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4.50 KB
- 2022-08-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枣庄市初中历史学科优秀教案评选办法为了大面积提高我市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历史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倡导高效课堂,发挥优质学校、优秀教师的作用,根据市教育局制定的《关于全市开展中小学优秀教案评选活动的意见》要求,初中历史学科本着汇集课堂教学创新成果、全市推广共享、切实提高常态课育人效果的目的,在全市开展初中历史优秀教案评选活动。一、基本要求1、规范性和实用性。本次评比活动,以2012秋季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七、八、九三个年级)为依托,按照教学进度,以一次课堂教学活动(一般为1学时)为教案的基本设计单元;环节完整,项目齐全,既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又适应教师的教学实际。2、创新性和科学性。教案有独到的创新设计,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科学、合理,体现历史教学的时代性。3、主体性和探究性。教案能够体现尊重学生、尊重学情的要求,注重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内在驱动力和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自主发展,做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创立知识、收获成功的喜悦。4、层次性和可控性。教案能提炼出教材中符合课标要求的知识点,体现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个人成长的经验,将知识设计成问题呈现出来,可分A、B、C、D四个层次,分别为识记级内容、理解级内容、应用级内容和拓展级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资源及能力资源进行预习“程度”的选择,在全面预习的前提下,尊重和满足个体的差异性选择。教师的课堂教学指令明确,具备外在的可操作性,可视、可听、可思、可悟、可说、可做;点评学生的回答及时到位。5、学科性和全面性。教案突出历史学科的特点,具有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体现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体现11\n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体现评价功能,能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二、基本环节教案的基本环节如下:(一)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年级上册第单元第课(二)课型:一般包括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三种。(三)教学模式:以各区(市)、学校推行的模式为主,教师独创并经过实践并在一定区域内反响良好的也可。(四)教具:一般包括多媒体、小黑板、历史挂图、教学实物等。(五)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包括基本的历史知识,即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过程与方法目标:包括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活动设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态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包括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内容的渗透,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六)教学流程:包括导入,师生的问、读、讲、议、练、评、小结等教学过程的整体活动。(七)测验题目:包括题目、案例、例题、应用性题目、训练题目、达标题、课后巩固性作业、预习题目等。(八)板书设计:11\n具有创新性和科学性,体现教师对教材的整合、把握程度和教学内容的有机统一。板书设计应条理清楚,重点、难点突出,讲究技巧性、艺术性,能够达到帮助学生把握课程内容的目的。(九)教学反思:包括教案的亮点、学术争论的不同观点、教学困惑等。三、申报、评选办法1、申报对象:全市初中历史教研员、历史任课教师。2、申报方式:报市级评选的优秀教案,以各区(市)教研室初中历史学科组、市直初中学校历史教研组为推荐单位;每单位每一课推荐一篇参加市级评选;市级评审团从参评作品中每课评选出2节市级优秀教案,适时公示评比结果。3、申报市级教案进度与周期(1)以2012秋季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为蓝本,自9月1日起开始在七、八、九三个年级同时进行。(2)根据教学进度,从新学期第一周开始,三个年级各以一周2课时为周期和数量上报,当周的教案务于下周一上午完成申报。(3)参评市级的教案,需经各单位评审团修改后方可推荐。4、电子邮箱:参评邮箱:cao616@126.com公示邮箱:cmh8890@126.com(密码:06328688282)四、注意事项1、本市教师已发表的教案根据要求修改后优先。2、所有上报教案统一为Word文档电子版、A4纸型。3、有以下现象者不得上报:(1)照搬报刊杂志他人已公开发表的稿件;(2)按教材“目”编写而未对“目”做深加工的稿件;(3)环节不完整、不符合总体要求的稿件;(4)未经过层层比赛选拔、推荐的稿件。附:样案11\n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0课秦王扫六合课型:新授教学模式:三环节合作探究教具:多媒体(历史挂图、示意图、小黑板等)教学目标:不拘泥于《教师用书》中的表述,要体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掌控。掌握秦朝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了解秦朝的疆域四至和秦长城、灵渠。引导学生归纳“秦完成统一的条件”“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历史挂图、绘制秦朝疆域四至示意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察、综合分析和时空概念的能力。