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4 MB
  • 2022-08-03 发布

《关于高中毕业班》ppt课件

  • 7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关于高中毕业班生物学科教学的建议安徽省教科院董平\n一、认真学习考试大纲,根据考试大纲要求,安排复习二、关于实验与探究三、关于生物学知识内容\n一、认真学习考试大纲,根据考试大纲要求,安排复习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学的依据,也是考试的依据课程标准是保底的要求(高中毕业生的基本水准),考试大纲是较高的要求(适合高校继续学习的要求)\n考试大纲将考试水平分Ⅰ和Ⅱ两类:Ⅰ:知道其含义,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Ⅱ: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n1。2008年新课程《考试大纲》与2008年《考试大纲》考试要求的比较(1)理解能力: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2)实验与探究能力: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n(3)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加“关注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4)综合运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n2008年新课程《考试大纲》与2008年《考试大纲》知识内容的比较必考部分(知识)增加的内容不作要求的内容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Ⅰ植物的水分代谢植物的矿质代谢生物固氮人和动物体内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的代谢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Ⅱ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Ⅱ细胞质遗传\n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Ⅱ转基因食品的安全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Ⅱ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Ⅱ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微生物与发酵工程群落的演替Ⅰ生态因素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n必考部分(实验)(共19个)增加的内容不作要求的内容(1)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3)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4)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5)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9)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11)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3)观察细胞质的流动(5)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10)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1)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2)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n(1)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2)模拟尿糖的检测(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4)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5)探究水族箱(鱼缸)中群落的演替(11)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15)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6)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17)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n二、关于实验与探究“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科学课的核心:什么是证据,怎样获得可靠的证据去解释世界。运用数学和逻辑的方法进行科学分析。运用证据与逻辑作出推测\n关于科学方法的内容《分子与细胞》——观察和实证《遗传与进化》——假说—演绎《稳态与环境》——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n\n19世纪以前科学家对遗传学的研究,多采用从实验结果出发提出某种理论或学说。而假说—演绎法,是从客观现象或实验结果出发、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验证假说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使生物科学的研究结果可以超越当时科学的发展,推动科学的新发现。使遗传学由描述性科学进入理性推导和实验验证的科学。\n教材中关于假说—演绎法(推理的渗透)必修1:教材第50页拓展题“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为什么溶酶体膜不被分解?尝试提出一种假说,解释这种现象。如有可能,通过查阅资料验证你的假说。”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假说—演绎的方法凸现得比较典型在遗传学的发展历史上,将基因定位于染色体上(萨顿提出假说,摩尔根通过实验证实)也是假说—演绎法的范例DNA分子半保留复制方式的提出与证实(第52页,沃森和克里克提出遗传物质自我复制的假说,1958年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证实了DNA是以半保留的方式复制的)\n整个中心法则的提出与证实(第68~69页)遗传密码的破译(第73~75页)必修2第38页拓展题“……你怎样解释这种奇怪的现象?如何验证你的解释?”必修2第71页的技能训练——提出假说,得出结论:“请针对出现残翅果蝇的原因提出假说,进行解释。”必修3教材第69页进一步探究“根据你对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作出的推测,设计实验进行验证。”\n关于推理的划分推理:从一个或一组判断得出另一个判断的思维过程;根据推理的方向演绎推理(从一般到特殊)归纳推理(从特殊到一般)类比推理(从特殊到特殊)根据是否必然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溯因推理\n探究(必修1-4,必修2-2,必修3-5)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包括设计实验)4.实施计划(包括实施实验、得到实验结果)5.得出结论6.表达、交流\n191。什么是科学问题? 什么是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科学探究是从提出科学问题开始的,提出科学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寻找一种解释,而不是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案。真正的科学问题是一个暗含着理论假说的问题,是启发学生提出更多问题和假说的梯子。