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公开课教案 5页

  • 45.00 KB
  • 2022-08-05 发布

初中化学公开课教案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初三化学公开课教案课题:第四章第一节质量守恒定律授课时间:授课班级:授课教师:【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的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⑵复习原子---分子知识在化学变化中的应用,借以说明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定量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3、德育目标⑴培养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⑵通过定律应用范围的分析,指出其局限性,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思维方法的严谨态度的培养。【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运用。  【教学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教学方法】通过谈话、实验、探索、练习、启发式等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用具】  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橡皮塞、玻璃棒、酒精灯、白磷、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火柴、小黑板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说明A、复习提问利用原子、分子的知识说明什么是化学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新分子→新物质)B、引入新课(引言)对于化学变化,在绪言课上,我们是根据变化前后是否有生成新物质来判断;在学习了原子、分子知识后,依据的是变化前后分子开门见山,引入新课,为学习新课做好心理准备。4\n是否改变进行判断的。那么,在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第四章第一节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板书)§4.1质量守恒定律C、讲授新课(实验)演示课本[实验4-1](观察)反应前后天平保持平衡,即实验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一样。(分析)磷+氧气→五氧化二磷实验前:玻璃棒、胶塞、细砂、白磷、瓶内空气、锥形瓶实验后:玻璃棒、胶塞、细砂、五氧化二磷、瓶内剩余空气、锥形瓶由实验结果推出:m(白磷)+m(氧气)=m(五氧化二磷)(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设问)对于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间是否都存在以上质量关系呢?(实验)演示课本[实验4-2](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得出①当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混合后,产生了蓝色沉淀,说明生成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②反应前后天平保持平衡,反应前的总质量=反应后总的质量。(分析)氢氧化钠+硫酸铜→氢氧化铜+硫酸钠反应前:试管、烧杯、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试管、烧杯、氢氧化铜、硫酸钠溶液由实验结果推出:m(硫酸铜)+m(氢氧化钠)=m(氢氧化铜)+m(硫酸钠)(讲解)化学上将这样的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1、内容:课本70页(朗读)质量守恒定律内容(设问)由内容出发,该定律的适用范围有局限性吗?2、适用范围:化学变化(以50克水和50克酒精混合等于100克,以及10克冰受热熔化成10克水为例说明定律不适用物理变化。)3、说明:(1)定律中的“质量”一词,对反应物是指“参加反应”的反应物质量,对生成物是指“反应生成”的生成物的质量,不是各物质的质量的简单相加;(2)定律中的“各物质”对反应物是指全部反应物,对生成物应包括全部生成物,不能遗漏,尤其是气态物质。(设问)为什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出示小黑板)水分子分解示意图(见下页)(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阅读)指导学生看书P70页最后一段,并划重点。4、定律成立原因:a、元素种类不变b、原子个数不变c、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不变。(小结)根据大量实验事实和对化学反应的本质分析都说明了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一切化学反应所遵循的普遍规律。初步学习定量研究问题的方法。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并由此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为新课学习做铺垫。引导学生从实验事实中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初步记住定律内容。使学生了解认识问题既要掌握规律的普遍性又要掌握规律的特殊性。初步理解定律中的关键字的涵义培养学生阅读归纳的能力。4\nH2O相对分子质量1×2+16=18水分子氧原子氢原子361×2+16=18相对分子质量氧原子氧原子氧分子16×2=321×2=236氢原子氢原子氢分子1×2=2(归纳)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有“五个不改变,两个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宏观五个不改变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微观原子的个数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宏观:物质的种类变二个一定变微观:分子的种类变一个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板书)二、应用 1、是非判断题(出示小黑板)例:32克硫和50克氧气反应生成了82克二氧化硫。思路:因为该反应是化合反应,所以生成的二氧化硫中氧、硫元素均来自硫单质和氧单质,则二氧化硫中S:O=1:1,即为参加反应的硫和氧气的质量比。所以32克硫和50克氧气反应,通过形象的图示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产生质的飞跃。强化对定律的理解和认识。4\n剩余50克-32克=18克氧气,生成二氧化硫质量为32克+32克=64克  (强调)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应为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2、自然现象解释例:铁钉生锈质量增加、煤球燃烧后质量减轻。(说明)铁钉生锈主要是铁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铁锈,增加的是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煤的主要成分是碳(同时有少量的硫和不能燃烧的杂质),煤燃烧主要是其中的碳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逸入大气中,剩下煤灰的质量肯定小于煤的质量。减轻的是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具体回答问题可分三步:第一步写出反应表达式,第二根据定律指出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第三指明增加或减少的原因。3、判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例:已知A+B=C+D的反应中,A物质18克与若干克B物质反应,生成了13克C和20克D,则参加反应的B物质质量为多少克?解题思路:因为反应物为A、B,生成物为CD所以依照质量守恒定律:m(A)+m(B)=m(C)+m(D),即18+m(B)=13+20所以m(B)=15克  D、巩固练习(若时间紧可作为作业题)1、2克氢气与8克氧气反应生成9克水,这句话是否正确?2、将12.25克氯酸钾和若干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生成了4.8克氧气,称得固体剩余物质量为10克,则生成物氯化钾的质量为多少?二氧化锰的质量为多少?3、将a克氯酸钾和b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得到c克氯化钾,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多少克?4、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石蜡中一定含有   元素和   元素。5、在化学反应2X2+3Y2=2R中,若用X、Y表示R物质化学式,正确的是()A、XY2B、XY3C、X2Y3D、X3Y2E、本节小结今天,我们围绕质量守恒定律,学习了相关的知识,下节课我们将运用这些知识学习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F、作业布置课本70页第1、2题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不同角度认识定律,培养学生求异发散的思维能力。巩固加深对定律的理解。4\n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