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 MB
  • 2022-08-08 发布

高中新课改的基本内容x课件

  • 18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一、高中新课改的基本内容1.改革课程结构2.改革课程内容3.措施保证二、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三、通用技术课程的理念与目标(一)什么是通用技术(二)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三)通用技术课程的目标四、模块内容解读(一)课标对模块内容的说明(二)必修模块的相关解读(三)选修模块的相关解读\n一、高中新课改的基本内容1.改革课程结构课程分为两类,即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规定课程的基本结构由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构成:设置了8个学习领域,即语言与文学领域(语文、外语)、数学、人文与社会(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艺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学习领域下设学科科目,共设置了14个科目,通用技术是其中一个新设置的科目。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根据具体科目的内容设置相关的模块,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n2.改革课程内容新课程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I、选修课程II三部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I的课程标准由国家研制,选修课程II由学校自行研制。为了保证学生形成共同的基础,使新课程更加适应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实际,《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逐步增设选修课程。”\n3.措施保证(1)合理、有序安排课程。(2)建立选课指导制度。(3)建立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制度。(4)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5)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n二、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枢纽。\n课程标准的两个最基本特点:课程标准主要是对某一学段的学生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不直接规范教学材料,而是通过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间接影响教学材料的编写。它是国家对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在具体教学工作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n教学大纲是以具体的内容为标准,不以水平为依据;教学大纲所列的内容要求所有学生都要掌握,即使是最差的学生也要达到那个最高要求。教学大纲所关注的是确定人人都要达到的具体教学目标及要求,而课程标准则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对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材料达到这一结果,课程标准不作具体限制。教学大纲规定对所有学生的最高要求,而课程标准只规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n高中课程标准的突出特色高中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是:学科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各学段安排。另外,对教材编写、教学要求、教学评价等也都作出相应的规定和要求。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直接指导教学工作的具体内容。\n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根本区别首先表现在前言部分。课标对每一学科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作了定性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作了详细的说明,便于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整体把握课程。课标说明,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相衔接,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技术是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造、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n其次,是课程目标发生了根本变化。课程的功能由过去的单纯强调知识与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程标准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要求,同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提出目标要求。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明确了各学科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共同而又各具特点的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强调每一门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它只提出原则性的教学和评价建议,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突出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n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主要是按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来描述的。结果性目标主要用于对“知识与技能”目标领域的刻画,体验性目标则用于反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领域的要求。无论是结果性目标还是体验性目标,都尽可能用便于了解、便于操作的行为动词来刻画。确立体验性目标,是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显著不同,通过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此同时,课程标准还提出发展性目标,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n第三,强化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课程标准结合各学科特点,通过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力求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以往教学大纲对知识的要求是“了解、理解、应用”;现在,课程标准同时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以往教学大纲更多地强调教师的教;现在,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n第四,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发展融为一体,淡化了终结性评价和评价的筛选功能,强化了过程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袋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评价不仅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n第五,统一目标要求,提供多种可选择的设计模式以往教学大纲规定了教材、教学和评价的最高要求,无论是教材、教学还是评价都不能突破这一上限,如果突破,则被视为超钢。由此可以看出,教学大纲对教材编写、教学、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都是直接的、严格控制的、硬性的。而课程标准的重点是对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作出规定,因此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给教材编写和教学留有一定空间。\n课程标准重视对某一阶段学生所达到的基本标准的刻画,同时对实施过程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这是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与教学大纲不同的是,课程标准的内容更加丰富,其中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实施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思想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课程标准为学生设计了大量的调研、探究和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具有操作性和指导性。\n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包括教学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同时提供了典型案例,便于准确理解标准,减少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而教学大纲的教学建议主要包括课时安排、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考核与评价等。\n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与原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的比较1.课程目标比较通用技术课程: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分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3类目标。以技术及设计的思想方法为重点,劳动技术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一些基础知识或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者的个性心理品质。2.课程内容比较通用技术课程:以设计过程为基本载体。劳动技术课:以技能训练为主线。3.对教师要求比较通用技术课程:对某一门技术及其设计的思想方法要较为熟悉,有一定的设计实践。对其他多个技术门类有一定涉猎和了解。劳动技术课:掌握某一门技术的基础知识或技能。\n三、通用技术课程的理念与目标(一)什么是通用技术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学生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通用技术有两大特征。一是必须提前于职业。就是说,它必须教授那些可以在更广的职业领域都能得以使用的技能,而不是针对特定职业的或是为特定的职业进行训练的。二是必须是一般性的。就是说,它必须是提供那些为学生所需的基础性的内容,以及对技术教育具有普遍性的理解与正确认识。\n(二)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1.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并不是要求全体学生平均发展和齐步发展,而是要求关注全体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富有个性的发展,通用技术课程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背景、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差异,满足所有学生不同的需求,为实现所有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而作出努力。应当避免机械的制作某一样东西、单一技能训练,而要强调学习中学生技能的形成、思维方法的掌握和文化的领悟三者之间的统一,在注重拓展学生技术能力的同时,要促进学生共通能力的发展。\n什么是技术素养?课程标准中使用的概念是“使用、管理或理解技术的能力。”(1)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术及技术设计的一般思想和方法;(2)技术探究、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对技术的理解、使用、改进及决策能力;(3)技术创新的思想方法及个性心理品质,合作精神与团队精神;(4)正确的技术观和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积极、负责、安全地使用技术的行为习惯,技术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5)对技术的兴趣、学习愿望和技术学习的能力;(6)创造性想象、批判性思维及问题解决的能力(7)技术文化的理解、评价及选择能力。\n2.注重创造能力开发,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应当是通用技术学科所最为重视的任务,也较其他学科更为有利。这是因为,在技术课程中,学习进行的创新,可以是真正的创新。特别是课程标准强调了技术设计,而技术设计的核心就是创新。在学习活动中,要鼓励学生想像、怀疑和批判,要营造民主、活跃、进取的学习氛围;通过技术设计、技术试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有效的开发,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n3.立足科学、技术、社会,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科学和技术是两个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目的和任务。科学关注的主要是对一个客观世界的认识,认识它的的存在规律;技术关注的是怎么来利用、保护和合理地改造世界,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和愿望。但是,它们有着许多的联系,在许多领域是相互交叉的。科学和技术同时又是社会前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当然,它们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要解决的问题。反过来,社会也对科学和技术起着一定影响和制约的作用。当代社会,技术与科学、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n通用技术课程要通过具体的技术实践使学生理解技术与科学的联系与区别,以及两者对社会发展、人类生活所具有的同等意义上的重要作用,深化学生的认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注意将技术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因素,自然地融入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和文化修养。这样,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形成系统和整体的思维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n4.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反映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要解决好这两方面的矛盾。