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案 49页

  • 94.00 KB
  • 2022-08-08 发布

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案

  • 4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案Chap1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1节走进神奇一、教学要求展示大自然及生活中的各种神奇现象并提出相应的探究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物理世界的欲望及学习物理课程的兴趣。二、教学过程模块一:自我介绍介绍"陈"这个字的三种汉字输入法:①拼音输入法:chen;②五笔输入法:ba;③二笔输入法:cma讲解:为了更好地学好物理这门课程,希望同学们能学会使用电脑这个工具。模块二:走进神奇--前言一滴水与大海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地球在整个宇宙中也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颗星球,一个人在地球上无非也就是大海中的一滴水而已。宇宙是无限的,所以宇宙中充满神奇;人在宇宙中是如此渺小,人却有思想,人总是试图用他的思想去探索这些神奇。模块三:自然界中的神奇1、自然界中的神奇之一:浩瀚宇宙(展示图片)讲解: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太阳是银河系的一颗恒星,而银河系只不过是宇宙中的一滴水而已。关于宇宙的形成,科学上有这样一种假说,宇宙最初是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在某个特定时刻,发生了大爆炸,产生了时间和空间,从而才有了今天这个世界。\n提出问题:①地球存在生命,其它星球存在生命吗?如果其它星球存在生命,有朝一日我们能够和他们面对面坐下来喝咖啡吗?(当然啰,我们还不知道外星人喝不喝咖啡)②"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说法是真的吗?③太阳光到达地球需要8分20秒,意思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太阳其实是8分20秒之前的太阳。织女星的光到达地球需要26年,假设我们的视力足够好,我们看到织女星上的传说中的织女,其实这个织女已经是26年前的织女了。2、自然界中的神奇之二:夕阳西下(展示图片)讲解:大自然总在不经意中表现它的睿智,就如夕阳西下般的美丽及伤感。提出问题:当夕阳西下,天边为何常有红色的霞光?3、自然界中的神奇之三:电闪雷鸣(展示图片)讲解:据《泉州晚报》报导,今年4月21日下午4时左右,惠安县螺阳镇工农村苏先生一家亲历了这样一幕:一球形的闪电从他家窗户穿过,"精准"地击碎了家里的日光灯。据苏先生介绍,当时,他们4个人正在家中闲坐,突然眼前一亮,先是两条垂直并行的红线从窗户中穿进,随后一个圆形光圈以极快的速度旋向楼梯。只听得"啪啪"几声,好像有东西碎了。等苏先生4人缓过神上楼一看,发现楼梯转台、二楼卧室、厨房、卫生间的日光灯和灯座全都碎了。(利用多媒体进行原文演示)提出问题:天公"发怒"时,狂风暴雨常伴随电闪雷鸣,闪电与雷声是同时发生的,那么,我们是先看到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4、自然界中的神奇之四:火山爆发(展示图片)介绍:世界上著名的十次火山爆发。(利用多媒体讲解第4次)提出问题:火山为什么会爆发?现代的科技手段还无法阻止火山爆发,但人类何时能准确预测火山何时爆发,从而避免对人类更多的灾难?5、自然界中的神奇之五:大地震(展示图片)介绍:唐山大地震(利用多媒体)提出问题:地震是如何产生的?现代的科技手段还无法阻止地震发生,但人类何时能准确预测地震何时发生,从而避免对人类更多的灾难?6、自然界中的神奇之六:洪水(展示图片)介绍:98年中国百年不遇大洪灾。(利用多媒体)提出问题:洪水是如何形成的?如何更有效地避免洪水对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7、自然界中的神奇之七:巍巍雪山(展示图片)\n介绍:梅里雪山是一个圣洁的地方,是藏传佛教中的神山,在藏族人心目中有崇高的地位。梅里太子十二峰连成一片,主峰卡瓦格博耸入云霄,至今还是处女峰。(利用多媒体)提出问题:巍巍雪山,高耸入云,为何甚至一声喷嚏就可能导致雪崩?8、自然界中的神奇之八:龙卷风介绍:2004年8月16日上海龙卷风。(利用多媒体)提出问题:龙卷风是如何形成的?龙卷风的威力巨大,我们如何能准确预测龙卷风的来临,从而避免对人类更多的灾难?龙卷风的能量巨大,这些能量能够加以和平利用吗?模块四:生活中的神奇引言:大自然充满神奇,生活中同样也不乏神奇。1、生活中的神奇之一:倒饮料的诀窍(实验演示)提出问题:小孔难以倒出饮料,那么有哪些方法可将饮料倒出呢?问题解决:①大孔倒饮料;②双孔倒饮料。2、生活中的神奇之二:拉链的开启与闭合(实物展示)介绍:拉链只是一个小小的发明,但是整个世界都离不开它。它被美国《科学世界》杂志评选为20世纪的十大发明这一。提出问题:为何上下拉动,拉链便可闭合或开启?3、生活中的神奇之三:圆珠笔(实物展示)介绍:圆珠笔发明历史。(利用多媒体)提出问题:圆珠笔油是如何从笔管流到笔尖的?实验:用圆球笔倒着写字。4、生活中的神奇之四:跳高(展示跳高与撑竿跳高的一组图片)介绍:在刚刚结束的第28届雅典奥运会,瑞典选手霍尔姆斯以2米36的成绩获得奥运会男子跳高冠军。而美国选手马克以5米95获得男子撑竿跳高冠军。提出问题:为什么借助一根小小的撑竿,便能比跳高多跳一倍以上的高度?5、生活中的神奇之五:空气的力量(实验演示)实验:覆杯实验。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把杯中的水托住?模块五:学生提出有关大自然或生活中的疑问\n引导:对于宇宙,对于大自然,对于生活,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应该都有不止十万个为什么。现在,请提出心中的十万个为什么。(鼓励:提出问题常常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模块六:走进神奇--后记讲解:宇宙是奥妙的,大自然是神奇的,生活中同样处处存在神奇之处。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人具有思想。用你的思想,用你的心,去探索、去发现,你必将是一个幸福的人。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一定能够相互配合,共同把物理这门课程学好。三、附录1、课后作业:(1)20分钟能力试卷;(2)上网:中国教育曙光网(http://www.chinaschool.org/index.asp)/学生频道/百大发明2、教学媒介多媒体教室、拉竿天线、课件//饮料瓶、水、塞子(3个)//拉链//圆珠笔、硬纸板//玻璃杯、硬纸片、烧杯、水3、教后记  §1-2探索之路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  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3、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的、曲折并富有意义的。  【重点难点】了解探索之路  【课  时】1课时  【教  具】录像  【教  法】阅读、讲解、讨论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举些身边的物理现象  二.新课引入\n  物理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近代和现代,近代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是物理学的突破。从蒸汽机到电的产生,再到信息技术的出现,物理学的研究上出现重大的突破。人类对科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三.新课  1、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  看图1-14---图1-18及说明,了解古文明  我国古代文明:  我国四大发明中,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事物的状况,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中,第三种在航海上,从那里接着产生无数的变化,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能比这三种发明,对人类事业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2、物理学的进步之阶  看图1-19---图1-22及说明,了解四位科学家的贡献  从蒸汽机到核能发电:17-18世纪,由于工业生产的需要和力学、热学的发展,促进了蒸汽机的研制。蒸汽机的出现,导致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由手工业生产走向大规模机器生产,人类生活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到19世纪,由于法拉第、麦克斯韦等科学家在电与磁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人类产生了电能,并制造了各种电气设备,人类社会进入了应用电能的时代。