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4.50 KB
  • 2022-08-08 发布

高中政治必修四4单元复习PPT课件

  • 6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n第40课寻觅社会的真谛考纲考情【知考纲】【明考向】1.从知识的考查看:试题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物质性这一主线,重点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2.从试题类型上看:选择题以体现类、原因类、启示类为主,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以及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民群众的作用等知识的理解。非选择题以体现类、原因类为主,往往以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综合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n[考点突破]高频考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内涵(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2.二者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意识的内容归根到底源于社会存在。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n[考点突破]高频考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n[命题探究]高频考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命题角度一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典例1](2012·浙江高考)下边的漫画(选自《人民论坛》总第354期)可以表明()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②社会意识有先进与落后之分③价值判断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④不同的价值判断源自不同的认识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n[命题探究]定考点:社会意识和价值判断抓关键:读懂漫画的意蕴。高频考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解析]选B面对房价上涨这一社会问题,不同的社会群体作出了不同的反应,说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正确。“涨和跌”这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②错误。无论是涨还是跌,都是基于自身实际的反映,说明价值判断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③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均源于社会存在,④错误。\n[命题探究]高频考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对点练1]2013年11月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以后有关专家指出,我国经过阶段性发展到当前阶段,在改革方面中央越来越强调要有前瞻性的规划。过去是走一步看一步,现在要总体设计,能够从一个更长远的目标去着眼。强调要有前瞻性的规划的哲学依据是()A.意识都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B.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C.发展总是前进的上升的物质运动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解析]选DA项说法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C项表述错误,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D项符合题意,“前瞻性的规划”作为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故该题选D项。\n[命题探究]高频考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命题角度二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典例2](2013·山东高考)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关注发展质量、增加民生福祉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在城市形象宣传中,“幸福”“活力”“生态”等成了常见的宣传语。这说明()A.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语言的变化决定意识的变化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n[命题探究]定考点: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抓关键:首先,要明确“幸福”“活力”“生态”等宣传语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其次,要明确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高频考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解析]选A城市形象宣传中的“幸福”“活力”“生态”等常见宣传语属于社会意识,经济社会转型则属于社会存在。伴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出现了新的宣传语,这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故A项正确。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说法错误,决定意识变化的只能是客观存在。\n[命题探究]高频考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对点练2]2013年的劳动节里谈劳动、谈劳模,除了光荣,更赋予了一个厚重的词汇:中国梦;在“凤凰收进门钱”的风口浪尖上,众景区纷纷降价应对,却被指出缺乏诚意;“挪假式放假”再遇吐槽……2013年“五一”小长假,“劳动筑就中国梦”“凤凰遇冷”“错峰降价”“吐槽挪假”“堵在假日”等成为百姓密切关注的热词。材料说明()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反作用D.客观与主观相符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n[命题探究]高频考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解析]选B“劳动筑就中国梦”“凤凰遇冷”“错峰降价”“吐槽挪假”“堵在假日”成为热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B项符合题意,排除A、C两项。D项错误,主观应该与客观相符合。\n高频考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考点突破]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表现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生产力。(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n高频考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考点突破]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①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②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n高频考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考点突破]4.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3)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特别提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不是“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不是“一切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n高频考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考点突破]5.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n高频考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命题探究]命题角度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典例3](2011·安徽高考)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 ②生产方式变革决定社会性质的变化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④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n高频考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命题探究][解析]选A农村改革主要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这是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决定的,故选①。农村改革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可见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故选③。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才会带来社会性质的变化,故②错误。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有利于巩固维护经济基础,但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要看其所维护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故④错误。定考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抓关键:组合式选择题注重选择排除法,排除本身错误或者不符合题意的选项。\n高频考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命题探究][对点练3]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要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力发展,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哲学上看,发展农业生产力就必须()A.调整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B.把农业发展作为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中心C.对现有生产关系进行彻底变革D.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突破旧的观点和客观规律的束缚[解析]选A党和政府的工作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项表述错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基本上是相适应的,改革其不适应的部分即可,C项错误。解放思想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D项说法错误。