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56 KB
- 2022-08-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必修1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了解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夏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一一夏商夏朝最终被商朝所取代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两个阶段:春秋和战国•理解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分封的对彖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诸侯的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诸侯的权利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在自己的封疆内设置官员、征收赋税、建立武装影响积极①国家权力由松散趋向严密,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②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③酋周成为一个强国。消极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壮大,王权遭到削弱。•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核心内容或特点以父系血缘关系维系,嫡长子继承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互为表里。等级天子一一诸侯一一卿大夫一一士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1.世袭制度: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2.原始迷信色彩:神权与王权的结合3.部族色彩: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n1.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屮(属于一种松散的政治联盟关系,周王对诸侯国没有绝对的支配权)(第2课)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了解秦朝的统一•了解“始皇帝”的来历和秦朝的三公•理解郡县制的建立和作用•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背景秦朝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一一秦朝建立都城咸阳。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内容皇帝制度来历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皇,功过五帝,将其名称合并为“皇帝”。特征①皇帝独尊②皇权至上③皇位世袭三公九卿制(屮央行政制度)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副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郡县制(地方行政制度)建①郡是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②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是郡守;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长官是县令或县长;③春秋战国吋期,一些诸侯国陆续建立。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实行。特点①郡县的长官都是有皇帝直接任免②郡县是按照区域划分的③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控制意义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各地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是官僚政治収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影响积极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加强和巩固。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③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对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消极加强对社会的控制,易激化阶级矛盾:人治、独裁、专制、暴政、腐败、秦朝灭亡。\n(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了解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理解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地方行政制度汉朝郡国并行制建立汉初实行郡县、封国并存影响封国独立性较强,逐渐影响中央集权,出现“王国问题”。结果汉武帝通过“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屮央集权元朝行省制度①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中央机构)直接管理;②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③地方设行屮书省,简称行省,省的行政长官由朝廷任命;职权行省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影响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中央行政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机构三省:屮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六部: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工程建设)。作用①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相互牵制、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②三省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宋朝分割相权举措最高行政机构:中书门下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力参知政事一一分割宰相行政权、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三司使-一分割宰相财权作用削弱宰相的职权,皇帝总揽大权,加强君主专制。明朝废丞相时间明太祖朱元璋诛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丞相,权归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影响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达到新高度。明朝设内阁设内阁①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②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宰相与内阁比较)\n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清朝设军机处建立雍正设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影响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消极:①导致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②严重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妨碍了社会进步,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①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形成君主专制)②屮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形成屮央集权)选官制度时期标准制度夏商周世袭世卿世禄制汉朝孝廉察举制:孝廉(品行)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魏晋门第九品中正制隋唐至清末才学科举制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①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來源,捉高官员文化素质。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演变规律选拔形式:自下而上推选自上而下考试地方中央选拔标准:重孝廉(品行)-一重门第(血缘)-一重才学,标准逐步统一木质成为加强统治,强化皇权的重要手段\n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了解希腊口然坏境和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自然环境临海多山①临海多山的自然环境有利于航海和海外贸易,希腊形成了工商业文明的传统;②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希腊形成了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和平等互利的价值观念。城邦制度小国寡民、独立自主“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城邦使公民能够“直接参与”政治,更积极追求民主权利。•了解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了解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繁荣的表现•了解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的影响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时期时间公元前六世纪初公元前六世纪末公元前五世纪财产等级制度(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设立民主参政机构:发展民主参政机构:完善民主参政机构:内容①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②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入选);③公民陪审法庭;①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②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③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陶片放逐法)①所有成年男性公比可以担任儿乎一切官职,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②进一步扩大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③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法官从各部落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中产生。废除债奴制发放工资和观剧津贴:鼓励公民积极参政,观赏戏剧意义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n影响雅典民主为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本质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只是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妇女、奴隶和外邦人无政治权利。