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 MB
  • 2022-08-05 发布

高中语文 文史互养,乐趣无疆课件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史互养,乐趣无疆第三讲“新语文学习”系列大讲堂——语文与历史\n文史哲不分家从古代学问说起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科学传入我国,这才深刻地影响了我国的传统学问,学科分类越来越细,甚至于互不往来。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各门科学的不断发展,学科之间出现交叉综合的趋势。\n司马迁祠墓陕西省韩城市芝川镇黄河边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奋,著成信史照尘寰\n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历史乎?语文乎?几乎一切伟大的历史著作都是文学著作\n《汉书》(历史著作)《左传》(历史著作)《战国策》(历史著作)《东周列国志》(历史著作)这些都属于历史,其实也是文学、文艺、曲艺,说不定你还很喜欢呢!《隋唐演义》(评书)《岳飞传》(评书)《水浒传》(评书)\n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yuè)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节选自《项羽本纪》)这段文字节选自《项羽本纪》开头部分,大略交代了项羽的性格,从中可以看出,项羽后来之所以成为西楚霸王又被刘邦打败的自身原因。项羽少有大志,喜学兵法而不终,又不听人言。太史公以细节描写的手法,让读者具体可感地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项羽。这与《项羽本纪》末尾太史公本人对项羽的评价是相辅相成的。虽说是历史记载,但太史公运用的却是文学笔法。\n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节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之名篇。这段文字简直与现代小说无异:第一段相当于小说的楔子,交代了故事情节发生的背景;第二段是故事情节的初步发展,烛之武答应退秦师;第三段是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和高潮,显示了烛之武退秦师的聪明才智;第四段是故事情节的补充,相当于小说的“尾声”,交代了晋国也退了兵。由此可见,《左传》虽是著名的历史著作,但是它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n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节选自《战国策·赵策·触龙说赵太后》)第一段也极像现代小说,开头部分相当于小说的楔子,交代了“触龙说赵太后”的背景,气氛极为紧张,赵太后的态度非常强硬,似乎没有谁敢再去了。这既是正面刻画赵太后的性格特征,也是从侧面刻画主人公触龙,也为后文正面刻画触龙的性格与精神境界做好了铺垫。第二段是故事情节的初步展开,对主人公触龙和赵太后做了生动的刻画描绘。太后盛气凌人,答话言语少而语气僵硬,后脸色稍微温和;触龙徐趋、自谢、与后闲聊,不慌不忙,不急于入正题。两个人的性格特征刻画得非常生动传神。由此可见,《战国策》虽是史学名著,但它的文学价值也很高。加之本书着重对纵横策士这些人物言行进行记录,因而在刻画人物方面所用文学手法就比较多,这一点对于《史记》影响很大。\n知人论世1、要深入的理解一篇文学作品(特别是言约义丰的古典诗词),必须了解作者生平和这一文学作品相关的时代和社会背景,而了解这些就是了解历史。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郭沫若“女郎”这一意象暗示诗人对祖国的爱有如情爱一般热烈,“年青”一词则暗示了祖国在五四革命时代里充满蓬勃向上的生机。郭沫若在《创造十年》里说过:“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炉中煤》便是我对于她的恋歌。”了解了这首诗产生的时代背景,我们就容易理解诗人对于祖国的爱为什么如此深沉,为什么如此热烈。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节选自《炉中煤》\n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很显然,词中除了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之外,还有政治上失意、不得朝廷大用的深沉感慨。词中的“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人有悲欢离合”等词句就是这一心情的反映。\n2、反过来说,历史课本里还有我们很多要记忆的名人名言,有时候还引用很多文言文作为历史佐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韩非子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国民为国主体,吾党欲使人不忘斯义,故须其名曰国民党……本党以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为宗旨。——《国民党宣言》宋教仁\n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中国古代史》“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引用白居易称颂李白、杜甫的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初中历史引用杜甫七言绝句佐证“开元盛世”之经济繁荣。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初中历史引用杜甫七言古诗佐证“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一)”。\n写作素材库无论翻开高考满分作文,还是中考满分作文,你会发现,很多文章都在打历史的主意,沾历史的光。动辄春秋战国如何如何,要么古代近代怎样怎样,简直是俯拾即是,不一而足。酒池肉林中,落花沾染着多少无辜生命的鲜血。为了博红颜一笑,他甘心让自己的灵魂堕入了地狱。商纣王,一个用残暴诠释爱怜的人,他的爱,造就了无数的冤魂。上天赋予了他至高无上的权利,无人能比的才能,可他却用了一个错误的方式去回馈上苍。他的爱,害了他的臣民,同时也将一切的罪过推向了他爱的人。沧桑的历史中,姐己——红颜祸水成了不可分割的两个词。虿(chài)盆里,是怨灵们的哭诉;炮烙柱下,是厉鬼们的怒号。泱泱大商,被这个曾经的天人,拖到了历史的底层。——节选自中考满分作文《传递历史的清音》\n——节选自中考满分作文《有你,我的年华不寂寞》我与你在白天共同欣赏湖光山色,碧海晴空,而中午,我则喜欢带上你,去把古人追寻。我们共同走在时光的隧道上,看到前面那位身着长衫,长须飘飘的长者,他正慢慢向江边走去。我惊呼:“你是屈原吧?”我看到了他的坦然,体会到了他的视死如归,明白了他对国家的爱恋,此时的我,明白了爱国的内涵,忠心的悲苦,我对这位爱国诗人也就更加敬重了,我对祖国的爱就加深了许多。这两段文字都以历史人物为对象,展开想象与对话,很好地扣住了作文题目的要求,难怪能得满分。由此可见,历史材料对于作文内容的丰富是多么重要!而这些都是课内材料,对这些材料不加以有效利用,我们写作就少却了很多素材。\n意高文自胜好的文章必须要有深刻的思想,而学习历史会加深我们对当前社会的认识,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让我们学会历史地看待问题,而不是简单作结论。少年儿童时期,我们大概会把人分为两类——好人和坏人,同样也会把世间的事情分为两类——好事和坏事。作为一个少年儿童,这是可以原谅的;但是对于一个系统学习各科知识的人来说,我们就不能这样简单地评价一个人。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历史唯物主义”,动态地、科学地、全面地看待一切人和事。比如关于曾国藩,我们究竟该怎样看待,怎样认识,这就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n曾国藩镇压太平军,这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无疑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做法。但是《曾国藩家书》是不是就要随着他镇压太平天国的行动而一律归为反动呢?恐怕不是那么简单。好誉者,常谤人;市恩者,常夺人。其倾危一也。慎能远祸,勤能济贫。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自柔出,柔能克刚。——曾国藩家书节选\n现代史上,中共产党不是多次与中国民党进行合作么?世界著名的100篇演讲中,不是还有一篇蒋介石的么?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n学习历史,我们变得更聪明、更复杂丰富,使我们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和看待一切人和事,从而得出一个比较可靠的、具有思想深度的结论。读史使人明智——弗兰西斯科·培根\n再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