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5 MB
  • 2022-08-08 发布

高中政治必修四3单元复习PPT课件

  • 9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n第36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考纲考情【知考纲】【明考向】1.从知识的考查看:试题立足于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这一主线,重点考查联系的特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等2.从试题类型上看:选择题主要有体现类、启示类和原因类,主要集中在联系的特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上;非选择题主要有体现类、措施类,或者综合考查联系的观点、或者单独考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法1.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n[考点突破]高频考点一——唯物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n[命题探究]高频考点一——唯物辩证法命题角度 唯物辩证法[典例1][2012·安徽高考(节选)]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达到2.3亿,未来20年还将有3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中国正进入一个“流动时代”。流动人口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渴望与市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强烈期盼改善工资待遇、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子女入学、住房等状况。从社会管理的视角看,引导人口有序迁移,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创新社会管理,是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亟待解决的课题。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分析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需要坚持的方法论原则。\n[命题探究]定考点:唯物辩证法抓关键:系统掌握唯物辩证法的观点。高频考点一——唯物辩证法[解析]回答本题时,要注意设问的指向是唯物辩证法知识中的方法论原则,应调用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等知识作答。[答案]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分析矛盾,寻找正确方法解决“流动时代”的新问题。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创新社会管理,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n[命题探究]高频考点一——唯物辩证法[对点练1]毛泽东说:“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德国的杜林则认为“在事物中没有任何矛盾”。这两种观点分歧的实质是()A.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对立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对立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D.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根本对立[解析]选C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都没有揭示材料中两种观点分歧的实质,故选C项。\n高频考点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考点突破]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的普遍性(1)原理: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的。(2)方法论要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n高频考点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考点突破]3.联系的客观性(1)原理: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方法论要求: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4.联系的多样性(1)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2)方法论要求: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n高频考点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命题探究]命题角度一 联系的普遍性[典例2](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物理学家格拉塞有一次喝啤酒时,将几块小鸡骨丢入啤酒杯里,啤酒的气泡显示了鸡骨沉落的轨迹。受此启发,他经过不断实验,发现带电高能粒子在穿越液态氢时,同样出现一串气泡。他由此发明了“气泡室”,成功探测出高能粒子的运行轨迹,并因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事例表明()①间接联系比直接联系更能激发人的创新意识②世界并不缺乏联系,缺乏的是善于发现联系的创新意识③创新意识是认识和利用事物之间联系的前提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n高频考点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命题探究][解析]选D①是对间接联系的错误认识。由题干中格拉塞的事例可知②说法正确。认识和利用事物之间联系的前提是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③说法错误。由题干可以看出“气泡室”是人为事物联系的结果,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④说法正确。定考点:联系的观点抓关键:可以通过排除错误题肢直接得出答案;也可以在读懂题意的基础上,通过挖掘观点正确的题肢与材料信息的内在联系得出答案。\n高频考点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命题探究][对点练2]资料显示,有86%的公众认为环境污染对现代人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有39%的公众认为环境污染给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或较大影响。上述材料反映了()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必然的C.一事物与周围的其他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D.联系具有客观性、不变性[解析]选C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A项错误。B项说法太绝对。联系的条件变了,事物之间的联系也会改变,D项错误。本题选C项。\n高频考点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命题探究]命题角度二 联系的客观性[典例3](2012·江苏高考)宋代徐玑在《黄碧》中说,“水清知酒好,山瘦识民贫”。其中所呈现的水与酒、山与民的关系告诉我们()A.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B.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C.事物的联系是多样化的D.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解析]选D水与酒、山与民的关系属于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着的,故选D项,B项不选。A项否认了联系的条件性,不选。材料强调的是联系的客观性,而不是多样性,C项不选。定考点:联系的客观性抓关键:要结合诗句的意思来分析水与酒、山与民的关系,强调的是一种客观性。\n高频考点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命题探究][对点练3]2012年12月10日,上海、江苏局部天空出现罕见的“3个太阳”奇观,不少人认为这是“世界末日”的先兆。但事实证明,“世界末日”的说法是错误的。这有力地证明了()①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人们可以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③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④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选C“3个太阳”奇观属于自然现象,和世界“末日”没有关系,说明了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①④正确。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不是创造联系,②错误。