCO和H2的混合气体中,使其完全燃烧,干燥后,恢复至原来的温度和压强。(1)若剩余气体的体积是15L,则原CO和H2的混合气体中:V(CO)=,V(H2)=。(2)若剩余气体的体积为aL,则原CO和H2的混合气体中V(CO)∶V(H2)=。(3)若剩余气体的体积为aL,则a的取值范围是。偏难\n5、100g浓度为18mol/L密度为ρg/mL的浓硫酸中加入一定的水稀释成9mol/L的硫酸,则加入水的体积为()A.小于100mLB.等于100mLC.大于100mLD.等于100/ρmL6、已知25%氨水的密度为0.91g.cm-3,5%氨水的密度为0.98g·cm-3,若将上述两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氨水溶液的质量分数是A.等于15%B.大于15%C.小于15%D.无法估算偏难\n例4在甲、乙两个质量相等的烧杯中,分别装入200mL的3mol/L盐酸,再在甲、乙杯中分别加入Ag铝和Bg镁,反应完全后,甲、乙两杯的质量仍然相等,则A与B的关系是AA∶B=2∶3BA∶B=3∶4CA=B≥72gDA≥54g,B≥72g不要为了计算而计算\n改进并优化习题教学请大家评价\n既让学生了解了胶体的一种制备方法(信息不作基本要求的),又把刚学习到的新知识——胶体的性质,进行了巩固应用,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用拥有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评价的趋势。但此题对鲁科版教材是好题,而对苏教版就不是好题。\n4、合理创设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活动\n新课程要求改变学生传统的听着学科学、坐着学科学,被动消极、冷漠无奈地学科学的情况,改变教师过分依赖系统讲授和题海训练,学生过分依赖死记硬背和信息的简单接受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使学生形成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看待自然与世界的科学态度,对科学过程、科学活动的实质与价值的理解和认识,对科学与技术、社会、环境的密切关系的理解和认识,以及运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解决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n为学生创设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活动观察思考交流研讨活动探究信息查找与加工\n交流讨论学习一定体积溶液的配制通过讨论引出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P22问题解决1.将106gNa2CO3溶解在水中,配成1.00L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问题情景如何配制0.1LNa2CO3溶液,其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为0.1mol。此溶液的组成可以怎样表示?\n(1)利用溶液配制的活动,给学生建立物质的量浓度概念铺路搭桥,体现了学习新知识的建构性;(2)“活动探究”栏目的设置将学生实验活动与概念的学习融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3)“交流讨论”过程的设置提升了学生对物质的量的理解与应用,让学生从新的角度认识物质和认识化学反应中的定量关系;(4)“信息提示”方便了老师的教学,保证了学生实验探究的顺利进行。\n小组合作探究,4人一组,实验室教学教学活动1创设情景给出配制溶液的任务(要求:含NaCl0.1mol、100mL、尽量准确),组织学生以4人为一个小组讨论配制溶液的方案。教学活动2学生汇报小组方案,对小组方案进行评价,学生和老师一起总结得出最优的配制溶液的方案。教学活动3学生实验:按照得出的方案配制NaCl溶液,教师指导。教学活动4学生将配制好的NaCl溶液回收到大试剂瓶中,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怎样给所得溶液贴一个标签,讨论后引出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及表达式。“活动探究”:一定体积溶液的组成的教学设计1\n通过实验活动学习化学概念,这种方式对概念的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学生不会感觉到学习的乏味。通过学习,知道了怎样更准确地在实验室配制所需要的溶液。不仅学会了用容量瓶配制溶液的方法,而且还学习了溶液组成的另外一种重要的表示方法,学生会感到在化学中学习物质的量的概念是很有用的。\n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选择探究内容和探究活动的开放点把握探究活动的开放度驾驭课堂,适当指导给学生机会和空间开展讨论活动适时进行整合归纳观点:并非所有的课都要进行探究教学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避免探究落于形式\n重视知识形成过程与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归纳、学会讨论交流\n重视化学研究基本过程与方法的知识教学\n教材怎样体现和落实过程和方法的学习要求?课程目标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2.