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7.60 KB
  • 2022-08-04 发布

《高中课改走进历史教学》PPT课件

  • 6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课改走进历史教学课程改革的天然反对者是教师\n历史学科教育理论\n认识历史教师自己历史是什么?历史教学是什么?苏格拉底: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黑格尔:“人们对于熟悉的东西,往往习以为常不加深究,因而容易停留在表面现象的了解,对它的本质并没有真正深切的认识。”——《小逻辑》雷蒙·阿隆:大多数的历史学家还没能走出康德所说的“教条式的昏睡”,他们没能意识到自己学科里的问题。黎巴嫩著名的诗人纪伯伦: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n历史课程与教学的反思用单一的历史观理解历史,历史的丰富性、复杂性被摧毁,变得简单、片面、机械和僵化;将历史根据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任意裁剪,把历史课程根据“政治正确”的标准来机械开发,历史变成意识形态的附庸,历史课程的教育意义和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价值被根本取缔;把“成人的历史”与“儿童的历史”混为一谈,忽视了儿童的历史视野和探究需求,儿童学历史的过程变成记诵成人提供的“历史结论”的过程,历史课程的“人文探究”价值被彻底摧毁。\n什么是历史?History:经过人所表述的过去(主观性)。历史是“调查、探究”。——希罗多德《历史》历史是或者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法:雷蒙·阿隆)历史是过去的政治,政治是现在的历史。(英:弗里曼)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克罗齐)所有的历史都是思想史。——(英国:科林武德)历史是史家与「其」史实之间不断的互动过程,过去与现代之间永恒的对话。——(英国:卡尔)\n什么是历史?广义历史: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狭义历史: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历史学:研究历史的学问,简称史学。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历史学:世界上一切科学都可以称为历史学。狭义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如果我们过多地依赖历史的经验,过多地遵循历史的轨迹,我们的现实生活就会退化,丧失一种创造能力。\n\n什么是历史?历史是一门及其复杂的学科,几乎囊括了我们所有的认知形式和知识品种,这些不同的认知形式生产不同的知识产品,体现不同的学科属性。主体:人、人类社会范畴:指过去发生过的事件,对过去事件的叙述和理解特征:既往性、非直观性、一次性、不可再现性、领域:对象的广泛性(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物、社群,等等)性质:客观性、主观性;反思性、批判性功能:群体记忆;文化传承;爱国教育;朝向未来属别: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n什么是历史?历史不是以门类来划分的学科,而是以对象所处的时段来划分的学科。是唯一一门以“过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研究对象的现场性、既往性、不可再现性以及对象的广泛性等特征,都给历史研究的客观性、真实性问题,带来与众不同的困难和复杂性。历史学家不可能与历史事实本身打交道,关于历史的所有记录技术(文字、图、音、像),其出现正是“现成化”的思维逻辑的产品,都是想把世界、把事情现成化和存储化。\n4.右图介绍信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D.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n什么是历史学?历史学与自然科学存在本质不同自然科学是因果的解释。研究的是外在于人的自然存在及其变化,属于实然问题。(局外人或旁观者)科学的六个标准(客观性、积累性、知识性、系统性、可验证性、可预见性)历史学是精神的理解。研究的是人类自己的活动及其结果,贯穿着人们的思想、意志和感情,属于应然问题。(内涵着人类朝向未来的价值取向,不可避免的采取一种批判的态度和立场)历史学家只能根据历史文献资料提供的信息,做出历史假设性的描述和根据历史假说所做的历史推断,难以得出像自然科学真理那样经过确证的结论。\n什么是历史学?现代史学所面临的问题:史料档案的过度崇拜。因果关系的倒推。全称全知式的观点。压制、挪用与扭曲被忽视的声音。文化霸权。(唯科学观点)科学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我们不应该将理论看成是现成的、给定的、永恒不变的。\n什么是历史学?通常的看法是:历史事实是客观的,它存在于历史学家之外并不受其影响。事实上,历史事实的发现和确定,也总是表现为思想与对象的相互关系,彻头彻尾的贯穿着人的意志、愿望、价值倾向乃至偏见。历史研究虽有史实的考证,但不是学科研究的主要工作,不能代表学科的本质特征。“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神圣家族》)人们总是习惯于说:“事实证明了”、“让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论从史出”“证由史来”。但是,事实本身并不能进行论证,证据或史料本身也不会说话,说话的乃是掌握这些史料的人。\n什么是历史学?18—19世纪的“规律史学”“史实史学”逐渐转向20世纪的“理解史学”(分析历史哲学),60年代以后出现了“文化转向”,不再向科学看齐。认为所谓的客观事实并不存在。任何人都必然受到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所制约着,且在历史认识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和决定作用。因此历史或历史学就没有通常意义上那些所谓的客观。事实上,说得清,辩得明,总是那些与我们的利害得失无关的历史事实。史事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种关联性,存在着一种与我们内在需要的统一性。人们认识历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历史学家所能做的只是依据时代的需要和自身立场对事实进行不断地解释,为了并符合“人类的利益”这一最终目的。\n什么是历史学?