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2.94 KB
- 2022-08-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初中二年级下册地理教案备课时间:教案总序号:1课题5.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课型新授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教学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目标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教学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重点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难点教学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方法师生活动过程设计意同学们,今天我们班请来了四位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课前安排好四位同学穿好新疆维吾尔族、西双版纳傣家族、东南沿海特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特色服装导并通过预习掌握本章四地情况),现在请他们一一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们的家乡情况入好吗?新好!(同学们鼓掌欢迎,烘托课堂气氛)课分别把课前挂好的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注意:不要一齐打讲开,这样可能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授这项活动完毕后,再叫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新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大屏幕依次显示)课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页,共37页-----------------------\n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有关中国的地理差异的知识。板书: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想一想:(大屏幕显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可做点拨,最后总结:它们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板书)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课本图5.1)按学生座位分成四组,每个组负责在其中一个地理区域中找出有关区域的术语,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结果,教师汇总:(大屏幕显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牧区东南沿海——经济特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热带——旅游区长江三角洲——农业区——工业区想一想:(大屏幕显示)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人们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地理区域,一个地课堂小结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位置和范围。正是由于区域间存在的差异性较大,而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性较多,我们才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区域划分,有利于人们因地制宜地安排生产、生活。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页,共37页-----------------------\n备课时间:教案总序号:2课题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第1课时课型新授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的明显差异。教学2.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在生产方式、生活目标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3.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教学重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难点教学比较法方法师生活动过程设计意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页,共37页-----------------------\n前一节,我们了解到利用地形、气候等综合指标,把我国分为四大地导理区域,谁能说出这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名称?答:略。入我们所划分出的区域是:两个区域间差异性较强,区域内则具有新更多的共同性。今天我们来具体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这些特点。课大屏幕显示投影图:图5.9: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讲授在图中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提问:北方地新课区和南方地区位于地形的第几级阶梯上?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请同学们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分别是什么?北方地区:高原、平原、山地。南方地区:高原、盆地、平原、丘陵。同学们请看课本第7页图5.9中四地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填表(大屏幕显示,逐个比较,依次显示)最热月年降水量区域最冷月均温季节分配均温(较多/较少)7月接近南方地区1月0℃以上较多较均匀30℃7月25℃1月0℃以主要集中在7~8月北方地区较少左右下季节变化明显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4页,共37页-----------------------\n活动1:(课文第8页活动第1题)归纳比较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自然地理状况,并填写下表。活动2:在图5.9中找出长江、黄河,它们分别属于哪个区域?(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老师点拨、引导学生看图5.9,比较长江、黄河流量过程线。提问:哪条河流径流量大?(长江)为什么?学生思考后可以回答:流域内降水丰富。(另外:支流多,汇水区域广也是原因之一,在此老师要适当给学生说明)在这里我要向大家说明的是,这两条河流径流量的差异,可以做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河流径流量的差异。北方地区降水较少最冷月均温低于0℃板南方地区降水较多最冷月均温高于0℃书北方地区:河流流量小设南方地区:河流流量大计教学反思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5页,共37页-----------------------\n备课时间:教案总序号:3课题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第2课时课型新授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的明显差异。教学2.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在生产方式、生活目标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3.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教学重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难点教学比较法方法师生活动过程设计意导入复习提问:南、北方的自然差异有哪些?(回答:略)今天我们在此新课基础上,了解两区域在人文方面的差异。放录像片段:分别介绍北方、南方地区的耕地类型、主要农作物及熟讲授制、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交通工具、民居的特点等。新课根据片中讲述,完成活动。(大屏幕显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土地利用旱地为主水田为主类型农耕制主要农作小麦、大豆等水稻、油菜等度物一年二熟至三作物熟制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熟陆路运输为主,多用汽车、传统运输方式水运马车屋顶坡度大,墙传统民居坡度较小、墙体较厚体高其他不同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6页,共37页-----------------------\n在完成“其他不同”这一项内容时,分成几个小组,最后由组长发表组里的集体观点,学生们会从:饮食、服饰、音乐等方面说出两区域的差异,教师要总结、点评。