自然奇观的存在说明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③符合题意。\n高频考点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命题探究]命题角度三 综合考查联系的特征[典例4](2013·全国卷)18世纪的产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工业化历程。许多国家通过工业化,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也产生了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有学者据此把工业化比喻为一把双刃剑。从唯物辩证法看,工业化与环境污染之间的联系()①是客观的,因而与人无关②是必然的,不可改变③是具体的,因时因地而异④是变化的,因势而变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D工业化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会造成环境污染,但只要坚持科学发展是可以减少污染的,因此,工业化与环境污染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是变化的,③④入选,排除②。①错在“与人无关”。定考点:联系、变化发展抓关键:准确把握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n高频考点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命题探究][对点练4]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21世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退化。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态问题。[解析]本题材料选取人与自然的关系,知识立意是运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情感立意是尊重自然和爱护自然,反对人为地破坏自然。本题是限定性知识(收敛性)的论述题,相对降低了难度,但在运用知识上要求深度。解答时,首先按要求写出联系观点的三个内容,然后与材料中的生态问题结合起来。\n高频考点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命题探究][答案](1)从联系的普遍性看,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与人类没有重视事物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有直接关系。(2)从联系的客观性看,地球生态系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从事物客观联系中把握事物,不能肆意掠夺、破坏自然。(3)从联系的多样性看,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千差万别,人们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只看到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联系,忽视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这加剧了地球生态环境的危机。\n高频考点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考点突破]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1)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2)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3)方法论要求:首先,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其次,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n高频考点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考点突破]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②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3)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n高频考点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命题探究]命题角度一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典例5](2013·海南高考)历史上,海南曾因地处边陲而被视为“化外之地”;在明代,海南因航海和卫戍的需要而受到重视,被称为“南溟奇甸”。改革开放以后,海南地位空前提高。在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下,海南成为全国最大经济特区。海南人民努力把海南建设成生态示范省、国际旅游岛。海南的发展历史揭示的哲学道理是()①部分制约整体,部分的发展对整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②部分的功能之和构成了整体功能,部分的发展就是整体的发展③整体统率部分,部分的发展服从和服务于整体④只有在统筹全局的前提下发展好局部,才能实现整体目标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n高频考点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命题探究][解析]选D从海南的发展历史看,海南由“化外之地”到“南溟奇甸”,再到最大经济特区,都是因国家整体布局的变化而发生的,即强调整体对部分的作用,③符合题意。现在,海南在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下,海南人民努力把海南建设成生态示范省、国际旅游岛,体现了④。整体主导部分,部分不能主导整体;整体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①②说法错误。故选D项。定考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抓关键:要明确两点: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n高频考点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命题探究][对点练5]2013年9月16日,国务院批准了《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这对于完善我国区域开放格局、巩固提升中俄全面协作战略伙伴关系、促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推进这一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将发挥积极推动作用。这表明()①搞好局部有利于推动整体的发展②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实行调控③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④政府努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n高频考点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命题探究][解析]选A本题考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沿边开发开放规划对完善我国区域开放格局、促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发展的意义体现了局部对整体的重要性,①应选,③与题意不符。《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的制定属于经济手段,不是行政手段,②不选。这是政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具体举措,④应选。\n高频考点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命题探究]命题角度二 系统优化方法[典例6](2012·广东高考)“苹果之父”乔布斯认为,产品应该能够“改变世界”,产品设计和制造的每个环节都要追求做到完美无瑕。这体现了()A.能力卓越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必要条件B.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C.实践改造世界向产品改变世界的转变D.系统优化的方法[解析]选DA项说法错误。B项与题意无关。C项说法错误。定考点:系统优化方法抓关键:理解“产品设计和制造的每个环节都要追求做到完美无瑕”。\n高频考点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命题探究][对点练6]2013年9月6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要下大力气加快推进结构调整,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结构升级,支持服务行业发展,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应该()①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有序性和事物结构的优化趋向②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做到统筹考虑,优化组合③把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二者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④认识到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决定整体的功能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n高频考点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命题探究][解析]选A本题考查系统优化的方法。