21世纪,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日益深入,开始利用核能发电。  物理与高新技术:现代,随着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进一步认识,促进了信息技术、现代交通技术、电脑、纳米技术空间技术的发展。一个崭新的智能化、信息化的高新技术时代正在迎接着我们。    四.小结(略)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2.谈谈人类对自然探索的认识。  【板书设计】  §1-2探索之路  1、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n    2、物理学的进步之阶    【反  馈】  1.  2.    §1-3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教学目标】  1、了解物理知识的一些现代应用。  2、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3、了解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伟大情怀。  【重点难点】知道什么是物理学,知道科学探究的环节及方法  【课  时】1课时  【教  具】录像  【教  法】阅读、讲解、讨论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人类在认识自然中,积累了大量的知识,那么什么是物理学(Physics)呢?  二.新课引入  物理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近代和现代,近代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是物理学的突破。在探索之路上,有众多的科学巨人为后人留下了果实丰硕的园地、科学探究方法及不朽的科学精神。"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三.新课  1.知识园地-----硕果累累  很多的前进在探索神奇现象的过程,逐渐发现蕴藏其中的某些物理规律。随着对这些规律的深入探究,物理学的体系便 逐渐形成了。  那么什么是物理学呢?\n  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看图1-23-----图1-28  人类科学探究的硕果。  正是由于众多的科学家致力于不断的探究,我们的生活才越来越丰富起来。  2.科学探究-----其乐无穷  科学巨人不仅为我们留下了知识的宫殿,而且还创建了科学的探究方法。  贡献最大的应该是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伽利略。  看图1-29,了解"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讲"钟"的故事。  如何进行科学探究呢?  ●科学探究环节: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分析与论证  评估   交流与合作  在科学探究中,大家要学会问,学会猜,学会做,学会想,学会合作。  3、科学精神---永远高扬  科学家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还为后人留下了永远高扬的科学精神。  学生看图1-31-----图1-33阅读后讨论。  问:通过阅读,你们认为科学家们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诀窍在哪里?    四.小结(略)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什么是物理学?科学探究的环节是什么?谈谈对初中物理的想法。\n  【板书设计】  §1-3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1.知识园地-----硕果累累  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2.科学探究-----其乐无穷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分析与论证  评估   交流与合作  3、科学精神---永远高扬  【反  馈】  1.Chap2运动的世界  §2-1动与静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如词汇、诗歌、画、音乐)。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  3、知道如何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重点难点】  1、什么是机械运动?参照物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课  时】1课时  【教  具】电脑多媒体、玩具汽车  【教  法】启发、讲解、讨论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观看录像,大家可以提出什么结论呢?\n  物体的运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二.进行新课  1.运动的世界  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请看图2-1~图2-3  请举出一些你认为运动的例子。  (学生举例,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了解他们眼中的运动是什么)  2、运动的描述  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  (1)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  如:(学生举例)"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2)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  看图2-4  (3)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  请听我国非常著名的一首古筝曲("高山流水")。听一段后让学生谈有什么感受?是一首什么曲子。告诉学生我国在音乐方面有非常大的成就,有非常多的著名的民族乐曲。如中国十大名曲。  问:科学家是用什么来描述运动呢?(也就是物理学中如何描述运动呢?)  看课本上"交流与讨论"学生活动5分钟。  提问:小明为什么说花花跑得真快呢?  原来花花的位置发生的改变。  告诉学生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什么是运动和静止?  (1)我们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2)设疑提问讨论  a)李明背着书包向学校走去。李明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b)小王骑自行车上街。自行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小王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n  c)正在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汽车上的坐椅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分析  上面的三个场景中有不少的物体,我们看   书包对李明位置不变   小王对自行车位置不变静止   坐椅对汽车位置不变     物体物体     李明对学校位置改变  自行车对树木位置改变运动  汽车对电线杆位置改变     物体物体  (4)概括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motion)。  参照物:事先被选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静止: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rest)的。  (5)讨论分析  a、先讨论课本图2-3,提问学生回答  b、"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两名歌词中包含了什么科学道理呢?  c、以树木做参照物,你看到的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  D、太阳从东方升起,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    2.