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3.50 KB
- 2022-08-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五章第一节《电流和电路》课标要求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教学设计思想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活动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终身探索的兴趣。 注意抓紧每一个机会将学生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电流和电路▲能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源、开关、用电器,并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电路。2、过程与方法:▲经历简单的电路连接,电路出现故障时能自行查找原因,设法解决问题。▲尝试用符号表示电路中的元件,绘制最简单的电路图。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前观察、搜集有关电路元件及生活中的简单电路,让学生体验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乐于观察和探索生活中的的物理道理,活用所学知识。▲在简单的电路连接过程中体验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引入:有一样东西,每天总是默默无闻的支撑着我们整个现代化社会的运作,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它,现在它也在支持着我们的学习,人类既爱它又怕它,它是什么?对,是电!电给了人类一片生机,那么什么是电路?要形成电流要什么条件呢?一、电路连接请仔细观察桌上的电路板及其上面的元件,你能利用它们组装成一个简单的电路吗?如何证明你的连接已成功?若还没成功,你们小组的同学能找出原因,自行解决问题吗? 注意: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在一起!在确保连接正确之前不能闭合开关。 学生实验,老师巡视,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1、电池组连接不正确或没把两节电池连接起来; 2、导线、灯座或开关接触不良; 3、开关或电灯没真正接入电路; 4、灯亮了,但开关不起作用;\n 5、灯丝烧断了或导线内部断了; 6、电路接通,但线路交错,不够美观。 挑选一两个典型错误的例子,让学生进行评论。 二、仔细观察,你能说出各元件叫什么名称,它们在电路中的作用吗?为什么?1、开关:观察开关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你还搜集了或还能列举出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开关?2、电源:观察电池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你知道电池的构造吗?你知道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电池吗?除了电池,还有什么也是电源,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3、用电器:这小灯会一直这么亮吗?说明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用电器?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4、导线:拔去导线、断开开关或有些地方接触不良会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什么? 以上说明电路一般有哪些元件?要电路中有电流要符合什么条件? 三、你能画出这个电路的电路图吗?1、学生尝试画图,找几个典型例子投影,让学生评价哪种表达方式好?2、用课件介绍电学元件符号。3、课件显示规范的电路图,说明作图原则。4、学生练习(故意找线路弯曲的电路让学生练习,说明电路图只须表示电路的连接次序而不一定依原电路的模样)。5、实际电路远比这复杂,但复杂的电路图也是由简单的电路组合改变而成(例课本P102、P103)6、实际施工的电路图会据实际施工需要而设计,不一定呈长方形例P105的照明电路。(课件显示实际施工的照明电路电路图)。7、你知道日常生活中除了照明电路还有哪些简单电路吗?你知道电筒、门铃的电路吗?你能画出其电路图吗?(学生作图)课件显示这两个电路。由此看出,电路图是大同小异的,但怎样据我们的需要设计出方便使用的设备,就极能发挥人的创造性,你能据此设计出什么用电设备吗?8、你知道集成电路板是什么回事吗?在你家里能找到这类电路板吗?它上面的是什么元件?为什么没有导线?它的电路图是怎样的?请回家查找 四、知识小结。 五、布置作业: 1、《三点一测丛书》P1992、查看小家电说明书中的电路图,并留意哪些家电中有集成电路板?向父母了解其元件的名称、构造及电路图等。 3、自行设计简单的小电路,画出电路图,说明你的设计意图。 4、请查找有关废旧电池造成环境污染的资料。
若为演示实验,学生会觉得极简单,改为学生实验能暴露出问题,这些问题若能自己解决,既培养了实验素养,也为以后的学习作了好的铺垫。\n抓住每一个机会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既提高学习兴趣也让学生活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先让学生尝试画电路图,再给出规范的作图比常规教学方法更能暴露出学生的学习问题,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的记忆也更深刻。知识的拓展及实际应用,可大为增强学生的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多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反思 对学生初次接触的简单的电路连接及画电路图,采用纠错教学法,能起以下几方面作用:1.能充分暴露学生学习上的问题,使教学更有针对性2.不约束学生的思维,适合中学生好表现的年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终身探索的兴趣。3.避免学生以为学生内容简单而掉以轻心。4.让学生在探索并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二、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电路元件,使学生充分体现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三、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简单电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物理道理,有助于学生活用所学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及创造性思维很有帮助。第三节功率课前准备一、新课标学习要求1.知识与技能理解功率的概念及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掌握功率的单位及计算公式:P=,并能利用公式进行计算。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做功的快慢,能够判断出功率的大小决定于什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比较做功的快慢,培养学生动脑思考问题的习惯,并且有控制变量的思想.二、整体感知 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意义:表示做功的快慢功率计算公式:P=单位:瓦(W)、千瓦(kW)\n1W=1J/s 功和功率关系:W=Pt三、相关知识机器铭牌上的功率这里说的铭牌,是指机器上的一个小牌子,上面标有机器的主要性能,其中有机器的功率,例如有一台水泵,它的铭牌如下: 型号8B13扬程12.7m 流量270m3/h允许吸上真空高度5m 轴功率11.3kW转速1450r/min 配套功率17kW效率83% 出厂编号重量11kg水泵厂出厂日期年月 铭牌上的轴功率,是指水泵在流量、扬程和转速都正常的情况下,水泵轴从动力机械得到的功率,配套功率是指与这台水泵配套的动力机的功率.如果用电动机带动这台水泵,就应选择功率是17kW的电动机.电动机的功率比17kW小,带不动水泵;比17kW大,是一种浪费.就像小马拉大车,拉不动,大马拉小车,又没有充分发挥马的作用一样.在购买和选用机器时,要仔细看一看它的铭牌,了解它的性能是不是符合要求.