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总复习课件 261页

  • 11.40 MB
  • 2022-08-03 发布

高中生物总复习课件

  • 26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章走近细胞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病毒(无细胞)——寄生于活细胞单细胞生物——依赖单个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血液皮肤植物无\n生物无细胞结构病毒DNA病毒:噬菌体、乙肝病毒RNA病毒:HIV、SARS、烟草花叶病毒、流感病毒等有细胞结构原核生物细菌菌字前带“杆、球、螺、螺旋、弧”蓝藻蓝球藻、颤藻、念珠藻、发菜、原绿藻真核生物动物植物衣藻、水绵、小球藻真菌蘑菇、灵芝、木耳、酵母菌、霉菌只有一种核酸遗传物质:DNA或RNA含有两种核酸(DNA和RNA)但遗传物质为:DNA增殖: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多为二分裂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变异:基因突变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区别:有无成形的细胞核\n3、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细胞学说提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n4.显微镜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1)低倍镜:取镜→安放→对光→安放玻片→调焦→观察(2)高倍镜:在低倍镜下确定目标将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高倍物镜(视野暗,可调反光镜或光圈)用细准焦螺旋调至物像清晰(先粗后细)\n(1)放大倍数问题:①放大的是长度或宽度②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③放大倍数与镜头长度的关系: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2)物像移动与实物移动的关系:偏哪移向哪\n2.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1、统一性和多样性元素种类具有统一性(生物与非生物、不同生物之间)元素含量具有多样性(生物与非生物、不同生物之间)2、种类与含量大量元素:CHONPSKCaMg微量元素:FeMnBZnMoCu等最基本元素基本元素主要元素铁猛碰新木桶C是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鲜重:O>C>H>N>P>S干重:C>O>N>H\n化合物质量分数%组成元素无机化合物水占85—90无机盐占1—1.5有机化合物蛋白质占7—10脂质占1—2糖类核酸占1—1.5C、H、OC、H、OC、H、O、NC、H、O、N、P3、细胞中化合物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含量最多的有机物?占细胞干重最多的化合物?\n(1)相同质量的三聚氰胺与蛋白质相比,其含氮量较高,(2)化学致癌因素(3)Ⅲ①选取身体健康、发育正常、体重相同的小鼠若干,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分别饲养;②四组鼠每天饲喂等量普通饲料,甲、乙、丙三组分别添加等量的三聚氰胺溶液A、溶液B、溶液C,丁组添加等量的清水;③在适宜且相同的条件下饲养一年。Ⅳ①如果四组大鼠肾部结石发生率相同(或都不发生肾部结石),说明三聚氰胺不会诱发大鼠结石;②如果结石发生率为丙﹥乙﹥甲﹥丁,说明三聚氰胺会诱发大鼠肾部结石,剂量越大,发生率越大;③如果甲乙丙大鼠肾部结石发生率相近,都高于丁,说明三聚氰胺会诱发大鼠肾部结石,但与剂量大小无关\n常见的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蔗糖为非还原性糖。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氢氧化钠乙液:0.05g/mL的硫酸铜现配现用;甲乙液1:1混合后再用;与还原糖在加热的条件下,才生成砖红色沉淀颜色变化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实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①还原糖的鉴定原理②脂肪的鉴定原理试剂:苏丹Ⅲ→橘黄色;苏丹Ⅳ→红色。A、若是花生匀浆,直接加试剂后肉眼观察;B、若是花生种子切片,加染液后要用50%酒精洗去浮色,再制成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n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氢氧化钠B液:0.01g/mL的硫酸铜用法:先A液2ml(碱性环境)后B液3-4滴结果:与蛋白质(或多肽)有紫色反应③蛋白质的鉴定原理\n2.2蛋白质—生命活动的承担者、体现者考点一:氨基酸的种类及结构特点3.氨基酸的结构通式1.元素组成:C、H、O、N(有的还含有Fe、S等)2.氨基酸的种类:约20种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一个可变点:一个中心碳原子:—NH2、—COOH、—H:一个R基\n甲硫、缬、赖、异亮、苯丙、亮、色、苏氨酸甲携来一本亮色书必须从外界环境中直接获取人体细胞自身可以合成4.氨基酸的分类必需氨基酸8:非必需氨基酸12:考点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及相关计算1.n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形成n肽规律一:至少的氨基数=至少的羧基数=肽链数规律二: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规律三: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18×脱去水分子数\n1.蛋白质需一定的空间结构考点三: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COHNCOHN肽键氨基酸脱水缩合多肽(链)盘曲折叠蛋白质蛋白质变性是指蛋白质的空间结构遭到破环。2.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氨基酸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不同;肽链空间结构不同3.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结构、催化、运输、调节、免疫作用(相关例子)\n5.蛋白质多样性与DNA多样性的关系DNA(基因)mRNA蛋白质转录翻译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基因表达DNA多样性蛋白质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决定体现碱基数:碱基数:氨基酸数6:3:1由于终止密码子的存在,所以上述数量关系应理解为1个氨基酸至少需mRNA上3个碱基和DNA上6个碱基\n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元素核苷酸核酸C、H、O、N、P脱氧核苷酸(4种)核糖核苷酸(4种)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DNA)(RNA)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生物合成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n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1、实验原理:2、材料与试剂:DNA+甲基绿→绿色RNA+吡罗红→红色材料:试剂:口腔上皮细胞、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组织颜色浅)质量分数0.9%的NaCl溶液质量分数8%的盐酸: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现配现用)蒸馏水\n(一)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1.0.9%NaCl溶液:保持细胞形态3.烘干:使细胞固定在载玻片上(二)水解(三)冲洗涂片蒸馏水(缓冲):洗去盐酸(四)染色(五)观察3、过程:低倍镜观察:选择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高倍镜观察制片→水解→冲洗→染色→观察盐酸a、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b、使染色体中DNA和蛋白质分离,利于DNA和染色剂结合\n4、实验结果:5、实验结论: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中。线粒体、叶绿体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中。细胞核细胞质原核细胞的DNA位于细胞内的什么部位?主要在拟核中,为裸露的环状DNA分子.\na、原因:核苷酸(或碱基)的数量和排列顺序不同核酸(DNA/RNA)多样性c、遗传信息:DNA的脱氧核苷酸(或碱基对)的排列顺序b、核酸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RNAmRNA(信使RNA)tRNA(转运RNA)rRNA(核糖体RNA)\n强调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DNA或RNA),但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有细胞生物非细胞生物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大多数病毒极少数病毒遗传物质是DNA遗传物质是RNA具细胞结构的生物含5种碱基和8种核苷酸;病毒只有4种碱基和4种核苷酸。\n小结:DNA与RNA的区别DNARNA分布基本单位碱基组成五碳糖存在形态鉴定核糖脱氧核糖单链双链A、G、C、UA、G、C、T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核苷酸细胞质主要分布在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少量)被甲基绿染成绿色被吡罗红染成红色DNA与RNA在结构上区别:通常DNA为双链,RNA为单链;DNA特有脱氧核糖和胸腺嘧啶,RNA特有核糖和尿嘧啶。\n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n分类举例分布功能葡萄糖动物、植物构成核酸蔗糖、麦芽糖能源物质纤维素糖原(肝糖原、肌糖原)动物、植物能源物质能源物质乳糖细胞壁成分贮能物质半乳糖果糖能源物质单糖二糖多糖淀粉功能: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细胞结构的成分主要能源物质核糖、脱氧核糖动物植物植物植物植物动物动物贮能物质葡萄糖、果糖葡萄糖、葡萄糖葡萄糖、半乳糖\n分类作用储能;保温、缓冲和减压各种生物膜的重要成分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参与血液中脂质运输促进动物生殖器官发育以及生殖细胞形成促进肠道对Ca和P的吸收1、元素组成:C、H、O(N、P)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2、物理性质:脂肪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二、细胞中的脂质磷脂胆固醇C、H、OC、H、O、N、PC、H、O储存脂质结构脂质功能脂质\n三、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单糖氨基酸多糖蛋白质核酸单体多聚体脱水缩合水解核苷酸脂肪甘油脂肪酸\n知识延伸:细胞中产生水的结构和代谢过程:结构代谢过程光合作用(暗反应)叶绿体呼吸作用(有氧反应)呼吸作用(无氧反应)氨基酸→多肽葡萄糖→纤维素DNA复制、转录线粒体细胞质基质核糖体高尔基体细胞核\n1、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共有的元素是糖 类(CHO)脂 类(CHO)蛋白质(CHON)核 酸(CHONP)2、作为生命活动的“能量物质”是:糖类、脂肪、蛋白质四、四大有机物的总结\n能源物质()总结细胞中主要的能源物质植物细胞中储能物质动物细胞中储能物质生物体内的储能物质生物体内的主要能源物质葡萄糖淀粉糖原脂肪糖类植物所特有的二糖植物所特有的多糖动物所特有的二糖动物所特有的多糖蔗糖、麦芽糖淀粉和纤维素乳糖糖原糖、脂肪、蛋白质\n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质基质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器细胞壁\n一、细胞膜的制备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1、实验材料:2、实验原理:选材原因: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红细胞吸水胀破3、实验过程:(1)离心分离法(2)显微操作法\n二、细胞膜的成分与流动镶嵌模型脂质50%蛋白质40%糖类2%~10%1、细胞膜的成分:主要为磷脂胆固醇(动物细胞具有)(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糖被功能:细胞识别、免疫、保护、润滑等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甲胎蛋白(AFP)和癌胚抗原(CEA)增多。