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50 KB
- 2022-08-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桃天《桃夭》,《诗经•周南》第六篇。为先秦时代华夏族民歌。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此诗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全诗语言优美精炼。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覆用一“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徳,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徳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笫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屮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作品原文桃之夭夭⑴,灼灼其华铁之子于归⑶,宜其室家⑷。桃之夭夭,有貲其实⑸。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藁藁⑹。之子于归,宜其家人。⑴词句注释⑴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⑵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华:同笔⑶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蔦于:去,往。⑷宜:和顺、亲善。⑸貲(fe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有資即資資。(6)藁(zhe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⑵白话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⑵文学赏析这是一首祝贺年青姑娘出嫁的诗。据《周礼》云「仲春,令会男女「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候姑娘出嫁,故诗人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其性质就好像解放前的“催妆词"。⑶旧说如《毛序》等以为与后妃君王有关,为今人所不取。全诗分为三章。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人们常说: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以说这里是笫一个用花来比美人,并不为过。姚际恒《诗经通论》:“桃花色最艳,故以収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⑶自此以后用花、特别是用桃花来比美人的层出不穷,如魏•阮籍《咏怀•昔口繁华子》「'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辉光。”唐•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口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宋•陈师道《菩萨蛮》词「玉腕枕香腮,桃花脸上开「他们皆各有特色,自然不能贬之为庸才、蠢才,但他们无不受到《诗经》这首诗的影响,只不过影响有大小,运用有巧妙而已。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笫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來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都是用的“兴S固然有理,然细玩诗意,确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诗人在歌咏桃花之后,更以当时的口语,道出贺辞。第一章云:“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也就是说这位姑娘要出嫁,和和美美成个家。第二三章因为押韵关系,改为塚室"和“家人S其实含义很少区别。古礼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男女结合才组成家庭。女子出嫁,是组成家庭的开始。朱熹《诗集传》释云:“宜者,和顺之意。室谓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实际上是说新婚夫妇的小家为室,而与父母等共处为家。今以现代语释为家庭,更易为-•般读者所了解。\n此篇语言极为优美,又极为精炼。不仅巧妙地将憧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覆用i宜”字。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徳,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徳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來和谐欢乐的气氛。这个"宜”字,掷地有声,简直没有一个字可以代替。对《国风•周南•桃夭》一诗的主旨,也有人提出了新的说法,认为这首诗是先民进行驱鬼祭祀时的唱词,其内容是驱赶鬼神,使之回到归处,并祈求它赐福人间亲人。⑵⑷名家点评毛传:“桃夭,后妃之所致也。不妬忌,则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国无鳏民也。"朱熹《诗集传》然则桃之有华(花),正婚姻之时也国风•棗风•期複《国风•秦风•兼葭》是《诗经》屮的一•篇。为先秦时代汉族民间情歌。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屮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作品原文兼葭苍苍戳白露为霜铁所谓伊人H在水一方⑷。溯泪从之⑸,道阻且长⑹。溯游从之巴宛在水中央⑻。叢葭萋萋戳白露未晞戳所谓伊人,在水之湄S溯洞从之,道阻且跻叭溯游从之,宛在水屮址叭兼葭采采貿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渓性溯泪从之,道阻且右叭溯游从之,宛在水屮注叫⑴习词句注释⑴兼(jian):没长穗的芦苇。葭(jia):初生的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⑵为:凝结成。⑶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4)一方:那一•边。⑸溯(su):逆流而上。JP1:水流迂冋之处。溯洞:在河边逆流向上游走。阻:险阻,(道路)难走。道阻且长,说明是在陆地上行走。从:追寻。⑹溯游:在河边顺流向下游走。宛:宛然,好像。宛在水中央:是说顺流虽然易行,然所追从之人如在水之中央,就是近也是可望而不可及也。⑺溯泪:逆流而上。下文乍朔游"指顺流而下。一说TIT指弯曲的水道,指直流的水道。⑻宛:宛然,好像。⑼萋萋:茂盛的样子。(10)晞(XT):干,晒干。(11)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⑵跻(jT):升,高起,指道路越走越高。(13)1:氐(chi):水中的沙滩。(⑷采采:繁盛的样子。(15)已:止。(16)渙(si):水边。(17)右:迂回曲折。(18)注(zhT):水中的沙滩。⑵【3]W白话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紺。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屮央。\n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屮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屮滩。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屮洲。⑵文学赏析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其地“迫近戎狄S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也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兼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诗中"白露为紺"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只知道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河水的另外一边。