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1 MB
- 2022-08-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空巧分£9詔越&腌产'尺专题鬃\n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中国是较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也较早地走向完备III和成熟。中国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随着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此后,官僚体制和行政机构的设置与管理制度的调整都体现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晚清时期,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王朝政治终于走向末日。但是,传统的历史惯性依然影响着近代政治生活。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历史之长久,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可比拟的。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学习有关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知识.有益于全面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也有益于深刻理解今天中国的国情。学习建议学习本专题,应当在明确中国历朝史实的基础上,掌握有关古代官制的基本知识;对于重要的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及其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也应当有所了解。同时.在学习中可以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西方古代政治制度进行比较。中国古代治世和盛世的成就,与政治制度的成功有关。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消极影响。在学习本专题时,可查阅有关资料,就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在近代以来政治生活中的影响进行思考和总结O\n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前提示♦分封制和宗法制适应西周时期统治的需要,维护了政治的稳定。♦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夏商政治形式・距今大约五千年前,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的历史阶段。这一历史阶段的突出标志是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司马迁《史记》的第一篇是《五帝本纪》,其中记录了有关黄帝、尧、舜等最早的帝王们的事迹。传说中的黄帝以战争手段平定四方,安抚万民,又分置官员,确定了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有丰富的内涵。有的学者对古史传说进行了细心的整理分析,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文化信息。有的学者还根据神话传说提供的线索进行考古调查,得到了值得重视的收获。传说夏禹治水成功后,声威上升,成为民众心目中的贤能之人,于是继承帝舜的权位,成为最高政治领袖。在禹之前,政治权力的交接通常以禅让的方式实现。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国家成为帝王的私产,王权在一姓中世袭,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礼记》中记录了孔子的一段话,其大意是:往古的“大同”时代,“天下为公”;现在的“小康”吋代,则是“天下为家”。这说明了从“天下为公〃到“家天下”的大致演化过程。据说,夏王朝进行过对南方和东方部落的战争,内部也曾经发生动乱,维持了四百余年的统治后为商汤所灭。商在建立王朝之前还是一个频繁迁徙的部落,后来逐渐强大,在中原建立了稳I古I的政权。商王朝的统治历吋六百年左右,历史遗存相当丰富,数量可观的甲骨文资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信仰系统、制度文化和经济生活。殷墟的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当时商王朝的统治者拥有空前集中的财富。在殷墟王陵区的祭祀场中,发现大批砍去头颅的人骨架,可见奴隶常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人牲”。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商代政治的另一个特点是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商王通过占卜理解天命,也通过这一手段主宰国政。■西周分封制■E3商王朝在商纣王统治时期岀现政治危机。崛起于西部的周在周武王领导下举兵伐商,得到各地许多部落的支持。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南)一战中,周击败商王朝的军队主力,占\n领朝歌(今河南淇县),商王朝灭亡。、新兴的周王朝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周的文化形式也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成为深入东北最远的一支姬姓贵族。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本人受封于鲁,在姬姓贵族封国中位居最东。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这里强调的就是周的政治文化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后来,周成王在周公的辅佐下粉碎了商朝旧贵族的叛乱,亲周的商朝】口贵族微子被指令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封于宋地(今河南商丘一带)O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西周的宗法制・E3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则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于是,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过样的由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论语•八信(音y】》记录了孔子的话“周监于二代,郁都乎文哉!吾从周。”怎样理解孔子的这句话?有人根据这句话判定孔子是一个主张历史倒退的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前提示♦实行郡县制是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秦汉“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秦汉时期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对中国政治形成了长久的影响。■“六王毕,\n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相继攻灭东方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一一秦王朝。公元前215年,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了北部边防。灭六国后,秦军又展开了统一岭南地区的战略攻势,但遭到顽强的抵抗。后来由沟通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的灵渠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经过激战,终于平定了岭南。秦在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这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秦朝还在当时被称为“四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四及甘南)的地区,开辟了“五尺道”,并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秦朝在平定六国的基础上,对周边地区施行政治控制,不仅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匈奴一.一.丿)*(卜二©九原/严头1f卜沙丘渔阳0密云咸阳Su西安O大泽乡\门、-宿州\南巴,桂林£•桂平五岭南海丿鳥©广州福州◎改©部分郡治所一ini南郡■海内为郡县■\n在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实现了地方权力向中央的集中。“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县”隶屈于郡。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县级以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亭”O郡县制与周代以来“分土建邦”的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西汉王朝继续推行郡县制,逐步削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百官公卿■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史称“三公”。丞相有左右二员,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和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有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有人称之为“九卿”。地位与之相当的还有主管京畿治安的中尉,主管宫廷工程修建的将作少府等。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不失为在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减少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但晚年的秦始皇推行极端的君主专制,行踪诡秘,君臣悬隔,身为丞相的李斯都无法与皇帝相见,朝廷大臣参与议政的制度遭到破坏。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历史上称此为“汉承秦制”。秦王朝的郡级行政机构有哪些特征?西汉儒学宗师董仲舒说“秦……重禁文字,不得挟学,弃捐礼谊而恶闻之,其心欲尽灭先王之道,而颛为自恣苟简之治,故立为天子十四岁而国破亡矣。”东汉思想家王充说“始皇前叹韩非之书,后惑李斯之议,燔五经之文,设挟书之律……殄贤圣之文,厥辜深重,嗣不及孙。”为什幺汉代学者屡屡把“挟书律”与秦朝的短命相联系?\n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前提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与帝王权力逐步强化。♦中国古代王朝设置监察机构,而这种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中国古代选宫制度的演进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三个阶段。■法令出一■秦始皇确立的“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李斯所说的“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就是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这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的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国家变成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成为一个人的政治。后來,历代官僚体制虽有所变化,但是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皇帝对于官吏有奖赏和惩办的权力,有提拔和贬斥的权力,也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君权和相权■“相〃,一般指中国古代王朝的宰相、丞相或职务相当的高级官员,他们是帝王的政治助手。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希望有所作为的帝王往往采取限制相权的方式以独揽行政大权。汉初继承秦制,丞相有相当大的权力。汉高祖刘邦和汉惠帝刘盈分别以第一代功臣屮功居前列的萧何、曹参为丞相。丞相作为皇帝的高级助手,实际上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汉武帝幼年即位,丞相把握行政大权。汉武帝主持政务之后,有意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他频繁更换丞相,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2人,其中有多人被免职或处死。汉武帝还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让他们能够随侍左右,顾问应对,参议要政。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也往往参议机要。于是,与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的“屮朝”得以形成。“中朝”乂称“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中朝”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先做岀决策。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当时,在门下省还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宋代有中书门下的设置,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职务相\n当于宰相。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又曾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宋代也曾经实行以三省长官并为宰相的体制。历代帝王调整相权,除了防范宰相擅权以外,也有力求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的因素。有时也是为了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监察机构的设置,在秦代已经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汉武帝吋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西汉时期,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御史大夫的地位仅次于丞相,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以后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御史台、都察院等。唐代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宋朝的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元朝规定,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清代都察院己经成为集行政监察、司法检察和财政审计等职能为一体的国家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在纠举官吏吋,可以采取拘捕、审讯甚至先斩后奏等手段。当然,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监察官员以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各个王朝末期的腐败,更使得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经过了“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三个阶段。“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察举制”则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科举制”是考试选官白勺制度。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一年,就诏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6年之后,他再次下诏策试贤良,并且在这一年明确规定了郡国必须选举的人数。魏晋南北朝吋期,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察举制度虽然在当时看來比较完善,但是无论从考选的对象和内容,还是从考选的方式和程序来看,都体现岀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从表而上看,科举制的实行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但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但是,科举制度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而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行省的设置■秦汉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郡、县两级,后来在郡之上又设置了州。唐代为道、州、县\n三级;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则为路、州、县。元代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即陕西行省、甘肃行省、辽阳行省、河南江北行省、四川行省、云南行省、湖广行省、江浙行省、江四行省、岭北行省。在这十大行政区域之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育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此外,行省官员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为了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述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明清时期,依然沿用行省的设置。明代的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三级: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行省)、府和县。清代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省、道、府、县四级。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专制制度下帝王有怎样的权力。材料阅读与思考朝廷疑议及百司表疏,皆密令万顷等参决,以分宰相之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旧唐书・文苑传中・元万顷传》怎样理解这里所说的“分宰相之权”?!1!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明朝初年,胡惟庸做宰相后,权倾朝野。他生杀予夺,骄恣擅权。他不仅毒死了明太祖器重的谋士刘基,还僭用皇帝专有的装饰,连呈送给皇帝的奏章,他也要先过目。凡是对自己不利的奏章,他都一律扣留。胡惟庸的恣意妄为,向皇权提岀了极大挑战,最终招致杀身之祸。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明太祖朱元璋对丞相的使用一开始就存有戒心。他认为,这种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历史纵横1376年,明太祖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n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他还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至此,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皇帝集皇权和和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废除宰相制度15年后,明太祖得意地总结道:,自古三公论道,六御分职。自秦始路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①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实录》①颉顽(xiehang),原指鸟上下飞,泛指不相上下,相抗衡。明朝皇帝担心内阁变成事实上的宰相,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有的学者评论道:明屮期以后,皇帝多不见大臣,也不去内阁。万历皇帝二十四年不上朝,从宪宗到熹宗前后竟有一百六十余年没有召见大臣,这就使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明代废宰相的最大弊病,就是使太监头子司礼太监忧了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比历史上任何朝代都更加严重,其因在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他曾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两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明太祖深感力不从心,于是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这些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岀现。后来.内阁地位H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屈机构。历史纵横1572年,明穆宗去世,其子继位为明神宗。神宗年方十岁,由张居止出任内阁首辅。他在皇太后的支持下,削弱六部职权,针对明中后期政治腐败、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起反抗的状况,大力整肃吏治,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张居正辅政十年,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但他的改革触犯了官僚地主利益,引起明神宗不满。他死后被抄家,削夺官秩。但是.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由内阁负责。但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皇权受到很大限制。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当值的翰林院学士,名义上是陪同皇帝读书写字、赋诗作画,实际上是参与机要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又在宫内设置军机处。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儿间值班用的平房。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屮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这样,军机处的设置,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n历史纵横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占老的民族之一。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三国中唯一历史延绵不断的国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从远古起,中原地区的各族先民,通过相互交往、迁徙和通婚等,逐渐融合,促进了华夏族和其他民族的形成。以后经过多次融合,彼此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了政治、经济和文化,逐步形成多民族凝聚在一起的中华民族。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为止,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这期间,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即使出现分裂也能够重新走向更高度的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明朝内阁是为皇帝提供咨询服务的内侍机构,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分析内阁和军机处的职能,看看二者对皇权的加强有何作用?中国古代历史朝代简表朝代时间朝代时间夏约前2070〜约前1600年南朝420'589年商约前1600〜前1046年北朝43旷581年西周前1046〜前771年隋58P618年春秋前770〜前476年唐61旷907年战国前475〜前221年五代十国907~960年秦前221—前207年宋北宋960~1127年汉西汉前202〜9年南宋1127〜1276年东汉25^220年辽907^1125年三国魏220~266年西夏1038、1227年蜀221~263年金1115~1234年吴222~280年元127「1368年晋西晋266~316年明136旷1644年东晋317^420年清1636^1840年(鸦片战争前)分析上表,体会“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屮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三国中唯一历史延绵不断的国家”,进而探究它们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关系。专题三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从1840年开始,为打开中国的大门,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逼近清政府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遭受严重践踏,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面对列强的屡次侵略,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谱写了一曲曲抗击入侵者的光辉篇章。中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而斗争的爱国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的生存再次严重威胁。中国人\n世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从卢沟桥事变开始,发展为以国共合作抗日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并终于在1945年8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维护了学习建议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的中国历史围绕国家主权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是列强通过一次次侵略战争,强加给清政府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拥有独立主权的中国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二是中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顽强抗击侵略并最终将侵略者赶出中国,中国重新获得独立。我们不妨进入“时空隧道“追溯这段历史,并探究导致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主要原因和中国军民是如何筑起捍卫民族尊严的历史丰碑的。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课前提示♦1840年以后,列强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一系列侵略战争。♦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门洞开■19世纪上半期,四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亚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国成为他们的理想目标。当时的中国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处在巨变的前夜。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加剧了中华民族的危机。从1840年开始,列强对屮国发动了一次又一次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0年英国发动侵华战争,1842年8\n月强迫清政府签订这一条约。其主要内容有: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之后,美、法等国又在中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军舰“巡查贸易权”、传教士传教权等特权。1894年,日木挑起甲午中日战1895年4月,日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主要内容有:割辽东半岛(后因俄国等干涉未能得逞)、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FI本;赔偿FI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H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日本获得的极大利益,勾起了西方列强对华的更大野心。甲午战争后,列强利用清政府国库空虚,争先恐后地对屮国进行政治贷款和经济投资,疯狂地在屮国设厂开矿、修建铁路,以攫取利润。1900年,英、德、法、俄、美、日、意、奥八国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旧历辛丑年)9月,《辛丑条约》签订。主要内容有: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此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他们的烧杀抢掠使数以百万计的无辜百姓流离失所;他们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丧心病狂地毁坏中华文明遗产;在政治上,强迫清政府签订割地赔款条约,破坏了中国领土、领海和司法等方面的主权完整。他们还在经济上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同吋通过政治贷款、勒索赔款、在中国设厂筑路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在列强的枪炮下,中国国门洞开,一个原本主权独立的国家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1840—1900年间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简表战争名称时间发动国家战争的主要结果及其影响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英国强迫中国签定《南京条约》,首先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国法国战争期间及战后,俄国侵占我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中法战争1883—1885年法国打开了中国的酋南门户。