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7 MB
  • 2022-08-04 发布

高中化学课程培训(全)课件

  • 7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n内容绪言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反应平衡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第四章电化学基础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的转化平衡理论及其应用引子\n本书编排特点注意与必修模块的衔接恰当定位教材的理论水平教材容量适当,留有发展空间按需设计装祯黑白+彩插\n交叉内容的处理内容角度和重点知识范围反应速率由定性描述到定量表达,实验测定深化原电池原电池由无盐桥到有盐桥(铜锌)深化、拓展\n焓与熵的处理焓简化(~反应热)小注说明保证科学的严谨。化学实验和化工生产中,通常遇到的反应是在敞口容器中进行的,反应系统的压力与外界压力(大气压)相等,也就是说,反应是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此时反应的热效应就是焓变。熵举例说明熵增与体系稳定性的关系:\n选择性举例电离平衡电离平衡常数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积常数实验探究练习巩固正文内容科学视野\n教材装帧黑白+彩插(成本与实际需要)摄影+手绘(真实与清晰)\n原理示意图多\n实验装置图:手绘,清晰\n实验摄影,真实实验摄影,真实实验摄影,求真实装置、操作手绘,求清晰装置、操作手绘,求清晰装置、操作手绘,求清晰\n彩插的作用真实反映实验现象\n彩插的作用真实反映实验现象\n彩插的作用真实反映实验现象\n彩插的作用真实反映实验现象\n彩插的作用真实反映实验现象\n彩插的作用真实再现客观事物\n彩插的作用真实再现客观事物\n绪言内容课程内容概述理论、概念模型选讲纷繁复杂的化学反应有规律可循化学反应原理的基本内容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方法有效碰撞理论活化分子与活化能催化剂作用简介\n提出问题反应的条件、速率、限度的不同概述全书内容反应速率、限度、反应热、电化学介绍几个模型或概念有效碰撞模型、活化分子、活化能、催化剂绪言的特点已有知识和经验提纲挈领画龙点睛方法内容\n教学目标认识物质的各种化学性质是有规律可循的,而这些规律是化学的精髓,需要下工夫学习掌握。了解本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认识概念模型是学习和研究化学反应原理的基础。初步了解“有效碰撞”、“活化分子与活化能”的概念模型,认识催化剂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工生产的巨大作用,为其后的学习打下基础。\n教学重点、难点和课时重点:了解化学反应原理的基本学习方法——概念模型法。难点:“有效碰撞”和“活化分子与活化能”的概念模型。课时建议:2课时。\n几点说明对概念模型的表述尽量简化,从一种科学方法的角度有所领悟即可,进一步的认识有待随学习的深入而取得对绪言中指出的“人们还没有完全掌握计算或推测化学反应活化能的理论方法”注意使学生从两方面来认识:人类科学研究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科学无止境催化剂不是理论模型,但其在化学反应原理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n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二节燃烧热能源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n课标与大纲内容比较现行高中大纲新课标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燃料的充分燃烧热化学方程式燃烧热中和热使用化石燃料的利弊及新能源的开发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了解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认识燃料燃烧的重要性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了解我国能源短缺的国情,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初中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互相转化高中化学2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说明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知道节约能源、提高能量利用率的实际意义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涵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高中选修4\n本章知识结构引言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形式——热能、电能、光能等本章基能量释放、吸收以变化的物质为基础本思想能量的多少以反应物、产物的质量为基础悬念——至今没有观察到能量直接转化为物质的事例以熟悉的事例重点说明132\n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一、反应热焓变要点:1.反应热的概念2.焓变简化后的意义=恒压下反应的反应热H3.放热反应H的为“-”二、热化学方程式要点:1.注明反应时的温度、压强,反应物、产物的状态2.