\n(1)流动镶嵌模型基本内容①生物膜组成成分:磷脂、蛋白质和少量糖类②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骨架,亲水头部在外、疏水尾部在内,且具有流动性。③蛋白质存在形式:有的镶在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在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双分子层,大多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2)生物膜的结构特点1、具有流动性2、具有不对称性和不均匀性(3)生物膜的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通过性\n三、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跨膜运输的方式胞吞、胞吐分泌化学物质:激素、递质膜的直接接触:精子与卵细胞识别和结合;免疫细胞间细胞间通道:植物胞间连丝\n胞吞、胞吐(大分子)跨膜运输(小分子)被动运输主动运输顺浓度梯度的扩散(不需能量)逆浓度梯度的运输(需能量)自由扩散:不载体、不能量协助扩散:需载体、不能量水、氧气、二氧化碳、甘油、乙醇、苯等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需载体、需能量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离子等\n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n细胞质细胞质基质:细胞器:细胞骨架:(均匀透明的胶状物质)组成功能水、无机盐、脂类、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酶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核糖体、中心体、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n线粒体叶绿体结构成分增大膜面积共同点功能外膜、内膜(嵴)、基质外膜、内膜、基粒、基质内囊体:光反应的酶;色素(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基质:暗反应的酶;少量DNA和RNA内膜:有氧呼吸的酶基质:有氧呼吸的酶少量DNA和RNA囊状结构堆叠形成基粒内膜向内凹陷成嵴光合作用场所有氧呼吸作用主要场所①具双层膜②与能量转换有关,都能产生ATP③含DNA,可自主复制与表达(半自主性细胞器),是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注意:原核细胞无线粒体和叶绿体,但部分细胞也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n内质网1、分布:2、结构:3、功能:动植物细胞;单层膜结构增大了细胞内的膜面积;与蛋白质的合成和(初步)加工;脂质的合成高尔基体1、分布:2、结构:3、功能动植物细胞;单层膜结构动物细胞:植物细胞: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对蛋白质进行(进步)加工和转运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n1、分布:2、结构:3、功能成熟的植物细胞A、单层液泡膜B、内有细胞液调节细胞内的环境保持细胞膨胀状态(含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液胞1、分布:2、结构:3、功能动、植物细胞单层膜结构,含多种水解酶分解损伤、衰老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溶酶体\n1、分布: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2、结构:无膜结构,主要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3、存在形式:附着内质网上或呈游离状态4、功能: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形成肽链)核糖体中心体无膜结构,由两个垂直排列的中心粒组成(含蛋白质)功能:动物细胞内和低等的植物细胞中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前期发出星射线,由星射线形成纺锤体)分布:结构:\n小结:各种细胞器归纳比较1、细胞器的分布①动植物都有:②植物特有:③动物和低等植物特有:④分布最广泛的: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溶酶体液泡、叶绿体中心体核糖体(真核、原核细胞)\n2、细胞器的结构①不具膜结构的:②具单层膜结构的:③具双层膜结构的:④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核糖体、中心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线粒体、叶绿体线粒体、叶绿体、液泡3、细胞器的成分①含DNA的:②含RNA的:③含色素的:④有基质的:线粒体、叶绿体(具有半自主性)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叶绿体、液泡;线粒体、叶绿体。\n4、细胞器的功能①能产生水的:②能产生ATP的:③能复制的:④能合成有机物的:⑤与有丝分裂有关的:⑥与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分泌有关的:⑦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线粒体、叶绿体、中心体;核糖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n二、细胞器之间的协助配合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外核糖体1、实例: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线粒体供能囊泡囊泡\n三、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各种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1、生物膜系统2、生物膜系统之间的联系(1)在化学组成上的联系成分的种类具相似性,含量又有差异性(2)在结构上的联系生物膜都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还具有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可相互转化)(3)在功能上的联系\n(1)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在细胞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运输、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生物膜系统作用(2)细胞中许多重要的反应都在生物膜上进行,广阔的膜面积为酶的附着提供了大量的位点(3)生物膜把细胞分隔成小的区室,如各种细胞器,这样使细胞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互不干扰,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n生物膜研究的应用理论上:阐明细胞的生命活动规律工业:海水淡化污水处理农业:研究农作物抗旱、抗寒耐盐机理医学上:人工合成的膜材料代替病变器官(人工肾——血液透析膜)4、研究生物膜的意义:\n高尔基体内质网细胞膜核膜直接联系直接联系出芽(囊泡)出芽(囊泡)\n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线粒体供能囊泡囊泡盘曲折叠脱水缩合胞外氨基酸肽链蛋白质成熟的蛋白质修饰分类(分泌蛋白)\n有氧呼吸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C6H12O6酶2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2丙酮酸+6H2O酶6CO2+20〔H〕+少量能量(2ATP)24〔H〕+6O2酶12H2O+大量能量(34ATP)C6H12O6+6H2O+6O2酶6CO2+12H2O+能量\n无氧呼吸C6H12O6酶2C2H5OH(酒精)+2CO2+能量(少)C6H12O6酶2C3H6O3(乳酸)+能量(少)1、场所:细胞质基质2、类型1)酒精发酵(大多数植物)2)乳酸发酵(动物、乳酸菌、玉米胚、马铃薯块茎和甜菜块根等)\n色素光C52C3ADP+PiATP2H2OO24[H]酶酶C6H12O6CO2吸收光解能固定还原光反应暗反应H2O基粒或类囊体薄膜上基质中光合作用6CO2+12H2O光能叶绿体C6H12O6+6O2+6H2O\n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n一、细胞核的结构拓展深化代谢旺盛的细胞有如下特点:①自由水含量相对较高;②细胞膜上蛋白质含量和种类较多;③核质之间物质交换频繁,核孔数量多;④蛋白质合成旺盛,核仁较大。\n1.什么是染色质,它的成分是什么?细胞核内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2.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染色质与染色体染色质与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分裂间期分裂期螺旋化、变粗、变短(前期)解螺旋(末期)染色质[丝状]染色体[杆状]\n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二、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n名称特点功能1.核膜双层膜,外膜与内质网相连,且有核糖体附着2.在有丝分裂中核膜周期性消失和重建3.核膜具有选择透过性4.核孔实现核与质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控制物质进出(1)小分子、离子通过核膜进出(2)大分子物质通过核孔进出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DNA和蛋白质)1.在有丝分裂中核膜周期性消失和重建参与某种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间期][分裂期]染色质染色体螺旋解旋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核膜和核孔核仁染色质\n4.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n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一)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半透膜:。浓度差:。细胞膜细胞外液和细胞质的浓度差1.方式:渗透作用(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生质层(由细胞膜、细胞质、液泡膜构成)外界溶液和细胞液的浓度差渗透作用半透膜:。浓度差:。(1)方式:\n质壁分离(失水)和质壁分离复原(吸水)(2)现象:(3)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内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外因:(4)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流程\n必须是成熟的植物活细胞,最好有颜色外界溶液浓度应适中,不能过低或过高\n(5)质壁分离实验的拓展应用①判断成熟植物细胞是否有生物活性②测定细胞液浓度范围③比较不同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④鉴别不同种类的溶液会发生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现象的溶液:一定浓度的KNO3、NaCl、尿素、甘油、乙二醇等\n二、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1、培养液中浓度的上升主要是植物体吸收了水分,导致培养液中水分少了,物质浓度自然上升离子初始浓度培养液中的离子浓度水稻番茄Mg2+Ca2+Si4+原因:植物体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水分子是自由扩散,无机盐是主动运输。\n2.选择透过性的结构基础生物膜上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不同1.测定植物细胞液的浓度2.判断植物细胞的死活3.施肥应适量,防止“烧苗”4.食品防腐处理(腌制食品)三、渗透作用的应用\n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n\n\n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一)、基本内容1、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磷脂、蛋白质和少量的糖类2、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骨架,亲水头部在外、疏水尾部在内,且具有流动性。