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日本日本强迫清政府签定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英法德意奥俄美日中国被迫与德国、奥匈帝国、比利时、西班牙、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荷兰、俄国11国签定《辛丑条约》,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n■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日木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列强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当时俄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威逼清政府于1895年冬给予俄国军舰在胶州湾“过冬〃的特权。1897年11刀,德国借口两个德籍传教士在山东巨野县被杀,派军占领了胶州湾。12月,俄国强占旅顺口和大连湾。随后,法、英、日等国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当列强在华争夺“势力范围”时,己成为世界工业强国的美国止忙于美西战争,无暇顾及中国。打败西班牙、占领菲律宾以后,美国也想染指中国,但其军事力量还不能与其他列强抗衡。为了满足美国工商界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1899年9月,美国向列强提岀了“门户开放〃政策。“门户开放”政策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同时要求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也能从中“利益均沾”。“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这一政策,由于承认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又有利于它们在华进一步扩张,因此得到列强不同程度的赞同。由此,列强在中国空前激烈的争夺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1.列强是如何侵略中国领土的?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2.中国近代民族危机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巴材料阅读与思考胶澳租界条约(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四日)第一端胶澳租界第一款……允许离胶澳海面潮平周遍一百里内,系中国里,准徳国官兵无论何时过调,惟自主之权,仍全归中国。如有中国饬令设法等事,先应与德国商定……\n第二款限……第三款……大清国大皇帝已允将胶澳之口,南北两面,租与德国,先以九十九年为……徳国所租之地,租期末完,中国不得治理,均归徳国管辖,以免两国争端—*?-dLi第一炳第一款铁路矿物等事中国国家允准徳国在山东盖造铁路二道……第四款工程各事••…第三端于所开各道铁路附近之处相距三十里内……允准德商开挖煤斤等项及须办山东全省办事之法在山东省内如有开办各项事务……中国应许先问该德国商人等愿否承办工程,售卖料物……——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阅读《胶澳租界条约》片段,你认为它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课前提示♦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奋起抵抗。主要抵抗行动有:三元里人民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台湾民众的反割台斗争和义和团反帝运动等。♦中国军民在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所形成的强大力量,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使中国沦为殖民地的梦想。■三元里抗英■面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卑躬屈膝。但是,中国人民自发组织起来,英勇抗击侵略者。1841年5月,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掠,当地人民奋起反抗,打死数名英军。随后,附近103乡的群众包围了四方炮台的英军,并诱敌至三元里牛栏岗。当吋恰逢倾盆大雨,敌军枪炮皆哑。手持刀、矛、锄把的民众乘势猛攻,人数越聚越多。英军增援部队到达后,才解救了被围英军。5月31H,三元里人民再次包围四方炮台。侵略者惊恐万分,逼迫广州知府余保纯强\n行解散了抗英队伍。英军撤出虎门吋发出告示,恫吓中国人民“后勿再犯”。人民群众当即发出《申谕英夷告示》,警告英军,若敢再来,“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左宗棠收复新疆■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西北、西南等地区。其中,控制印度的英国和与新疆接壤的俄国,都力图在新疆扩张侵略势力。新疆面临危机!1865年,中亚地区浩罕国军事头目阿古柏率军侵占新疆的喀什喝尔,两年后攻占南疆各城,成立“哲得沙尔汗国”(注:意为七城国,即喀什卩葛尔、莎车、和田、库车、叶\n尔羌、阿克苏和吐鲁番。丿,自立为“汗”。1870年,阿古柏又侵占吐鲁番和乌鲁木齐等地,将侵略势力扩张到北疆。当时,俄、英两国为控制新礦,竞相勾结和支持阿古柏政权。1871年,俄国借口安定边疆秩序,直接岀兵强占中国的伊犁地区,意图“尽新疆之地皆为己有而后已〃。为驱逐阿古柏,收复新疆,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从肃州(今酒泉)西征。他根据新疆北可控南的地形,确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仅用半年多的时间,就收复了北媼大部分领土。第二年,清军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向南疆推进,消灭了阿古柏的主力,阿古柏兵败自杀。年底,清军攻克喀什喝尔,阿古柏残部逃人俄境。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回祖国怀抱,英、俄利用阿古柏侵略中国新疆的阴谋破产。1880年,清政府再次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赴新疆统筹军务,左宗棠在哈密建立抗俄军事基地。在左宗棠的军事支持下,被遣往俄国交涉伊犁问题的曾纪泽在外交谈判中据理力争。1881年,屮俄签订了《改订条约》等条约,屮国收回伊犁,但俄国割占了屮国四部约7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884年,清政府为加强西北边礦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的建议,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控制。■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护送清军去朝鲜,返航途中遭到悬挂美国国旗的日木舰队的偷袭。海战开始时,12艘日木军舰以“一”字竖阵拉开进攻架势,北洋舰队仓促迎战。开战不久,海军提督丁汝昌身受重伤,但仍坐在甲板上激励将士。右翼总兵、“定远”舰管带刘步蟾代为指挥,将士们同仇敌t气,英勇奋战。“致远”舰中炮后倾斜,弹药用尽,管带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撞去,不幸被鱼雷击中沉没,全舰官兵壮烈殉国。“经远”舰也在受伤后冲向敌舰,在被敌鱼雷击屮、船体开始下沉时,管带林永升还带领官兵继续准确地向敌舰开炮。“靖远”舰管带叶祖珪目睹“定远”舰桅楼被毁,果断代替旗舰集队,与日舰继续战斗。“定远”舰以重炮击中日旗舰“松岛”号,使该舰弹药库爆炸,日军死伤百余人,“松岛”号也丧失了作战能力。战事持续五个多小吋,最后以日舰率先逃离战场而告终。黄海海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项目参战舰艇(艘)火炮(门)中方10191日方12272兵力(人)舰船损失伤亡人数20525艘沉没120035665艘重伤300\n注:表格中数据根据戚俊杰主编《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一书中相关数据统计得出。\n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北洋大臣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日军从海陆两路围攻威海卫,北洋舰队最终全军覆没。1895年,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全国人民坚决反对割地议和,怒斥清政府投降卖国。台湾人民“鸣锣罢市”,发布檄文,“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1895年5月,日军在台湾澳底登陆,台湾巡抚唐景嵌逃往厦门。台湾各族人民在爱国志士邱逢甲、徐曝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先后在新竹、台中、彰化、台南等地痛击口军。在台屮附近的大甲溪,口军遭到黑旗军和义军的伏击,遗尸甚众,溪水为之断流。但是,由于缺乏清政府的支持,10月,台湾全部沦陷。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以劣势装备与日军血战5个月,打死打伤日军3万多人,消灭日军主力部队近卫师团一半兵力。此后,在日本统治台湾的50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息过。■义和团反帝运动■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对列强肆无忌惮的侵略,中国人民挺身而出,掀起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注:1898年6月,山东巡抚张汝梅最早在奏报中将“义和拳”改称“义和直隶一带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参加者多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练拳习武,进行反清斗争。团”;1899年10月以后,清政府公文中开始用义和团称谓。丿源于义和拳,是山东、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引起清政府的恐慌,清政府决心尽快扑灭义和团。1899年底,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山东巡抚。袁世凯到任后,血腥围剿义和团。山东义和团转移到直隶,与当地义和团一起向京津地区发展。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后,义和团与侵略军进行了殊死的战斗。6月中旬,八国联军沿铁路向北京进犯,义和团扒铁路,毁电线,奋起阻击敌人。侵略军4天只前进了60公里,到达落堡、廊坊一带后乂遭义和团围攻,6刀底才狼狈逃往天津。八国联军进犯天津的同时,北京城里发生多起外国侵略者枪杀义和团的事件。义和团战士怒火万丈,包围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并发起猛烈进攻。不久,清政府下诏对各国宣战,义和团运动达到高峰。就在义和团浴血奋战之时,慈禧太后迫于帝国主义的强大军事压力,决定出卖义和团,向帝国主义乞降,于是指使天津清军从背后攻击义和团。义和团两面受敌,被迫退岀天津。北京陷落后,慈禧太后在逃亡西安途中,下令清军“铲除”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最终失败。义和团运动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义和团战士不畏强暴,英勇斗争,阻止了列强瓜分屮国阴谋的实现。屮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n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进行了哪些抗击斗争?作用如何?材料阅读与思考材料一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材料二——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三)……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在山东直隶两省之内,至少当有十万人数,加入此项运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三)材料三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然实则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三)阅读上述材料,结合“门户开放”政策提出的背景,思考列弓虽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原因。\n三伟大的抗日战争课前提示♦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犯下了南京大屠杀等罪行。♦在民族危机面前,国共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互相配合,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1945年,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再次振兴的转折点。■侵华日军的罪行■灭亡屮国,称霸西太平洋是口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1927年,口本在东方会议上确定了“征服满蒙”的武装侵略方针。1931年,受世界性资木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木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为了摆脱危机,日本政府趁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之机,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1937年7月7口,口军借口一名口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屮国守军拒绝后即炮击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开始全面侵华。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沦陷。之后,日军向华东和华北两个方向发动攻击,妄图在3个月内灭亡中国。8月130,日军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11月,上海失守后,日军进攻南京。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口军对放下武器的屮国军人和手无寸铁的屮国平民进行了长达6周的杀戮,30万人被杀害,还有大量的中国妇女惨遭蹂蹒。1938年5刀,日军占领徐州,打通津浦路。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日军在侵华过程中,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惨无人道地用活人进行试验,并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FI军在侵华过程中,制造了许多南京大屠杀式的惨案,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日军为了巩固和扩大占领区,实行所谓的“以华制华”政策,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实行殖民统治;进行经济掠夺和推行奴化教育。\n日军侵华期间扶植的主要傀儡政权简表名称建立时间地点汉奸头目“满洲国”1932年3月长春溥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1939年9月张家口德穆楚克栋鲁普“中华民国国民政府”1940年3月南京汪精卫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面对强大的敌人,中国军民众志成城,同仇敌烷,显示出了无坚不摧的民族凝聚力。■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面对口军的武装侵略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中国军民义愤填膺,吁请抗战,全国掀起了抗H救亡运动的高潮。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发表宣言,号召中国工农红军和人民“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口。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口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纷纷组织抗日义勇军。活跃于东北各地的义勇军给口伪军以沉重打击。1936年,屮共满洲省委将各路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国民党军队奋起抵抗。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驻守淞沪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蔡廷错、蒋光鼐等抗日将领率领下,奋起抵抗,寸土不让,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迫使日军三易主帅。1933年1月,日军进犯山海关。东北军奋起还击,安德馨率全营300官兵力战殉国。H军侵占承徳后,继续沿长城进犯,二十九军宋哲元等部英勇抗战。将士们在冰天雪地里身携手榴弹,手提大刀,与装备先进的日军拼死肉搏,使喜峰口失而复得。5月,日军越过长城各口,攻占多伦,察哈尔省危急!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联合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与日军血战五昼夜,收复多伦,将日伪军赶岀察哈尔省。爱国民众以各种方式投身抗FI救亡运动:工人罢工、募捐;爱国工商业者抵制FI货,拒收日钞,要求政府对日经济绝交。1935年,随着屮口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口救亡运动扩展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12月9日,北平数千名学生为反对华北自治,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这就是一二九运动。一二九运动以后,平津学生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南下深人工厂、农村和军队进行抗日宣传。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向前来督战“剿共”的蒋介石发动兵谏,要求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的斡旋下,\n蒋介石被迫接受张、杨的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口的序幕。■全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8月13H,日军制造八一三事变,威胁南京!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己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八一三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在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注:1937年9月,按照全国统一战斗序列,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改编为第十八集团军。),朱德、彭德怀分别任正副总指挥,下辖第一一五师、一二。师、一二九师;以后,又把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叶挺、项英为止副军长。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从此,抗日战争发展成为有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全民族抗战。注:②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卷)。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国民党在正而战场组织多次战役,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共同抵抗H军的侵略。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中国守军进行了淞沪会战。40余万中国军队同20多万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及其周围地区激战3个月,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10月中旬,大规模口军增援上海,向吴淞口附近的蕴藻浜、京沪铁路北侧的大场地区猛攻。屮国军队约10个团3万人,组成三路敢死队,对FI军实施连续四昼夜的反击,敢死队官兵前仆后继,浴血拼杀,最后大部分战死,谱写出淞沪会战中最悲壮的一幕。淞沪会战期间,国民政府组织了太原会战。八路军开赴山西,参加会战。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千余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1938年春,在徐州会战中,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山东台儿庄对日军进行堵截。中国官兵奋战一个多月,以损失1・95万人的代价,消灭日军1万余人,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正而战场的抗战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未能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则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战场。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会后,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n1937年9月,陕廿宁边区政府成立,首府为延安。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FI根据地的指挥屮枢和总后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军民粉碎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的“扫荡”、“蚕食”和“清乡”。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进行了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歼敌4万多人,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蒙占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少数民族的抗日武装队伍,在反“扫荡”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敌后战场发展成为抗H战争的主要战场。同时,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继续抗击日军的进攻。1940年5月,在湖北枣宜会战中,国民党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率部与敌人奋战九昼夜,壮烈殉国。■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12月9日,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德、意宣战。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中国战区盟军最高统帅部成立,蒋介石任最高统帅。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1944年春,敌后抗H军民发起局部反攻。为取得抗H战争的最后胜利,1945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当时党的任务: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这次大会为争取抗H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1945年5月,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7月,屮、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8月,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击溃日本精锐部队关东军;美、英等国在太平洋集结重兵,准备在日本登陆。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在强大的压力下,8月15H,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并于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10月25日,台湾光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8年抗战,中国军民伤亡人数在3500万以上,直接损失达1000\n亿美元,间接损失达5000多亿美元,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n了巨大贡献。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战场名称开始时间终止时间小计欧洲战场1939年9月1日1945年5月8日4年8个月零8天苏德战场1941年6月22日1945年5月8日3年10个月零17天太平洋战场1941年12月8日1945年9月2日3年8个月零26天中国战场1931年9月18日1945年9月2日13年11个月零16天苏联对日作战1945年8月9日1945年9月2日25天1.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2.为什么说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结合以上数据,请思考:为什么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n1.结合史实,谈谈对中国近代史是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勾结,逐步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的认识。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史实,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通过对这一专题的学习,你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情感交流方面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疑问?有没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为完成这个任务,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前仆后继,谱写了一篇篇感人的的乐章。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它在反对封建统治的同时,也反对列强侵略,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最终失败。清朝末年,资产阶级组建了政党,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发动了辛亥革命。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为中国的进步开启了大门。五四运动期间,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中国革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并最终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结束,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学习建议本专题主要讨论的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包括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和无产阶级领导的\n新民主主义革命。那么,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究竟有何联系与区别?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学会使用比较的方法,在比较中掌握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异同,从而发现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体会缜密的历史思维的乐趣。—太平天国运动课前提示♦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政府腐败统治与列强侵华下的产物。♦《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资政新篇》提倡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农民阶级由于自身阶级的局限性,不能担当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重任,但是,他们是近代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鸦片战争后,外国产品大量涌进中国,使沿海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失去生计。清政府的沉重捐税和地主的土地兼并与盘剥,加Z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使各地群众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特别是两广地区,反抗斗争更为激烈。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在酝酿之中。洪秀全受西方基督教的影响,将基督教与屮国的民间宗教相结合,创立了“拜上帝会”组织。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四桂平县金田村率众起义,起义军称“太平军”,建国号“太平天国”。不久,洪秀全称“天王”。9月,太平军攻占永安后,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并决定由东王节制诸王,初步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基础。1852年4月,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北上进人湖南,途屮发布了《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等重要文告,太平军迅速壮大。1853年初,太平军攻克武汉三镇,声威大震。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洪秀全宣布改南京为天京,定都天京,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革命政权。