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2 MB
- 2022-08-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议论文的写法指导\n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观点的一种文体。议论文常识\n议论文的三要素1、论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看法2、论据3、论证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n从“是什么”的角度(总论点)家庭成员,师生,朋友之间都会有隔阂,有阻挡的心墙。(分论点)以“拆除心墙”为话题作文子女与父母之间的鸿沟是心墙,学生与老师之间远远的距离是心墙,朋友与朋友之间深深的误解是心墙……\n周恩来总理的衣服周总理的一件睡衣穿了二十多年,破了补,补了再补,已经磨得无绒了仍舍不得丢弃。一件衬衣已经旧得换了袖口领子,一件衣服补得颜色已经不一了,他在穿,当别人要求他换新的时候,他总是说:“旧的可以穿。”\n\n\n议论文写作指导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模式引论(提出论点)论点正面论据(理论、事实)小结B、对照式本论(证明论点)对照论点反面论据(理论、事实)小结结论(评析照应)\n议论文写作指导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模式引论(提出论点或论题)论证分论点①:回答是什么C、层进式本论(证明论点)论证分论点②:回答为什么层进论证分论点③:回答怎么办结论(照应)\n议论文写作之分论点的设计\n什么是分论点及分论点的作用。1.什么是分论点:论证某一方面观点,某一事理(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展开,这每一层、每一面,就是一个分论点。2.分论点的作用: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展开与说明,是中心论点的具体化。分论点是在中心论点的制约下提炼出来的,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因此,提炼分论点的前提是确立中心论点,并用一个句子的形式表达出来。\n分论点的设计在议论文写作中,同学们时常犯这样的毛病:一篇文章在亮出观点之后,接下来便是举例,举了一个又一个,看看字数差不多了,便收尾简单照应一下中心论点。结果形成了“论点+论据”的格局,这样的文章,高考时最高只能评三类作文。怎样才能写一篇既摆事实,又讲道理的高质量的议论文呢?我们认为,当一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明确之后,能够准确地分解成几个分论点,这是写好议论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分论点设计的重要性\n如何设置(提炼)分论点?常见的方法(或思考角度):1、概念分析法(是什么)2、因果分析法(为什么)3、条件分析法(怎么样)并列分解对比分解递进分解4、辩证分析法——5、层层推进法——\n拟写分论点的角度角度1—是什么:回答类别和性质方面的问题。(是一种什么表现)以“做真正的自己”为话题列分论点分论点1:做真正的自己,是自信的表现。分论点2:做真正的自己,是人生的智慧。分论点3:做真正的自己,是时代的召唤。角度2—为什么:回答原因和目的方面的问题。就是把中心论点作为结论去追溯这个结论产生的条件和原因。(重要性、意义、作用)例1:“说安”;中心:安全是生产得到保障的前提。分论点1:没有安全,劳动者生命得不到保障。分论点2:没有安全,生产环境将不到保证。分论点3:没有安全,长期赢利目标得不到实现。例2:“竞争”分论点1:竞争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创造分论点2:竞争可以使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分论点3:竞争可以增强人的危机感和挑战感角度3—怎么样:主要是回答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怎么做:方法、途径)分论点1:竞争必须具备顽强的斗志分论点2:竞争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分论点3:竞争必须遵守法律规则和职业道德\n角度4:对象内容:看这个句子(中心)所涉及到的人、事、物。例1、珍惜拥有:分论点1: 珍惜拥有的亲情。分论点2:珍惜拥有的友情。分论点3:珍惜拥有的爱情。例2、脸。论点:三国戏是一部脸戏。三国戏是一部关于“奸绝”曹操的“脸”戏。三国戏是一部关于“智绝”孔明的“脸”戏。三国戏是一部关于“忠绝”关羽的“脸”戏。拟写分论点的角度角度:1、是什么(是什么表现、性质)2、为什么(有何重要、意义:可以怎样、没有会怎样)3、怎么样(需要怎么做:方法、途径)4、对象、内容(具体的对象)\n拟写分论点要注意找准标准、分好类而这个标准,可以是类别,可以是范围;可以是性质,可以是数量;可以是时间,可以是空间;可以是色彩,可以是形状;可以是正面,可以是反面;可以是具体,可以是抽象等。而选择标准则要根据具体论点特征来确定,要明确从哪处(角度)切出分论点更合适,第一、标准要统一,并要找准那个切点,否则分论点会有交叉关系。第二、角度不能太大,否则文章就可能会写得很空洞。