(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了解《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认识罗马法的作用罗马法罗马共和国时期十二铜表法背景贵族和平民的矛盾尖锐时间公元前5世纪屮期评价标志罗马成文法的诞生,一定程度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也保留了一些野蛮的习惯法。公民法意义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保护罗马公民的权利,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罗马帝国时期万民法背景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民族矛盾、经济纠纷错综复杂,公民法不再适用罗马帝国统治的需要。评价万民法成为普遍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民法大全评价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作用维系统治①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为国家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②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稳定帝国统治。③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影响后世④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⑤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压力武器。⑥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n第三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和“光荣革命”•了解《权利法案》•了解英国责任制内阁•了解1832年议会改革•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1640年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议会最终获得胜利,国王查理一世被押上断头台。结束:1688年“光荣革命”经过英国议会邀请玛丽和荷兰执政威廉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这次不流血的政变,历史上称为“光荣革命”。意义“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实现了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愿望,为英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发展历程确立《权利法案》前提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时间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内容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英王的实际统治权,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意义开始确立君主立宪制。(否定君权神授,君主权力受到法律的严格制约;议会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发展责任内阁制组成在下院大选屮获胜的多数党组成责任制内阁形成18世纪前期,责任内阁制度形成,第一任首相是沃尔波尔。权力英国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由于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称责任内阁制、议会内阁制。首相是内阁的最高首脑、由下院多数党领袖担任,拥有行政权,通过议会拥有立法权,实际上常握了国家大权。内阁成员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共同对议会负责。完善1832年议会改革原因《权利法案》后,权益之争得以和平实现。工业革命以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作用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特卢君主“统而不治”(虎君);议会掌握立法权,居权力中心(内阁对议会负责);\n内阁掌握行政权;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融为一体。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权力结构图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I—►行政(总统)两院对议会负•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组织内阁任命一切文武官员•有特赦权,在参议院同意下解散众议院舍寥A参议院汀可接选出,有权否决众议院LJLA立法(议会)L的议案介迪時.普选产生,权利很小•可提A肚仅阮.出通过法案,但受到参议院和总统的控制美国总统共和制的权力结构图示\n—>行政二(总统)议院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会议tti立法(议会)■•组织内阁任命一切文武官员•有特赦权,在参议院同意下解散众议院茅A参议院:间接选出,有权否决众议院的议案介讪陳.普选产生,权利很小,可提4从议阮・出通过法案,但受到参议院和总统的控制(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理解解美国联邦制及其国家权力机构1787年宪法前提美国摆脱英国殖民统治,成立美利坚合众国内容国家结构:联邦制国家内容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各州在不违反宪法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法规,有一定的自治权。特点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权力结构:三权分立内容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部分①规定美国国会(参议院+众议院)的组成及其职权(立法权);②规定总统(元首、军、政首脑,4年一届)的职权(行政权)和产生办法(选民间接选出);③规定美国联邦法院的组成及其职权(司法权)特点三个机构独立平等、分权制衡评价①美国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②它强调国家全力,由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免权\n力过于集屮,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③存在不足:允许南方的奴隶制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地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一样的权利(种族歧视)等。美国总统共和制的特点①中央集权原则: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联邦政府)②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③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第9课)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发展•了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了解德国统一•了解《徳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时间1875年权力分配①行政权一一总统(7年;可连选连任;两院联席议会选出)②立法权一一议会(众议员由普选产生;参议员由地方参议会代表组成的选举委员会间接选出,9年);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有利于法国社会稳定,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德意志帝国宪法》背景德国统一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方式:王朝战争在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徳国的统一大业。时间1871年内容①联邦制的君主国家:皇帝(元首,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宰相(内阁首脑,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①立法机构:两院制议会联邦议会(上议院)一一帝国最高权力机构,议长由宰相担任。\n帝国议会(下议院)一一权力较小,任何法案必须由联邦议会和皇帝批准才生效。评价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推动徳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但是,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是很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理解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及其表现形式代议制民主政治概念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特点代议机构是国家的立法机关;体现分权制衡的原则。形式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国家以世袭君主为国家元首,但君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受到一定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民主共和制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共和政体是区别于君主政体而言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行"政•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总统)•组织内阁任命一切文武官员•有特赦权,在参议院同意下解散众议院立法(议会)>参议院:间接选出,有权否决众议院的议案佥讪嘛普选产生,权利很小,可提A从仪阮•出通过法案,但受到参议院和总统的控制\n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首相内阁首脑任命ILV负责联邦议会议长掌握国家实权(行政、军事〉批准▼召集解散议会联邦议会帝国议会立法帝国议会法律需经皇帝和联邦议会同意第四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甲午屮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战争时间侵略国结果主要事件鸦片战争1840-1842英国《南京条约》虎门销烟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焚烧圆明园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日本《马关条约》平壤战役、辽东战役、黄海海战:1894年此役北洋水师失利,但主力尚存。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殉国日本控制黄海制海权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英美俄日法德意奥《辛刊条约》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n•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影响《南京条约》容内国英给香让割①上N亠丁响影《马关条约》时容内领潮两亿2z(v款赔②杭、州苏\JX③州响影《辛丑条约》时容内怖年如删39瞬:i分「①两亿押④砂或闸具TJX一」清的六居位O••上改之◎部响影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了解黄海海战背景1894年甲午中口战争\n概况结果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殉国此役北洋水师失利,但主力尚存;李鸿章为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不许出海迎战日本乘机控制了黄海制海权•了解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马关条约》签订后,驻台清军将领刘永福起兵反对日本割占台湾。