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71 KB
- 2022-08-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国古代史:先秦部分第一部分:考点总览1、社会政治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社会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3、思想文化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和书画的发展文学成就4、选修部分商鞅变法东方的先哲孔子第二部分:考点解读一、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朝(1)奴隶社会:中国自夏朝开始正式进入了奴隶社会直到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为止。社会的主要构成为奴隶主与奴隶两个阶层,奴隶是物质生产领域的主要劳动者。(2)“父传子,家天下”:大禹死后传帝位给自己的儿子启,自此打破了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制度。君主职位的世袭制也自此开始。中国最早的国家形成,伴随看一批象征看统治者权威的机构出现。例:监狱,警察,军队等等。2、商朝(1)内外服制度: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商王对于外服的控制力很弱。(2)神权统治:整个商朝的统治方式是巫师统治制度,商壬即为最大的巫师。商朝的统治者将神权与王权紧密相连。(3)宗法制: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宗法制始于商朝。【例1】(2014•北京五中高考考前模拟卷)有学者认为:在商王康丁之前,商王之子以“大子”、“小子”等称谓表示排行大小的区别,康丁以后,商王Z子以“大子”、“长子”等称谓表示主次、嫡庶之分。该学者的研究表明商代已经开始萌发A、王位世袭制B、宗法制C、分封制D、世卿世禄制3、周朝(1)宗法制:宗法制成熟于两周,周朝宗法制的核心为一一嫡长子继承制。(2)分封制: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为核心,分圭寸为表象。①内容:a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最重要;例:鲁国,燕国等)、功臣(齐国)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宋国)。注:楚国是先代古国,不在分封之列。b义务:诸侯要为周天子镇守赠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c权利: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役等。d等级: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②影响:a前期: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b后期:由于诸侯国势力H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③核心:血缘关系;土地。④分封制后期破坏原因:a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缘关系逐渐弱化。\nb土地分封殆尽,分封制丧失生存土壤。C生产力的发展使各诸侯国逐渐强大,而周王室自西周灭亡后逐渐式微。天子,诸侯卿大夫(3)礼乐制:礼乐制是维护周朝统治的文化制度,也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一种工具。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例2】(江西师大附中三模)学者雷海宗指出:春秋时代的战争都有各种的繁文缱节,大国相互之间并无吞并的野心,对小国也多只求服从,不求占领。到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在乎攻灭对方。这种变化本质上反映了()A、分封制进一步崩溃B、礼乐制度彻底瓦解C、“仁政”思想的消失D、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例3】(山两大学附屮高三第二学期5月月考)对王国维《殷周制度论》,钱穆先生评价说:“周公摄政七年,而始归政于成王,,,,,于是周人传子之制亦因而确定。王氏(王国维)谓因先有传子之制而始封建。未窥周人政治上之伟大能力所在也。”材料认为王氏的误判是()A、王位世袭制度正式确立于周成王B、西周执政力主要得益于礼乐教化C、传子宗法制为分封诸侯提供前提D、分封制与血缘宗法制度互为依存二、社会经济(从刀耕火种一一铁器牛耕;从井田制一一土地私有)1、夏及原始部落时期(1)刀耕火种:是一种非常低下的生产方式。具体来说是用石制工具把树木伐倒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制工具翻土播种,收割。(自西汉以前,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这种耕作方式)2、商周时期(1)井II制:①性质:是一种贵族土地所冇制。②实行时期:商时有文字记载,西周盛行,至于春秋开始瓦解。③概况:因道路与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隔成方块,因形状像“井”字,故称井田。土地为国家或贵族所有,世代传承,不得买卖和转让。3、春秋战国时期(1)铁犁牛耕:①发展过程: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西汉出现犁壁。汉朝以后,铁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②影响:劳动工具的变革终究会推动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经济基础的突破性进步终将会推动上层建筑的变革。铁犁牛耕是春秋战国这个大变革时代的先声,也在今后的历史中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土地私有制:①背景:•商鞅变法,“废井出,开阡陌”,彻底打破了土地国有制。从法律上废除了井出制,取而代之的即为土地私有制。②种类:君主私有;地主私有(主要地位);自耕农私有。③认识:土地私有制是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木形态,军功赏赐与土地兼并是私有土地来源的主要形式,地主与\n(3)礼乐制:礼乐制是维护周朝统治的文化制度,也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一种工具。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例2】(江西师大附中三模)学者雷海宗指出:春秋时代的战争都有各种的繁文缱节,大国相互之间并无吞并的野心,对小国也多只求服从,不求占领。到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在乎攻灭对方。这种变化本质上反映了()A、分封制进一步崩溃B、礼乐制度彻底瓦解C、“仁政”思想的消失D、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例3】(山两大学附屮高三第二学期5月月考)对王国维《殷周制度论》,钱穆先生评价说:“周公摄政七年,而始归政于成王,,,,,于是周人传子之制亦因而确定。王氏(王国维)谓因先有传子之制而始封建。未窥周人政治上之伟大能力所在也。”材料认为王氏的误判是()A、王位世袭制度正式确立于周成王B、西周执政力主要得益于礼乐教化C、传子宗法制为分封诸侯提供前提D、分封制与血缘宗法制度互为依存二、社会经济(从刀耕火种一一铁器牛耕;从井田制一一土地私有)1、夏及原始部落时期(1)刀耕火种:是一种非常低下的生产方式。具体来说是用石制工具把树木伐倒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制工具翻土播种,收割。(自西汉以前,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这种耕作方式)2、商周时期(1)井II制:①性质:是一种贵族土地所冇制。②实行时期:商时有文字记载,西周盛行,至于春秋开始瓦解。③概况:因道路与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隔成方块,因形状像“井”字,故称井田。土地为国家或贵族所有,世代传承,不得买卖和转让。3、春秋战国时期(1)铁犁牛耕:①发展过程: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西汉出现犁壁。汉朝以后,铁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②影响:劳动工具的变革终究会推动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经济基础的突破性进步终将会推动上层建筑的变革。铁犁牛耕是春秋战国这个大变革时代的先声,也在今后的历史中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土地私有制:①背景:•商鞅变法,“废井出,开阡陌”,彻底打破了土地国有制。从法律上废除了井出制,取而代之的即为土地私有制。②种类:君主私有;地主私有(主要地位);自耕农私有。