类别:亲情、爱情、友情范围:个人、家庭、社会时间:古代、现代、当代空间:学校、家庭、社会中国、外国正反面:有坚持的、没坚持的\n五、对分论点的要求1.分论点一般放在每一段的开头。2.一篇议论文至少要有两个分论点,最好有三到四个。3.分论点的语言要精练,一般控制在15字内。4.分论点句子的结构尽量一致,使中间几段构成排比段。5.分论点的表述要尽量紧扣话题的关键字眼,以保证每一段都扣题。6、分论点一定要为中心论点服务,并且总论点与分论点要过渡自然。\n你来试试如要证明“选择适当的对手”,请列出分论点。1、选择适当的对手有助于自己树立人生的目标。2、选择适当的对手有助于自己找到学习的榜样。3、选择适当的对手有助于自己获得巨大的动力。\n从“为什么”的角度确立(总)我始终相信,推倒彼此之间的心墙,你将会看到别样的洞外天。(分论点)推倒心墙,我们可以感悟无私的亲情。推倒心墙,我们可以感知真挚的友情。推倒心墙,我们可以感彻不变的爱情。(带来的效果)(总论点)人有适当的戒备之心是理所当然的,但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心墙,我们应该坚决说:“不”!(分论点)首先,心墙阻止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合作。其次,心墙的存在间接影响了社会风气。再者,心墙还使人看不到社会光明的一面。(存在的危害)\n从“怎么办”的角度设分论点拆除心墙,我们应该抛开嫉妒,拥抱宽容拆除心墙,我们应该抛开自私,拥抱微笑拆除心墙,我们应该抛开虚伪,拥抱真诚无形的墙,我们用文明来击垮。无形的墙,我们用礼貌去瓦解。无形的墙,我们用宽容来毁灭。拆除这堵墙,需要放下自私。拆除心墙,我们要懂得换位思考。拆除心墙,我们要有责任心。机智的交谈也是拆除心墙的一个好方法\n议论文写作之论据\n一、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实,即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中外史实,还有科学数据。二、道理论据。指的是用来作为论据理论,它们来源于实践,且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包括名言警句、科学理论以及成语俗语。论据类型\n一、事实论据—事例:论点:拼搏司马迁写《史记》汉朝的司马迁继承父业,立志著述史书,不料正在他着手编写《史记》时祸从天降,遭“李陵之祸”的株连,深受腐刑,但他矢志不渝,幽而发愤,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鸿篇巨著——《史记》。\n二、理论论据论点:拼搏(1)伟大的热情能战胜一切,只有强烈的坚持不懈的追求,才能达到的。——(法)司汤达(2)在生活中是没有旁观者的,我爱生活,并且为他而奋斗。——(捷克)伏契克论点:个性(1)我们不必羡慕他人的才能,也不必悲叹自己的平庸,各人都有他的个性魅力。——松下幸之助(2)人们生而平等,但又生来个性各有千秋。——弗洛姆(5)一个人的悲剧,往往是个性造成,一个家庭的悲剧,更往往是个性的产物。——1、理论论据—名言:\n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酒能健身亦能误人;火能带来温暖和光明,也能酿成火灾造恶人类;武器能捍卫正义与和平又常常成为歹徒的凶器;一口气能吹旺一堆火,也可以吹灭一盏灯……理论论据2---民谚俗语\n1、引用史搢臣“容得几个小人,耐得同桩逆事,过后颇觉心胸开豁,眉目清扬”的言论。2、列举宋朝韩琦宽容地对待范仲淹的拂袖而去,从而化解矛盾。3、列举彭思永应举时,宁可自己受损也不愿当众说出那个偷藏自己金钏的人的事例。4、引用程颐“学进则识进,识进则量进”的言论。5、列举夏元吉幼年时面对别人的冒犯易发怒,而长大后忍耐克制、不与计较的事例。其中1、4是道理论据;2、3、5是事实论据。宽容:论据类型(判断)\n议论文写作指导之论据(一):选择论据\n选择论据第一组:论述“勤能补拙”能用如下哪些材料?1、我国第一个电子学女博士韦钰在西德进修期间,没有空暇到繁华的街头漫步,没有精力去剧场、影院欣赏艺术,她一心扑在专业学习上,就连生病也拒绝休息。正是这种刻苦精神,才使她为祖国赢得了荣誉。2、姚明作为世界体坛冉冉升起的巨星,已是全世界年轻人的偶像。与其他NBA球员相比,姚明身体条件偏差,在弹跳、肌肉方面根本没法和黑人相比。但姚明相信勤能补拙。每次训练前,他都要自己先练上两个小时的体能。负责给他洗衣服的师傅说:“姚明训练可真刻苦,大冬天,也出那么多汗,鞋子里倒得出水来。”3、王羲之经常在自己的衣服上写字,将衣服划破,终于成为一个有名的书法家。讨论以下论据选择的得失:\n明确:论据2合适,1、3不合适。因为姚明身体条件偏差,在弹跳、肌肉方面根本没法和黑人比,是“拙”,这个例子紧扣了论点;1并不是表明韦钰是“拙”的;3中王羲之确实“勤”,也取得了成功,但王羲之并不拙,与补拙毫不沾边。这是论据选择容易出现的第一问题,论据选择没有围绕中心论点。选择论据\n第二组:下面的一些论据,你能看出有何不妥吗?1、李煜在人生失意的时候感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2、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死而后已,他一生征战无数,以至于匈奴兵对他闻风丧胆。3、而被流放的屈原,时时不忘报国,终因报国无门,而自刎乌江。明确:张冠李戴,论据不真实。失去真实性。这是论据选择时容易出现的第二个问题选择论据\n第三组:以“挫折铸造成功”为论点,下面的论据说服力强吗?挫折铸造成功。我们学校的一个女孩在学校踢足球,因表现很不理想而遭到老师的训斥。