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2.00 KB
  • 2022-08-08 发布

高中政治必修四2单元复习PPT课件

  • 9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n第33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考纲考情【知考纲】【明考向】1.从知识的考查看:试题立足于世界的本质这一主线,重点考查物质概念、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等知识点2.从试题类型上看:题型以体现类、启示类、措施类为主。选择题往往以名人名言、诗词典故、漫画等为载体,立足于信息的解读,考查对物质、运动、静止、规律的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以启示类、措施类非选择题考查为主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n[考点突破]高频考点一——哲学的物质概念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2.哲学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n[考点突破]高频考点一——哲学的物质概念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n[命题探究]定考点: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抓关键:一是系统掌握物质与物质形态的具体关系,二是学会运用排除法排除错误的选项。高频考点一——哲学的物质概念命题角度一 物质概念[典例1](2014·东营质检)在哲学讨论课上,一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另一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是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和“事物”是()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②普遍与特殊的关系③客观与客体的关系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A“物质”和“事物”即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它们都是客观的,③不选。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是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①②正确,④不选。\n[命题探究]高频考点一——哲学的物质概念[对点练1]康德在其撰写的《宇宙发展史概论》中指出,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这一观点()A.承认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B.否认了意识现象的存在,陷入“一元论”的泥潭C.认为意识能够创造物质,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否认了自然界的物质性,把宇宙看成是意识的产物[解析]选A“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表明物质是形成宇宙万物的基础,世界统一于物质,属于唯物主义观点,A项正确。B、C、D三项是对题干中康德观点的错误理解。\n[命题探究]高频考点一——哲学的物质概念命题角度二 世界是物质的[典例2](2012·江苏高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即便是在自然观上相当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一旦进入社会领域,总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却能在历史观上坚持唯物主义。这主要得益于它坚持()①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②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③唯物辩证的自然观④社会发展总趋势是上升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n[命题探究]定考点:世界是物质的观点抓关键:组合式选择题一定要学会使用排除法,排除本身错误和不符合题意的选项。高频考点一——哲学的物质概念[解析]选A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在历史观上坚持唯物主义,主要得益于它坚持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故①②当选。材料强调的是人类社会,而不是自然,③不选。材料说明的是人类社会的客观性,而不是上升性,④不选。\n[命题探究]高频考点一——哲学的物质概念[对点练2]2013年9月26日,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一份研究报告说,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和美国航天局等机构研究人员利用“好奇”号携带的样本分析仪,将它登陆火星后获得的第一铲细粒土壤加热到835摄氏度的高温,结果分解出水、二氧化碳以及含硫化合物等物质,其中水的质量约占2%。从唯物论的观点看,这份报告再次证明了()A.神话的产生是缺乏客观根据的B.火星与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C.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D.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解析]选D这份报告说明了火星本身的物质性,证明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即物质都有相同属性——客观实在性。\n高频考点二——哲学的运动概念[考点突破]1.哲学上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n高频考点二——哲学的运动概念[考点突破]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特别提示:全面认识相对静止:①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②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③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2)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而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n高频考点二——哲学的运动概念[命题探究]命题角度一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典例3](2014·长沙模拟)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解析]选B“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是说法度、事例、风气都是运动变化的,说明不运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所以A项错误,B项符合题意。C项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不符。D项错误,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定考点:运动与物质的辩证关系抓关键:理解龚自珍名言的寓意。\n高频考点二——哲学的运动概念[命题探究][对点练3]“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解析]选C题意强调人和沧海都在运动变化,不可能永远静止,说明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C项正确。运动是无条件的,A项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项错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项错误。\n高频考点二——哲学的运动概念[命题探究]命题角度二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典例4](2012·江苏高考)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n高频考点二——哲学的运动概念[命题探究][解析]选B从题干中“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像闪光一样短促”等信息可以看出材料否认了相对静止,“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也否认了相对静止,故选B项。“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A、C两项不选。