③认识:土地私有制是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木形态,军功赏赐与土地兼并是私有土地来源的主要形式,地主与\n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直接提供者。【例4】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所示,下表中应填入()①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③农民起义频繁八、①②B、②③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④各国竟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C、③④D、①④原因结果周王空式後,列08纷争—►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士大夫渚跃,百家争晦—►大社会转型—►4、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1)纺织业: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学会养蚕纟巢丝,屮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丝织技术的国家。于簡周时期丝织业的地位就已相当重要。(2)冶金业:①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开始出现早期青铜器。②商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已相当成熟,青铜冶铸生产规模扩大,中国进入“青铜时代”。③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常握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铁器与钢的大量出现以及应用到农业与手工业中去,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3)陶瓷业:①于新石器时代人们就掌握了陶器的制作技术,彩陶和黑陶是早期陶器的代表。②商朝时己能烧制原始瓷器。5、商业的发展(1)商人的产生:商朝时期,职业商人产生,故后世称经商的人为商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实力强大的富商大贾,私商逐渐収代官商。(2)货币:商朝时期,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开始铸币。黄金白银开始成为货币。【例5】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徳,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三、思想文化1、百家争鸣(1)社会背景:①经济:铁器牛耕的出现导致土地私有制的产生与确立,商业繁荣,地主阶级兴起,新的政治诉求出现。②政治:分封制崩溃,礼坏乐崩,诸侯争霸,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③文化:“士的崛起”,他们是最低一级的贵族,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社会地位一直受到礼法的压制。如今礼坏乐崩,“士”开始纷纷游说各国,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渴望自己的政治理想被诸侯王接纳以位列公卿。④教育:出现私学,平民开始接受教育。⑤种类:各位“士子”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众多派别,其中(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为重要学派。(2)主要学派及其思想①儒家:孔子哲学思想一一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n政治思想一一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提出“正名”主张教育思想一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评价:a、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b、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孟子政治思想一一“仁政”(核心)、“民贵君轻”哲学思想一一“性善说”道德思想一一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人格精神一一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评价:a、《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b、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c、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荀子哲学思想一一8、“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b、“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政治主张一一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评价:a.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不为正统儒家重视。b、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②道家:老子哲学思想一一a、“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b、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政治主张一一“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评价:a。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b。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庄子哲学思想一一a.“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b、“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c、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③法家:韩非思想主张一一a.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评价:a、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b、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屮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法儒结合,此后成为屮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④墨家:墨子思想主张一一兼爱、非攻、尚贤评价:a、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b、曾被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例6】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努力完善个人品徳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例7】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徳,屮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其主张体现了()\n八、进步史观B、天命史观C、循环史观D、英雄史观2、科技成就(1)数学:春秋时期己出现九九乘法口诀,迟至春秋末已发明度量衡。(2)天文学:①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已有关于日食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②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书中的《石氏星表》记载了120多个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3)四大发明:指南针的历史最为久远。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征发明了指南仪器一一司南。3、书画与戏曲艺术(1)文字:商朝时,汉字已成完整体系,有甲骨文和金文。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2)绘画:战国时期的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造型准确,线条与色彩绚丽,代表屮国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3)戏曲:在先秦时代,发源于民间的巫术舞蹈是我国戏剧最古老的源头,后来融入了国家的礼仪祭祀中去。