大家都说她并不适合这项运动,但她并没有被挫折吓倒,更加发奋努力,终于考进了专业球队。选择论据\n明确:不合适。首先“我们学校的一个女孩”这种说法似乎不具备代表性,说服力不强,还有体育是需要天资的,而女孩在被认为是“不适合这项运动”时,仍考进了足球队,只能说明要么老师说的不对,要么她开始只是没有发挥好,她实际是适合这项运动的。这是论据选择时容易出现的第三个问题:论据选择不典型。选择论据\n第四组:下面是论证“失败是成功之母”的两段论据,能吸引你吗?为什么?1、满清末年,政府腐败,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中华民族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多少仁人志士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如洪秀全领导农民起义,建立太平天国政权,孙中山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都没有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斗争,在斗争中不断总结失败的教训,终于取得了胜利。2、中国女排在与世界强手——古巴队的决赛中获得胜利,取得了“三连冠”。这正是在反复较量中,不断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做到知己知彼,并毫不气馁地奋力拼搏的结果。选择论据明确:不能,老生常谈,缺乏时代感。这是论据选择时容易出现的第四个问题,论据选择不新颖。\n选择论据的方法1、围绕论点,有针对性。论据是论证论点的根据,是为论点服务的,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观点与材料的统一”,这是议论文最基本的要求。2、真实准确,有典型性。一般来说,道听途说的没有充分调查的事例、主观臆造的“想当然”的事例、由不合理推测得来的事例……都不能用作事实的论据。特别是涉及人格、国籍、年代、出处等等,都要力求准确。典型性即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论据典型,能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典型的材料可以作为论据,从古到今,由中而外,从名人到普通人,由名言到俗语,皆可作为有力的论据,使文章丰满起来。\n选择论据的方法3、角度变化,有多样性。从同一个角度举出来的论据再多,再贴切,也只能代表一个方面普遍意义。选例不在多,而在精,如果能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选例,那么会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会使论证全面,更有说服力。常用的选例角度有不同的领域(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不同性质(正面、反面),不同国别(中国、外国),不同的时间(古代、近代、现当代)。\n4、新颖独特,有时代性。新颖的论据往往能吸引人。论据的新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所引用的材料是新的;如果选用的事实论据都是陈谷子、烂芝麻,都是老生常谈,游离于日新月异的生活,落伍于前进的时代,缺乏新鲜感和说服力,这样难免使人生厌。二是旧材料的新作法。有时,我们找不到新的材料,当然也可以运用一些旧的材料,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要力求用旧材料写出新意,让人感到材料虽然是熟悉的,但你这样运用这样处理仍让人感到不同凡响。选择论据的方法\n议论文写作指导之论据(二):运用论据\n同一材料可以改变叙述材料要点来证明不同观点司马迁从小就随任太史令的父亲读《春秋》、《尚书》,20岁开始漫长而艰苦的游览、考察,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的名人旧址。接着继承父业,立下志向,要写一部“成一家之言”的史书,大量阅读国家藏书、历史资料。受宫刑后,他想到了死,但他又想到著述没有完成,不应轻于一死,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的宿愿。最终他写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论点一:逆境出人才;论点二:有志者,事竟成。论点三:远大的理想是人生的巨大动力。\n改:西汉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汉武帝处以“宫刑”,身体受到摧残,精神受到折磨,曾经痛不欲生。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忍辱负重,经过前后十六年含辛茹苦,用生命写成巨著《史记》。司马迁无故蒙冤,身受极刑,可谓不顺到了极点,但他靠着坚强的毅力,不懈的精神,撰写巨著,终成一代大家,成为逆境中开出的一朵绚丽的花。论点:逆境出人才材料始终抓住论点“逆境出人才”,叙述司马迁如何身处逆境,如何成才。原:司马迁从小就随任太史令的父亲读《春秋》、《尚书》,20岁开始漫长而艰苦的游览、考察,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的名人旧址。接着继承父业,立下志向,要写一部“成一家之言”的史书,大量阅读国家藏书、历史资料。