从学生现实生活所接触的技术内容向现代技术和高新技术延伸。保证课程内容的基础性、通用性和先进性,使学生领略到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文化意义,增强对当代先进技术及其文化的理解。\n5.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不能教条化。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选用教法;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用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更是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师要指导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网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n(三)通用技术课程的目标什么是课程目标?目标是预先设定的意欲达到状态。课程目标则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相应学龄段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所确定的,学生通过完成规定的课程教学内容和任务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它受国家为基础教育规定的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所制约,是总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某个阶段的某个方面的具体体现。在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即是学生课程学习的成就标准。它是课程性质、价值及课程观念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n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区别。教学目标即教学目的和要求。它是指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所形成的在知识、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课程目标则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应达到的预设状态。一般来说,课程目标概况性强、较为抽象、适应面较广,适用于整个课程建设和管理过程,而教学目标较为具体、适应面较小、仅限于微观的教学过程;课程目标的实施主体涉及面广,如涉及到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养与培训机构、广大中小学教师和学生、课程研究与指导机构及中小学教材编制出版部门等。而教学目标一般仅涉及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及教辅人员等;课程目标有较高的原则性和稳定性,而教学目标有较高的针对性和一定的灵活性。当然,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也有着紧密的联系,课程目标指导着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课程目标实现的基础。\n通用技术课程的目标体系由总目标、着力实现的目标和具体目标组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是基本目标、主要目标、核心目标。总目标:立足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以基础的、宽泛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为载体,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P72)着力实现的目标:1.技术的理解、使用、改进及决策能力2.意念的表达与理念转化为操作方案的能力3.知识的整合、应用及物化能力4.创造性想像、批判性思维及问题解决能力5.技术文化的理解、评价及选择能力\n四、模块内容解读(一)课标对模块内容的说明必修模块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模块是“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2个必修模块之间呈递进关系,即“技术与设计1”是“技术与设计2”的基础。“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的基本内容是技术设计。技术设计是技术的基础内容,是技术发展的关键,是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好载体,对学生理解技术、使用技术、应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技术素养的提高具有奠基作用。技术设计中的一些基础内容及专题,如“设计的优化”“系统与设计”“控制与设计”等体现了科技发展的先进成果和先进文化,是当代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重要的、基础的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方法论意义,对所有学生的发展都具有教育价值。此外,技术设计还具有通用性强、适用面广、可迁移性大、实施条件灵活等特点。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内容集中反映了提高学生技术素养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技术发展的时代特征,是学生未来生活必备、终身发展有用的基础内容,也是学生学习通用技术课程选修模块的基础。\n技术与设计1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习的导入模块。旨在使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经历一般的技术设计过程,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结构较为完整的技术素养。具体内容有技术及其性质、设计过程、设计的交流、设计的评价。建议在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技术与设计2是在技术与设计1基础上的必修模块。具体内容为具有典型意义的专题性技术设计,它们是结构与设计、流程与设计、系统与设计、控制与设计。这些技术设计专题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广泛的应用性,实施条件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建议在高一年级学完“技术与设计1”后开设。\n选修模块选修1(电子控制技术)以电子技术为基础设立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传感器、数字电路、电磁继电器、电子控制系统及其应用。学生可以通过设计和制作电子控制产品进行一些简易的技术试验,接触一些更具挑战意义、更富有趣味的技术问题。建议在高二年级开设。选修2(建筑及其设计)立足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的建筑技术而设立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建筑与文化、建筑结构及其简单设计、建筑材料及其加工、建筑构造及其设计。该模块人文内涵丰富,实用性强,设计和制作内容简便易行。建议在高二或高三年级开设。选修3(简易机器人制作)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平台、将机械传动与单片机的应用有机组合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单片机及其控制程序、单片机与控制电路、单片机与传动机械。该模块给学生提供了运用当代先进技术和先进思想方法进行设计、制作,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建议在高二或高三年级开设。\n选修4(现代农业技术)以较为先进的、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现代农业技术的理念和方法,以及农业技术试验为主要内容的选修模块。该模块设置了可供选择的6个研修专题,它们是:绿色食品、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引进、无土栽培、营养与饲料、病虫害预测及综合治理、农副产品营销。每个专题18课时,选修2个专题即可获得该模块的学分。该模块的专题选择及内容确定考虑了城乡学校的不同情况及其实施的可行性,因此,不仅农村中学可以开设,而且城市中学也可以选择专题开设。建议在高二或高三年级开设。\n选修5(家政与生活技术)以家政与技术的联系为基点、旨在提高学生未来生活质量而设立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家政概述、家庭管理、家庭理财、家庭保健。该模块紧贴学生生活,内容丰富有趣,设施要求低。建议在高一或高二年级开设。选修6(服装及其设计)旨在通过学生对服装的认识、欣赏、设计及简单制作增添生活情趣、提高生活品位、增强审美和造美能力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服装与材料、服装与文化、着装设计、服装设计。该模块蕴含丰富的人文因素,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建议在高二或高三年级开设。选修7(汽车驾驶与保养)侧重于技术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汽车构造与工作原理、汽车驾驶有关法规、汽车驾驶技术、汽车例行保养。该模块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当代技术产品、学习和使用具体技术的机会,具有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操作性强等特点。建议在高二或高三年级开设。\n考虑到经费、场所、设备等因素,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上述选修模块中,建议将电子控制技术、家政与生活技术模块列为学校优先开设的选修模块,农村学校要同时考虑开设现代农业技术模块。各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开齐选修模块,以为学生创设更大的选择空间。\n(二)必修模块的相关解读1.技术世界中的设计在通用技术课程中,技术设计是一个基本的学习内容。技术设计是技术发展的关键,是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好载体,对学生理解技术、使用技术、应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技术素养的提高具有奠基作用。设计与个人生活和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活中处处有设计的机会,人人有设计的潜能。动物的活动是由它从物种遗传而来的本能所决定的,而人类的劳动,则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行为,或者说,是一种设计活动。\n模型或原型的制作是产品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模型制作的过程不仅是设计思想体现的过程,也是发展构思的创造性过程。在技术设计中,设计的价值、设计的过程、交流与评价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内容。在技术设计中,设计的价值、设计的过程、交流与评价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内容。在技术设计中,设计具有一般的常用过程,但不是规定的程序,设计步骤可能需要反复进行。设计需要多因素的权衡和多方案的比较,材料及其加工工艺是产品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图样和模型都是设计中常用的、重要的技术语言。设计的交流与评价贯穿于设计过程的始终,永远不会有完整无缺的设计。\n2.技术设计中的思想方法结构、流程、系统和控制是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方法,也是体现技术设计中最为典型的一些思想方法,它们的应用及含义甚至已超出了技术的范畴,同时也体现了当代先进技术与先进文化。在“技术与设计2”中,结构、流程、系统、控制的基本涵义,强度与稳定性、时序与环节、系统与子系统、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等基本关系,及结构、流程、系统、控制等方面的设计实践是基本内容。\n“结构与设计”强调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含义、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等问题,关注简单的结构设计;“流程与设计”强调对流程和流程优化的理解,以及简单流程和流程改进的设计;“系统与设计”重在对系统的理解,以及运用系统的思想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的设计;“控制与设计”重在理解控制的涵义和控制的应用,以及生活生产中的简单控制系统的设计。\n3.技术试验的价值与应用技术试验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对于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和良好品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技术试验在通用技术课程中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被明确而具体地落实在课程理念、目标和教学内容中。和科学试验一样,技术试验也是人类的一种重要实践活动,它是技术设计过程的一个环节,也是技术探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技术试验并不仅仅在科研院校的试验室里,或在一些大中型试验场里发生,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较多的运用。\n技术试验是检验设计方案是否能够达到设计要求的方法。技术试验本身具有探索性,对学生参与动手实践,培养不断探索的精神,体验解决技术问题的艰辛和感受成功的愉悦,养成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品质,培养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态度具有广泛的教育价值。技术试验的程序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1)准备阶段,确定试验的中心任务,拟定试验计划,准备试验器材。(2)试验操作。试验的操作技能是完成试验的重要条件,试验过程中要重视观察和记录试验现象、数据,这是试验取得成果的关键。(3)试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要认真做好试验报告。写试验报告要尊重试验事实,实事求是,试验报告要有数据处理和分析,经过比较、权衡后得出结论。\n技术试验的常用方法主要有:性能试验法(用于检验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所要求的性能,以及如何运用技术措施去提高它们的性能。按性质分有物理性能试验、化学性能试验、生物性能试验等;按过程分,有制造与装配性能试验、使用和维护性能试验等)、对照试验法(又叫对比试验法,是为了比较两组或多组设计方案在同一性能上的优劣、异同而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对照试验法可得到一种最佳方案,为决策提供依据)、析因试验法(是根据已知的结果去寻找原因的试验)、模拟试验法(是以相似理论为基础,不直接研究真正的客体或过程,而是研究与其相似的模型得出一些规律性结论)、虚拟试验法(利用计算机技术生成虚拟的技术原型和环境进行技术试验)等。\n4.技术文化自从有人类以来,技术就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技术对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称技术为“历史的发动机”。技术是发展人类文明的强大动力,也是人类文化系统的内在组成部分。很多时代都是用技术(工具、产品)命名的,如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青铜器时代、信息时代等。这些时代的典型技术产品,表达了当代人们制作这些产品的劳作方式、材料与工艺等的文明程度,以及制作与使用这些产品的思想观念、审美意识和表现形式等。