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和“千古一帝”的讨论,使学生充分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功绩巨大,秦朝的影响深远。(一)教学流程:分三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引领,自学探究;课堂小结,提炼升华。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李白《古风》,学生齐声朗读(教师注意对生僻字注音):古风(一首)唐李白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鬈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徐巿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可以多样化,包括提供视频源、小黑板等;材料的选取要科学无误。说明: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地朗读全诗,必须在朗读之前用注音的方式,解决个别字的读音问题。11\n教师:这首壮丽的诗,是一个掀天揭地的巨人的最好速写。同学们知道这个巨人是谁吗?谁能从诗中找出来?(同桌讨论)(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一、统一伟业——“秦王扫六合”对教材“目”的加工,力求科学、合理。(下略)教师:秦王嬴政为什么能够“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呢?(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嬴”的写法)展示: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东汉)王充《论衡》思考: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合作探究)教师:同学们还记得“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由来吗?(点拨:长平之战,秦国名将白起活埋赵国降卒40万,赵国的壮丁几乎在此役中死尽。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国的虎狼之师了。)说明:对长平之战的回顾,由师生用谈话的方式完成,具体情况因学生们的表现而各有不同。以上教师的语言,只是引导学生谈话的大致方向。思考:李白在《古风》中赞叹秦王嬴政“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说一说秦王嬴政是如何“大略驾群才”的呢?(讨论)总结:秦统一的条件: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军的进攻: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等。教师:到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看到统一天下的时机已经成熟,当时的秦国国力超强,人口500万,军队100万,打仗时动用60万,那简直就是倾国而出,于是采纳尉缭远交近攻的策略,即离秦国近的先灭掉,远的交好。展示:(1)秦灭六国过程简表: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灭韩灭赵灭魏灭楚灭燕灭齐11\n(2)秦灭六国示意图(可剪辑视频):教师:10年功夫,东方六国挨个儿被灭掉。在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定都咸阳,以一道冠冕堂皇的诏书,收结了从春秋以来五个半世纪的混战局面,同时宣告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建立。展示:秦王公元前221年的诏书:寡人以眇眇(意为渺小)之身,兴兵诛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都)服,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二、治国方略——“六王毕,四海一”教师:秦王嬴政在睥睨古今,踌躇满志之余,觉得一切旧有的君主称号都不适用了。那么,怎样的称号才能“称成功,传后世”、怎样的地位才能足以让嬴政在“六王毕”后,达到“四海一”呢?思考: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制作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示意图。(讨论并独立完成)皇帝太尉御史大夫丞相11\n郡县展示: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秦始皇)。——《史记·秦始皇本纪》教师:秦始皇每天早上起来洗漱完毕,要看600斤的奏章。这600斤的奏章是竹简,而不是纸张,要是看纸的能看死他。秦始皇让人在寝宫里搁一个秤,每天称600斤,不看完就不休息。展示:峄山的始皇纪功石刻: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他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原文大意:追念500多年的混乱局面,诸侯国各霸一方,纷争不断。每天都有残酷的战争,血流遍野,从远古时就是这样。经历了所有的朝代,即便是最有贤德盛誉的五帝,也无法禁止战乱的发生。当今皇帝,把天下归为一统,从此以后各地再也不会有战争出现。战祸消除,百姓从此过上了安定和平的生活,始皇的好处泽及千秋万代。教师:这些话可一点也没有过分。思考:在这幅员和组织都是空前的大帝国里,怎样永久地维护皇室的统治权力,把这个地理上已经统一的国家的各个部分联合起来,并对各个部分实施有效的治理,是秦始皇灭六国后,面对的空前大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对秦始皇的治国方略进行总结、归纳。(合作探究)11\n说明:此环节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讨论,教师要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进行适时的指导。以下的内容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师生进行的谈话,具体内容要看学生对问题的认知程度而定,但基本的思路大致如此。展示: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原文大意:(秦统一以前,各国)丈量田地的单位不同,车辆的轮距和道路的宽度不一样,法律制度各不相同,穿戴也都不一样,语言不同,字形各异。教师:在世界历史中,有些古文字在演变的过程中因停止使用而丧失了生命力,有些变成了拼音文字,有的甚至不可识读,被外来文字取代,惟有汉字,从未间断地被使用至今,并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顽强地维持着自己的表意文字特点,成为世界上最古老、最严密、系统的表意文字。