4、诗经与楚辞(1)《诗经》:①内容:孔子编订与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的305首诗歌,分为风(民间歌谣)、雅(贵族乐歌)、颂(祭祀音乐)。②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合集,奠定了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基础。(2)《楚辞》:①新题材: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②代表作:离骚③地位: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抒情浪漫风格的先河。与《诗经》并称“风骚”,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例8】“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A、《诗经》B、楚辞C、汉赋D、唐诗\n第三部分:重难点突破一、重农抑商(一)政策的起源:自春秋时期,民间私营工商业开始出现与发展,“工商食官”格局被逐步打破,就是在官府继续经营国有工商业的同时,民间私营私有的工商业开始发展,打破了工商业全部由官府垄断经营的局面,形成官营工商业和私营工商业并营并存的新格局。春秋战国时期,民间私营工商业日趋发展壮大,商品经济活跃,引发了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私营工商业者靠经营工商业迅速发家致富,一方面“富可敌贵”,不少工商业者积累起巨额财富,富比王侯,甚至“拟于人君”,对王朝国家的等级秩序、统治秩序造成了强烈冲击;另一方而诱使农民“弃农经商”,工商业比农业优越的经济绩效引发农民大量放弃务农转而从事小工小商经营,冲击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基础。于是商鞅变法,以农为本而商为末,提出重农抑商的主张。秦朝自商鞅变法以来的重农抑商政策,标志着屮国古代王朝国家重农抑商政策的臻于成熟,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继承,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进程和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二)实质:是屮国古代专治政府利用政治手段使小农经济不至于全面崩溃,保持自然经济结构,以阻止、延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二、土地兼并(一)兴起时间:随着地主阶级在战国时期的不断兴起,土地私有化现象愈发严重,土地兼并开始出现。(二)背景:土地兼并往往在一个朝代的后期表现突出,它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地主阶级力量增强的表现。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封建中央政权的软弱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王朝末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直接原因。当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一是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孑盾。这些孑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三)历史影响:土地兼并伴随着封建王朝的存在一直存在。王朝的更替无不与之有关。在封建社会的改革屮,任何的改革都存在统治阶级为了保护自耕农与国家税收,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出台。这一点触动了几乎所有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因此封建社会的改革无一成功。三、春秋战国“大变革时代”主要体现在(一)王权体制而临挑战:“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一“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二)铁器时代的到来: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越,社会经济领域出现了深刻变化。(三)变法运动的兴起:各国纷纷开始变法图强,推动了屮国历史的发展。例:齐国管仲变法,韩国李悝变法,魏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等等。(四)政治体制急剧变化:从世卿世禄到任官制;从分封制到郡县制(早期的郡县制口战国开始:国内设县,边疆设郡,没有等级差异。)(五)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学术下移,空前的社会动荡为各家学派的出现与论战提供了历史舞台,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兴起与繁荣。第四部分:学科联系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屮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与劳动对象三个要素,英屮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会引起整个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而后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最终改变整个国家制度。例:铁器牛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地主阶级随之兴起,新的生产关系出现。而后,新兴的封建社会取代了奴隶社会。手工工场与大机器工厂相继出现,改变了劳动工具与劳动对象。新兴资产阶级兴起,新的生产关系出现。资本主义社会取代了封建社会。\n注:社会性质是由社会主要的生产关系决定的(不代表没有其他阶级存在,比如说在封建社会奴隶依然存在,只是不作为主要的生产关系。)。奴隶社会一一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封建社会一一地主与自耕农;资本主义社会一一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第五部分:史观研读一、阶级史观:国家的历史定义为一个阶级用來统治另一个阶级的统治工具。那势必会有一个统治阶级和一个被统治阶级相伴而生。(所谓奴隶社会便是奴隶主为统治阶级去统治奴隶这个被统治阶级)关联词汇:①改革:即为统治阶级内部对于现今社会中出现的统治危机进行的一种自救行为。不存在新旧事物的更替与变革。②革命:“谁革谁的命”即为被统治阶级推翻统治阶级的一种政治行为,这种行为的起因往往来源于统治阶级自身的落后或者残暴。革命的过程中必然存在新事物的诞生。因此革命是彻底而纯粹的。注:在近年来的全国卷高考中常常会考到史观的问题,因此掌握不同史观对于相同问题的不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而阶级史观正是马克思对于整个人类历史进程发展的一种观念与思考方式。第六部分:同时期的世界文明出现以前,人们经历了漫长的史前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分化开始加剧,国家产生了。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起,北非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南亚的卬度河流域、中国的黄河与长江流域、欧洲的爱琴海地区,诞生了多姿多彩的古代文明。公元前800年以后,希腊各地建立了城邦国家。城邦雅典开民主政治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古希腊先哲普罗塔哥拉、苏格拉底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探索人生。两方的人文精神起源于他们的思想。古代罗马从公元前6世纪末开始制定和实施法律,有力地规范罗马人的社会生活,维护罗马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希腊、罗马古典文明对后来的西方文明有很大影响。第七部分:知识拓展(―)士的崛起1、血缘关系政治变成官僚政治,扩大了政治基础。2、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崛起。3、中国的“士”文化影响了后世各个朝代与政权。结合私学:孔子率先提倡私学,私学使以前的“学在官府”变为“学在民间”。在春秋时期,做官的人大都是世袭,士这一阶级的出现使平民有了机会参与政治,像蔺相如,荆轲等等。“士”在当时大致分“文”、“武”两种。私学的兴起使更多平民有受教育的机会。使他们更多的去做大官的幕僚,间接地参与政治,所以私学从一方面促进了“士”阶层崛起。(二)青铜器的使用:青铜器在商朝时达到鼎盛时期。但是在青铜器的使用中,一直作为贵族礼器的地位而存在。从未于日常生活与农具屮使用过。(三)钢铁的起源:人类冶铁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就已经出现。