③表述正确,但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任何意义。只有关键部分的性能才会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④表述错误。加快推动结构调整,必须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①②正确,故选A项。\n第37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考纲考情【知考纲】【明考向】1.从知识的考查看:试题立足于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这一主线,重点考查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等2.从试题类型上看:选择题主要有体现类、启示类等,考查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非选择题主要有体现类、措施类,或者单独考查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或者综合考查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发展的概念2.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3.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n高频考点一——发展的实质和趋势[考点突破]1.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及人的认识都是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2.发展的实质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发展的趋势(1)原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2)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n高频考点一——发展的实质和趋势[命题探究]命题角度一 发展的实质[典例1](2012·上海高考)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发展的,都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中。这表明()A.发展就是曲折的运动B.数量变化的运动就是发展C.发展就是产生新事物的运动D.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就是发展[解析]选CA项错误,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C项正确。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绝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故B、D两项错误。定考点:发展的实质抓关键:解读题干材料蕴涵的哲学道理。\n高频考点一——发展的实质和趋势[命题探究][对点练1]以“心死亡”判定死亡的标准将被“脑死亡”取代。实践证明“心死亡”的标准存在诸多弊端,而“脑死亡”的标准是一种更新的理念,且已经有了首次的实践。“脑死亡”标准代替“心死亡”体现了()A.新事物与旧事物是根本不同的B.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东西C.事物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发展就是事物的运动、变化[解析]选C“脑死亡”标准代替“心死亡”是一种进步和发展,C项正确。A、B两项不符合题意。D项忽视了发展与运动变化的区别。\n高频考点一——发展的实质和趋势[命题探究]命题角度二 发展的趋势[典例2](2013·上海高考)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对西方元素的追逐走向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并将之与现代元素相嫁接的过程。这表明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A.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C.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D.遵循从意识出发的认识路线\n高频考点一——发展的实质和趋势[命题探究][解析]选A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从对西方元素的追逐到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并将之与现代元素相嫁接的过程,说明现代中国文化在曲折中向前发展,A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说明具体与抽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B、C两项不符合题意。从意识出发的认识路线是唯心主义的做法,是错误的,D项排除。故选A项。定考点:事物发展的状态,认识的过程抓关键:理解题干材料的哲学寓意。\n高频考点一——发展的实质和趋势[命题探究][对点练2]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这表明()①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③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不是一帆风顺的④旧事物必然要走向灭亡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原理。题干强调人生不摔跟头、不碰壁就不能长大,②③符合题意。题干并没有把新旧事物作比较,①不符合题目要求,④与题意无关。\n高频考点二——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状态[考点突破]1.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1)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2)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2.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n高频考点二——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状态[考点突破](2)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的必然结果。3.方法论要求(1)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质变创造条件。(2)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n高频考点二——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状态[命题探究]命题角度一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典例3](2013·江苏高考)智齿是人的第三大臼齿,用于切割食物。现代人的饮食比古人的软,也更容易咀嚼,颚部因此变小,智齿往往长不出来。有科学家认为,智齿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最终消失。这一现象蕴含的哲学道理是()A.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外部矛盾有时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n高频考点二——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状态[命题探究][解析]选A“智齿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最终消失”体现了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A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变化、发展,没有体现联系,B项不选。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项错误。内部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D项错误。定考点: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抓关键:关键信息“智齿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最终消失”,指向量变与质变。\n高频考点二——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状态[命题探究][对点练3](2011·上海高考)如图是新华社发布的一张漫画,它反映的是汽车从给人们出行带来方便到反而成为累赘的过程。漫画蕴含的哲理是()A.事物的量变是事物质变的必然结果B.事物的质变是事物量变的必要准备C.质变是指事物成分排列结构的变化D.