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学生阅读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n  (1)什么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课本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2)参照物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总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原则:任意性;根据需要和方便。    三.课堂练习  投影  四.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我们还应注意运动和静止相对性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2.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2-1动与静  1.运动的世界  2、运动的描述  ⑴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motion)。  ⑵参照物:事先被选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⑶静止: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rest)的。  ⑷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原则:任意性;根据需要和方便。  【反  馈】  1.  2.  \n  §2-2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  【教学目标】  1.知道测量的意义、单位、及其作用  2.知道国际单位制以及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单位"米"  3.会进行千米、分米、厘米、毫米、纳米等单位之间的换算  【重点难点】长度的单位、测量长度的工具  【课  时】1课时  【教  具】学生自备透明刻度尺、示教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  【教  法】启发、讲解、实验、讨论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什么是参照物?在物理学中如何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    二.新课引入  我们打一生下来就开始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了,在大家还不懂事的时候,你们的父母就教大家认东西了,数数等。事实上大家已经对周围的事物在进行比较了。而测量就是一种比较,人类最早的测量就是数数,当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测量不能只停留在数数上。  下面看:  1、观察两只铅笔。问:大家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长短不一样。长短比较  2、拿两杯水让大家观察。问:大家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一杯水多,一杯水少。多少比较  3、问:大清早和中午比较感觉上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大清早凉,中午热。这是冷热比较  4、运动会上,我们说谁跑得快,也是一种比较。  在以上的这些比较中有一种基本的比较,就是长度的比较。  三.新课讲授  1.测量的意义:\n  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得出的结论可靠吗?  学生:不可靠  为了提高判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就必须借助仪器来进行测量。  (板书)1.测量(measurement)的意义:提高判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测量单位:  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经常在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探究物体的运动规律也需要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要科学地进行测量,就需要有一个公认的测量标准------单位(unit)。    长度的单位:  在众多的测量中,最基本的测量,就是长度的测量,要测量长度,首先要给长度定一个标准量,而长期以来,民办各国沿用的长度单位不相同,如我中用尺(大的有丈)、英尺(小的有英寸,现在我们所说的电视机大小习惯用的是英寸)、米等。为了利于国际间的文化、科技方面的交流,国际上规定了一套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InternationSystemofUnits),简称SI,是国际计量大会于1960年通过的。我国在1984年采用。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etre),符号为m。  出示米尺,让学生认识1米到底有多长。并介绍1米是如何规定的。  长度的单位除基本单位米之外,还有比米大的和比米小的其它单位: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换算关系:  1km=1000m(=103m)  1dm=0.1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n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头发的直径约0.04mm,合40000nm)  学生熟悉2、3分钟。一道题中,注意写单位时要么全用汉字要么全用符号,不允许出现汉字符号混用的现象。  如:1千米=1000m或1km=1000米    练习1:看书上的想一想,提问学生,填空  练习2:(投影)  7.8dm=______m=_______mm  60μm=______mm=_________m  0.05km=______m=________cm  练习3:(投影)  给下列空格中填上合适的单位:  某同学身高1.50_____,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约为75_____,窗户玻璃的厚度约为2.5_______,一节一号干电池的长度大约是6______。  4、长度测量工具:  要对长度进行需要测量的工具,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scale),  出示各种示教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等,让学生认识了解。  拿到一把刻度尺后,首先要干一个工作:仔细观察刻度尺,找出它的零刻度线,再看看它的分度值是多大?测量范围是多少?  学生观察自己手上的刻度尺,找三位同学分别说明他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分度值及测量范围。  不只是刻度尺,任何一种测量工具拿到之后,首先就是要观察零刻度线、分度值及测量范围。  知道了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呢?请大家下去自己阅读。  四.小结\n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要提高判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就必须借助仪器来进行测量,任何测量都需要单位,长度的单位有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其中米是基本单位,注意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还知道了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拿到一把刻度尺首先要观察零刻度线、分度值及测量范围。  五.布置作业:1.阅读课文2.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2-2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测量(measurement)的意义:提高判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测量需要单位  3.长度的单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换算关系:  4.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反  馈】  1.  2.§2-2长度和时间的测量(2)  【教学目标】  1.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2.会正确使用表测时间  3.能读懂说明书,并能参照说明书进行简单的操作。  【重点难点】会正确使用刻度尺、量筒和量杯  【课  时】1课时  【教  具】刻度尺、表  【教  法】讲解、实验、讨论  【课  型】实验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长度有哪些单位?