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分兵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围三次战役。北伐军经两年奋战,虽遭失败,但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在北方的统治。西征的胜利使太平天国控制了安徽、江西和湖北的人部分地区,为太平天国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根据地和物质基础。天京突围的战斗打垮了威胁天京的清军江北、江南大营,从而巩固了天京。至此,太平天国进人军事上的全盛吋期。■《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1853年冬,太平天国制定并颁布了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天朝田亩制度》,提出\n了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归国库的分配原则。他们试图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这个制度所制定的平分土地的办法,并不切合实际。要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天朝IU亩制度》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行过。1859年,为了振兴太平天国,洪仁王干提出《资政新篇》,倡导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主张中央集权,反对结党营私,提倡广开言路;主张仿效西方资本\n主义的某些制度,发展工矿、交通、邮政、金融、水利等事业;准许私人开办工业,奖励科技发明;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兴办学馆,建立医院,设立社会福利机构。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吋中国人向四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遗憾的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因而《资政新篇》未能真正推行。■从天京事变到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达到军事上的鼎盛期后,内部岀现了严重的危机。天王洪秀全和东王杨秀清为了太平天国的军政大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破坏了太平天国领导集团起义初期的团结和谐局而。1856年8月,洪秀全密诏韦昌辉、石达开回天京。不料韦昌辉回天京后,杀了杨秀清及其家属,总揽天国大权。石达开返回天京,斥责韦昌辉滥杀无辜。韦昌辉对石达开又动杀机,石达开连夜出逃。韦昌辉接着又围攻天王府,妄图加害天王。洪秀全不得已下诏诛杀了韦昌辉。石达开重回天京,但洪秀全对他疑忌重重,不予重用,石达开负气带着10万精兵出走,继续抗清。天京事变和石达开率军出走,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微的转折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开始同清政府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太平军同侵略者进行了英勇斗争,先后多次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1864年,英国人戈登率领的“常胜军〃和李鸿章率领的淮军一起进攻苏南,左宗棠率领的湘军进攻浙江,太平军相继失去了苏州、常州、杭州,天京及其附近地区也处于清军的围攻之下,形势日益危急。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天京不久陷落,守城将士大多壮烈牺牲。中国历史上这场规模空前的农民战争,最终在屮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狠狠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说明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1.有人认为,《资政新篇》在经济纲领上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否定。试谈谈你的看法。2.“农民可能充当一种极端保守的角色,也可能充当一种具有高度革命性的角色。”试结合有关史实评析这一观点。材料一太平天国领导人曾对在华的外国使节说:“尔等如帮助满人,真是大错,但即令助之,亦是无用的。”\n材料二平定时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但)害人之物为禁。《太平天国文书汇编》试分析太平天国的外交政策。二辛亥革命课前提示♦资产阶级成立中国同盟会,发动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武昌起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逐渐暴露无遗,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应运而生。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在中国人面前第一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随后,其他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建立。为加强革命力量的联合,1905年,兴屮会、华兴会、光复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主要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一一中国同盟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1911年4月,同盟会在广州发动黄花岗起义。黄兴亲率120余名革命党人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终因敌我力量众寡悬殊,80余人壮烈牺牲,起义失败。革命党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进程的发展。在革命党人频频发动武装起义的同时,人民群众也不断展开斗争。1911年5月,全国范圉的保路运动兴起,要求收回被清政府出卖的修筑铁路的主权。清政府派湖北新军前往镇压规模最大的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湖北革命党人决定乘机发动起义。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始终坚持在新军和知识分子中发展革命力量。湖北新军共有15000余人,参加共进会和文学社的就有5000余人。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次日,起义军攻克总督衙门,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中华民国的建立■\n1911年12月,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注:五色旗,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华民国国旗,以红、黄、蓝、白、黑五色象征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対靈篠,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随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各部实权基本上掌握在同盟会成员手中,是一个以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和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屮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屮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吋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即实行责任内阁制;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座丰碑。■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武昌起义爆发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逐渐攫取了清政府的大权,并向南方革命党人施加压力。孙中山为争取袁世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表示如果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得到孙中山的保证后,加紧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宣告结束。清帝退位后的第二天,袁世凯通电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南京参议院提岀辞职。接着,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3刀,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国家的主人。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n1.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2.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大多数人认为“袁世凯尽管不好,我们要希望他好,要用诚恳的劝告,严密的监视,感动他,鼓励他,使他不能不好”。孙中山认为“袁氏可为善,勿逼他为恶”,“他(指袁世凯)不承认共和则已,既已承认共和,若是一朝反悔,就将失信于天下,外国人也有不能答应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材料阅读与思考: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为先知先觉者所决志行之,则断无不成者。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上面是孙中山的两句名言,结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认识。三新民主主义革命课前提示♦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组建统一战线,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在英、美、法等国的操纵和日木的威胁下,和会无理拒绝了中国收冋国家主权的正当要求,决定将德国侵占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举国震惊,五四运动由此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合,举行游行示威。他\n们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一致要求惩办亲口卖国贼。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大批军警镇压,逮捕了许多学生。第二天,北京学生宣布罢课,各地学生纷纷响应。从6月初开始,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给北洋军阀政府以强人压力。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中国外交代表团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的实践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使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途径。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社会广泛流传。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启蒙宣传,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毛泽东、董必武等13名代表参加了大会,共产国际也派代表列席会议。大会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会议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次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是屮国近代以來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国民革命■1922年至1923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出现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但是,在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残酷镇压下,工人运动遭受严重挫折。中国共产党由此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之后,孙中山深感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决定“以俄为师”,同意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同中国共产党合作。1924年初,屮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同意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在各地工农群众的支持下,北伐军连克武昌、九江、南昌。1927年初,北伐军直捣南京、上海。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但是,在国民革命如火如荼地进行的时候,革命阵营内部却隐藏着危机。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它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但是,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由于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国民革命最\n终失败。■“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国民革命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秘密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大小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在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土地革命。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有了保障。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作战,努力发展生产。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大为震惊。从1930年到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五次“围剿”。前四次“围剿”均被红军粉碎。但是,第五次反“围剿”的时候,博古、李德等人执行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路线,致使红军损失惨重。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传移,开始长征。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1935年10月,屮央红军同在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第二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红军长征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937年,口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屮国共产党的积极倡导下,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经过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华民族取得了近代以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饱受战乱蹂蹒的中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但是,蒋介石坚持内战和独裁的方针,在美国的支持下,阴谋发动内战,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n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解放区军民不断粉碎敌人的进攻。1947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经过一年多的斗争,解放区1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1948年9月至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至此,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数千年来中国社会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当家做主,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从根木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这为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前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一个人口占全人类四分Z—的大国里扫荡了帝国主义的势力,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这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表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1.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何关系?2.1925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试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28年的历史来论证毛泽东的观点。材料阅读与思考阅读以下材料,思考“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中国革命会出现“列宁主义趋向”?“这种趋向的中国化”是如何实现的?\n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中国还存在一种“另类”的乡村政权,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红色苏维埃政权。屮国的苏维埃政权虽然始终在农村,来源却很洋气,是直接从苏俄引进的。苏维埃的意思是代表会议,是十月革命后苏俄的新型政权组织形式。然而,对于当时的中国农村而言,苏维埃的原义实在是过于生僻了。农民根本弄不清起苏维埃是怎么冋事。广东的农民知道著名共产党人苏兆征,因此就把苏维埃当成苏兆征的弟弟;而湘赣边区的农民则管苏维埃叫“埃政府”,因为当地方言“埃”就是我的意思。实际上,农民的这些误解是有几分道理的,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他们理解的苏维埃,就是共产党的政府和“埃(我)政府”O这也是在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和包围中,这种政府依然能够立得住的原因之一。苏维埃运动在屮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摘编自张鸣:《红色的个案——苏维埃乡村追求》1.通过分析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比较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不同特点。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n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通过对这一专题的学习,你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情感交流方面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疑问?有没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为新中国的建国纲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的政治建设举步维艰,甚至一度陷入瘫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逐步确立起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家的基本方略,家的政治建设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香港、澳门的回归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也为解决台湾问题指出了光明的前景。.学习建议:本专题主要讨论的是新中国政治建设和实现祖国统一的历史进程,\n内容包括新中国重大政治制度的确立、曲折发展和完善,“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其实践。我们可以将中国近代有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与课文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进行简略对比.从而加深我们对新中国政治建设内容的理解;我们还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和探讨20世纪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前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的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1954年宪法规定中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三大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筹建新中国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重大而迫切的问题。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毛泽东在政治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屮心。报告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后,毛泽东等率中共中央机关前往北平,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迅速展开筹建新中国的工作。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开幕。大会代表对各项会议报告和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人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重要文件。《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大会选举产牛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n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决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会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召开由选举产生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在此基础上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随后,全国各地普遍开展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在此基础上,自下而上逐级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成立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大会经过充分审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o《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根木大法的形式,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木政治制度。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展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宪法还规定了公民的基木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由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协章程指出,为了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共同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人民政协需要继续存在和发展。它符合宪法中规定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的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这一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拥护,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n和共同发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使新中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止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宪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级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依据宪法的规定,全国有条件建立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逐步成立了民族区域自治机构。到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成立。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1.试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国家政治建设的历史意义。2.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形成过程。F材料阅读与思考以下材料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节选内容。阅读后请思考:为什么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第二十七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一)修改宪法;(二)制定法律;(三)监督宪法的实施;(四)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入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组成人员的人选;(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和委员的人选;(七)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八)选举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九)决定国民经济计划;(十)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决算;\n(十一)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划分;(十二)决定大赦;(十三)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十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认为应当由它行使的其他职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课前提示♦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中国从此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革命委员会的成立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和国家政治发展中具有转折性意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新时期的治国方略。■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随着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起步,从1953年开始,国家开展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木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称“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胜利完成,中国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是中国社会在20世纪实现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伴随着这种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变革,探索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之路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重申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健全国家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大会同时强调,在全党要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n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毛泽东把在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进一步扩大化,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面临资木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认为只有通过“文化大革命〃,公开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才能把所谓“走资派篡夺了的权力”夺冋来。