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文黄河颂教案 15页

  • 34.00 KB
  • 2022-08-09 发布

初中课文黄河颂教案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初中课文黄河颂教案篇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黄河颂》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黄河颂【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能力,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②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2.情感目标:①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②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3.能力目标:①运用质疑、感悟、联想和探究的学法。②通过拓展学习建立对黄河的整体认识。【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诗境\n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啊!长城是静脉,黄河是动脉。黄河,伟大的母亲河!自先祖以来炎黄子孙就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黄河以其粗犷、勇敢、坚强的风骨,纯朴、踏实、热情而真挚的风度,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提起黄河谁不为之动容?今天我们要体会吟诵的就是一篇赞颂黄河英雄气概的诗歌——《黄河颂》。(板书课题)(二)说黄河,激发诗情话说黄河:现在,请同学们尽展才华,说一说你对黄河知多少。大家的发言,让老师再一次感受到黄河的雄壮、博大而深厚的文化底蕴。(三)颂黄河,读懂诗意1.背景介绍。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疯狂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残杀着我们的同胞!我们中国人的鲜血洒在黄土地上,血流成河,哀鸿遍野??这时候,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1939年,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到了黄河岸边,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本文即是第二章。2.范读课文。\n首先听老师读,同学们将你听到的语气旁批到书上。听完后,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节,说一说应怎样读。(师配乐范读,生作批注)3。自由朗读。自由朗读,酝酿情感,体验情感。(四)、整体感悟1、《欣赏黄河》:1在图片、歌声中理解歌词的内容,体会作品的情感(展示黄河源、黄河龙口、黄河公伯峡、壶口瀑布图片,听黄河颂vcd)下面我们把画面、文字、歌曲结合起来,进一步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2、及时点拨:(朗诵配音)之前:歌曲听完了,你认为作品的内容主要是什么?(让学生自由谈)展示板书三大块:序曲主体尾声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转载自:www.BdfQy.Com千叶帆文摘:初中课文黄河颂教案)]你能在文中指出起始位置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让学生说说)那么,我们该怎样朗读才能表达出这种情感呢?(五)、合作学习\n下面我们分小组合作学习,按你们喜欢的方式合作讨论、朗读,有什么疑问提出来。我们依座次把同学们分成四列,按四列分别完成任务:序曲/望黄河/颂黄河/尾声1、我们先来找关键词:你找出了哪个关键词?要读出怎样的感情?怎样读?我们先按〖一列:序曲,二列:望黄河〗的顺序进行。2、三列、四列分别合作朗读。我们在来看《颂黄河》中,哪一句浓缩了作者所有情感?──“啊!黄河!”三个“啊!黄河!”分别要读出怎样的感情?(试读以后让学生谈谈)明确:深情/坚定/激昂。你能读出它们的层次吗?试试看。3、我们师生来个大合作怎么样?你们看我们怎样合作?(按学生的意愿进行)其一:师(序曲)、女(望黄河)、男(颂黄河)、大家(尾声)。4、通过我们前面的学习,你能总结以下怎样朗读歌词吗?为了增强朗读效果,我们还可以采取哪些辅助手段呢?(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创见)8.师生齐诵。伴音齐诵,领悟诗意,再现美景,诵出诗情。(配乐诵读)(四)绘黄河,拓展诗趣1.描绘黄河。展开想象,学写诵诗。例句:啊!黄河!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意境升华。\n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护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让我们以黄河为榜样,团结奋斗,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多媒体播放《黄河颂》,师生齐唱)板书设计:6.黄河颂序曲2主体(颂)摇篮屏障臂膀民族魂尾声3篇二:《黄河颂》教案七年级下册课题:比较.探究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2.正确朗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的文学常识。学习重、难点:正确朗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1.\n余光中,1928年生,福建______人。1948年在厦门大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1950年随家人到台湾,195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1958年赴美,获艺术硕士学位。1959年返台开始任教讲学,一边继续诗歌创作。1997年当选为台湾笔会会长。