大家想一想,造成这些人文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然后提问。提问时第一个同学回答完后,其他的同学则主要让其说出与前面同学的不同之处,最后教师总结,大屏幕显示:南方、北方差异类型差异特征主要原因北方:旱地为主土地利用类型地形、气候农南方:水田为主耕北方:小麦、大豆等主要农作物气候制南方:水稻、油菜等度北方: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作物熟制气候南方:一年二熟或一年三熟北方:陆路运输为主传统运输方式地形、气候南方:水运北方:坡度较小,墙体较厚传统民居气候南方:屋顶坡度大,墙体高其他不同板书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所以寒假较长。设南方地区夏季更热,所以暑假较长。计教学反思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7页,共37页-----------------------\n备课时间:教案总序号:4课题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一课时课型新授1.明确西北地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2.理解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递变规律,并初步探讨其成因。教学3.明确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及对生产、生目标活的影响。4.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分析本区“高”“寒”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对其他地理特征形成的影响。教学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重点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自然特征的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难点教学比较法、启发引导法。方法师生活动过程设计意图打开大屏幕,显示图5.4(课本第4页)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导与同学们一块儿复习四大区域划分界线及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青入藏地区的地势及地理位置。今天我们来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新特点。课读图5.4:西北地区的地形。讲授同学们从图中找出本区的主要地形及位置,然后提问。新课大家已经知道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那么来自海洋的水汽容易到达这里吗?(很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用亮线分别显示中国主要东西方向的山脉。想一想:这样的走向对来自海洋的东南湿润气流有何影响?(阻挡气流)总结:深居内陆,距海遥远的地理位置加上东西向山脉对气流的阻挡,使湿润的海洋气流很难到达这里。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8页,共37页-----------------------\n想一想:(大屏幕显示)1.这里的降水情况如何?(稀少)2.气候有何特点?(干旱为主)3.河流分布多少?(河流稀少)4.河流多为内流河还是外流河?(内流河。教师提示、点拨学生从气候、地形方面找原因)3、4两题目要通过大屏幕显示中国河流分布图,把推理结果在现实中得到印证。(师生一起复习总结)课堂小结提问:回答:1.本区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距海遥远。2.东西方向山脉?对湿润气流阻挡。3.结果呢?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4.特征包括?降水稀少。河流稀少,多内流河。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板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河流稀少,多内流河。书设计教学反思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9页,共37页-----------------------\n备课时间:教案总序号:5课题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二课时课型新授1.明确西北地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2.理解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递变规律,并初步探讨其成因。教学3.明确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及对生产、生目标活的影响。4.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分析本区“高”“寒”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对其他地理特征形成的影响。教学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重点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自然特征的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难点教学比较法、启发引导法。方法师生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同学们看到或听到过青藏高原有关寒冷的图片或报道吗?看到、导听到过。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与它海拔较高有关呢?入本区寒冷的气候,是由于其海拔较高造成的。新课读图5.17:青藏地区的地形。讲授通过阅读(结合图例),从颜色上判断其海拔高度大致为平均新课4000米。看图中小图——地球上超过8000米的山峰,大都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南部和西部,引导学生复习气温垂直变化规律,计算山顶的大致温度。总结:由于气候寒冷,青藏地区许多山峰终年积雪不化,冰川分布广泛,而这又加剧了寒冷的程度。看图中小图——高原上的山地冰川。看录像片段——青藏高原的高寒气候。读图5.21:西北、青藏地区主要农牧业的分布。1.通过读图,明确本区以牧业为主。2.找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主要畜种——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的畜种——山羊、绵羊、伊犁马等——细毛羊为著名畜种。青藏的牦牛、绵羊、山羊等——牦牛、藏绵羊为著名畜种。宁夏的山羊、绵羊等——滩羊是著名畜种。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0页,共37页-----------------------\n3.通过图例,找出本区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地区。提问:①这些地区分布是否集中、连片?不是。分布面积小,分散分布。②为什么这些地区能发展粮食生产呢?教师点拨:西北地区的农业区:灌溉水源丰富。指导学生看阅读材料。活动3:(第16页活动1)给学生充足时间思考、判断、归纳,最后教师总结。差异:内蒙古温带草场草质较好。青藏地区高寒草场草质较差。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1页,共37页-----------------------\n备课时间:教案总序号:6课题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课型新授1.使学生了解北京的位置、面积等及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对北京的位置做出简要评价;教学2.使学生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掌握北京的城市职能和未来发展方向。目标3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4使学生掌握了解一座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1.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2.北京市的未来发展方向。教学重点1.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难点2.北京市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教学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方法师生活动过程设计意图第一课时导在上册书中我们学过了我国的行政区划,请大家回忆我国共划入分几级行政区划?最高级别的有多少个?分哪几类?新提问,学生回答。(略)课讲述: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为了经济发展和管理方便,共划分了三级行政区划,其中最高级别的共34个。分别为直辖市4个,省23个,自治区5个,特别行政区2个。那么,大家知道在这34个省级行政区中,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哪个吗?学生齐答:北京对,北京。北京简称京,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大家对北京了解多少?