任何时代的技术和技术产品,在凝结一定的原理和方法、体现科学性的同时,都携带着当代丰富的文化信息。技术产品是技术文化的物化形态。\n技术文化是通用技术课程中比较新和重要的问题。技术文化不是外在于技术的内容、形式或特征,而是人们在运用技术、、设计与制作技术产品、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将技术知识、思想与方法、技能技巧、审美观念、规范制度、道德信仰、物质材料等融合在一起,渗透进技术产品中的文化。技术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本身就是物质文化、社会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有机融合、共生共长,并且因时代、地域、环境等不同而体现出不同形式与特征的文化。技术文化通过语言、文字以及特殊的技术语言——技术图样、图表、技术符号、技术产品——技术的物化等进行交流和传承。\n(三)选修模块的相关解读“电子控制技术”模块一、本模块的内容设置本模块由传感器、数字电路、电磁继电器和电子控制系统及其应用四个主题组成。前面三个主题分别阐述电子控制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突出的是各个部分本身的作用。第四个主题是将前面三个主题组合成一个控制系统,并通过应用性设计,对必修课“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内容进行应用、综合和拓展。整个模块的重点是在电子控制系统及其应用上。\n二、具体内容标准及相关活动的说明(一)传感器当今,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是电子信息技术三大主要组成部分。计算机相当于人的大脑,通信相当于人的神经,传感器就相当于人的感官。所谓传感器,就是将外界信息转换成电信号的装置。1.认识常见的传感器,能用多用电表检测传感器“认识常见的传感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要求从外形上来认识,例如能从外形上认识常见的干簧管、光敏电阻等。其次,认识它的电路符号。再次,要求认识“常见的”传感器。\n所谓“常见的”,是指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及学校技术试验等领域中广泛使用的传感器,例如光敏、热敏、磁敏和声敏等传感器,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从贴近学生生活的角度切入。在本条内容标准的例子中列举了七种常见的传感器,并不一定都要向学生介绍。“能用多用电表检测传感器”是指:①能使用多用电表识别光敏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等几种传感器。②在本条标准内容中,没有明确规定使用指针式多用电表或数字式多用电表,建议在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增加指针式和数字式多用电表的产品说明书,作为阅读资料,让己经在初中阶段学过多用电表的学生温故而知新,对未学过的学生而言,能够通过这些资料进行自主学习。\n2.知道传感器的作用及其应用(1)首先知道传感器的作用是在于收集信息。其次,知道不同类别的传感器能够把不同类别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2)“传感器的应用”,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知道常见的传感器可以应用在哪些地方;②知道常见的自动控制系统中使用的是什么类别的传感器。例:温度传感器可以在自动电饭锅中用来控制温度;冰箱中用来控制冷冻程度的传感器也是温度传感器。\n(二)数字电路本主题把数字电路作为电子控制系统中的“控制电路”部分,通过数字电路来处理数字信号,实现控制的过程。另外,通过数字电路技术和数学的关系,学生可以体验技术的综合性。本主题内容中的“数字电路”不要求学生深入地研究各种复杂的复合门电路,它只是对数字电路的一种启蒙。本主题重点介绍了数字电路中三种基本门电路的知识,并通过简单的门电路实验,让学生去感受这些“门”可以控制信息的流动。对复杂的数字集成门电路,我们不作详细的电路结构剖析和逻辑关系的具体分析,只要求学生知道这是成百上千甚至上万个基本门电路组成的一只“黑箱”,避开对复杂的信息流动过程的解释,可以重点突出地去解决数字电路的实际应用问题,体验数字电路应用的广泛性。在内容标准中虽然未提及“黑箱”的概念,但在教学中要注意渗透这种处理技术问题的方法。\n本主题的重点是数字电路的实际应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控制问题中学习电子控制电路,重视拓展和提髙学生的设计能力。1.了解晶体三极管的开关特性及其在数字电路中的应用(1)使学生了解晶体管除了有放大作用外,还有接通和切断信号的作用,即具有开关作用。(2)让学生了解晶体管的电子开关作用与一般的机械开关的作用的不同之处,从而使学生了解为什么在数字电路中经常要使用晶体三极管。\n(3)讲晶体三极管的开关作用时,一般从三极管输出特性曲线入手,分析三极管在饱和状态下的工作特点,从而形成它的开关作用。本条标准中没有提出晶体管三极管特性曲线的问题,所以,如何深入浅出地阐述清楚晶体三极管开关特性,把学生领入数字电路的大门,是搞好教学的关键问题。并非一定要用晶体三极管特性曲线来解决这个问题。只要在教学试验中探索和研究,这个问题可以有更多的解决方案。\n2.熟悉与门、或门和非门等三种基本逻辑门的电路符号及各自的逻辑关系,会填写它们的真值表,能画出波形图。对三种基本门电路要求的说明:首先,要求熟悉三种基本的逻辑关系,包括能够在生活中发现这三种逻辑关系的实例。其次,通过用三种逻辑关系的示意图的分析,说明三种逻辑关系,并用逻辑表达式表述。另外,通过实验来判断逻辑门。3.能够对数字电路进行简单的组合设计和制作,并进行试验。\n(三)电磁继电器本主题中的电磁继电器是电子控制系统的执行器。由于电子控制电路往往在低压和小电流状态中工作,如何实现用低电压、小电流控制高电压和大电流的工作电路,就需要依靠继电器或可控硅等执行电路。在本主题内容中选择以电磁继电器作为标准要求,主要因为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简单而清晰,学生易懂易做。同时,为了拓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又列入了可控硅(晶闸管)。\n1.知道可控硅的构造和电路符号对本条标准内容增加下例:一般的可控硅(晶闸管)是由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形成的四层三端硅半导体整流元件。一般常见的可控硅(晶闸管)有三个极:阳极(A)、阴极(K)和控制极(G)。2.了解可控硅的简单的工作原理对本条标准内容作如下补充说明:(1)给阳极施以正电压,但无控制极电流IG时,可控硅(晶闸管)和硅两极管一样,几乎没有电流。(2)给阳极施以正电压,且有控制极电流IG时,随着控制极电流IG的增大到一定值时,可控硅(晶闸管)和硅两极管一样,处于导通。(3)可控管(晶闸管)一旦点燃,即使IG为零,也仍继续导通。所以IG可用脉冲电流即可。\n3.关于活动建议对“搭接一盏电灯的电路,用可控硅控制它的亮度”的说明:在本实验中,因为使用了220V的交流电压,所以,在活动中务必注意安全,并做好下列工作:①在活动前要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规范性操作训练。②一定要在装有防触电的安全装置的教室中进行。并事前对防触电安全装置进行检查,确保正常。③在学生安装完成后,必须经老师的检查,并在专门负责的实验员指导下方可接通电源。安全操作是技术规范性教学非常重要的内容,一方面要重视,不能放松;另一方面也不能害怕安全事故而取消活动。\n(四)电子控制系统及其应用本主题中的设计是指电路的组合、改进和应用设计(即技术的二次开发)1.知道电子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首先要求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和把握它的整体性、相关性和目的性,把本模块中前三个主题整合为一个系统。其次,要会用方框图的形式表示出信息流动的方向。另外,要知道基本组成部分的内容例:输入部份可以是某种运动,如手指按动电脑键盘;也可以是某种环境的变化,其中传感器的作用就是将输入转化为电信号。\n2.能用集成电路设计和安装简单的遥控系统,并进行调试为了使本条标准内容适应各地的具体实施条件,所以,对遥控系统的设计和安装要求有很大的开放性,只要求是单通道的遥控系统,并没有规定用无线电遥控或红外线遥控。例如:可以设计和制作一件利用电视机遥控器等作为发射装置的简单的单路遥控系统。\n“建筑及其设计”模块一、本模块的内容设置1.建筑文化、建筑的发展史、建筑的发展与技术发展的关系,都是建筑技术中的有意义的问题。特别应当注意的是,任何技术设计都与技术文化密不可分,这一点在建筑设计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一个好的建筑设计都需要注意这个建筑需要反映的建筑文化。2.建筑结构是建筑设计的建筑的主体部分。要进行建筑设计,不许了解建筑材料及其加工知识,学会一些加工技能。建筑构造及其设计是本模块中建筑设计教学的主要内容。\n二、具体内容标准及相关活动的说明(一)建筑与文化1.了解我国和当地房屋建筑的特色,能分析当地房屋建筑特色的产生原因建筑是技术与文化的结晶,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品。作为人类最主要的创造物之一的建筑,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社会总的生活模式、生活水平和生活情趣的写照。人类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总是会十分迅速地反映到建筑的上去。建筑体现了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当时技术进步和艺术特色的写照,是当时整个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从建筑的发展史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类文明史,也可以通过建筑的发展史了解技术的发展过程。由此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n2.理解建筑是民族文化艺术的结晶和时代风貌的写照,了解建筑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关系。无论是从建筑设计的角度,还是从学生了解建筑文化的角度来说,学生都应当而且必须了解自己国家的建筑文化及其产生的原因。当然,我们也应当去了解别国的建筑文化,这是学习、借鉴与吸取别国建筑艺术与技术的基础。中国的灿烂文化同样在中国的历史建筑中得到反映。各地的房屋建筑更是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环境。通过对当地建筑特点及其产生原因的了解,可以使学生更深地了解自己的家乡,加深他们对家乡的感情。\n3.通过对典型建筑物的欣赏,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对建筑物进行评价。要从一个建筑的建筑风格与建筑艺术是否表现了民族文化传统和是怎样表现的,是否符合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和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使建筑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如何处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统一的等多个角度来评价这个建筑所表现的建筑文化。学会正确地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评价建筑物的建筑文化,其本身就是建筑设计的重要基础。通过对建筑文化的评价,还可使学生逐步体会到建筑文化与建筑中人文因素的真谛,达到领悟、内化,并形成人文素养。\n4.关于活动建议收集世界各国典型建筑的照片与资料与分析其特点等,就是了解各国的文化传统,了解建筑与民族文化及其所处地理环境的关系,从而进一步理解建筑必须适合当地的民族文化和地理环境。这些资料也是我们评价建筑文化或以后学习建筑设计时的重要课程资源。收集这些资料,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建筑的兴趣,并具有收藏价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品位。\n(二)建筑结构及其简单设计1.了解建筑结构的含义,知道某一类建筑物的结构类型建筑结构承受建筑物的全部荷载,抵抗由于风雪、地震、温度变化等可能对建筑引起的损坏。结构的坚固与稳定程度,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安全和寿命。建筑的种类较多,对于建筑的结构类型,只要求学生知道其中一类建筑的结构类型。教学中,主要教学这一类建筑中一些学生能接触到的典型建筑的结构和一些较先进的结构,并使学生知道建筑物结构是怎样分类的就可以了。到学生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再进一步学习学生打算设计的某类建筑物的结构类型。这就是说,每个同学学习的建筑类型可以不同。\n2.了解拱卷结构、桁架结构、悬索结构等常见的建筑结构受力情况,能通过简单建筑物的案例,分析影响其稳定性和强度的主要因素考虑到学生的物理等知识的基础,在这里我们只要求对结构的受力情况做出说明,只是对简单结构做简单的定性分析,而不对一个结构作严格的受力分析,特别是数量分析。应当结合建筑的各种典型结构,给出它们的受力情况,要使学生了解典型结构中什么部位要求有较大的强度。同样,对几种常见建筑结构的受力分析,要是学生知道受力分析的要求,会查找自己要设计的建筑结构的资料。如果已学过高中力学知识,学生还可有尝试对所设计的建筑结构作出受力分析。\n3.能设计简单的建筑结构,并制作模型设计可以是设计整个建筑物的结构,也可以是其中一个部分的结构,如房屋的屋顶结构。模型的制作是建筑方案设计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也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设计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建筑结构设计的教学一般进行到方案设计和模型制作为止。\n(三)建筑材料及其加工1.知道常用建筑材料的种类,熟悉其中1~2类材料的性质、规格型号和用途本条标准实际上是要使学生通过了解1~2种材料的性能、规格型号和用途的,知道要学习建筑设计,应当了解建筑材料哪些方面的知识,怎样去学习这些知识。由于要进行设计,对需要用到的材料的性能不能只是了解,而是应当熟悉。由于学生在设计中所需用材料不会相同,所以它们所学材料的种类也会有不同。\n2.能分析使用不合格建筑材料与选用材料不当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等危害,初步学会选择适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选用应考虑的问题有:经济、美观、耐用、安全与取材方便等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安全问题。这里所说的安全问题是建筑材料选择不当会危及建筑物的质量及环境保护两个方面。在选用建筑材料时,安全应是第一位的,如不能保证安全,应是一票否决的。\n3.初步学会1~2种常用建筑材料的加工方法、连接方法及其工艺这里的学会1~2种常用材料的加工方法、连接方法及其工艺,是在原有基础上再学1~2种,都应和学生设计都需要相结合,而且是每个同学可以学习不同的内容。教学中采用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的方法教学较为合适。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体会自学技术的方法。4.关于活动建议标准所设计的活动十分重要。这些通过调查收集到的事例给学生的印象会十分深刻,有益。这种调查活动还可扩展到设计质量不合格、违反建筑法规等原因造成的事故。\n(四)建筑构造及其设计1.了解建筑构造的含义,知道某一类建筑物的构造类型建筑物是由各个构件组成的。不同的构件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基本构件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建筑构件是在不断发展的。例如,现代出现的盒子建筑,建筑物由一个个盒子组成,每个盒子是一个功能整体,构成一个单元,有卧室、起居室、卫生间、楼梯间、等等,也可以将每个单元看成是一个构件。\n2.理解各类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构造与人的行为、生理及心理要求之间的关系建筑构造设计要考虑多种因素,如外界环境,建筑技术条件,建筑标准,建筑法规,等等。但是应考虑的因素中,最主要的是人的因素。因为任何建筑物都是给人使用的,都与人的活动有关。建筑物与人的行为、生理及心理之间的关系也是建筑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正是我们在进行建筑设计是要考虑的建筑文化因素之一。\n3.了解2~3类建筑构件的用途、特点,理解设计该构件时要注意的问题(包括建筑设计中的安全要求及有关建筑法规)了解建筑构件的用途、特点,理解设计该构件时应注意的问题,是构件设计的基础。