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7.00 KB
- 2022-08-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咬文嚼字》——朱光潜\n轻风___细柳,淡月___梅花\n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李贺《南园》\n咬文嚼字释义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B.形容卖弄才学。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也毫无用处。成语出自元代剧本《杀狗劝夫》的台词:“哎!使不得你咬文嚼字。”\n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我国现代美学奠基者之一。代表作:《谈美书简》《文艺心理学》《论诗》等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n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把数量不多的好诗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朱光潜《谈文学》)\n文体介绍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随笔: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字。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宋代以来,凡杂记见闻,皆用此名,“五四”以来,以借景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短小活泼为特色。解放后,它是我国报刊常用的一种文学体裁,和杂文相似,常把文学表现手法与政论结合,有很强的战斗性和感染力。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n1、找出文中能反映作家观点的语句,思考其中中心论点是哪个?2、文章列举了哪些事例,在文章中各起到了什么作用?阅读课文\n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中心论点\n“这”字句与“是”字句的比较:“这”字句:是坚决的判断,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表现强烈的情感,但一般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不适宜。“是”字句:1、表示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意义,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出现。2、可以含有假定语气,带有“你不是”的讥刺意味。\n郭沫若事例的作用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n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史记》原句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王若虚改句意味有何不同?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情感。\n普遍的观点:一、“敲”字将环境衬托得更为幽静,幽然之境顿出,孤寂之心情也不言而喻。把诗人的心境表现得更为透明。二、诗题是“题李凝幽居”,所叙之事是访友,这个“门”应是李凝幽居之门,而不是僧(贾岛)自家之门。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敲\n朱光潜的观点:一、“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也就是说,“僧推月下门”,“推”的应是自家之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二、“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不免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寂静,平添了搅扰。\n说明的道理:不同的字有时表现不同的意境,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么意境,推敲文字的实质,是推敲思想感情。——字眼不同,意境不同\n三个事例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b.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a.僧推月下门。b.僧敲月下门。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变句式变字数变字眼\n句式不同意味不同字数不同意味不同字眼不同意境不同思想感情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套板效应结构全解\n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看样子也就十岁左右,个子长得差不多高矮,穿戴也都完全一样。两个人都是苹果脸儿,樱桃嘴儿,浓黑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双乌黑的杏核儿眼,一笑两个小酒窝,两个人都扎着两个羊角辫,辫上都扎着粉红绸结……两个小姑娘个头一般高,模样差不多,都穿着粉红色连衣裙,都扎着马尾辫儿,辫上扎着红绸蝴蝶结,跑起来就像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不细看很难分清谁是姐姐谁是妹妹;一个眼睛虽大,却显得沉静秀气,一个大眼睛乌溜溜左顾右盼,显得更天真活泼……\n联想之意明确几个概念:1.科学的文字与文学的文字有何区别?2字(词或短语)的直指的意义和联想的意义有何区别?\n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含糊而意蕴丰富例4\n说明的道理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句子意蕴丰富,会使文章增色,达到艺术的妙境.——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含糊而意蕴丰富\n分析文章第七段1、什么叫“套板反应”?朱光潜先生对这种现象是如何看的?2、为什么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3、作者在文中提到了韩愈的一句话,“惟陈言之务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说“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4、“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这个“作”字怎样理解?轻易滑入“套板反应”,并不表示有学问,反而可能是思想感情贫乏、文字水平低的反映。\n咬文嚼字艺术的完美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随处留心玩索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追求精练吻合不懒不粗心不自满\n郭老改字引咬文嚼字(反)李广射虎(正)贾岛吟诗阅读要苏轼写诗(正)套板反应(反)写作要结达到艺术美全文结构思路\n作者赋予这个成语新的意义: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就是调整思想情感,因而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题目含义\n甲说:“吃在中国。”乙说:“在中国吃。”丙则长叹曰:“在吃中国。”课后练习一\n(林冲)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A大B快C紧D密)——施耐庵<<水浒>>第10回紧\n长江万里白如( ),淮山数点青如( ),江帆几片疾如( ),山泉千尺飞如(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 ),塞鸿一字来如( )。——元·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练靛箭电扇线\n咬文嚼字示例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忍)(丛)\n马南屯阝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本文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是:1、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2、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3、宋代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比较阅读(课后练习二)\n思考1、文中的三个理由(例子),分别告诉我们在阅读中应该怎样“不求甚解”?2、质疑:“咬文嚼字”和“不求甚解”不是矛盾了吗?\n“不求甚解”在阅读上的启示1、要会意,把握精神实质。2、观其大略,力求广博全面。3、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n33浏览泛读要会意,把握精神实质观其大略,力求广博全面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写作阅读细细咀嚼,反复比较敢于质疑,独立思考努力创新,求真求实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虚心谨严马南邨“不求甚解”朱光潜“咬文嚼字”应用方法态度比较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