有谁去过北京?请举手。好,我们请××同学给大家介绍他所了解的北京。学生介绍。(略)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大家对北京有了一些印象,但还不全面、不系统。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认识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北京之所以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与它的位置、范围、地理环讲授境等密不可分。新课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1“北京市略图”和图6.3“北京城区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关文字内容。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2页,共37页-----------------------\n分析、讨论、回答以下问题:(在屏幕上打出)1.北京市的地理坐标;2.北京市在什么部位与哪几个省区相邻?3.北京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4.北京市及其周围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5.北京市属哪种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6.流经北京市的河流有哪几条?7.北京市的对外交通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教师巡回参与指导。(根据时间要求,可安排1、2组讨论1、2题,3、4组讨论3、4题等)提问,小组代表回答,组员补充。归纳讲述: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东部距渤海150km;东南临天津市,其余三面被河北省包围。北京市的地理坐标为40°N,116°E。板第一节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书北京的城市职能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北京作为中国的设首都,已经成为中华儿女最向往的地方。计教学反思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3页,共37页-----------------------\n备课时间:教案总序号:7课题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课型新授1.使学生了解北京的位置、面积等及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对北京的位置做出简要评价;教学2.使学生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掌握北京的城市职能和未来发展方向。目标3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4使学生掌握了解一座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1.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2.北京市的未来发展方向。教学重点1.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难点2.北京市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教学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方法师生活动过程设计意图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北京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城市职能,谁来说说北京导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入提问,学生回答:北京的主要职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新际交往中心。课讲述:北京的这种城市职能与它的历史文化有直接的渊源,同时也决定着它的未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节的第二部分:(板书)历史悠久的古城和现代化大都市两部分内容。活动:请大家阅读课文和图6.5,思考回答以下问题:讲授1.北京建城有多少年的历史?有哪几个朝代在此建过都?新课2.北京旧城格局形成于哪两个朝代?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这样布局?提问,学生回答,略。归纳、讲述:1.北京建城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最早为周武王时的蓟城,先后有金、辽、明、清各代在此建都。(板书:建城时间早)2.至明、清两代,北京旧城的格局基本形成。旧城格局的特色是皇宫外面有皇城,皇城外面有都城。城市的建筑排列成棋盘状。城市中轴线突出,皇宫位于城市中心中轴线上,东西建筑以中轴线对称展开。方城十字街,大小四合院,环环相扣,层次分明。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4页,共37页-----------------------\n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7,思考回答以下问题:1.自辽代以来,北京旧城在空间上是如何变化的?2.北京旧城城址的变迁与水源有什么关系?3.现代北京城与北京旧城有什么关系?学生读图,分析、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自辽代以来北京古城的空间变化有这样几个特点。首先,北京旧城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其次,空间分布上从辽南京城原址逐渐向北、向东扩展,至明清时又向南缩,使旧城轮廓由辽代的正方形到金、元的长方形,至明清时期演变为“凸”字形。活动:请大家看图6.6,说说你所了解的北京的名胜古迹。(请一两位同学给大家介绍几个景点,教师可适当介绍代表性景点,如天安门、故宫等。详细资料见备课资料。注意不要上成旅游课)活动:请大家阅读P24建议,说说你的看法。归纳、承转:大家刚才谈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很好,有些想法还颇有见地。大家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归纳整理以后,寄到北京市有关部门,为北京的建设保护做一份贡献。课本的第四点“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虚拟旅游”就是一个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利用和保护这一对矛盾的好主意。板书城市现代化表现在经济的方方面面,如交通方便快捷、信息通达、环境优设美、功能齐全、设施先进、文化、教育、科研水平很高等等。计教学反思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5页,共37页-----------------------\n备课时间:2011年3月18日教案总序号:8课题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课型新授1.使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位置、范围等概况以及“一国两制”政策的含义;教学2.使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人口密度、经济特点等人文地理特征;目标3.使学生理解祖国大陆对港、澳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1.香港和澳门概况:位置、范围、人口等;教学2.祖国内地与港、澳之间的密切联系。重点香港经济特点及与内地的联系。难点教学比较法、指导自学法、讲述法。方法师生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多媒体播放歌曲《东方之珠》。伴随着舒缓的音乐讲述:在祖国辽阔导的土地上镶嵌着两颗璀璨的明珠,这曾引起欧洲列强的觊觎,被迫入流浪,现在她们回来了,在祖国宽阔的怀抱中,她们更加光彩熠熠。新这两颗明珠就是——课学生齐答:香港和澳门。(音乐停)讲授关于香港和澳门这两个地名大家耳熟能详,但对香港和澳门的新课详细了解,可能为数不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首先让我们来了解香港和澳门的面积、位置等大概情况。(板书:一、概况)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课文及图6.13,P29活动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完成下表的填写:(可以板书,可用投影仪展示)回归祖国时间位置面积范围人口人口2.比较香港、澳门与北京、上海、新加坡的人口密度,深刻理解“人多地狭”的含义。3.说说香港是通过什么方式扩大土地面积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4.“寸土寸金”的香港为什么还要保留大片绿地?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6页,共37页-----------------------\n学生读书读图、填表、讨论,教师巡回指导。