四、学法点拨功率是力学中重要物理量,我们要准确把握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我们要加强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以解决实际问题. 功率(power)探究(1)完成相同的功,如何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2)如果做功时间相同,如何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3)如果两物体做的功不同,做功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一、功率的概念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功率是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而功率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说明①功率只反映做功的快慢,不能表示做功的多少,如功率大做功就多,这句话不对,还得看时间;反之,做功多功率就大,也不对,还得看时间.由此可以看出,功率是由时间和功两个因素决定的.②功率与机械效率是完全不相关的两个物理量,不要混淆.二、功率的公式及单位功率的公式据其概念可以写成P=,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W,1W=1J/s另外还常用千瓦、兆瓦、马力.说明①功率的公式P=,是指平均功率,即在'时间内的平均功率,而不是某一时刻的瞬时功率.②当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以速度z/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由W=Fs,v=,可得p=Fv. ③马力是功率的单位,不是指马的力气.三、比较功率大小的方法\n功率是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一般采用下列三种办法比较其大小.(1)在相同时间内,比较做功的多少,做功越多的物体,功率越大;(2)在完成相同功的条件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所用时间越短的物体,功率越大;(3)做功的多少和所用时间都不同的情况下,通过计算P=计算,进行比较.四、机械效率与功率的区别.功率和机械效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机械效率表示机械做功的效率,即所做的总功中有多大比例的功是有用的.功率和机械效率是两个物理意义不同也没有直接联系的物理量.功率大的机械,机械效率不一定大;机械效率大的机械,功率也不一定大.典型例题精讲题型I面向全体,双基巩固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做功越多,功率一定越大B.做功时间越短,功率一定越大C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D.机械效率越大,功率一定越大分析:根据功率的定义和公式P=可知,当物体做功一定时,功率跟物体做功时间成反比,当物体做功的时间一定时,功率与物体做的功成正比,故A、B都不对,功率和机械效率是两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二者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故D也不正确,由功率的定义可知C正确,应选C答案:C例2(2004·北京海淀)一台液压起重机在10s内把一辆重为1500N的汽车举高了2m,起重机对汽车做了--J的功,功率是----W(g取10N/kg)分析:新课标要求知道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运算.本题主要考查计算功和功率的方法.由公式W=Gh可求出起重机对汽车做的功,再利用P=求出功率.答案:300003000题型Ⅱ生活·物理·社会例3(2003·四川)关于机器的功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机器的功率越小,做功越慢B.机器的功率越大,做功越多C.机器的功率越小,机械效率越低D.机器的功率越大,做的有用功越多分析:(1)功率是描述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功率大说明做功快,与做功多少无关;(2)功率与机械效率无关.答案:A例4甲、乙两个体重相同的同学同上五层楼,甲快步跑上去,乙慢步走上去,如果他们做的功和功率分别是W甲、P甲和W乙、Pz,那么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AW甲=W乙,P甲=P乙B.W甲=W乙,P甲>P乙.C.W甲>W乙,P甲>P乙DW甲>W乙,P甲=P乙分析:甲、乙两同学体重相同,所以上楼用的力相同都是从一楼到五楼,所以通过的距离也相同,因而据W=Fs做的功也相同,甲快步跑上去,用的时间小于乙用的时间,据户=车所以甲的功率大于乙的功率.答案:B例6正常人的心脏推动血流动的功率约1.5W,那么在一天时间内心脏做功--J。这些功可把一质量为60kg的人匀速提高--m,(g取10N/kg)分析:本题与医学知识相结合,是一道综合性试题.一天时间内心脏做功W=Fs=1.5WX24X3\n600s=1.296X105J;由公式W=Gh=mgh,这些功可把一质量为60kg的人匀速提高h=216m答案:1.296X105216课标理念剖析探究性问题剖析"科学探究"既是学习物理的手段,本身也是物理学习的内容,这是新课标提出的明确目标.按探究的步骤,自己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课改目标.例题我们经常都要爬楼,你知道自己爬楼的功率是多少吗?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来测定它,要求写出测量仪器,主要实验步骤及功率的表达式(用实验所测得的物理量表示)课后小结一、知识梳理功和功率的区别二、方法规律总结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公式尸=之中反映了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已知其中的两个量可以确定另外的一个量,但如果只知道其中的-个,将无法确定另外量的大小.功率与机械效率的有关区别加下表。由上可知,功率与机械效率是根本不同的两个概念,功率大的机器机械效率并不一定高,同样,机械效率高的机器并不一定做功快,二者之间无因果关系.《欧姆定律》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全章知识的梳理归纳,使学生对本章的知识脉络更清晰2、发掘各知识点中更深层的含义和联系,通过复习课提升对知识的认识水平。【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归纳、类比,并进行生生、师生间概括方式的交流,培养学生归纳复习知识的能力。2、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学生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情态、态度与价值观】:1、在小组竞赛式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合作。2在教师的引导下敢于对现有设备的优缺点进行评价,提出初步的改进意见。★教学重点:1、在交流对比过程中,领会知识梳理、归纳的做法与作用。2、加深对本章知识内在联系的认识。★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综合所学内容提出问题。★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式学习★教具: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两种)、万用表★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梳理本章知识脉络。2、如何区分容易混淆的内容。3、如何比喻电流、电压、电阻三者间的关系。\n★教学过程:每学习完一章的内容,我们都会对本章知识进行梳理、归纳,这不只是知识点的罗列,更重要的是要找出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将看似散乱的知识点串起来,在思想中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前言) 课前大家均已自行归纳,现在请各小组同学互相交流,推荐你小组最有代表性的样本。请大家作出公正的评价,看哪个组的归纳最终反映知识点间的联系,最有创意。 请各组派代表上讲台展示,并作有关说明,力求简洁明了。