台湾秀才姜绍祖、徐釀等率义军与敌人浴血奋战。侵华日军的罪行和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了解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了解南京大屠杀和日军进行细菌战的罪行•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史实•探讨抗战胜利在屮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屮的历史地位日本侵华九一八事变经过1931年9月18口,口本侵略军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结果东北沦陷为日本的殖民地。七七事变经过1937年7月7日,日军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意义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日军暴行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杀害人数超过30万;731部队日本在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一”部队,用中国活人做实验。中国人民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原因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建立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正式建立。作用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使抗战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正面战场淞沪会战1937年8-10月坚守宝山县城的姚子青营长率500官兵全部牺牲,谢晋元副团长坚守四行仓库太原会战平型关战役(屮共八路军)---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太原会战是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一-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是抗战以來取得的最大胜利武汉会战1938年秋,广州、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全面抗战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n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100多个团。\n屮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一次大规模的战役。时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意义①国内: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②国际:屮国的抗H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屮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定都天京•理解《天朝田亩制度》•理解《资政新篇》背景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事件定都天京意义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时间1853年性质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原则凡天下FR,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内容①土地分配方法: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②产品分配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评价①革命性: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品。②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和圣库制度,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③落后性:追求小农经济,与世界发展潮流相违背。《资政新篇》时间1859年干王“洪仁幵”提出H的振兴太平天国内容①政治: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产生②经济: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③文教:开设新式学堂评价①进步意义: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②局限性: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迫于形势,并未实行。\n辛亥革命•了解兴屮会、同盟会成立•理解武昌起义•理解中华民国成立•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组织兴中会建立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性质第一个革命团体同盟会建立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孙屮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创办机关报《民报》纲领驱除軸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在《民报》将其概述为“三民主义”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意义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爆发武昌起义背景社会: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组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思想:三民主义;军事:黄花岗起义等武装斗争吋机:清政府派湖北新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客观: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经过1911年10月10B,新军革命党人占领武汉三镇,建立湖北军政府,史称“辛亥革命”。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成果中华民国成立概况1912年元旦、定都南京、五色旗、孙中山为临吋大总统、民国纪元。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体制、责任内阁制。意义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评价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意义①政治:推翻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②思想: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n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③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成功依据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失败依据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冇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政治:民主共和有名无实;经济: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制度,资本主义发展仅仅是短暂的“春天”思想: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胜利(1919-1949)•认识五四运动的主要史实及其影响•了解中国共产党“一大”•了解国共合作下的国民革命运动表一五四运动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过程第一阶段:5月4日一6月初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具有反帝反封性质)、“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要求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中心:北京主力:学生第二阶段:6月5FI以后屮心:上海主力:工人结果収得初步胜利: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影响①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②青年学生起了先锋的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③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共一大召开1921年7月23日、上海、嘉兴内容①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②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③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④成立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意义新型工人阶级政党;使屮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国民革命运动开始标志屮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924年1月广州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国共合作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n发展1925年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n整编国民革命军,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高潮北伐战争1926年开始北伐战争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成果:歼灭孙、吴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迁都武汉。(武汉国民政府)失败:蒋介石于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汪精卫于7月15tl在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了解南昌起义•理解八七会议•了解秋收起义•了解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建设的史实•了解红军长征主要史实•理解解遵义会议表二国共十年对峙南昌起义原因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概况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指挥,占领南吕意义南昌起义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八七会议召开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内容①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②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③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意义给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党的历史上一次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秋收起义概况①根据八七会议的精神,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②起义军攻打中心城市“长沙”失败,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建设开辟1927年10月毛泽东带领湘赣边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创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一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根据地的建设土地革命①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②意义:广大贫苦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理论建设①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相结合的思想)。