“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体现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D项不选。定考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抓关键:先分析各选项体现的哲理,然后对应到题干上,看哪个比较符合题干的意思。\n高频考点二——哲学的运动概念[命题探究][对点练4]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首诗说明了()A.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B.事物处于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中C.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D.运动是永恒的,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n高频考点二——哲学的运动概念[命题探究][解析]选B卧看满天云不动,但实际上“云与我俱东”,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任何事物都处于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中,B项正确。题意并不反映事物运动变化的前进性和上升性趋势,A项不符合题意。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相对的,C项颠倒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D项否认了事物相对静止状态的存在。\n高频考点三——物质运动的规律[考点突破]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1)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2)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n高频考点三——物质运动的规律[考点突破]3.方法论要求(1)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n高频考点三——物质运动的规律[命题探究]命题角度一 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典例5](2012·安徽高考)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解析]选D引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A项体现的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B项体现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C项体现的是意识的能动性。D项体现的是规律的客观性。定考点:规律抓关键:明确各选项中诗句的寓意。\n高频考点三——物质运动的规律[命题探究][对点练5]世界旅游胜地敦煌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党河、疏勒河下游断流,湿地萎缩,树林锐减,沙化面积平均每年增加近2万亩。“沙进人退”趋势如果得不到遏制,敦煌有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楼兰古国,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月牙泉也将不复存在。上述材料说明()①规律是客观存在的②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④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和方式不会发生变化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n高频考点三——物质运动的规律[命题探究][解析]选A本题易错选④,错在没有正确理解“规律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背景材料体现了人们利用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这是因为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违背了规律,就要遭受规律的惩罚,故①②③均符合题意。本题答案选A项。\n高频考点三——物质运动的规律[命题探究]命题角度二按客观规律办事[典例6](2012·江苏高考)漫画《破旧立新》启发人们办事情要()A.分工协作B.勇于创新C.尊重规律D.依靠群众[解析]选C漫画讽刺的是破坏文化故居的错误做法,启示人们办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能蛮干,选C项。定考点:规律的客观性、意识的能动作用和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关系抓关键:做到干肢一致,也就是题干的哲学寓意与题肢哲学寓意相同或相近,要对古诗文的内涵与哲学观点进行有机链接。\n高频考点三——物质运动的规律[命题探究][对点练6](2013·北京高考)当前,有些家长“超前”、“超负荷”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使孩子学习压力过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事与愿违。在孩子培养问题上,这些家长()A.认为事物发展不存在矛盾B.忽视了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C.没看到事物发展过程存在质变D.不重视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的影响\n高频考点三——物质运动的规律[命题探究][解析]选B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超前”“超负荷”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是不尊重孩子成长、发展规律的体现,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事与愿违,说明违背规律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n第34课把握思维的奥妙考纲考情【知考纲】【明考向】1.从知识的考查看:试题立足于“意识”这一主线,重点考查意识的内容与形式、意识的能动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等2.从试题类型上看:题型以体现类、启示类、措施类选择题为主。意识的内容与形式、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立足于信息的解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以启示类和措施类非选择题考查为主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与形式2.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3.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n高频考点一——物质决定意识[考点突破]1.意识的起源(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更重要的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结论: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的生理基础(1)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n高频考点一——物质决定意识[考点突破]3.意识的内容(1)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2)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4.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n高频考点一——物质决定意识[命题探究]命题角度一 意识的本质和特点[典例1](2013·江苏高考)有研究表明,“江南Style”之所以受到很多人的喜欢并风靡世界,原因之一是与一种叫做耳朵虫的大脑神经运动有关。耳朵虫是一种认知瘙痒,“江南Style”中那种不断重复的旋律会激发人脑某个部位的非常规反应,使人不断注意这些音乐。这表明()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B.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n高频考点一——物质决定意识[命题探究][解析]选A本题考查意识的本质,意在考查考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音乐中不断重复的旋律会激发人脑某个部位的非常规反应,使人不断注意这些音乐,体现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A项正确。