实证研究方法: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科学=决定论=因果关系的确定性=规律的必然性=普遍性=精确性=历史宿命论)(因果倒推)(俄狄浦斯效应)实证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谈话法、测验法、个案法、实验法等,是与纯粹的理性分析相对应的一种研究方法。自然科学使用的是“覆盖律”的解释模式,认知形式相对单一。而在历史学里,不仅有类似“覆盖律”的解释模式,或许还有移情式的体验、类比想象、理解认同等。\n什么是历史学?历史学的科学化:德国,兰克:客观主义史学德国,马克思:经济解释模式法国,拉杜里:生态—人口学模式美国,计量经济学模式兰克学派:“如实直书”,史学家的工作就是发现史料,考订史实,建立起客观的历史知识。拉杜里:“凡是不能量化的历史是没有资格称为科学的。”\n什么是历史学?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两大差异:生命哲学创始人狄尔泰(1833—1911)第一,历史是人的精神生命,而自然科学谈不上这一点;第二,对精神生命的研究,只能是内在的体验,而自然科学是因果的解释。新康德主义弗赖堡学派创始人文德尔班(1848—1915)李凯尔特(1863—1936)以价值哲学为基点,认为社会历史科学是关于价值世界的科学。文化与自然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文化是永远具有价值的,自然则与价值毫不相干。社会科学难以从自己所在的社会阶层的价值中摆脱出来,都是从自己的实际利害关系出发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n什么是历史学?历史学似乎有着双重的责任,一方面是记忆历史,还原、求证历史;一方面是遗忘历史,回避、掩盖、伪造历史。(“民族的光荣不在过去,而在将来。”顾颉刚《古史辨》)“任何过去的事情,都没有内在的意义。历史的知识只有当它们引导我们对未来形成正确的估计时,才有价值。”(麦考莱(1800~1859)英国历史学家、政治家,《论历史》)求真第一,还是致用优先?求真与致用缺乏天然的一致性,表现为知识的致用性未必总是以知识的真实性为前提。(善意的谎言,遵从人类的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平等)史实真相之不能得到澄清,原因不在于缺乏史料,而在于人们并不需要。“影射史学”与“议古论今”在逻辑方法上是完全一致的。\n什么是历史学?黑格尔:人们之所以不能在历史中学到什么东西,那是因为含糊而笼统的历史经验总不能合适地去应对具体复杂的个别。(时间性:“执陈方以医新病”)历史本身并不能对我们的社会实践起到一种限制、约束或纠错,相反,往往倒是现实的社会实践纠正了我们某些错误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晚近以来,西方历史哲学向语言学的转向,借助分析哲学、语言学、符号学对历史学的叙述形式、语言概念、术语范畴的研究剖析,说明科学哲学的视角,已远远不能涵盖历史认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了。\n什么是历史学?一般说来,人们总是倾向于把“历史”视为“真实”,而“真实”又容易视为“真理”;总是认为统一认识要比众说纷纭好,真理越辩越明,不同的认识总能分辨出是非正误来,即便允许不同意见的争论和不同观点的商榷,但争论、商榷的最终目标还是要“定于一”。这就为统治者垄断历史解释权提供了便利,从而将自己的“历史话语”客观化、真理化、终极化、绝对化和权威化,这时就可以以“真理”的名义滥用历史。只有肯定人人都享有历史的解释权,才可以消除个人垄断解释权,才不至于有人借历史之名来压制、控制他人,从而遏止历史解释权的滥用或误用。任何“真”都是相对于一定的条件、范围、境遇而言,离开了条件、范围、境遇的“真”——绝对的“真”——是没有用的。\n什么是历史学?李大钊(1889——1927)史学科学论《史学要论》商务印书馆1924年5月傅斯年(1896——1950)史学即史料学《史学方法导论》1928年姜蕴刚(1900——1982)史学艺术论《历史艺术论》商务印书馆1944刘节(1901——1977):科学与艺术双重特性《历史论》正中书局1947年雷海宗(1902——1962)科学、哲学、艺术三者兼有《西洋文化史纲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雷海宗认为真正的史学不是繁琐的考证或事实的堆砌,于事实之外须求道理,要以哲学的眼光,对历史作深刻透彻的了解。\n什么是历史学?分析方法:就是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并分别地加以考察的认识活动。分析的意义在于细致的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主线,并以此解决问题。理智运用概念,但概念总是成对的出现,表达两个对立面,不能对实在形成一个单一的把握,原因在于理智的分析是外在的,而且是静止的。(浏览城市观光图不等于游览城市)“由分析而得的概念和图式的本质特征在于:当它们被考虑到的时候,它们就是静止的。我把我称之为单纯的感觉的心理的实体从整个内在生活中孤立出来,只要我研究它,我就假定它是不变的。”(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论》)(时间之流)\n什么是历史教学?历史认识的进步,不仅表现在对史事的认定和积累上,而且还表现在通过观念更新以增强对史事的理解和评说上。历史教学不应该仅把精力集中于接受更多的内容和现成的结论,而应该学会使用历史的思维方法,形成对历史问题的解释能力。历史有无法穷尽的原因,历史学可做永无止境的探索,如此更能体现历史学其特殊性。(法理思维)历史认识的进步,并不表现在历史认识是否接近所谓历史本体,而主要表现在历史认识不断符合社会现实,符合时代的要求和认识水平,也就是说,判断历史认识进步与否的标准存在于时代和社会现实之中。(刘昶《人心中的历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P353-354)\n什么是历史教学?英国二战历史学家大卫·欧文(1938—)公开坚持认为希特勒对德国纳粹屠杀600万犹太人一无所知。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南非、德国等国家均以他言论不当而不许他在本国居留入境。2005年11月,欧文在奥地利被警方逮捕。次年2月,奥地利法院最终以“公开否认大屠杀的罪名”判其入狱三年。2007年1月26日,美国起草并有103个共同提案国的决议《谴责任何否定纳粹大屠杀历史事实》,在第61届联合国大会上获得了除伊朗外所有成员国的支持和通过。\n什么是历史教学?1923年初版吕思勉《本国史》。曾因岳飞、秦桧史实真相的考证而引发诉讼案。1935年,上海市国民党党部勒令出版社修改书中有关内容,南京市更查禁该书;报人龚德柏控告出版社及吕氏等诋毁岳飞、危害民国,而终以法院不予起诉了之。法院最终以其属于学术问题而不予起诉。历史上肯定秦桧和议维持南宋偏安局面的史学家:明代:邱濬;清代:钱大昕、赵翼。