(教师酌情给各组评分) 教师展示所归纳展示网络,让学生作对比。将电压、电阻、电流间的关系比喻为一条河流上的水源(水泵),河中的石头和水流。二、按每一节内容的次序,教师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加10分,提出一个问题加20分)第一节:1、为何电压的单位比电流的单位大?在本章,你还可以提出什么类似的问题。2、世界各国的家庭电压是不同的,对此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第二节:1、测水果电池时发现即使使用0~3V的量程,电压表示数仍很小很小,说明实验室用的电压表有什么不足之处,你认为应如何改进?2、与上类似,你发现本章还有哪些一起设备使用上有什么不足之处,可在哪些方面作改进吗?第三节:1、凡事必有利与弊,电阻有用吗?如果没有电阻,我们的生活会有哪些变化?2、凡事必有利与弊,对本章知识,你还可以提出与以上类似的问题吗?第四节:由欧姆定律公式:它的意义改变了吗?当U=0时,R=0吗?为什么?可以用形象的比喻加以解释吗?第五节:1、用电流表、电压表可以间接测出用电器的电阻,对此,你会提出什么问题?2、温度不同,灯的电阻有所变化,要准确找出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宜在选取实验器材上作什么改变?第六节:1、上学期不是讲过安全用电知识了吗?为什么本章又再讲?2、人站在地上接触带电的电线会发生触电事故,但为什么小鸟却能悠闲的站在电线上?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三、小结,统计各组得分并布置作业
让学生逐渐领悟、梳理归纳知识的目的、意义。生生、师生间不同做法的交流,让学生在对比中学习领悟此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敢于对现有设备的优缺点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引导学生辨正地看待事物\n能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说明问题,可大大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可联系生活实际问题,更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 (一)教材内容 电磁感应现象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的例子很多,本节选讲变压器和汽车防抱死系统,主要考虑是:1.电能是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能源,电能的生产和输送都离不开电磁感应原理;2.汽车防抱死系统是社会生活对物理学提出的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汽车防抱死系统是近年发展的一项成熟的技术.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时代性以及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二)教学重点:知道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哪些地方应用了电磁感应现象,了解变压器工作原理(三)教学难点:汽车防抱死系统工作原理 (四)学习目标描述知识点
学习目标
具体说明
1.电磁感应现象
识记、理解
知道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动势产生的原因
2.变压器工作原理
理解、应用
理解变压器原理,会应用原副线圈电压关系进行实际计算
3.汽车防抱死系统原理
理解、应用
知道防抱死系统原理,了解电磁感应对科技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学习电磁感应的有关知识,但不够深入,另外本校学生素质较差,基础知识不扎实,尤其是文科生理科成绩较差。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弱,对生活常见现象的想象能力还有待提高。 针对此种情况,在教学中需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加上实验的现象,使所要掌握的知识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2)了解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的工作原理2.过程与方法\n (1)读图2-3-1,2-3-2,2-3-5及本节最后一段,了解电磁感应原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2)观察原、副线圈匝数与电压关系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3)通过讨论与交流变压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参观发电站或变电站,体会电磁港英原理在生产中的应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电磁感应原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体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2)关注西电东送中有关电能输送的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3)通过解读ABS系统的工作原理,引导学生关注世界科技发展的现状与趋势(4)通过参观变电站或发电站,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四、教学设计思想针对文科学生的物理基础知识差、对物理不感兴趣或右畏惧心理,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应用多种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上采取讲授、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通过"讨论与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互动性,让他们在讨论中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模拟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更加形象,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通过例题的讲解、列举生活中实例,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现身边随处可见物理现象。五、教学流程图\n六、教学媒体的应用知识点
媒体类型
媒体内容
作用
电磁感应现象
计算机
电磁感应现象的内容:感应电动势的产生条件
展示内容,为本节课学习提供知识根据
变压器工作原理
计算机演示实验
结构图,变压原理
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得出结论,比较容易接受
ABS系统工作原理
计算机
动画模拟轮速传感器的工作过程
通过动画模拟演示,能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形象化,降低难度
\n课题
11.1宇宙和微观世界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2、初步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n3、初步了解纳米学科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过程方法
在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的过程中,体会科学家探究物质微观结构过程中采用的物理模型方法
情感态度
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及宇宙的历程、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
认识客观世界的组成,认识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微观模型和原子结构
教学难点