提问1或请个别学生到实物投影仪前展示所填表格内容,教师展示表格内容,依次讲述或指图讲述:回归祖国人口密位置面积范围人口时间度香港岛、九珠江口666.5龙半岛、新香东侧邻1098万人6070人1997.7.1界三部分22港广东省km98%华/km及其附近深圳市人小岛珠江口43.8万澳门半岛、澳1999.12西侧邻25.4人17244人凼仔岛、路22门.20广东省km95%华/km环岛珠海市人讲述:香港和澳门分别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回归以后成为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特别”之处在于祖国内地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而香港和澳门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这就是“一国两制”。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使澳门和香港顺利地回到祖国,也保障了香港和澳门的安定团结和经济发展,同时为台湾的统一也开辟了一条新思路。板书第二节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设计教学反思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7页,共37页-----------------------\n备课时间:2011年3月25日教案总序号:9课题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课型新授1.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图说出台湾省的位置范围,了解台湾省的人口,明确台湾是教学中国的神圣领土;目标2.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掌握台湾省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1.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教学2.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重点台湾的经济特色。难点教学讨论法、问题法、启发式讲述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方法师生活动过程设计意图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画面配以台湾的一些著名的景观。导提问:阿里山位于我国哪个省?入学生齐答:台湾省。新讲述:台湾岛与台湾省含义相同吗?台湾除阿里山外还有些什课么山、什么河呢?今天我们就来畅游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我们首先来认识台湾省位置、范围等概况。讲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及图6.22,回答以下问题:新课1.在地图上找出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东海、台湾海峡、太平洋等地理事物,并填在填充图册上。2.看看北回归线穿过台湾的哪个部位?3.看图说出台湾省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范围。4.了解台湾省的人口数量,计算台湾省的人口密度。学生自学、填图、计算,教师巡回指导。提问,学生回答。(略)归纳讲述:台湾省,简称台。由中国第一大岛——台湾岛及其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组成。面积共约3.6万平方千2米,人口密度达611人/km,属人口稠密地区。台湾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北濒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8页,共37页-----------------------\n活动:1.请大家量算基隆—福州、高雄—厦门之间的实地距离(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量算,写出过程)。2.阅读P34兰色内容,填出下面空格:材料________说明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地缘关系。材料________说明了海峡两岸人民的血缘关系。材料________说明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历史与文化渊源。提问、学生回答。(略)归纳、补充、讲述:通过刚才的量算大家知道高雄距厦门306km。基隆离福州仅276km。若在此两地之间修建海底隧道,乘特快列车仅需3至4小时即可到达,足见两地距离之近。而且种种史实资料和证据证明: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活动:请大家阅读P35课文“美丽富饶的宝岛”及图6.24,分析、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简要概况台湾自然环境的特点。2.台湾之“宝”主要指台湾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说说台湾有哪些农林产品,分析台湾的自然环境对农林产品分布的影响。3.看看台湾有哪些重要的矿产资源。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读图方法。提问:小组代表发言,组员补充。第三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一、台湾省概况板位置范围面积人口人口密度书22台我国东南台湾岛及附近3.6万km2200多611人/km设湾沿海小岛万计二、台湾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三、台湾之“宝”——丰富的资源森林、矿产、水产、农产品丰富教学反思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9页,共37页-----------------------\n备课时间:2011年4月4日教案总序号:10课题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课型新授1.使学生了解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教学2.使学生了解新疆的人口、城市、交通设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目标3.使学生了解影响新疆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1.新疆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2.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1.自然环境特征对城市、人口和交通设施分布的影响;难点2.能源开发过程应如何不破坏环境。教学地图教学法、分析讨论法、讲述法。方法师生活动过程设计意图第一课时导入出示维吾尔族姑娘穿着民族服饰的图片。请大家辨认一下,这新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这个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个省级行政区?课学生齐答: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家可能知道新疆的瓜果又香又甜,但为什么这么甜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这个中国面积最大,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区。讲授讲述: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差别很大,新课造成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东部与中西部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两方面差距很大。同时由于东部人口稠密、经济发展水平高,对资源的需求量大,而西部相对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国家为了使西部的优势得到最大发挥,同时缓解东部地区人口与资源矛盾突出的状况;为了促进东部和中西部协调发展而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0页,共37页-----------------------\n活动:请大家阅读地图册中国政区图,P40课文和图6.31,回答下列问题。1.描述新疆在中国的位置特点,找出与新疆相邻的国家有哪几个。2.找出横亘于新疆北部、中部和南部的三列山脉,说出它们的走向。3.找出新疆的两大盆地及其分界山地。4.将上述山地和盆地在P41页新疆轮廓图中画出(用铅笔)。学生读图画图,教师巡回指导画图方法。活动:请大家在中国政区图上量算新疆南部距印度洋、新疆东部距太平洋的直线距离。学生量算。提问量算结果,学生回答。(略)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34、6.31,回答以下问题:说明塔里木盆地的人口、城市和交通设施分布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原因。提问,学生回答。(略)第四节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1页,共37页-----------------------\n备课时间:2011年4月11日教案总序号:11课题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课型新授1.使学生了解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教学2.使学生了解新疆的人口、城市、交通设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目标3.