基本单位是什么?学生回答  2、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什么?学生回答\n  二.新课引入  我们要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就需要清楚如何进行测量是正确的。  三.新课讲授  1.正确使用刻度尺  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让学生回答,后再对照课本21页说明作进一步认识。  看课本图2-15---图2-17回答问题,学生回答    2.学生活动1:用刻度尺测长度  先观察刻度尺,并记录分度值及测量范围。  让学生利用实验室提供的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大约6分钟时间,教师巡回指导。123平均值长度l/cm宽度b/cm  测量结束后比较测量结果,并提问:为什么我们不少的测量结果不相同呢?下去好好讨论。  3、学生活动2:长度的估测  估测教室的长度和宽度:\n  4.学生活动3:时间的测量  参看课本23页活动3说明进行测量。  进行实验,用量筒(或量杯)和水测出小瓶的容积。实验大约8-10分钟。    实验结束后,总结实验情况,告诉学生实验时一定要认真,要像科学家探索自然规律那样认真实验,养成良好的探索精神。  四.小结  通过本节实验课,大家动手进行了一些测量,对我们物理实验有了体会,测量时一定要按测量工具的使用要求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在实验当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大家要会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要认真观察。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2.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2-2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正确使用刻度尺  2.实验:测量物体的长度  3.实验:时间的测量  【反  馈】  1.  2.§2-3快与慢  【教学目标】  1.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几种方法。  2.理解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速度的单位。  【重点难点】理解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速度的单位  【课  时】1课时  【教  具】玩具坦克、气垫导轨及滑块、斜面小车、尺、钟表  【教  法】启发、讲解、演示实验、讨论  【课  型】新授课\n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观看录像,问:大家看哪个动物跑得快呢?学会回答  要知道哪个动物跑得快,我们必须要比较,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本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  1、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学校的运动会上,田径赛跑正在进行,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让两学生分角色来作判断。  (1)假如你是观众,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  引导并启发学生回答:看谁跑在最前面。  (2)假如你是裁判,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  引导并启发学生回答:看谁先到达终点。  教师总结:上面的从两个不同角度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都是正确的,只是比较的方法不一样,第一种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第二种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  1)比较方法:(1)相同时间比路程。(2)相同路程比时间  两种方法,在物理学中我们采用观众的方法,即用"相同时间比路程"。同时引入一个物理量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velocity)。  2)速度  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即:速度=如果用符号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则上面的公式可写成  计算公式:  单位:米/秒(m/s)、千米/时(km/h)  知道了公式,我们还需要知道速度的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和时间的单位合成的。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时间单位用秒,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这是速度的主单位。在交通中还有一个单位"千米/时"  读法:如汽车1秒内通过10米的路程,记作"10\nm/s"读作10米每秒。  提问:反过来,如果知道一物体的速度是500m/s,它的意思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这个物体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500米。  算算看:1m/s的速度与1km/h的速度比较哪个大  1m/s=km/h=3.2km/h  因为3.2km/h>1km/h,所以1m/s>1km/h  提问:如果各个速度的单位不同时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回答:换算为同样的单位比较。  三.例题  1、看课本25页书上的例题  2、1992年,第25届奥运会上,我国选手杨文意以24.79s的成绩,夺得50m自由泳金牌,并打破了她本人所保持的世界纪录。她游泳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通过本题,我们要知道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过程及要求  已知:s=50m,t=24.79s。  求:v=?  解:根据题意,    答:她游泳的平均速度约是2.02m/s。  注意解物理计算题的四项:已知,求,解,答。    机械运动:直线运动、曲线运动  3、直线运动  下面看两个实验演示"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1)玩具坦克的运动和铝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2)滑块在气垫导轨中的运动  通过观察大家知道了什么?  引导并启发学生回答:(1)坦克与滑块运动的快慢不变;(2)铝制小车运动快慢改变  看课本图2-25,计算小汽车在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n  比较速度大小,可得出什么结论呢?  引导学生回答:速度大小相等。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特点: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  生活中你见到有什么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学生回答:  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特点:速度大小经常变化。  用平均速度来表示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  看图2-26,探究天鹅在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    四.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并了解了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要求,知道了有关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2.练习与评测P21-22【板书设计】  §2-2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一、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比较方法:(1)相同时间比路程。(2)相同路程比时间  2.速度:  二、速度:  1.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2.计算公式:  3.单位:米/秒(m/s)、千米/时(km/h)  4.