3、蛋白质存在形式:有的镶在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在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双分子层,大多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二)、生物膜的结构特点1、具有流动性2、具有不对称性和不均匀性(三)、生物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通过性\n流动性的实例:1.草履虫的摄食和排泄2.囊泡的形成3.人鼠细胞融合4.胞吞、胞吐5.受精作用6.变形虫运动7.白细胞吞噬病菌8.质壁分离和复原\n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n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比较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运输方向载体能量动力举例顺浓度梯度顺浓度梯度不需要需要需要不需要不需要需要O2、气体、脂溶性物质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离子逆浓度梯度浓度差浓度差能量(ATP直接提供)顺浓度梯度\n三、大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n四、影响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因素A.物质浓度(一定的浓度范围)\nB.氧气浓度(一定的浓度范围)C.温度温度可影响膜的流动性和酶的活性,因而可以影响物质跨膜运输速率\n第五章细胞中能量供应和利用\n加热催化剂提高反应速率——提供能量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为RNA。一、酶的作用机理、本质\n二、ATPPPP~~核糖腺嘌呤P核糖腺嘌呤腺嘌呤核糖核苷酸三磷酸腺苷与腺嘌呤核糖核苷酸的区别:ATPA–P~P~P\n例1.在下列四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中,“○”中所对应的含义最接近的是A.①和②B.②和③C.③和④D.①和④D腺嘌呤核糖核苷酸腺嘌呤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腺嘌呤核糖核苷酸\n三:ATP合成与水解比较ATP的水解ATP的合成反应式所需酶能量来源能量去路反应场所ATPADP+Pi+能量酶ATP水解酶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的能量直接用于各种生命活动生物体需能部位ADP+Pi+能量ATP酶ATP合成酶光能(光合作用) 化学能(细胞呼吸)储存在于形成的高能磷酸键中叶绿体、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但叶绿体产生的ATP只用于暗反应。转化特点1、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且含量相对稳定2、ATP与ADP相互转化是生物界的共性。\n四、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乙醇+重铬酸钾溶液酸性CO2+澄清石灰水混浊CO2+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灰绿色蓝→绿→黄\n五、有氧呼吸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C6H12O6酶2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2丙酮酸+6H2O酶6CO2+20〔H〕+少量能量(2ATP)24〔H〕+6O2酶12H2O+大量能量(34ATP)C6H12O6+6H2O+6O2酶6CO2+12H2O+能量\nC6H12O6酶2C2H5OH(酒精)+2CO2+能量(少)C6H12O6酶2C3H6O3(乳酸)+能量(少)1)产生酒精(大多数植物)2)产生乳酸(动物、乳酸菌、玉米胚、马铃薯块茎和甜菜块根等)六、无氧呼吸的方式\n例、酵母菌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乙醇发酵,假如等量的葡萄糖在有氧呼吸和乙醇发酵过程中被消耗掉,则吸氧量和二氧化碳发生量之比是多少?()A、1:1B、3:4C、1:3C6H12O6+6O26CO2+6H2O+能量酶C6H12O62C2H5OH+2CO2+能量酶B\n七、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及应用影响因素内因遗传因素外因环境因素不同植物呼吸速率不同(阳生植物>阴生植物);同一植物不同发育时期不同(幼苗期>成熟期)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呼吸速率与不同(生殖器官>营养器官);氧气温度CO2H2O\n1、氧气呼吸速率51015202530O2%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两者都有应用中耕松土向培养液或水体中通气贮藏时抽出空气,通入N2或CO2酵母菌发酵酿酒、乳酸菌发酵制酸奶\n2、温度:呼吸速率温度/℃a.温室栽培中增大昼夜温差(降底夜间温度)以减少夜间呼吸消耗有机物。b.食物的储存保鲜通常采用低温法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呼吸速率。应用\nCO2是细胞呼吸的产物,当环境中CO2浓度增加时,呼吸速率便会减慢。贮藏新鲜水果和蔬菜时抽出空气,通入N2或CO23、CO2:应用:\n在一定范围内,细胞呼吸速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加快,自由水含量高呼吸速率大,自由水含量低呼吸速率弱。当含水量过多时,呼吸速率减慢甚至死亡。呼吸速率含水量4、H2O:种子的储存要风干;合理灌溉。应用:\n例、在生产实践中,贮存蔬菜和水果的最佳组合条件是()A、低温、高氧、高CO2B、低温、低氧、高CO2C、高温、高氧、高CO2D、高温、低氧、低CO2B\n例、把小白鼠和青蛙从25℃的室温中移至5℃的环境中,这两种动物的需氧量会发生什么变化?A、两种动物的耗氧量都减少B、两种动物的耗氧量都增加C、青蛙耗氧量减少,小白鼠耗氧量增加D、青蛙耗氧量增加,小白鼠耗氧量减少C\n1、实验原理:提取:绿叶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水,所以可以用无水乙醇等提取绿叶中的色素。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从而使各色素相互分离。纸层析法八、捕获光能的色素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n2、实验流程:提取色素制备滤纸条画滤液细线色素分离观察结果鲜嫩、颜色深绿的叶片;称取、剪碎;加入SiO2和CaCO3、10ml无水乙醇,迅速研磨并用单层尼龙布过滤,过滤后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塞严距剪去两角的滤纸一端1cm处用铅笔画一条细线用毛细吸管吸取色素滤液,沿铅笔线画一细线,待干后再画一两次。线要细、齐、直。将适量层析液倒入试管,插入滤纸,棉塞塞紧试管口。注意,细线不能触及层析液滤纸条上呈现四条颜色、宽度不同的色素胡萝卜素(橙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叶黄素(黄色)\n(1)色素吸收、传递、转换光能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约占1/4)(约占3/4)(橙黄色)(黄色)(蓝绿色)(黄绿色)(2)功能:(3)影响叶绿素合成的因素:光照、温度、必需元素等。红光和蓝紫光蓝紫光\n光反应暗反应物质变化能量变化物质变化能量变化类囊体薄膜上叶绿体基质中H2O的光解ATP的合成光能→活跃的化学能(ATP)CO2的固定(CO2→C3)ATP的水解C3的还原(C3→有机物)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ATP)(有机物)C5九、光合作用的过程\n色素光C52C3ADP+PiATP2H2OO24[H]酶酶C6H12O6CO2吸收光解能固定还原光反应暗反应H2O基粒或类囊体薄膜上基质中光合作用具体过程6CO2+12H2O光能叶绿体C6H12O6+6O2+6H2O\nCO2+H2O(CH2O)+O2光能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强度———是指植物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糖类的数量。十、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H2OCO2光(光照强度、光质、光照时间)温度矿质元素\n真正光合速率1、光OBCACO2吸收CO2释放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光照强度光饱和点D光补偿点A、光照强度A点:光合作用为0,只有呼吸作用;AB段: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不变,但呼吸大于光合;B点: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光补偿点);BC段: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不变,但呼吸小于光合;C点:光合作用不再增加(光饱和点),限制因素:内因(色素、酶)、外因(CO2浓度、温度等)\nB、光质:白光>红光>蓝紫光。。。>绿光C、光照时间:在生产上应用:a.适当提高光照强度b.阴生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都较阳生植物低,故可以间作,合理利用光能。c.延长光合作用时间(例:轮作)d.对温室大棚用无色透明玻璃e.若要降低光合作用则用有色玻璃。如用红色玻璃,则透红光吸收其他波长的光,光合能力较白光弱。但较其他单色光强。\n2、CO2浓度CO2浓度0(1)在一定范围内随着CO2浓度的升高,光合作用的强度增强。但当CO2增加到一定范围后,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加。(2)A点表示光和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即CO2补偿点;B点为CO2饱和点。限制B点因素是酶的数量和活性以及光照强度等。(3)应用:ABCO2吸收CO2放出大田——合理密植(“正其行,通其风”)、施用有机肥;温室还可以用CO2发生器\n3、水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和反应的介质,如果缺水既可直接影响光合作用,又可间接影响光合作用(如:中午温度过高,植物蒸腾作用丢失大量的水,导致气孔关闭,限制CO2的进入)应用:根据作物的需水规律合理灌溉。\n4、温度影响酶的活性温度光合强度(1)农田:受季节限制(2)温室适当提高温度,保持昼夜温差夜晚适当降温,保持昼夜温差冬季:夏季:适时播种\n5、必需元素光合速率必需元素氮:各种酶、NADP+、ATP、叶绿素(促叶)磷:NADP+、ATP、叶绿体膜(促根)镁:叶绿素的重要成分钾:促进淀粉的形成并将其运输到块根、块茎和种子等器官中。(促茎)\n1、自养生物:2、异养生物:能将无机物合成为储有能量的有机物的生物。不能自己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制成为自身的组成物质的生物。人、动物、真菌、大多数细菌等化能合成作用:利用体外环境中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其中,合成有机物的能量就是来自无机化合物的分解。例如:绿色植物、蓝藻。如硝化细菌光能自养型化能自养型十一、化能合成作用\n原因:叶片内的气体溢出,使细胞间隙充满水。原因:消耗原有的O2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n原因:细胞积累O2,浮力增大原因: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n十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有氧呼吸代谢类型反应场所反应条件物质转变能量转变实质联系合成代谢分解代谢叶绿体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ATP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光能→化学能)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和氧气可被呼吸作用所利用;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可被光合作用所利用。光能→电能→活跃化学能→稳定化学能(储存)稳定化学能→活跃化学能(ATP)+热能(散失)分解有机物,形成ATPCO2+H2O→有机物酶光、色素、酶细胞质基质、线粒体\n十三:补偿点和饱和点的移动问题CO2浓度0ABCO2吸收CO2放出CO2浓度或光照强度饱和点补偿点1、呼吸速率基本不变,条件的改变使光合速率下降时,CO2(光)补偿点应右移,CO2(光)饱和点应左移2、呼吸速率基本不变,条件的改变使光合速率增加时,CO2(光)补偿点应左移,CO2(光)饱和点应右移3、呼吸速率增加,CO2(光)补偿点应右移;呼吸速率减小,CO2(光)补偿点应左移\n【变式训练】已知某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最适温度分别是25℃、30℃,如图所示曲线表示该植物在30℃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若将温度调节到25℃的条件下(原光照强度和CO2浓度不变),从理论上讲,图中相应点的移动分别是A.a点上移,b点左移,m值增大B.a点不移,b点左移,m值不变C.a点上移,b点右移,m值下降D.a点下移,b点不移,m值上升A\n下图中的甲、乙两图为—昼夜中某作物植株对C02的吸收和释放状况的示意图。