A项从哲学观点上正确阐述了如何发展现阶段的农业生产力,应入选。\n高频考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命题探究]命题角度二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典例4](2014·临沂质检)2013年9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指出,本届政府开门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今年以来,我们已取消和下放了2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目的就是通过简政放权,把该放的权放开、放到位,把政府该管的事情管好。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因为()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C.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D.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n高频考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命题探究][解析]选B行政管理体制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因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能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故选B项。政治体制不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A项不选。C、D两项与题意不符。定考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抓关键:明确行政管理体制属于上层建筑的内容。\n高频考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命题探究][对点练4]2013年,我国政府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其哲学依据是()①生产力要适合生产关系的状况 ②上层建筑促进生产力发展 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④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选B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①错误。上层建筑只有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②错误。\n高频考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命题探究]命题角度三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典例5]“……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一曲《走进新时代》,唱出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我们之所以能够“改革开放富起来”,是因为()①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②改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③改革就是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④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n高频考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命题探究][解析]选D我们之所以能够“改革开放富起来”,是因为①④。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②错误。③混淆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定考点:改革的性质与目的抓关键:组合式选择题注重选择排除法,排除本身错误或者不符合题意的选项。例如本题中的②属于错误的说法。\n高频考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命题探究][对点练5]2013年8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要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这是因为()①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调整就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②改革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③生产关系变化是引起生产力和上层建筑变革的根本原因 ④社会发展只能在社会基本矛盾不断解决中实现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n高频考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命题探究][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题意强调通过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等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这就是在处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也说明改革的作用,②④正确。①说法绝对化,③颠倒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n高频考点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考点突破]1.含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n高频考点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考点突破]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2)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n高频考点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命题探究]命题角度一 人民群众的作用[典例6](2013·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土地的有效利用和耕地保护,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2010年,某市农民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耕地保护协会”。他们举办“耕地保护论坛”,积极宣传国家节约、集约用地政策;主动监督和协助处理违法用地行为;主动整治废旧建筑,建设休闲健身场所,改善居住环境。他们发挥集体智慧,既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又保护了耕地,成为耕地的“第一守护人”。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分析农民群众为何能够成为耕地的“第一守护人”。\n高频考点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命题探究][解析]本题中该市农民的做法充分体现了他们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其自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在增强;该市农民积极宣传国家节约、集约用地政策,从侧面说明了这些政策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该市农民发挥集体智慧,举办“耕地保护论坛”、主动整治废旧建筑等,体现了其充分发挥了主动性和首创精神。[答案]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农民群众是农业生产的主体,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日益增强。党和政府实施的耕地保护政策符合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他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和首创精神,自觉地保护耕地。定考点:社会历史的主体抓关键:看清知识范围(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试题类型(原因类)、行为主体(农民群众)。\n高频考点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命题探究][对点练6](2012·海南高考)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因为()①人民群众是精神文化财富的创造者②文化发展要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③文化发展决定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④精神文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物质力量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n高频考点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命题探究][解析]选A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因为人民群众是精神文化财富的创造者,①应选。必须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因为文化发展要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②应选。③错在“决定”上。精神文化是精神力量,而不是现实的物质力量,④错误。\n高频考点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命题探究]命题角度二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典例7](2013·广东高考)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习近平指出:“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切实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政治问题,努力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材料二某市政府法制办为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先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征集意见和建议,后召开座谈会,请市民代表对条例的草案发表意见和看法。材料三某市区党组织着力实施民生工程,创建街道社区党建的立体运行体系,通过“分类设岗定责”“民情日记”等形式,帮助3000余名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解决了1700余件社情民意问题。\n高频考点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命题探究]上述材料共同体现了价值观的什么作用?并分析党和政府是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主体观的。[解析]回答本题的第一小问可用正确价值观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起促进作用这个知识点来回答,回答第二小问可结合人民群众的地位、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等知识来回答。定考点:人民群众的地位、价值观抓关键:一是明确知识范围要求是政党的知识,二是明确问题的指向是“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三是切入角度为“原因”。