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三、例  四、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n  【反  馈】  1.  2.    §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  1、采用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的方法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能通过实验测量数据,并正确记录数据。  3、懂得个人观点、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  【重  点】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知道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  【难  点】会用尺和表测平均速度  【课  时】1课时  【教  具】停表、卷尺  【教  法】讲解、讨论、实验  【课  型】科学探究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什么是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各有什么特点?  二.进行新课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特点: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  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并不相等的直线运动  特点:速度大小经常变化。  用平均速度来表示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  本节课我们来探究一下100米跑中速度的变化情况。  实验:测平均速度  准备阶段:\n  (1)在室外测出40m的路程,每隔10m作一记号  (2)选出4位记时员分别练习秒表的使用。  (3)选出男女运动员各一名。  实施阶段:  (1)选出4位记时员分别站在10、20、30、40m处  (2)男女运动员分别跑完40m路程。  (3)4位记时员记录男女运动员各通过10m、20m、30m、40m处的时间,并填写在下表中:性别10m20m30m40m男女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计算平均速度,填写在下表中:V1(10m内)V2\n(20m内)V3(30m内)V4(40m内)男女  结论:    三.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1、2、3  四.小结(略)  五.布置作业:  1.写出探究报告,并分析得出结果。  【板书设计】  §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反  馈】  1.  2.  Chap3声的世界§3-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流程\n激趣导入→实验探究一→教师演示一→实验探究二→教师演示二→知识小结↓↓↓↓↓观看幻灯教师指导进行深化学生实验学生互助完成深化学生实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②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③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真空不能传声。2、探究能力目标:尝试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3、情感价值目标:通过师生双边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在学生活动中不断强化与同学(他人)的协作意识,通过录像片断,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方法】启发式科学探究法。【教学过程】一、从生活走向物理,导入新课  观看三幅幻灯片,第一次从图像中获知自然界"高山流水",科学上"火箭发射",生活中"小提琴独奏"的情形;第二次从相应的声音中获知上述情形。从而导入声音可以让我们获知信息,并进一步提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二、开展科学探究,实施新课教学1、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n师:在我们的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它们可以让我们获取相关的信息,那么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用一张纸、一根橡皮筋,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随堂实验一:仪器:一张16K的测验纸、一条橡皮筋。组织形式:每二位同学一组。(说明: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生活中的经验,可以提出多种多样的方法,在这里因为提供了橡皮筋,有学生就把橡皮筋拉成弓弦状去弹纸张使其发声,这也是一种方法。由此可见,在课堂上,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的思维也会有所限制,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更多的向学生开放实验条件,培养其思维能力。)实验后思考:上述实验中,纸张在不同发声方式中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说明:在这边,只要引导学生,发现其共同点--纸张发声时在"动"就可以了,不必深究。)教师演示一:仪器:钹、音叉(及共鸣箱)、铁架台、乒乓球(细线)、一杯水。a)演示钹发声时在振动:让钹发声,然后让一些学生触摸钹的边缘,体会其振动。b)演示音叉发声时在振动:①把乒乓球系在细线上,并让其悬挂在铁架台上,调整好适当的高度,先让不发声的音叉去靠近乒乓球,再让发声的音叉用同样的方式去靠近乒乓球,比较二次实验可发现,发声的音叉可弹开乒乓球。②让发声的音叉靠近水面激起水花。c)学生观看视频、动画:①发声的吉它的弦在振动;②蛙鸣时青蛙的肚皮在振动;③飞行中的蚊子靠翅膀的振动发声。d)学生体验,感受人讲话时声带在振动:用食指轻轻按住喉咙处,一起读一读下面的一副对联话: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得出结论:发声的物体在振动。(说明:通过众多的实例及感受,从而得出发声体在振动的结论,学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在这些实验中,采用了一种很普遍的分析方法--比较法,实验条件的对比,实验结果的对比,都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得出规律,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真加以体会。)\n(关于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实验说明:因为处处可见发声体,所以要观察到发声的物体在振动的实例是容易找到的。这里主要设计了:①发声的钹在振动,因为这种乐器本地的学生经常看到,由它入手比用手触摸音叉更具说服力,也有亲切感,其振动使手发麻的感觉也较音叉强;②振动的音叉弹开乒乓球的实验,是课本中的实验,也是个很精彩的实验,在本实验中,用黄色乒乓球代替课本中的轻质泡沫小球可以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而且乒乓球被弹开后还会像用球拍打球一样连续跳动,产生了一定的趣味性;③振动的音叉弹开水花的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也有力的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而且现场的学生可以较为清晰的看到水花溅出的现象。)(实验创新设计:本课还可以把实验如此改进,让音叉发声,拿一张扑克牌或其他较硬的纸片,轻轻的用二个手指压住扑克牌的一端的中部,让另一端轻轻的靠向音叉--可观察到扑克牌的明显跳动;当有学生质疑是手在抖动时,可以让他自己上台一试......上课时,发现这个实验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如果学校有条件不如六七个人分组体验一下,这样还能听到扑克牌跳动的声音,和扑克牌与音叉摩擦的声音。)2、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师: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那么它又是如何使我们听到的?生: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朵,使我们听到声音。师:对,我们是靠耳朵听到声音的,下面我们先来看看耳朵的简单构造。教师出示幻灯并讲解耳朵听声的简单过程:发声体→介质→耳朵。