建立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微观模型,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宇宙浩瀚无边,我们可以借助天文望远镜去探索其无边的秘密;微观世界很小,我们可以借助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去研究它。看视屏思考宇宙究竟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你心中的宇宙。(见教师教学用书视屏资源1"神奇的物质世界")合作探究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引导学生说出宇宙是无边无际的,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和地球之间的关系,地球表面有哪些物质。人类探索宇宙的进程。总结:人类观察到的宇宙有数十亿个星系,银河系只是其中之一,银河系非常巨大,一束光需要十万年才能穿越,太阳不过是银河系中几千亿颗恒星中的一个,太阳周围有八大行星,地球在它的第三轨道上绕太阳转动。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地运动和发展中。 人类对宇宙的了解只局限于能够观察到的区域,我国"神舟"号飞船的六次成功飞行。多名宇航员顺利进入太空绕地球航行并完成多项太空实验。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太空宇宙的探索越来越深入,宇宙的奥秘将逐渐被揭示。
回忆天文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工作原理。观看视屏,观察图11.1-1、11.1-2思考并回答问题。谈谈人类探索宇宙的进程:\n(1)中国古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2)哥白尼与日心说;(3)从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到人类第一次乘飞船进入太空;(4)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5)我国"神舟"系列飞船的多次成功飞行。多名宇航员顺利进入太空绕地球航行。
激发学生探究、认识世界的欲望,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分析图的能力认识人类探索世界的历程,树立科学的物质世界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引言:宇宙是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提出问题:(1)组成物质的微粒究竟小到什么程度?(2)这个微粒能否继续再分?举例:将一支粉笔一直1/2的分下去,颗粒越来越小,有没有一个限度呢? 糖块放入一杯水中,一会儿不见了,为什么?水变了吗?总结: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组成的,它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这个微粒叫分子。分子很小,直径只有百亿分之几米,用肉眼不能看到。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还有更精细化的结构-----夸克。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的相似。3、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结构模型引言:既然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为什么又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呢?你能对它们做出解释吗?物质处于不同状态时物理性质相同吗?(放映教师教学用书视屏资源2"物质的微观世界")总结:(1)固态物质中,分子排列十分紧密,分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分子虽来回振动,但位置相对稳定,就像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身子可以来回晃动一样。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n(2)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分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小。就像学生在自己的教室中交换座位,但又没离开教室一样。因此,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3)气态物质中,分子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小,易被压缩。好比学生在操场上玩,他处于完全自由的状态,四处奔跑,因此,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根据上面学习的知识谈谈水在不同状态下的特殊处。4、纳米技术:课堂小结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宇宙和微观世界
观察:11.1-3思考、分析思考、讨论学生了解并阅读图:11.1-7、11.1-8阅读课本第6页1、2、3、4自然段,设计表格归纳三态的特点。根据视屏资料及课本和图11.1-6理解、记忆不同状态下分子的运动情况知道水的三态变化的特殊之处阅读课本P7科学世界
\n培养学生善于从生活中的现象去思考、分析问题培养学生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体会物质世界的奇妙,树立科学的物质世界观感受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了解它们宏观上的区别是由于微观结构的不同造成的。了解水的三种状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课堂练习\n
1、动手动脑学物理银河系很大,因此用光年的长度单位表示最方便.光年是长度单位,指光在一年内通过的距离.光速c=3×108m/s.1光年=3×108m/s×365×24×3600s=9.64×1015m.2、练习巩固:(1)宇宙是由组成的,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组成的,并处于不停地中。(2)物质由组成,又由原子组成。(3)原子结构与十分相似,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和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和组成的;质子和中子还有更小的精细结构叫。(4)固体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是因为分子的距离,分子间的作用力。(5)"采用纳米技术制成的纳米机器人小得像跳蚤一样""离太阳最近的恒星距我们约4.3光年",这里的"纳米"和"光年"都是单位。(6)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粒子B、分子一定由多个原子组成C、组成物质的分子数非常多D、人们当前认识到分子是最小的粒子(7)下列物体的尺度由小到大排列的是()A、夸克、原子核、质子、原子B、质子、原子核、原子、夸克C、夸克、质子、原子核、原子D、原子、原子核、质子、夸克(8)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的是()A、阳光下,看到室内灰尘飞扬B、舞台"白雾"流动C、河水流动D、将一滴红墨水滴入一杯热水中,不一会儿整杯水都变红了3、课后作业另附:
板书设计
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二、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有性质的最小粒子三、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n
宏观状态
微观状态
分子的间距
分子间的作用力
固体
液体
气体
四、原子结构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五、纳米及纳米技术
教学反思
课题
11.2质量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并会进行换算2、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性质,而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n3、了解常见的测量质量的工具,通过实际操作,会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过程与方法
