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 MB
- 2022-08-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n知识结构实践认识真理含义特点决定反作用正确反复性无限性追求和发展客观的(最基本属性)具体的有条件的\n探究1: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不懂。”船夫说。“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你懂哲学吗?”“更不懂。”哲学家感慨:“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船夫问:“你会游泳吗?”“不会,不会!”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说明我们不但要有认识,更重要的是把认识应用于实践。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n探究2:P42(1)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n(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n2.实践的基本特点(1)客观物质性原因: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实践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实践的对象人工具、设备自然界、人类社会客观的\n(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人与动物的区别)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自然界人类社会表现实践具有自主性实践具有创造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人对世界的改造本质上就是创造\n\n\n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是否矛盾?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主要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第二个特征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意识根源物质,只有人们的意识符合客观的要求,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因此,二者是不矛盾的。\n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从实践本身性质而言)A、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B、实践的历史性是指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n总结辩证唯物主义杜威辩证唯物主义费尔巴哈辩证唯物主义黑格尔实践和动物的活动没有本质的区别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本能有本质的区别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生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利己主义”活动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实践是人的精神的,观念的活动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n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n课堂探究3: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画有一丛牡丹花的古画:花丛下面有一只猫。欧阳修不知道这幅画的水平怎样。丞相吴正肃与欧阳修是亲家,一天看了这幅画,说,这画的是正午时候的牡丹花。用什么来证明呢?吴正肃说,这花中的花瓣都散开着,而且颜色枯涩,没有光泽,这是太阳正中时候的花。画中猫的黑眼珠眯着,好像一条线,这也是正午时候的猫眼。如果是带有露水的花,那么花房是聚拢着的,而且颜色显得光泽滋润。猫的眼珠早晚都是圆的,太阳渐渐移向正中,猫眼珠渐渐变成狭长,到了正午就像一条线了。\n探究提示:这则典例在哲学中主要是说明“实践出真知”。而吴正肃对“正午牡丹”的正确理解是来自于他对事物的细致入微的观察。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手段,它在人们的一切实践活动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源泉和门户,人们通过观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有关事物的鲜明而具体的印象,经思维活动的加工、提炼,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观察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不断积累各种经验和知觉,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n探究4:冥王星退出“九大行星”“降级”进入矮行星行列\n按照新的定义,太阳系行星将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这是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发布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从画面左上开始到左下)的合成照片。\n太阳系原来由九大行星,68颗卫星和大量的小行星组成。九大行星与太阳的相对位置(从左到右)依次是:太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天星和冥王星。但是现在冥王星已经不在这个名单中了,因为......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2007年8月24号在布拉格通过的关于行星的定义,冥王星被排除在行星行列之外。这样,太阳系只有八颗行星,而不是原来的九颗。\n根据新的行星的定义,行星要具备三个特征,即,一、行星要围绕着太阳运转;二、行星要有足够大的质量,在它的重力的作用下,使得它大致成球形;三、在行星的轨道上,不应该再有行星出现(itmusthave"clearedtheneighborhoodarounditsorbit.")。冥王星是由美国天文学家ClydeTombaugh在1930年发现的。由于距离太遥远,所以人们对它几乎是一无所知。即使是在最大型的天文望远镜中,它也仅仅是一个光点。人们只知道它大约250年绕太阳一周,具估计其大小比地球略小一点。\n1978年,美国天文学家发现冥王星和它的卫星在围绕着两者中间的一个公共点在运转。这一发现使得科学家有理由相信,冥王星的实际大小比原来估计的要小的多,它甚至比月球还要小。由于它的质量过小,所以冥王星没有吸引它的卫星围绕着它本身在运转。根据新的行星的定义,冥王星不符合定义二,即它的质量不是足够大;而且它也不符合定义三,因为冥王星轨道与海王星的轨道交叉,如果把冥王星当成行星的话,那么海王星就不能是行星了。根据行星的新定义,冥王星在发现了76年之后,从太阳系的名单中消失了。\n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此,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1)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n探究活动5: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几位教师,用了20年的时间,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先后解剖了近5000只黄鼠狼,发现只有两只黄鼠狼吃了鸡。他们还做了实验:第一天,在关黄鼠狼的笼子里放进活鸡三只、带鱼一段,黄鼠狼只吃了带鱼。第二天,放进鸡、鸽子和老鼠,结果,黄鼠狼吃了老鼠。只到第五天,仅仅放进活鸡,黄鼠狼没有别的东西可吃,才拿鸡来充饥。这几位教师又进一步了解到,黄鼠狼原来是消灭老鼠的“能手”,一只黄鼠狼至少能吃三四百只老鼠,还要吞食大量害虫。通过长期实验,他们不但为黄鼠狼洗刷了专门偷鸡的恶名声,而且逐步深入地认识了黄鼠狼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许多益处。\n人的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证明,认识对象本身也不会“自言其明”。黄鼠狼不会说“我不是专门偷鸡吃的”,鸡也不会说“我常常被黄鼠狼吃。”。那么,谁能检验这些认识正确与否呢?——实践。\n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对此,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1)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来回答。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就必须超出认识的范围,从认识之外寻找判断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标准。(2)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3)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n课堂探究6:P46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探究提示:这启示我们,知识只有应用于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所谓学以致用,也正是强调这一道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n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n课堂小结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及其特点实践的基本含义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