使学生了解影响新疆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1.新疆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2.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1.自然环境特征对城市、人口和交通设施分布的影响;难点2.能源开发过程应如何不破坏环境。教学地图教学法、分析讨论法、讲述法。方法师生活动过程设计意图第二课时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新疆的自然环境。干旱是新疆自然环境的突新出特征。干旱缺水直接影响到新疆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农课业生产作为人类最基本的一种生产活动,以种植农作物为基本劳动,而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充足的水源。在新疆干旱缺水的条件下,农业又有什么特色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本节第二部分,新疆的农业及能源开发。讲授讲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新疆干旱缺水,年平均降水仅新课120~150mm,个别地区甚至不足50mm,这就意味着靠天然降水根本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因此,新疆的农业主要分布在有高山冰雪融水滋润的绿洲,发展了特色鲜明的灌溉农业。活动:请大家阅读P42课文及图6.35、6.36、6.37分析讨论完成以下问题:1.新疆的特色农产品有哪些?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2.“坎儿井”是一项什么工程?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3.在新疆及中国西北内陆的其他省区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随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人口与水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你认为应怎样合理开发水资源?学生读书、分析、讨论。提问,学生回答。(略)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2页,共37页-----------------------\n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38及P44材料,分析、思考,完成以下问题:1.吐鲁番的农民为什么要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种类?调整方向是什么?2.当地推行了什么样的农业先进技术?这些技术有什么针对性?3.就维族老大爷的烦恼,说说你的想法。学生读书、读图,思考、分析、轻声讨论。提问,学生回答。略。活动:请大家读图6.39、6.40回答以下问题。1.新疆为什么成为中国重要的油气工业基地?2.找出西气东输的起点和经过的省级行政区。3.西气东输工程跨越了哪几个大的地形区和哪几条大河?4.西气东输的实施,将为东、西部地区带来什么好处?5.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中是如何体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基本准则的?学生读图、分析、讨论、教师指导。提问、学生回答。略。第四节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3页,共37页-----------------------\n备课时间:2011年4月18日教案总序号:12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课题课型新授珠江三角洲第一课时1.利用地图说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教学2.结合地图说明我国区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后厂”。目标3.知道三角洲、城镇化等概念含义。“对外开放的前沿”、外向型经济及城镇的发展。教学重点1.“对外开放的前沿”空间概念的形成。难点2.“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教学读图法、比较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师生活动过程设计意图第一课时导请到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过或从电视上看过该区新闻或专题入报道的同学谈谈他(她)对那里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所见所新闻。在学生对所学知识具备初步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课生积极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特点?带着问题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讲授设疑思考:人们说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对外新课开放的前沿地带,那么它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读图观察:投影“珠江三角洲地区”彩图,引导学生观察本区地理位置后,分析上述问题。评价点拨:对学生的发言加以激励评价后,指出:珠江三角洲地区之所以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与它的重要地理位置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南部沿海地区最大的河流——珠江下游,毗邻港澳,面向海洋,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4页,共37页-----------------------\n读图分析1:引导学生观察珠江三角洲地图,并在图上描画出北回归线,并利用已学知识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属于地球上哪个热量带和我国的哪个温度带?〔学生:热带、亚热带;教师:同学们判断得很对。接着出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投影图)印证学生答案〕在此基础上再出示“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投影)引导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降水条件和干湿状况(珠江三角洲地处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进而得出这里的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基础好,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等环境特点。读图分析2:引导学生观察投影图《东南亚地图》,重点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周边地区以及隔海相望国家的相对位置关系。读图分析3:引导学生阅读投影图《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占全国的比例》(图7.2),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利用外资上有哪些特点呢?学生分析后得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有数量大、增速快、约占全国的30%,在全国占据首要地位等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给予鼓励。[课堂小结]总之,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具备了天时(政策因素)、地利(区位因素)、人和(人文因素)三大有利因素,才成为我国最早开放的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5页,共37页-----------------------\n备课时间:2011年4月25日教案总序号:13课题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课型新授1.能运用地图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教学2.知道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目标3.熟悉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2.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教学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重点难点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教学读图观察法、小组合作探讨法等。方法师生活动过程设计意图我国哪一个省的民族最多?(学生:云南)云南哪一个少数民族最导出名?(学生:傣族)云南的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的什么地区?(学入生: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每年为什么能够吸引国内外许新许多多客人纷至沓来,观光旅游?