在天平的使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天平的使用操作的兴趣,在使用操作天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质量的含义,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学用具
托盘天平(200g的20个)、托盘天平(500g一个)、酒精灯、烧杯、多媒体等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宇宙和微观世界,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身边的物体教师出示一块冰、一颗铁钉、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一块木板、一把铁锤、一桶水等物体,出示顺序随机,让学生观察。提出问题:能否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你分类的理由是什么?教师:铁钉和铁锤、木板和米尺、冰块和桶里的水,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体。构成这些物体的铁、木材、水,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质。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结论:一切物体都是物质组成的。问题(1)一把铁锤和一只铁钉都是由铁这一种物质构成的,两者有什么不同?(2)一张课桌和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都是由木材这种物质构成的,两者有什么不同?教师:在物理上为了描述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引入质量概念。一、质量的概念1、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2、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演示:(1)把冰块放在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使其熔化成水;(2)用铁锤把铁钉敲弯。
学生观察、交流、讨论,分类上述物体可以分为三类:(1)铁钉和铁锤为一类,它们都是铁制成的;(2)木板和米尺为一类,它们都是木材加工成的;(3)冰块和水为一类,它们都是水,只是状态不同而已。学生思考问题\n学生观察实验
使学生了解知识间的联系创设学习情境,导出质量的初步概念,使学生正确区分物体与物质,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1)烧杯中冰熔化成水,所含的水的质量有没有变? (2)铁钉敲弯了,铁钉的质量有没有变?(3)如果将这一只铁钉由教室里带到月亮上,或带到更远的太空,它的质量会不会发生变化?结论: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物体的质量不会随物体的状态、形状、位置的变化而变化。3、质量的单位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吨(t)。它们的换算关系是:1kg=103g1mg=10-3g=10-6kg1t=103kg二、质量的测量你想知道杨利伟所穿的太空服的质量吗?你有办法测出来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呢?(介绍各种测量质量的工具)1、天平的测量原理:见课本第9页第四自然段。(教师出示托盘天平)2、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①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平衡;②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可以根据指针在分度盘上左右摆动幅度是否相等来判断,而不必等到指针完全停止摆动,只要摆动幅度相同即可;③标尺、游码、砝码:指示所称物体质量。每架天平都有自己的"称量",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称量值就等于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砝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就是天平的精确程度。用天平测量一物体的质量。[投影]天平的调节和使用(36字) 底座水平、游码拨零、横梁调平、左物右码、加码从大、切勿手拿、大否小定、游码补平、求和为秤.\n思考:如果物体和砝码放反了,还能称出物体的质量吗?不法商贩是如何行骗的?谈谈你自己的看法。3、记住天平使用注意事项课堂小结学生谈谈对天平和质量的认识
学生讨论、交流:冰熔化成水,只是冰的状态变化了;铁钉敲弯了,只是铁钉的形状改变了;铁钉由教室里带到月亮上,或带到更远的太空,只是铁钉的位置变化了,在这几种的变化现象中,物质没有从物体中转移出,也没有发生由一种物质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现象,因此,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它的质量就不变。学生思考问题并回答观察桌上托盘天平的构造,思考各部分的作用归纳天平的使用方法学生学习天平使用方法后,测量身边物体,了解身边物体的质量思考讨论问题理解、记忆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
通过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分析归纳结论,使学生从中得出物理规律,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归纳出科学规律的能力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强化质量的单位\n观察天平的构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习物理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知道使用各种仪器都应该熟悉其注意事项
课堂练习:
1、动手动脑学物理:总结台秤和天平的区别和联系2、练习巩固:(1)给下列物体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45\n 一只鸡的质量约为2000 一头大象的质量约为2.5X106 一枚硬币的质量约为10(2)下列关于质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宇航员在太空中的质量比在地球上时小 B、一块冰化成水后质量变小了 C、一块铁块烧红后质量变大了 D、一个铁球制成铁饼后质量不变(3)你能熟练地使用天平吗?请把下列过程补充完整,①把天平放在,游码拨到标尺端的处;②调节横梁右端的,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则平衡;③(称量时,被测物体放到盘,用取砝码,砝码放在盘,应按选择适当砝码;④读数时,被测物体质量等于;⑤注意事项:和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中;不能超过天平的;不能用手接触。(4)关于天平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把已调好的天平移到另一处使用,不需要重新调节B、判断天平横梁是否平衡时,一定要等到指针完全静止下来C、从砝码盒中提取砝码时,必须使用镊子夹取D、天平横梁平衡后,托盘可以互换3、课后练习:另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11.3密度
课\n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探究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比值一定;不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2、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3、能联系实际运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并用来鉴别物质,会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或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体积。
过程方法