甲图是在春季的某一晴天,乙图是在盛夏的某一晴天,请据图回答问题:(1)甲图曲线中C点和E点(外界环境中C02浓度变化为零)处,植株处于何种生理活动状态?呼吸作用释放C02的量等于光合作用吸收C02的量时十四:一天中光合作用的变化问题\n第六章6.1细胞的增殖\n一、细胞不能无限的长大:1.表面积与体积比限制了细胞的长大2.核质比: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相对表面积)和细胞的运输效率成正比。(细胞核控制范围是有限的)。例如草履虫细胞大,要有两个核以扩大核的控制范围。\n1.真核细胞的细胞分裂方式有三种:无丝分裂有丝分裂(主要方式)减数分裂(体细胞)(有性生殖细胞)蛙的红细胞二、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2.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周期。\n例1:右图表示细胞有丝分裂一个细胞周期所用的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甲→乙的过程表示分裂间期②乙→甲的过程表示分裂期③一个细胞周期是指甲→甲的全过程④一个细胞周期是指乙→乙的全过程A.①②③B.①②④C.③D.④例2:下图a→d表示连续分裂细胞的两个细胞周期,能正确表示一个细胞周期的是abcd┈┴──────┴─┴──────┴─┴┈A.a为一个细胞周期 B.b为一个细胞周期C.c和d为一个细胞周期D.b和c为一个细胞周期\n分裂间期分裂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染色体复制出现染色体;核膜、核仁消失形成纺锤体(植物细胞从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动物细胞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前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中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平分移向细胞两极后期染色体解旋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重新出现,形成两个子细胞(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进而形成细胞壁)(动物细胞从细胞中部向内凹陷,将细胞缢列成两部分)末期三、有丝分裂的过程:\n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和DNA的变化规律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染色体DNA2N4N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染色体的变化DNA的变化2N2N4N4N---2N2a4a4a4a4a---2a2N间期---4a\n有丝分裂意义DNA复制后精确平分,使子代和亲代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于生物的遗传有重要的意义。\n四、无丝分裂(蛙的红细胞)1、过程:核先延长,后缢裂为二,接着整个细胞从中部缢裂为两部分,形成两个子细胞2、特点:分裂过程中不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细胞核始终存在。\n“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装片制作步骤解离漂洗染色制片(15%盐酸,95%酒精混合液,3~5分钟,使细胞相互分离)(清水,10分钟,洗净盐酸,利于染色)(龙胆紫或醋酸洋红,使染色体染成深色)(使细胞分散开,利于观察)《世》P63\n6.2、3、4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细胞的癌变\n考点一、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和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形态结构生理功能1、定义:2、特点(2)持久性:细胞分化贯穿于生物体整个生命进程中,在胚胎期达到最大限度。(3)稳定性(不可逆性):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4)遗传物质不变性:分化后的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1)普遍性: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n3、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执行情况不同,即基因选择性表达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细胞内化学物质的改变(如酶、结构蛋白等)两细胞的区别4、意义:(2)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1)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n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区别相同点联系细胞数目增加(量变)细胞种类增加(质变)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1、分裂是分化的基础2、分裂和分化共同完成生物体正常的生长发育3、分化程度越高,分裂能力越弱,全能性越小14235\n考点二、细胞的全能性指_________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_______个体的潜能。已经分化完整1.全能性的概念:2.全能性的原因:细胞中含有生物生长发育的全套遗传物质。\n3、全能性应用---植物组织培养、克隆羊“多莉”(1)、植物组织培养外植体愈伤组织胚状体植物体脱分化再分化植物细胞表现出全能性条件:离体状态时一定的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蔗糖、维生素等植物激素:主要是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适宜的温度和适时光照\n(2)、克隆羊“多莉”卵细胞A母绵羊B母绵羊乳腺细胞细胞质细胞核细胞核移植早期胚胎卵裂C母绵羊子宫胚胎移植多莉羊分娩妊娠融合后的卵细胞细胞培养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n1、受体细胞采用卵细胞的原因?1)、卵细胞体积大、易操作。2)、营养丰富,为胚胎的最初发育提供养料3)、细胞质中含有调控细胞核全能性表达的物质回忆:2、全能性大小:植物细胞>动物细胞胚胎细胞>生殖细胞>体细胞\n4、干细胞(1)概念:动物和人体内仍然保留着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全能干细胞,如胚胎干细胞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多能干细胞,如造血干细胞专能干细胞,如神经干细胞(2)类型:(3)特点:\n考点三.细胞衰老的主要特征:①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代谢减缓②酶活性降低③色素积累④呼吸减慢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⑤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减弱皱纹白发老人斑怕冷饮食减少物质变化结构变化\n考点四、细胞的凋亡由_____所决定的细胞__________生命的过程,就叫细胞凋亡。也常常被称为______________。基因自动结束细胞编程性死亡2、类型:(1)个体发育中细胞的编程性死亡;(2)成熟个体中细胞的自然更行;(3)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1、定义:\n3、意义细胞凋亡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的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细胞坏死和细胞凋亡不同。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n考点五、细胞的癌变1、癌细胞:受到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改变,不能正常完成,而变成不受的、连续进行分裂的细胞。致癌因子细胞分化有机体控制恶性增殖癌细胞是细胞畸形分化的结果\n2、癌细胞的特征:②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变态细胞)①适宜条件下,能够无限增殖(不死细胞)③细胞膜表面发生变化。糖蛋白减少,细胞黏性降低,易在机体内分散和转移(扩散细胞)3、发病机理: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本来就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得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阻止细胞不正常地增殖\n必修二2.1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n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征:精原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进行复制复制前复制后该时期特征:初级精母细胞\n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前期末期次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后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染色体数目减半\n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后期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子思考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1、次级精母细胞里有没有同源染色体?2、第二次分裂最重要的特征是:3、一个精原细胞可以分裂出___种____个精细胞。没有两四变形\n减一分裂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2个次级精母细胞减二分裂4个精细胞4个精子间期减数分裂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1个次级精母细胞1个极体1个卵细胞3个极体\n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曲线染色体变化DNA变化减数第二次分裂DNA和染色体的含量间期n2n3n4n减数第一次分裂前中后末前中后末\n二看有无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图象的辨别一看染色体数目奇数有减Ⅱ偶数无无上述行为有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着丝点位于赤道板两侧减Ⅰ有丝分裂减Ⅱ三看源染色体的行为\n减Ⅱ前期减Ⅰ前期减Ⅰ中期有丝中期减Ⅱ中期减Ⅱ末期有丝后期减Ⅱ后期减Ⅱ后期减Ⅰ后期\n1.概念:2.结果:3.意义: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数目;其中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1)后代呈现多样性,有利进化(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恒定六、受精作用\nN2N4N时期(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有丝分裂)DNA染色体\n概念:细胞中的一组,它们在,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的,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染色体组概念:特点:1、由非同源染色体组成,2、携带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思考:染色体组中有无等位基因?非同源染色体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全部遗传信息\nABCD1、下图中,表示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是C2、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aaBbbbCCCc,那么它有多少个染色体组A、2、B、3C、4D、8C染色体组数的判断办法:2、“相同”基因的个数1、每组同源染色体中染色体的条数(控制同一性状)\n孟德尔两大遗传规律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和组合式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n1.