这里是通过了解几类构件,学习怎样去了解构件。由于构件在建筑中与其他构件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要设计某个构件,只了解这个构件是不够的,还要了解与其相关联的构件。建筑法规较多,学生不可能都学,主要是通过学习几种法规,知道为什么要制定或遵守这些法规,培养学生守法意识。\n4.能设计或改进简单建筑构件,并能绘制设计草图对学生来说,设计一个新的建筑构件有一定困难,但对一些较为简单或是较为熟悉的建筑构件(例如门、窗等)还是能够进行设计的,一些构件的改进设计还是可以做到的(例如人行天桥地上、下行道)。在设计中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例如,安全、耐用、实用、建筑文化等各个方面。5.能根据设计方案选择加工工具、量具、设备及加工方法,并制作所设计建筑物模型或构件(或模型)因学生一般难以进行实际建筑施工,多是制作模型,所以对设计方案中的加工工具、量具及加工方法的选择要求不高,主要是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选择不出现错误即可。\n6.能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对设计方案及其制作品进行评价建筑设计评价是从设计选题开始就应进行的学习活动,所以,教学中应把评价贯穿于建筑设计教学的始终。评价时,要考虑到安全、经济、使用要求,与其他构件的连接要求,与周围环境协调的要求等。评价设计是否能满足构件设计提出的要求。过程评价多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应要求学生对评价结果作记录,并养成习惯。\n7.关于活动建议活动建议1学校的建筑及建筑的门窗都是学生较熟悉的建筑或建筑构件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可参考本模块案例)。由于学生对它们较为熟悉,对在设计门窗时为什么要考虑的这些因素,学生还是能够理解的。这个建议意在说明,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建筑或建筑构件为设计的导入点是较为有利的。活动建议2对于常走人行天桥的学生来说,这个设计课题也是较容易体会的。这个建议的用意是说明在教学中选择学生设计课题时,应接近学生的生活,选择学生具有生活经验的建筑及其构件作为设计对象。活动建议3这个问题是学生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较容易忽视的问题。对于学生较易忽视的问题,如安全、质量、建筑与人的关系等,通过这样一类的活动,可以提醒学生注意此类问题。\n“简易机器人制作”模块一、本模块的内容设置本模块是由“单片机及其控制程序”、“单片机与控制电路”和“单片机与传动机械”三个主题组成。“单片机及其控制程序”主要是学习单片机的编程语言,并学会简单的编程。“单片机与控制电路”是以单片机为控制器,学会简单的程序控制。“单片机与传动机械”主要是学习机械最基本的知识,并通过设计和制作简易机器人,使学生对系统组成的认识由单一的硬件拓展到由软件和硬件组成的控制系统,并通过软件和硬件之间的联系和协调,更深一层次地让学生运用系统思想方法和技术试验去解决设计中的技术问题,并能亲身感受先进技术方法的优越性\n二、具体内容标准及相关活动的说明(一)单片机及其控制程序1.知道单片机的特点和应用(1)单片机实际上是一台微型计算机,它具有一般计算机的主要结构,但又比PC机要简单很多。通过对单片机的学习,能够进一步拓展学生有关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了解计算机在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选择合适的单片机是对机器人简易化的一项十分关键的措施。单片机可以方便地嵌入各种设备、仪表、家电和玩具之中,它的应用十分广泛,这使它十分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用单片机做简易机器人的核心,便于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教学的实施。\n(2)对单片机的特点和应用,往往采取这样的做法:先把单片机的特点列举出来,再介绍单片机一些具体的应用领域和实例。在本标准中,应当如何理解和处理这个问题呢?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单片机的几个特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这些特点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形成的。单片机的最大特点是体积小,它在只有人指甲大小的芯片上制造大规模集成电路。但最早发明的计算机重达30余吨,耗电140kw,占地面积150多平方米,是一个庞然大物。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单片机能够做到这样髙度集成化,从而产生巨大的变化,是在市场需求的强大推动下,不断进行改进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在设计上进行的重大创新,采用了软件取代由部分模拟电路或数字电路实现的大部分控制功能。\n(3)关于单片机的应用,可以从在工业、农业领域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去讲,也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视角去拓宽学生的视野。例:根据资料报道,在90年代,全世界平均每6人就有一片单片机,美国平均一个人有64片单片机,这些数据也能从另外一个侧面生动地说明单片机的广泛应用。\n2.知道单片机的基本组成及工作过程对这一内容在本条标准中作为“黑箱”来处理,所以不要求做过分详细的介绍。3.知道单片机集成电路引脚的功能这一部分内容要求结合电路图和实物认识引脚的功能。不要求死记硬背。\n4.了解一种单片机的编程语言,掌握一种单片机常用的编程指令(1)了解单片机编程语言的选择过程。对单片机来讲,可以使用的语言有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这就遇到了对这三类语言进行权衡和选择的问题。权衡是对互相抵触的因素进行审慎的取舍,它在技术的开发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2)“常用的编程指令”指实现本目标内容中所需要掌握的一些最基本的指令,要防止学习过多的指令而造成学生发生困难学习。例:汇编语言的常用指令一般在10条左右。(3)关于单片机型号的选用。由于本标准内容中讲的是简易机器人,所以,只要求使用一块单片机。至于要求选择什么型号的单片机,标准中没有作明确的规定,只是列举了型号为AT89C—2051单片机作为例子。\n5.学会用指令编制简单的控制程序,并能根据试验进行修正本标准内容对试验的要求是:(1)通过试验发现编程中的问题,然后探究如何去修改。(2)这里指的试验可以采用以下两种不同的方式:第一种是将编写的程序固化到单片机,然后通过运行,对程序进行检测。第二种是在计算机里做仿真试验。鼓励大家努力地创造条件,进行仿真试验,让学生去接触和体验这种应用越来越广泛的方法。但必须强调,仿真试验全部结束后,还是需要将程序固化到单片机中去,再进行试验。\n6.能操作单片机编程器将编写的程序烧结固化把经过试验和修改调整后的源程序固化到单片机里,可以使用编程器进行烧结,也可以用下载的方式将机器码固化到单片机中。\n(二)单片机与控制电路1.知道常见的传感器及其作用(1)在这里的“知道”,包含方面的涵义以下:①首先是要求从外形上来认识,例如能从外形上认识常见的干簧管、光敏电阻等。②认识它的电路符号。③只要求知道常见的传感器。所谓“常见的”,不仅是指在工农业生产等领域中广泛使用的传感器,这个“常见”又应该是指日常生活中及学校技术试验里经常使用的传感器,例如光敏、热敏、磁敏和声敏等传感器。\n(2)了解传感器的作用①知道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往往需要经过变换。②实现信息的变换,常常需要传感器。③传感器的作用是能够采集和检测外界非电量变化的信号,并把它转换成为电信号。例如:声敏传感器就能采集和检测声音,并把它转变为电信号。2.了解继电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能掌握简单的使用方法(1)本标准内容中的电磁继电器是指简单的直流电磁继电器,要求通过它的结构图,了解其工作原理。\n(2)“简单的使用方法”指:了解电磁继电器的额定工作电压和各种接点的作用,能根据电路图正确安装和使用电磁继电器。3.能用传感器、单片机和继电器等安装一个简单控制装置,并进行试验(1)由于使用了传感器,所以对编程的设计要求有了提高,所以在教学中要加强指导。(2)本标准内容中对“简单的控制装置”要求指:受控对象比较简单,不要求进行较复杂的设计。\n(三)单片机与传动机械1.知道一般机械的组成,了解常见的机械传动方式(1)要求用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和目的性了解一般机械的组成,知道传动机械在一般机械中的作用。(2)了解常见的机械传动,其中对平面连杆传动要求是:通过常见典型的实例,知道它也是一种传动方式及其作用,不要求作更深入的理论分析。2.了解常见齿轮传动的特点、形式和应用,会计算简单的齿轮传动比“会计算简单的齿轮传动比”指由2~3个齿轮组成齿轮传动装置的传动比。\n3.能按照装配图样安装简单的齿轮装置,并进行调试“简单齿轮装置”是指齿轮数不多,安装调试的难度不高的齿轮装置。例如,台式摇头电风扇里的齿轮装置,也可以用儿童玩具中的齿轮箱。在安装和调试过程中要加强指导,特别注意流程的合理安排。4.了解常见的连杆传动机构的结构及其应用,能设计和制作简单的连杆装置(1)常见的连杆指平行连杆、曲柄连杆等。通过实例了解它能改变物体机械运动的形式,如:将转动变为往复的平动。(2)设计和制作简单的连杆装置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模型。\n5.能设计一个简单的电动机械,并进行安装和调试补充下例:设计和制作一个由电动机、齿轮箱、车轮、底板、电池、开关等组成的电动小车模型。6.能设计和制作一个由传感器、单片机、继电器、电动机和传动机械等组成的简易机器人或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并能通过试验完成2~3个规定的动作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应用,要求通过软件设计实现对硬件的程序控制。本标准内容中“完成2~3个规定的动作”是对学生的最低的要求,其中“规定的动作”是指学生在自己的设计要求中提出的规定的动作。不是要求教师对学的生提出统一的要求,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充分发挥。\n“现代农业技术”模块一、本模块的内容设置“现代农业技术”包括“绿色食品”、“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引进”、“无土栽培”、“营养与饲料”、“病虫害预测及综合治理”、“农副产品营销”等6个方面的内容,在本标准中是采用专题的形式来安排的。“现代农业技术”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模块,模块内的各专题有着以下一些特点:(1)通用性“现代农业技术”所包括的6个专题是从相关的农业知识中选择出来的应用面广、适应性强的现代农业技术,各专题之间没有严格的前后顺序,适合各地区、各学校、各年级、各教学时段的学习。(2)相对的完整性(3)较高的教育价值\n二、具体内容标准及相关活动的说明(一)专题一绿色食品本专题共有4条标准,现分别加以说明。1.了解现代农业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农业生产与有社会和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影响着人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但是,农业技术的应用,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如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在促进农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影响着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健康。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这种影响越来越大。本条标准可以使学生了解农业对于人类的意义,对技术的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理念,树立生态农业的意识。\n2.理解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涵义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是目前社会热点。绿色食品又叫无公害食品,是指粮油、果品、蔬菜、畜禽、水产等在符合规定的环境条件下,按照规定的生产技术规程生产、加工,质量达到产品标准、食用安全的食品。有机食品要求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化学添加剂等化学合成物质,不采用辐射处理,也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品,是纯天然、无污染、安全营养的食品。所以也可称为生态食品或天然食品。两者的涵盖范围国内外的标准有所不同,我国的绿色食品分级就包括了有机食品。本条标准可以使学生对绿色食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涵义,知道绿色食品开发的意义。\n3.了解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工及管理的标准对于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工和管理,各国都有严格的规范,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生产绿色食品的肥料使用准则》、《生产绿色食品的农药使用准则》、《绿色食品执行标准草案》及《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及评价纲要》等标准,以指导绿色食品的开发。本条标准可以使学生了解绿色食品的各种生产加工和市场管理等标准,形成规范的技术意识。绿色食品有着严格的包装、运输、申请等市场管理规范,这也是绿色食品开发时容易被忽视的部分,教学过程中应引起充分的注意和重视。\n4.初步掌握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的技术要点,能够选择1~2种当地主要的农业栽培品种进行绿色食品栽培试验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和病虫害防治的技术并不是很复杂,其要点是按有关标准规定,有限度地选用可以使用的化肥、农药或生物工程制品,使产品符合绿色食品的生产标准,达到市场的要求。学生通过绿色食品的栽培试验过程的学习,应该熟悉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初步掌握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的技术。\n(二)专题二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引进本专题的内容可以使学生建立品种资源保护的意识,了解品种资源引进的过程,学会农业试验的方法,并在实践中进行现代农业技术和技能的训练。本专题共有8条内容标准,现分别说明如下:1.了解品种资源保护的意义、品种资源的种类及保护措施我国有着丰富的地方品种资源,如一些优良的栽培花卉品种、经济价值很高的饲养动物品种等。如果不注意采取措施进行保护,这些资源将慢慢流失或消失,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本条标准可以使学生了解品种资源保护的意义,提高对品种资源保护的必要性的认识。\n2.了解生态条件与引种关系,能分析温度、光照和雨量等生态因素对引种的影响引种也要遵循客观规律,要考虑到当地的自然条件。如温度、光照和雨量等就是影响引种的重要因素,才容易获得成功。通过对本条知识的学习,学生应明确知道当地有那些因素影响引种,并能分析这些影响因素的特点。3.了解引种试验的过程,能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对品种资源进行分析、比较,选定需要引进的品种确定需要引进的品种资源,并成功完成引进工作,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农业试验过程。通过对本条知识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引种的一般步骤,具有通过分析比较,选定需要引进的品种的能力。\n4.学会观察试验的方法,能对选定的1~2个品种进行引种的观察试验5.学会品种对比试验的方法,能对引进品种做出全面的评价6.学会区域试验的方法,能通过区域试验确定性状稳定的引进品种7.学会栽培试验方法,能确定适合引进品种的栽培条件上述四条标准的内容是引进品种在推广之前必须经历的过程。这几种农业试验的技术要求不是很高,但试验目的和试验范围有所不同,而且试验的周期也都比较长。农业试验的种类比较多,只要求学会基本的技术和方法。