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18 KB
  • 2022-08-08 发布

2021年【教案】初中音乐《玫瑰三愿》教案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玫瑰三愿》教学目标:学唱歌曲,感受歌词中包蕴的含义教学难点:|精.|品.|可.|编.|辑.|学.|习.|资.|料.*|*|*|*||欢.|迎.|下.|载.懂得歌曲中抒发的情感教学道具:Ppt,录音机教学过程:一.创作背景音乐为表达情感的需要、音乐作品中除了风格各异的旋律和与之呼应的歌词之外、每一首音乐作品更给予了作曲家创作的心境和寓意在内;除此之外、一部音乐甚至也会反映当时整个社会的时代特点;黄自诞生于书香门第、其父亲为当时的参议员、母亲为当地女校的创办人;父母都为文化造诣和品德修养极高的人、在如此的家庭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黄自、从小便受到良好的训练、除了对音乐表现出超于常人的宠爱外、在父母耳濡目染的熏陶和自身爱好的促使下、黄自仍其对中国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爱好深厚、特别对古诗词的讨论颇有造诣;1916年、16岁的黄自进入清华学校学习、这为他接触西方音乐的开头、之后他又留学美国学习作曲、为当时贫瘠的中国作曲讨论带回了西方系统的作曲理论和技法、成为当时中国作曲界开天辟地的领军人物;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加之西方浪漫气息感染、使得黄自的艺术歌曲既有名贵高雅的气质、又不失民族内涵和情韵;《玫瑰三愿》运用拟人的手法、以诗歌为词、借助欧洲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通过景物的伤怀与失落来表现人们对幸福生活和对美好将来的希望;表达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特点;音乐美学的讨论方法社会学的讨论方法仍告知我们、作为人类精神产物的艺术创作、音乐艺术无论其发生、传播及其功能与目的的最终实现、无不受社会制约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生活;因此、音乐除了为作曲家内心的反映之外它仍为时代的产物;一部作品的讨论我们必需要将其至于当时的整个社会和时代背景中;《玫瑰三愿》创作于1932年淞沪之战停战后、国立音专的文学老师龙七在看到校内内玫瑰凋谢、触景生情而作的词、随后由黄自作曲;反映当时多数学问分子的内心——对国破家亡的忧愤之心;第1页,共3页\n二.音乐上的美学特点1.曲式结构与和声配置上的美感;《玫瑰三愿》为一首结构精致的单二部曲式结构;前部〔1-9小节〕为轻柔的诉说、后部〔10-24小节〕就为诚恳的热忱;结尾处又旋律模进和重复进展的手法将歌曲心情推至最高潮、|精.|品.|可.|编.|辑.|学.|习.|资.|料.*|*|*|*||欢.|迎.|下.|载.而后旋律又突转为低音区、给人以震动和失落之感觉;前后两部形成明显的风格对比既彰显出黄自对曲式支配的别具匠心、又隐含着中国传统思想“起承转合”的构思方向;虽为中国作品、但却属于西方大小调体系;奇妙的取东西方之精华、揉为自身之所用、堪称“中西合璧”之完善表达;作品第一段用旋律下行音阶表现出叹息的失落、且黄悠闲这段运用了大量的七和弦、使选旋律布满了离调的颜色、但和声仍旧遵循着严谨的西方曲式规律;前六句Ⅳ7——Ⅱ7——Ⅰ7——Ⅳ——Ⅰ——Ⅴ的和声走向与引子基本一样、迷离的颜色贯穿其中、给人一种观赏玫瑰花千娇百媚之美的感觉;导七和弦为背景引出的其次句、使得特殊的减七和弦将人们感叹花之纠结跳动的怜惜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一乐段的第三小节、典型Ⅰ——Ⅳ——Ⅴ——Ⅰ和弦的运用加之声部收拢级进、更为将心情推动高潮、为下一段的兴奋急迫的心情做铺垫;其次段急迫的心情、旋律转至#c小调;“一愿”〔Ⅵ——Ⅱ〕“二愿”为〔Ⅴ——Ⅰ);“三愿”(Ⅴ7/Ⅵ——Ⅵ)都采纳“属”到“主”的和声走向;而“三愿”的音区和力度都为迂回而上;简洁的和声加之激情的音乐心情、表达出“协和之美;歌曲最终以一句“好叫我留住芳华〔V13——Ⅰ)”似一声长叹终止全曲、意味深长、引人无限遐想;2.