在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引入密度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利用比值不变反映的数量关系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情感态度
在生活中有应用密度知识的意识,通过了解密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概念的理解、密度的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教学用具
天平、金属块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一、出示:两个不透明、相同的瓶子内分别装满了水和浓盐水,且瓶子是密封的,你有什么办法分辨出那瓶是水,那瓶是浓盐水吗?合作探究二、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从上例可知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质量是不同的,那么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带着疑问猜想,进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主要是天平的使用方法。\n
质量/g
体积/cm3
铝块1
铁块
铜块
铝块2
铝块3
分组讨论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1)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2)不同种物质的体积相同质量不同,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三、引入密度的概念1、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学生思考、交流、谈谈自己的方法(用测量的方法加以说明,得出正确的结论)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根据,其他同学分析猜想的合理性。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分别测出同体积不同物质的(铝、铁、铜块)的质量,再测量同物质不同体积的铝1、铝2、铝3的质量,设计表格并记录数据根据实验数据与教师共同引入密度的概念。体会密度与电阻这两个
从身边的事例出发,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n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指导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数据能力提高学生与所学知识的整合能力理解密度概念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2、公式:ρ=m/V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单位:3、单位:kg/m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g/cm3读作克每立方厘米, 它们之间的关系:1g/cm3=1000kg/m3问题:铁钉与铁锤,一杯水与一滴水的密度有什么关系?强调: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忽略状态及温度的影响)有关,无论该物质的质量大小体积多少,它的密度始终保持不变。4、引导学生阅读第15页密度表,归纳出规律性的知识。(1)密度是表示物质特性的物理量之一,每一种物质都有一定大小的密度,不同的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其中铝和大理石、冰和蜡、煤油和酒精的密度值相等。对于这些物质,如果只知道密度的值,不能立即判断是哪种物质。(2)氢的密度最小,仅是水的密度的十万分之九,是空气密度的百分之一。节日的彩色气球都充以氢气,使其能在空气的浮力作用下升空。(3)如果物质的密度用g/cm3做单位,要比用kg/m3,做单位小1000倍。所以在实际换算对如果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值用g/cm3做单位,就要去掉103,只保留前面的数字;气体的密度用g/cm3做单位时,就要在前面乘上10-3。例如空气的密度为1.29kg/m3,用g/cm3做单位时就应写成1.29×10-3g/cm3。深入思考四、密度知识的应用。 结合课本第16页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1、如何求出碑心石的质量?2、给一卷细铜线,怎样做能方便地知道它的长度?3、人体的密度与水的密度差不多,一个正常成年人的质量为kg,其体积约为m3。归纳小结如果你是密度,你将如何向别人介绍你。
物理量的相同点 体会1g/cm3与1kg/m3\n的大小关系。学生思考问题学生阅读密度表并归纳规律性的知识。得出以下结论:1、通常情况下,固体的密度最大,液体其次(水银除外),气体最小。2、液体中水银的密度最大,它比常见的金属铜和铁的密度还大。3、海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纯水的密度为1.0×103kg/m3,通常可认为普通水的密度也是这么大。冰的密度为0.9×103kg/m3。(同种物质的状态不同其密度不同)思考、提出问题,其他同学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谈自己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让学生知道由大单位复合而成的单位不一定比由小单位复合而成的单位大从以上的归纳可知,密度表中能反映出相关的知识点。通过这样归纳可以大大地加深对密度的概念和物质密度的理解,提高应用和计算能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n课堂练习
1、动手动脑学物理2、完成下列练习:(1)、一杯水,喝掉一半,剩下的一半杯水的密度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2)、一实心金属球的质量为5.4kg,体积为2dm3,则金属球的密度为kg/m3。(3)、质量相等、体积相同的铜球、铁球、铝球各一个(ρ铜?ρ铁?ρ铝),则一定为空心的球是,不能肯定是实心还是空心的球是,空心部分体积最大的是。(4)、将注射器的出气口封住,使注射器内的气体不能跑出,现将活塞向里压,则这时被封气体的质量,体积,气体的密度(选填:变大、变小、不变)。(5)、已知冰的密度为0.9×103kg/m3,一块体积为80cm3的冰全部熔化成水后,水的质量是g,水的体积是cm3。(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质量大的物体,其体积一定大。B、体积大的物体,其材料的密度一定小。C、不同种材料制成的体积不同的物体,质量大的密度也一定大。D、同种材料制成的不同实心物体,体积越大,质量一定越大。(7)、如图所示为盐水,水和汽油三种物质的m与体积V的关系图像,由图可知:A、A为盐水,B为水,C为汽油B、A为汽油,B为水,C为盐水C、A为水,B为盐水,C为汽油D、A为盐水,B为汽油,C为水3、课后练习另附:
板\n书设计
物理意义:表示物质的一种特性概念: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密度公式:ρ=m/V 单位:1g/cm3=1000kg/m3
教学反思
课题
11.4测量物质的密度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2、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过程方法
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情感态度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n2、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教学重点
学习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安排、记录数据到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
教学用具