B、C、D三项表述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定考点:意识的本质抓关键:抓住有效信息“旋律会激发人脑某个部位的非常规反应”。\n高频考点一——物质决定意识[命题探究][对点练1]2013年某市“两会”前夕,当地一家媒体就“两会焦点话题”,分别对外来务工人员和城市居民进行了调查,位列前三的分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居民热点话题得票率(%)热点话题得票率(%)社会保障56.4房价调控41.6收入分配40.1食品安全35.9医疗改革25.1物价问题34.5\n高频考点一——物质决定意识[命题探究]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对象所关注的热点不同。从哲学上看,其原因是()A.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不同B.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认识阶段不同C.客观对象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D.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不同[解析]选A不同的对象所关注的热点不同,说明不同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同,也说明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无关。C项并未说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排除。D项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项。\n高频考点一——物质决定意识[命题探究]命题角度二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典例2](2012·山东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雷锋精神犹如一座巍然矗立的灯塔,放射着夺目的光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今天,雷锋勤俭节约的美德可以转化为低碳、节能等环保意识,雷锋助人为乐的品质可以转化为奉献、互助等志愿者精神。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开展学雷锋活动。\n高频考点一——物质决定意识[命题探究][解析]本题要求从哲学角度提出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措施。知识范围为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设问类型:措施类。根据设问中的要求,提取以下信息: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学雷锋活动要不断赋予时代内涵,雷锋勤俭节约的美德可以转化为环保意识,雷锋助人为乐的品质可以转化为志愿者精神。要围绕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一中心组织答案。首先阐述原理,然后结合材料分析。[答案]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时代要求开展学雷锋活动;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学雷锋活动。定考点: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抓关键:设问类型:措施类。根据设问中的要求,提取以下信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学雷锋活动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雷锋勤俭节约的美德可以转化为环保意识,雷锋助人为乐的品质可以转化为志愿者精神。\n高频考点一——物质决定意识[命题探究][对点练2]南京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为全面展示南京历史文化名城魅力,进一步加快南京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申办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年奥运会的重大决策。这体现了()A.物质与意识不可分B.物质与意识同等重要C.物质决定意识D.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解析]选C南京市根据自身的社会发展实际,作出申办第二届夏季青奥会的决策,凸显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故答案为C项。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不依赖意识,排除A项。物质决定意识,排除B项。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排除D项。\n高频考点二——意识的能动作用[考点突破]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动之前还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2)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n高频考点二——意识的能动作用[考点突破]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n高频考点二——意识的能动作用[命题探究]命题角度一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典例3](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2012年,科学家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研制成第一片“人造树叶”。这片“树叶”能够释放出制作燃料电池的氢,它的诞生对于人类开发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意义。“人造树叶”的成功研制佐证了()①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②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③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④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改造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n高频考点二——意识的能动作用[命题探究][解析]选C本题考查意识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①错在“只有”上。③错误,人的意识不能直接创造出自然界没有的客观事物,而是要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②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定考点:意识的能动作用抓关键:要注意两点,一是任何意识都具有能动性、创造性;二是意识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作用于客观事物。\n高频考点二——意识的能动作用[命题探究][对点练3](2014·黄冈期中检测)2013年10月21日,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向社会公布:明年起北京市高考将调整志愿设计及投档方式,本科每批次第一志愿调整为两所平行的学校。北京市从2016年开始,高考语文(文理同卷)分值由150分增为180分,文、理科综合分值由300分增至320分。英语考试将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满分为100分,降低50分。从10月21日起至10月28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北京高考改革方案公布后,社会对语文分值增加、英语分值减少反响强烈,多数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表示赞成,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表示反对。这说明()\n高频考点二——意识的能动作用[命题探究]①人们对某一特定对象的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②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③强烈的社会反响是对社会客观实际的主观映象④人们的立场和实践不同,产生的认识一定不同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选A对于语文分值的增加和英语高考分值的减少,两科老师的反应不一致,说明了人们对某一特定对象的反映具有自觉选择性,故①正确,也是对这种实际变化的一种反映,故③正确。