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3.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4.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n科学方法-化学研究的方法-化学实验的研究方法观察、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科学探究、数据处理物质分类转化、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实验基本方法、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实验结果分析教材思路\n呈现特点-集中与分散结合集中-过程方法内容外显-教材章节分散-过程方法内容与核心知识内容融合,渗透和体现化学科学研究的方法-栏目\n※转变观念※运用灵活多样的分组形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教学活动※处理好一般的科学方法与化学学科方法中具体科学方法的教学※重在体验和经历\n注重实验作用,真正落实实验活动实验是化学科学的重要基石实验是化学问题解决的重要手段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n\n主题2:化学实验基础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2.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3.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4.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5.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n2、教材内容体系介绍(化学1)目标主题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氯、溴、碘及其化合物钠、镁及其化合物)从矿物到基础材料(从铝土矿到铝合金铁铜的获取及应用含硅物质与信息材料)硫氮和可持续发展(含硫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认识化学科学(走进化学科学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化学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元素与物质世界(元素与物质分类电解质氧化剂和还原剂)自然界中的元素(碳的多样性氮的循环硫的转化海水中的化学元素)元素与材料世界(硅无机非金属材料铝金属材料复合材料)教科书目录从实验学化学(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金属及其化合物(金属的化学性质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硫和氮的氧化物硫酸、硝酸和氨)\n学生实验--演示实验灵活多样的实验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探究实验--验证实验\n新课程中实验教学的误区实验教学主要在“化学实验”模块中进行?学生动手的实验被教师的演示所代替部分实验被取消实验准备时间被压缩实验活动时间被挤占\n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条件进行实验活动\n误区第二单元就是学习化学实验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n不要急于让学生学到新知识而是把重点放在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培养之上,放在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总结和提练上,从中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总结概括能力,着重让学生在这些基础内容中体会化学家研究化学物质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编写思路: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化学家研究一种物质分离-提纯-分析检测(定性结合定量)方案设计、观察方法、记录处理、安全等\n本专题实验教学建议①教师可以再适当补充一些溶液和胶体作光照对比实验(激光笔),以便使学生归纳出鉴别溶液和胶体的方法,硫酸铜溶液中多加些硫酸。对教材中“氢氧化铁胶体有哪些应用?”的问题不作讨论。胶体的制备不要求,丁达尔实验可提到概念前。可增加渗析实验(课内或课外)。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有的同学在溶液和胶体区别的实验时,观察到泥沙水、牛奶也能看到光亮的通路。会提出它们到底是胶体还是乳浊液的问题。\n②溶液导电性实验,可用并联装置,五种溶液同时进行,以便学生作对比观察,及时启发思考。(用蒸馏水配制)③从氯化钾和硝酸钾的混合物中提纯硝酸钾实验,课本只要求学生设计方案,相应的学生实验在《实验化学》模块中课题3安排,各校可根据本校实验条件,决定是否将该实验提前在本专题教学中进行。④学生物质分离(如蒸馏、萃取、分液等)的操作技能可在《实验化学》模块中再加以训练。