天平200g20个、量筒100ml20个、水、盐水、石块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1、教师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要测量这个铁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2、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杯中的盐水,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合作探究:一、量筒的使用:(一)观察量筒回答课本第18页想想做做中的问题;结合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归纳量筒测量液体密度的使用方法。(二)使用方法:(1)、如何测固体(石块)体积的方法(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一块总结使用量筒测固体的方法)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密度概念ρ=m/V得出若测ρ就先测m和V再算出。(1)方法如下:用天平测质量,用刻度尺测长度,进而算出体积,密度可得。(2)不能,体积的测量不可以,如何测量体积呢?引入量筒。学生观察本组量筒回答问题:(1)单位ml(2)最大量程100ml,最小分度值为1ml(3)正确读数: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凹液面底部相平,与刻度线垂直。了解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进行测量。
回顾密度的概念,围绕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体现物理从生活中来。使学生知道本节知识的原理\n进一步熟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总结能力,从实际操作中总结量筒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2)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3)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4)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①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②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分组实验: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和盐水的密度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重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3、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4、总结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实验中注意的事项。课堂小结:1、测量密度的原理2、量筒的使用3、测量固体的密度4、测量液体的密度然后,让学生自己小节本节课的知识,并谈谈自己的收获。
归纳总结使用量筒测量不同物体体积的方法,。\n学生理解使用量筒测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用画图法表示自己的方法分组讨论塑料块、盐水质量和体积的测量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将本组设计的测量方法的原理图按操作步骤的顺序,重点是盐水质量的测量方法,写(画)在练习本上。最后结论进行讨论。同桌交流,互相补充,总结出合理的实验步骤。学生回顾本节内容,加深印象
引导学生学会使用量筒测量固体的体积。图形可以使学生有一直观的感觉,便于学生理解。学生自主设计测量小石块、盐水密度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评估交流,提出新问题,教师注重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这种完全自由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视野更开阔。\n使学生把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课堂练习
1、动手动脑学物理(2)1、以下是某同学测定煤油的密度的一些实验步骤:(1)用天平测了空矿泉水瓶的质量m(2)在矿泉水瓶里装满水,用天平测了它们的总质量m1(3)用矿泉水一装满煤油,用天平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4)用量筒测出矿泉水瓶里所盛煤油的体积V(5)计算煤油的密度,这些步骤中可省去的是()A、(1)B、(2)或(4)C、(3)D、都不能省去2、实验室中有下列四种量筒,分别标有最大测量值和分度值,要一次较准确地量出100g密度为0.8×103kg/m3的酒精,则应选的量筒是()A、500ml,10mlB、250ml,5mlC、100ml,2mlD、50ml,2ml3、学习质量和密度的后,小轲同学想用天平、量筒和水完成下列实验课题:(1)测量牛奶的密度(2)鉴别看上去像是纯金的戒指(3)测定一捆铜导线的长度(4)鉴别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5)用天平称出一堆大头针数目,你认为能够完成的实验是()A、(1)(2)B、(1)(2)(4)C、(1)(2)(4)(5)D、(1)(2)(3)(4)(5)4、下面是小明在测铁块密度时的主要步骤,请你写下正确的操作步骤序号()A、将m、V代入公式中,算出铁块密度B、铁块用细线拴好轻轻放入水中,测出水和铁块的总体积V2\nC、在量筒中倒入一部分水,测出水的体积V1D、用天平称出铁块的质量mE、根据数据V1、V2算出铁块的体积V课后练习另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11.5密度与社会生活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知道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2、正确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能运用密度鉴别物质。
过程方法
1、通过学习知道温度对密度的影响,知道密度知识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作用\n2、学会与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
通过介绍密度知识的实际应用,让学生认识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系,熏陶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教学重点
了解物质密度与温度的关系,掌握用密度来鉴别物质的方法,能解释生活中与密度有关的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
物质密度与温度的关系,特别是水的反常膨胀
教学用具
多媒体、酒精灯、小风车、热水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什么知识可以解决下例问题:(1)、为了安全且能够装载更多的人员和货物,飞机必须既结实又轻巧,飞机必须用什么材料来制造呢?(2)农民播种时必须选用结实饱满的良种,用什么方法可以既快又准确地选出良种呢?(3)自然界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勘探队员如何确定矿藏的种类呢?合作探究引言:密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密度除了与物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什么有关呢?完成下列实验你有什么发现?1、密度与温度 引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1)在室温下,将两个气球分别套在相同的两个杯子上,将两个杯子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两气球的变化。(学生课前准备杯子、气球)(2)把风车放在点燃的酒精灯附近,风车转动起来,为什么?(学生课前准备风车)(注意:风车必须转动自如、纸风车与酒精灯的距离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3)每组一根温度计(100OC),当放到热水中后,观察内部液体的变化,说明原因。(4)双金属片实验。(教师演示)(可以从旧启辉器