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数可以是分数\n关于焓变焓H是一个状态函数:H=U(体系内能)+PV焓的值只与体系所处状态有关,与达此状态的途径无关焓具有能量的量纲在体系只作体积功的等压过程中,从状态1到状态2时,体系的焓变数值正好等于该过程中的热效应\n第二节燃烧热能源以燃烧热为例给出一种具体的反应热(定义)在初中、高中必修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能源与人类的关系,及当前的能源问题\n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图示、比喻说明盖斯定律明确涵义了解实际意义反应热的计算掌握方法\n比喻说明说明\n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第三节化学平衡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n课标与大纲内容比较现行高中大纲新课标化学反应速率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可逆反应化学平衡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关于合成氨条件选择的讨论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化学21.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通过实验测定某些化学反应速率。2.知道活化能的涵义及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3.通过实验探究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认识一般规律。4.通过催化剂实际应用的事例,认识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5.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6.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7.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8.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选修4\n本章知识结构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化学平衡研究的一般方法定量表示方法测量的方法反应的可逆不可逆化学平衡状态特点化学平衡常数影响因素及平衡移动原理熵判据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本课程重心\n\n几点说明关于章引言活化能与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内容的呈现方式焓变和熵变与化学反应的方向等温、等压下可用自由能的变化判断化学反应的自发性:G=H+TSG<0自发,G>0不自发,G=0,平衡状态\n溶解平衡迁移至化学平衡与必修联系\n熵增,自发复合判据\n用焓变、温度和熵变 综合判断反应的方向类型HSG及反应方向反应实例1-焓减+熵增-,(任何温度)均自发2H2O2(l)=2H2O(l)+O2(g)2+焓增-熵减+,(任何温度)均不自发3/2O2(g)=O3(g)3+焓增+熵增+,(常温)不自发-,(高温)自发N2O4(g)=2NO2(g)4-焓减-熵减-,(常温)自发+,(高温)不自发N2(g)+3H2(g)=2NH3(g)\n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第三节盐类的水解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n课标中相应要求内容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能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了解酸碱电离理论。知道水的离子积常数,能进行溶液pH的简单计算。初步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知道溶液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应用。认识盐类水解的原因,归纳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能举例说明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描述沉淀溶解平衡,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①实验:用pH计测定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绘制滴定曲线。②实验:测定不同盐溶液的pH,说明这些盐溶液呈酸性、中性或碱性的原因。③实验探究:促进或抑制氯化铁的水解。④实验:沉淀的转化。⑤查阅资料并交流:含氟牙膏预防龋齿的化学原理,提出加氟预防龋齿需要注意的问题。\n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化学平衡溶解平衡电离理论本章地位作用+巩固应用\n本章知识结构化学平衡理论§1弱电解质的电离电解质有强弱→弱电解质电离为可逆→电离平衡→电离常数§4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难溶≠不溶→溶解平衡应用 生成 溶解 转移溶度积§2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水是极弱电解质→水(稀溶液)离子积为常数→稀溶液酸碱性及表示方法pH→pH应用§3盐类的水解水的电离平衡+弱电解质的生成→盐类水解→水解的应用(平衡移动)实践活动:测定酸碱反应曲线滴定实验操作图示反应曲线红色字为新知识点楷体字为选学内容深入综合运用\n内容特点注意与初中、高中必修及前一章内容的衔接,知识的逻辑性较强.适当控制正文内容的深广度和分量,增加适当拓展性内容,体现选择性.理论分析与实验探究并重,重视学习过程的作用.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化学知识的社会价值.\n知识的衔接衔接知识引出新知识衔接方式初中酸、碱、盐是电解质,电解质电离强电解质、弱电解质→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问题情景:不同电解质的电离程度是否有区别前章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直接迁移初中pH,酸碱度pH的计算pH与浓度的关系化学1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阅读思考:沉淀反应能否完全?