②开创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新道路政权建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1年军事建设粉碎了敌人三次“闱剿”经济建设发展生产,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n原因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开始1934年10月从瑞金岀发时间:1935年1月红军长征转折遵义会议内容:①纠正博古等人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②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③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④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屮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结束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了解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解放南京•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表三解放战争战略反攻挺进大别山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战略决战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1948年秋开始-1949年春结束影响: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为解放全国奠定了基础。解放南京1949年渡江战役胜利,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着统治屮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己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国际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世界意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思想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n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意义•了解巴黎公社的成立及其意义•了解二月革命的结果•了解“四月提纲”•了解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肯定资木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进步作用,同时指出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②指出无产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來。诞生标志《共产党官言》1848年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发展起来。巴黎公社导火线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法兰西笫三共和国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投降卖国政策激起巴黎人民反抗。成立1871年3月18日革命;3月28日巴黎人民经过选举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一一巴黎公社。意义①性质:是世界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②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③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二月革命概况1917年3月推翻了沙皇统治(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果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吋政府(实际掌握政权)四月提纲背景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发表1917年4月列宁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内容①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②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③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意义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概况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故称为“十月革命”)列宁亲自指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炮声,进攻临时政府的最后据点冬宫。结果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一-苏维埃俄国\n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①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成功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开创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③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斗争榜样,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思想武器和实践经验。④突破了无产阶级革命只能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理论。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1949年9月北平内容①通过《共同纲领》内容规定国家性质一-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规定国家基本方针政策地位共同纲领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②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毛泽东);③确定北京为首都、国旗五星红旗、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以公元纪年。④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新中国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诞生了。1954年宪法制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意义①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③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④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正式建立起来。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一届人大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发展历程①初步确立: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届全体会议。②正式确立:1954年,全国人大会召开后,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③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④进一步完善:1982年屮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n商制度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屮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历程①确立: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确认,使之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②发展和完善: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成立)、新彌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成立)五个省级自治机构。1982年宪法通过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意义①由此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屮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和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重要基础。②是对建国三十多年来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祖国统一问题国两制”构想的提出目的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基本涵义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港、澳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意义“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促使香港、澳门冋归祖国,加快了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香港澳门回归概况①1984年12月签署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②1999年12月20日屮国正式恢复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意义①香港澳门的冋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②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并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两岸关系发展重大史实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停止炮击金门;②1987年台湾采取一些开放措施,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③1990年成立台湾成立“海基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协会”。