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解析]选D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加,人们的出行速度越来越慢,最后导致了乌龟的速度。这体现了事物的量变会引起质变的道理,故D项符合题意。\n高频考点二——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状态[命题探究]命题角度二 综合考查发展的观点[典例4](2013·上海高考)德国《团结报》曾推出过完全手写的头版,意在警告人们不要因为使用电脑书写而荒废了手写技能。对此,社会上存在两种看法:第一种是,电脑书写可以提高书写效率,符合时代潮流;第二种是,电脑书写使人产生依赖,造成提笔忘字,不宜过度使用。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分别简要评析这两种看法的合理性。\n高频考点二——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状态[命题探究][解析]第一种观点,是支持新事物的,故可用新事物的优势评析。第二种观点认为要保持原有的性质,故适合于适度原则。[答案]评析第一种看法: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电脑书写虽然有缺陷,但它可以提高书写效率,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新事物。我们应该积极促进它向前发展。评析第二种看法: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对电脑书写产生依赖是长期使用电脑书写的结果,这种依赖必然会引起质变,造成提笔忘字。因此,对待电脑书写我们应该坚持适度原则。定考点:事物发展的前途和状态抓关键:评析两种观点的合理性,主要是找到合适的理论依据,支持该观点。\n高频考点二——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状态[命题探究][对点练4]2013年5月2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访问德国时强调,德国是我就任中国国务院总理后访问的第一个欧盟国家,这表明中国新一届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中德、中欧关系。中德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发展对德友好合作是中方的战略选择和长期政策。2012年是中德两国建交40周年。40年来,中德关系的发展不仅与两国人民的利益密切相关,而且对中欧乃至世界格局影响重大。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国际的和国内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德关系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冲突、摩擦时有发生。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及外资和技术引进来源国。2010年中德双边贸易额达1424亿美元,增长34.8%,占中国与欧盟贸易总额的近30%。截至2010年底,德国累计对华投资额达172亿美元,中国累计与德国签订技术引进合同金额约514亿美元。2012年德国对中国的出口额与2005年相比增长了206%。我们应站在战略的高度全面推进中德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n高频考点二——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状态[命题探究]请结合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德关系的变化。[解析]由设问的知识要求“发展的相关知识”可以联想到发展的普遍性,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根据这些知识从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将教材知识与材料结合起来组织答案即可。\n高频考点二——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状态[命题探究][答案](1)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这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事物。中德关系的发展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中德关系有其变化发展过程,我们要注意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找到中德关系的发展方向;弄清目前的中德关系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并把这作为解决问题的依据,从而正确处理中德关系。(2)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中德关系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冲突、摩擦时有发生,但我们应站在战略的高度全面推进中德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n第38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考纲考情【知考纲】【明考向】1.从知识的考查看:试题立足于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这一主线,重点考查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矛盾分析法等2.从试题类型上看:题型以体现类、启示类、措施类为主。选择题主要以漫画、名人名言等为背景材料考查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等;非选择题常以社会热点材料为背景或单独者或综合考查矛盾分析法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2.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n高频考点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考点突破]1.矛盾的含义及属性(1)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2.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n高频考点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考点突破]3.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1)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2)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n高频考点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命题探究]命题角度一 矛盾的同一性[典例1](2013·上海高考)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下列情形符合“同一性”的是()A.矛盾着的双方呈现相互分离的趋势B.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C.矛盾着的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发展D.对立着的矛盾双方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n高频考点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命题探究][解析]选D矛盾着的双方呈现相互分离的趋势,是矛盾斗争性的表现,A项不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是矛盾普遍性的表现,B项不符合题意。矛盾着的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发展,是强调矛盾的作用,C项与题意不符;对立着的矛盾双方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同一性”表现,D项正确。定考点:矛盾双方同一性抓关键:准确理解矛盾的性质。\n高频考点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命题探究][对点练1](2011·浙江高考)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漫画《羡慕》(作者:周中华)中双方改变处境的努力最终失败的原因有()①只注意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忽视其曲折性②只注意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忽视其前进性③只注意愿望与效果的同一性,而忽视其斗争性④只注意愿望与效果的斗争性,而忽视其同一性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解析]选A画中双方改变处境的努力之所以失败,主要是都只考虑了对自己有利的结果,即忽视了前进中的曲折,忽视了愿望与效果也存在不一致性(斗争性),故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不合题意。\n高频考点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命题探究]命题角度二 对立统一[典例2](2013·江苏高考)城镇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今天,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农耕社会,乡土中国”逐渐转变为“工业社会,城市中国”。