受宫刑后,他想到了死,但他又想到著述没有完成,不应轻于一死,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的宿愿。最终他写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n司马迁立下志向,要继承父业,写一部“成一家之言”的史书。有了这样一个志向,他读《春秋》、《尚书》。20岁开始漫长而艰苦的游览、考察,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的名人旧址。之后又大量阅读国家藏书、历史资料。最终写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论点:有志者,事竟成原:司马迁从小就随任太史令的父亲读《春秋》、《尚书》,20岁开始漫长而艰苦的游览、考察,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的名人旧址。接着继承父业,立下志向,要写一部“成一家之言”的史书,大量阅读国家藏书、历史资料。受宫刑后,他想到了死,但他又想到著述没有完成,不应轻于一死,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的宿愿。最终他写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n南宋文学评论家严羽曾说:“语贵洒脱,不可拖泥带水。”事例材料用进议论文中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因此要简洁概括,高度浓缩,但同学们平常积累的常常是完整的故事,所以首先要学会把故事材料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保留与论点相关的内容,删去与论点无关的内容。(一)、围绕论点概括论据论据使用之概括论据\n①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②四年里,诺贝尔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做了数百次实验,换来的却只是数百次失败,但是,他毫不气馁。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坚定信念。一定要发明“炸药”,减轻工人们繁重的负担。③最后一次实验时,他聚精会神地盯着延燃的导火线,一声巨响,“炸药”爆炸产和了极大的威力,在旁边一不禁惊叫:“诺贝尔完了!”④然而,正当人们为失去一位伟大的化学家而悲痛的时候,诺贝尔神奇般的从浓烟中跳出来,他面孔乌黑,身上带着血,兴奋地狂呼:“成功了”。⑤就这样,诺贝尔发明了炸药,从那时起,大大减轻了挖土工人的劳动强度。用下面的例子来论证“失败是成功之母“该怎样叙述呢?使用论据\n这段材料比较长,照抄显然不行,我们来分析一下,它由这么几个要点构成:诺贝尔发明炸药的目的①、努力的经过②、最后一次试验的场面③④、炸药的作用⑤,我们再来看一下论点,它具有三个要素:①经历了失败,②经过不懈努力,善于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③最终取得了成功。材料与之相关的只有②(经历了八百次失败)和⑤(最终发明了炸药)。那么①③④叙述时就可略去。所以。我们不妨这样叙述:化学家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四年里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地做了数百次实验,换来的却只是数百次失败。但他毫不气馁,不断地更换原料,改进方法,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发明了威力巨大的炸药。使用论据\n用下面的例子来论证“宽容”该怎样叙述呢?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邻居是桐城另一大户叶府,主人是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争吵不休,各不相让,甚至要剑拔弩张,大动干戈。张老夫人修书向张英告状,希望张英凭京城官吏身份向对方施压,逼其让步。张英见信深感忧虑,回复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叶府很受感动,命家人也把院墙后移三尺。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成通家之谊,也成就了桐城“六尺巷”的传奇。使用论据\n示例:张叶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张老夫人修书向张英告状,张英见信后回复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叶府很受感动,命家人也把院墙后移三尺。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成通家之谊。使用论据\n使用论据二、紧扣论点分析论据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丰富文章内容的关键。用事例论证不是做数学的证明题,不能摆个事例就了事。围绕论点摆出论据后之后,一定要围绕论点对论据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分析一下它与论点之间有什么关系,讲清它们为什么能证明论点,千万不能摆事实而不讲道理,只是单纯地罗列事例。