\n高频考点二——意识的能动作用[命题探究]命题角度二 意识的能动作用[典例4](2013·海南高考)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提出,极大地激励着中国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中国梦”之所以能激励人民,从哲学上看,是因为()①先进的意识具有超越时代和历史条件的特性②先进的意识总是社会中的主导性意识③先进的意识是人的实践发展的精神动力④先进的意识能够通过人的实践变成客观现实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n高频考点二——意识的能动作用[命题探究][解析]选D“中国梦”属于先进的意识。“中国梦”的提出,极大地激励着中国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体现了③。通过实践,“中国梦”能够实现,④符合题意。任何意识都不能超越时代和历史条件,①说法错误。②说法错误。故选D项。定考点:意识的特点及作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抓关键:“中国梦”之所以能够激励人民,就是因为它属于先进的意识,认识到这一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n高频考点二——意识的能动作用[命题探究][对点练4]2013年9月4日,科研人员回收潜水器。当日,在所有科考人员的翘首盼望下,“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了在西北太平洋采薇海山区的第二次下潜,最大下潜深度2722米,有力推动了我国深海探矿、海洋打捞事业的发展。这表明()A.事物的发展取决于人类认识的提高B.改变自然规律可以服务于物质生产C.人类能够创造自在事物之间的联系D.只有尚未认识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n高频考点二——意识的能动作用[命题探究][解析]选D本题考查规律与联系的客观性等知识。材料体现了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潜水深度方面取得的新进展,这表明人类的认识不断发展,认识具有无限性,答案为D项。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A项夸大了人类认识的作用。人类可以认识、利用规律为自身服务,但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项错误。人类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C项说法错误。\n高频考点三——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考点突破]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1)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2.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是指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n高频考点三——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考点突破]3.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1)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从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2)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脑,指导实践。(3)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4)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n高频考点三——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命题探究]命题角度一 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典例5](2013·全国卷)某村在保护当地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挖掘、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把一个普通的少数民族村寨建设成为一个生动展示少数民族生活状况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区。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从唯物主义观点看,该村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①因地制宜,将文化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结合起来②将客观条件与发展目标一起作为工作的出发点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④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正确利用规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n高频考点三——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命题探究][解析]选B某村在保护当地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挖掘、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这是该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具体体现,①④入选。我们工作的出发点是客观存在的实际,②错误。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③错在“超越”。定考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和利用规律抓关键:准确把握、运用唯物主义的主干知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n高频考点三——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命题探究][对点练5]荒漠化治理是世界性难题。有专家根据部分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出,对于人力治理效果不佳的地区,可以采用“人退”的方法,创造条件让自然界自我修复,实现“沙退”的目的。这种治理荒漠化的新思路体现的哲学道理是()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和认识客观规律为前提②适当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体现了对客观规律的尊重③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④人的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n高频考点三——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命题探究][解析]选C材料中的“人退”治理荒漠化,说明人的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④正确。材料中的行为是尊重规律的表现,①正确。这一做法并不是放弃发挥主观能动性,相反是在正确发挥,②错误。人的活动与自然的矛盾是可以解决的,③错误。\n高频考点三——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命题探究]命题角度二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典例6](2013·天津高考)漫画《坚持原则》中的人错在()A.一意孤行,没有尊重客观规律B.因循守旧,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C.生搬硬套,没有做到从实际出发D.顾此失彼,没有一分为二地看问题\n高频考点三——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命题探究][解析]选C漫画中,左边没有羊和右边有羊的围栏都出现了漏洞,而漫画中的人却一味坚持“亡羊补牢”的原则,先去补没有“羊”的围栏,这说明此人没有坚持从实际出发,且漫画中的人把“亡羊补牢”理解为“羊丢了才去补羊圈,羊不丢就不去补羊圈”,实属生搬硬套,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漫画主旨不符。定考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关键:通过观察漫画的标题、漫画中的文字及人物形态,明确漫画的寓意。\n高频考点三——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命题探究][对点练6]近年,全国柑橘生产形势较好,供求关系发生变化,销售压力明显增加,一些县市出现不同程度的滞销情况。