城镇化加快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一个全新的城市文明时代似乎正在悄然到来。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大批村庄被合并,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的那种“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田园景象日益不再。有人伤感地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说明如何认识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关系。\n高频考点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命题探究][解析]本题已经限定了答题角度,从矛盾的基本属性,即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关系角度分析即可。[答案](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固有的基本属性。(2)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不同,二者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上都存在着差异,各有特点。(3)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城市文明需要在乡村文明中获得有益的滋养;而乡村文明同样需要借助城市文明更新、发展和完善。(4)我们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将推进城市文明和呵护乡村文明有机统一起来。定考点:矛盾的基本属性抓关键:从矛盾的基本属性,即斗争性与同一性关系角度分析,分析时要理论联系实际。\n高频考点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命题探究][对点练2](2012·海南高考)辨析题有人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发挥优点,而不是克服缺点。”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对此加以辨析。[解析]本题只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即优点和缺点的对立,而没有看到二者统一的一面,即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运用教材相关知识对题中观点的合理性及不合理之处分别进行分析即可。[答案]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固有的基本属性。优点与缺点是对立统一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发挥优点有利于扬长避短,取得成功,从这个角度看,上述观点具有合理性。不克服缺点,就不能真正发挥优点并取得成功。从这个角度看,上述观点具有片面性。\n高频考点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考点突破]1.矛盾的普遍性(1)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2)方法论要求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n高频考点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考点突破]2.矛盾的特殊性(1)含义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2)表现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3)方法论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n高频考点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考点突破]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n高频考点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命题探究]命题角度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典例3][2013·安徽高考(节选)]三年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完成了“三年见成效”的主要目标任务,成为推动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阅读材料,完成问题。◆初显示范效应示范区在承接生物、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创新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探索科学承接、绿色承接和创新承接的新途径、新模式。到2012年底,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安徽省的比重近八成,已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领跑者”。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示范区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做法的正确性。\n高频考点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命题探究][解析]知识指向明确,相对较易,考生首先应详细阐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具体内容,然后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即可。[答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要做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示范区通过探索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的新途径、新模式,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指导其他地区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定考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抓关键:一是明确设问指向,二是联系教材中相关知识,三是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n高频考点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命题探究][对点练3](2014·广州质检)2013年10月28日起,个人可通过互联网查询本人信用报告试点工作由江苏、四川、重庆3个试点扩大至北京、山东、辽宁、湖南、广西、广东等9个省市。开展网上查询个人信用报告试点工作的哲学依据是()A.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B.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D.量变与质变是辩证统一的[解析]选C“试点”即矛盾的特殊性,“扩大至”即矛盾的普遍性,故C项正确。\n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1)含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方法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着重把握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高频考点三——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考点突破]\n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1)含义: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3)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高频考点三——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考点突破]\n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1)原理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联系: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高频考点三——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考点突破]\n命题角度一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高频考点三——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命题探究][典例4](2013·重庆高考)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抗战。随着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1945年中国取得抗战全面胜利。1972年中日建立外交关系。1995年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发表谈话,承认侵略并道歉。