师:通过上图,我们知道了听到声音的条件,其实发声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传到耳朵中引起鼓膜的振动,最终引起听觉。让么老师刚刚说的介质,其实是指可以传播声音的物质,下面我们就用实验的方式来探究一下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及其传播情况。\n教师演示二:用一个自制的二端开口的长方形空木盒(约1米长,开口面积约100cm2),其二端用透名塑料纸密封住,先让学生观察盒内情况,发现什么也没有,引导学生认识二塑料纸膜之间只有空气了,然后把一个轻质的泡沫小球用细线悬挂在铁架台上,并让它轻触其中的一个塑料纸中部,用小锤在另一塑料膜中敲击,发出声音,并看到另一端的泡沫小球被弹开。在这里可以对比一下,如果在小锤敲击在盒体上时,泡沫小球的反映情况,从而进一步证明,空气是可以传声的。随堂实验二:轻趴在桌上,让一只耳朵紧贴在桌面上,一只手捂住另一只耳朵,一只手用笔杆轻敲桌面,试试看,你听到了声音了吗?随堂实验三:仪器:一个空矿泉水瓶、一条棉线(1米左右)。组织形式:2人1组。实验方法:①先将细绳的中部绕在矿泉水瓶瓶口处,并用瓶盖将绳子拧紧。②一位同学用笔杆轻敲几下矿泉水瓶,另一位同学端坐一边用食指堵住双耳,仔细听,看能不能听到声音?③端坐着的同学把细绳二端在食指上绕几圈,然后用食指堵住双耳,另一位同学拿住矿泉水瓶,拉紧细线,用与第二步相同的力度轻敲矿泉水瓶,感受一下,这时听到声音了吗?教师演示三:①让学生观看往水里扔石块的视频短片,激起的水波并听到石块落水后,从水中传出的响声。②把一个发声的音乐盒用油纸包装好,加上适当的配重恰好悬浮于透明长水槽中,发现仍然能听到其声音。③例举生活中在水中能听到水外声音的各种实例,说明水能传声。(说明:通过以上的实验及例子有利的说明了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那么声音如果没有介质它能不能传播哩?提出这个问题后,让学生思考,然后教师演示真空中的传声情况的实验。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展示课前学生自己完成的土电话,并表扬做得较好的同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n教师演示四:把一个经改装后的小扬声器(已经接好放音装置)放入一个圆形透明塑料糟中,在扬声器的纸盆上放数颗五子棋棋子,然后把它们放入真空罩内,打开音乐,让扬声器发声,可观察到棋子伴随音乐而跳动。用抽气机抽给罩内抽气,可感觉声音在减小,抽到一定的程度,停止抽气,关闭抽气盘上的阀门,并关闭抽气机,静听一会儿,可听到微小的音乐声,并看到里面的棋子一直在跳动,然后打开抽气盘上的阀门,让空气进入真空罩内,可明显的感觉到音乐声逐渐变大。(说明:本实验,因为抽气机的声响可能会掩盖音乐声所以,采取了抽气前后声音对比的方式,来总结结论,并且因为无法达到完全意义上的真空,所以用对比方式,辅以逻辑推理,更具科学性。)(创新实验构想:取一个音量较大的手机,悬挂于真空罩内,用抽气机给罩内抽气后,关闭抽气盘阀门,用另一手机给罩内手机发信号,看到指示灯亮却几乎听不到声音,然后打开抽气盘阀门,又能听到手机声音,借以说明真空中不能传声,但无线电波和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3、关于声速的教学空气340水1500松木3320花岗岩3800玻璃5000钢铁5200让学生看幻灯上显示的几组常温下不同物质的声速数据,讨论并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单位:m/s引导学生获取下面的知识点: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空气中的声速较小;固体液体的声速较大。4、关于回声的教学让学生观看"回音壁"视频实录,体会回声的趣味性。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回声现象,教师补充并说明,回声产生的条件。\n(说明:关于声速及回声的教学,限于教材的要求和时间的条件,在本节课中不作重点,只是让学生有个了解。可以在课后,及下一节课中继续研究。在观看视频时可适当提及中国古代的一些成就,引起民族的自豪感,并对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三、从物理走进社会,介绍声波治病的实例。用高压放电的电火花产生一个冲击声波,再用椭球形凹面镜使声波经反射后集中胆结石上,就能使结石粉碎。四、课堂小结(板书),结束教学。五、作业布置、拓展探究。让学生在课后的时候,继续换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土电话,以此来研究不同材料的的传声情况,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此中体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让学生去查阅有关书籍,了解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反馈】  1.  2.    §3-2(上)乐音和噪声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重、难点:(重)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器材:电脑、音叉。教材分析: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看就     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     要的纠正即可。其他时间可以讨论上节课的练习。教学过程:\n一、前提测评: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3、声音在、体中比体中传播的快。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为什么我们可以区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1、音调:声音的高低试验:研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课本如图示结果: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结论:(1)、频率:物体一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越高,       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2)、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学生阅读课本图示2、响度:声音的强弱试验:研究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课本如图示结果: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结论:(1)、响度与振幅有关(2)、用dB表示声音的强度,学生阅读材料:       了解一些环境的响度。3、音色:声音的一个特征音色表示什么?三、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四、反馈:1.2.§3-2(下)噪声的危害和控制\n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2、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三、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闹钟、纸盒四、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五、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1、噪声的来源*学生活动(1)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2)分组讨论: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噪声?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学生活动(1)阅读课文,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2)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3)认真阅读P26的噪声分类表。\n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3、控制噪声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学生活动(1)观察书本P26图1.4-4,指出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实施的;(2)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3)观看录像。加深对噪声的了解课堂小结: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怎样防治噪声?