这成为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在思想方面的主导原因。1965年11月,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成为引发“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这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陈伯达、康生、江青、张春桥等组成的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成为实际上不受中共中央政治局约束的、领导“文化大革命〃的指挥机构。与此同时,毛泽东写信支持红卫兵的造反精神,红卫兵运动在全国迅速兴起。1967年1月,由张春桥、姚文元等策划,以王洪文为首的上海造反派组织冲击屮共上海市委,夺取了上海市的党政领导大权,毛泽东对此予以支持。接着,在很短的时间里,全国各地掀起一场由造反派夺取党和政府各级领导权的狂暴行动,全国陷入新中国成立以来空前的社会大动乱之中。到1968年9月,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先后建立起新的权力机关一一革命委员会。这是一个集党、政、军和立法、司法大权于一身的权力机构,形成党政合一、政企合一的一元化领导体制。这实际上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根木政治制度一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8年吋间里,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没有举行过一次会议,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也被迫停止了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地方组织的许多负责人受到无情批判和斗争,各级政协相继停止了一切活动。“文化大革命”使国家的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历史的伟大转折■1976年10月,中共中央采取断然措施,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历吋10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了。由于没有在思想上彻底清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年时间里,党和国家的工作一直在徘徊中前进。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十一届三中全会Z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提出解放\n思想,实事求是,保障人民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等思想,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拥护,实际上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及时果断地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会议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中国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吋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入政治建设的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强调必须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邓小平的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经过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强调国家的根木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宪法还对国家机构的设置、职责、管理体制等规定做出重大调整。1982年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脚步在不断加快。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行了阐述,提岀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宪法》第五条第一款,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n1.“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发动起来的?它给党和国家的政治建设带来了哪些危害?2.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子材料阅读与思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述没有制定岀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在讲话中提出了保障人民民主和加强法制的重要性。结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史实,说一说中国在治国方略方面有什么重大变化?\n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课前提示♦从《告台湾同胞书》到邓小平的多次谈话,“一国两制”伟大构想逐步形成,其基本内容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一国两制”的构想■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要求。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建议海峡两岸实行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就实现祖国统一问题提出九条方针政策,提出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之间的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阐明了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这些方针政策受到海峡两岸人民的欢迎。在中共中央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化的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后来,他又在多次谈话中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进行了全面阐述。邓小平指岀,所谓“一国两制”,“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木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了这一伟大构想,并获得大会通过。■香港、澳门回归・“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n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鸦片战争后被英国占领。新中国成立后,为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封锁,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中国没有立即收回香港主权。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从来不承认关于香港地区的三个不平等条约(注:三个不平等条约是指英国强迫清政府分别于1842年、1860年和1898年签订的《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声明将在适当时机收回香港主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解决香港问题的时机渐趋成熟。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邓小平等就香港问题与她进行会谈。邓小平提出,屮国收回香港主权问题,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案解决,同时坚决否决了英方用主权换治权的提议。双方最后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开始进行香港问题的磋商。经过二十多次艰难激烈的谈判,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这个文件的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o联合声明宣布:屮国政府决定于1997年7月1H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政府届时将香港交述给中国。在联合声明中,中国政府郑重宣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香港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香港将继续保持自由港和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地位,继续同各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有关的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经济关系。199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的原则,在广泛吸收香港各界人士意见的基础上,起草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7年6月30口午夜至7月1口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隆重举行。在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庄严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1987年4月,屮国政府和葡萄牙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o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和葡萄牙两国政府在澳门如期举行了政权交接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宣告成立。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人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并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1979年元旦,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的当天,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n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国民党军据守的岛屿,从而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1980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逐步被打破,从台湾到祖国内地定居、探亲访友、采访观光及经商投资的人员不断增加,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两岸交流日益频繁。与此同吋,海峡两岸开始了一些具有政治意义的接触与会谈。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推动了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1995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指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讲话体现了党和政府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的决心和诚意,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指引下,经过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祖国大陆与台湾结束了长期隔绝的局面,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体育等各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利互补的局面初步形成。对于台湾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中国政府重申: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海峡两岸的对话和谈判,什么问题都可以谈;我们寄希望于台湾当局,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坚决制止任何制造分裂的图谋,为尽早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不懈奋斗。自我测评1.简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及其基本内容。2.为什么说“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就是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香港问题,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台湾问题。只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而采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就必须既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英国的实际情况,就是说,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使三方面都能接受。如果用社会主义来统一,就做不到三方面都接受。勉强接受了,也会造成混乱局面。即使不发生武力冲突,香港也将成为一个萧条的香港,后遗症很多的香港,不是我们所希望的香港。所以,就香港问题而言,三方而都能接受的只能是“一国两制”,允许香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保留自由港和金融中心的地位,除此以外没有其他办法。——1984年12月19日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谈话\n材料中说的“三方面”是哪三方面?为什么说“一国两制”是一个“三方面”都能接受的方案?1.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过程。2.“文化大革命”对中国国家政治制度的严重破坏有哪些主要表现?试探讨其历史教训。3.举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新进展。通过对这一专题的学习,你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情感交流方面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疑问?有没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正值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之际。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外交出现重大突破的时期,其关键是中美关系的缓和。作为这种缓和的第一步,中国的“乒乓外交”轰动了世界。随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益、尼克松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等一系列事件的进展,中国的对外关系出现了全新的局面。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形势的特点和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外交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取得了令人礪目的外交成就,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独特的建设性作用。\n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就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双向互动过程。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曲折发展,中外交流变得日趋频繁,中国的重大外交举措与世界局势的变化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在这一专题的学习中,应注重用世界的眼光来观察中国外交,进而考察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前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采取的外交方针.概括为三句话:“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成为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走向国际舞台的外交实践。■“另起炉灶”与“一边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吋,正值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之际。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本着这一总原则,毛泽东把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形象地概括为三句话,即“另起炉灶”、“一边\n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就是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这就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一边倒”,就是新中国政府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一边倒”的方针不仅表明了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也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清除帝国主义在屮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以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新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赢得了世界进步力量的支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的次日,苏联政府第一个照会中国政府,宣布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断绝同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关系。随后,保加利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家相继与中国建交。与此同时,根据“另起炉灶”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中国政府领导人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1949年12月,毛泽东率中国政府代表团乘专列前往莫斯科访问。这是新屮国成立以后第一个赴外国进行正式访问的政府代表团,也是毛泽东的首次岀访。中苏两国领导人磋商了需要在各领域合作的一些基木原则后,1950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总理兼外长周恩来一行抵达莫斯科,与苏联方面讨论各项条约的具体内容。2月14H,中苏两国领导人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了隆重的《屮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字仪式。《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以及其他一系列经济援助协定的缔结,对于加强和巩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n■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以主动的姿态,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岀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它作为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并被写进双方签署的协定中。1954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屮印、屮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在屮印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不久,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又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修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从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走向国际舞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崭露头角并取得一系列成就的时期。1954年4月至7月,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赴日内瓦,出席有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参加的旨在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外长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当日内瓦会议陷于僵局的时候,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推动了会议的进展,并最终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从而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1955年4刀,在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29个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会议,即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屮国政府派出以周恩來为团长的代表团出席会议,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会议期间,而对帝国主义国家对会议的干扰破坏,以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和分歧,周恩来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他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來立异的”,他呼吁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合作。周恩来的发言,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热烈赞扬和拥护。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亚非会议所显示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被人们誉为“万隆精神”。\n1.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形势,试分析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必要性。2.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白近代以來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发言亚非会议与会各国存在的“异”和“同”分别是什么?周恩来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的?\n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二外交关系的突破课前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中国外交战线的重大胜利。♦中美关系缓和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取得突破的关《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成为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具有重要意义。■重返联合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一直被台湾的蒋介石集团所占据。中国政府为恢复自己的合法席位进行了长期斗争。20世纪70年代后,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广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日益成为国际事务屮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美国政府坚持了二十多年的孤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也逐渐破产。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在历届联合国大会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美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方案,即同意北京和台北都拥有联合国席位。基辛格秘密访华时曾以此试探中国,被周恩来拒绝。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立即将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这就是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这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从\n此,中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n■中美关系解冻・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出现重大突破的关键性一环是中国同美国关系的逐步缓和。1971年3月,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木举行。4月,毛泽东亲自决策,批准中国乒乓球队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这在世界外交史上被称为“乒乓外交”。通过“小球转动大球〃,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在世界上引起巨大轰动。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会谈结束后,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就双方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公告发表,引起了世界震动。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会见毛泽东主席,并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双方在公报中申述了各自的原则立场,双方都认为要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反对霸权主义的威胁。在长期阻碍两国改善关系的台湾问题上,美方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岸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岀异议。”《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两国间《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在公报中,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从此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本政府长期追随美国,釆取敌视屮国的政策,并与台湾方面保持着“外交关系”。当美国政府避开日本,先行一步进行同中国和解的外交活动后,引起日本朝野极大震动。日本舆论强烈要求尽快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为日本取得一个在政治和经济上同各国竞争的有利地位。在日木许多对华友好的政党、社团和人上的推动下,1972年9月,口本政府首相IB屮角荣來华访问。毛泽东主席会见01屮角荣,周恩来总理与其举行了会谈。中日双方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声明指出: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建立外交关系。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木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后,日本同台湾当局断绝了“外交关系\1973年初,中日两国互设大使馆,互派大使,并陆续签订贸易、航空、海运、渔业和科技文化等一系列协定,使这些方面的交往得到很快的发展。中日邦交的正常化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n这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为什么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中国外交战线的一个重大胜利?2.简述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解冻对中国外交关系的意义。材料阅读与思考冋顾《联合国宪章》的原则,考虑到,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利对于维护《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组织根据宪章所必须从事的事业都是必不可少的。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决定:恢复屮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以上是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第2758号决议内容的节选。