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丰富文章内容、开掘议论文深度的关键。有了分析,就能使事例和论点成为有机的统一体;只有通过理性的分析,揭示出事例与论点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文章产生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n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明代大学士宋濂家里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思考:这段文字在使用论据进行论证的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n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明代大学士宋濂家里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事实论据)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论点)【分析?】存在问题:叙而不议,堆砌材料。\n议论文写作指导论据分析的几种方法1、反向假设法2、评析法:3、反向假设法:小结:无论使用哪一种方法都要紧扣论点(分论点),且不能脱离材料。\n拿起理性的解剖刀——论据使用之分析论据\n这种方法,就是在列举事实论据后,从条件的另一面进行假设,假设材料中能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来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一:反向假设分析法对语段进行假设分析时,应从例子的反面进行假设,并且用上导引词“如果”“假如”“如果…那么…”“如果…就…”“假使…那么…”等。\n一、反向假设法:在列举事实论据后,从条件的另一面进行假设,假设材料中能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来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人要有自知之明(论点)。三国时蜀汉的马谡,自以为熟读兵书战策,天下无敌。不听别人劝告,死搬书本知识,将军队驻扎在山上。结果被敌军切断水源,蜀军大败,街亭失守,马谡本人也因此而获罪被杀。(事例)(论证:)假如他能有一点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没有什么实战经验,听听别人的正确意见,(观点的反面假设,缺少条件)那么,他就不会落得如此的下场。(得出与论据相反的结论)所以,自以为是,没有自知之明,误国害己!\n人需要立志。王羲之九岁就开始练字,立志要做书法家,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从不间断。他在绍兴兰亭的一个水池边练字,池水都被他洗笔砚染黑了,他那俊秀飘逸的字体,千百年来被人们奉为瑰宝。练习:请运用假设分析法在该段文字的末尾添加一段分析文字。反向假设法练习1\n人需要立志。[论点]王羲之九岁就开始练字,立志要做书法家,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从不间断。他在绍兴兰亭的一个水池边练字,池水都被他洗笔砚染黑了,他那俊秀飘逸的字体,千百年来被人们奉为瑰宝。[事实论据]假如,王羲之根本没有想过要当什么书法家,只是平庸过日子,那他绝不可能有这么坚强的意志去练字(观点的反面假设);那么,王羲之的字体就不可能被人们奉为瑰宝,其人也不为我们后人所知(得出与论据相反的结论)。由此可见,立志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呀![观点]反省假设法练习1参考分析\n学习借鉴会助你成功,但一味模仿则必然导致失败。燕国寿陵的少年觉得赵人走路好看,便远行到赵国的邯郸来学步;但他盲目模仿,最后竟然忘记了自己的步伐,落得爬回燕国的下场。练习:请运用反向假设分析法在该段文字的末尾添加一段分析文字。反向假设法练习2\n答案示例:倘若,燕国的寿陵少年能在学步之时,不是一味模仿,而是融进自己的步伐特点,在借鉴的同时取长补短走出自己的一步,形成独特的步伐[观点的反面假设];那么,他就不至于爬回燕国了,说不定还会走出被他人推崇的步伐[得出与论据相反的结果]。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学会借鉴,而不是一味地盲目模仿。[观点]反向假设法练习2参考分析\n注意:反向假设法:可以举两三个例子,分析后再综合得出结论(论点)面临成功时,需要心安。试想,如果没有居里夫人在发现钋后仍安心钻研,怎会有化学元素“镭”的发现?(反面假设,得出相反结果)如果没有我国领导人在国家高速发展之时,仍不满足于现状,安心办事,怎会有中国今日傲立于世的辉煌?(反面假设,得出相反结果)(分析)不沉湎于已有的成绩,安心创造新的业绩,一次次的成功必将不断垂青于他。(结论)心安者,成万事。\n思考:本段文字在叙述完论据后,是如何对事实论据进行分析的?二、例后评价法例后评价法就是举例之后再作评价的方法,结合论点分析材料,揭示论点与事例之间的紧密逻辑联系。正所谓“逆境出人才”。西汉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汉武帝处以“宫刑”,身体受到摧残,精神受到折磨,曾经痛不欲生。