因此在教学时,选学其中的1~2种即可达到要求。\n8.能够根据生产目标,设计引种试验方案本条对技术与设计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做了一定的拓展,使学生通过方案设计,加深对技术与设计的理解,进一步培养技术设计的意识与能力。\n(三)专题三无土栽培本专题共有6条内容标准,现分别说明如下。1.了解无土栽培的类型和方法本条标准主要介绍无土栽培的类型及其特点,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无土栽培的知识,加深对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的认识。2.了解无土栽培基质的种类和特点,以及营养液的组成成分的性质基质是无土栽培植物根系生长的场所,无土栽培的基质种类繁多;营养液是根据植物对养分的需求,把肥料按一定的数量和比例溶解与水中所配制的溶液。配制营养液的肥料又称肥源。本条标准可以使学生了解无土栽培的基质的种类,熟悉各种肥源的性质、特点和适用范围,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n3.学会营养液浓度的计算方法,掌握营养液配制的方法,了解常用的经验配方计算营养液浓度是营养液配制的基础。营养液浓度的计算方法有百万分比浓度法、当量浓度法和毫当量浓度法等。通过对本条标准的学习,学生应能够应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计算营养液浓度,并在营养液配制的实践中掌握基本方法,了解和积累无土栽培常用的经验配方。4.认识无土栽培常规设施,能就地取材,制作简易的无土栽培设备无土栽培的设施有基质栽培床、水培栽培槽等。学校可以使用这些常规的无土栽培设施开展无土栽培活动;但从技术学习的角度,提倡制作无土栽培箱、无土栽培瓶等简易的无土栽培设施,使用这些简易的无土栽培设施同样可以开展无土栽培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n5.根据当地或学校的条件,选择1~2种作物进行无土栽培试验,初步学会无土育苗的方法;掌握无土栽培过程中的水、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能对作物营养失调的症状进行分析和调整无土栽培是一种先进的栽培方法,与其他栽培方法有很多技术上的不同。根据栽培目标,要在育苗方法和各栽培环节上进行技术处理。通过无土栽培试验,学生应该初步学会无土栽培的常规育苗方法,掌握无土栽培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栽培管理技术,能够对作物营养失调的症状进行分析,找出营养失调的原因并做出相应调整。\n6.掌握无土栽培中嫁接育苗的方法和管理技术,能够根据需要进行嫁接育苗嫁接育苗是在无土栽培需要快速、大量和成批育苗时经常用到的一种育苗方式。采用嫁接的方法育苗,可有效防止一些病虫害,缩短作物的生长周期。通过对本条标准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无土栽培嫁接育苗的技术要点,并能够根据需要将嫁接育苗的方法应用于无土栽培实践。\n(四)专题四营养与饲料本专题共有6条内容标准,分别说明如下。1.了解常用饲料原料、配合饲料的种类及特点饲料是能够被动物采食并提供给动物某种或多种养分的物质。养分又称为营养素,是饲料中所含有的、动物所必需的各种元素的化合物。每种养分在动物生长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动物饲料通常分为粗饲料、青绿饲料、青贮饲料、能量饲料、蛋白质补充料、矿物质饲料、维生素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八大类。\n配合饲料是根据禽畜的不同品种、性别、年龄、体重,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和不同培育目标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将多种饲料原料按科学比例配制而成的饲料。配合饲料能更加合理地利用饲料资源,降低饲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是发展现代化畜牧业的基础。本条内容能够使学生了解饲养动物对营养的需求和动物饲料的分类,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学时要注意,目前国际上饲料的分类方法比较多,应以比较通用的分类方法为主,结合我国现行的分类方法进行教学\n2.了解营养性饲料添加剂、非营养性饲料添加剂的种类和作用,能根据需要正确选择添加剂饲料添加剂是配合饲料的添加成分,专指为强化饲料的营养价值、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动物生长和预防疾病、减少饲料贮存期营养物质的损失,以及改进动物产品品质而加进饲料的微量添加物质。饲料添加剂广义上分为营养性添加剂和非营养性添加剂两大类。营养性添加剂包括微量元素(矿物质)添加剂、维生素添加剂、氨基酸添加剂等;非营养性添加剂包括生长促进剂(抗生素类、激素类、酶类等)、驱虫保健剂、饲料保存剂、着色剂、调味剂和中草药添加剂等。本条内容的学习重点是了解各种添加剂的作用,培养能根据需要正确选择饲料添加剂的能力。\n3.学会1~2种天然青饲料主要的加工调制、贮藏及防污染方法青饲料的种类繁多,在饲料的分类上,主要是指天然水分含量高于60%的青绿多汁饲料。青饲料在营养特性上有很多的优点,是一类营养相对平衡的优良饲料。青饲料的主要的加工调制方法是青贮。青贮饲料是指在密闭青贮设施中,或经乳酸菌发酵、或采用化学调制剂调制、或降低水分而保存的青绿多汁饲料。青贮饲料具有有效保存营养成分、适口性好、消化率高、饲料来源广、利于保存等优越性,因此,青贮是调制和保存青饲料的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是发展畜牧业生产的有力措施。本条标准可以使学生了解青饲料的种类和特点,通过饲料青贮的实际操作,掌握1~2种青饲料的调制和保存方法。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采取措施,防止污染。\n4.了解配合饲料的成分和作用,掌握配合饲料的科学配制原则,学会设计饲料配方的基本步骤和计算方法,能运用计算机进行饲料配方的设计和最佳方案筛选配合饲料分为全价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基础混合饲料、添加剂预混料等。教学中要将全价配合饲料作为重点内容。全价配合饲料又称全日粮配合饲料,这种饲料中的能量和各种营养成分均衡全面,能够完全满足禽畜生长、繁殖和生产的需要,除水以外,不需要添加任何物质,可以直接饲喂。全价配合饲料具有营养全面、促进生长发育、预防疾病、缩短饲养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等优点。通过对全价配合饲料内容的学习,学生要了解配合饲料中的各种成分及其作用,能够根据需要,利用计算机设计和筛选饲料配方。\n5.了解饲养或养殖动物的营养需要,能根据培育目标,为当地主要饲养或养殖动物制定不同生长阶段的饲料选择方案不同种类、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培育目标的饲养动物对营养的需求是不同的。如蛋用鸡的产蛋量要高,猪育肥要迅速增肥,都需要不同养分的饲料;而育肥猪的不同生长阶段,也要求饲料提供不同的养分,选择饲料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完成培育目标,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通过本条内容标准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根据培育目标制定饲料方案,并能根据饲喂效果对方案进行调整,达到对饲养过程的控制。制定饲料方案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体现系统的思想,考虑到各种因素,进一步加深对系统思想的理解。\n6.能结合当地实际,并根据绿色食品生产标准,为当地动物饲养场或水产养殖场设计饲料配方,并选择一种动物进行饲养和养殖对比试验根据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培育饲养动物的要求比较高。本条内容标准的学习,仅要求能够根据绿色食品生产标准选择饲料的原料,根据当地饲料的资源和饲养动物品种,进行饲料配方设计的实践。通过饲养对比试验,学生要能够验证所设计的饲料配方,并根据饲养对比试验的效果,对饲料配方进行改良,学会饲料配方设计和应用的技术。\n(五)专题五病虫害预测及综合治理本专题共有6条内容标准,现分别说明如下。1.了解病虫害防治在农业和林业上的意义通过对本条内容标准的学习,主要应了解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意义,并了解病虫害预测预报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地位,加深对病虫害预测预报重要性的认识。2.了解病虫害发生的过程、规律,能结合当地实际分析影响病虫害发生的各种因素病虫害的发生有其本身的规律,一般要经历增殖阶段、猖獗阶段和衰退阶段等过程。影响病虫害发生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些主要的因素如虫口密度、繁殖能力等,对病虫害发生的范围、地点和面积的影响比较大。通过对本条内容标准的学习,学生应了解病虫害发生的过程和规律,能够结合实际,分析并找出影响本地主要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因素。\n3.学会几种主要病虫害的识别方法本条内容标准要求通过认识当地的几种主要病虫害,学会病虫害识别的一般方法。虫害主要根据受害部位识别害虫的种类,如东亚飞蝗、蝼蛄和地老虎等;病害主要根据症状识别病原菌,如黄瓜霜霉病的古巴假霜菌、引起番茄青枯病的假单孢杆菌等。通过学习,学生应该熟悉当地几种主要病虫害的症状,学会病虫害的识别方法,能够判定病虫害的种类,并鉴定出害虫和病原菌,会使用病虫害的鉴定工具如放大镜、显微镜等。\n4.掌握当地主要病虫害的一些预测预报方法,能进行简单的病虫害预测预报虫害和病害预测使用不同的方法。虫害预测常用的方法有物候法、期距法、有效积温法等;病害则常用实验法,通过预测圃观察、林间调查、孢子捕捉和人工培养等手段预测病害的发生期、发生量及危害程度。通过本内容标准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病虫害预测各种方法的技术要点,并能够利用其中简单的方法预测当地的常见病虫害。\n5.能运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对病虫害发生的时间、范围和数量进行预测预报;并能根据掌握的资料绘制虫情分布图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应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性,提高效率,节省时间。本内容标准可以提高学生将现代技术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学会数据分析的方法。在组织教学时允许以模拟的方式进行,要注意在操作之前做好准备工作,收集并分析、整理资料,使数据尽量准确无误,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的预测预报结果。\n6.学会当地几种主要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机械防治方法,能设计体现环保要求的病、虫、草害综合治理方案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机械防治方法都是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本条标准的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技术的能力。通过学习,学生应该学会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技术,并能够根据生产实际,设计病、虫、草害的综合治理方案,合理利用各种防治方法,达到既能消灭病、虫、草害的目的,又能够体现环保的要求,增强综合防治的技术和方案设计的能力。\n(六)专题六农副产品的营销本专题共有7条内容标准,现分别说明如下。1.了解提高农副产品经济价值的途径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对本条内容标准的学习,可以拓宽视野,提高对市场和市场营销的认识,了解农副产品的深加工的意义和方法,树立经济效益意识。2.了解农副产品的市场种类和特征了解市场是农副产品营销的前提。农副产品的市场主要有消费者市场(生活资料市场)和生产者市场(即生产资料市场)等,这些市场都有自己的特征。通过对本条内容标准的学习,学生要了解和熟悉各类市场的特征,为农副产品营销工作打下基础。\n3.了解市场信息的作用,熟悉各种收集信息的有效途径,能收集有关农副产品的各类市场信息4.了解市场调研的内容,学会市场调研的方法,能根据明确的目的,进行农副产品市场调研上述两条内容标准属于市场调研的范围。市场信息和市场调研对于农副产品的市场营销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本条内容标准的学习,学生要了解收集市场信息途径,并能够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要学会市场调研的方法,能够进行有目的的市场调研。\n5.认识市场预测对于农副产品营销的作用,学会市场预测的基本方法,能就当地某些农副产品的营销作出预测市场预测对于经营方向有重要的影响。本条内容标准可以培养学生的市场预测能力,通过对当地某些农副产品的营销预测,学会市场预测的基本方法。6.熟悉农副产品信息发布的途径,学会信息发布的方法,能设计某一农副产品的信息发布方案信息发布是市场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发布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通过对本条内容标准的学习,学生要熟悉农副产品信息发布的途径,学会信息发布的方法,并通过方案设计的实践,提高方案设计的能力。\n7.了解农副产品营销决策的程序和方法,能根据市场预测并综合各种有关因素,提出当地某一主要农副产品的营销方案本条内容标准主要强调过程和方法。农副产品营销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同时也是一个流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运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考虑各种有关因素,进行营销的决策,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和营销决策能力,要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发挥最大的农业经济效益,增强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的理念。\n“家庭与生活技术”模块一、本模块的内容设置家政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家庭管理、儿童教育、食品与营养、服装与织物、居室与环境、家庭理财、家庭保健等。本模块所选择的四个主题不属于同一层面。“家政概述”具有综括性和导入性功能,主要介绍家政的含义、内容和意义。“家庭管理”、“家庭理财”和“家庭保健”是平行的主题,讲述家政的三项具体内容。之所以选择这三项内容,主要出于以下考虑:①所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且这些内容为学生未来生活所必需。②与必修课程有紧密的联系,较好反映技术课程的理念,有一定的技术含量。③实施条件较低,各地区、各学校易于实施。\n“家政概述”主要是从家政的含义和家政的基本理念出发,让学生学习和比较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政理念及其对家庭生活的影响,进而理解不同的家庭生活风格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理解不同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角色,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并懂得如何通过多种途径充实自己的家庭知识和技能,以改善自己目前的生活,同时也为未来生活作好准备。“家庭管理”则着重从管理的角度探讨家庭人际关系、家庭各类资源在家庭生活及其管理中的作用,注重使学生获得协调家庭人际关系、有效利用各类家庭资源、改进家庭事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该主题内容包括家庭生活的总体规划和管理,较多涉及家庭生活及其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家庭理财”和“家庭保健”内容的展开奠定基础。\n“家庭理财”涉及家庭财务的管理、家庭消费、储蓄、投资等家庭经济活动方面的内容。科学地安排家庭开支在经济繁荣的现代社会中显得格外重要。“家庭理财”需要运用会计与财务管理方面的理论。