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秦朝时期规范文字小篆的使用,以及隶书的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点拨:其实就是禁绝异端,发扬帝国一统意志。其本意在于维护皇帝制度的权威,不过手段过于残酷,引来后人无穷无尽的非议。秦始皇在统一后认识到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仅有武力的统治是不够的,还要有文化的统治,即对思想的控制。)教师: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为了什么?(点拨:蒙恬打了胜仗,从匈奴的手中夺取了河套地区。唐朝人说,“但使将军能百战,不使天子筑长城”,可是“将军百战死”,将军还得筑长城,因此,蒙恬终究还是修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教师:秦始皇还派兵统一了东南、岭南,开凿了灵渠,开发了南疆,这样当时中国人所知道的世界差不多完全归到秦始皇统治之下。展示:琅琊台始皇纪功石刻: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教师:具体地来说,气势恢宏的秦朝有着一个怎样的辽阔疆域呢?请同学们绘制并完成秦朝疆域四至示意图。(探究方位示意图的绘制)北11\n西东南教师:这所有一切对内对外的大事业,使全国瞪眼咋舌的大事业,是秦始皇在10年作用完成的,请让我们共同步入——(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三、千古流芳——伟大的秦教师:在学习了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后,合作探究以下几个问题:1、秦始皇为什么被称作“千古一帝”?2、秦朝在我国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3、在今天,你知道哪些与秦朝或秦始皇有关的古迹、事物?并加以说明。说明:在学生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师生以谈话的方式,合作探究。教师:虽然秦朝二世而亡,秦始皇建立万世帝国的梦想以破灭告终,但,他创建的帝国制度却保存了下来并延续了2000多年,从而成为世界历史上保持时间最长的政治制度。在中国的后代史书中,秦始皇多以暴君的面目出现,但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却能够认识到,他是统一中国的功臣。正是从秦始皇、从秦朝,中国开始走向统一。而统一,是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之一,更是我们学习中国历史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板书设计:有创新性,反映对教科书的加工与整合——科学、合理。统一伟业——“秦王扫六合”第10课“秦王扫六合”11\n治国方略——“六王毕,四海一”千古流芳——伟大的秦测验题目一:非选择题;题目不拘一格,挖掘教材深层次的东西是关键;题目设计要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有难易程度的梯度性。1、讲故事:“纸上谈兵”2、说一说皇帝制度的由来及其演变。3、秦始皇为巩固国家统一,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军事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影响如何?4、绘制秦朝的疆域四至示意图。5、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郭沫若指的是什么事件?结合此段话谈谈该事件的历史影响。测验题目二:完成《助学》中的相关题目,可以分课内和课外。教学反思:依据课程标准“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教案亮点。家建立的意义”的要求,本课的设计分为三部分,一是“统一伟业——‘秦王扫六合’”,通过师生对商鞅变法和长平之战的回顾,把本课内容同战国后期那段动荡的历史联系在一起,同时通过对秦王嬴政雄才大略的认识,来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史实;二是“治国方略——‘六王毕,四海一’”,通过学生对秦始皇治国方略的总结、归纳,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三是“千古流芳——伟大的秦”,通过引导学生用谈话法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认识到秦朝及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依据:立意依据。11\n嬴政亲握大权后锐意进取,破格任用一批谋臣和猛将,把秦国的繁荣强盛推向新的高峰,加快了统一六国的步伐;嬴政善于发现人才,广泛招募各国精英,诚恳地礼待人才,并能用人不疑,勇于认错纠错,表现出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和气度;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嬴政运筹帷幄,挥师东进,相继兼并韩、赵、魏、燕、楚、齐六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嬴政创造性地为自己选择了“皇帝”名号,以显示功过三皇、德超五帝;秦始皇顺应时代潮流,总结春秋战国以来的进步成果,进一步除旧布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确立起一套先进的制度、规范,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为此后2000多年的历史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从而在中国古代树立起一座功在千秋的里程碑。秦始皇勤于政务,富于实干精神,是具有高度行政能力的政治家;秦始皇高瞻远瞩、雄才大略,为实现理想而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坚忍和执着;秦始皇对缔造和巩固大一统帝国的事业,倾注了全部热情和毕生精力。毛泽东也经常谈论秦始皇,他说:“我是赞成秦始皇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摘编自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历史人物评说》观点依据的出处。教科书中有“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活动探究题目,非常费解,请大家予以指点。困惑与求教。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