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8 MB
  • 2022-08-04 发布

贝多芬高中音乐鉴赏课,自制课件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高二11班聂有文杨功向黄泽平黄雅婷吴玉秀\n第十五节贝多芬当你发现,在贝多芬的交响乐里一切都各得其所,一切都合乎逻辑时,你就会体验一种真正美好的感情。——(奥)卡拉扬\n贝多芬简介贝多芬是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的德意志古典音乐作曲家,也是一位钢琴演奏家。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祖籍佛兰德,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1787年以后,贝多芬担起了全家生活的经济重担。1792年,贝多芬在海顿的鼓励与支持下,来到维也纳定居。1797年以后,贝多芬患了耳聋病,病情逐年恶化。26岁时失聪。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再没有比这一打击更沉重的了!但贝多芬最后的晚年是他一生最悲惨、最痛苦的年月,孤寂和贫困的威胁使他穷愁潦倒,孑然一身,1827年3月26日病逝于维也纳。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等等。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东亚,贝多芬被尊称为“乐圣”。\n四面楚歌却依然不放弃理想生活窘迫出生卑微抑郁消沉耳疾折磨失恋悲怆\n音乐经过漫长的发展,最后,速度加快,乐队与合唱怀着极度兴奋的激情,赞颂欢乐,交响曲在歌颂全人类团结友爱的欢呼声中结束,表现出贝多芬理想主义的梦想——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胜利和欢乐,团结和友爱。·复杂的时代环境,个人的痛苦经历,铸造了贝多芬独特的音乐性格:充满矛盾,激烈冲突的戏剧和勇往直前,热情澎湃的英雄性。“自由和进步”是贝多芬终生追求的艺术与人生目标。可以说,象征这力量。意志,壮美,崇高精神的贝多芬音乐至今仍震撼人心。\n奏鸣曲第一乐章:快板乐章,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变奏曲式、复三或自由奏鸣曲式。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谐谑曲,复三段式。第四乐章:快板或急板,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有时,作品会根据需要省略第一或第二乐章,形成三乐章的结构。\n奏鸣曲式通常所说的奏鸣曲式,是指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由3个部分组成的奏鸣曲式。它的结构由“呈示部”、“展开部”与“再现部”三大段依序组成。第2部分是展开部,也称自由幻想部。主要乐思在不同的调性上加以发挥,也可是不同乐思的交替出现,有时也用新材料或复调的处理方法。结构上则以材料的片断性和终止的隐蔽为特征,使乐思以新的方式不断展开,甚至造成尖锐的矛盾冲突,最后是引向第3部分的过渡。第1部分是呈示部,包括主部、连接段、副部及小结尾。主部与副部的调性关系仍保持古典奏鸣曲式的传统,乐思的性质或者是对比并置的,或者是对比冲突的。在较早的奏鸣曲中呈示部一般要反复一遍。这个部分是这首乐曲的重心与精神所在。第3部分称为再现部。这时主部仍在原调上再现,并通过连接段,使副部在主调上出现,以取得再现部的调性统一。最后为尾声。有的尾声很长,如L.van贝多芬某些作品的尾声有第二展开部的性质。此外呈示部之前可冠有引子,一般在速度、调性等方面与呈示部构成对比。结构图示\n返回\n交响曲按照奏鸣曲的曲式原则作为的一种管弦乐套曲。交响曲以结构宏大、内容深刻而富于戏剧性、管弦乐写法复杂而音色对比鲜明为特色\n“热情”奏鸣曲是一首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作品,激烈的矛盾冲突、顽强的斗争精神等典型的贝多芬风格在此一览无余,充分表现出作曲家成熟的思想感情。评论家们将这首乐曲必做“火山爆发”、“花岗石河床上的岩溶”,总之,离不开火一般的热情。返回\n热情奏鸣曲热情奏鸣曲\n视频热情奏鸣曲的介绍\n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欢乐颂\n第九交响曲,有名《欢乐颂》是由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曲,以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为歌词。于1823年的年底完成,1824年5月7日,该曲首演于维也纳凯伦特纳托尔剧院。该曲一共四个乐章,一直以来,该组曲被认为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视屏\n拓展与探究你理解的古典主义音乐风格是怎么样的?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比较。查阅贝多芬的故事分享给大家。贝多芬的其他作品。\n你理解的古典主义音乐风 格是怎么样的?“古典主义”是一个相当不明确的词,它有几种不同而又相关的含义。一种不很恰当的用法是将它指流行音乐以外的音乐,包括所有种类的严肃音乐,不管它是何时创作的以及为什么目的而写的。而此处我们所指的是大约1750年开始至1827年贝多芬逝世为止这一时期的音乐。返回\n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比较。1.曲式上:两者都采用奏鸣曲式,但贝多芬使之大大扩充发展,并且赋予了深刻的内涵。2.结构上:莫扎特采用的是海顿的古典式的三乐章或四乐章结构,小巧玲珑,规范精致。贝多芬保留了古典四乐章形式,但把第三乐章的“小步舞曲式”改为悲壮深刻的“诙谐曲”(名称上如此称呼而已,其实并不幽默诙谐);首度创作了五乐章的《田园交响曲》,并赋予每个乐章一个小标题;音乐史上第一次在交响乐中引入人声(《合唱交响曲》)。返回海顿莫扎特贝多芬\n贝多芬的其他作品。创作了歌剧《费黛里奥》,戏剧《哀格蒙特》、《雅典的废墟》;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奏鸣曲》也称《月光曲》。返回郎朗\n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贝多芬出生的故事),父亲是一个经常酣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个女仆。艰苦的童年生活没有让贝多芬像莫扎特儿时那样享受过家庭的温情。一开始.人生对于他来说,一切都是那么悲惨而残暴。父亲想发掘他的音乐天斌,把他当做神童一般炫耀。未满四岁,贝多芬就被要求整天钉在钢琴前面.或者和提琴被关在家里,幼小的他几乎被繁重的练习压垮。贝多芬也曾一度厌倦了音乐,父亲不得不用暴力来迫使他学习。少年时代,贝多芬过早地担当起了生活的重担,开始操心经济问题,打算如何挣取每天的面包。十一岁时,贝多芬加人戏院乐队,领取每月徽薄的工资来补贴家庭生活的开支。十七岁那年,他失去了他热爱的母亲。母亲是因肺病而死的.贝多芬自以为也感染同样的病症.他常常感到痛楚,在他心里也因此留下了比病魔更残酷的优郁。这一年.贝多芬成了一家之主。经常酗酒的父亲丧失了主持门户的能力.同时,也挥祖尽了家里的积蓄,人们只好把父亲的养老金交给贝多芬管理。这些可悲的事实给贝多芬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创伤。童年的贝多芬是如此的悲惨,青年的贝多芬更是痛苦万分。二十五岁以后,疾病的恶魔就开始叩问贝多芬了,并且像鬼魂附体一样缠在他身上不再退隐。1796年至1800年间,耳病开始显现出来。贝多芬感到耳朵日夜作响,他的内心也受到剧烈痛楚的折磨。听觉越来越衰退,最后他的双耳完全失聪。这给贝多芬的生活、爱情已经音乐创作生活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好几年,他躲着不与人见面,独自守着耳朵失聪这个可怕的密码,隐忍着巨大的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痛苦折磨。晚年时,他仍然孤苦伶仃一人。这期间,他没有经济来源,被逼得四处向好友求援,已解决生计问题。按他自己的话说:“差不多到了行乞的地步。”返回\n谢谢欣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