区别是细胞核遗传还是细胞质遗传若系谱图中,女患者的子女全部患病,正常女性的子女全正常,即全部子女的表现型与母亲相同,则为细胞质遗传与线粒体或叶绿体DNA有关的遗传。2.确定是否为伴Y遗传若系谱图中女性全正常,患者全为男性,而且患者的父亲、儿子全为患者,则为伴Y遗传。考点三、系谱图中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断\n3.确定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遗传(1)首先确定是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①“无中生有”是隐性遗传病,如:②“有中生无”是显性遗传病,如:③代代遗传,则最大可能为显性。\n(2)确定是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①若是隐性找女患,其父亲和儿子都患病,则最大可能为伴X隐性遗传;只要上述条件有一个不满足,则一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②若是显性找男患,其母亲和女儿都患病,则最大可能为伴X显性遗传;只要上述条件有一个不满足,则一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n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n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是遗传物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nDNA是遗传物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格里菲思小鼠体内转化实验转化实质实现了基因重组实验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含有一种“转化因子”艾菲里体外转化实验实验关键将蛋白质、其他物质与DNA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它们的作用。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同位素示踪法P32标记DNAS35标记蛋白质外壳侵染过程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噬菌体复制条件噬菌体提供模板DNA细菌提供氨基酸和核苷酸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核糖体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n1)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2.DNA在细胞中分布:3.不是所有生物都具有染色体。4.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DNA或RNA).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如噬菌体:DNA烟草花叶病毒:RNA小结:染色体、线粒体、叶绿体(原核细胞的拟核、质粒等)\n二、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这两条链按盘旋成双螺旋结构。(2)DNA分子中的和交替连接,排列在,构成基本骨架;排列在内侧。(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连成碱基对,并且遵循原则,即:。脱氧核糖磷酸外侧氢键碱基互补配对A--T,G--C反向平行碱基\n三、DNA分子的结构特性:1、分子结构的稳定性2、分子结构的多样性3、分子结构的特异性(1)碱基互补配对原则(2)规则的双螺旋空间结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每一个DNA分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A+T)/(G+C)代表DNA分子的特异性\n四、DNA分子中碱基计算规律1、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G=C2、两不互补的碱基之和比值相等,即(A+G)/(T+C)=13、任意两不互补的碱基之和占碱基总量的50%,即A+C=T+G=50%4、DNA分子的一条链上(A+T)/(C+G)=a,(A+C)/(T+G)=b,则该链的互补链上相应比例分别为a和1/b.5、双链DNA分子中,配对的两个碱基之和在各单链中的比例与总链的比例及mRNA的比例相等。即:(A+T)α%=(A+T)β%=(A+T)总%=(A+U)mRNA%;\n复制转录翻译时间场所条件原则特点产物意义核糖体AUCG多肽链mRNA氨基酸A—UCGT—A1个单链RNADNA一条链核糖核苷酸主要在细胞核ATCG2个双链DNADNA两条链脱氧核苷酸主要在细胞核细胞分裂间期个体整个生命过程ATPATPATP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边解旋边转录;转录后DNA恢复原状翻译结束;mRNA被降解模板原料能量酶解旋酶、DNA聚合酶解旋酶、RNA聚合酶蛋白质合成酶传递遗传信息表达遗传信息,决定生物性状五:复制、转录和翻译的比较\n六、基因的定义与功能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都中特定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代表着遗传信息。功能:1、传递功能——DNA的复制2、表达功能——指导蛋白质合成,从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转录+翻译)\n区别:遗传病、先天性疾病、家族性疾病遗传病:先天性疾病:家族性疾病:遗传病先天性疾病遗传病家族性疾病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出生前已形成的畸形或疾病,出生后即表现出来的疾病。在家族成员中发病率高,有家族聚集现象。\n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因染色体异常所引起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七、人类常见的遗传病类型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n类型遗传特征实例常染色体伴X遗传伴Y遗传显性隐性显性隐性遗传与性别无关,男女患病率相等,常表现为代代遗传遗传与性别无关,男女患病率相等,遗传表现为不连续性并指、多指、软骨发育不全白化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先天性聋哑、苯丙酮脲症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具有代代遗传,男患者的母女一定患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交叉、隔代遗传,女性患者的父子一定患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红绿色盲、血友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者都是男性,有父传子、子传孙的传递规律外耳道多耳毛症(一)、单基因遗传病分类\n(二)多基因遗传病:受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特点:发病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双重影响,表现出家族聚集现象,在群体中的发病率高。如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和青少年糖尿病等。1.常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猫叫综合征:(三)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特点:由于染色体的变异引起遗传物质较大的改变,故其症状严重,甚至胚胎时期就自然流产。21三体综合征:2.性染色体异常遗传病\n考点一:基因突变1.基因突变的概念: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就叫做基因突变。2、基因突变的时间细胞分裂的间期(DNA复制时)3、基因突变的特点①普遍性:②随机性:③低频性:④多害少利性:⑤不定向性:\n4、基因突变的结果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和新的基因型;可能会引起表现型的变化。5、基因突变的意义①基因突变产生新的基因;②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③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基因突变是DNA分子水平上基因内部碱基对种类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和位置并未改变。\n二、基因重组1、概念:2、类型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①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②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局部交换③基因工程:外源基因的导入基因重组仅存在于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3、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和前期(四分体时期)\n4、基因重组的结果不产生新基因,但产生新的基因型5、基因重组的意义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特别提醒:基因重组是真核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产生可遗传变异的最重要来源,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n(1)在人工操作下,基因工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都实现了基因重组。(2)基因突变可产生新基因,进而产生新性状;基因重组只能是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可产生新的基因型,进而产生新的表现类型。\n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区别基因突变:染色体上某一个位点上基因的改变,光学显微镜下不可见。可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到的比较明显的染色体变化。染色体变异:类型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个别染色体增减染色体成倍增减(缺失、重复、易位、倒位)\n缺失重复倒位易位考点一、染色体结构变异两条非同源染色体间片段的移接猫叫综合症果蝇缺刻翅果蝇棒状眼人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结构变异的结果:染色体结构变异会使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n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它们在,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的,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特点:1、由非同源染色体组成,2、携带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非同源染色体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全部遗传信息2、染色体组成倍的增减染色体组数的判断办法:1、图形题就看每组同源染色体中染色体的条数(=染色体数目/染色体形态数)2、基因型题就看同种类型字母的个数\n1.根本区别是来源不同: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AabbCCDd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染色体组的个体。如3N:AAABBb单倍体: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染色体数目的个体。两三个或三个以上配子考点三: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n作用原理:;作用时期:.2.多倍体:①多倍体植株特点: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多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有所增加。但发育迟缓、结实率低。②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低温处理或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细胞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是染色体加倍\n③低温诱导多倍体的实验:A—优点:低温条件容易创造和控制、成本低、对人无害、易于操作。