2013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侵略”的定义在学术界或国际上没有定论,在国与国的关系中,从不同角度看这一问题的结论也不同。关于这一段历史,说法正确的是()A.战争中的中日双方只有斗争性没有同一性B.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是战争发展过程中的质变C.抗日战争的结束表明中国社会主次矛盾发生转化D.中日之间的矛盾始终是1937年以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n高频考点三——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命题探究][解析]选CA项错误,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这两种属性不可分割。B项错误,矛盾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只有当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时才是质变。抗日战争结束后,中日两大民族的矛盾由主要矛盾变为次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代表的工人阶级与广大劳动人民同国民党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重新成为主要矛盾,C项正确。D项错误,抗日战争结束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主要矛盾发生了多次转变。定考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关键:熟练掌握矛盾、质变、主次矛盾的概念是做好本题的关键。\n[对点练4]《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富辰曰:如是则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蕴涵的哲理是()A.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C.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D.对立和统一构成了矛盾的双方[解析]选C兄弟之间有小分歧,但不断亲情,说明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着事物的性质,C项入选。A、B两项不能体现;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D项错误。高频考点三——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命题探究]\n命题角度二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高频考点三——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命题探究][典例5](2013·重庆高考)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下列说法体现这一方法的是()A.空谈误国,实干兴邦B.为官发财,应当两道C.四面出击,全面突破D.反腐要“老虎”“苍蝇”一起打[解析]选DA项只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B项强调了当官与发财的对立,C项强调了全面但没有强调重点,均不符合题意。“打老虎”是反腐败的重点,“老虎”“苍蝇”一起打则坚持了两点论,故D项符合题意。定考点: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关系抓关键:看选项中有没有既包括两点也包括重点的。\n[对点练5]2013年9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元首第十三次峰会上指出,当今时代,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的潮流,但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犹存,国际和地区热点此起彼伏,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依然影响和制约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势头不断增强,但仍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这里体现的哲学思想是()①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③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④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解析]选D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主流没有变,故选③④,不选①。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选。高频考点三——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命题探究]\n1.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2.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3.原因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高频考点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考点突破]\n命题角度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高频考点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命题探究][典例6](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M中学不惟分数论英雄,而是努力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鼓励学生勤奋学习的同时,设置道德之星、体育之星、科技创新之星、艺术之星、劳动之星等奖项,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从而营造了“人人有才、个个成才”的校园文化氛围。该校的评价实践表明()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是科学评价学生的前提 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科学评价是学生成长进步的根据 ③矛盾特殊性原理是学校因材施教、培养人才的重要哲学依据 ④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学生的个性通过不同的评价来表现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n高频考点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命题探究][解析]选A要科学地评价学生就必须认清学生的特点,即学生自身的特殊性,故①入选。②夸大了科学评价的作用。材料中评价学生的具体做法体现了③。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④说法错误。定考点: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要求抓关键:要明确材料强调的是该校评价学生不搞“一刀切”,而是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这体现了矛盾特殊性原理,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n[对点练6]孔子对不同问“孝”的人回答不同。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上述问答表明()①“孝”的内涵不具有共性 ②“不孝”的表现大体相同 ③“孝”的要求要体现个性 ④“孝”的方式应因人而异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D本题考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运用相关知识认识问题的能力。孔子对不同问“孝”的人回答不同,是因为这些人的具体情况不同,这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④正确。①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否认了事物的共性。②没有看到矛盾的特殊性。高频考点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命题探究]\n命题角度二 矛盾分析法的综合应用高频考点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命题探究][典例7][2013·山东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华民族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五岳独尊”的泰山、“水墨落纸如雨入沙”的宣纸、“功深熔琢,气无烟火”的昆曲……许许多多的文化遗产带着历史的体温成为我们的文化基因,使我们成为我们,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文化遗产可以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但有些地方开发方式单一,缺乏特色;有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打着“保护”的旗号过度开发,使其在“保护”中慢慢失去体温,失去未来。