著有诗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散文集《左手的缪斯》_______、______等。他的诗题材丰沛,形式灵活,风格多样,从现代古典到民歌,从政治抒情诗新古典诗咏史诗到乡愁诗,走出了一条富有独创性的艺术道路。2.光未然(1913-2002),原名_______,湖北光化人。20世纪30年代投身文艺运动。1935年发表抗日爱国歌词________,广为流传。1939年创作著名的______歌词,由冼星海谱曲,是有国际影响的杰作。著有诗集_____、______。二、自主学习:(1)读《当我死时》,思考:1.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是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甚至有一种幸福的美感,为什么?2.2.为什么要对现实的躯体听觉作如此夸张的想象?3.全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母亲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朗读《黄河颂》合作探究,解决下列问题:①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抓住“颂”字。)②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③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n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望”字。)④“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精讲点拨:1.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是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甚至有一种幸福的美感,为什么?条件是安葬的地方要在“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活着的时候不能回乡,只指望死后的安葬。这种美感,是由长江黄河衍生出来的意向表现出来的。先把长江黄河之间的大陆转化为“最宽阔的床”,死也自然转化为“睡”。再是把黄河长江的涛声转化为音乐(安魂曲),这样的美不但是意向的美,而且是想象的美。2.为什么要对现实的躯体听觉作如此夸张的想象?表达了诗人痛切的思念之苦,希望彻底的拥有祖国,全身心的融入祖国的情感。3.“颂”\n在中国古代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是以庄重、隆重的形式,颂天子之德和唱给神听的。但是《黄河颂》里,我们看到“颂”的内容已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它颂的是古老黄河的雄姿,是五千年的古国文化,是中华儿女坚强不屈的英雄气概,是伟大的民族精神。四、达标测试:给加黑字注音埋葬()头颅()瞭望()未餍()饕餮()()鹧鸪()()巅峰()澎湃()狂澜()劈成()屏障()哺育()荡涤()磅礴()简陋()角逐()偌大()惬意()戛然()课后记:课题:《春》《初春》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诗歌意境领悟、形象探究、语言赏析的能力。2.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通过指导、交流,引导学生感知、鉴赏、表达儿童诗的美,初步尝试创作儿童诗,从而激发学生欣赏、创作儿童诗的兴趣。教学重点:1、通过朗读、分析诗意体会诗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人运用拟人手法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2、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通过朗读、分析诗意体会诗歌情感课时安排:1课时背景资料:《春》作于1937年4月。艾青说:“这是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写的。胡风拿去发表在《生活与学习》上。”\n在龙华被国民党反动派无情地杀害了。这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在当时震撼了全国。面对这一残酷的严重事件,革命的诗人、文学家们无不满腔怒火、义愤填膺。当时作为一个年轻诗人的艾青,同样也是怒不可遏。而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来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来讴歌五烈士的革命精神,来唤起民众呢?为了反映这一事件,诗人本来是可以有多种选择的。可以直抒胸臆,投枪匕首般地喷泻而出,可以直接具体刻划五烈士英勇就义的场面,也可以写五烈士革命的历程——写一首长诗。而诗人没有这样选择,可能诗人觉得这样写会流于一般化,不足以撼动人心。因此诗人最终选择了《春》。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原名____,笔名___、____、___等。浙江金华人,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_______》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_____》,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2.了解作者王宜振:王宜振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儿童诗人,他是继柯岩,金波等诗人之后中国当代儿童诗的第三座艺术高峰,被儿童文学界誉为“西北的笛王”和“儿童诗的重镇”。出版有《秋风娃娃》、《_______》、《______》、《______》、《绿太阳》、《21世纪校园朗诵诗》等著作多部。曾获陕西省蓓蕾文学艺术奖、共青团“五个一工程奖”、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n、第五届全国优秀少儿图书.二、自主学习:1.诗人写《春》,始终是围绕着“桃花”展开的。