\n胡适:“宋高宗与秦桧主张和议,确有不得已的苦衷。……秦桧有大功而世人唾骂他至于今日,真是冤枉”;周作人:“和比战难,战败仍不失为民族英雄,和成则是万世罪人,故主和实在更需要有政治的定见与道德的毅力也”;陈登原:“执其杀岳一节而没其和议之功”。世俗多受戏曲小说的潜移默化,岳飞、秦桧遂成正邪的标签。近代以来外患深重,国人激于仇恨,多持民族主义的御敌高调,故论史亦主战诋和。\n什么是历史教学?案例:(2012年天津卷)6.“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A.“一国两制”的提出B.“九二共识”的确定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D.中国国力的强大社会历史领域的“典型性”不等于普遍性。而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个别与特殊常常具有天然的统一性。\n历史课堂教学进步发展的依据历史课堂教学进步发展的依据:新史料的发现历史对今世影响之变化教师与学生的生活阅历与思想认识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取决于历史教师:1.历史的理解能力(生活体验、心灵感受、价值观念)2.教学的实践经验\n什么是历史教学?历史教学之任务确认历史事实。(纯科学的操作程序)合理解释历史。(人文价值的理想)培育时代精神。(历史教育的最高境界)历史教师的“理论思想的深度”和“心灵体会的广度”,比搜集积累更多史料重要得多。对历史的理解是以历史教师对人生的理解为基础的,是以自己的心灵境界在拥抱世界和人生。因此说,历史教师实质上就是学生的人生导师。\n什么是历史教学?历史教学效果的条件教科书对历史的诠释历史教师对历史的表达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最后在学生心目中所呈现的那幅图景,才可以称之为历史教学后所得到的教学效果。好的历史教学效果不是掌握了多少历史知识,而是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形成了怎样的思想认识和感受力。案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n历史的基础是人的劳动创造人类的实践活动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孤立的、不具有任何社会性的劳动是不存在的。人的存在是一个交往的存在。关系决定本质。打破本质主义的人性论。通过劳动建立起我们的世界,因而建立起人本身\n历史认识的总体线索世界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运动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尊重客观规律实践认识真理: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把握途径决定\n实践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认识真理基础指导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现和发展真理科学理论系统化属性黑格尔的“人”是个“精神性的人”费尔巴哈的“人”是个“肉体性的人”马克思的“人”是个“实践性的人”\n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的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师的智力和智慧教师的科学素养教师的文化水平教师的心理状态案例:“圆明园是否该烧?”\n课程改革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选用适切方法的能力有效指导教学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实施科学评价的能力开展校本教研的能力案例:火烧圆明园的导入\n历史观点的教育1、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2、政治与经济、文化、思想的相互关系3、世界文化的多源化、多元化及相互影响4、历史的、客观的思想方法5、站在爱人类的角度来认识爱国主义6、培养正确的国际意识7、处理好敏感、有争议的问题理论\观点\方法\新的史学研究成果案例:香港回归的根本原因?\n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价值与价值观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历史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创造与实现价值观\n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的价值评价第一,价值与价值观;要明确人生的价值是什么(不是物的价值的总和,不能仅仅归结为金钱,人生价值也不是地位和权势)第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要确立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标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第三,价值创造与实现;要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途径,这就是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人生价值主要看对社会、对人民的贡献)\n注意:价值强调的是积极意义种族优劣论封建迷信颓废思想\n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的关系物只是价值的客体,而人既是价值的客体,又是价值的主体,因此人的价值具有双重性,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主体:享用者客体:创造者社会价值自我价值贡献待遇\n历史人物评价中的矛盾现象人物的历史活动与其私生活、道德品质的关系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关系长期效应与短期效应的关系总体评价与局部评价的关系歌德:仆人眼中无英雄黑格尔:不是英雄不是英雄,而是仆人毕竟是仆人事实认识是起点,社会实践是终点,价值评估是联系两者的中间环节。社会实践的有效性和自觉性来自于价值评估的正确性。价值评估以事实认识为基础,对事实进行价值选择和价值定向,为现实社会的实践活动提供依据。