作为艺术歌曲的美学特点20世纪初“艺术歌曲”以其高雅气质,丰富内涵和个性化的表现,由西方传入中国,并深受当时学问分子和音乐爱好者的宠爱;“艺术歌曲”为声乐和诗歌相结合的体裁,将歌词与声乐,伴奏完善的结合,融合词与乐的艺术共性,给人以“诗意”的感觉;《玫瑰三愿》就为一首极富“浪漫主义”气息的中国艺术歌曲的代表作品;融合中西方音乐文化之经典,西方的作曲为表,传统民族为里,表里合一,相互渗透;不仅语言表达完整,音乐结构奇妙,对伴奏的特意处理更为彰显钢琴的情形铺设;歌曲表现比一般歌曲细腻而有韵味,情感上更为复杂,含蓄;3.旋律及演唱处理上的美感唱论《乐府传声——曲情》中曰:“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为尤重;盖\n第2页,共3页\n声者众曲之所尽同,而情者一曲之所独异”;因此,同样的歌曲,对其内涵和情感的把握就成为歌曲表现的“灵魂”;对于歌曲的处理,肯定要做到认真讨论,斟字酌句;歌曲情感的处理要与歌词与旋律相匹配;歌曲第一段为由两句歌词相同,旋律不同的乐句组成;奇妙的在旋律中加入几个八分休止符,好像叹息;将玫瑰花的细腻心思,多愁善感表现的淋漓尽致;歌曲其次段为由“三愿”组成的;一愿“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二愿“我愿那爱|精.|品.|可.|编.|辑.|学.|习.|资.|料.*|*|*|*||欢.|迎.|下.|载.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三愿“我愿那红颜常好不凋落;”三句mf-p-f的力度和音区迂回而上,给人呈现一种了从刚开头的小悲伤到柔肠百转,字字无奈,再到最终的急迫悲怆,情达极点;三.词曲的完善结合作为艺术歌曲,对唱词的挑选尤为重要;这首歌曲的歌词不仅感情丰富,内涵深邃,感情细腻,而且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善结合;且其与旋律的协作可谓“巧夺天工”,真正的做到了音中有诗,诗中有画,诗情画意浑然一体,完善结合;音乐与诗歌的协作更深化了歌词本身的意境;动态的音乐更衬托出歌词的静态之美;更好的呈现了歌词,诠释了歌词的内涵,加深了人们对于歌曲的懂得和感悟;丰富了诗的审美内涵;将玫瑰花不愿凋落的凄美无奈之意境很好的呈现;歌曲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景物的伤感和失落表现出人们希望幸福生活的态度和,对明天的美好憧憬,此歌词不仅写景,更写情,注意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和刻画,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厚的诗情画意;对此,钱仁康教授曾经赞誉到:“《玫瑰三愿》直抒胸臆,不事渲染,为一幅素笔勾画的白描;”此外,歌词本身仍具有了极强的旋律性和唱歌性;歌词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加之符合其韵律的旋律,更使歌词布满了抒情和律动性;从而使玫瑰花的不甘凋落的形象跃然纸上,侧面的表达了当时的学问分子和爱国同胞不愿看到祖国山河凋谢的惨淡景象,立志要为祖国复兴尽一己之力;黄自的这首艺术歌曲《玫瑰三愿》旋律流畅,形式简洁,形象又生动鲜明,不仅给人带来音乐上的享受更带来心灵上的震动;歌曲中将传统民间音乐与西洋作曲技法奇妙的结合起来,为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注入了新奇的血液,为以后中国歌曲的创作带来了新思维,开创了一片新天地;这首作品既具有古诗词的吟诵风格,又具有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篇幅虽小,但精致高雅;表达了诗词与音乐的完善结合,旋律运用独具匠心,浪漫主义颜色极力彰显和真为反映时代生活等等多个特点,在各个方面都带给人以享受的美感;\n第3页,共3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