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位于课我国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美丽的西双版纳。讲授出示投影:展示西双版纳的景观照片,引导学生边观赏边想,位于云南新课南部的西双版纳为什么每年会吸引大批国内外游人观光旅游?(学生:西双版纳地处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风景旅游资源美丽诱人。教师激励评价学生后及时板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读图观察:在展示西双版纳景观照片的同时,穿插一些热带沙漠照片。之后,出示投影《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图》(图7.10)引导同学读图析图后,说出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什么位置,在哪一条特殊纬线以南?与哪些国家为邻?(学生:云南南部,北回归线以南,缅甸、老挝等国。教师及时评价鼓励)提问:西双版纳临近北回归线,为什么却没有像世界其他地方一样,出现热带沙漠景观呢?投影:“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图”,引导学生边读图边分析边探讨,然后派小组代表将本组分析的结果告诉大家,其他小组代表可作补充回答。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6页,共37页-----------------------\n影响我国的夏季风评价点拨: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着重指出:由于我国地处亚洲东部,面对太平洋,西南临近印度洋,所以形成独特的季风气候,特别是来自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的形成有着独特的意义。投影:“景洪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7.13)读图7.13,分析西双版纳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并确定其气候类型。景洪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评价点拨:学生分析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西双版纳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每年5月;降水受季风影响很大,全年明显地分为两大季节:雨季和旱季。每年5~10月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降水较多,为雨季;每年11月~次年4月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季风,降水很少,为旱季。因而形成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在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典型的热带雨林景观。过渡:受来自印度洋上湿润的西南季风影响,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原始的热带雨林景观,这是除海南省以外,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西双版纳被称为“热带动物王国”?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7页,共37页-----------------------\n备课时间:2011年月日教案总序号:课题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课型新授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教学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目标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教学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重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难点教学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方法师生活动过程设计意图2同学们:我国有960万km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导观不同。下面我们看一段电视片断(播放黄土高原的电视片)看一入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新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课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讲授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新课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首先让学生读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2.人为因素让学生阅读图8.7的对话,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承转过渡:同学们,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米。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同学们阅读图8.8,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首先,引导学生确定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外,还包括哪些地区,请学生描述。最后归纳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8页,共37页-----------------------\n第二,让学生从地形、地势着手,看一看这类地区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第三,让学生看等降水量线,观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其降水量分布情况。最后归纳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较大。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物质的来源有很多假课堂小结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支持。因黄土多为风积物,遇水侵润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1.位置和范围: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区。板2.黄土物质成因:“风成说”书二、严重的水土流失设(一)水土流失的原因计1.自然因素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2.人为因素①毁林、毁草开荒破坏了植被;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教学反思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9页,共37页-----------------------\n备课时间:教案总序号:课题长江沿江地带课型新授1.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2.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内主要地理差异,以及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教学3.认识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条件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沿目标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4.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5.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与治理保护措施。1.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教学2.长江沿江地带的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重点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难点教学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方法师生活动过程设计意图1.播放《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纪实》片断让学生回忆并讨论长江上、导入中、下游的水文特征,以及水灾的防治。(学生回答略)新课2.经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指明长江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更多的是给我们带来流域内外经济发展的机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江沿江地带。