这一历史性决议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n课前提示♦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科学判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基本依据,不结盟是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首倡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的首次历史性会晤,标志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独特的建设性作用。♦参加和主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在推动和开创新型区域合作方面的重要成就。■外交政策的调整■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中国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新中国成立后,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及周边形势下,中国政府一直强调存在战争的危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反复强调,虽然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发展,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做出的新的科学判断,成为新时期中国确定对外关系方针的一个出发点。在对战争与和平做出新的科学判断的基础上,邓小平于1985年3月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重要论断。他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邓小平强调,要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具体表现,就是不结盟。1984年,邓小平在与拉丁美洲一个国家的首脑谈话时提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坚定地站在世界和平力量一边,谁推行霸权主义就反对谁,谁发动战争就反对谁。中国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国家的正常关系,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以社会制度、意\n识形态或价值观念的不同为借口,对别国的主权和内政进行干涉。中国对外关系方针的调整是国内工作重点转移的要求和反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全国关注的重点,这就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邓小平对此进行了深刻阐述。他说: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我们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要求从对外关系上进一步实行开放政策。实行对外开放,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出发点。■活跃的多边外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对联合国事务的全面参与1971年1978年1980年1981年1984年1988年中国在联中国成屮国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中国当选中国成中国成为联合国合国教冇、为联合织;中国参加联合国裁军为联合国为国际维持和平行动特科学及文国粮农工作会议;中国在国际货经济与社原子能别委员会成员,化组织中组织成币基金组织的代表权得到会理事会机构正并于次年首次派的合法席员国恢复,同时恢复在世界银人权委员式成员员参加联合国维位得到行的合法代表权会成员国国和行动2000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在美国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江泽民在大会上阐述了中国关于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国际关系民主化、加强联合国作用、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的立场。会议期间,在屮国倡议下,联合国安理会屮、法、俄、英、美五个常任理事国的首脑举行了历史上首次会晤。会晤结束后,五国领导人发表了会晤文件。应中国要求,会晤文件中加入了五个常任理事国承诺捍卫《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维护安理会权威和加强联合国作用等重要内容。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來越大的建设性作用。■推进新型区域合作■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和开展多边外交的基础上,中国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1993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美国西雅图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这是白1989年11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以來举行的最高级别的会议。2001年10\n月,中国第一次举办了高级别的大型国际会议一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会议中,中国政府提出了加强合作、使各个成员国从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中受益的目标,促进了亚太经济合作的健康发展。从“上海五国机制”到多边合作组织一一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是这一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突岀成就之一。1996年4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会晤,共同签署了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相互信任的协定,并确立了五国元首定期会晤的“上海五国机制”。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2001年6月,“上海五国机制〃发展成为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一一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进程是当代国际关系中一次重要的外交实践,它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始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对推动建立公止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自我测评1.简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外交政罠做出调整的基本依据及其具体实践。2.概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开展的重要外交活动及其成就。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各种区域性、洲际性的合作组织空前活跃。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在增强。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各国人民要求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阅读材料,说一说中国政府对国际形势的基本判断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国在改革开放时期始终奉行的外交方针。\n专题学习小结与测评专题小结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和实践新中国成立的国际环境“另起炉灶”、“一边倒”与“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中苏同盟互助条约》I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中印联合声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j中缅联合声明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走向国际舞台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重大突破之重返联合国外交关系的突破{重大突破之二——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重大突破之三——中日邦交正常化外交政策的调整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科学判断不结盟政策'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活跃的多边外交——中国在联合国事务中的建设性作用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广国与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1.概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成因。\n2・为什么说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外交取得突破的时期。3.简述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主要成就。通过对这一专题的学习,你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情感交流方面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疑问?有没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on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优秀的政治文化遗产。希腊民主政治与罗马法律制度,集中代表了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杰出成就。它与近现代西方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有着历史的传承关系。本专题分别讲述了古希腊城邦民主制度的特点、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和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它们形成和复杂背景和深远影响;揭示了民主与法制是人类社会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是衡量时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是否健康的关键所在。民主与法制是良好的社会制度规范与政治环境的保障,它为公民生活提供自由与安全的空间;为公众利益制定公平的原则,是社会公正的基石。了解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律制度的建设过程,认识其对现代社会政治的影响.对于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学习建议任何历史事物的存在,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在了解希腊民主政治与罗马法律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要注意思考如下问题:是什么原因促成希腊、罗马创造出如此辉煌的古代政治文明?这两种政治制度各有哪些特\n点?它们的优越性与局限性又表现在哪里?古代希腊、罗马的民主与法制产生于希腊、罗马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只有结合当时希腊、罗马的特殊历史条件,并把它们置于整个古代世界的视野之中,与同时期其他文明的政治法律制度相比较,才会深刻认识希腊、罗马这两种政治法律制度存在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并从中得出有益的启ZE。一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课前提示♦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古希腊文明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希腊便利的经济文化交往条件,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平等互利的观念,是民主政治产生的基本条件。■蔚蓝色的希腊・古代希腊地处地中海东部,扼欧、亚、非三洲要冲。它的地理范围大致以希腊半岛为中心,包括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西部沿海、爱奥尼亚群岛以及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的殖民地。在希腊,找不到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开阔平原,连绵不绝的山岭沟壑将陆地隔成小块。但是,浩瀚的海域却赋予希腊先民以广阔的发展空间。这里海岸曲折,港湾众多,绿岛相连,地中海式气候温和宜人,海洋资源条件得天独厚。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希腊的历史和文化。耕地缺乏和土地贫瘠限制了粮食的生产,而冬季多雨、夏季干热的地屮海气候有利于葡萄和橄榄的生长。为了维持生计,希腊人通过海外贸易岀口葡萄酒、橄榄油、陶器等物品以换回粮食。另外,为\n了解决人口不断増长与土地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希腊人还进行大规模的海外殖民活动。优越的航海条件为这些海外活动提供了极大便利。海洋是希腊人联系外部世界的大通道,是维系古希腊文明发展的牛命线。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及其他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了平等互利的观念。这一切都有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充满活力的城市国家・公元前8世纪左右,希腊人先后在各地建立了数以百计的城市国家一一城邦。城邦往往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的一些村落,辖地不过百里,人口不过数万,始终保持着小国寡民的状态。各城邦从建立之初便十分珍视独立自治,也没有任何一个城邦具有征服其他城邦的绝对实力。因此,希腊的城市国家一直没有像东方国家那样发展成为统一的帝国。在彼此分立的同时,各城邦又通过频繁的交往保持着密切联系。他们拥有基本一致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共同遵守和信仰德尔菲城阿波罗神庙的神谕①,共同参加奥林匹亚竞技会。城邦是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一般来说,城邦里的公民在与王权和贵族的斗争屮往往占据一定的有利地位,君主专制始终没有发展起来。在小国寡民的形势下,公民有较多机会直接参与城邦的公共事务。由于十分珍惜自身的政治权利,在保卫城邦和建设家园的过程中,公民的积极性被广泛调动起来。公元前490年,在马拉松迎击来犯之敌波斯前,雅典司令官米太亚德对雅典士兵做了战前演说:“雅典将披上奴隶的枷锁,还是永远保持其自由,关键就在你们。”雅典将士群情激昂,为了城邦的独立奋勇杀敌,大败波斯军队。除了民主政治以外,希腊城邦的特色还表现为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繁荣的思想文化。城邦是各种商品的集散地,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之间贸易活动频繁。有些拥有天然良港的沿海城邦,在工商业和农业方面发展到了较高水平。城邦也是希腊的文化中心,积淀、吸纳、汇集了古希腊乃至整个地中海世界的文化资源。希腊人在此基础上施展才华,创造出富含民主意识与科学精神的城邦文化。那些闪耀着非凡智慧与天才灵感的史诗、戏剧、雕塑作品以及哲学、史学和医学、儿何学等自然科学成就,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品。■希腊的公民■公民是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是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公民通常由一个城邦的成年男子组成,他们有资格参加各种公共活动,有权利参与城邦行政与司法事务。①德尔菲,希腊北部的一个城邦,该城有一座供奉太阳神阿波罗的神庙。据说这座神庙发布的预言非常灵验,几乎所有希腊城邦都信奉德尔菲神谕。希腊城邦大多重视公民参政素质的培养。公民从小接受书写、修辞、演讲、音乐和体育等各方面的系统训练,以使身心获得全面发展。城邦公共教育和家庭私人教育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培养思维敏捷、身体强健、能言善辩的合格公民。希腊公民珍视个人自由,敢于表现个性,不屈从于权威;善于从事政治和文化艺术活动,追求智慧与平等。一般来说,他们衣食简单,不太过问钱财,妻子为他们操持家务,奴隶为他们耕作或照看买卖,他们自己则岀入于会堂、广场、集市、剧院、法庭、神庙等公共场所,倾听演说,发表政见,参与表决,观看表演,以极大的热情和自豪感投入到城邦政务中去。在民主制度极盛期的雅典,无论财产状况如何,公民们都能享有平等的参政权。希腊公民还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在有多个城邦集会的场合,各城邦公民往往将自己城邦的利益看得至高无上。那些为白己城邦赢得荣誉的公民会得到很高的奖赏;而叛国者则被他的城邦剥夺公民权,最终落个妻离子散、倾家荡产的下场。所以,亚里士多德说:“不能认为每一位公民属于他自己,而要认为所有公民都属于城邦。”\n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圏子。——黑格尔:《历史哲学》海也者,能发人进取之雄心者也。陆居者以怀土之故,而种种之系累生焉。试一观海,忽觉超然万累之表,而行为思想,皆得无限自由。彼航海者,其所求固在利也。然求之之始,却不可不先置利害于度外,以性命财产为孤注,冒万险而一掷之。故久于海上者,能使其精神日以勇猛,日以高尚。此古来濒海之民,所以比于陆居者活气较胜,进取较锐。——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关系》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你同意黑格尔与梁启超对海洋民族与大陆民族特性的分析吗?为什么?二卓尔不群的雅典课前提示♦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石。♦雅典民主政治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雅典是希腊最负盛名的城邦之一。发达的商品经济、健全的民主政治体制和辉煌的古典文化,使雅典不愧为“全希腊的学校”。其中,雅典的民主制在各城邦中最为发达完备,这种政治制度堪称古代西方世界政治文明的典范。雅典民主制的建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它是平民与贵族反复斗争的结果。在雅典国家形成之初,城邦里的4个部落各自为政,贵族垄断了一切大权。公元前6世纪初,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雅典新兴的工商业者阶层。他们不满贵族专权,要求发展城邦民主政治,促进工商业繁荣。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言,开始民主改革以缓和社会矛盾。经济上,梭伦颁布“解负令”,使那些因贵族盘剥而沦为债务奴隶的人重获自由,并实行一系列措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政治上,他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4个等级;由4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设立雅典最高法院一一\n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梭伦在改革屮既不迁就贵族,也不偏袒平民,收入最少的第四等级不享有担任政府官职和参选“四百人会议〃的权利。这种中立政策未能彻底化解社会矛盾。但是,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公元前506年,执政官克利斯提尼继续进行民主改革。他将原有的那些部落的地盘加以改造,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选区,并以抽签方式从10个选区中各选50人组成“五百人会议〃,以代替原来以部落为基础的“四百人会议”。“五百人会议”享有很大的权力,并且对所有等级的公民开放,在公民大会闭会期间,负责处理大部分城邦政务。相当于国家元首的每日轮值主席也从“五百人会议”中产生。此外,还由10个选区中各选一人组成“十将军委员会〃。对于某些别有企图的野心家,克利斯提尼制定了“陶片放逐法”。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的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他们予以政治放逐。总之,克利斯提尼以新的行政选区制度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雅典国家由此最终形成。这次改革使雅典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黄金时代”的公民民主■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449年,希腊城邦与波斯帝国之间爆发战争。雅典与希腊另一著名城邦斯巴达领导各邦浴血奋战,最终打退了波斯的侵略。这场战争是对希腊城邦制度和雅典近百年来民主改革成果的一次检验。战争的胜利,使希腊免受波斯帝国的统治,从而保存了西方古代民主政治的火种,同时也开启了希腊文明史上最为鼎盛的“古典时代”①。雅典民主政治在希波战争期间取得新的进展。雇工贫农踊跃参战,其政治地位也随之大大提高,由平民和工商业者组成的民主派一直十分活跃。公元前443年至公元前429年,民主派领袖伯里克利连任首席将军。在这15年屮,雅典不仅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上取得辉煌成就,其民主制度也发展到很高的程度。伯里克利执政时代是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民主政治主要表现在: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牛;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由民众组成的“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五百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最高权力;为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参加国家政治事务,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由此,贵族的政治权力被大大削弱To■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由于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雅典民主政治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就其民主的范围而言,雅典公民权利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的基础之上,众多的妇女和外邦人也被排除在民主殿堂Z外。就其性质而言,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它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这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①在这里,“古典”的含义为“最好”。公元前5世纪,希腊社会发展到巅峰期,遂被称为古典时代。历史事实表明,雅典民主政治在伯里克利以后盛极而衰,政坛开始出现动荡局面,有些野心家乘机蛊惑群众左右政局,公民民主生活开始抛弃止义原则,沦为个人争权夺利的工具。雅典古典时代的辉煌诞生于民主政治的宽松和自由的氛围之中;但雅典后来的衰落,除了战争及其他因素之外,也与这种民主政治所导致的混乱和内耗是分不开的。\n尽管如此,雅典毕竞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的人的。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我们爱好美好的东西,但是没有因此而至于奢侈;我们爱好智慧,但是没有因此而至于柔弱。我们把财富当做可以适当利用的东西,而没有把它当做可以自己夸耀的东西。至于贫穷,谁也不必以承认自己的贫穷为耻;真正的耻辱是不择手段以避免贫穷。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就是那些最忙于他们自己的事务的人,对于一般政治也是很熟悉的——这是我们的特点: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人,我们不说他是一个注意自己事务的人,而说他根本没有事务。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罠,或者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因为我们认为言论和行动间是没有矛盾的;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冒失开始行动。这一点又是我们和其他人民不同的地方。——[古希腊]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阅读上述材料,你认为雅典公民在城邦政治中占有何种地位?请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优势。三罗马人的法律课前提示\n♦“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体现了罗马法的不断完善过程。♦罗马法的制定与实施,激发了国民的爱国热情和参政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稳定,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部成文法・罗马是占希腊文明的正统继承者和西方占典文明新的开拓者。罗马崛起于亚平宁半岛的台伯河畔,与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的政治体制不同。罗马以叢尔小邦征服意大利,最后建立了雄霸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在此期间,罗马人以灵活务实的态度逐步摸索出一整套治理国家的经验,制定出古代世界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为丰富和发展西方古代政治文明做岀了独特的贡献。罗马法最初形成于平民与贵族的斗争过程中。从罗马建城到共和国建立之初,罗马人主要依靠祖辈传承下来的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贵族垄断了立法权并随意曲解法律以欺压民众,广大平民对此强烈不满,他们极力要求制定成文法来保障白身的权益。迫于平民的强大压力,元老院成立立法委员会,于公元前449年颁布了《十二铜表法》。这些刻于12块铜牌之上的法律条文,内容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它是以往罗马习惯法的汇编,其中掺朵着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但是,作为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它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从治“公民“到治靛万民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从罗马建国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它是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也是早期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公民法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内容上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而,而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等问题的私法规范则不够完善。在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罗马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不断对外扩张,罗马人广泛与外界接触,各种新的社会矛盾FI益凸显。对于罗马当权者来说,治理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需要部分承认被征服地区的其他民族的利益,给那些没有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以必要的司法保护。这样,原有的公民法就不太适应新的形势了,罗马政府遂设置外事裁判官来处理外邦人之间及罗马人与外邦人之间的诉讼案件。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形成了万民法体系。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在不触动原有公民法体系的前提下,万民法广泛借鉴了外邦人的法规。它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变得简洁灵活且实用有效,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因而能够适应帝国时期新的社会发展要求。实际上,经过一段时期的适用与完善,万民法逐步取代了公民法,使法律具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自然法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观念。共和国晩期的著名政治家和法学家西塞罗被誉为“自然法之父”。他认为,自然法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n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在自然法体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这种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持久统治的维系■罗马社会的发展,推动着罗马法不断积累与完备。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广大平民是罗马对外扩张和社会建设的主体力量。公民法的实施,使平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空前提高,从而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与参政的积极性。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在帝国U寸期,万民法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针对国内齐地区和不同民族之间的实际差别,万民法以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较好地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淸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随着罗马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法律逐渐影响到国家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各种法规的及时制定和有效执行,提高了国家各级官吏的办事效率,规范了他们的从政行为;裁决了大量商业纠纷,保护了正当的商业利益;同时还调节了债务、继承等个人财产关系,减轻了社会各阶层关系的紧张程度。