针对这一情况,福建省农业厅出台四项举措:一是省农业部门每周及时掌握产销变化情况,加强产销情况分析,及时发布柑橘主产区供货及价格信息,指导产地搞好产销对接;二是指导企业增加收储、加工渠道,延长调节上市周期;三是提供展示销售平台;四是适时与北京等地的大型批发市场磋商,联手开展福建优质柑橘爱心促销活动。目前,这些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省内橘农对价格信息更加了解,产销对接渠道更顺畅,柑橘价格出现回暖,柑橘滞销矛盾得到缓解。谈谈福建省在改变柑橘滞销局面过程中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n高频考点三——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命题探究][解析]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应了解教材有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知识,然后据此审读材料对接的有效信息,再理论联系实际,具体分析说明即可。[答案](1)福建省立足柑橘生产形势较好但存在滞销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多项措施,做到了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2)福建省积极出台多项措施以改变柑橘滞销局面,做到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3)福建省尊重价值规律,根据市场状况出台相应措施,初步缓解了柑橘滞销矛盾,做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n第35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考纲考情【知考纲】【明考向】1.从知识的考查看:试题立足于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这一主线,重点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特点,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等2.从试题类型上看:题型以体现类、原因类、认识类为主。关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特点,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高考常常以漫画、名言警句等为载体,主要以选择题形式考查。非选择题主要以社会热点材料为背景,以原因类和认识类等形式综合考查对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发展等知识的理解和把握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与谬误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n高频考点一——实践[考点突破]1.实践的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1)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特别提示: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2.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n高频考点一——实践[命题探究]命题角度一 实践的含义[典例1](2013·四川高考)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一诗中写道:“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②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③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见天道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n高频考点一——实践[命题探究][解析]选C材料中诗句的意思是,一味信任书本会耽误自己,经历了事情后渐渐就会明白是非,这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②③都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故符合题意。①说明了实践与认识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不符合题意。④认为获取书本知识比实践重要,不符合题意。定考点:实践的含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抓关键:准确把握、运用唯物主义的主干知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n高频考点一——实践[命题探究][对点练1]为帮助人们树立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每年的3月底,全球数千个城市及数百个景点和标志性建筑都共同参与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倡导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地球一小时”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时,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这说明()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③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④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n高频考点一——实践[命题探究][解析]选B实践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能够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①③正确。②夸大了主观能动性,否认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排除。④承认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否认了能动性,排除。\n高频考点一——实践[命题探究]命题角度二 实践的特点[典例2](2012·全国卷)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n高频考点一——实践[命题探究][解析]选B人类在实践中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报复后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说明了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故①正确,④错误。早期、工业革命后和今天人们对河流的不同态度,体现了③。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②错误。定考点:实践的特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抓关键:一是把握教材中实践基本特征的内涵,二是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n高频考点一——实践[命题探究][对点练2](2014·龙岩质检)2013年6月16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十号”飞船手控交会对接取得圆满成功。两个飞行器要以比子弹还快数倍的速度飞行,完成无缝对接,难度好比百米之外“穿针引线”。这直接体现了实践具有()A.客观物质性B.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D.相对独立性[解析]选B“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十号”飞船手控交会对接,体现了科学实验是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即实践具有能动性,故选B项。