对学生强化理财意识,获取现代家庭生活中所涉及的财务和投资消费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目前生活习惯的改善和未来生活的筹划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家庭保健”讲述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疾病的预防和家庭护理以及事故的防范与急救。其中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可以立刻应用到生活中,对学生自身及其家庭其他成员的安全健康起到促进作用。\n二、具体内容标准及相关活动的说明(一)家政概述1.理解家政的含义、内容“家政”一词很常见,但人们对它的理解却花样百出。因此对学生阐明家政的含义和内容是首要的。形成对“家政”的清晰概念,有助于学生把握这一模块所有主题之间的关系。学生应能列举家政所包含的内容,解释各项内容所涉及的问题。如:学生能够解释“家庭理财”涉及家庭预算、消费和投资方面的问题。家庭关系涉及婚姻、代沟、老人赡养等问题。\n2.学会分析和评价一些典型的中国传统家政理念在现代家庭生活中的意义文化对家庭生活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学习家政不能脱离家庭所处的特定文化背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治家名言至今影响人们的家庭生活。随着家庭生活的持续发展,现代家政理念时常与传统观念发生碰撞。如何正确看待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十分重要。这一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对家庭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探求中华民族传统家政理念的精华;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典范、发扬优秀传统;增强学生分析、判断、选择的能力。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列举一些中国传统家政的经典言论,能判断它们是否适用于现代家庭生活,并能说出为什么。\n3.了解一些国外的家政理念,学会分析它们在中国家庭生活中的意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东西方文化的渗透使人们的家庭生活观念发生变化。年轻的一代尤其愿意接受和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理解中外家政理念的文化差异,学会有选择地吸收异域文化,对于当今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这一内容的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让他们了解一些其他国家的家庭生活方式和家政理念及其文化背景;可以引导学生挖掘出其中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学会扬弃;同时可以强化学生的全球意识和民族观念。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列举一些其他国家独特的家政理念,分析和比较这些观念与相应的中国传统观念的区别,并能判断它们是否适用于中国家庭生活。\n4.理解不同的家庭生活风格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家庭生活风格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如教育方式、管理方式、交流方式、礼仪、习俗等。一个家庭的生活风格折射出这个家庭特有的家庭文化,反映出其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情趣、学识修养等方面的素养。家庭生活风格对个人发展和家庭建设有着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影响。因此,了解家庭生活风格的影响力,学习创建或改变自己的家庭生活风格,是必要的。这一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家庭生活风格的多样化,启发学生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家庭生活风格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可以引导学生今后建构符合自己个性,有益自身发展和家庭幸福的家庭生活风格。\n5.理解不同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角色,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每个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都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每个成员在家庭中的权利和义务,做到互相尊重和体谅,互相支持和帮助,是建立和谐家庭的基础。这一内容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树立自理、自立的意识;可以强化学生换位思考的习惯,学会理解、体谅、关心他人。通过学习,学生应能说出不同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各担任什么样的角色,担负什么样的责任,对家庭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学生应能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家庭成员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养成关心他人的习惯;学生应知道自己目前能为家庭做些什么,树立家庭责任感。\n6.了解获得家政知识的各种信息渠道,能通过多种途径充实自己的家政知识和技能家政的学习仅仅依赖课堂上的学时是不够的,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许多信息需要学生课后自己查找补充。另外,学家政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需要终身学习的内容。随着人们进入家庭生活的各个阶段,面临新的问题,对特定知识的需要会凸显出来。因此,养成自学的习惯,熟悉获得信息的渠道,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发掘资源、寻求帮助。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列举一些可获得家政知识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节目、网站等渠道,并能通过这些渠道收集相关信息,完成学习任务,扩充自己的家政知识和技能。\n(二)家庭管理1.理解家庭管理的含义、内容家庭管理内涵丰富,不仅包含家庭生活的物质方面的内容,如衣食住行等各项日常事务,也包括家庭生活精神方面的内容,如家庭关系的调节、氛围的营造、家庭活动的设计实施等项目。阐明这一概念,避免学生将家庭管理片面地理解为如何做家务,并让学生理解家庭管理需要科学的理念和方法。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说出家庭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生活的影响,并能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举出一些事例。\n2.能分析家庭资源的种类及对家庭生活的影响家庭管理的实质是指对家庭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因此,只有对家庭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及其特点了然于心,才能妥善安排、组织、管理、协调各项家庭事务和活动。家庭资源主要包括家庭内部的人、财、物、空间、时间以及家庭以外的各种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人们的家庭生活方式和质量往往受到家庭所拥有的资源的制约。如何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家庭资源,轻松高效地提高生活质量,需要科学管理知识的支撑。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列举家庭资源的种类,并能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分析自家所拥有的各种资源的状况及对家庭生活的影响。学生应能理解对家庭资源的不同利用方式影响家庭生活质量。\n3.理解家庭管理的特点,掌握家庭管理的一般实施步骤,能为改进家庭事务管理设计方案家庭管理与各种行业管理不同,不完全依赖于严格的制度,而经常受到亲情、伦理和习俗的驱使或约束。家庭管理需要合理的秩序,又需要相当的弹性,才不至破坏家庭的温馨氛围。因此家庭管理不能照搬企业管理的模式和方法,需要根据家庭生活的特点,设计、创造出充满家庭风味的管理方式。家庭管理的实施步骤涉及家庭管理计划的制定、实施、改进及评价。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就案例或自己家庭情况分析判断家庭管理方面的不足之处,学会根据具体情况改造一般的管理模式,为家庭管理的改进设计方案。\n4.解家庭人际关系在家庭管理中的作用,学会一些协调家庭人际关系的技巧家庭人际关系是家庭管理中举足轻重的因素。家庭和睦氛围的营造、家庭事务的有效管理、家庭活动的积极开展,都需要建立在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上。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加深家庭成员相互的理解和关爱,是协调家庭人际关系的关键。这一内容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n(三)家庭理财1.了解家庭理财的内容,熟悉家庭理财方式的种类,能分析影响家庭理财方式和效率的因素,并根据家庭的具体情况或模拟情境选择合理的理财方式家庭理财,简言之,是对家庭财务的管理,因而涉及人员组织、分工与合作。家庭理财方式受家庭文化、家庭成员的构成、家庭经济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家庭理财的效率受家庭成员理财观念、学识、经验,以及家庭内外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因此,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理财方式,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并运用科学知识提高家庭理财的效率十分重要。应能说出现代家庭理财所包含的内容;能列举一些常见的家庭理财方式,能理解其对家庭生活的影响,并能分析影响家庭理财方式的因素;能分析影响家庭理财效率的主要因素,理解理财观念和理财知识重要作用。\n2.学会分析家庭收入与支出的构成,并能根据家庭的具体情况,编制家庭收支预算表、支出明细表、家庭收支平衡表等预算家庭收支是家庭理财一切活动的基础。根据家庭生活的具体需要,制定理财计划,合理安排收支,明晰家庭帐目,才能有效地增收节支,提高家庭生活质量。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分析家庭收入与支出的构成;能够根据不同家庭的特定情况,以及家庭生活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编制家庭预算;能够根据需要,设计制作简单明了的家庭帐目表。\n3.学会分析家庭消费结构,通过对影响消费动机的主要因素的分析,识别不健康的消费心理与行为,能为自己和家庭制订合理的消费计划消费活动在现代家庭生活中越来越频繁和丰富。合理地、理智地进行消费是提高家庭理财效率的重要环节。建立均衡的家庭消费结构可以使家庭成员的各种需求都得到适当的满足。对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分析能帮助人们控制冲动,养成理性消费的习惯。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根据家庭具体的需要分析消费结构是否合理;能辨别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并分析消费心理。能运用理性消费的原则,为自己和家庭的某项消费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n4.了解家庭储蓄的方式,比较银行储蓄不同种类的特点,学会根据家庭具体情况或模拟情境选择合适的储蓄方式储蓄是家庭投资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是家庭其他种类投资的基础。合理利用储蓄节流开源,需要对银行储蓄的种类及特点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列举一些银行储蓄种类,并说出它们的特点。\n5.了解常见的几种家庭信用活动方式,学会根据家庭具体情况作出信用活动的决策贷款是家庭信用活动的一种主要方式,信贷消费在现代家庭生活中越来越为人们接受。了解信贷消费的利弊,学会作出既有利于家庭目前生活质量,又不影响未来生活前景的决策,十分关键。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列举一些家庭信用活动的种类;能分析信贷消费给家庭生活带来的益处,和信贷消费使用不当可能造成的问题;能够根据家庭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采用信贷消费。\n6.了解有关家庭的商业保险的主要品种,以及购买保险时必须注意的事项,学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选择保险是家庭的一种保障性投资。是现代家庭理财必须优先考虑的理财项目。了解基本的商业保险知识和购买保险的要点,才能合理制定家庭保险计划,选择合适的保险品种。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列举一些主要的家庭保险种类;能够分析家庭中选择保险种类时应考虑的因素;能够说出购买商业保险时应注意的主要事项。\n7.了解和比较家庭投资的方式和特点,学会设计简单的模拟投资方案家庭投资一般分为保障性投资和风险性投资两大类。保障性投资包括储蓄、购买保险,债券等,风险性投资包括股票、房地产、黄金等项目的投资。了解各种投资方式的特点,合理选择并组合家庭投资项目,能减少风险,提高投资效益。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比较家庭常见投资方式的特点,学会根据家庭具体情况分析、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并设计简单的投资方案。\n8.了解有关家庭经济的一般法律常识,树立家庭生活中的法律意识与家庭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直接关系到家庭成员的经济利益和人身权利。掌握一定的法律常识,树立依靠法律保障权益的观念十分重要。这一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家庭生活中的法律意识;增加学生的法律知识;加强学生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列举一些与家庭消费、投资以及家庭财产相关的法律法规;能说出一些可以寻求法律咨询的渠道。\n(四)家庭保健1.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家庭成员的身体发展特点和相应的保健方法,学会几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预防、发现和应急处理方法,培养关心照顾其他家庭成员的责任感现代社会,人们对身体的健康越来越重视,但关于家庭保健和疾病处理的误区仍然很多。建立有益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科学对待疾病的观念,学会正确的应急处理方法十分必要。通过学习,学生应能清楚地了解自己家庭其他成员的身体状况,并能设计相应的保健方案;能够对几种中老年人和青少年的多发病进行正确的应急处理。\n2.掌握一些常见身体不适的处理方法及护理方法备一个家庭药箱,对家庭成员一些轻微的身体不适进行家庭处理在现代家庭很常见。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和技术是实施家庭疾病处理和护理的前提。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对一些常见身体不适进行正确处理和护理。3.能对家庭的事故隐患进行检查,发现家庭事故隐患,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学会逃生方法和受伤后急救措施防患于未然——预防事故的发生是保证家庭成员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关键。事故发生后能否及时妥善地处理,也很重要。这一内容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庭生活安全防护意识,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事故处理的技能,提高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n4.