B—流程:培养——取材——制片——观察1cm,4℃,36h0.5cm~1cm卡诺试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n与正常植株相比,单倍体植株弱小,一般高度不育。②单倍体植株特点:3.单倍体①概念: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做单倍体。注:单倍体中含偶数个染色体组可育;含奇数个染色体组则不育;其原因为:当染色体组为奇数,则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无法正常联会或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n青霉素高产菌株有利变异少,具有不确定性,需处理大量材料提高突变率,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处理基因突变诱变育种三倍体无子西瓜普通小麦纯合体杂交水稻实例发育延迟,结实率较低,在动物中难以开展。技术复杂,需与杂交育种配合育种年限长缺点器官大,营养物质含量高缩短育种年限集各优良性状于一身优点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花药离体培养后再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加倍杂交→自交杂交→杂种方法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原理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杂交育种分子水平年年制种\n五、基因工程概念: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再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操作水平为DNA分子水平。原理:基因重组\n一、基本工具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基因的“剪刀”2、DNA连接酶基因的“针线”3、运载体基因的“运输工具”来源与种类:特点: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主要源于原核生物,4000种EcoRⅠ限制酶SmaⅠ限制酶——GAATTC——黏性末端——CCCGGG——平末端\n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基因的“剪刀”2、DNA连接酶基因的“针线”E.coliDNA连接酶T4DNA连接酶连接黏性末端连接黏性末端和平末端A、相同点:均形成磷酸二酯键。B、区别:DNA聚合酶是以一条DNA链为模板,将单个核苷酸通过磷酸二脂键形成一条与模板链互补的DNA链;而DNA连接酶是将DNA双链上的两个缺口同时连接起来,因此DNA连接酶不需要模板。DNA连接酶DNA聚合酶3、运载体基因的“运输工具”\n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基因的“剪刀”2、DNA连接酶基因的“针线”3、运载体基因的“运输工具”A、能够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稳定地保存。B、具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C、具有某些标记基因,便于进行筛选。D、对宿主细胞必须是无害的。E、大小应合适,以便提取和在体外进行操作。(1)运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2)常用运载体主要有:质粒、λ噬菌体的衍生物、某些动植物病毒\n二、基本操作程序1、目的基因的获取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核心)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1)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2)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3)化学方法人工合成\n1、目的基因的获取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核心)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1)基因表达载体(重组DNA)组成:启动子+目的基因+终止子+标记基因(2)所需工具酶:限制酶、DNA连接酶启动子是一段特殊的DNA片段,位于基因首端,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驱动转录;终止子是一段特殊的DNA片段,位于基因尾端,使转录停止。\n1、目的基因的获取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核心)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转化: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并且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导入植物细胞导入动物细胞导入微生物细胞1.农杆菌转化法(双子叶和裸子植物)2.基因枪法(单子叶植物)3.花粉管通道法(简便、经济)显微注射技术(受精卵)Ca2+处理(感受态细胞)\n1、目的基因的获取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核心)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提取基因组DNA→目的基因探针→是否显示杂交带是否转录(分子杂交技术)提取mRNA→目的基因探针→是否显示杂交带是否翻译提取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是否显示杂交带个体水平鉴定1.抗虫或抗病的接种实验2.与天然产品进行功能比较\n三、应用1、作物育种2、药物研制3、环境保护如:抗虫棉工程菌——胰岛素、干扰素、乙肝疫苗超级细菌——降解有害化学物质,吸收重金属,分解石油\n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n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拉马克认为生物进化原因:一是“用进废退”;二是“获得性遗传”指环境引起或由于用进废退引起的变化是可以遗传的小结:变异是定向的,环境和动物的意愿可决定变异方向;进化方向由生物自身决定。2.拉马克学说的历史进步意义是:第一个提出进化学说;反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n二、自然选择学说1.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①过度繁殖②生存斗争③遗传和变异④适者生存产生很多后代,为进化提供了选择的基础是进化的动力和选择的手段是生物进化内在因素是生物进化的结果\n2.意义:(1)科学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轨道。(2)它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n(3)强调物种形成是渐变的,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1)不能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达尔文接受了拉马克关于器官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如果个体出现可遗传的变异,相应基因必须在群体里扩散并取代原有的基因,这样新的生物类型才可能形成。(2)对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3.局限性:小结: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进化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n三、现代进化理论的内容1、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产生进化的原材料3、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导致物种的形成5、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种群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共同进化\n特点:种群个体间具有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并不是机械的结合在一起。个体之间存在关系是:彼此可以交配实现基因交流,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已知各种基因型的个体数,求基因频率已知各种基因型的百分比,求基因频率“哈迪温伯格定律”(p+q)2=p2+2pq+q2\n①、已知各种基因型的个体数,求基因频率A基因的个数A基因的个数+等位基因a的个数A基因频率=变式:X染色体上基因的基因频率的计算:Xb的基因频率=XbXB+Xb(注:不计算y)\n②、已知各种基因型的百分比,求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AA基因型频率+1/2Aa基因型频率例5、据调查,某校高中生关于某性状基因型的比例为XBXB(42.32%)、XBXb(7.36%)、XbXb(0.32%)、XBY(46%)、XbY(4%),则该地区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是A.60%、8%B.80%、92%C.78%、92%D.92%、8%D\n③、利用“哈迪温伯格定律”,求基因频率条件(理想环境):①种群大;②种群中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③没有突变发生;④没有新基因加入;⑤没有自然选择。(p+q)2=p2+2pq+q2结论: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在符合以上5个条件的情况(理想状态)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在一代一代的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n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1.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和,其中和统称为突变。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2.基因突变可产生新的,因此可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等位基因3.突变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它取决于外界环境条件。3、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进化的实质结果: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导致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是:、、。突变自然选择基因重组小结:\n1、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能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2、隔离:指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同一物种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地理隔离: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n物种的形成方式1、经过长期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比较常见的方式。2、多倍体的形成不需经地理隔离。如: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因此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n进化的实质:——提供进化的原材料——决定进化的方向——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1、突变和基因重组2、自然选择3、隔离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n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物种形成生物进化标志变化后生物与原生物关系二者联系生殖隔离出现基因频率改变属于不同物种可能属于一个物种1.生物进化实质是基因频率改变,不一定导致新物种形成。2.一般而言,新物种形成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n5、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生物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原因:相互选择和相互影响导致共同进化。