根据材料,运用矛盾的相关知识就如何合理开发文化遗产提出两条建议,并说明其哲学依据。\n[解析]解答本题时一定要从材料的信息中找到依据。文化遗产开发中缺乏特色说明要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保护,说明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以保护为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答案]合理开发文化遗产应根据各地文化遗产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方式。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合理开发文化遗产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以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高频考点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命题探究]定考点: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抓关键: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涉及矛盾双方关系、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等原理,具体运用哪些原理,要依据材料来定。\n[对点练7](2012·新课标全国卷)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从龙脑樟树中提取的龙脑具有极高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寿域神方》记载:“治头脑疼痛,龙脑一钱,纸卷做拈,烧烟熏鼻,吐出痰涎即愈。”唐代医药典籍称龙脑“为百药之先,万物中香无出其右者。”不知从何时起,龙脑樟树在我国“销声匿迹”了,我国所需龙脑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高频考点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命题探究]\n1988年我国发现了一棵野生龙脑樟树!科研人员以此为契机创立了专业研发中心和实验室。他们深入研究中医药典籍中有关龙脑的资料,利用现代科技成功培育了万亩龙脑樟原料林,改变了原料生产完全依赖自然的状况;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天然龙脑工业化提取成套设备,改进了传统龙脑提取方法,开发了新产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龙脑樟资源基因库,积累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数据;通过电视、网络等着力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高频考点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命题探究]\n结合材料,就更好地弘扬中医药文化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解析]本题的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考生在回答时,要联系材料运用相关哲学方法论,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答案]坚持从实际出发,把传统中医药理论与新的实际结合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国家扶持和发展特色中医药产业。高频考点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命题探究]\n第39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考纲考情【知考纲】【明考向】1.辩证的否定、形而上学的否定观2.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创新的社会作用1.从知识的考查看:试题立足于创新意识这一主线,重点考查辩证的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的社会作用等2.从试题类型上看:选择题以体现类、启示类为主,考查对辩证的否定观、创新的作用等知识的理解以及获取与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非选择题以体现类和措施类为主,考查对如何进行创新的理解和把握\n1.辩证的否定观(1)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2)方法论要求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高频考点一——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考点突破]\n2.形而上学的否定观(1)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是与辩证的否定观相对立的。它坚持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2)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高频考点一——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考点突破]\n命题角度一 辩证的否定观高频考点一——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命题探究][典例1](2013·四川高考)手机已从简单的通话工具演变为个人信息智能终端设备。至2012年底,我国手机用户突破11亿。“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有人因为使用手机成瘾,让手机变成了“手雷”,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对此,我们应该()①正视手机控制社会的事实 ②适度使用,防止矛盾的转化 ③辩证否定手机功能的拓展 ④创新科技,消除人性的弱点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n高频考点一——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命题探究][解析]选C手机无论怎样先进都不会控制社会,①错误。手机是工具,滥用手机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应该适度使用,防止矛盾向不利于我们身心健康的方面转化,②正确。手机功能的拓展有利有弊,我们对其功能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而应当肯定其利,否定其弊,即做到辩证地否定,③正确。人性的弱点只能靠人们自身的觉悟来消除,而不能依靠科技创新来消除,④错误。定考点:辩证否定观抓关键:正确认识手机对我们的影响。\n[对点练1]阅读下面漫画,对锯树人行为的分析正确的是()①该行为表明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②该行为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体现③该行为承认否定是发展的环节④该行为没有抓住事物的主流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选D漫画中锯树人因看到个别果子上长了虫子而对整棵树持全盘否定的态度,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故②④符合题意。高频考点一——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命题探究]\n命题角度二 辩证否定观的综合应用高频考点一——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命题探究][典例2][2012·新课标全国卷(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从龙脑樟树中提取的龙脑具有极高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寿域神方》记载:“治头脑疼痛,龙脑一钱,纸卷做拈,烧烟熏鼻,吐出痰涎即愈。”唐代医药典籍称龙脑“为百药之先,万物中香无出其右者。”不知从何时起,龙脑樟树在我国“销声匿迹”了,我国所需龙脑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n高频考点一——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命题探究]1988年我国发现了一棵野生龙脑樟树!科研人员以此为契机创立了专业研发中心和实验室。他们深入研究中医药典籍中有关龙脑的资料,利用现代科技成功培育了万亩龙脑樟原料林,改变了原料生产完全依赖自然的状况;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天然龙脑工业化提取成套设备,改进了传统龙脑提取方法,开发了新产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龙脑樟资源基因库,积累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数据;通过电视、网络等着力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为什么科研人员能够成功开发龙脑。\n[解析]本题的知识限定是辩证否定观,材料表明,龙脑开发的成功是在研究中医药典籍的基础上对传统龙脑提取方法进行改进的结果,这体现了批判继承与创新。[答案]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的否定观要求立足实践、不断创新。科研人员批判断承传统中医药文化,克服传统龙脑生产的局限性,创新发展思路,开发新产品,从而取得成功。