\n高频考点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考点突破]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原理:(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n高频考点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考点突破]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实践处于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3)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n高频考点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命题探究]命题角度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典例3](2013·全国卷)毛泽东说:“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这段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①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真实和可靠②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是形成“好主意”的前提条件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④冥思苦索无助于“好办法”“好主意”的产生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选C毛泽东的话告诉我们,要想出“好办法”和“好主意”,就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调查研究,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②③入选。①说法明显错误。④不是哲学道理,且是对毛泽东话语的重复,排除。定考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抓关键:理解毛泽东这句话的意思及强调的重点。\n高频考点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命题探究][对点练3]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欧洲中世纪时,地图主要由神职人员绘制。当时欧洲的世界地图千篇一律: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居于中心,多瑙河、地中海和顿河呈“T”字型,把世界分割为欧、亚、非三部分。中国古代地图大部分由官方或士大夫绘制,主要用于日常行政事务管理和作为读史的辅助工具,在中国古代绘制的世界地图中,中国占据绝大部分图幅,政区表现较为准确,中国疆域之外则绘制简略,严重失真。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15、1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精准,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结合材料,说明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n高频考点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命题探究][解析]要注意从材料中寻找答案。哥伦布等航海家通过实践证实了地球是圆的,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精准,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说明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世界地图的精确绘制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成的。(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推动了世界地图的绘制日益精准。(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绘制的世界地图是否与地理实际相符合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绘制世界地图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实践需要。\n高频考点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命题探究]命题角度二 认识的反作用[典例4](2013·海南高考)1902年奥地利科学家发明了廉价、清洁、方便和耐用的塑料袋,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被誉为科技界的“白色革命”。在2002年塑料袋“百岁诞辰”之时,它因对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破坏而被环保组织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现今,“远离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从“白色革命”到“白色污染”,塑料袋的命运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①认识与实践始终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②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总是具体的、历史的③认识指导实践所产生的结果总是不可预期的④认识对实践指导作用的实现总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n高频考点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命题探究][解析]选C①说法错误,认识和实践的矛盾是可以克服的。塑料袋在发明后被称为“白色革命”,而在塑料袋“百岁诞辰”之时,却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说明认识是具体的、历史的,②符合题意。认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③说法错误。塑料袋在被发明后,人们称之为“白色革命”,被广泛应用;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了使用塑料袋的危害,称之为“白色污染”,提出要“远离塑料袋”“禁用塑料袋”,体现了④。故选C项。定考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抓关键:明确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认识同时还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n高频考点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命题探究][对点练4]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日益凸显,各国都在寻求应对之策。我国科学家研究了气候变暖条件下热量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1981年以来,我国一年两熟、一年三熟粮食作物种植界限明显北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前者粮食产量平均可增加54%~106%,后者可增加27%~58%。该研究为我国合理调整农作物区域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科学认识()①具有自觉选择性,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化害为利②具有能动创造性,能够推测未来,创造理想世界③能够揭示事物演化规律,指导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④基于实践活动,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目的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n高频考点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命题探究][解析]选D本题考查科学认识的作用,①中“化害为利”的说法有点绝对和夸张。②说法错误,“推测未来,创造理想世界”也夸大了科学认识的作用。③正确,因为科学认识能指导实践,推动社会发展。④说法正确,体现了科学认识的特点。\n高频考点三——真理[考点突破]1.真理是客观的(1)真理的含义: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有一个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2)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n高频考点三——真理[命题探究]命题角度一 真理的基本特征[典例5](2013·广东高考)上图漫画(作者:周锐)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①对事物的认识受主体差异的影响②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之间相互的否定④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n高频考点三——真理[命题探究][解析]选B对于门槛,有的人认为是“门”,有的人认为是“槛”,这说明主体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就可能不一样,也说明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故①④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无法改变规律;③说法错误,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定考点:影响认识的因素和真理的条件性抓关键:是借助漫画读懂提示语,明确门槛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含义。