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50 KB
- 2022-08-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教案精选:初中物理《热和能》教学设计 \n教案精选:初中物理《热和能》教学设计 \n教案精选:初中物理《热和能》教学设计 \n教案精选:初中物理《热和能》教学设计 \n教案精选:初中物理《热和能》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的要求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 2.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4.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5.了解热量的概念。 6.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7.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移的过程。 8.知道能量守恒定律。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9.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认识效率。 一、本章的主要内容 本章在学习第十四章“机械能”的基础上,把对能量的研究拓展到内能。首先引导学生学习分子动理论,并进一步通过推理用物质微观结构的知识来解释宏观现象,为从分子结构观点理解物体内能的本质打下基础。引导学生得出内能的概念并进一步探究内能的改变。从内能的改变引入热量的概念,通过探究来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进一步引出比热容这个物理量。在此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讲述内能的利用,介绍内燃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并最终得出能量守恒定律。 本章的主要教学内容有: 1.分子热运动: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作不停的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等。 2.内能:内能的概念,通过探究活动及演示实验归纳出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热量的概念等。 3.比热容: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比热容及其单位,各种物质的比热容,理解水的比热容大这种特性的应用,热量的计算等。 4.热机:内能的利用,热机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过程,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工作过程,热值的概念,热机的发展等。 5.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等。 二、\n本章教材特点 1.贴近学生的生活 新教材强调“以人为本”,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提出初中物理尤其要学习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因此本章增加了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的内容,密切了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通的物理现象作为讨论问题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使学生爱学、乐学。如本章设置的“导言”以优美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神奇的火”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巨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联系生活实际,从能量的角度设计问题,引导和激发学生思维。又如第一节分子热运动中用一幅图展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打开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引出对扩散现象的思考,进一步得出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再如第二节通过装着开水的暖瓶有时会把瓶盖弹起来这一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推动瓶盖的能量从哪里来的,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接受内能的概念。第三节首先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烧水的经验,来讨论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水温升高的多少的关系,这样学生比较容易得出定性的结论。还有根据学生的经验,比较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进而引出燃料的热值。通过摆动的秋千、掉在地上的弹性小球的能量转化分析的现象,去思考能量是否守恒等。 本章教材多处采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年龄特点,通过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把教学内容更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这样的教材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而且还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本章教材又特别注重物理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它不仅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而且还关注学生可能的生活。比如,在动手动脑中分别设计了对各种运输工具的经济性做出评估、对人体摄入能量的科学性的调查等等这些内容的安排,体现了教材特别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让学生在比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过程。 总之,这样设置教学内容,不仅密切了物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强烈的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再停滞不前,而是慢慢深入,由表及里,挖掘其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升华自己的生命。 2.重视科学探究,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本章的内容的选择和编写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体验和描述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新教材专门安排了“探究怎样改变物体的内能”,使学生通过探究弄清改变物体内能可以有多种方式。以往教材对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热量的公式要求较高,都达到了“理解”水平层次,而对学生的体验性目标要求较低,只要求进行演示实验“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而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大多数学生感到难以理解。所以《课程标准》将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变为“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这里突出了两个方面的变化:第\n一,从知识的角度来看,标准降低了要求,只要求“了解”比热容的概念,但增加了体验性目标,即必须让学生通过实验,在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并了解比热容这一物质热学属性,学会从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第二,降低了单纯应用热量公式进行计算的要求,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公式和乱套公式的现象,而强调了物理知识的应用及其与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求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新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特别强调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首先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烧水的经验,来讨论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水温升高的多少的关系,学生比较容易得出定性的结论。然后安排学生自己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来得出比热容的概念。分子动理论属于微观领域,由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学生对于分子运动论的初步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课程标准》将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在过程与方法、知识的实际应用方面提高了要求,一是增加了体验性目标水平层次,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自己通过从宏观现象的观察、实验,经过分析、推理、获得微观的结论,从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二是增加了知识的实际应用方面的目标,强调“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针对这部分内容要求的变化,新教材也增加了相应的练习和习题。如:分别在冷水和热水杯中放入糖块,经过相同的时间后,品尝杯中的水,哪一个更甜?为什么?\n用细线把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记住测力计的读数。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有什么变化?解释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这一变化充分反映了课程标准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新理念,有利于更好地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3.注重学科渗透,加强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章依据《课程标准》,注意借鉴国际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注意将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引入物理课程,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交融,以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界更加本质的认识,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因此教材不再是就科学论科学,而是加强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专门安排了多个“sts栏目”,\n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如:地球的温室效应。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这方面的资料,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充分体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视和培养。再如:气候与热污染。让学生结合实际讨论怎样减少热污染。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在热机一节中课程标准没有对这些具体的知识点做出具体的要求,而是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要求通过热机的发展推动工业革命的典型事例,以及介绍热机研究的新进展与未来社会发展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激励学生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在编写这部分内容时,专门安排了科学世界“现代汽车”和sts栏目“从火车到火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充分体现了关心科技发展的课程理念。并增加了相应的练习和习题。如:查阅汽车、拖拉机的技术手册,或向司机、维修人员询问,了解各种汽车、拖拉机的耗油量、最大功率,结合当地汽油、柴油的价格及其他因素,对各种运输工具的经济性做出评估。本章的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的着眼点不在于学生能够提出多少有实际价值的建议,而在于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和活动的参与,逐步树立从社会角度考虑科学技术问题的意识,以这种方式把人文精神渗透到科学课程中。 4.教材设计了许多开放性的问题和实践性课题 问题是放飞思维与想像的钥匙,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这种渴求就是学习的动力,一种创新的因素。教材精心设计了许多开放性的问题。如在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的过程中,设计了“你能用哪些办法使一根粗铁丝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留给了学生很大的空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在利用水的比热大这一特性解释现象时提出了“用水做输运能量的介质有什么好处?”“生活各产业中,有没有用水来加热和散热的情况?”等。这些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灵活的思维的培养。在教材后的“动手动脑学物理”中设置了很多实践性的课题,要求学生自己寻找所需的资料、数据,经过思考、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或提出合理化建议。如通过查阅和实际调查,对各种运输工具的经济性做出评估;对初中学生的摄入能量的调查以及通过调查提出如何调整饮食的合理化建议;还有自己动手制作小小的蒸汽轮机等。学生通过参与这些实践活动,多角度去观察、思考、分析,从而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在本章最后设置的“我还想知道”栏目中的“为什么有些人总想制造永动机”的问题,结合习题中的能不能够实现“永动机”,把本章所学的知识、能力、创新交织起来,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关注知识发展过程中,就是要把能力和创新凸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