据史料记载,罗马一高利贷者对一个欠债人的儿子(作为抵押品的债务奴隶)滥施暴行,把他打得皮开肉绽。愤怒的群众汇集起来,一起跑进元老院,向元老们展示了这个少年被打伤的背脊,促使罗马元老院通过了废除债务奴隶的法案:“除犯有罪行等待交付罚款者外,不得拘留任何人或施以镣铐枷锁;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这些规定有利于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进步。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对罗马法的研究在屮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两度掀起热潮。后来,罗马法又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止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n万民法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与公民法相比,它有哪些突破?F材料阅读与思考在你们面前受审的是个有钱人,他指望以财富来开脱罪名;可是,在一切公正无私的人心中,他本身的生活和行为就足以给他定罪了。我说的这个人就是凯厄斯•弗里斯。假如今天他不能受到应有的惩处,那不是因为缺乏罪证,也不是因为缺乏检察官,而是因为司法官失职。——[古罗马]西塞罗:《对弗里斯的控告》思考以下问题:罗马官吏的全部权力来自于罗马人民,又受到国家法律的严格限制,为什么他们还能如此肆意妄为?专题学习小结与测评专题小结海洋资源蔚蓝色的希■腊海外贸易殖民活动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平等互利的观念民主政治的摇篮—烯腊小国寡民充满活力的城市国家<公民政治商品经济和繁荣的思想文化希腊的公民:希腊■公民的素质和权利古代希腊-y马的政治文明卓尔不群的雅典梭伦改革及其主要内容雅典民主政治的奠星{克利斯提尼民主改革••黄金时代••的公民民主: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的具体表现'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历史局限性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第一部成文法{罗马法的起源十二铜表法罗马人的法律公民法从治"公民”到治“万民”万民法自然法持久统治的维系:枳极作用\nQu问题研讨1.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发展的历程,了解它们对后世的作用和影响。2.分析古代希腊、罗马民主与法制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及其成败得失,谈谈其对中国现代政治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存收获与存疑通过对这一专题的学习,你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情感交流方面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疑问?有没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专题七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繁荣,要求打破封建王权的束缚,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以维护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在这一过程中,民主与专制之间的斗争异常激烈,民主制度的确立几经曲折和反复。英国是近代议会制度的发源地,英国议会有“议会之母”的称誉,而议会制度的真正确立却是在“光荣革命”之后,以《权利法案》的颁布为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和政党政治的形成,对其他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独立后确立了共和政体和联邦制度;而法国和德国也在19世纪后期制定了宪法,走上了民主道路。此后,民主制度不断完善,但都没有脱离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基本框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从而保证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繁荣。学习建议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过程就是西方代议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学习本专题,必须抓住英、美、德、法四个国家代议制度各自的特点,进行拓展性学习,进而了解西方民主政治的这几种典型及其形成的历史渊源,了解其确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认识这几种民主制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从而将所学的历史知识融会贯通。\n一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课前提示♦《权利法案》是限制王权的法案。♦虚君、内阁对议会负责、选举权扩大、内阁权力膨胀等,是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治的基本特点。■“光荣革命”■1640年,英国爆发了反对斯图亚特王朝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起来,反对以国王为首的封建势力,并先后进行了两次内战。1649年1月30日,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王宫广场被送上了断头台。新贵族克伦威尔在打败国王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斯图亚特王朝被推翻后,克伦威尔凭其掌握的军事实权,实行独裁统治。1653年,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成为英国的独裁者。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其子理查继任护国主。由于能力、威信有限,不久理查便被迫辞职。1660年5月,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复辟后的斯图亚特王朝并没有按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愿望进行统治。查理二世和继承者儈姆士二世统治期间,英国恢复了天主教活动,并迫害新教徒。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受到了直接威胁,他们对复辟王朝大失所望,决定联合起来推翻它。1688年,议会派军队从荷兰迎来了詹姆士二世的女婿、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三批,并使他成为英国国王。詹姆士二世被迫远走法国,复辟王朝的统治结束。历史上把这次没有流血的宫廷政变称为“光荣革命”。■限制王权的法案■1688年“光荣革命”中,国王是被议会请来的,国王权力的来源已不再是神而是议会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当时的有利形势,尽量扩大白己的政治、经济实力,利用他们所控制的议会,通过一系列的法案来限制王权。1689年10月,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法案规定: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n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议会。1701年,议会又通过了《王位继承法》,对王权做了进一步的具体限制,并口把包括王位继承和任命法官等重大问题的决定权都掌握在议会手里。颁布这些法令的目的在于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其结果是把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了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小!室的演变・“光荣革命”之前,国王有一个最高的咨询机构一一枢密院,由国王指定的贵族担任枢密大臣。“光荣革命”后,威廉三世经常召集几位重要的枢密大臣在一个小密室中商讨国家大事,英文密室一词便逐渐用以指称内阁。内阁逐渐取代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彳亍政机关。汉诺威王朝时期,乔治一世以外国人的身份入主英国,因其对英国的情况不是很了解,并且不懂英语,这样就无法在内阁会议上同阁员们讨论问题,交换意见。因此,乔治世不愿参加内阁会议,甚至把出席内阁会议当成了负担。久而久Z,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便成了惯例。在这种情况下,便需要有一个人来主持内阁会议。1721年,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任财政大臣,经常主持内阁会议,居内阁大臣Z首,成了实际上的首相,开创了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的先例。这样,议会的行政权大增,内阁要对议会负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并逐渐形成这样的惯例:一旦内阁受到下院的反对,首相就要辞职向议会谢罪,或解散下院提前大选,由新选出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英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议会选举规则的制定・在1832年议会改革之前,英国的议会选举仍实行中世纪沿袭下来的选举制度,在选区划分和议席分配等方面也都没有改变。东南一些衰败的城镇,有的儿乎无人居住,有的甚至已经淹没在茫茫的北海之中,却仍有选派议员的权力。每逢选举,几个贵族便划船来到这里进行“水上投票”,选出他们自己的议员;而西部和北部一些人口稠密的新兴工业城市却无权向议会派出自己的代表,这使那些想积极参政的工业资产阶级大为不满。此外,对于选民和被选举人的高额财产资格限制,剥夺了工人群众其至是中小资产阶级的选举权。19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大陆革命潮流的冲击,英国群众斗争的高涨,以及工业资产阶级为了谋取参政权所进行的积极斗争,都在客观上推动了英国议会选举制的改革。1832年,议会改革方案获得通过。方案规定:城市居民凡年收入在10镑以上的房主和年付房租额在10镑以上的房客都有选举权;农村居民中年收入在10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和年收入在50镑以上的租地经营者有选举权;取消了56个“衰败选区”的议会代表名额,30个小选区选举名额也从2名减至1名,并将空出的143个席位分配给新兴的工业城市。在这次改革中,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而工人、贫民的政治权利仍受到种种限制。■英国议会中的“第三院”■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一系列法律条文的制定,使议会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除\n立法、财政大权外,还行使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权,以至于有人形容说,“议会除了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男人和使一个男人变成女人之外,能够做一切的事情”O这体现了夺取政权吋期资产阶级的权力需求。但是,到了19世纪70年代以后,议会的权力和作用开始缩小,内阁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从1887年到1897年,内阁占用议会会议的时间平均达到会议全部时间的84.5%,因此,议员个人很少有提出议案的机会。内阁几乎垄断了全部的立法提案权,而下院只是“充当内阁登记机关”而已。在许多重大问题上,议会只规定一般原则,而由内阁去制定具体的实行细则,这使一部分立法权直接转入内阁手中。内阁述逐渐掌控了议会的财政权。1875年,首相狄士累利未经议会同意,擅自购买了苏伊士运河44%的股票,而这种“违宪”行为却得到了议员们的齐声喝彩。伴随着政党组织的日益完善,首相和内阁作为多数党的党魁和领导核心,对议会下院的控制大为加强。这样,议会通过投不信任票来监督和控制内阁做法的有效性,也变得极其微弱了。由此可见,英国议会的黄金吋代已经过去,许多权力转向了内阁,内阁权力开始膨胀。许多英国人称内阁为议会中的“第三院〃,恰恰体现了这种“内阁专横〃的政治格局和19世纪末的政治发展趋向。结合史实,谈一谈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完善以及内阁所掌控权力的演变。19世纪20-30年代,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社会两大对立阵营一一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在1832年改革运动中曾积极支持过资产阶级的工人阶级开始认识到,要想真正改善自己的地位,只有走联合起来进行斗争的道路。1837年“伦敦工人协会”把一份要求普选权的请愿书呈送给议会,并于1838年5月以《人民宪章》的名称正式公布,从此拉开了争取工人选举权的宪章运动的序幕。下面的材料就是工人阶级在《人民宪章》中所提出的要求。(1)普选权一一凡年满21岁、精神正常而又未判过刑的男子均有选举权;(2)选区平均分配一一把全国划分为人口大致相等的300个选区,每个选区选出1名下院议员;(3)秘密投票一一以保障选民充分行使其投票权;(4)议员不应有财产资格限制一一各选区选举他们所爱戴的人,不论贫富;(5)议员支薪……(6)议会每年改选……王斯德主编:《工业文明的兴盛》请思考以下问题:1.既然1832年已经进行了议会改革,为什么工人还要进行宪章运动?你知道这次运动的最终结果吗?据此谈一下你对英国民主政治的认识。2.在班级的民主选举中,你赞同口头表决还是秘密投票?为什么?二美国1787年宪法课前提示\n♦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并以制约与平衡的原则,规定了中央权力结构。♦美国的总统制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年轻美国的窘境■1781年,第二屑大陆会议制定的《邦联条例》生效。按照其原则和规定,独立后的美国是一个由13个州结成的松散联盟,即所谓的“邦联”。邦联议会只是各州的一个协调机关,几乎没有实权。这种政治体制使刚刚独立的美国很快便遇到了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当时的美国与英、法、荷兰、西班牙等国都有贸易关系。各国特别是英国的商品大量涌进美国市场,严重威胁了美国工业的发展。而邦联政府无权制定统一关税,无力保护本国工业和美国商人的海外利益,并且各州的关税壁垒以及纸币的滥发,也使国内的商品流通极其不畅。长达8年的独立战争使美国欠下了大量的债务。据统计,到1786年初,美国所欠法国、荷兰、四班牙等国的外债及在国内发行的公债合计超过4200万美元,而各州每年向邦联政府上缴款项仅50万美元,只能维持政府的日常开支,无力偿还巨额债务。美国作为一个新生的国家,还为一些欧洲大国所不容。英国军队还驻扎在美国西北的边境内,而南部和西部边境则面临着西班牙人的威胁。在国内,由于独立战争并没有使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所以各地的反抗斗争也是此起彼伏。无权维持常备军的邦联政府对此束手无策,年轻的美国再次面临着政治体制的危机。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制定一部完备的宪法,已经成为美国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1787年9月,在费城召开的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新宪法一一联邦宪法。这部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在1787年宪法中,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力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中央政府的权力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兼武装部队总司令,由选举产生,每届任期4年。总统对宪法负责,对立法有否决权,但国会在复议Z后若以2/3以上的多数再次通过此法时,即为有效。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员每州2名,任期6年,每2年改选其中的1/3;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2年。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n议院批准,终身任职,他们拥有最高司法权。这部宪法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而且还把5个黑人折合为3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从而给这部宪法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美国联邦宪法是近代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这部宪法在权力结构中突出体现了所谓“制约与平衡”的原则,即行政、立法、司法这三项大权中的任何一项法定权力都要受到另外两项权力的制约。在权力的天平上,任何一项权力都不允许大于另外两项权力,从而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这部宪法也使中央和地方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调和,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邦联”到“联邦”■1788年6月21日,联邦宪法正式生效。1789年1月,美国举行了历史上的第一次总统选举,乔治•华盛顿当选为美国首任总统。同年3月,选出了第一届国会。在华盛顿任总统期间,总统和国会颁布了国会法令和司法条例,整顿了货币,发行了公债,发布了税收法令,实行了关税保护政策等等。1791年,还批准建立了国家银行。可见,中央已集中了财政、外交和制定各项经济政策的权力,美国不再是《邦联条例》下一个松散的、众多主权州之间的联盟,而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这妩有利于形成全国性的市场,促进资木主义的迅速发展,又使这个新国家有可能维持足够的权威和军队来维护国内的统治秩序,应对外来的威胁,巩固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新政权。在中央权力加强的同时,各州还保持了一定程度的自治地位,拥有一些州权。这既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端,又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恰到好处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两党制的雏形・当今的美国社会虽然也有不少政党活跃在政治舞台上,但长期以来起决定作用和把持政府的是民主党和共和党。因此,美国实际上是一个两党制的国家。早在独立战争时期,美国的政治舞台上就已有了民主派和保守派之分,但述没有真止意义上的政党。1789年4月,联邦政府成立,独立战争领导人乔治•华盛顿以无党派人士的身份被推选为第一任总统。建国后不久,美国国内就因利益不同和政见分歧,出现了联邦党与反对联邦党的民主共和党两大政党。联邦党人代表正在成长中的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加强联邦政府权力,在对外贸易上实行保护关税政策;而民主共和党人则主张扩大州权,反对中央集权,重视个人自由,反对对外贸易的高关税政策,因而获得了西部小农和东部工人的支持。1797年,联邦党人约翰•亚当斯岀任第二任总统。由于联邦党人的内外政策受到普遍批评,1801年,民主共和党创始人托马斯•杰斐逊当选为第三任总统。失去统治地位的联邦党日渐衰落,并于1816年解体。此后的30多年里,一直由民主共和党执政。19世纪30年代,民主共和党发生分裂,一派取名为“民主党”,另一派取名为“自由党”,后者继承了联邦党的传统,并与民主党交替上台执政。19世纪50年代,随着美国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民主党逐渐成为南部奴隶制种植园主的政治代表;而自由党则发生分裂,其中南部的自由党人加入民主党阵营,维护南方的奴隶制度,而北方自由党人则联合北方部分民主党人,于1854年成立了一个新党一一共和党,主张限制并最终消灭奴隶制度。1860年,共和党人亚伯拉罕•林肯当选为第16任总统成为内战爆发的导火线。内战结束后的70多年里,共和党在多数I]寸间里执政。19世纪后半叶,美国的两党制度正式确立,虽然交替上台执政的民主党和共和党在内外政策和治国方略上有所不同,但其本质都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n自我测评1.有人认为美国的共和制比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进步,因为君主立宪制是封建政治制度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延续。你是这么看的吗?请阐述一下你的观点O2.结合联邦宪法的内容和当时美国的形势,分析一下联邦宪法是怎样调和中央和地方.南方和北方、大州和小州之间的矛盾的?产材料阅读与思考1974年,美国总统尼克松遭到国会弹劾,原因是其与水门事件有关联。水门事件是美国共和党政府在1972年总统竞选中的非法活动暴露后的政治丑闻。水门大厦是华盛顿的一座综合大厦,1972年6月17日有5个人因闯入大厦内的民主党全国总部被捕。随后的调查表明,尼克松政府为破坏选举的进程采取了一系列行动,闯入水门只是其中之一。水门事件导致了政府的几个官员银铛入狱以及美国历史上破天荒第一遭出现总统辞职。下面是得克萨斯州女议员芭芭拉•乔丹带着对这种腐败行径的公然藐视,特别是出于对尼克松因政治原因而歪曲宪法的行为的愤慨,为这一弹劾做出的辩护(节选):我想把几个弹劾标准和总统的某些行为放在一起,进行对照……詹姆斯•麦迪逊在制宪大会上重申“如果总统企图颠覆宪法,他就应该受到弹劾”。宪法给予总统权力,要他时刻注意法律是否得到公正的执行;但是,总统指使他的助手作伪证……隐瞒了偷偷摸摸的入侵行为,并企图与一位联邦法官妥协,而在公开场合又声明与刑事司法部门合作。如果总统企图颠覆宪法,他就应该受到弹劾。——[美]J・艾捷尔编,赵一凡、郭国良主译:《美国赖以立国的文本》思考以下问题:1.尼克松被弹劾是因为他违背了联邦宪法的哪些原则和规定?2.你知道美国历史上述有哪儿位总统曾遭到过弹劾吗?请简单介绍。三民主政治的扩展课前提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德国联邦制国家体制和君主立宪政体。♦从国家元首、议会构成、政治体制等方面,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和法国共和制的异同。■震荡中的法国・自1789年以来,法国经历了大革命、拿破仑第一帝国、波旁王朝复辟、七月王朝以及法兰西第二帝国的覆灭。在此期间,政局一肓动荡不安,党派林立,执政者变换频繁,政\n治运动和人民斗争此起彼伏。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在普法战争中获胜的德军还占领着法国近20个省,一些大城市的人民还掌握着武装,而各派政治力量乂围绕着共和与帝制的政权形式问题展开了反复较量,法国政局愈发显得变幻莫测。在当吋的国民议会中,保皇派占有430个席位,而共和派只有200个席位。保皇派内部虽然分为三个派系,相互倾轧,但在恢复帝制方面都跃跃欲试,并分别推出自己的王位继承人。1871年,镇压巴黎公社的刽子手、保皇派梯也尔①就任总统。他想恢复帝制,但乂害怕巴黎公社革命重演,不敢贸然废除共和制。因此,他一面继续疯狂地破坏“国际工人协会〃组织,野蛮屠杀巴黎公社战士,取消出版、结社自由,制造白色恐怖,一面建立了一个“没有共和派的共和国”。尽管如此,保皇派仍不能容忍梯也尔的畏首畏尾,而共和派也猛烈抨击他的保守倾向。1873年,梯也尔被迫辞职,顽固的保皇党人麦克马洪继任总统,直接着手恢复帝制,甚至定制了迎接国王的轿式马车,缝制了国王的礼服,准备发动政变。由于广大工农群众、士兵以及资产阶级共和派强烈反对帝制,拥护共和,再加上保皇派内部的分歧,使麦克马洪的计划一时难以得逞。①资产阶级反动政客。1871年2月,在波尔多召开的“国民会议”上被选为政府首脑。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下,1873年,新调整的议会开始了制宪工作。议会围绕着政体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直至1875年1月,国民议会才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而使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起來。1875年宪法赋予了总统极大的权力。总统任期7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有权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议会采取两院制,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在此后的宪法审议中,还将《马赛曲》定为法国国歌,7月14日定为法国国庆日,并把“政府的共和国形式”永远不得动摇、“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等内容写入了宪法之中,从而在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是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而总统和参议院的权力很大则是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但是,法国的共和政体并没有因为1875年宪法的颁布而巩固。为巩固共和政体,共和派人士还需进行长期的顽强斗争。■脆弱的德国民主■\n在德意志统一的过程中,俾斯麦的三次王朝战争不仅击败了丹麦、奥地利和法国,也使懦弱的德国资产阶级被容克贵族阶级的巨大威力所震慑,从而为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871年1月,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镜厅加冕为皇帝,统一的徳意志帝国宣告成立。4月,帝国宪法通过,确立了徳意志帝国立国的基本原则。宪法确定帝国为联邦制国家,由普鲁士、巴伐利亚、萨克森等22个邦和3个自由市组成。帝国政府掌握军事、外交、海关和银行立法、征收间接税、颁行民法及刑法等权限,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占伐士哥本喑根®AtM世咚次©维也纳f、的M丿"Ji"柏林j利亚。聽尼厲1871年统一后的德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规定“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为德意志皇帝”,是国家的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两部分组成。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实际上是拥有权力的上议院,其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共58人,其中普鲁士拥有17名代表,操纵着联邦议会。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但作用很小。___|I血翔自肚強土m诃辆年并入"士机区-1866年的北|盯1毎割自滋国的債土一一一*1864年■1966年初対魁军耕—►1870年wwaataxBs1871年宪法表明,德意志帝国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家,但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容克贵族占主导地位,资产阶级则次之。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德意志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但是,帝国的成立及宪法的颁布,是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的标志,仍有着重要的进步意义。从此,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十分迅速的发展。19卅纪7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已经通过革命战争或和平改革制定了宪法,设立了议会,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以选举和议会立法为主要特征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使欧洲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潮由理论付诸实践,从政治体制上对君主专制政治予以否定和替代,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大厦的顶梁之柱。尽管资产阶级代议制维护的仍是资产阶\n级内部的民主,并且在欧美部分国家尚未成熟,但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欧美各主要资木主义国家不断扩大政治民主,日益健全代议制度,调节、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还扩展到了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n1-有人把“一票赢得”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称为“不光彩的、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甚至预言其必将步第一、第二共和国的后尘,会很快夭折。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却不断巩固,在历史上存在了70年,成为法国“长寿”的共和国。结合本课的学习,想一想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得以“长寿”的原因。2.议会民主政治在法、德两国呈现出各自的特点。请比较两国的代议制度,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并结合当时两国的政治形势来探究这些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巴黎公社失败后,法国政局动荡不安,保皇派积极活动,想要复辟君主制,而资产阶级共和派和广大人民群众则强烈反对。1871年8月31日,保皇派梯也尔就任总统,并积极组建了由正统派.奥尔良派等保皇势力及温和共和派组成的内阁,即所谓“没有共和派的共和国”o但无论是保皇派还是共和派,都不能容忍梯也尔的这种做法。下面就是梯也尔与君主派和共和派进行辩论时的两则言论:共和制存在着,它是国家的合法政体。要求别的东西,将引起一场新的革命,并且是最可怕的革命。要么是保守共和国,要么就不要共和国。——吕一民:《法国通史》梯也尔所说的“别的东西”指的是什么?“最可怕的革命”来自哪里?为什么会使其如此惊慌呢?由此可见梯也尔主张共和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n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专题学习小结与测评专题小结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美国1787年宪法民主政治的扩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限制王权的法案小密室的演变(权利法案》1王位继承法》枢密院、内阁、首相内阁制的形成和完善议会选举规则的制定选区划分和议席分配议会改革方案英国议会中的••第三院”议会权力和作用减小.内阁权力开始膨胀年轻美国的芳境{就囂临的危机制定联邦宪法.美国联邦体制确立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三权分立的原则“制约与平衡”的原則从“邦联”到“联邦”联邦党与反对联邦龙的民主共和党两竟制的雏形民主党与自由党民主党与共和党t(动荡的法国政治灯中的法国)保皇派与共和派的较量'•一票共和”一票多数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共和政体的确立脆弱的德国民主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的成立确立君主立宪政体问题研讨1.