→与固体的溶解类比初中固体溶解平衡\n学习过程中体现方法盐溶液的酸碱性盐溶液呈酸碱性的原因盐水解的影响因素如:学习内容实验探究+引导分析引导思考、分析科学探究思考与交流、学与问分析、实验探究、思考应用科学探究、思考与交流呈现方式\n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教材中位置相关知识联系实际的内容一节引言电解质有强弱之分从生活中盐酸、醋酸的应用引出二节pHpH的应用(涉及人体健康、环保、农业生产等)三节引言第三部分盐呈酸、碱性水解平衡某些盐在生活中称“碱”【家庭小实验】测生活中一些盐的酸、碱性生活、生产、科研中的应用四节二部分沉淀溶解平衡从沉淀的生成、溶解、转化三角度介绍应用,【资料】氟化物防治龋齿的化学原理\n引言视角广阔、高远(自然界、生命体、生产和科研活动中的离子反应)内容特点:化学平衡、电离程度、溶解度间的关系\n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教材思路:电解质有强弱之分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可逆的深入探讨(知识迁移):弱电解质在一定条件下的电离过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电离常数及其意义(选学)\n实验贯穿教学补充实验\n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知识要点:水和稀溶液中的Kw,pH与溶液的酸碱性实践活动:练习使用pH计,学习图示处理实验数据,探究酸碱反应中pH变化,体会定量实验的作用说明:无滴定实验基础,仪器要求较高\n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分析、思考,深化认识\n第三节盐类的水解思路:盐溶液有酸碱性酸碱性与盐类型的相关性相关性原因深化必修中离子反应的条件影响水解的因素与中和反应、热效应挂勾应用特点:问题探究思考、分析循环深入利用已有知识探得新知识,深化已有知识\n问题引言→科学探究不同类型的盐溶液酸碱性不同循环1(P53)进一步的问题→思考与交流与盐所含离子与水能否形成弱电解质有关循环2(P53~55)分析讲解盐的水解学与问条件从水拓展到弱电解质\n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沉淀反应的应用沉淀的生成沉淀的溶解沉淀的转化利用固体的溶解平衡和电离平衡进行知识迁移溶度积溶解度与电离平衡的进一步应用\n本节特点知识特点:主要是已有知识的应用、迁移编写特点:以四个“思考与交流”为线索,辅助以必要的“资料”查询、“废水处理化学沉淀法工艺流程”介绍和“实验”活动,突出学生的主动参与,调动学生的思维\n辩证认识问题【思考与交流1】此交流的作用在于让学生应用已学知识积极思考,有利于其对沉淀溶解平衡的理解。1.溶解度可以很小很小,但仍有度。溶与不溶,是相对的,没有绝对不溶的物质。2.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不能真正进行到底。说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能够完全也是相对的。\n【思考与交流2】该交流具有对沉淀生成反应应用进行小结的性质。1.在无需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从溶解度大小考虑,应选择钡盐。2.从溶解度是否足够小考虑。选择合适的沉淀剂或不断破坏溶解平衡使平衡向生成沉淀的反应方向移动,可使欲除去的离子浓度小于1×10-5mol/L,沉淀基本完全。\n【思考与交流3】1.溶于盐酸:Mg(OH)2+2HCl=MgCl2+H2O溶于氯化氨:Mg(OH)2+2NH4Cl=MgCl2+2NH3·H2O2.上面两个反应中,Mg(OH)2在水中少量溶解出的OH-分别与酸中的H+、NH4+作用,生成弱电解质H2O和NH3·H2O,它们的电离程度小,在水中比Mg(OH)2更难释放出OH-,H2O和NH3·H2O的生成使Mg(OH)2的溶解沉淀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直至完全溶解。设法从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不断移去沉淀溶解出的离子,如使生成弱电解质,可达到使沉淀溶解的目的。\n【思考与交流4】1.如教材下文中所述。2.颠倒操作步骤,转化不会发生。沉淀只能从溶解度小的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n第一节原电池第二节化学电源第三节电解池第四节金属的电化腐蚀与防护\n课标与大纲内容比较现行高中大纲新课标原电池原理(以铜锌原电池为例)化学电源新型电池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电解原理(以电解氯化铜为例)氯碱工业反应原理以氯碱工业为基础的化工生产简介铜的电解精炼镀铜3.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4.认识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化学24.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5.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认识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实际意义及其重要应用。6.