\n有创造力问题意识善交流勇于冒险渴求知识充满好奇有思想坚韧善于倾听与反思批评与自我批评有技能有修养乐于尝试自我思考与人和睦相处不人云亦云正直自尊善于从错误中学习独立\nCreativityEnterpriseIndependenceTheTrunkThequalityofpupils’learningexperiencesMagnetismPartsofaplantPicassoChurchillTheRomansRhythmPropertiesofmaterialsThinkingskillsPersonalskillsEssentiallit,num&ICTSocialskillsEnquiryskillsL2Lskills创造力事业心独立询问技能个人技能(思考技能)学生学习体验的质量\n三维目标问题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层次:理解层次:应用层次:列举、知道、了解、简述、说出等行为动词;概述、理解、说明、归纳等;分析、评价、探讨、比较、综合等。体会、认识、感受、感悟等心态词汇。\n识记层次:“列举”、“知道”、“了解”、“说出”、“简述”等;理解层次:“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应用层次:“分析”、“评价”、“探讨”、“比较”、“讨论”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认识”、“感受”、“感悟”教学要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此岸彼岸工具\n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计划高中前三个学期完成三个必修模块每周两课时高二第二个学期开始进入选修选修计划:必选:选修三、选修四荐选:选修一、选修二任选:选修五、选修六\n开展探究活动课的具体建议早布置提要求勤过问快点评我们实际懂得的东西,永远比我们所意识到的我们懂得的东西要多。能够说出来的东西,远远少于我们实际上已经看到的东西。\n研究全国高考命题趋势 运用科学方法指导复习高校应为其所为,才是减轻高考与教学压力的关键\n\n考试说明与试题、试卷的关系考试说明规定了考试的范围、内容及方法考试说明的规定反映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试说明接受行政政策的指导并受其制约考试说明是使考试公平、公正的保证之一考试说明是命题者与考生之间的共同约定考试说明体现了考试设计的指导思想试卷和试题是考试说明的具体化\n考试说明与试题评价考试说明是命题之本,是考试的一部分考试说明可以作为评价试题的重要参考考试说明不应成为试题评价的尺度依据考试说明评价试题会形成循环论证按照考试说明评价试题会模糊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之间的界限\n当前全国高考命题的新趋向补充甚至修正现有教材和教学内容的不足。(加强社会史角度认识历史,如婚姻、家庭、社会群体等)运用新史观转换历史思维视角,鼓励多元解读。(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生态史观、心态史观)加强思维能力考查(批判性思维、统和性思维)突出史学研究理论和方法的考查\n2008年山东文综第27题 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西汉]《札记》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材料三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材料四 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 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n2008年山东文综第27题 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4分)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儒家的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如果回答儒家伦理道德具体内容——忠孝及两者关系的可酌情给分,回答中国传统思想或宗法制度的不给分)。(2)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2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变化: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更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养。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加深。(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4分)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社会化大生产); 国家的政治变革(或政府政策推动)。(如果笼统回答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最多给2分)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 何看待这一观念?(5分)这一传统观点有其积极意义,应重视传统观念的现实价值;不应固守传统,这一观念在当今的淡化是一种社会进步。\n2010年广东文综卷 历史第38题(28分)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群体的兴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市民群体在宋代有较大发展,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史实,简述市民群体的发展对宋代文学艺术的影响。(6分)商品经济发展;反映市民生活的文艺作品大量出现,如(清明上河图)、宋词、话本等。\n2010年广东文综卷 历史第38题(2)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早期的留学生主要前往欧美,20世纪初兴起留日热潮。为何日本此时成为中国人留学的主要目的地?(8分)明治维新,日本富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推动,留学日本较为便利。\n2010年广东文综卷 历史第38题(3)近代中国工人群体产生于19世纪中期。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级为何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人社会地位大幅度提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9分)“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人力量壮大;中国工人阶级具有革命性。