比较英、美、法、德四国走向民主政治的不同路径,分析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一般模式,理解民主政治的多样性。2.运用比较法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认识西方民主政治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从而进一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收获与存疑通过对这一专题的学习,你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情感交流方面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疑问?有没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专题八解放人类的康庄大道\n在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上,国际工人运动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程。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的150多年,以1917年俄“十月革命”的胜利为界,国际工人运动形成了前后两大阶段。前一阶段的70年时间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后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终于在俄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在其后的70多年里,社会主义由俄国一国发展世界多国,极大地改变和影响了世界的面貌。学习建议学习本专题时,可按照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历程,分阶段归纳概括国际工人运动的史实、特征、发展的原因及历史影响;也可将国际工人运动的内容分几个方面整理出几条纵向线索。如:工人斗争的发展;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反对各种机会主义的斗争;社会主义政权的发展等。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课前提示♦《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n♦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使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它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机器轰鸣声里的抗争与思索・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然而,资木主义经济的发展给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动者带来的好处十分有限。特别是1825年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造成工人阶级的绝对贫困;工人阶级享有的政治权利非常有限,是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对象。资木主义社会中各阶级政治、经济上的不平等,使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起来。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即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年开始的英国宪章运动和1844年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三次工人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打击了资产阶级,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阶级和实践基础。同时它也证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只有用科学的革命理论做指导,才能取得胜利。工业革命以后,社会财富急剧增长,但工人的生活水平并没有明显提高,贫困人口不断增加。这使人们认识到,资木主义社会并不是人类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于是,各种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勾画未来理想社会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开始活跃起来。以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同时对未來的理想社会提出了各种设想。其中包括:用统一的社会生产来代替私人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消灭城乡差别,使劳动成为人们的需要,使教育与牛产劳动相结合,解放妇女等。他们还曾天真地幻想,有朝一日统治阶级或大富翁能够良心发现,大发慈悲,掏出钱来帮助他们建立一个理想中的“人人平等”的社会。虽然空想社会主义在现实中无法实现,但它所提出的一些天才设想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却是非常重要的。■伟大的友谊■在德国西部莱茵省的摩泽尔河畔,有一座风景如画的小城特里尔。18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就诞生在这里。那吋候,摩泽尔河沿岸的农民在陡峭多石的山坡上栽种葡萄,酿造葡萄酒,过着非常清苦的生活。这给幼年的马克思留下了难忘的印彖,引起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在柏林大学期问,马克思开始研究黑格尔哲学,参加了倾向进步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毕业后,马克思乂接触了另一位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的著作,接受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他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开始给科隆的《莱茵报》撰稿,不久又被聘为该报主编。编辑工作为马克思提供了广泛接触社会的条件,使他更深入地了解劳动人民的苦难牛活,更透彻地看清了普鲁上贵族地主利用国家政权任意欺压农民的丑恶面目。1843年,马克思来到了巴黎。巴黎时期的生活是马克思一生的转折点。在这里,他深入研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直接参加了许多工人团体的活\n动,并同他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马克思在1844年发表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第一次指明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人类解放的力量。这时的马克思已经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了。恩格斯出牛在德国莱茵省的巴门市。恩格斯的父亲是个工厂主,在恩格斯中学还没有毕业的时候就强迫他弃学从商。但是恩格斯十分勤奋,他把工作以外的时间都用来学习,经常学习到深夜,刻苦钻研,持之以恒,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识非常渊博的人。1842年,恩格斯来到英国纺织中心曼彻斯特,在这里,恩格斯获得了接触工人的大量机会。他密切关注和支持英国工人运动的开展,通过自己的革命实践,形成了共产主义世界观,从而转变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1842年,恩格斯在前往英国的途中路过科隆,在《莱茵报》编辑部第一次与马克思会面。1844年,恩格斯路过巴黎,第二次与马克思会面。两人充分交流了思想,在一切理论领域中都取得了一致意见。1845年,他们在布鲁塞尔进行了第三次会晤,两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从此开始了共同的战斗历程。他们志同道合,患难与共,共同写作,对徳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些人类优秀思想成果加以科学的改造和吸收,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1847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同盟起草纲领。1848年2月,新纲领发表,这就是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一一《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矛盾,揭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伟大的历史使命、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规定了党的纲领、目的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木思想。《共产党宣言》批判了种种社会主义流派,分析了产生这些思潮的社会阶级根源及其木质和客观作用;制定了党的策略原则: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反对主要敌人,在联合中坚持无产阶级革命原则;同吋,提出了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思想。《共产党宣言》还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应当建立自己的政党,没有自己的政党,就不能达到解放的目的。《共产党宣言》最后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共产党宣言》创造了一个时代。《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以后,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形成了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你对《共产党宣言》中的哪些基本观点印象最深刻?为什么?忙材料读与思考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状态已经消逝,现在代之而起的已经是各个民族各\n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共产党宣言》(节选)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做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节选)思考以下问题:1.怎样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这句话?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2.谈谈《共产党宣言》对今天的世界有哪些现实意义。二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课前提示♦巴黎公社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条件不成熟,加之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统一的革命政党领导,是巴黎公社失败的主要原因。■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9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经济以空前的速度向前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1857年,从欧洲开始的第一次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19世纪60年代,国际工人运动再次掀起高潮,各国工人的罢工运动不断发生,各国工人Z间的联系加强了。1862年,伦敦举行世界工业博览会,有300多个法国工人和徳国工人前来参观。英、法、德三国工人商谈并提出了建立国际工人组织的问题。这次会晤成为推动建立国际工人联合会的直接因素。1863年,在波兰爆发了反对沙皇俄国压迫和奴役的起义。这次起义在欧洲引起广泛的同情和支持。英、法两国工人在伦敦集会,抗议沙皇政府对波兰人民的迫害。这场运动直接促成了1864年国际工人大会的召开。马克思、恩格斯及时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同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为建立新的国际工人组织准备了条件。1864年,在伦敦圣马丁教堂召开了由来自英、法、德、意、波兰等国家的近2000名工人代表参加的大会。大会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在会上,代表们选\n岀了它的领导机构一一临时中央委员会(后改称总委员会)。英国工联领导人奥哲尔和克里默分别当选为主席和总书记。马克思作为德意志工人的代表被选入总委员会,担任德国通讯书记。11月1口,总委员会通过了马克思起草的《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为第一国际确定了正确的政治原则和组织原则,表明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已经成为第一国际的指导思想。第一国际成立后,主耍进行了两方面的斗争:一是反对各国资产阶级统治和压迫的斗争;二是反对第一国际内部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和派别的斗争。国际工人协会成为各国工人团体进行联络和合作的中心。它的建立,真正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了!■建设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法军全线溃退,普军攻入法国领土。9月的色当战役中,法军大败,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缴械投降。消息传到巴黎,群情激愤。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但是,人民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资产阶级窃取,成立了临时政府。他们后来又把“临时政府”改名为“国防政府”。但国防政府并不保卫国家,在普鲁士大军压境的情况下,政府不是设法抵御外敌,而是千方百计要解除国民自卫军①的武装。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巴黎人民坚决要求武装起来。1871年3刀18口凌晨,反动政府军队偷袭国民自卫军停放大炮的蒙马特尔高地时被发现,人民怒不可遏,发动起义。国民自卫军和群众很快占领了市政厅等要地,梯也尔逃到凡尔赛,3月18日革命成功,巴黎升起了红旗。3月26日,巴黎进行公社选举。广大人民群众像庆祝节日一样,踊跃参加投票。最初选出的86名公社委员有不少是第一国际会员,如瓦尔兰、弗兰克尔等。3月28日,在市政厅广场举行巴黎公社成立大会,广场上人海沸腾,红旗招展,礼炮隆隆。在《马赛曲》的歌声和“公社万岁”的欢呼声中,巴黎公社诞生了!为保卫胜利果实,公社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公社废除了资产阶级反动军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公社委员会是经普选产生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下设执行、军事、公安、司法、财政、教育等十个委员会,行使政府所属各部门的权力。公社委员和工作人员都由选举产生,并对选民负责。在任职期间,接受选民监督,随时可以撤换。国家公职人员的最高年薪不得超过一般技术工人的工资。①国民自卫军是法国的民兵队,1789年大革命时期就组织起来了,普法战争爆发后进行了扩充,是一支以工人为主体的人民式装。正当巴黎无产阶级欢庆胜利Z际,逃到凡尔赛的梯也尔军队开始反扑。为尽快扑灭巴黎革命,俾斯麦把10万名法军战俘交述梯也尔指挥,述允许法军通过普军防线从北面进攻巴黎。5月21日,在奸细策应下,凡尔赛军队突破巴黎西南方的圣克鲁门,攻入巴黎市区。巴黎公社保卫战即历史上著名的“五月流血周”开始了!公社战士坚贞不屈,浴血奋战,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房屋,每一个障碍,都成为公社战士防守的堡垒。妇女、儿童同成年男子并肩战斗,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5月27EI,战斗中的公社战士退到城东区的拉雪兹公墓。在这里,200名公社战士与5000名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最后在公墓的一堵墙前全部英勇就义。28日,巴黎全部被凡尔赛军队占领。至此,震撼资本主义世界的巴黎公社革命结束了。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在19世纪70年代,不论是牛产力水平还是无产阶级的政治威信,都还未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同时,公社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更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供借鉴,这些都是巴黎公社失败的重要原因。\n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它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其经验是宝贵的,教训是深刻的。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其原则永存,精神不朽。■第二国际的斗争■19卅纪七八十年代,国际工人运动出现了新的高潮。各国工人阶级的罢工浪潮此起彼伏,口远远超过了五六十年代的规模。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886年美国芝加哥工人为争取八小时工作FT而举行的全国大罢工。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马克思、恩格斯对自己的理论不断进行发展和完善,《资木论》等箸作也被大量翻译成各种文字岀版,各国工人阶级政党和组织纷纷建立起来。1883年3月14H,马克思与世长辞,国际工人运动受到巨大损失。与此同时,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潮开始泛滥。如何把国际工人运动引上马克思主义轨道,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在这种形势下,1889年7月14日,即法国大革命爆发100周年纪念日,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巴黎开幕。参加大会的有22个国家的393名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大会讨论了国际劳工立法、工人阶级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等问题。大会通过了每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决议。1889年的大会,美国、阿根廷以及几乎所有欧洲国家的工人代表都参加了,它成了第二国际的成立大会。不过在1900年以前,并未建立国际的中央执行机关。后来虽然成立了国际社会主义执行局,但其职能也只限于进行通信联系。可见,第二国际组织比较松散,不是各国工人阶级政党的上级组织,各国工人阶级政党是独立自主的。第二国际从建立时起,内部就存在着各种派别之间的斗争。1895年恩格斯逝世以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思潮开始泛滥。德国的伯恩施坦提出马克思主义不能解决当代的重大问题,它己经“过时”,应予以“修止〃。以俄国的列宁、徳国的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为首的左派进行了反对修正主义的斗争。由于第二国际内部许多人的支持,修正主义日益占据了上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自行解散。巴黎公社的评价,马克思有如下观点:马克思在1870年9月公开说:“由此可见,法国工人阶级正处于极困难的境地。在目前的危机中,当敌人几乎已经在敲巴黎城门的时候,一切推翻新政府的企图都将是绝望\n的蠢举。法国工人应该执行自己的公民职责,但同时他们不应当为1792年的民族回忆所迷惑,就像法国农民曾经为第一帝国的民族回忆所欺骗那样。他们不是应该重复过去,而是应该建设将来。唯愿他们镇静而且坚决地利用共和国的自由所提供的机会,去加强他们自己阶级的组织。”马克思在1871年4月12日称赞巴黎工人说:“这些巴黎人,具有何等的灵活性,何等的历史主动性,何等的自我牺牲精神!在忍受了六个月与其说是外部敌人不如说是内部叛变所造成的饥饿和破坏之后,他们在普军的刺刀下起义了,好像法国和德国之间不曾发生战争似的,好像敌人并没有站在巴黎的大门前似的!历史上还没有过这种英勇奋斗的范例!”思考以下问题:1871年马克思对巴黎工人的评价与1870年的评价是否矛盾?说明你的观点。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课前提示♦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权,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榜样,同时也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革命前夜的“火星”■伴随着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完成,俄国开始逐步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俄国的帝国主义是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没有完成的情况下产生的,具有浓厚的军事封建色彩。软弱的垄断资本在依靠沙皇政府对国内劳动人民进行压榨的同时,还要依靠沙皇政府推行对外扩张和瓜分批界的政策,以便为其开辟国外市场。此外,它对西欧资本也表现岀了极大的依赖性。俄国在备受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制约的同时,国内垄断资本对无产阶级的无情剥削、专制制度和封建地主对人民的残酷压迫以及俄罗斯民族对其他少数民族的高压统治也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起來,再加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貌似强大的沙皇帝国己是危机四伏,革命运动一触即发。此吋,俄国群众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急需一个革命政党的领导。\n1900年,列宁创办了《火星报》,同时把各地的组织联系起来,从思想和组织上做好了建党的准备。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了布尔什维克党的诞生。布尔什维克党是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是主张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俄国革命迎来了新的曙光。1914年,俄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线战事的接连失利,不仅使其丧失了波兰、立陶宛的大片土地,还伤亡数百万人,更使其国内形势雪上加霜。1917年初的俄国,农田荒芜,企业倒闭,经济濒于崩溃,物资和粮食十分匮乏,国家债务从1913年的88亿卢布猛增至1917年的500亿卢布。国家局势的日益恶化,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掀起了反战、反饥饿、反沙皇专制制度的革命浪潮。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彼得格勒工人举行示威游行,参加抗议示威的群众超过12万人。不久,起义工人得到具有革命倾向的士兵的支持,他们并肩战斗,夺取兵工厂、军械库、火车站、发电厂,捣毁警察局和政治犯监狱,占领政府机关,逮捕了政府大臣。俄罗斯帝国的双头鹰国徽被摘下来,革命的红旗取代了沙俄的口蓝红三色旗飘扬在首都上空。革命在首都取得胜利后迅速席卷全国,正在前线的沙皇尼古拉二卅被迫于3月15日宣布退位,统治俄国300余年的罗曼诺夫王朝①(1613—1917)覆灭了。历史上将这次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反对沙皇制度的政治斗争称为二月革命。二月革命胜利后,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一个是占主导地位的、掌握全部政权机关实行资产阶级专政的临时政府;另一个是监督性的、直接依靠武装的工人和士兵、体现工农革命民主专政的工兵代表苏维埃。但这种情况并不能长久维持,它只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过渡现象。1917年4月,长期流亡国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袖列宁回到俄国。在布尔什维克会议上,列宁发表了演说,这一演说后来被称为《四月提纲》。它全面分析了俄国革命的特点、前途等重大问题。列宁认为,当前形势的特点和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因此,列宁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在报告中列宁还指出:新建的国家应是苏维埃共和国,而不是议会制共和国。要做到这点,必须推翻资产阶级临吋政府。①俄罗斯封建王朝,1917年二月资产阶级革命时被推翻。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革命运动不断高涨。为了巩I古I统治,临时政府企图用前线战斗的胜利来转移人民的斗争视线。7月1日,临吋政府下令俄军在西方战线和西南战线发起进攻。但是,这次冒险失败了,十几天的进攻使俄军损失了6万多人,而且败势还在发展。消息传到首都后,工人、士兵群情激昂,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临时政府血腥镇压示威群众,公开反对革命,政权完全转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屮,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七刀事件表明,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改变斗争的策略势在必行。为了研究和制定在革命新阶段的方针和策略,布尔什维克党在彼得格勒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制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1917年秋天,俄国出现了空前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加剧了人民对临时政府的愤恨,也使政局更加动荡不安。工人的罢工运动和农民的夺地斗争不断发生,一场将要改变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革命风暴在俄国广袤的大地上终于酝酿成熟。\n■世界历史的新纪元■1917年10月,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会议通过了列宁提出的关于近期举行武装起义的决议,并成立了公开领导起义的机构一一军事革命委员会。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开始了。经过一天一夜的激烈战斗,到翌日晨,除临时政府所在地一一冬宫等个别据点外,几乎整个首都都落入了起义者手中。政府首脑克伦斯基见形势不妙,就乘坐美国使馆的汽车逃出彼得格勒。11n7日(俄历10n25日)上午10吋,彼得格勒军事革命委员会发表了列宁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郑重宣告:“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国家政权已转到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的机关,即领导彼得格勒无产阶级和卫戍部队的军事革命委员会手中。”下午6时许,起义队伍完成对冬宫的包围。当时彼得格勒造船厂的华工赤卫队也参加了攻打冬宫的战斗。临时政府的部长们仰仗着两千多名士官生的保卫,拒绝接受军事革命委员会令其投降的通牒,继续在冬宫顽抗。晚9点45分,在冬宫身后涅瓦河畔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一声炮响,拉开了总攻的序幕。数万名武装工人和士兵潮水般冲进冬宫的大门,经过数小时激战,终于攻下了这个资产阶级政府的最后堡垒。当起义者攻打冬宫Z际,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1月7口晚在彼得格勒的斯莫尔尼宫正式开幕。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告各地全部政权一律转归工兵农代表苏维埃,还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十月革命的胜利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在一个大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它同时也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谈一谈你是怎样理解“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这一论断的?它对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何影响?材料阅读与思考(俄历)10月24—25日的革命所建立的、依靠工兵农代表苏维埃的工农政府,向一切交战国的人民及其政府建议,立即就公正的民主的和约开始谈判。本政府认为,一切交战国中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困顿不堪、痛苦万状的工人和劳动阶级的绝大多数所渴望的公正或民主的和平,即俄国工农在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用最明确的、最坚决的方式要求的和平,就是立即实现的不割地(即不侵占别国领土不强迫合并别的民族)不赔款的和平。《和平法令》节选思考以下问题:1.上述材料中提到“10月24-25日的革命”,是由哪个政党领导的什么革命?\n2.新成立的苏维埃工农政府对帝国主义战争抱何种态度?反映了哪个阶级的意愿?专题学习小结与测评专题小结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一国际的成立客观条件I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資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济{经济危机的爆发,島茸了資本主义社会的星本矛盾阶奴: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童径上历史弁台马克恐、思格斯的努力深入工人中.揭貳批判資本主义制度开展建党活动,成立共产主义者同H虑意志古典哲学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進{英31古典政治经济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手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标志性审件: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客观:第一次世界性資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工人运动龙向条件<国际朕合(主观:马克思、思格斯为建女■新的国际工人俎织而勞力成立:1864年广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背景:1870年.法31庄普法战事中失建立法兰西第三扶和31革命开始:1871年3月18日革命,人民占领巴舉廈徐旧军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巴黎公社革命揩施选举产生公社委员会民主选举公职人员,人民有监常权和罢免权地位: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历史念51作用:丰富了玛克恐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奴专政的学说影响:巴煞公社的经脸和枚训,成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第二03际的斗争问题研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革命柿的社会背景二月革命二月革命后的斗争十月革命的发生及其意义1.