了解造成家庭环境污染的因素和保护家庭环境的措施,学会一些防范和消除家庭环境污染的方法,增强家庭环保意识家庭环境污染对家庭成员健康构成危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学习一些家庭环境保护的措施很有必要。学生应能选择符合环保要求的家庭常用化学产品,能根据家庭情况设计防范或消除污染的方案。5.知道一些基本的外出旅行的安全保护常识外出旅行在现代家庭生活中越来越常见。在旅途中,由于很多不确定、不熟悉的因素,人们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常常不知所措。因此,外出旅行的安全保护常识十分重要。\n“服装及其设计”模块一、具体内容标准及相关活动的说明(一)服装与材料本主题有5条内容标准和4项活动建议,是本模块学习的基础。因为,服装材料是构成服装的物质基础,是服装技术的物质载体。与其他技术一样,缺少了材料,再好的服装设计也仅仅是一纸空“图”。通过对本主题内容的学习、体验和理解,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材料在技术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进而可知材料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有关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甚至可以成为制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瓶颈以及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也正是本主题内容标准所具有的深层次内涵和所体现的技术教育的时代性。\n1.了解服装的基本性质、服装的主要分类及其特点引导学生从技术学习的视角了解服装的基本性质、主要分类及主要类别服装的主要特点。这是本模块学习的基础知识。因为只有了解了服装的基本性质,才能理解服装材料、着装与服装设计的发展方向,即为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保温、舒适、散热、透气等)和精神生活(美化生活、表现身份与个性等)的需求。2.了解服装材料的构成和常见服装材料的种类帮助学生认识服装材料的构成除了制作服装的面料之外,还有制作服装配件所用的辅助材料,如衬料、里料、缝线、纽扣和拉链等。这里所说的常见服装材料是指常见天然纤维合成纺织面料与常见化纤合成纤维纺织面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的服装新材料。\n3.理解服装与服装材料的关系,能通过案例分析服装材料与科学、技术及社会发展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服装材料和服装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服装材料的发展水平是与科学、技术及社会的发展密切相联的,也是人类社会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具体体现。这条内容标准可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服装材料发展的简单历史。如了解中国是最早开始用蚕丝制衣的国家,是著名于世的“丝绸王国”。中国的丝绸发明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一直到现在,中式服装材料最具代表性的还是丝绸。由此可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并激励学生继承和发扬先进的民族传统文化。另外,还可引导学生了解当代以高新科技开发服装新材料的趋势和特点。\n4.了解常用服装面料的种类、特点和性能,能用简易方法鉴别常用服装面料服装面料是服装的表层材料,服装的色彩也是印在面料上。因此,服装面料的选择决定了服装的质地和色彩的外观效果,存在着品质和流行的问题。在符合设计意图的前提下,服装材料选得越合适,服装成品的质量也就越高。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物理或化学知识,用高中学生能设计和操作的简易实验来鉴别服装面料,可以增进学生对常用服装面料的了解和识别,同时,可以启发学生懂得在学习技术时要关注原有知识和经验,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n5.理解选择服装面料的主要依据,能给自已设计的服装选择合适的面料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学习了服装、服装材料、常用面料鉴别等基本知识与技能之后,还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灵活应用这些基本知识与技能。因此,本主题在学生理解选择服装面料主要依据的基础上,还要求学生能在购买或设计服装时合理地选择合适的面料。\n本主题共设计了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4项活动建议。例如,活动建议(1)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调查市场流行的服装面料,让学生注意搜集自己喜爱的服装面料,再分别制成各具特色的“服装面料标本集”。这种实践活动: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走进开放的社会实践,学会调查研究和搜集信息的方法,促进他们改变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培养其主动学习的学习能力;②可将学生精心制作的“服装面料标本集”作为本模块教学的“实物课程资源”,既可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及实用性,又可开展“展示与交流”等课内外活动,让全校师生欣赏、评价这些成果并分享成功;③还可使本模块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方法与能力以及知识与技能三方面的课程目标,自然地融合与协调起来,以实现其有机统一的综合性教育效果。\n本主题的教学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多用学生可直接观赏和体验的服装、服装材料、服装图片及服装录像等来启发学生理解和感悟有关的基本知识,并注意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所学过的历史、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知识与技能。\n(二)服装与文化本主题有4条内容标准和4项活动建议,突出蕴含在本模块中的技术文化教育。1.了解构成服装的基本要素将此内容标准放在本主题中,是因为服装文化蕴藏在服装的基本要素之中。我们学习着装设计和服装设计时,都要在充分理解与领悟服装与文化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在服装基本要素——材料、款式、色彩与工艺等方面去努力体现优秀的服装文化。\n2.理解服装与社会文化的关系。通过对我国一些民族服饰的调查,了解1~2个民族服饰的色彩、饰物及款式的含义,知道服装与民族文化的联系不同时代的服装风格不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服装也各不一样。服装及其设计受到一定时期内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服装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使其理解服装的社会性、时代性、地域性、环境协调性以及服装能体现的装饰性等社会文化特征,才能提高学生在着装和服装设计中的文化品位与人文素养。另外,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几千年来,中国服装是在中国各民族服装相互取长补短、相互融合中发展变化的。了解我国1~2个民族(如朝鲜、维吾尔或藏族等)常见服饰的色彩、款式及饰物,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服装与民族文化的联系。这些内容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悟技术文化也是非常必要的。\n3.理解服装款式的含义,通过欣赏典型的时装画或服装效果图,能比较和分析服装的款式,并评论其所反映的个性特点与社会文化特征服装的款式即服装的外观形式,是服装的实用性及装饰性的具体体现,也是区别于别类服装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主要依据。服装中所蕴含的文化特征,突出地反映在服装的款式上。本内容标准首先要求学生理解服装款式的含义。因为,要比较、分析不同服装所反映的文化特征,首先就要比较和分析其在款式上所表现的特点;其次,要求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典型时装画或服装效果图(如“中山装”和清朝男装款式效果图),能比较和分析不同服装的不同款式及特点,并能简单评论其所反映的个性特点或社会文化特征。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分析案例的实践中加深对服装文化的理解与领悟,同时又可在分析、比较及评论中提高学生的人文与技术的综合素养。\n4.理解服装色彩在表达情感与个性中的作用,能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服装色彩所表现的象征意义服装所表达的文化特征之一,就是能显露出着装者的爱好,即有显示情感和个性的作用。而色彩在表达情感、象征、标识及个性爱好等方面具有最重要的作用。它是人的第一视觉语言。人们对服装的视觉印象,色彩比款式要更加直觉和敏锐。因此,引导学生理解服装色彩在表达情感与个性中的作用,并使其学会对典型案例(如中国民间传统在办喜事时,爱穿红挂绿,用以表示喜庆等)进行分析,不但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服装色彩与文化的关系,而且也可为其学习生活中的着装设计和服装设计打下必要的基础。\n本模块教学内容丰富,而且与学生所学习的历史、美术、政治等知识都有直接的联系。所以,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参照所提供的活动建议,尽量因地制宜的创建蕴含着所要学习主题内容的问题情境和生动有趣的“导入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引导学生欣赏有关中国服装史的录像或图片,并启发学生多分析思考问题。在学生观看录像或图片之后,可以组织他们对典型案例展开评论或讨论。题目可由教师提出,也可由学生自己选择。如可组织学生评论“中山装产生与流行的原因”或“中国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服装的变化、特征及所反映的问题”等。\n(三)着装设计本主题引导学生学会生活中的着装设计,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增长其生活情趣,提高其衣着审美意识和文化品位,促进其个性的发展。1.了解人体结构、比例与服装的关系,学会服装量体的基本方法。熟悉我国成衣服装号型标志,能为自已和他人选择合适号型的成衣服装学习着装设计和服装设计需了解人体结构、比例与服装的基本关系,为自己和他人购买衣服需知道衣服尺寸大小和服装号型的关系。因此,本内容标准要求学生了解服装比例与人体结构基本知识和我国规定的服装号型标准;帮助学生学会服装量体的基本方法并熟悉我国市场出售成衣的常见号型标志;要求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为自己和他人选择合适号型的服装。\n2.理解服装的装饰性和社会性今天,人们着装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装扮自己、美化生活、显示个性和文化品位。着装还要适合一定职业工作和社会活动等的需要。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着装的装饰性和社会性,有利于学生认识着装设计的目的和重要意义,可以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着装设计的主动性。3.了解服装颜色、花样等色彩搭配与使用的原则,能为个人或群体设计着装色彩,学会欣赏服装的色彩美色彩是表达着装者情感、意向和神韵的主要因素。本内容标准要求学生从技术设计的角度来了解服装颜色、花样等色彩搭配与使用的基本原则,要求学生能为个人或群体合理设计着装色彩,并在色彩设计中来体现技术文化。\n4.熟悉着装设计的基本要求,学会生活中的着装设计,能根据着装对象的具体条件分析与评价其着装效果本主题的主要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生活中的着装设计。这就必须帮助学生先熟悉着装设计的基本要求。因为着装设计要体现设计者对服装与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还要考虑穿着者的条件与要求(包括体形、肤色、气质、时间、地点、环境、场合、精神面貌等)。根据服装色彩搭配的基本规律,灵活运用着装设计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并表达能体现健康个性的服装美,使着装成为装饰、美化生活、展示个性与提高文化品位的生活中的技术加艺术。\n教学中应注意:①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特别是从学生身边实际中找来的实物资源或因地制宜开发的课程资源(如学生自己的服装、录像带、画报或学校中的演出衣物道具、图书馆的杂志、图书资料、计算机、网络等),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开放性、实践性及创造性。②注意综合运用已学过的各方面知识,如信息技术、美术、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方面的知识。③要注意联系学生自身生活的实际,促进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着装观念,指导学生学会日常生活中的着装设计,使本模块的学习过程,即是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和形成健康向上的衣着审美意识的过程。\n(四)服装设计本主题引导学生从美化生活的角度去运用技术与设计的思想及方法,学习服装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等,经历服装设计的一般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其审美、造美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对“服装设计”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服装设计”有关职业的了解;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和人生规划能力。\n1.理解服装设计的概念和服装设计的基本要素本内容标准是学习服装设计所必需理解的基本知识。它指出了人是服装设计的核心和以人为核心的其他要素。过去的劳技课在学习服装设计时,是突出服装的工艺制作,在教学中是以“制作技能训练为中心”。因此,劳技课中的服装设计是不重视对服装设计的概念和服装设计基本要素的理解的。现在,通用技术课程中的服装设计要以新的课程理念和技术与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为指导,重视引导学生经历服装设计的基本过程并学习服装设计的基本知识、方法、技能和应用等,而且特别强调通过服装设计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所以,理解服装设计的概念和服装设计的基本要素是学习服装设计的理论基础。\n2.了解服装设计的一般过程和服装设计常用的表现方法,能识别常见的服装设计图,并能绘制简单服装的结构草图服装设计的一般过程是与“技术与设计1”中的“设计的过程”基本相同的。服装设计中常用的表现方法也即是“设计与交流”中的常用技术语言。服装设计的常用技术语言主要是服装设计图(包括时装画、效果图、结构图和裁剪图等)、样衣和服装表演等。本内容标准首先要求学生了解服装设计的一般过程、常用表现方法以及识别常见的服装设计图这些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会独立绘制简单服装的结构草图。因为服装结构草图可以更清楚、更具体地表达服装的设计意图,可以为绘制服装裁剪图作准备。而且在服装设计的实际应用中,它的使用也比较广泛,比较简单与方便。\n3.了解服装造型设计的含义,熟悉服装外型设计的基本类型,能用服装结构图表达服装的造型设计服装的造型设计是服装设计的主体骨架,可为服装材料和服装制作提供最有效的依据。服装上所有与形体有关的设计都属于造型设计的范畴。服装的外型设计是服装造型设计的基础,对服装的外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进行服装设计总是从服装的外型入手开始创造的。对初学服装设计的高中学生来说,引导其先了解服装造型设计的含义,再熟悉服装外型设计的几种基本类型是必要的,也是合乎实际的。