“桃花”这一形象,成为这首诗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来看,诗人是如何一步步展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把龙华“这片古老的土地”喻为“饥饿的野兽”是否恰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那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朗读《初春》思考问题:题目解说:“初春”指什么?作者选取了早春时的哪些景物来描绘春天?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精讲点拨:1.一开始,诗人就开门见山地点出了”春”,点出了“桃花”:“春天了/龙华的桃花开了”\n。这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五烈士牺牲是在春天,春天,就有桃花开放。虚写:这“春天”,这“桃花”,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光明,象征着新的社会。当然,光看这两句,还看不出这种象征意义,只有随着下面展开的诗句,才能了然。只读这两句,读者很难猜到诗人往下如何写。读了下面的诗句,就不能不惊叹诗人转折的高明了,而且这种转折极其自然。2.作者把龙华“这片古老的土地”喻为“饥饿的野兽”,这个比喻形象有力,既突出了龙华对春的渴盼之切,又暗示了龙华潜藏的强悍之盛,这只野兽它要舔舐血液——“年轻人的”“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诗文至此,做好了铺垫,就顺理成章的进入了真正的主旨,龙华“这片古老的土地”是因为“舐吮了年轻人的热血”,才得以”“经过了悠长的冬日”“经过了冰雪的季节”“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才得以“在东方的深黑的夜里”“爆开了无数的蓓蕾”。这里提到的斑斑血迹,既明指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又暗喻芬芳满目的桃花,这些桃花和蓓蕾带来的理想结果——“江南处处是春了”,但是“春从何处来?”——“来自郊外的墓窟”,末两句其实凝结了作者深切的感悟,极具精神震撼力。3.作者把龙华“这片古老的土地”喻为“饥饿的野兽”,这个比喻形象有力,既突出了龙华对春的渴盼之切,又暗示了龙华潜藏的强悍之盛,这只野兽它要舔舐血液——“年轻人的”“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4.“人问:春从何处来?/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n。这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是这首诗的整个内涵浓缩而成的,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春天的到来,是由千万烈士的英勇牺牲换来的,这一思想,更集中地点了出来。四、达标测试: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初春》作者先从视觉,再从______并运用_____修辞手法,写出了早春的景象。2.春天在小路上,春天在_______,春天在_____,春天在_____,春天的脚步虽然勿忙,却________,运用_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3.给下面加黑生字注音:五、课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题:《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花儿为什么这么红》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结构,了解写作手法。学会按恰当的顺序来写说明文。2.摘抄课文中出现的诗句,并熟读成诵。3.通过阅读品味,了解物候现象的变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教学重点:积累词语、诗句,了解物候变化。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环境,在跨学科的整合学习中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探索精神。教学重点:学会按恰当的顺序来写说明文。阅读品味,了解物候现象的变化\n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巩固有关说明文的知识,进行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并注意词语表达的准确与生动。教学方法:讨论探究式课时安排:1.理清说明顺序,感悟说明文中运用文学语言和方法的妙处。2.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读懂课文,培养学生的概括力、表达力及动手实践能力。课时:一课时课型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竺可桢,1890年至1974年,浙江上虞人,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2.正音、识字:卉(huì)勰(xié)瀛(yíng)滹沱(hūtuó)蕃(fān)瀼(ràng)涪(fú)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说说花儿为什么这样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发现课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按由主到次,由内到外的顺序排列,可分为哪两层?\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章中都运用哪些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精讲点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师板书,师生共同完成板书。:1.填空:“春风又绿江南岸…”是_______的诗句。2.“处处留心皆学问”是______的诗句。3.给下面生字注音:五、拓展延伸:请你搜索自己积累的诗词,归纳诗词中的物候现象。(生完成于联系本,师加以适当指导。)课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篇三:《黄河颂》教案教师电子教案授课教师:授课班级:年级班时间:年月日\n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