\n高频考点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命题探究][答案]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对根本政治问题和权力的认识,通过广汇民意、广集民智作出决策,着力解决群众的问题,体现了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和对人民负责的态度。(2)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把群众放在首位、秉持正确权力观、问计于民、帮助再就业等,实践了群众路线,坚持了群众观点,巩固了群众基础。\n高频考点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命题探究][对点练7]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这段话强调中国共产党要()A.善于运用统一战线B.紧紧依靠人民群众C.发挥人民首创精神D.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解析]选B毛泽东同志的讲话论证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关系,“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就是要紧紧依靠当地人民群众,所以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统一战线的作用,A项不符合题意。C、D两项与题意无关,材料没有强调人民的首创精神和人民的监督。故选B项\n第41课实现人生的价值考纲考情【知考纲】【明考向】1.从知识的考查看:试题立足于人生价值这一主线,重点考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内容与实现等2.从试题类型上看:选择题以体现类、启示类为主,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人生价值的内容主要立足于材料信息的解读。非选择题以体现类、启示类、措施类为主,往往结合典型人物实现人生价值的材料,考查考生对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理解1.人生价值:价值和价值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3.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价值的实现方式、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n高频考点一—人生价值[考点突破]1.人的价值(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2)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2.价值观(1)价值观的含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n高频考点一—人生价值[考点突破](2)价值观与社会存在的关系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2)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n高频考点一—人生价值[命题探究]命题角度一 价值观的含义[典例1](2014·湘潭质检)2014年是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活动12周年。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标准是:为推动社会进步、时代发展作出杰出贡献;在各行各业具有杰出贡献或重大表现;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为社会公平、人类生活环境作出突出贡献;个人经历或行为,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这一评选标准体现出()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B.人生价值的实现是自我奋斗的结果C.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D.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主要是物质贡献\n高频考点一—人生价值[命题探究][解析]选C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评选标准是强调这些人物对社会的贡献,因此体现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C项符合题意。A项不符合题意。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B项错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既有物质贡献,也要看精神贡献,D项错误。定考点:人生价值的内涵抓关键:一是把握材料的寓意,二是掌握教材中关于人生价值部分的相关知识。\n高频考点一—人生价值[命题探究][对点练1]许多英雄模范人物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赞扬。有人认为,人的价值就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请评析上述观点。\n高频考点一—人生价值[命题探究][解析]本题属于正误混杂型辨析题。在作答时首先肯定在什么情况下正确,在什么情况下不正确,即人的价值与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之间的关系。[答案](1)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人的价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另一方面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创造价值和享受价值。(2)题中观点只看到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没有看到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但不能把评价标准等同于人的价值含义本身。\n高频考点一—人生价值[命题探究]命题角度二 价值观的作用[典例2](2012·福建高考)在实现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历史时期,张扬“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说明()①先进的社会意识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②正确的价值观是指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价值观③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转化为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力量④符合规律的社会意识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n高频考点一—人生价值[命题探究][解析]选B材料强调了正确的社会意识、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故选①③。正确的价值观既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又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故②表述有误。社会意识不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它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故④说法错误。定考点:价值观、社会意识抓关键: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福建精神、现实意义。\n高频考点一—人生价值[命题探究][对点练2]2013年9月26日,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广州市公安局原副局长何靖受贿一案进行公开宣判。被告人何靖因受贿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这表明()①价值观是我们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②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驱动作用③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④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具有决定作用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选B价值观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①错误。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但并非起决定作用,④错误。故选B项。\n高频考点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考点突破]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1)价值判断的含义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2)客观依据:各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都是社会存在在不同人的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3)要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n高频考点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考点突破]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1)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同。(2)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4.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1)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所站的立场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不同。(2)我们要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n高频考点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命题探究]命题角度一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典例3](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有人把一块美玉献给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说:“我把玉给工匠看了,他们认为是宝物,所以才献给你。”子罕回答:“你把玉当作宝,我把不贪当作宝。你把玉给我,那么你失去了玉,我失去了不贪的德,大家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不如我们各自保有自己的宝物。”子罕拒玉的历史典故包含的哲学道理有()①事物的价值是变化的,因为其属性和功能具有不确定性 ②事物是否具有价值,取决于人们的价值判断 ③人们的立场和需要不同,其价值选择就不同 ④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n高频考点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命题探究][解析]选D①说法错误。②观点错误,事物是否有价值有其客观标准,不是由人们的主观判断决定的。献玉者献玉、子罕拒玉这两种不同的价值选择,主要是由两人的立场和需要不同而造成的,③④符合题意。定考点: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抓关键:除了应具有相应的哲学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知识。