分析各个时期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原因、特征和历史影响,并思考国际工人运动对今天的现实意义。2.如何认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历程?咬收获与存疑通过对这一专题的学习,你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情感交流方面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疑问?有没有新的认识和思考?\n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所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它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发展变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战后初期形成了以美国为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表明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被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政治格局所取代。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相对稳定;中国日益振兴并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扩大了在世界上的影响;广大发展中国家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甩。世界政治格局逐渐表现出由两极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走向解体,两极格局终结。目前,新的政治格局尚未形成,“一超多强”成为过渡时期国际关系的基本框架,世界政治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曲折发展。学习建议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具体史实,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由两极走向多极化的发展趋势,进而认识世界政治格局变化带来的影响。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使得国际关系中的重大矛盾与冲突都笼罩在“冷战”的阴影下;在两极格局下,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逐渐出现了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瓦解后,多极化趋势得到了加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理解中国政府所提出的"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意义。美苏争锋课前提示\n♦学习雅尔塔体制、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北约和华约等基本史实,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之间的冷战导致两大阵营的对峙,引起国际关系领域的一系列矛盾与冲突;美苏冷战打破了以西欧为中心的旧格局,冷战局面下的两极对抗与妥协,为各种力量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会;在冷战局面下,美苏间的对抗与危机虽不时发生,但双方总是寻求各种途径达成妥协,世界形势逐渐走向缓和。■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即雅尔塔体制,它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随着战争的结束,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昔日盟友反目成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科学技术水平居领先地位,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以这样的实力为基础,美国力图“领导世界”。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是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成为美国实现霸权主义野心的严重障碍。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了“铁幕”演说,主张英美结盟并联合其他西方国家,共同遏制苏联,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这个演说,实际上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序幕。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提出咨文,声称共产主义威胁了世界和平和美国安全,美国要运用自己强大的实力援助“自由”国家,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这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1947年6J],针对欧洲国家普遍出现的经济困难,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作用,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n▲杜鲁门发表冷战演说苏联采取了相应的反击措施。1947年9月,苏联、波兰等9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在波兰举行会议,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①,以协调和统一各国党的行动。1949年1月,苏联、保加利亚等6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经济会议,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②,后来乂有一些人民民主国家加入,旨在建立一个与西方资木主义世界市场相对抗的社会主义世界市场。①其他7国共产党是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法国、意大利的共产党组织。该组织1956年4月解体。②简称“经互会”。其他4国是罗马尼亚、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后来陆续加入的国家还有阿尔巴尼亚(1961年退出)、民主德国、蒙古、古巴,越南等。1949年,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集会,签订《北大西洋公约》①,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一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了应对美国的扩张和威胁,苏联被迫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1955年,苏联和东欧7国在华沙缔结《友好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②,从而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局面的出现,引发了美苏Z间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的紧张。\n德国投降后,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如何处置德国是美苏斗争的焦点Z一。由于美苏冷战加剧,双方就德国统一问题的谈判未能达成协议。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①简称“北约”。另外8国是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冰岛、意大利、揶威和葡萄牙。到1999年3月,北约组织共有19个成员国。②简称“华约”。7国是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日木投降后,美苏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形成了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美苏两个占领区。1948年,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先后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0年,朝鲜南北双方爆发内战,美国立即派兵干预,随后乂操纵联合国组成以美国军队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直接参与朝鲜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战争双方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1962年,苏联为改变在美苏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开始向古巴运送中程导弹。美国很快发现了正在古巴建造的中程导弹发射基地,并获得了关于导弹型号及其他数据的确切情报。随后,美国开始武装封锁古巴,美军进入最高戒备状态。苏联武装部队也随之进入戒备状态。经过美苏两国的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古巴导弹危机结束。20世纪50年代,美国取代法国对越南南方进行游民统治。为了阻挠越南统一、长期占领越南南方,1961年,美国发动了所谓的“特种战争”①。1965年,“特种战争”上升为“局部战争”,美国开始对越南进行大规模连续轰炸,并派遣海军陆战队在越南登陆。从1969年起,美国在南越推行“战争越南化”政策。在越南军民的积极反击下,美国在战场上遭到惨重失败,被迫于1973年签订《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美军撤岀越南。1975年,越南军民解放南部首府西贡,越南战争结束。越南战争历时十几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犬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面对两极对峙局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努力使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①由美国岀钱岀枪并派岀军事顾问,用越南人打越南人的战争。\n美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是创造条件,使我们和其他国家能共同建立一种不受逼迫的生活方式…………无论是通过直接侵略还是间接侵略,将极权主义政权强加给自由国家人民,都破坏了国际和平的基础,从而也破坏了美国的安全……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如果我们领导不力,我们就可能危及世界和平一一而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的讲话杜鲁门讲话中所说的“极权主义”和“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指的是什么?他的这番讲话表明了美国外交政策的什么特点?二新兴力量的崛起nn课前提示♦在两极格局下,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格局表现出多极化趋势。♦欧洲共同体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充分体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不断发展。■“欧洲人的欧洲”■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国家工业生产大体恢复到战前水平。欧洲的政治家们认识到,欧洲各国的联合有助于欧洲的稳定与发展。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6国决定把各自的煤钢工业置于共同管理Z下,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又称为欧洲煤钢联营)。它的建立加强了成员国之间经济和政治的联系,推动了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和解,促进了成员国经济的发展,为欧洲统一奠定了较好的政治基础。1958年,6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也称四欧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又称为原子能联营)。1967年,3个机构正式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共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西欧经济一体化,促进和带动了政治一体化。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1973年,欧共体提出要努力做到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1975年,共同体的立法机构“欧洲议会”成立,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欧共体的政治联合进一步加强,共同体内成员国间的防务合作也加快了步伐。\nr▲欧洲共同体总部大厦■迅速兴起的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日本经济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日本政府根据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政治形势,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并制定了一系列合乎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在国际事务中,日本采取低姿态,外交上坚持以日美关系为基轴,依赖美国的保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重视教育也是口本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这些政策为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经济的高速增长不仅给日木的社会经济结构带来了巨大变化,而且改变了日木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80年代以后,日本加大了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力度,推动了经济的进一步增长。1987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Z首。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地价与股价的暴涨,FI本迎来了所谓的泡沫经济时代。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木经济长期持续低迷,社会经济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日木的经济地位在世界经济中仍然举足轻重,其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70年代的8%上升到1990年的14%。日木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在海外的纯资产居世界第一位。它还是世界上主要的贸易出口大国和对外援助大国。▲日本汽车出口的情景\n■东方巨龙的腾飞■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大大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中国的国际威里空前提高。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改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到1966年之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遇到过一定的挫折,但依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长达十隹的“文化大革命”,使屮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受到极大的损失。“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加快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1978年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迅速增长。在现代化建设中,中国的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粮棉产量已跃居世界首位;工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取得重大发展,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断增加;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是第三卅界中唯一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中做岀了重要贡献。\n■发展中国家的呼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赢得了民族独立的国家不愿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而希望在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在南斯拉夫、印度、埃及三国领导人铁托、尼赫鲁和纳赛尔的推动下,1961年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不结盟运动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斗争;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与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而貌。从此,在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之外,出现了一支由亚、非、拉美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国际政治力量,有力地冲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斷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请根据相关史实,说明两极格局的“相对的稳定性”及其作用,并分析导致两极格局“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因素。呼材料阅读与思考材料一1950-1975年间,美国工业生产平均年增长3.8%,英、法、联邦德国平均为5・4%,日本为12.4%01951—1977年,美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3.2%,日本为8・8%,联邦德国为4.4%,法国为\n4.3%。一一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材料二美国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年代1950196019701973与日本的贸易+2.4+2.0-15.9-19.4与西欧国家的贸易+2.0+10.7-5.8-17.8注:+为顺差,-为逆差——摘自杨国昌:《当代世界经济概论》请冋答:根据易料一和材料二,谈谈20世纪50-70年代西方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世界格局的发展有怎样的影响?三走向多极化课前提示♦苏联解体后,世界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别了,雅尔塔”■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是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但其国内政治体制僵化,经济机制活力衰退,经济发展速度下降,社会矛盾从生。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提出了加速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改革方针,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然而,改革走进了死胡同。同时,波兰、民主德国、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因自身积重难返的政治和经济困难,在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下,相继发生剧变,新政权争先恐后地向西方靠拢。1991年经互会解体,华约解散。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军事体系全线崩溃。同年8月,苏联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并把该联盟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这激起了党内一些高级干部的强烈不满,引发了八一九事件。八一九事件大大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叶利钦及其支持者迅速掌握了国家大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12月22H,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战后存在40多年的两极格局崩溃。■鼎足之势话西方■苏联解体后,过去两极格局中的一极不存在了,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以经济实力为后盾,以军事实力为依托,以“民主”和“人权”为旗帜,试图实现“美国领导世界”的意愿。1998年底,美英两国未经安理会批准,突然对伊拉克发动大规模空中军事打击。1999年3月,美国撇开联合国,发动科索沃战争,后来又相继对阿富汗和伊\n拉克发动战争,试图建立“单极卅界”。两极格局终结后,欧共体成员国更加感到有必要加快一体化的进程。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希望将欧共体由一个经贸集团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经济实力并执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政治实体。1993年11月1日,《马约》得到成员国的批准并正式生效,欧洲联盟成立,简称欧盟①。1999年1月,欧洲单一货币一一欧元正式启用②。与此同时,欧盟努力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希望在一定吋期内结束在区域安全问题上完全依赖美国和北约的状况。这一切,使欧盟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对国际事务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冷战结朿后,日木加快了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在加强日美关系的同时,日木也注重与亚洲邻国建立密切的经济分工与合作关系,在欧美面前以“亚洲代表”自居,把自己在亚洲外交中取得的成绩作为提高其国际地位的筹码。1992年乂通过《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合作法案》,为其在联合国名义下向海外派出军事力量打开了大门。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FI本武器装备现代化和高技术化发展迅速,陆海空军全部实现了指挥控制自动化、信息化。日本军事力量的膨胀,引起亚洲各国对日本未来走向的担忧和疑虑。①1995年1月,奥地利、芬兰、瑞典加入;1999年3月,波兰、匈牙利、捷克加入。2004年5月1日,欧盟的成员国达到25个。②当时使用欧元的国家有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和爱尔兰11国。英国、丹麦、瑞典没有加入;希腊因经济指标没“达标”而未能加入。■走出低谷的俄罗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面临着重重困难:国家存在着分裂的威胁,民族冲突严重的车臣地区战火不断;牛产大幅下降,商品奇缺,通货膨胀愈演愈烈;财政赤字严重,经济危机冲击着整个俄罗斯。在向西方谋求大量财政援助的幻想破灭后,“惟有自救”的呼声在俄罗斯日益强烈。1993年,俄罗斯开始调整对外政策,推行全方位外交,以确保大国地位。岀于牵制美国的需要,俄罗斯加强与欧盟的关系,发挥在欧洲事务中的大国作用,但反对北约东扩。在车臣问题上,俄罗斯不顾西方国家的指责,采取强硬措施对付分裂主义势力。俄罗斯还协调与独联体内其他各国的关系,保持在独联体屮的地位和影响,以遏制西方对这一地区的渗透和扩展;发展与亚太国家的关系,扩大在该地区的影响。2000年,普京在大选中获胜,出任俄罗斯总统。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令大幅度改组政府,果断应对车臣问题,强化中央权力,在较短的时间内稳定了政治局面。普京的务实政策已使俄罗斯走出了低谷。俄罗斯毕竟还是一个军事和文化大国,自然资源丰富,教育与科技基础雄厚,人口素质较高,因此在国际事务中,俄罗斯仍是对美国的全球支配地位构成挑战的国家。■风云际会看东方■面对纷繁变幻的国际局势,广大发展屮国家用团结的力量来对抗霸权主义的压力。各类区域性组织日趋活跃,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成为在国际事务特别是地区局势中发挥重要影响的力量。1992年9月,在雅加达召开了第十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不仅原有的100多个成员国和观察员出席了会议,而且还正式接纳了一些新成员和包括中国在内的观察员国。自1990年到\n1997年,中国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下,连续7次挫败了以美国为首的某些四方国家在人权问题上的反华提案。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发展中国家经济以比世界平均增长水平高出一倍的速度向前发展,形成世界经济中的重要一极,鼓舞、推动了整个第三世界的发展。随着综合国力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在新的国际格局的建立中,中国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已经成为政治大国,又相继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风暴,许多国家经济滑坡,货币贬值。在一些西方大国冷眼旁观、危机加剧的情况下,中国政府竭尽全力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为制止亚洲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做出了贡献。在新的机遇和挑战而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目前,世界政治格局中存在着几个主要的力量中心,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日本、俄罗斯、中国、欧洲联盟等国家和国家联盟是多极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2001年10月21日,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各国领导人身穿中国民族服装在上海科技馆前合影\n两极格局终结、冷战时代结束后,多极化趋势与单极化倾向之间的斗争已成为国际关系中矛盾的焦点。假设你是一位新闻记者,请结合近期发生的某一重大国际事件,写一篇新闻报道,谈谈你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的认识。1.“一、三、五”体系:日本东京大学田中明彦1991年指出,冷战后的世界,军事上存在着美国一个中心,经济上存在着美、日、德三个中心,在政治上存在着美、苏、英、法、中五个中心。2.“多权力中心”说:亨利•基辛格1993年说:“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力量,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如日本、欧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样,再过几年还有中国,以及前苏联中的某些国家。”3.“一、二、五”体系:中国学者大多持这样的看法。①从综合国力上看,当推美国一家;②从军事上看,在一个相当时期里仍是美、俄两极,因为它们仍拥有经过裁减后的绝大部分核式器和世界军费开支的一半以上;③政治上将出现美、俄、欧、日、中五个力量中心。在过渡时期还可能出现某些地区强国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4.“单极一多极”结构:少数中国学者主张,目前的世界处于“单极一多极”结构,即美国独霸下的多极结构;但另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提法低估了美国的相对衰落和多极结构对美国起制约作用的一面。以上内容是目前史学界对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不同解释。你同意哪种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n专题学习小结与测评专题小结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二战后莫国经济.军事实力的膨胀美苏争锋苏联国际地位空前提髙“铁幕”演说、社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荷、华约组织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莫苏全面冷战美国对朝鲜、越南的"热战”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新兴力童的崛起走向多极化“欧洲人的欧洲”迅速兴起的日本欧洲煤钢共同体欧共体的形成欧洲议会成比经济立国日本的外交政策东方巨龙的勝飞新中国的建设成就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中国家的呼声——不结盟运动“别了,雅尔塔"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廉足之勞话西方——矣国、欧盟、日本走出低谷的俄罗斯——京出手不凡的举措风云际会看东方——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问题研讨1.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关系方面存在着哪些基本矛盾?表现如何?其中的主要矛盾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了什么结果?2.联系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你如何理解世界政治格局在向多极化曲折发展?e收获与存疑通过这一专题的学习,你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情感交流方面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疑问?有没有新的认识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