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6 MB
- 2022-08-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分类讨论思想\n思想方法概述1.分类讨论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将一个较复杂的数学问题分解(或分割)成若干个基础性问题,通过对基础性问题的解答来实现解决原问题的思想策略.对问题实行分类与整合,分类标准等于增加一个已知条件,实现了有效增设,将大问题(或综合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或基础性问题),优化解题思路,降低问题难度.2\n2.分类讨论的常见类型(1)由数学概念引起的分类讨论.有的概念本身是分类的,如绝对值、直线斜率、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2)由性质、定理、公式的限制引起的分类讨论.有的数学定理、公式、性质是分类给出的,在不同的条件下结论不一致,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函数的单调性等.\n(3)由数学运算要求引起的分类讨论.如除法运算中除数不为零,偶次方根为非负,对数真数与底数的要求,指数运算中底数的要求,不等式两边同乘以一个正数、负数,三角函数的定义域等.(4)由图形的不确定性引起的分类讨论.有的图形类型、位置需要分类:如角的终边所在的象限;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等.\n(5)由参数的变化引起的分类讨论.某些含有参数的问题,如含参数的方程、不等式,由于参数的取值不同会导致所得结果不同,或对于不同的参数值要运用不同的求解或证明方法.(6)由实际意义引起的讨论.此类问题在应用题中,特别是在解决排列、组合中的计数问题时常用.\n3.分类讨论的原则(1)不重不漏.(2)标准要统一,层次要分明.(3)能不分类的要尽量避免或尽量推迟,决不无原则地讨论.\n4.解分类问题的步骤(1)确定分类讨论的对象,即对哪个变量或参数进行分类讨论.(2)对所讨论的对象进行合理的分类.(3)逐类讨论,即对各类问题详细讨论,逐步解决.(4)归纳总结,将各类情况总结归纳.\n\n\n在解答某些数学问题时,有时会遇到多种情况,需要对各种情况加以分类,并逐类求解,然后综合得解,这就是分类讨论法。分类讨论是一种逻辑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它体现了化整为零、积零为整的思想与归类整理的方法。有关分类讨论思想的数学问题具有明显的逻辑性、综合性、探索性,能训练人的思维条理性和概括性,所以在高考试题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引起分类讨论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①问题所涉及到的数学概念是分类进行定义的。如|a|的定义分a>0、a=0、a<0三种情况。这种分类讨论题型可以称为概念型。②问题中涉及到的数学定理、公式和运算性质、法则有范围或者条件限制,或者是分类给出的。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分q=1和q≠1两种情况。这种分类讨论题型可以称为性质型。③解含有参数的题目时,必须根据参数的不同取值范围进行讨论。如解不等式ax>2时分a>0、a=0和a<0三种情况讨论。这称为含参型。另外,某些不确定的数量、不确定的图形的形状或位置、不确定的结论等,都主要通过分类讨论,保证其完整性,使之具有确定性。进行分类讨论时,我们要遵循的原则是:分类的对象是确定的,标准是统一的,不遗漏、不重复,科学地划分,分清主次,不越级讨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不漏不重”。解答分类讨论问题时,我们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是:首先要确定讨论对象以及所讨论对象的全体的范围;其次确定分类标准,正确进行合理分类,即标准统一、不漏不重、分类互斥(没有重复);再对所分类逐步进行讨论,分级进行,获取阶段性结果;最后进行归纳小结,综合得出结论。\n\n\n\n\n(1)由数学概念引起的讨论要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合理进行分类;(2)运算引起的分类讨论有很多,如除法运算中除数不为零,偶次方根为非负,对数运算中真数与底数的要求,指数运算中底数的要求,不等式两边同乘以一个正数、负数,三角函数的定义域等.思维升华\n1.