高频考点一——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命题探究]定考点:辩证否定观的含义抓关键:明确该知识的具体内容。解答本问的关键在于看到科技工作者结合新的实际发展中医药文化、着眼于加大疗效显著的龙脑研究力度等。\n[对点练2]动漫大片《田螺遗梦》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剔除了其中带有迷信、颓废、庸俗色彩的内容,突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作品制作运用了目前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电影技术,注入了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从而使作品更具国际口味。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动漫节和电影节,摘取了多个奖项,赢得了国内外的好评。动漫大片《田螺遗梦》的创作过程如何体现辩证否定的实质?高频考点一——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命题探究]\n[解析]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内容,保留其积极合理的因素。作答时先准确表述原理,再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哪些信息体现了有所克服,哪些信息体现了有所保留,以及哪些信息体现了有所发展。[答案]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内容,保留其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田螺遗梦》的创作就是一个辩证的否定过程,它剔除了原有传说中带有迷信、颓废、庸俗色彩的内容,保留了其中“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融入国际元素,使之发扬光大,是一次成功的扬弃。高频考点一——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命题探究]\n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1)基本内容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2)二者的关系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高频考点二——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考点突破]\n(3)方法论要求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2.创新的社会作用(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高频考点二——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考点突破]\n命题角度一 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高频考点二——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命题探究][典例3](2012·全国高考)某饭店老板请来许多一流的建筑师和工程师,探讨如何扩建狭小老旧的电梯。他们一致认为:饭店必须停业半年才能扩建好电梯。饭店一位清洁工说:“要是我,就会直接在屋外装上电梯。”根据清洁工的建议,新电梯很快安装好了。这是建筑史上第一次把电梯安装在室外。这一案例表明()①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②丰富的实践经验必然促进思维创新 ③正确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首要环节 ④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和实践的突破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n高频考点二——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命题探究][解析]选D创新思维属于主观认识层面,因此其源泉只能是生活和实践,而不可能是知识和理论,故①错误。清洁工能创造性地提出安装室外电梯的新建议,充分地表明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对创新的重要意义,但②中用“必然”一词夸大了经验的作用。③表达了正确发现和提出问题对于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不仅要以既有理论和实践为前提,更要有所突破、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④符合题意。定考点:创新的基本要求抓关键:准确理解电梯安装的前因后果。\n[对点练3]一个老板一直卖假货,但是他的生意一直很好。这是为什么呢?习惯地我们会想质检局可能有问题?老板可能做了手脚?但新颖、合理的答案是,他卖的是“假发”。这个事例说明()①惯性思维会造成陈旧的思想观念 ②创造性思维有利于人们改造事物 ③换个角度思考有利于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④寻找新思路有利于思维方式的变革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选C本题考查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方法论要求。①不准确,题中体现的是惯性思维和陈旧的思想观念不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事物。②与题意不符合,题中体现的是认识事物而不是改造事物。③④均符合题意。高频考点二——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命题探究]\n命题角度二 创新的作用高频考点二——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命题探究][典例4](2013·天津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当越来越多的人争先恐后地实现了“有车一族”的梦想之后,车也带来了诸多问题。相关资料显示,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汽车带来的道路拥堵也成为了城市交通的最大问题,然而仍有超过60%的城市居民愿意选择私家车作为日常出行方式。我国现在已经成为汽车生产大国,但还远未成为汽车强国。要从汽车生产大国成为汽车强国,创新是关键。请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予以说明。\n高频考点二——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命题探究][解析]回答本题要根据设问限定的知识范围,抓住设问中“创新是关键”这一有效信息,从发展的实质、关键部分对整体功能的影响、主要矛盾等角度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答案](1)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在一定意义上发展就是创新。(或辩证的否定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它要求树立创新意识。)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实现从汽车生产大国到汽车强国的发展。(2)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要重视关键部分的作用。抓住创新这一关键,能够推动汽车强国建设整体工作的开展。(3)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坚持重点论。抓住创新这一重点是实现汽车强国的关键。(4)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定考点:联系、发展、矛盾、创新抓关键:一是准确把握唯物辩证法的知识,二是抓住标志词“创新”“关键”。\n[对点练4]近年来,党和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在我国,抗虫棉的推广不仅使农民累计增收了760亿元,而且节约了1亿公斤农药,减少了环境污染。抗虫棉的推广还完善了农业科技服务和农民技能教育培训等体系。这表明农业科技创新()A.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农业劳动对象B.带来了理论创新和生产实践的深化C.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D.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高频考点二——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命题探究]\n[解析]选D本题旨在通过科技创新和发展,考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科技的进步等长效热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中心意思:农业科技创新一方面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完善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A项在题干没有体现。B、C两项容易因题干教育培训等字眼误选,题干中的内容并未体现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理论创新。高频考点二——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命题探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