在民族危机、学生运动、十月革命影响下,政治上觉醒。新中国成立,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工业化。\n2010年广东文综卷 历史第38题(4)中国“农民工”群体在1978年后迅速扩大,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家庭联产承包贵任制解放了生产力,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n突出史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考查(2010·新课标全国卷)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n突出史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考查(2010年四川卷.22)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马克·布洛赫强调历史研究应该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C.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D.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n2007年广东文综卷 历史第26题【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明会典》【材料二】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1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材料三】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材料四】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n2007年广东文综卷 历史第26题(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2分)材料一和材料二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保守性;材料三和材料四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2)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4分)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明中后期,出现了反礼教的思想,鼓舞了明朝妇女追求婚姻自主。(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3分)考生可从材料本身的可靠性或对材料的使用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如:①小说是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用,必须慎重。(或:小说是现实的反映,可以作为史料使用。)②材料三、四的现象是个案,而且出现在明中后期,不足以说明整个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n2011年广东卷38.(25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史书多以纪传体编撰而成。“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据(唐)刘知几《史通》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家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据梁启超《饮冰室合集》(1)据材料一,古代纪传体史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8分)(1)统治者的活动。(2分)西方民主平等思想、进化论思想、救亡图存思想。(6分)\n2011年广东卷材料二:布鲁尼(1369——1444)的《佛罗伦萨史》,不再从上帝创世而是从佛罗伦萨的建城写起;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怪传说和奇迹,而是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据《西方的历史观念》(2)据材料二,分析布鲁尼的历史撰述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思想潮流。(6分)(2)摆脱神学束缚,(2分)关注现实,(2分)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潮。(2分)\n2011年广东卷材料三: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两种主要做法:①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②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前后。(3)任选材料三中的一种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依据。(8分)(3)以下两种答案任选其一:①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资本主义的新时代。(4分)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4分)②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从分散孤立走向统一整体。(4分)190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4分)\n2011年广东卷(4)有学者认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也是指人们对往事的记录。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4)本问总分3分。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n谢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