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50 KB
- 2022-08-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课型:新授课年级:七年级时间:2013年月日设计人:张国栋单位:枣庄市第二十三中学本课教材地位分析:1、本课教学围绕宋元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元曲和关汉卿、绘画和书法成就展开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2、科技文化史是历史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对传承中华文明,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课程标准知道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了解宋词、元曲的流行。三、教学目标:1、知识:了解宋元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元曲和关汉卿、绘画和书法成就。2、能力:欣赏不同风格的作品,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逐步形成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略文人风采,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激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与“宋词与元曲”。难点: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文化现象的能力。6\n五、教学流程设计说明(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提问:这首歌曲的词作者是谁?你知道他在我国文学史上的最大贡献是什么吗?学生:欣赏音乐,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这座艺术殿堂,去了解灿烂多姿的宋元文化。说明:通过歌曲激发情感,让学生在视听情境中感受宋词的魅力,并在情感体验上与本课内容相联,顺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资治通鉴》来了解编写此书的目的“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6\n 教师适时点评赏析,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加强直观性,使学生感受文学美,领悟词的美。6\n对作品的欣赏层次(即感性认识),进行深化,引导学生体会文化的社会性。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说明:在活动中让历史与现实交融,让思维与情感在无形中深入,激发对于书法艺术的热爱。6\n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知识形成结构体系更容易理解与记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知识教学目标的掌握与巩固(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司马光和《资治通鉴》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漫画司马光砸缸学生:讲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提出问题:司马光写了一本什么样的书?展示:司马光与《资治通鉴》的图片。教师:在我国浩瀚如烟的史学著作中,有堪称“史学双壁”的两部史书大放光彩,一部是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的《史记》;另一部是什么呢?作者又是谁呢?学生: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著的《资治通鉴》展示:史书《资治通鉴》的外观与司马光的画像;指导学生朗读课本相关小字内容。并介绍司马光的生平和编撰《资治通鉴》态度非常严谨的事例,借机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发奋学习,立志成才。思考:司马光编撰的这本书为什么取名《资治通鉴》呢?你能从历史中找到一件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事吗?《资治通鉴》为何在北宋时期出现呢?归纳:北宋王朝与少数民族长期的冲突中,多数处于劣势。加之北宋国内出现的一系列困难,促使北宋的政治家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历史,通过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以为当世统治者借鉴。这是《资治通鉴》问世的根本原因。播放:歌曲《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师:相信同学们听完后,已猜到我们接下来要学习什么内容了。二宋词和元曲1、宋词和杰出的词人教师:词是一种新体诗歌,来自民间乐歌、诗,与音乐有关系,唐代出现至宋代才出现了百花争艳、空前繁荣的盛况。同时涌现出了三大著名的词人。投影:三位词人的介绍及其佳作,师生互动完成。归纳:(1)苏轼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其词气势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开拓了用词表达重大社会题材的道路。(2)辛弃疾与《破阵子》赏析:辛弃疾曾参加过抗金斗争,大声疾呼朝廷应力图富国强兵,以恢复中原安宁。他写下《破阵子》一词,给至交陈亮以安慰和鼓励。“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成为了辛词的中心主题。 (3)李清照与《如梦令》赏析:红日西沉,晚霞映照着溪亭,玩了一天的游人渐渐归去,独有年少的词人依依不舍,流连忘返。是刚饮过美酒,还是酒意未消?是景色宜人,惹词人陶醉?她游玩兴尽方驾回舟。湖上娇艳的荷花向她绽开笑脸,轻柔的晚风推着她的船儿。于是情不自禁的荡起双桨,往前划去。划呀,划呀,竟不知不觉误入荷花深处,进也不能,退也不能,怎么办?蓦然间响起一阵扑簌簌的声音,原来沙滩上的沙鸥和鹭被她惊飞了。思考:苏轼、辛弃疾、李清照三人在词的风格上的异同?2、元曲展示:关汉卿和《窦娥冤》相关图片。学生:小组合作、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教师:关汉卿在《窦娥冤》中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同学们你们刚才品位了三位词人的词作和了解了元曲,由此,你发现文学艺术作品与社会有什么关系吗?教师:这些宋词和元曲的出现,都体现出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同时也是反映历史的一个窗口。教师:在领悟宋词元曲之余,我们一起来欣赏宋元的绘画与书法,它将把我们带入美丽的艺术长廊。三、风格多样的绘画和书法展示:《清明上河图》视频,让学生做导游。提问:现在我们穿越时空,来到了北宋的都城汴京,如果你就是一个小导游,你将怎么给游客介绍繁华的汴京景象。张择端之所以能够创作出传世的精品,除了他画技高超,善于观察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东京城那样繁荣的景象,张择端能创作出这样真实、精美的作品吗?学生充分参与,介绍图中的景象。归纳:画面从右端开始,依次展现了东京城郊、汴河河道和热闹繁华的街道、店铺、酒楼,中段以“虹桥”为中心,气氛热烈达到高潮。全画浑然一体,宛如一首宏伟而又和谐的交响乐。展示:赵孟頫的几幅作品展示:《宋四家》的书法作品。学生鉴别和欣赏,学生相互交流,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从史学,文学,艺术三个方面,来填写表格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主要学习了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和史学方面的成就,使我们感受到:这是隋唐之后,中华文明史的又一个高峰,宋元时期造就了灿烂的宋元文化,如果没有宋金对峙和金兵南下,就不会有辛弃疾词中对祖国山河分裂悲痛等内容,如果没有元朝封建统治者的黑暗,就不会有《窦娥冤》剧本,没有北宋东京的繁华,便不可能出现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这幅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所以,文学艺术的繁荣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我们从司马光的事迹中也认识到了“学无止境”,既要善于吸取前人经验,又要勇于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走在时代前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六、课堂检测测验题目一:测验题目二:完成《助学》相关内容。七、板书设计6\n八、教学反思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通过本课学习可以充分认识到宋元时期文化的特点。认真思考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七年级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本课的教学工作,我从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同时也找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确定了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一、教学中较成功的地方1、体现了“三段──四步”自主学习、当堂反馈历史课堂改革教学模式。在课前预习(知识梳理)——合作探究——教师指导——当堂反馈几个环节方面做到条理清晰。2、教学教学目标明确,宋元文化的学习通过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得以实现,设计便于操作、可行。设计中,细致地分析了学生的学习状态,预测了教学中存在的难点,提供了突破难点的方法,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实际和需要。3、能够依据初中生活泼好动、酷爱新奇的心理特点及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的认知习惯,应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通过大量的图片、拓片、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片等,丰富教学内容,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激发了学生对宋元文化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更深入地感悟宋元时期的历史,生发对宋词等文学艺术作品的热爱。二、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1、学生合作交流时间紧,让他们的思维互动不能充分体现出来。2、在才艺展示环节中可以加入老师才艺展示,会有更好的师生交流效果。三、今后努力方向1、积极参与集体备课,互相交流,团结协作。2、提出问题后给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让他们合作交流,积极探索,自己去发现问题。3、平时多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尤其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努力提高他们的各项能力,提升其学习的兴趣。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