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学会用服装结构图来表达服装造型设计这种技术表达的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服装制图和裁剪打下必要的基础。\n4.了解服装制图的一般步骤,能识别服装裁剪图的主要线条与符号,初步学会简单服装的制图方法因为服装制图过于专业,服装裁剪图的专业符号也很多,高中学生初学服装制图与裁剪一般感到难度较大。所以,本内容标准只要求学生了解服装制图的一般步骤(或基本步骤),能识别服装裁剪图的主要线条与符号,初步学会(在教师指导下能独立进行操作)简单服装(如马甲、西服裙、文化衫等)的制图方法即可。\n5.通过所设计的简单服装的制图与裁剪,初步学会安全使用常用的服装制图与裁剪工具,树立质量意识根据通用技术课程目标中“能根据设计要求选择材料和工具,能根据设计方案制作产品或模型”这一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本内容标准对“常用服装制图与裁剪工具”的使用,只要求初步学会(在教师指导下能独立使用),并提出要做到“安全使用”和“树立质量意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基本要求。所以,在实施本内容标准时,一定要以通用技术课程的新理念和新课程目标为指导,注意克服以往劳动技术课那种单纯训练学生使用常用工具技能的片面化倾向。\n6.能设计、制图、裁剪与制作具有个性化的简单日常服装,并进行交流与评价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独立设计、制图、裁剪和制作一件具有个性化的简单日常服装(如马甲、文化衫、短裙等)。在设计和制作简单服装的过程中,要求引导学生随时进行交流评价或展开研究与讨论,服装制成后,要进行比较全面的评价。这些评价应以多种方式进行并注意发挥其激励、诊断和发展的功能。\n7.通过展示、欣赏并评价具有特色和创意的服装设计优秀作品,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创新意识这是针对本主题所有课程内容提出的在培养通用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因为展示、欣赏和评价具有特色与创意的服装设计优秀作品,可以在本主题教学中的各个阶段进行。具有创意的服装设计优秀作品,可以是自己设计的,也可以是同学或老师设计的,还可以是所观看的录像、画报或自己及同学搜集、制作的《时装图片集》中的优秀服装设计作品。要注意随时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欣赏与评价。欣赏与评价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和兴趣,可以提高其审美能力,发展其创新意识。本主题的教学内容比较多,是本模块的重头部分,在教学中,需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并引导学生关注服装设计与制作技术的新发展。\n本主题的教学应重视并强调:(1)技术语言的理解与应用。服装设计中的技术语言——服装设计图(服装结构图、特别是服装结构草图)的识别与应用(能用服装结构图表达服装造型设计)。在交流与评价中,也应加强对服装设计所特有的技术语言(样衣展示和服装表演等)的应用。\n(2)以服装设计为载体,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创造性想象、批判性思维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能力。本活动建议中指出可根据地方和学校实际,以纸模材料引导学生练习服装造型设计、制图与裁剪。以纸模替代布料,可以说是既经济、又方便,但是,应注意留给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这里的纸模只是替代面料的材料,怎样设计和怎样使用,要由师生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去进行选择和决定。在学习制作简单日常服装时,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采取合作学习或小组学习的方式,以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教学策略来开展教学活动(如设计与制作自己要穿的文化衫、裙子、睡袍等)。总之,无论设计什么式样的服装,也无论用什么材料进行设计与制作,其主要教学目的,都应是引导学生经历并感悟运用所学服装设计知识与技能去学习创造服装新产品的创造过程。\n(3)引导学生关注服装技术的新发展,增强学生对当代先进技术及先进技术文化的理解与应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去搜集信息、查找资料或进行交流等。可给学生提供健康的浏览网站和网上信息,促使学生将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培养学生搜集与利用信息的能力。有条件的学校,还可指导学生上机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服装CAD系统软件进行服装款式及服装色彩的造型设计。还可将计算机设计的服装结构图、裁剪图打印输出后,制成微型纸模服装,以增加学生学习服装设计的兴趣和创造成功的体验。\n本主题教学内容与高中艺术课程和美术课程中的“艺术与文化”、“设计•工艺”等内容有横向联系,但是美术或艺术课程是从艺术上考虑怎样达到审美和艺术造型的要求,这里却是从技术的角度来考虑服装设计问题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主动运用艺术或美术课的知识与技能,以增加服装设计的艺术性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但应注意突出技术课程的要求,绝不能把“服装设计”课上成美术课或艺术课。\n“汽车驾驶与保养”模块一、本模块的内容设置本模块由“汽车构造与工作原理”、“汽车驾驶有关法规”、“汽车驾驶技术”和“汽车例行保养”四个主题组成。“汽车构造与工作原理”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汽车的基本构造、主要系统的作用,发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等。强调学习汽车驾驶技术也需应用科学知识,要将科学原理与技术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汽车驾驶有关法规”旨在为学生学习汽车驾驶技术做好准备,因此,必须加强与此有关的交通安全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汽车驾驶技术”强调初步学会汽车驾驶的基本操作方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驾驶技术打下基础。“汽车例行保养”强调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汽车例行保养的基本方法,形成保养和管理汽车的意识。\n四个主题内容之间的关系是:“汽车构造与工作原理”和“汽车驾驶有关法规”的学习内容是“汽车驾驶技术”的学习基础,而“汽车驾驶技术”又是“汽车例行保养”的学习基础。\n二、具体内容标准及相关活动的说明(一)汽车构造及工作原理1.了解汽车的主要构造和主要系统的作用这里的“主要系统的作用”是指了解汽车的主要系统(汽油机燃料供给系、发动机冷却系、发动机润滑系、汽油点火系、起动系、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和制动系)的主要作用。本内容学习要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应以汽车、汽车仿真模型或有关的录像等直观地展现汽车的主要构造和主要系统,为学生创造真实的环境和条件,促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n2.了解四冲程发动机的主要构造和工作过程,理解其工作原理本内容要求学生了解四冲程发动机由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汽油燃料供给系、发动机冷却系、发动机润滑系、汽油机点火系和起动系七部分组成。了解曲柄连杆机构的主要组成:机体组,包括气缸体、气缸盖、机油盘,是发动机的主体骨架;活塞——连杆组,主要包括活塞、连杆,是发动机的传动机件;曲轴——飞轮组,主要包括曲轴、飞轮,是发动机储存和输出动力的机件。\n四冲程发动机的主要工作过程,是把活塞运动分为四个冲程:①活塞下移,进燃气;②活塞上移,压缩燃气;③电火花点火,气体迅速燃烧膨胀,活塞下移做功;④活塞上移,排出废气。由于活塞迅速上下运动做功,带动活塞、连杆运动做功,再由活塞、连杆将机械能传到曲轴和飞轮。四冲程发动机的主要工作原理是将燃气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化为曲轴和飞轮输出的机械能。本内容教学应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物理知识,以加深对汽车四冲程发动机工作原理的理解。\n3.能从系统间相互协调的角度分析汽车起动、转向和制动的呈现过程本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汽车驾驶技术的过程中,能应用系统和控制的思想与方法来分析、理解汽车在起动、转向和制动实现过程中,其系统间相互协调与相互控制的关系与重要作用。这里要求学生对起动、转向与制动主要系统间的相互作用的分析与理解,已不仅只是理论上的认识,而是学生从对汽车驾驶操作动作必须协调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中所获得的感悟和思想上的飞跃。本内容的学习应放在学习汽车驾驶技术的过程中进行。\n4.理解汽车的进步与能源和材料的关系本内容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汽车的发展与进步是受到能源和材料的制约的,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材料和能源在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引导学生了解汽车的能源由蒸汽到煤气又发展到汽油,汽车车轮由木制品到铁制品再发展到天然橡胶制品,最后又发展到人造橡胶制品。这些内容可使学生了解汽车产生与发展的简史并理解汽车的发展受到材料与能源的重大影响。本内容的教学活动可参照本内容标准中的(2)、(3)、(4)、(5)。\n5.理解汽车的大量使用会给环境带来污染,了解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本内容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高中化学和物理的知识分析汽车给人类环境带来的污染。还可以使学生从身边的实际事例中理解到汽车的大量使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麻烦。教学中要结合实例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本内容可参考活动建议中第(3)(5)组织教学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促使他们关注汽车中的新技术向节约能源、符合环保要求及更加便利于人们的生活等方向发展。\n(二)汽车驾驶有关法规本主题针对人们在生活中能亲眼看到的、由于汽车的大量使用而带来的大气和噪音污染,以及城市交通拥挤与堵塞的事实,指导学生在学习汽车驾驶技术的过程中,学会正确理解汽车驾驶的有关法规,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以促使学生能负责任地、具有道德地应用汽车驾驶技术,并以此为载体来培养学生对技术问题进行正确理解和分析的能力,促进其形成主动解决技术产品使用中存在负效应问题的意识。\n每个人在学习汽车驾驶技术之前,都必须先熟悉汽车驾驶的有关法规和驾驶员行为规定。如做一名汽车驾驶员,则对其身体条件、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等还要有一定的要求。本内容要求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促进其树立交通安全意识和驾驶员道德规范意识。如应使学生理解并做到“酒后不能驾驶汽车”及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等。而且,应将这些方面的教育内容贯穿于本模块学习的始终。驾驶员行为规定应包括对行人(特别是对老年人、儿童、病人、残疾人)和对自行车等的保护措施。同时,还应使学生了解交通警察工作的特点和重要性。\n2.了解我国汽车燃油使用、尾气排放、噪声控制等国家有关规定与环保政策由于汽车燃油的使用直接影响到汽车尾气排放对大气造成的污染(主要是铅污染)的程度,所以,我国对汽车燃油的使用已做出一定的规定,汽车用燃油也规定有一定的标准。这里要使学生了解我国城市对汽车尾气排放(含铅量)和噪音控制等有关规定和环保要求。本内容的学习对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其理解、分析和主动解决由汽车燃油使用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n(三)汽车驾驶技术本主题内容引导学生在接触汽车的实践中学习“怎样驾驶汽车”。这里需强调说明:本主题的教学只要求学生初步学会汽车驾驶的基本操作方法。所以,要想在道路上驾车行驶,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驾驶员执照考核并取得合格证件。汽车的驾驶操纵机件和仪表都设置在驾驶室内驾驶员手或脚所能及的位置。虽然它们的式样和装置的部位因车型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是这些驾驶操纵机件和仪表的功能、作用以及操纵的方法却基本相同。掌握汽车主要操纵机件的操作方法并灵活使用汽车主要仪表和开关,必须帮助学生进入真实或模拟的汽车驾驶情境,而且还需要求他们反复地进行实际操作练习。\n1.知道汽车的主要操纵机件、仪表及开关的名称,熟悉其位置,了解其作用,并掌握其正确的操作方法汽车的驾驶操纵机件和仪表都设置在驾驶室内驾驶员手或脚所能及的位置。虽然它们的式样和装置的部位因车型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是这些驾驶操纵机件和仪表的功能、作用以及操纵的方法却基本相同。掌握汽车主要操纵机件的操作方法并灵活使用汽车主要仪表和开关,必须帮助学生进入真实或模拟的汽车驾驶情境,而且还需要求他们反复地进行实际操作练习。\n2.学会发动机的起动与停熄,初步掌握汽车起步、变速、转向、制动、停车和倒车等的基本操作方法,能保持操作动作的协调这些操作学习内容对初学汽车驾驶的人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而且,这些基本操作动作的掌握和协调,也必须要求学生坐在汽车驾驶座位上,在真实或模拟的汽车驾驶情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反复练习才能学会。要引导学生用系统与控制的思想方法去体会和分析汽车起动、转向和制动等实现的过程,并由此指导学生主动学会并保持驾驶汽车操作动作的协调。\n本内容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为每个学生创造能亲身进行原地驾驶汽车练习的环境与条件,从而才能实现本内容所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严格遵守交通安全规则和驾驶员操作规程,要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并认真体会操作动作要领。而且应将“对他人负责”和“安全第一”的思想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n(四)汽车例行保养1.了解汽车例行保养项目,初步学会汽车例行保养的基本操作方法,并形成保养和管理汽车的意识汽车的例行保养有“出车前的例行保养项目”、“运行途中的例行保养项目”和“收车后的例行保养项目”。本内容应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汽车日常例行保养的基本操作方法。为此,应帮助学生初步学会几种保养汽车常用的工具(如螺丝刀、钳子等)及量具的使用方法。\n建议本内容在学习完“汽车驾驶技术”后再学习。主要是因为学生需要有亲身驾驶汽车的体验和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汽车例行保养的重要性、保养的项目、要求与重点。为使学生能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和亲身体验的机会,有条件的学校应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汽车制造厂或汽车维修企业及观看有关汽车制造及其保养的录像等,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其对生产和维护技术产品的兴趣,并使其了解汽车维修工作的特点、要求和重要性。这些活动有利于渗透一定的职业技术教育内容,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性。\n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