⑤补充单质、酸、碱、盐关系实验-学生探究;\n⑥可开设学生课外实验:圆珠笔油的纸上层析;⑦建议把P17中的“观察与思考”改成“活动与探究”,并可以增加CCl4、酒精作为试剂的对比实验,溶质把溴改成碘;⑧教学气体摩尔体积时可利用针筒、乒乓球、篮球创设情景、建立模型;P10:图1-6图中把1mol的氧气装在气球里用来表示标准状况下氧气所具有的体积不妥。P22:nB、cB应表示成c(B)、n(B)。⑨溶液的配制可提到概念前作为探究实验;⑩建议“溶液的配制”及“物质的检验”两节课到实验室上课。附带胶体性质实验。\n5、实施观念建构的教学关注学生的认识发展\n课程标准对于概念原理知识 有哪些新的处理?主题覆盖、多元线索、螺旋发展注重核心观念的建构,理解力的发展,认知结构的形成。淡化枝节旁叶的内容,降低死记硬背的学习要求。注重层次性、过程性和生成性的概念原理学习。\n概念理论教学的新变化观念建构认识功能重新认识中学化学知识元素观、分类观、微粒观、比较观化学反应与能量物质结构与性质\n概念知识认识功能与指导作用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对物质的组成和化学反应的认识从定性进入到定量层次,将宏观的质量、体积、浓度与微观的微粒个数之间建立起联系和定量关系物质分类将大量的物质进行整理。从物质的类别及通性角度对物质性质进行整理,为新物质性质的预测提供思路。如硫单质属于非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通常会与哪些类别物质发生反应,那么硫单质可能也会和那些物质发生反应电解质与电离、离子反应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状态及行为,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例如,学习之前看到硫酸铜溶液看到的只是蓝色溶液,学习之后,看到的应是Cu2+与SO42-。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中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的性质,初步建立起研究水溶液系统的思路方法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与还原剂对化学反应分类的新视角,对物质分类的新视角,认识物质性质的新视角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研究物质的性质,例如,通过分析物质中所含元素的化合价,预测物质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通过实验看该物质能否与氧化剂或还原剂发生反应,从而验证它是否具有还原性或氧化性\n从新旧课程比较来看重视化学核心观念的建构,转变学生原有认识及其认识方式,发挥概念原理的认识功能,因此,需要避免仅仅就事论事地处理概念知识;突出化学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增进学生对物质性质及化学反应的理解力;因此,需要避免孤立地进行概念教学。事实为本的知识教学要转化为观念和理解力建构为本的知识教学\n《化学1》微粒的大小、间距、数量和重组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实质是分子等微观粒子的存在形态和变化;物质的量是将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相联系的基本物理量,帮助实现物质转化过程中的定量研究;物质聚集状态的变化实质是分子等微观粒子间相互作用的变化和微粒间距离和运动方式的变化;物质分散系反映了分子、微粒集合体等微观粒子的大小;电解质电离产生的微观粒子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化学2》微粒结合方式、顺序、空间排列和作用力教材中物质微粒性观念的建构\n化学观念事实性知识过程方法知识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中子原子(微粒间关系)电荷关系:原子呈电中性质量关系: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具体性知识物质由不同层次的微粒构成不同的微粒具有不同的结构1.教材中图1-32,构成物质的微粒示意图,帮助学生建构物质是由不同层次的微粒构成的,不同的微粒具有不同的结构。2.教材中表1-7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和电量中的数据。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电荷、质量)观察,3.教材中表1-8中的数据,帮助学生从分析数据中发现,质子数(Z)、中子数(N)之和与的相对原子质量非常接近,因此常用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质量数)来近似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帮助学生得出以下电荷、质量这两个关系:电荷关系:质子数(Z)=电子数质量关系:质子数(Z)+中子数(N)=质量数(A)教材设计思路\n物质的分类和转化目标不应单是研究各类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关系上,更要意识到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反应关系的意义何在,及对分类意义的体验。例如:电解质的电离不应只是为了学习电解质、非电解质、电离等概念;不只是为了会写电离方程式。更要培养学生的微粒观,为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实质打好基础。