能解释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认识金属腐蚀的危害,通过实验探究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选修4\n本章知识结构§1原电池§2化学电源§4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电化学基础§3电解池氧化还原反应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自发进行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外界能量推动\n本章特点与必修化学内容衔接紧密(原电池、化学电源等)理论深度适当\n衔接内容已学内容本章中新内容原电池无盐桥原电池,电极反应有盐桥原电池,半电池化学电源干电池,充电电池、燃料电池比能量、比功率、记忆效率等金属腐蚀化学腐蚀及防护方法电化腐蚀及防护方法\n引言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媒介——装置→定义:研究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装置、过程和效率的科学。分类(过程和装置):原电池电解池\n第一节原电池教材思路:直接从带盐桥的原电池实验引出问题——学习原电池工作原理教学建议:补充一组探究实验,突出盐桥的作用。从原有知识基础上逐步深化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认识\n补充实验1现象:铜片表面明显有铜析出,锌片逐渐溶解,电流计指示无电流通过。判断、假设:有原电池中电极反应的特点;电流计指针不动的原因可能与锌片与铜片直接接触有关。\n补充实验2现象1: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移,并指示电子是由锌片流向铜片,在铜片表面有红色的铜析出。结论1:发生了原电池反应,且其中锌为原电池的负极,铜为正极现象2:随着时间的延续,电流计指针偏转的角度逐渐减小,直至无电流通过。同时锌片表面逐渐被铜全部覆盖分析:溶液中的Cu2+在锌片表面被直接还原,析出的铜在锌片表面构成原电池,逐渐使向外输出的电流强度减弱直至无电流再产生设想:阻止溶液中的Cu2+在负极(锌)表面还原,可提高电池效率\n盐桥的使用突破了氧化剂、还原剂只有直接接触、相互作用才能发生电子转移的思维模式,使氧化剂和还原剂在不同的区域之间通过特定的装置实现了电子的定向转移,为原电池持续、稳定地产生电流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也为原电池原理的实用性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实验4-1\n第二节化学电源内容:介绍范围和角度与必修类似,名称上略有不同,原理上稍有深化,出现一些衡量电池质量的量概念特点:注意体现时代性——新的、实用的注重学生资料收集、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n关于实践活动1.可往超市、电器商店、汽车修配厂调查:(1)电池的种类、型号、用途;(2)选购电池的注意事项(质量、产地、厂家、价格等);2.可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有关资料:(1)电池的发明及电池工业的发展史;(2)目前几种主要类型的电池供电原理(同时要注意将物理中电学知识与化学中的电化学知识相联系);(3)电池的应用范围以及生产和销售的市场走向;(4)电池的生产和使用与环境问题;(5)电池回收的价值以及目前在相关管理和技术操作中有待解决的问题。3.可组织到生产电池的企业参观考察。\n关于实践活动在调查活动的基础上,可组织学生探讨以下问题:如果你是一个电池制造业的管理者,你在开发新产品时将主要考虑哪些问题?如果你是一个研制电池的工程师,你在开发新产品时将主要考虑哪些问题?如果你拥有一个笔记本电脑,你希望电脑中的电池有哪些优点?以上三个题旨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立足于社会这个大背景之下,以更开阔的视野从管理、技术、环境和消费等不同角度来分析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可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小课题并依据实际情况选用\n第三节电解池了解电解装置的基本构造(包括电解池及其与直流电源的连接方式),可以学生分组仿照教材的装置示意图(图4—8)进行组装。如实记录实验过程和现象,并加以准确的表述(包括电极名称)。用电解质的电离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理论知识对有关变化的过程和现象进行分析并作出结论。几点建议:1.围绕“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学习电解原理注意要求学生:\n2.注意教学深难度的把握电解过程中阴、阳两极上离子的放电顺序,只要求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如在阳极,几种阴离子的放电顺序可依据常例为:Cl—>OH—>SO42—。在阴极,阳离子的放电顺序一般是:按金属活动顺序,越不活泼金属,其阳离子越容易被还原。而铝以前的金属均不可能在水溶液中被还原。要特别注意:教学中不要把阴、阳离子在电极上的放电顺序绝对化。因为阴、阳离子在两极上的放电情况比较复杂,与离子性质、溶液浓度、电流密度和电极材料等都有关系。\n3.关于电化学工业的介绍仅限于主要原理介绍,对生产的主要设备只作一般性的了解,而对具体生产流程不作要求为增强学生对有关概念、原理的理解,可拓展教材中“思考与交流”的相关比较,如(1)电离与电解的比较(2)原电池与电解池的比较(3)电镀铜与电解氯化铜的比较\n第四节金属的化学腐蚀与防护教材内容:揭示金属腐蚀的严重性和危害性金属腐蚀的原因(化学和电化)防止金属腐蚀的思路和方法社会问题化学原理价值体现功能教学联系实际联系生活抓要点,比异同\n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的比较化学腐蚀电化腐蚀条件金属跟氧化性物质直接接触不纯金属或合金跟电解质溶液及氧化剂接触性质无电流产生有微弱的电流产生本质金属被氧化的过程较活泼的金属被氧化的过程相互关系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往往同时发生\n钢铁的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比较析氢腐蚀吸氧腐蚀条件水膜酸性较强水膜呈弱酸性或中性正极反应2H2O+2e—=H2↑+2OH—2H2O+O2+4e—=4OH—负极反应Fe—2e—=Fe2+总反应Fe+2H2O=Fe(OH)2+H2↑2Fe+O2+2H2O=2Fe(OH)2\n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