因此科学问题要明确、清晰,要具体。使我们探究起来有的放矢。此外,科学问题还应该是目前科学发展水平所能胜任的问题,是能够通过收集数据(例如,通过调查、实验获得数据)而回答的问题。\n202。什么是假设?什么是预期?假设是对观察对象一个假定性的解释,或者说是对所提出的问题的一个推测性的回答。而且,假设之后必定有验证的活动,通过验证才能证实或证伪所提出的解释。预期是根据假设及基于假设的实验的原理对将要进行的实验(观察)的结果进行的预测。\n关于变量自变量是人为改变的变量因变量是指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无关变量是指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无关变量也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要尽可能地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n关于对照实验如果两组实验中,除了一个因素不同以外,其余因素都相同,那么这两组实验称为对照实验。对照实验一般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和实验组要依据研究的问题和作出的假设来确定,有时候研究的问题和作出的假设改变了,对照组和实验组有可能会发生对换。\n23关于对照实验一般来说,保持原有状态的组作为对照组人为改变条件的组作为实验组或者是,已知实验结果的组作为对照组未知实验结果的组作为实验组例:探究“光是否光合作用必需的条件”\n24对照实验和对比实验对比实验是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比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称为对比实验。对照实验的范畴比对比实验广,因而又有人将对比实验称为相互对照实验。\n三、关于生物知识内容1。把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核心内容(1)知识性内容围绕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展开,避免过多事实性知识的罗列堆砌和单纯描述,在认识“是什么”的基础上,更多地探讨“如何”和“为什么”。(2)帮助学生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网络结构。\n例:激素的调节的重点:激素的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弱化激素种类的介绍,突出反馈调节、激素之间的拮抗、分级调节,总结激素调节特点(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的调节\n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①神经系统的损伤、精神因素以及神经递质和神经肽(如乙酰胆碱、5-羟色胺、阿片肽等)对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焦虑、紧张等心理因素,过冷过热、创伤、疼痛等刺激都可抑制免疫功能;②激素对免疫功能具有调节作用,其中糖皮质激素是已确认的免疫功能抑制剂,在治疗过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器官移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③细胞因子能够作用于下丘脑和/或垂体而影响神经内分泌,如IL-1、IL-2、IL-6等,细胞因子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修复、生长发育及生理功能中起重要作用,还可以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等。\n2。把握基础性,体现先进性基础离不开经典:遗传的基本定律、细胞的增殖、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神经调节等;基础应当是现代意义上的基础性:免疫学研究的发展、通道蛋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DNA指纹技术、基因治疗、恢复生态学等;\n3。关注知识的更新,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教材中的选学内容,许多都是描述生物学发展的新成果、生物学发展史上的大事件,指导学生多看书。关注新教材与以往教材知识内容的更改。(科学的特征)教师用书中所附的教学实验光盘要播放给学生看。\n例如:通道蛋白免疫应答\n4。对学生的练习题一定要进行筛选,对学生的摸底考试试题的命制要仔细斟酌,确保无科学性错误。\n谢谢!祝各位老师:身体建康!工作顺利!\n\n\n\n\n\n\n\n\n\n\n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部分内容更新大纲教材的描述:“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B细胞。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开始一系列的…”大纲教材讲到细胞免疫的效应阶段时,“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n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部分内容更新“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协助下,开始一系列的…”“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n关于抗原抗原:可广泛用于指被B细胞或(和)T细胞表面抗原受体(即一些膜结合抗体)所识别的任何分子。分类(根据产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细胞的参与)TD抗原:在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要T细胞的辅助,在T细胞缺乏时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故又称为胸腺依赖性抗原,主要为蛋白质类抗原。刺激T细胞产生细胞免疫反应。TI抗原:主要是非蛋白质类抗原,如多糖、脂类、核酸等,它们诱导的抗体反应无须T细胞的辅助。能诱导初次免疫应答,但无记忆细胞产生,所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M抗体。TI抗原不刺激T细胞产生细胞免疫反应。\n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是一个复杂的抗原系统,(MHC)是存在于所有脊椎动物(除无颌类以外)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与免疫排斥反应有关的蛋白质。它在胚胎发育中产生,所有的细胞上都存在。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免疫系统正是通过MHC来识别“自我”与“非我”成分的。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称为HLA(人类白细胞抗原),人的MHC称为HLA复合体,位于第6号染色体短臂。\n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APC)能摄取和在细胞内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递呈给T细胞的细胞称为抗原递呈细胞,它是一组特化的细胞群体。包括单核细胞、各种巨噬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是体内抗原递呈功能最强的APC)、内皮细胞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B细胞。树突状细胞可刺激初始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B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只能将抗原递呈给效应T、B细胞,不能刺激初始T细胞。在细胞免疫中,主要是巨噬细胞将抗原递呈给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B细胞是主要的抗原递呈细胞。