布置作业: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反馈:1.2.§3-3超声与次声教学目标1、从搜集的信息中了解超声的特点,了解超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2、从搜集的信息中了解次声的一般特点和危害性。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超声和次声的概念,知道超声的应用。难点:声呐定位问题。\n教学准备:教师:音像资料,图片或光盘,电脑及多媒体的设备。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导入新课通过教材中蝙蝠的故事引入新课。从自然现象引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新课一、超声与次声学生阅读p43第一段,回答什么是超声、次声。二、超声的应用1、引入竞赛方式,探究超声的应用。宣布竞赛的规则和赛题。教师注重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2、宣布竞赛成绩,归纳声利用的实例,指导学生进行分类。待学生分类完,然后启发学生问:以上分类是不是唯一的?还有没有更科学的分类?3、关于声呐,教师应引导学生重点探究定位的原理。三、次声的危害1、让学生阅读教材P44-45中有关"次声"一栏中的内容,回答次声的危害性。2、师生共同进行评估。四、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发声频率。人和动物的听觉范围。五、巩固和小结回顾本节所学知识及学习本节知识的方法。  在欢乐、优美的《蓝色多瑙河》的交响乐中下课。  六、布置作业  阅读教材P43第一段举手回答:超声和次声的概念。\n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积极参与,举手回答。其他学生可进行评估。        按照声音在日常生活、工业、农业、医疗、军事等方面进行分类。        学生讨论声呐定位原理:S=vt/2      学生阅读教材中《次声》一段,举手回答。          看教材P45《信息窗》回答一些人和动物的发声频率及听觉范围。      由学生总结本节所学内容。\n  学生初次进行分类,教师需加强指导。        学生掌握声呐定位的原理。开拓学生的知识面。七、板书设计第三节超声和次声一、超声和次声超声:高于20000Hz的声。次声:低于20Hz的声。二、超声的应用1、生活方面2、医疗方面3、工业方面\n4、农业方面5、军事方面三、次声的危害反馈:1.2.Chap4多彩的光§4.1节光的传播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和方法*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宇宙的信息。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重、难点:1、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2、分析解释有关现象。教学器材:   激光源、玻璃杯、水、烟雾、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n     无......前面无相关内容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         入我们的眼睛。例如:阳光、日光灯、电视等。       ②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进行新课: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例如:........................学生举例       上面的光源能分成几种类型?       (1)、自然光源(2)、人造光源2、探究:光的传播         演示试验①:图片......阳光穿过树林         演示试验②:激光在水中穿过         演示试验③:激光在烟雾中穿过         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应用:影、排队、射击、日食、月食......         (可以让学生先讨论,部分现象要解释)3、光的速度:         讨论:光有没有速度?         (有,非常大)         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c=3×108m/s,是宇宙中     最快的速度。     利用对比说明:34页图示     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小4、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世界         问答:(1)我们为什么看到了古老的世界?         (2)什么是光年?它是什么物理量?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教辅中的本节内容。\n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1、完成物理教辅内容。2、课本后练习。反馈:     1.本节课在怎样显示光路、光的传播上采用了探究式的学习   方法,课堂反应比较好,以后应加强这方面的探究。    2.在需要较多时间的课时上,不要只顾进度,要避免出现学    生的滞后情况。§4.2节(上)光的反射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知道光路可逆。*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2、过程和方法*通过试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体验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探索光的反射规律。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索光的反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密切联系实际,提高应用能力。重、难点:3、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4、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教学器材:   激光源、平面镜、纸、角度测量器教学课时:1课时\n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传播的。2、闪电与雷声虽然同时产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     听到雷声,这说明了什么?3、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需要8min的时间,那么太阳到     地球的距离是多少?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         入我们的眼睛。例如:蜡烛、日光灯、电视等。       ②学生探讨: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       可以看的见?进行新课:1、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反射光。       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也可以看见,是因为这     些物体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举例说明:不同表面,光的反射情况不同,那么,光     的反射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光的反射是不是任意的呢?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器材:有什么器材?如何使用?         方法、步骤:如何做?(可以参考课本步骤......P39)         结果:填入下表         角i角r第一次\n第二次第三次         结论如下:3、光的反射规律:3、光的反射规律:ir         镜面、入射光线、反射光线:         法线:垂直镜面的直线(虚线?实线?)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演示试验:光路可逆,得到结论如下: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练习:物理套餐P30作图题4、试验:两种反射,得到定义如下        (1)、漫反射:表面凹凸不平的反射(反射光线朝各个方向)        (2)、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        (平行光线射入,光线平行射出)        探讨: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上面的反射规律?