生物进化的结果例题、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代谢类型是()A、自养型,需氧型B、自养型,厌氧型C、异养型,需氧型D、异养型,厌氧型D\n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n1、体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1/32/3血细胞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CO2和代谢废物血浆组织液淋巴毛细血管壁细胞O2和营养物质淋巴循环毛细淋巴管壁\n强调:内环境的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但不是说就只有这三种。例如,脑脊液也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人体的外界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n①组织液、淋巴和血浆成分相似,实质都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②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③三者共同构成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三者之间成分关系\n例1:请回答下列几种细胞生活的内环境(1)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 )(2)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   )(3)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      )(4)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5)口腔上皮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6)小肠上皮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血浆和组织液淋巴和组织液淋巴、血浆组织液组织液\n3、组织水肿的原因1、过敏反应:组织胺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造成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致使组织液浓度升高。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异常):代谢产物增加,引起组织液浓度升高;4、营养不良:血浆蛋白或胞内蛋白质减少,使血浆浓度降低或胞内液浓度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5、肾小管肾炎:使血浆蛋白随尿液排出体外,血浆浓度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组织液增多\n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以及作用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影响渗透压大小的因素: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1、渗透压(770KPa)(主要是Na+和Cl-)3、温度(37℃)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共同调节。\n2、酸碱度(1)正常人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2)维持稳定因素:存在缓冲对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有关。(3)乳酸在人体中代谢(7.35-7.45)\n4、内环境作用: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外界环境食物循环系统血浆淋巴组织液体内细胞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皮肤内环境废物O2CO2体内直接参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n5、稳态对象:化学组成、理化特性定义: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失调失调必将导致代谢的紊乱。)\n【例11】甲型H1N1流感病毒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低烧、肌肉酸痛等现象,适当的体温升高有利于机体健康的恢复。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发热到体温恢复正常的过程中,人体的神经和免疫系统参与了调节,最终实现稳态B.出现低烧说明内环境稳态已经失调C.感染病毒后出现低烧,可以增加抗体数量有利于机体清除病毒D.供氧不足,肌肉组织中乳酸含量增高,病人会感觉肌肉酸痛B【解析】体温由高恢复到正常需要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节。低烧可以增强免疫细胞的免疫能力,使抗体数量增加。低烧本身就是机体调节稳态的一种途径,所以此时机体内环境稳态并没有失调。供氧不足,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积累,会刺激感觉神经末梢,病人会感觉肌肉酸痛。\n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2010.11.12\n神经系统神经系统脑脊髓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区分:中枢神经(总体)和神经中枢(具体)2010.11.12\n考点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细胞体树突轴突突起髓鞘神经末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2010.11.12\n2、神经纤维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3、神经由多个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1、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结构细胞体突起树突轴突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神经元考点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2010.11.12\n考点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1、反射定义: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强调:①反射是特指有神经系统的多细胞动物,单细胞动物受刺激发生反应不叫反射;②感觉不是反射。2、反射类型: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先天遗传后天学习大脑皮层以下(脊髓或脑干)大脑皮层“吃梅止渴”是反射,“想梅止渴”是反射。非条件条件2010.11.12\n考点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3、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由感觉神经(传入神经)末梢组成。能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由运动神经末梢(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分布在脑和脊髓内4、反射的条件:完整的反射弧+有效的外界刺激2010.11.12\n2.下图反射弧结构图,下列关于反射弧叙述错误的是:A.1代表传出神经B.3代表神经中枢C.M代表效应器D.S代表感受器\n考点三、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ab1++ab4+-ab3-+ab21、兴奋的传导形式: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也叫神经冲动。2010.11.12\n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受刺激)动作电位:外负内正(K+外流)(Na+内流)2.兴奋产生的机制:考点三、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成局部电流(电位差)膜外:未兴奋兴奋膜内:未兴奋兴奋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的传导3.兴奋产生的特点:双向2010.11.12\n1.突触结构:考点四、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特异受体2.突触分类:轴突→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轴突→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2010.11.12\n3.传递过程:考点四、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与特异性受体结合释放神经递质2010.11.12\n4.传递特点:考点四、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单向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注意: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5.神经递质的类型:兴奋性神经递质:抑制性神经递质:使后一神经元兴奋或使肌肉收缩、腺体分泌。(如:乙酰胆碱)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强,Cl-进入细胞,强化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使得神经难以产生兴奋。(如:多巴胺等)2010.11.12\n6.实际应用:考点四、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杀虫剂:(2)止痛:①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兴奋无法在细胞间传递,导致肌肉松弛;②抑制分解神经递质的酶活性,使神经递质持续作用后膜受体,导致肌肉僵直、震颤。①与神经递质争夺后膜上特异性受体,阻碍兴奋传递;②阻碍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2010.11.12\nabcd已知:ab=bd(1)刺激b点,电流表偏转吗?若偏转,偏转几次?(2)刺激c点,电流表偏转吗?若偏转,偏转几次?兴奋不能传至a,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表只发生一次偏转。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表发生两次相反的偏转。2010.11.12\n考点五、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下丘脑体温、水平衡、血糖、渗透压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2010.11.12\n考点六、人脑的高级功能1.人体高级神经中枢及其功能:(1)高级神经中枢:(2)大脑皮层功能: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其中,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3)大脑皮层功能区:躯体运动中枢(第一运动区)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嗅觉中枢2010.11.12\n躯体运动中枢(第一运动区)中央前回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书写语言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大脑皮层功能区前后2010.11.12\n中央前回①顶部——控制下肢运动,下部——控制头部运动,皮层中的功能代表区的分布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面部除外)②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的代表区范围大小只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而与躯体的大小无关A、第一运动区的特点2010.11.12\n书写语言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则患:听觉性失语症(患者听不懂别人讲话的意思,也不能理解自己讲话的意义,但听觉正常)受损伤则患:运动性失语症(即丧失了说话能力,但仍能发音)受损则患:失写症(不能写出正确的文字,但手的运动正常)B、言语功能区VSWH受损则患:视觉性失语症(不能理解文字符号的意义,但视觉正常)2010.11.12\n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2010.11.12\n体液调节:某些化学物质(激素、CO2和H+等)通过体液传送,对人体和动物体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激素是生物内分泌腺产生的、对生命活动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一类微量的有机物(蛋白质、脂质等)。