\nT细胞的类群根据T细胞的分化状态、表达的细胞表面分子以及功能的不同初始T细胞:没有接触过抗原刺激的成熟T细胞,处于细胞周期的G0期,存活期短;效应T细胞:执行机体免疫效应功能的细胞;记忆性T细胞:维持机体免疫记忆功能,处于G0期,存活时间很长,可达数年,甚至几十年。根据T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功能不同辅助性T细胞:能辅助T、B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的类群,它们通过产生的淋巴因子来起作用;细胞毒性T细胞:具有免疫杀伤效应(直接杀伤靶细胞)的类群;调节性T细胞: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T细胞类群。\n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当外源性抗原进入机体后,很快(数分钟)就会被APC在感染或炎症局部摄取,然后在细胞内降解抗原并将其加工处理成抗原多肽片段,再以抗原肽-MHC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此过程称为抗原处理,约需3h)。当APC与T细胞接触时,抗原肽-MHC复合物被T细胞的受体识别,从而将信息传递给T细胞,引起T细胞活化(此过程称为抗原递呈)。活化的T细胞通过分泌淋巴因子来进一步活化B细胞以产生抗体或活化其他T细胞以引起细胞免疫反应。可以说,抗原识别过程实质上是携带抗原肽-MHC复合物的APC“寻找”抗原特异性初始T细胞的过程;初始T多由树突状细胞活化,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识别多种APC递呈的抗原。\nT细胞的活化T细胞的活化需要双信号的刺激,第一信号来自抗原,提供方式是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复合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和结合,该信号确保免疫应答的特异性;第二个信号是微生物产物或非特异性免疫针对微生物的应答成分,该信号确保免疫应答在需要的条件下才能得以发生。当只有第一信号时,T细胞处于无应答状态。\n(1)T细胞的充分活化需要双信号:(CD4+T)第一信号:抗原特异性信号TCR—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CD4—MHC-Ⅱ类分子第二信号:协同刺激信号CD28—B7(CD80、CD86)CD2(LFA-2)—CD58(LFA-3)LFA-1—ICAM-1\n\n(2)增殖:接受第一信号后的T细胞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受体(IL-1R、IL-2R等),接受第二信号后的T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主要为IL-2),经自分泌和旁分泌作用,使T细胞克隆扩增,产生具有大量子代细胞的克隆。\n\n(1)T细胞的充分活化需要双信号(CD8+T)第一信号:抗原特异性信号TCR—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CD8—MHC-Ⅰ类分子第二信号:协同刺激信号CD28—B7(CD80、CD86)CD2(LFA-2)—CD58(LFA-3)LFA-1—ICAM-1\n\n\nB细胞的类群依照B细胞表面是否表达某些分子,可把B细胞分为B1细胞和B2细胞B1细胞产生于个体发育的早期,主要存在于腹膜腔、胸膜腔和肠道固有层,在蛋白质抗原的免疫应答中无重要性;B2细胞即通常所指的B细胞。B细胞有三个主要的功能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递呈抗原;分泌淋巴因子,参与免疫调节、炎症反应及造血过程。\nB细胞的活化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能直接识别蛋白质抗原,或识别蛋白质降解而暴露的抗原决定簇,而无需APC对抗原的处理和递呈。B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识别抗原是产生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只有这些细胞在接受T细胞的辅助时才能够活化来产生抗体。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抗原信号和活化的T细胞信号(并不是递呈抗原,而是通过其他的分子信号提供的),并需要T细胞所分泌的细胞因子。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通过提供刺激信号、分泌细胞因子等方式辅助B细胞,B细胞作为APC可通过加工、处理、递呈抗原的形式激活T细胞。\n\n关于靶细胞的死亡途径效应T细胞诱导靶细胞死亡主要通过释放多种介质和细胞因子介导的。(1)穿孔素(perforin,成孔蛋白)对靶细胞打孔;(2)颗粒酶:一组丝氨酸酯酶,进入靶细胞胞浆,使靶细胞凋亡;(3)TNF(肿瘤坏死因子),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启动caspase程序,使靶细胞凋亡。\n实验(必修1-9,必修2-3,必修3-1)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注意与原教材中此实验的不同。(增加了检测材料和方法的选择性、对检测结果的预期。)\n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这是以前教材中的一个定性分析实验,现改为任务驱动的一个探究性实验。(一)活动程序分析1.相关知识准备观察并记录各种试剂与相关物质反应产生的实验现象。化合物化学试剂实验现象(颜色反应)2mL蛋白质悬液1mL双缩脲试剂紫色2mL淀粉溶液2滴碘液蓝色2mL葡萄糖溶液1mL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2mL食用油1滴苏丹Ⅲ染液橘黄色\n2.给出任务并设计和实施工作方案(1)任务:用化学试剂检测一种或两种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2)设计和实施工作方案:先预测该生物组织中可能含有的物质种类,然后分别用各种化学试剂实测该组织中是否含有所预测的物质\n本实验的特点1.实验目的要求从以前教材中实验的“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改为现在的“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2.要求学生从所提供的材料中选择一两种,先作出预测,预测该组织中可能含有哪些有机化合物,再选择所需要的仪器与试剂,进行实验,去获取证据,来证明原来的预测是否正确。(该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所预测的物质)\n必修1(探究)探究1: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探究2: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探究3: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探究4: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选取一种因素,进行探究)\n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问题探讨”分析渗透现象,是本节的知识基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作为物质(水分子)跨膜运输的实例来讲的,这与原教材不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重点是弄清楚水分子跨膜运输的特点,以及膜的特性。这是高中生物第一个“探究”,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环节均需要较多指导。因此教材中提供了参考案例结合其他实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n\n\n谢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