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忍辱负重,经过前后十六年含辛茹苦,用生命写成巨著《史记》。司马迁无故蒙冤,身受极刑,可谓不顺到了极点,但他靠着坚强的毅力,不懈的精神,撰写巨著,终成一代大家,成为逆境中开出的一朵绚丽的花。\n(论点)身处逆境时,需要心安。(事例)史铁生,不到二十,双腿就残废,但他却并未被吓倒,而是安心于写作,终于成为现代文坛一颗耀眼的明星;海伦·凯勒,双目失明,但她却并未被压弯,而是安心练习说话,终于成为生活的强者、世人学习的楷模;史蒂芬·霍金,全身仅有两根手指能动,但他却并未被击垮,而是安心努力用两根手指写书和工作,终于,一部《时间简史》惊叹世人。(对事例进行分析)他们,都是生活中的不幸者,然而,他们却用内心的安然和自身的努力,使自己成了生活中的万幸者。(结论)心安者,成万事。注意:例后评价法:可以举两三个例子,分析后再综合得出结论\n2.例后评价法可以两个例子分析后再综合得出结论(分论点)遭遇坎坷时,需要心安。(事例)李白被贬回乡,却豪放不减,安心享受难得的自由。于是,有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潇洒与大气。苏轼流放海南,却悠然依旧,安心享受难得的悠闲,于是,有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自在。(对事例进行分析)李白、苏轼仕途失意,但内心却并不为之所动,而是依然心安自在,快乐满怀,于是,成就了他们驰骋诗坛,流芳千古的伟业。(结论)心安者,成万事。\n思考:本段文字在叙述完论据后,是如何对事实论据进行分析的?自信,但不能盲目。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法,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盲目自信,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三、因果分析法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结果,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究其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如:\n自信,但不能盲目。[论点]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事实论据]街亭失守(论据的结果),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法,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盲目自信,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论点)。[因果分析]\n练习:请运用因果分析法在该段文字的末尾添加一段分析文字。人要自立自强。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11岁就经历重大家庭变故,稚嫩的肩膀承担起生活的重负。从读高中开始,他把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带在身边,靠做小生意和打零工来维持生活,直到背着妹妹上大学。\n答案示例:……洪战辉为什么能努力拼搏,用双手撑起自己和妹妹的一片天,成为“感动中国”的人物?[论据的结果]因为自立自强[论点],他感动了万千国人。因为自立自强[论点],他收获了自己的精彩人生。\n即在列举多个典型论据之后,归纳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扣在要证明的论点上。思路:归纳共性→揭示观点标志性词语:由此可见,总之等。方法四:共性归纳法注意:共性归纳法往往要综合运用因果分析法和假设分析法。\n贫困也是一笔财富。古人云“自古才子出寒门”。古今中外成才者,大多出自寒家。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读书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司马光亦出身贫寒;明代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弟弟接济;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还供姐姐读书…这些历史名人都饱受贫的困扰,也正是幼时的贫困激发了他们的斗志,使他们更积极去改变现状,最终成就别样人生。由此看来,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贫穷的信心和斗志。穷则思变,就要奋发图强,越是贫困越激励人奋发上进,这何尝又不是一笔财富呢?举个例子\n做人一定要自立自强。“虎父犬子”的现象,在历史上人生多不胜数。蜀主刘备,一代英豪,儿子刘禅却是“扶不起的阿斗”;名将周瑜,足智多谋,儿子周胤却荒淫自恣、终遭流放;唐太宗李世民,雄才大略,十四个儿子却无一成器;名相寇准,智慧过人,子孙却骄奢淫逸,沦为庶人……这些“犬子”们,躺在父辈功勋的温床上,自我放纵,不思进取。他们不懂得,只有自立自强,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无论出身如何,我们都要靠自己编织未来。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