两岸分别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进行经济型、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④“九二共识”:1992年,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和人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川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⑤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大陆\n胡连握手:新屮国成立以来,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握手,促进两岸关系的新发展⑥两岸经济合作互补互利关系不断发展;2008年两岸实现直接三通(通邮、通航、通商)祖国完全统一的意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①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②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④是民族复兴和国际地位提高的重要标志;⑤是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突出标志。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了解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了解1982年我国宪法修订的情况•了解“一国两制”的提出•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史实•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建国初期(50年代)政策“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外交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屮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屮国的独立和主权,为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一边倒”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不致处于孤立地位外交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意义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②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参加日内瓦会议时间1954年意义这是新屮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Z—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捉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n参加万隆会议时间1955年意义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加强屮国与业非各国的联系。70年代外交工作的突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间1971年10月25日概况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屮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驱逐出去。中美关系正常化原因(1)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与苏争霸处于守势地位(2)中国:利于对付來自苏联的威胁利于改善国际地位利于解决台湾问题发展历程①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一个中国原则。②1978年底、中美发表《中美建交公报》,接受中美建交=原则:“美国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废除共同防御条约”、“美国从台湾撤军”。③1979年,屮美两国正式建交。中日关系正常化概况1972年,田中角荣应周恩來的邀请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中美、屮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①对中国: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许多国家纷纷同屮国建立外交关系。打破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②对国际:有利于中国、美国、日本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和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新秩序起积极作用。80年代新时期外交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②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实行裁军、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上海合作组成立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n政策的调整织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性质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作用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起到重要作用。•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了解屮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中美建交•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了解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理解上海合作组织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两极世界的形成背景(1)雅尔塔体系确立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2)二战改变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对比,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战后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苏联成为战后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大国。两国实力基本处于“均势”形态。(3)战后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上的矛盾日益加剧。手段途径冷战①政治:杜鲁门主义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②经济:马歇尔计划欧洲经济援助汁划,目的是扶持和控制欧洲。③军事:北约组织1949、4《北大西洋公约》(集体防御)北约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标志1955.5华沙《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签订,“华约”组织成立。从此,在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发(1)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而①德国的分裂:德国成为冷战的焦点1949年分裂西德(联邦德国)、东德(民主德国)②朝鲜的分裂:1948.8大韩民国建立:1948.9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建立\n展的影响③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美国与苏联就古巴建立导弹基地进行的对抗。最终苏联撤走导弹。表明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弱势。(2)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时间20世纪60、70年代欧洲共同体背景①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②美苏争霸威胁欧洲的安全。③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的联系日益密切。历程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性质:经济实体)影响③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②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③增强与美苏抗衡的实力,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口本崛起原因战后日本经济迅猛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1970年太阳神塔,标志日本经济的崛起。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表现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兴起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卬度总理尼赫鲁提(IK1961年在南斯拉夫、埃及、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倡议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徳举行。宗旨非集团、不结盟政策。20世纪70年代开始,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行动纲领意义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中国振兴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时间20世纪90年代以來背景苏联解体原因:(1)斯大林模式的束缚+西方和平演变;(2)直接原因:1988年起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推动导火线:“八•一九事件”一一加速苏联解体解体:1991年独联体成立,“阿拉木图宣言”一一标志苏联彻底解体影响:冷战时代的终结,两极格局的终结。表现“—k超多强”的局当前,世界格局出现“一超多强”局而①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建单级世界;②欧盟:1993年欧盟成立,使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n③日本:将两极格局的瓦解视为跻身政治大国的大好时机④俄罗斯:取代苏联的地位,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⑤中国: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影响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了解雅尔塔体制•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了解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了解德国、朝鲜的分裂•了解古巴导弹危机•认识“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理解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的发展历程•了解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原因•了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瓦解•理解多极化趋势的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