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独创了块钢法与高温液态还原等方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四)初税亩:初税亩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鲁国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它是承认土地私有合法化的开始。“初税亩”从律法的角度肯定了土地的私有制,使我国历史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发展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初税亩的实施使生产关系发生了变革,使其更加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进步的具体表现。不仅如此,初税亩制度削弱了各采邑的实力,使诸侯国的地位更加稳固,为今后建立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工商食官:工商食官是周朝的官营手工业制度,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在这种制度下,周王室和诸侯都有官府管理的各种手工业作坊,属司空管\n辖。推动了早期手工业的发展。(六)夏的存在:夏朝至今为止都没有出现有力地考古发掘证明这个王朝的存在。只是商朝的灿烂文明说明在其之前必然有一个兴盛的王朝作为过渡时期存在。初中历史书中的二里头考古发掘在现代历史学中多称其为“早商文化”。而且在出土的商朝文物屮并没有存在关于夏朝的任何记载,夏朝的历史记载最早始于周朝的考古发掘。因此多数历史学家至今不承认夏朝存在过。(七)官营以及民营与家庭手工业1、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从西周到明代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要地位。其特点是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宫府按行业设工官管理,工匠集中在工官监督下生产,其资金雄厚,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对产品质量要求较高,管理严格,推动了手工业技艺的提高,代表中国古代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但是由于产品不进入市场,缺乏竞争,劳动者被强制劳动,因此生产效率低下,阻碍手工业进步。2、私营手工业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因素私营手工业产生于春秋战国,此后因封建国家的重农抑簡政策,长期处于夹缝之中,在曲折中发展。明中叶以后在许多行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明朝中后期,雇佣众多工人的大规模手工作坊或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授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因素。3、“男耕女织”式的家庭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从秦汉时期开始,“男耕女织”式的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形式渐趋稳定。家庭手工业成为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成为封建经济相对稳定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因其阻碍商品交换而成为新经济因素产生、发展的最大障碍。\n第八部分:课后习题一、选择题1、(全国新课标卷)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壬、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2、(海南卷)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产继承权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C、诸子平等的财产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延续3、(广东卷)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州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出制的推行5、(山东卷)《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中央集权B、中正有序C、敬天法祖D、君权神授6、(上海卷)有学者认为,自屮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据此,与右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A、郡县制度、封邦建国B、行省制度、封邦建国C、行省制度、郡县制度D、封邦建国、郡县制度7、(四川卷)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C、甲骨文屮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D、《说文解字》屮有关纺织产品的字8、(江苏卷)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CT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餒、锄、铲、镰、犁详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9、(上海卷)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口臻完善,留下了众多青铜礼器。这表明商朝人已将其用于他们最看重的()A、经济生产B、政治活动C、艺术审美D、日常交往10、(海南卷)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11、(全国新课标卷)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n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12、(浙江卷)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途径。下列思想家中属于私学培养人才的有()①孔子②韩非③朱熹④亚里士多德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13、(江苏卷)(12分)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一一《论语•学而》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材料三: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3分)(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3分)(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3分)(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3分)\n答案:例题答案:1、B2、A3、C4、D5、B6、A7、A8、A10、C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1)再现教材所学,可知法家思想是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认真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根据“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等可判断其变法成功是因为有最高统治者支持以及公平无私。(2)注意从材料中概括得出,可依据“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Z赏”“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进行概括不要照搬教材。(3)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进行概括归纳,解题主要抓住“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等句进行提炼概括即可。(4)认真研读材料四抓住有效信息点“商君相秦十午,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进行概括即可,对于认识可结合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以及商鞅的结局进行解答。课后题答案:1、C2"3.B4、D5、B6.D7、C8、B9、B10、A11、C12、C13、(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3)态度:尊崇儒家伦理。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4)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