\n(学生讨论后,作图证明)                    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5、光的反射的应用:学生举例(注意黑板反光问题)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3、完成课本练习。4、写出光的反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00字以上)反馈:   在探究活动中,应给出较具体的指导,避免学生的盲目性。   前、后的练习要补充。    §4.2节(下)平面镜成像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2、过程和方法*经历"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学习对试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观察试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n*在探究"平面镜成像"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重、难点:5、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6、平面镜成像原理。教学器材:   蜡烛、平面镜、纸、玻璃、球面镜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光是沿传播的。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3、作图            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①试验:平面镜可以成像,为什么?       ②学生探讨: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③讨论:把镜后面的水银去掉,还能成像吗?进行新课:1、学生试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器材:蜡烛、纸、玻璃、尺     步骤:①试验装置如何?步骤如何?     ②要策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     ③能得出什么结论?     分析、讨论、归纳结论: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S\n         现象:水面成像......(可详细讲解)3、平面镜成像原理:(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讨论:水银面起什么作用?窗户上的玻璃能否成像?如何成像?4、球面镜:        (1)、凸面镜:可以使光线发散,可以开阔视野,常用作观后镜。成什么像?        (2)、凹面镜:可以使光线会聚,常用作太阳灶、汽车灯......成什么像?        学生讨论:球面镜的应用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教辅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5、完成物理教辅本节内容。6、完成课本后习题。7、写出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00字以上)反馈:1、要补充必要的知识点:如距离、虚实、原理等。2、补充一定的数学知识。§4.3光的折射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n*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重、难点:7、掌握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8、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教学器材:   激光源、透镜、水、纸、角度测量器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传播的。2、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另一种介质,就会在介质表     面发生,其反射角入射角。3、作出反射光线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现象:筷子折了、图像通过玻璃后变形了?是          什么原因?②光的直线传播......均匀介质,如果介质不均匀,          光的传播不是直线吗?同学们猜一猜进行新课:1、试验:空气\n界面水(先让学生猜想:光线会往哪边折?)结果:2、光的折射规律: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          线向法线偏折。(2)试验:结果: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3)、试验:光垂直界面射入时,传播方向不改变。4、有关现象:        (1)、水中的物体上升:做图说明        (包括水变"浅"、筷子"折"等......)                (2)、海市唇楼:做图说明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8、完成课本练习。9、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实例(200字以上)反馈:折射的三种情况要清晰,最好能做图。\n折射现象的解释:教师应先示范§4.4光的色散一、教学目标:1.通过色散实验,知道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用实验让学生体验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是不同的。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资料收集和分析、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激发课外探索知识的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3.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自然与生活的美,从而产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情感。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为光的色散及色光的混合。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和联系生活实际,并使学生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自然现象的基本方法。做好本节的实验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三、课前准备:  教师:自制课件、三棱镜、红绿蓝色透明纸、光盘  学生:自制水三棱镜、调色盘、毛笔、自制彩色陀螺、手电筒四、教学设计观看CAI课件。合作探究。§4.5凸透镜成像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过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n*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试验。重、难点:9、试验的过程。10、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器材:   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3、光心有什么特点?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凸透镜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学生猜想......(引导"可能与距离有关)1、演示试验:如图示FF有关概念: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焦距:用f表示2倍焦距:用2f表示注意事项: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n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1)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2)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3)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4)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对照电脑模拟) 物距像距倒、正大、小虚、实u>2f u=2f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