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小肠粘膜分泌“促胰液素”\n1、下丘脑: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①不仅能传导兴奋,而且能分泌激素。②是血糖、水盐平衡、体温的调节中枢(神经中枢),同时也是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器),也能传导兴奋(如能够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使大脑皮层产生渴觉)。③分泌的激素有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和促××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中激素的合成和分泌)。2、垂体:生长激素(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相关腺体的生长发育和调节相关激素的合成的分泌)等。人体最重要的内分泌腺\n侏儒症↓巨人症↑肢端肥大症↑生长激素分泌异常巨人症\n3、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可促进小动物的生长发育促进细胞内物质的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甲亢呆小症地方性甲状腺肿(有碘参与合成)\n4、肾上腺肾上腺素(髓质释放)使体温升高使血糖升高(促进肝糖原分解、抑制糖原合成)5、胰腺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胰岛B细胞)(胰岛A释放)抑制1、2、3.促进4、5、6促进2、36、性腺雌性激素雄性激素(睾丸)(卵巢)性激素能促进性腺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和维持第二性征的出现等。雌性激素还能激发和维持正常的性周期。\n相关的激素病生长激素侏儒症成年过多:幼年缺少:甲状腺激素肢端肥大症巨人症成年过多:幼年过多:幼年缺少:不足:胰岛素地方性甲状腺肿另:食物缺碘导致——甲亢呆小症过多:低血糖症糖尿病\n激素是什么物质呢?激素含氮类类固醇:蛋白质:多肽:胺类:雌性激素、雄性激素等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蛋白质、多肽类只能注射;但类固醇、胺类不仅能注射,也能口服。胰高血糖素\n考点四、血糖调节血糖(0.8-1.2g/L)1、来源与去向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氨基酸、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脂肪、某些氨基酸等2、34、5、6胰高血糖素(+)2、3胰岛素(—)(+)(降低血糖含量)(升高血糖含量)123456肾上腺素(+)(—)24、5、65\n血糖高胰岛B细胞胰岛素增加促进4、5、6抑制2、3血糖降低+直接+分泌血糖低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增加促进2、3血糖升高+直接+分泌下丘脑+++肾上腺+肾上腺素增加促进2抑制52、血糖的神经—体液调节过程:(—)(+)胰高血糖素胰岛素\n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人的生长发育:升血糖:体温调节中产热: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1、协同作用2、拮抗作用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植物生长:\n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下丘脑促+腺体激素名称+释放激素促+腺体名称+激素垂体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皮质)甲状腺激素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反馈调节(-)\n二、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一)体温调节1、热量平衡产热=散热主要通过汗液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是呼吸、排尿和排便等。主要是细胞中物质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运动时)和肝脏(静止时)产热为多2、体温调节结构温度感受器(温觉、冷觉):分布于皮肤、黏膜、内脏器官体温调节中枢:散热——皮肤、汗腺;产热——肝脏、骨骼肌、肾上腺下丘脑效应器:\n体温调节过程寒冷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分析、综合)刺激传入神经传出神经骨骼肌战栗肾上腺肾上腺素汗腺分泌减少产热量增加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散热量减少产热=散热(体温恒定)垂体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体液调节神经调节神经-体液调节\n高温皮肤温觉感受器刺激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汗腺分泌加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增加散热传出神经保持体温相对平衡状态\n二、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二)水盐平衡调节原尿终尿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肾单位:\n饮水不足、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大脑皮层垂体产生渴觉主动饮水补充水分抗利尿激素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尿量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减少(-)(+)(+)(-)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n体液调节神经调节控制影响三、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此时,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2、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缺乏会影响脑的发育等;两者共同协调、相辅相成,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体液调节又受神经系统的调节。\n考点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在骨髓中成熟: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防卫、监控和清除2、免疫系统的功能:\n考点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组成类型特点第一道第二道第三道皮肤和黏膜体液中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淋巴循环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不具特异性出生后才具有,具特异性提醒:唾液、胃液中均有杀菌物质,但因与外界环境相通,所以为第一道防线。\n(二)特异性免疫1、体液免疫:抗原(细胞)吞噬细胞被吞噬处理呈递记忆细胞抗体增殖分化呈递T细胞B细胞淋巴因子浆细胞+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使病原体失去繁殖能力或对宿主细胞的黏附能力;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被吞噬消化二次应答\n(二)特异性免疫3、细胞免疫: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靶细胞靶细胞破裂抗原接触二次应答释放被吞噬处理呈递增殖分化(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n①进入体内尚未进入细胞的抗原(如细菌的外毒素、少量的细菌或病毒等)主要由体液中的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②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胞内寄生菌就要靠细胞免疫来将它们消灭、清除了。③在病毒感染中,则往往是先通过体液免疫的作用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而传播,再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来予以彻底消灭。(二)特异性免疫4、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关系:\n(二)特异性免疫5、各种免疫细胞的比较:细胞名称来源功能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骨髓)造血干细胞(胸腺)识别、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结合物识别抗原;分化为浆细胞、记忆细胞识别、呈递抗原;分化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n(二)特异性免疫5、各种免疫细胞的比较:细胞名称来源功能浆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B细胞T细胞分泌抗体;识别抗原;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n处理抗原的细胞:呈递抗原的细胞:识别抗原的细胞:A、对抗原作用的细胞分类:吞噬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B、与抗体合成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C、抗原、抗体与淋巴因子干扰素属于________;白细胞介素属于_________;外毒素属于_________;抗毒素属于_________;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淋巴因子抗原抗体淋巴因子\n(三)免疫失调疾病1.自身免疫病2.过敏反应3.免疫缺陷症等免疫过强免疫过弱:\n有丝分裂各时期特点分裂间期分裂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染色体复制出现染色体;核膜、核仁消失形成纺锤体;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纺锤体中央前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中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平分移向细胞两极后期染色体解旋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重新出现,形成两个子细胞末期\n有丝分裂各时期特点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动物:中心体复制)分裂期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植物:两级发出纺锤丝构成纺锤体;动物:由中心粒发出星射线构成纺锤体)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末期染色体和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重新出现(植物: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细胞板,进而形成细胞壁;动物:细胞中部凹陷缢裂成两个细胞)\n2N4N前期中期后期末期DNA的变化间期2N4N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染色体的变化间期细胞核中DNA变化细胞核中染色体变化\n减数分裂各时期特点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动物:中心体复制)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可能发生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染色体数目减半\n染色体变化DNA变化减数第二次分裂DNA和染色体的含量间期n2n3n4n减数第一次分裂前中后末前中后末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