\n结合学生已有经验交流研讨实验探究模型、图片形象化运用概念形成观念形成概念酸、碱、盐溶液有导电性电离激活、猜想、讨论图片形象化离子的检验运用离子反应第二专题运用形成观念完成从宏观到微观、现象到本质的转变。化学反应是某一层次微粒的相互作用\n要认真思考通过哪些素材形成学生的核心概念,设计哪些活动使学生认识和理解有关概念问题线索知识脉络认知脉络解决问题的证据\n1.分析教材——分析本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本部分内容的知识脉络;——确定可用的教学素材2.分析学生——分析学生的认识脉络;——确定问题线索;——确定学生解决问题需要的证据;进行概念教学的教学设计的几个环节\n知识脉络认知脉络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分析反应从化合价变化角度认识反应从电子转移角度认识反应性质预测物质转化从原体系引入产生认知冲突认识现象从现象到本质概念同化形成观念氧化还原反应教学\n要深入分析学生对于概念的学习存在哪些错误认识,如何探查和转变学生的个人概念;要重视考查学生对概念形成过程的理解,而不仅仅是考查对概念定义的记忆和运用概念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n1、学生的问题:①学生在探究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活动中发现了什么问题?②学生如何理解酸、碱、盐的水溶液具有导电性?③学生学习物质的量相关概念时,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是什么?教学反思\n2、教学问题①在本专题(单元)教学中提出的哪些问题具有驱动性,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活动?②在这些概念原理教学中,哪些教学方法比较有效?③哪个核心概念上的课最成功?为什么?\n六、教学示例:课题: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基本要求:了解蒸馏、萃取、分液、过滤、结晶等实验方法,初步学会相关实验技能,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物质分离、提纯的实验操作,初步了解根据混合物的性质,选择不同的分离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离。发展要求:物质的分离、提纯及物质检验的一般原则。\n初中已学相关实验知识及技能第三册§1-6:溶液(溶质、溶剂)、悬浊液、乳浊液,高锰酸钾溶液、碘酒,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第三册§1-7:溶解度、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第三册§1-8:晶体的形成(蒸发溶剂、结晶),结晶水合物第三册§1-8:水的净化(沉淀法,明矾、活性炭等作为凝聚剂),过滤操作,粗盐的精制第三册实验二:硫酸铜晶体的生长(搅拌、溶解、蒸发、结晶等基本实验操作技能)\n后续学习相关内容化学与生活-专题一第二单元: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活中的饮用水(明矾的净水作用、平衡移动原理、硬水的危害、臭氧消毒);水质评价与污水处理化学与技术-专题一第一单元:多样化的水处理技术(水的净化与污水处理、硬水软化、海水淡化)实验化学-专题一: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课题一:海带中碘元素的分离及检验;课题2:用纸层析法分离铁离子和铜离子;课题3:硝酸钾晶体的制备\nNo1、生活中的事例泥浆水的净化海水晒盐蒸馏法制酒No2、归纳过滤、蒸馏两种基本分离方法过滤:分离液体和难溶物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物质No3、交流与讨论1:请根据要求设计分离和提纯下列物质的实验方案,并将你的方案与同学交流讨论。\n已知氢氧化镁难溶于水,硫酸钡既难溶于水又难溶于酸,碳酸钡难溶于水,但可溶于酸。现有含硫酸钠、氯化镁和泥沙等杂质的粗食盐,请设计实验方案,由粗食盐提纯氯化钠。①将粗食盐溶于水得悬浊液A②向A中加入足量氯化钡溶液直到不再产生沉淀③向②所得溶液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直到不再产生沉淀④向③所得溶液中加入足量碳酸钠溶液直到不再产生沉淀⑤过滤,得溶液B⑥向B溶液中加入盐酸至呈中性⑦蒸发溶液,得较纯的氯化钠\nNo4、归纳水溶液中物质提纯的要点除杂务尽不引入新的杂质No5、交流与讨论2:现有氯化钾和硝酸钾的固体混合物50g,其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0%,请设计实验方案提纯硝酸钾No6、归纳结晶法提纯物质的原理及方法:原理:利用物质溶解度的差异进行物质分离操作方法:饱和溶液降温结晶,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首先大量析出,然后过滤。\nNo7、演示P17“观察与思考”:用CCl4萃取溴水中的溴No8、提问:用酒精可以萃取溴水中的溴吗?No9、简介萃取要求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比在原溶剂中大萃取剂与原溶剂互不相溶萃取剂与原溶剂和溶质互不相溶No10、简单介绍层析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