从下文看,这不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陈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汩的俩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i样迁徙无定,也无从知晓。这种也许是亳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把乍朔淋”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在白居易《长恨歌)中,杨贵妃消殒马嵬坡后,玄宗孤灯独守,寒衾难眠,通过道士鸿都客“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找,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但终究在J超无缥缈与勺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杨贵妃,相约重逢于七夕。而《兼葭》屮,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国风•周南•汉广》屮诗人也因为汉水太宽无法横渡而不能求得“游女S陈启源说:“夫说(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M(《毛诗稽古编•附录》)见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着渴慕的程度。诗屮“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或许根本上就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觉。以下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这种仅刈•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具体到此诗,这种改动都是在韵脚上——首章“苍、霜、方、长、央”属阳部韵,次章3妻、唏、湄、跻、妖'属脂微合韵,三章“采、己、涣、右、浊”属之部韵——如此而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屮又包涵了稳定。同时,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如咱露为霜白露未唏^白露未巳——夜I'可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表明了时间的延续。此诗曾被认为是用來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毛诗序》、郑笺),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但跟《诗经》中多数诗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实在不同,此诗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上述两种理解也许当初是有根据的,但这些根据或者没有留存下来,或者不足以服人,因而他们的结论也就让人怀疑了。《诗经》的历代注家往往是求之愈深,却得到失之愈远的相反结果。况且"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见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科林伍德《历史观念》),对文本的阐释也具有当代性。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情诗。诗意的空幻虚泛给阐释带来了麻烦,但也因而扩展了其内涵的包容空间。读者触及隐藏在描写对象后面的东西,就感到这首诗中的物象,不只是被诗人拿來单纯地歌咏,其中更蕴育着某些象征的意味。“在水一方"为企慕的象征,钱钟书《管锥编》已申说甚详。“溯洞U朔游阻且长^宛在水中央"也不过是反覆追寻与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征。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西厢记》屮莺莺在普救寺屮因母亲的拘系而不能与张生结合,叹惜“隔花阴人远天涯近S《兼葭》屮的诗人也许是同样的感觉。诗人的追寻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终究还是水月镜花。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说坦塔罗斯王因自我吹嘘犯下罪过而遭受惩罚——忍受永远的焦渴和饥饿之苦。他站在大湖屮,湖水深及他的下颔,湖岸长着果树,累累果实就悬在他的头顶。可是,当他口渴低头喝水时,湖水便退去;当他腹饥伸手摘果时,树枝便荡开,清泉佳果他始终可望而不可即。日标的\n切近反而使失败显得更为让人痛苦、惋惜,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失败是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的失败。探索人生深刻体验的作品总在后代得到不断的回应。“兼葭之思”(省称“葭思”)、“兼葭伊人械为I口时书信屮怀人的套语。曹植的《洛神赋》、李商隐的《无题》诗也是《兼葭》所表现的主题的回应。而当代台湾通俗小说家琼瑶的一部言情小说就叫做《在水一方》,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歌就是以此诗为本改写的。⑵⑶⑸名家点评朱熹: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皆不可得。然不知其所指也。(《诗集传》)方玉润:此诗在《秦风》中,气味绝不相类。以好战乐斗之邦,忽遇高超远举之作,可谓鹤立鸡群,脩然自异者矣。(《诗经原始》)王国维:《诗•兼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人间词话》)高亨:这篇似是爱情诗。诗的主人公是男是女,看不出来。叙写他(或她)在大河边追寻恋人,但未得会面。(《诗经今注》)陈子展:《兼葭》一诗,无疑地是诗人想见一个人而竟不得见之作。这一个人是谁呢?他是知周礼的故都遗老呢,还是思宗周、念故主的西周【口臣呢?是秦国的贤人隐士呢,还是诗人的一个朋友呢?或者诗人自己是贤人隐士一流、作诗明志呢?抑或是我们把它简单化、庸俗化,硬指是爱情诗,说成诗人思念自己的爱人呢?解说纷歧,难以判定。(《诗三百解题》)⑷国风•邨风•桝女《国风•邺风•静女》。为先秦时代陈地汉族民歌。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此诗写青年男女的幽会,表现了男子对恋人温柔娴静的称赞以及对她的深深情意,体现出年轻男女之间纯美爱情的美好。全诗充满了幽默和健康快乐的情绪,尤其是対于青年人恋爱的心理描写惟妙惟肖。《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作品原文静女其姝戳俟我於城隅役爱而不见⑶,搔首躅跚⑷。静女其娈⑸,贻我彤管铁彤管有炜巴说惮女美⑻。自牧归萸⑼,洵美且异戳匪女之为美铁美人之贻血。⑴[2]词句注释⑴静女:贞静娴雅之女。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静当读靖,谓善女,犹云淑女、硕女也。”姝(shQ):美好。⑵俟,等待,此处指约好地方等待。城隅:城角隐蔽处。⑶爱:“寥的假借字。隐蔽,躲藏。⑷跌II躇(chichu):徘徊不定。⑸娈(luan):面目姣好。⑹贻(yi),赠。彤管:不详何物。一・说红管的笔,一说和萸应是一•物。有的植物初生时或者才发芽不久时呈红色,不仅颜色鲜亮,有的还可吃。如是此意,就与下文的“萸”同类。但是也可能是指涂了红颜色的管状乐器等。⑺有:形容词词头。炜(wQi):盛明貌。⑻说烽(yueyi):喜悦°女:汝,徐。⑼牧:野外。归:借作%赠。萸(ti):白茅,茅之始牛也。象征婚媾。(10)洵美且异:确实美得特别。洵:实在,诚然。异:特殊。(11)匪:非。(12)贻:赠与。⑴[2]⑶白话译文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旁。视线遮蔽看不见,搔头徘徊心紧张。娴静姑娘真娇艳,送我新笔红笔管。鲜红笔管有光彩,爱她姑娘好容颜。远自郊野赠柔萸,诚然美好又珍异。不是萸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⑵文学赏析\n《静女》一诗,向来为选家所注目。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也就是说,它是一首爱情诗。而I口时的各家之说,则多有曲解,未得其真旨。