\n高频考点三——真理[命题探究][对点练5](2012·福建高考)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打破。这启示我们()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n高频考点三——真理[命题探究][解析]选A牛顿力学“永恒定律”神话被打破,反映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故本题选A项。真理是客观的,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故B项说法错误。C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即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范围和过程,故D项表述错误。\n高频考点三——真理[命题探究]命题角度二 真理与谬误[典例6](2014·南通模拟)一位诗人曾用生动的语言表述了“错误”的自白:“我不是魔鬼,不是恶棍,每个喜欢探索和追求的人都是我终身相许、棒打不散的情人。我总是先给他们一分荒谬,两分不幸,再给他们三分收获,四分欢欣,我总是在阵痛中分娩着聪明。”从这一自白中得出的结论是()\n高频考点三——真理[命题探究]①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谬误从反面推动真理的发展②对每一个认识的个体来说,犯的错误越多,所获得的真理就越多③找出所犯错误的原因,意味着接近了真理④谬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选C从谬误到真理的转化是有条件的,②的说法忽略了二者转化的条件,排除。①③④正确,选C项。定考点: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抓关键:组合式选择题注重选择排除法,排除本身错误或者不符合题意的选项。\n高频考点三——真理[命题探究][对点练6]歌德说:“我们对于真理必须经常反复地说,因为错误也有人在反复宣传,并且不是有个别人而是有大批的人反复宣传。”这说明()A.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B.少数人的意见才是真理C.真理与谬误是相互融合的关系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解析]选A题意是说,真理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A项正确。B项错误,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C项否定了真理的条件性。D项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n高频考点四——认识过程[考点突破]1.原理(1)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n高频考点四——认识过程[考点突破](3)认识的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2.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n高频考点四——认识过程[命题探究]命题角度一 认识的特点[典例7](2013·江苏高考)正如当初无人能预测1450年的印刷术、1750年的蒸汽机、1950年的晶体管会带来何等影响,而今我们仍然无法预测3D打印将在未来漫长的时间里如何改变世界。这说明()A.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D.通过实践可以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解析]选C“我们仍然无法预测3D打印将在未来漫长的时间里如何改变世界”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故选C项。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定考点:认识的反复性抓关键:抓住题干中的“当初无人能预测”“无法预测”,指向认识的反复性。\n高频考点四——认识过程[命题探究][对点练7]2013年8月2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20多年来,我国从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确定到法制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从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到西部“两基”攻坚,从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更好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推动了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促进了教育公平和民生改善。这说明()A.认识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B.认识推动人们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C.认识是实践的根本目的和归宿D.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n高频考点四——认识过程[命题探究][解析]选DA项“正确”说法错误,认识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B项错误,正确认识推动人们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C项错误,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n高频考点四——认识过程[命题探究]命题角度二 认识的过程[典例8](2013·海南高考)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离不开计时,而要做到准确方便计时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到“立杆测影,划分一日”,从“滴漏计时”到机械钟,从石英钟到原子钟……人类对时间计量技术和方法的探索历程表明()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②真理的发展是一个超越自身而不断完善的过程③人类认识的反复性决定了真理探索的过程性④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决定了人能够获得全部真理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n高频考点四——认识过程[命题探究][解析]选A人类对时间计量技术和方法的不断进步,就是在不断突破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实现的,①符合题意。人类对时间计量技术和方法的探索历程,经历了从“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到“立杆测影,划分一日”,从“滴漏计时”到机械钟,从石英钟到原子钟……一次比一次进步和完善,体现了②。③说法错误,真理是一种认识,由实践决定。④说法错误,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不可能穷尽对真理的认识。故选A项。定考点:认识的过程抓关键:通过人们对时间的认识可以看出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无限性和反复性,根据这一原理分析材料。\n高频考点四——认识过程[命题探究][对点练8](2012·新课标全国卷)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4000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靠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存。这从一个侧面表明()①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n高频考点四——认识过程[命题探究][解析]选C科学发现中人们对生物对阳光的依赖程度的不同认识说明真理具有相对性,需要不断发展,②正确。也说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给人们认识带来的反复性,③正确。但不能认为认识发展只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也不能认为真理是超越历史条件的,①④说法错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