设全集U=R,集合A={x|1≤x<4},B={x|2a≤x<3-a}.(1)若a=-2,求B∩A,B∩∁UA;(2)若A∪B=A,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试题解析(1)利用已知条件求出A的补集,然后直接求解即可.(2)分类讨论B是否是空集,列出不等式组求解即可.本题考查集合的基本运算,补集以及并集的求法,考查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n2.已知二次函数f(x)满足f(x+1)-f(x)=2x(x∈R),且f(0)=1. (1)求f(x)的解析式; (2)若函数g(x)=f(x)-2tx在区间[-1,5]上是单调函数,求实数t的取值范围; (3)若关于x的方程f(x)=x+m有区间(-1,2)上有唯一实数根,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注:相等的实数根算一个).\n\n\n4.设函数f(x)=若f(a)>f(-a),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A.(-1,0)∪(0,1)B.(-∞,-1)∪(1,+∞)C.(-1,0)∪(1,+∞)D.(-∞,-1)∪(0,1)解析若a>0,则log2a>loga,即2log2a>0,所以a>1;若a<0,则log(-a)>log2(-a),即2log2(-a)<0,所以0<-a<1,-1<a<0.所以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a>1或-1<a<0,即a∈(-1,0)∪(1,+∞).答案Clog2xx>0,log1/2(-x)x<0,{\n5.设直线l:(a+1)x+y+2-a=0(a∈R)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求直线l的方程.【分析】解题时注意对直线是否过原点进行分情况讨论,否则会漏解.\n6.已知直线l经过点P(-4,-3)且被圆(x+1)2+(y+2)2=25截得的弦长为8,求直线l的方程.【分析】解决本题需要先设出直线方程,解决问题时应分斜率存在与不存在两种情况进行讨论.\n\n\n8.在△ABC中,已知a=5,b=5,A=30°,解三角形.\n变式训练1\n答案C\n(2)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Sn=pn-1(p是常数),则数列{an}是()A.等差数列B.等比数列C.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D.以上都不对\n解析∵Sn=pn-1,∴a1=p-1,an=Sn-Sn-1=(p-1)pn-1(n≥2),当p≠1且p≠0时,{an}是等比数列;当p=1时,{an}是等差数列;当p=0时,a1=-1,an=0(n≥2),此时{an}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答案D\n\n\n\n5.已知等差数列{an}的前3项和为6,前8项和为-4.(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解设数列{an}的公差为d,故an=3-(n-1)=4-n.\n(2)设bn=(4-an)qn-1(q≠0,n∈N*),求数列{bn}的前n项和Sn.解由(1)可得bn=n·qn-1,于是Sn=1·q0+2·q1+3·q2+…+n·qn-1.若q≠1,将上式两边同乘q,得qSn=1·q1+2·q2+…+(n-1)·qn-1+n·qn.\n两式相减,得(q-1)Sn=nqn-1-q1-q2-…-qn-1\n\n分类讨论思想的本质是“化整为零,积零为整”.用分类讨论的思维策略解数学问题的操作过程:明确讨论的对象和动机→确定分类的标准→逐类进行讨论→归纳综合结论→检验分类是否完备(即分类对象彼此交集为空集,并集为全集).做到“确定对象的全体,明确分类的标准,分类不重复、不遗漏”的分析讨论.本讲规律总结\n常见的分类讨论问题有:(1)集合:注意集合中空集∅的讨论.(2)函数:对数函数或指数函数中的底数a,一般应分a>1和01的讨论;等比数列中分公比q=1和q≠1的讨论.\n(4)三角函数:角的象限及函数值范围的讨论.(5)不等式:解不等式时含参数的讨论,基本不等式相等条件是否满足的讨论.(6)立体几何:点线面及图形位置关系的不确定性引起的讨论;(7)平面解析几何:直线点斜式中k分存在和不存在,直线截距式中分b=0和b≠0的讨论;轨迹方程中含参数时曲线类型及形状的讨论.\n(8)排列、组合、概率中的分类计数问题.(9)去绝对值时的讨论及分段函数的讨论等.\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