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板书)讲授(一)优越的地理位置新课1.在黑板前挂出大幅中国地形图或投影片,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回答下列问题:①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与区域形状。②如何概括长江沿江地带最主要的地理位置特点。③为什么说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学生回答略)2.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长江沿江地带东起上海,西至四川省攀枝花,东西绵延3000多千米,南北宽度大致在长江两岸100~200千米的范围内,大部分位于北纬25°~35°之间。长江干流纵贯东西、内河航运发达,本区东部的上海、江苏、浙江在全国海上运输网中具有中枢地位,海洋运输发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0页,共37页-----------------------\n(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1.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图,上海、武汉、重庆三城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和气候特点,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长江沿江地带地势总的来看比较低平,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平原东西排列,各段宽窄不一。长江沿江地带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其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本区热量资源丰富,≥10℃积温为4000℃~6500℃,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本区年降水量在800mm~1000mm,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受地形和气候影响,长江沿江地带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棋布,是我国地表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2.让学生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图8.17)及76页长江上、中下游景观图片,完成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3.引导学生读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完成课本活动2,认识沿江地带有哪些自然资源,并比较长江上、中、下游地区自然资源在种类和数量上的区别。并让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板(1)优越的地理位置书①沿长江东西带状分布的地理区域。②长江纵贯东西,航运发达。设(2)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①地势低平,以平原丘陵为主②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计③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④自然资源丰富教学反思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1页,共37页-----------------------\n备课时间:教案总序号:课题长江沿江地带(第二课时)课型新授1.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2.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内主要地理差异,以及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教学3.认识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条件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沿目标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4.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5.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与治理保护措施。1.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教学2.长江沿江地带的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重点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难点教学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方法师生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同学们: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认识到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导入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本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区是全国经济新课发展的重心地区。讲授1.要求学生按下列步骤画出长江沿江地带“H”形的经济格局略图。新课①画出长江干流略图。②标注出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的位置。③标注出西部地区、沿海经济带的位置、长江沿江地带。2.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①以长江为横轴连接的沿海地区、西部地区构成了什么样的图形?(英文字母“H”形)②读图说明为什么长江地带具有纽带作用。③沿海地带与西部地区各自的经济发展优势是什么?④从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入手,具体说明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2页,共37页-----------------------\n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基础上重点说明长江沿江地带“H”形经济格局略图和纽带作用的意义。长江沿江地带是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区的纽带。第一,西部地区可以借助江海联运,进入国际市场。第二,沿江地带从东到西将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商业中心连接起来,成为沟通东西部商贸的纽带。第三,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推进的通道。第四,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技术、信息向中西部传递、转移的通道。3.引导学生完成课本活动1,认识长江沿江地带的南北辐射作用。①对照图8.18、图8.26,在图8.23上填绘出嘉陵江、汉江、赣江等支流及名称,绘出在重庆、武汉、九江、南京、上海交汇的南北铁路干线并标出名称。②结合中国政区图,说说通过以上这些交通方式,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辐射可以影响到哪些地方。③具体描述沿江地带的辐射作用。4.让学生在完成活动1的基础上,思考回答下列问题。①长江沿江地带经济发展的基础。②长江沿江地带最具活力的产业部门是哪一个?③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技术优势可向哪些方向辐射?④长江沿江地带辐射作用的重要意义是什么?经过学生回答后教师对长江沿江地带辐射作用的基础、动力、方向、意义进行总结。二、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板书设计三、沿江地带的城市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教学反思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3页,共37页-----------------------\n备课时间:教案总序号:课题长江沿江地带(第三课时)课型新授1.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2.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内主要地理差异,以及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教学3.认识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条件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沿目标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4.