最早《毛诗序》云:壮《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郑笺释云:“以君及夫人无道徳,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徳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而《易林》有栏季姬躅1®,结衿待时;终口至暮,百两不來”、“季姬躅i®,望我城隅;终口至暮,不见齐侯,居室无忧气"跚躅跚跚,抚心搔首;五昼四夜,睹我齐侯”之句,则反映齐诗之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遂谓纽匕媵俟迎而嫡作诗也”。所说拘牵于礼教,皆不免附会。宋人解诗,能破除1口说,欧阳修《诗本义》以为纽匕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S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淫奔期会之诗S他们的说法已经接近本义,但指男女正常的爱情活动为“淫奔S仍是头山气十足,与汉儒解诗言及妇女便标榜“后妃之德”同一弊端。诗是从男子一方来写的,但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对她待自己情义之深的宣扬,也可见出未直接在诗中出现的那位女子的人物形象,甚至不妨说她的形象在男子的第一人称叙述中显得更为鲜明。而这又反过来使读者对小伙子的痴情加深了印象。诗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东西扌当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懐而不见,搔首躅跚”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待征性,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牛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第二、笫三两章,从辞意的递进來看,应当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也就是说,“贻我彤管J"自牧归萸”之事是倒叙的。在章与章的联系上,第二章首句^静女其娈”与第一章首句杠静女其姝”仅一字不同,次句头两字级台我"与U矣我”结构也相似,因此两章多少有一种重章叠句的趋向,有一定的匀称感,但由于这两章的后两句语言结构与意义均无相近之处,且笫一章还有五字句,这种重章叠句的趋向便被扼制,使之成为一种佯似。这样的结构代表了《诗经》中一种介于整齐的重章叠句体与互无重复的分章体之间的特殊类型,似乎反映出合乐歌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渡历程。读诗的第二、第三两章,读者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对诗人的'吗形写神之妙气陈震《读诗识小录》)有进一步的感受。照理说,彤管比芙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S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対受赠的普通萸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S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來,黄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來的,物微而意深,-•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S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不妨说已成为一个具有能指优势的特殊符号。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那种“说(悦)常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萸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界s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待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萸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第三章结尾“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两句对恋人赠物的“爱屋及乌”式的反应,可视为一•种内心独白,既是第二章诗义的递进,也与第一章以“爱而不见,搔首隣跚”的典型动作刻划人物的恋爱心理可以首尾呼应,别具真率纯朴之美。⑵名家点评朱熹:此淫奔期会之诗也。(《诗集传》)胡承琪:传云「静,贞静也。n《文选•思玄赋》《高唐赋》注并引《韩诗章句》ET静,贞也S天下有奔女而可目之为贞者乎?(《毛诗后笺》)余冠英:这诗以男子的口吻写幽期密约的乐趣。(《诗经选》)陈子展:《静女》,无疑地是关于男女相悦之诗。(《诗三百解题》)国风•秦风•无衣编辑同义词无衣(《诗经•秦风》篇名)一般指国风•秦风•无衣《国风•秦风•无衣》,为先秦时代汉族民歌。作为《诗经》中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临的战歌。此诗赞颂了即将参加作战的将士,同仇敌代的战斗精神。秦哀公赋此诗,表示\n同意申包胥的请求,决定出兵救楚。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传统的源头。作品原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⑴。岂F1无衣?与子同泽⑷。岂F1无衣?与子同裳⑹。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屮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王于兴师巴修我戈矛,与子同仇⑶!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⑸!王于兴师,修我甲兵巴与子偕行⑻!⑴词句注释⑴袍:长袍,即今之斗篷。⑵王:指指秦君。⑶同仇:共同对敌。⑷泽:通睥睪J内衣,如今之汗衫。⑸作:起。⑹裳:下衣,此指战裙。(7)甲兵:铠甲与兵器。⑻行:往。⑵白话译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日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胃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⑵文学赏析在《诗经》大量的战争题材作品中,《无衣》一诗以其高亢的精神境界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受到人们的重视。《无衣》乃是秦哀公应楚臣申包胥之请,出兵救楚抗吴而作,是哀公征召秦民从军,士卒相约之歌。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映/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⑶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口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口,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仁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F1无衣S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严与子同裳厂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腋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J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冋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M(《礼记•乐记》)[2][4][5]名家点评《毛诗序》《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亚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陈奂《诗毛氏传疏》:丁匕亦刺康公诗也\n吴闿牛《诗义会通》:“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及。”陈继揆《读诗臆补》:“开口便有吞吐六国Z气,其笔锋凌厉,亦正如岳将军直捣黄龙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