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7 MB
  • 2022-08-08 发布

高中语文《师说》 课件 1(共55张)

  • 5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治学名联\n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n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 李商隐\n作者:韩愈师说\n师说韩愈(768——824)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著名文学家,哲学家。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列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n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n劝学师说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n师说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n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师说\n字词注音句读(dòu)或不焉(fǒu)经传(zhuàn)从师(cóng)读书(dú)不能(bù)传道(chuán)从容(cōng)聃(dān)蟠(pán)苌弘(cháng)近谀(yú)贻(yí)冉(rǎn)潘(pān)长幼(zhǎng)须臾(yú)怡(yí)通假字传道受业解惑或不焉,或师焉“受”通“授”,传授。“不”通“否”。通假异读\n注音后朗诵全文谀(yú)苌(cháng)聃(dān)郯(tán)欤(yú)蟠(pán)经传(zhuàn)贻(yí)\n自由轻读大家听读逐段朗读大家齐读朗读课文\n梳理文章论证思路。概括本文的主题。归纳并分析本文论证方法。阅读置疑\n第一自然段:1、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2、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责是什么?3、为什么要从师?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须解决的问题\n第二自然段:1、第二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2、第二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又是怎样展开论证的?3、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评对象究意是谁?请说明理由。须解决的问题\n课文口译\n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课文第一段\n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课文第一段\n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课文第二段\n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课文第二段\n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课文第二段\n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课文第三段口译\n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课文第四段口译\n梳理文章论证思路。概括本文的主题。归纳并分析本文论证方法。阅读与思考反馈\n①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②师:名词,老师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译文:古时候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师说\n劝学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①所以:1、表示“‥‥‥的原因”。2、表示“用来‥‥‥的”。②传:传授③道:道理,指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论。④受:同“授”。⑤业:学业。⑥惑:疑难问题\n者:(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4)马之千里者(5)石之铿然有声者(6)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原因‥‥‥的人‥‥‥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句中表停顿,与“也”组合,表判断。劝学\n劝学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①而:连词,表顺承②知:动词,懂得,明白。③之:代词,代道理,知识。④孰:谁,疑问代词。⑤惑:名词,疑难问题。\n生:(1)养生丧死无憾也(2)君子生非异也(3)人非生而知之者活着的人资质、禀赋出生劝学\n劝学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①惑: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了疑惑②而:表假设③从:动词,跟随,追随。④为:动词,作为,成为。⑤解:理解。译文: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无法解决了。\n劝学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後,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①乎:介词,相当于“于”。②闻:知道,懂得。③从:追随,跟随,动词,省略了宾语。④而:连词,表顺承⑤师:意动,“以……为老师”。译文: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以他为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随他,以他为师。\n劝学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①师:动词,学习。②庸:副词,表疑问,岂,哪。③年:年龄。④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于:表比较,比。⑥乎:表反诘语气,“呢”译文:我学习道理罢了,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n乎:(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2)知不可乎骤得(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4)相与枕藉乎舟中(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6)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的样子句中表短暂的停顿语气助词在劝学\n劝学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①无:古义:不论,不分,动词。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②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指所存在的地方。③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译文:所以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n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正面阐述道理:古之学者必有师。1、从师的原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2、从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n劝学第二段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①乎: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②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师,动词,从师学习;道:名词,风尚。③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传:流传⑤欲:动词,想要。译文:哎!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n劝学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①出:动词,超出。②远:多,形容词。③而:连词表承接。④问:请教,动词。译文: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请教;\n劝学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①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很多人②而:连词,表转折③耻:意动,“以……为耻”。译文: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n劝学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①圣:前一个“圣”,圣明的人,名词;后一个“圣”,圣明。②愚:与圣的用法一样。③之所以:‥‥‥的原因④其:疑问副词,大概;⑤于:介词,从⑥乎:语气助词,表揣测,吧译文: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原因吧?\n于:(1)青,取之于蓝(2)而青于蓝而寒于水(3)善假于物也(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5)暴见于王受制于人(6)其一犬坐于前介词,从介词,比引介动作对象,不译介词,到介词,表被动,被介词,在凭借、借助假装借\n劝学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①爱:爱护,爱惜②而:连词,表顺承关系。③于:对于④焉:句末语气词,了⑤之:前一个‘之’为结构助词,的。后一个为代词,代童子。⑥所谓:称呼的,说的。译文: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n爱:(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2)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3)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吝惜爱惜爱护\n劝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②或师焉,或不焉,:固定句式,或…或③小学:古:小的方面学习了今:初级正规教育学校。小、大:形容词作名词④而:连词,表转折译文: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不学了,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n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且焉置土石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兼词,于此助词,不译疑问代词哪里代词,代这件事\n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劝学①师:有专门技艺的人。②之人,之族:这些人,这类人③而:连词,表修饰译文: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n(1)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2)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3)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4)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凭借、借助假装借\n问之,则曰:“彼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劝学①彼:代词,他②道:学问道德水平译文: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哎!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n劝学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①其:表感叹,多么、真是译文: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n1、纵比:2、自比:3、横比:古圣人——从师而问——益圣今众人——耻学于师——益愚择师教子——小学己耻从师——大遗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第二段:对比论证\n课堂检测\n名词,老师。名动用法,学习。名词作意动词,以为师。名词,疑难问题。动词,有疑难问题。形容词,糊涂。名词,品德才能。形容词,高明。副词,不(表否定)。动词,同“否”。一词多义:C18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2.吾师道也3.吾从而师之惑1.……传道受业解惑也2.惑而不从师3.则耻师焉,惑矣贤1.其贤不及孔子2.师不必贤于弟子不1.师道之不复2.或师焉,或不焉举例\n代词,……的人。助词,表提顿。介词,相当于“于”,在。助词,表反问语气。代词,他的(它的)。代词,他们。代词,他。代词,那,那些。助词,表猜测语气,大概。助词,表感叹语气,不译。虚词用法:举例C19者1.古之学者必有师2.师者……解惑也乎1.生乎吾前2.其皆出于此乎其1.爱其子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余嘉其能行古道4.其为惑也5.其皆出于此乎6.其可怪也欤\n助词,的。代词,代上文的道和业。代词,他。助词,表提顿语气。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助词,的。助词,调节音节,无意义。指示代词,这、此。动词,到……去。第一人称代词,我。虚词用法:举例C20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2.人非生而知之者3.吾从而师之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5.欲人之无惑也难矣6.今之众人7.圣人之所以为圣8.士大夫之族9.吾欲之南海何如10.君将哀而生之乎\n介词,在。介词,从。介词,向。介词,跟,向。介词,对于。介词,被、受。介词,比。介词,跟、同。介词,在。介词,到。虚词用法:举例C21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其皆出于此乎3.而耻学于师4.不拘于时,学于余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6.不拘于时,学于余7.师不必贤于弟子8.故燕王欲结于君9.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0.积于今六十岁矣\n背诵全文做金牌训练中《师说》练习做《师说》导学与测试课外作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