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5.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与治理保护措施。1.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教学2.长江沿江地带的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重点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难点教学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方法师生活动过程设计意图长江沿江地带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长江水道运输,现已成导入为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新课1.引导学生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工业分布图和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讲授分布图,分析四大工业基地的形成条件。说明工业部门和工业中心新课的分布。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资源分布与工业分布的联系。长江沿岸是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目前自东向西已经形成四大工业基地。由沪宁杭等城市形成的工业带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部门齐全。形成了以加工工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体系。其特点是:①以加工工业为主体。其原料来自于广大腹地;②依靠便捷的交通条件,输入区外矿产原料发展冶金,基本化工工业;③各部门、各城市间协作关系密切;④发挥经济、技术、科研方面的优势,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上海是全国最大的机械制造中心和重要的大型工业成套设备制造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量具和精密仪器仪表制造中心。汽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多。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4页,共37页-----------------------\n2.举办小型分组竞赛。让学生以钢铁企业和汽车品牌为例,说出长江沿江地带中主要钢铁工业基地和汽车生产基地,认识沿江“钢铁工业走廊”和“汽车工业走廊”的分布概况。活动前在教师指导下分组,选出组长。可将学生分为四个组,每两组一个问题。①长江沿江地带钢铁企业分布。②长江沿江地带汽车工业分布。活动前由组长抽签领取问题,在组长的组织下,全组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然后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在黑板上写出钢铁企业名称和分布或写出汽车“品牌”及产地。看哪个组写的又快又准确。要求学生写时要从长江沿江地带的东部上海为起点向西写。教师在学生竞赛的基础上,进行讲评总结归纳。沿江地带有上海宝山、安徽马鞍山、湖北武汉、重庆、四川攀枝花等钢铁工业基地,构成了“钢铁工业走廊”的雏形。沿江地带有上海(桑塔纳、别克、赛欧)、南京(依维柯)、武汉汽车工业基地以及重庆汽车摩托车基地(庆菱、嘉陵),构成了沿江“汽车工业走廊”的雏形。3.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83页活动,认识长江沿江地带相互协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长江沿江中上游地区水能丰富,有二滩、葛洲坝、隔河岩等大型水电站。三峡工程建成后,电力更加充足,但因地处内陆,对外经济的往来受限制,信息不畅,缺乏资金和技术。四、沿江地带的工业1.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板2.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轻纺工业基地。书3.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等工业基地。设4.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计五、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教学反思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5页,共37页-----------------------\n备课时间:教案总序号:课题走向世界的中国课型新授1.回忆已学中国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同时获取新知。教学2.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及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目标3.通过搜集有关信息,明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在世界中求发展。重点难点在世界中求发展教学小组活动法、读图观察法、联系对比法等。方法师生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前段时间,我们班分成四个社会调查小组,按协商选择的办法分别导入对我们家乡的自然、人文、经济、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认真详细的社新课会调查,经过对调查材料的整理,写成了较好的社会调查报告。现在请一位同学向全班汇报一下调查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一下家乡的区域发展有什么优势?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1.区域差异很大讲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边观察中国地图边回忆所学知识:同学们新课还记得在中国区域地理中我们学习的大小不等的那些区域吗?它们有什么差异或特点呢?(请男女同学轮流回答,区域特点把握不准的,教师激励评价后加以点拨补充)教师讲解:从地图上,从同学们的回忆中可知,我国国土辽阔,东西南北中各方的地区(或区域)差异很大,可以说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由此可见,我国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区域差异很大。2.区域发展不同过渡:不同地区或区域的特点不同,发展的方向、途径和所走的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投影:《东北平原》(图9.1)引导学生读图,了解东北平原粮食生产情况。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6页,共37页-----------------------\n提问:从图9.1上可以看出东北平原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呢?可以想象出东北平原的土壤、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呢?提问:看过东北平原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经济的例子,我们来看看自己的家乡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过渡:大家在找出我们家乡发展经济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的基础上,想一想应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我们家乡的经济呢?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带着上述问题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提问:我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与我们自己家乡的发展情况相同吗?(学生:不相同)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正是由于两个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等方面的条件不同,因此区域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途径和发展的道路也不尽相同。可见,区域发展不同(教师在适当位置及时板书),也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过渡:怎样才能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仅仅依靠本区域的有利条件就能促进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吗?(学生:不能)那该怎么办呢?(学生:与其他区域合作)教师:回答得有道理!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区域合作。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7页,共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