\n高频考点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命题探究][对点练3](2014·南通模拟)《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于2013年7月1日正式实施,其新增条文“常回家看看”,引起社会巨大关注和争论。据此,相关部门制定了新24孝行动标准,标准发布后,社会褒贬不一。有人感叹这些标准自己为之甚少,今后要对照标准去做;也有人质疑为孝立标准的可行性,并指出现代社会的流动性和快节奏从客观上阻碍了尽孝。这表明()①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②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③人们的价值选择应以价值判断为前提④价值判断因人而异A.②④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选A题干强调的是人们对“常回家看看”的不同看法,故②④正确。①不符合题意。题干不涉及价值选择的问题,故③错误。\n高频考点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命题探究]命题角度二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典例4](2013·江苏高考)“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这就需要我们()①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②果断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④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B本题考查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实现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定考点:价值的判断与选择、人生价值的实现抓关键:抓住“国家的梦、民族梦”“每个中国人的梦”等关键词。\n高频考点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命题探究][对点练4]中国共产党关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历次重大提法时间与会议重大提法1987年十三大我们的分配政策,既要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1992年十四大在分配制度上,兼顾效率与公平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个人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2002年十六大“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n高频考点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命题探究]请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正确把握“公平与效率关系”的重要意义。[解析]本题限定了答题范围,要求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即主要从其特征、依据角度分析。[答案](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即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因此,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认识有所不同。(2)把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认识,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有助于我们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认识做到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n高频考点三—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考点突破]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1)人只有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创造价值,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2)努力奉献、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n高频考点三—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考点突破]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1)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2)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3)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n高频考点三—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命题探究]命题角度一 个人与社会[典例5](2013·浙江高考)社会发展犹如列车前行,需要正能量的驱动,而正能量的积聚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微贡献”。这告诉我们()A.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提供的条件B.社会是个人组成的社会,社会发展离不开个人的付出C.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对社会和人生有重要的导向作用D.只有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才能实现自我价值\n高频考点三—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命题探究][解析]选B在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中,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个人发展离不开社会提供的条件;社会由个人组成,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个体的推动。题意强调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个人“微贡献”的推动,强调个人对社会发展的作用,B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价值观无论正确与否,对社会和人生均有导向作用,但价值观性质不同导向作用也不同,C项中“只有”说法片面。材料没有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D项不符合题意。定考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抓关键:理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本题强调个人对社会的作用。\n高频考点三—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命题探究][对点练5](2012·山东高考)“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光未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表达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心声,激发了全民族的抗战热情。他们在艺术创作上取得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A.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人们的价值选择B.优秀艺术作品可以主导社会关系的变革C.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D.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n高频考点三—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命题探究][解析]选C人生价值的实现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中客观因素是影响人生价值实现的根本性因素,A观点夸大了价值选择对人生价值的影响,错误。文学艺术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反作用,B观点夸大了社会意识的作用,错误。《黄河大合唱》创作成功的原因是它反映了人民的心声,符合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故C项正确。D项观点正确,但与材料无关。\n高频考点三—-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命题探究]命题角度二 实现人生价值[典例6](2013·上海高考)事业有成的查晓原在47岁时放下一切,来到环境恶劣的宁夏西海固支教,一待就是九年。有人觉得他很亏,小张却认为查晓原活得很“值”,因为铺满金钱的道路并不一定通向人生的幸福,他在支教奉献的同时,也得到了自我满足。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小张的理由可以支持自己的观点,因为只有创造价值,才能享受价值B.小张的理由可以支持自己的观点,因为满足社会需要和实现自我满足是统一的C.小张的理由不能支持自己的观点,因为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人生价值的全部内容D.小张的理由不能支持自己的观点,因为奉献社会是第一位的,不应强调个人满足\n高频考点三—-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命题探究][解析]选B小张看到了查晓原在支教奉献的同时,也得到了自我满足,他是从人生价值的贡献和索取两方面理解的人生价值,A项只看到贡献,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C、D两项只看到了人生的社会价值,忽视了自我价值,是错误的。故选B项。定考点:人生价值抓关键:全面把握人生价值的内涵。\n高频考点三—-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命题探究][对点练6]有两名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应聘到农村养猪场担任技术总监后,大力推广适用生态养猪和中草药防疫技术,使养猪场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他们深入群众,调查研究,针对本镇农民收入低的实际,在广泛征求农民意见的基础上,起草了脱贫致富的方案,提交镇人大常委会讨论。方案通过后,他们不辞辛苦,组织党员,带领农民从事大棚蔬菜种植,并进行蔬菜包装深加工。不到一年的时间,全镇农民的收入就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我们应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n高频考点三—-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命题探究][解析]本题考查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主要通过材料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运用知识的能力。首先清楚知识范围,结合材料进行取舍,然后扣题分析。[答案](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大学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他们深入群众,广泛征求农民意见,起草了脱贫致富的方案,带领农民从事大棚蔬菜种植和包装深加工,增加了农民收入。(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坚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由于他们坚持了不怕吃苦、顽强拼搏、甘于奉献的价值观,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