学生思考问题,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n学生动手实验并观察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实验过程中温度对质量、体积、密度的改变、解释发生的现象。讨论实验失败的原因。通过实验总结出:物体热胀冷缩性质,并得出密度随温度的变化。一般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密度变小。并归纳气体、液体、固体三种状态的物体中"热胀冷缩"的显著程度。
以问题探究形式提高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并初步谈谈想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效果主动思考,积极回答,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操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分析归纳的方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中找到)总结:一般情况下,物体的温度升高体积变大其密度减小;物体的温度降低体积变小其密度增大。在常见的物质中,气体的热胀冷缩最为显著,固体、液体的热胀冷缩不像气体那样显著。水的特殊性:水的反常膨胀阅读课本22~23页后三自然段。水在4OC时的密度最大。计算:1kg的水和1kg的冰的体积。并解释下列问题:(1)、放在冰箱中冷冻结冰后的饮料与刚放入时相比,体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冬天室外的水管为什么容易冻裂?2、密度与物质鉴别引言:通常我们体育课上用到的铅球是否是用铅制成的,现有一铅球你能正确作出判断吗?谈谈你的做法(1)阅读教材例题,掌握通过计算密度来鉴别物质的方法。(2)要求学生像例题那样用规范的格式做计算,如必须先写公式,再代入数据,数据后写上单位等,并且强调计算题中必须有必要的文字叙述,做到"有算有叙"(3)总结通过计算密度来鉴别物质的方法:先用公式计算出待鉴别物体的密度,再查密度表对比分析。\n思考:用密度来准确地鉴别物质可靠吗?为什么?课堂例题1、一空瓶质量为200g,装满水时总质量为700g.若用来装另一种液体,装满后总质量为600g,则该液体可能是什么液体?课堂小结密度知识的应用:1、密度与温度的关系2、用密度来鉴别物质
学生阅读后举例,水的温度降低体积变大。提出解题思路。注意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规范格式。交流生活经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思考判断方法,用规范的语言谈谈自己的做法学生在练习本上解决问题阅读课本第24页最后一自然段回答思考题学生思考并解决该题,交流解题所得,归纳解题思路\n谈谈自己学到了什么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结合密度公式用数学的思想解决问题,可以体现数学工具的作用,体现学科间的综合。养成规范解答计算题的良好习惯,培养严密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巩固密度知识,加深理解纳入原有知识系统
课堂练习\n
(1)、动手动脑学物理。(2)、补充练习:1、当一铝条升温后,下列物理量发生变化的是()A、质量B、密度C、体积D、上述三个量2、事实表明:4OC时水的密度,温度高于4OC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水的密度变;温度降低于4OC时,随着温度的降低,水的密度变;水凝固成冰时,体积变,密度变,人们把水的这个性质叫做水的反常膨胀。3、一只能够容纳1kg水的瓶子,一定能够容纳得下1kg的()A、白酒B、汽油C、盐水D、炼油4、野战部队行军时携带的压缩饼干与平常的饼干相比,主要优点是在质量相等的情况下,压缩饼干的()A、密度大,体积大B、密度小,体积小C、密度大,体积小D、密度一样,体积小5、密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密度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重要的价值。例如:在农业上:(举一个应用例子)在商业、工业中:(举一个应用例子)在航天工业中采用材料;在产品包装中采用材料作填充物,防震,价廉。课后练习另附
板书设计
1、密度与温度热胀冷缩水的反常膨胀\n2、密度与物质鉴别
教学反思
课题
12.1运动的描述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方法
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情感态度
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教学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n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飞行员驾驶飞机在2000m高空飞行,忽然他看到身边有一样东西和飞机在一起飞翔,他以为是一只小昆虫,随手抓过来一看,原来不是昆虫,而是德军发射的一颗子弹!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他能抓住飞行的子弹呢?引入课题:第一节运动的描述合作探究一、机械运动的概念 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运动的现象?(1)观看录像资料(教师用书光盘中运动的描述内容)总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2)分析实例:足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教室里,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思考: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总结: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强调:"物体位置的变化"并区分"化学变化""思想变化""生理变化"等,并举例。如:五四运动,小树长高等。二、参照物(1)播放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VCD,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讨论,
听故事,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件发生。自己模拟当时的场景。初步认识运动的相对性。学生举例,各抒已见。从中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并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分析、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得出:运动的物体位置改变了,静止的物体位置没有改变。学生理解并记忆。学生进行分析,并作答。
让学生在惊奇中讨论事件发生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生活中的运动现象通过看录像了解运动现象,并激发学生兴趣。\n使学生积极思考,保持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理解物理学中对机械运动的定义。进一步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2)引导学生完成实验,并分析。实验: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让学生讨论回答:选取课桌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得出参照物的概念: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思考:什么物体可以作为参照物呢?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起描述图12.1-3卡车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从而得出: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描述图12.1-4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解释开始讲述的故事和成语故事1、<<刻舟求剑>>: 有一次,一个楚国人坐船过江,船到江心时一不小心,他失手把心爱的宝剑掉到了水里。好心的船夫愿意帮他捞剑,可是这个楚国人不慌不忙,把掉剑的位置刻在船身上,说:"不用了,等船靠岸后再说吧!"船靠岸以后,他才请船夫从他刻了号的船边下水,替他打捞宝剑。问船夫可能找到剑吗?从物理的角度解释为什么? 2、行车,顺风时有时会感觉到无风;有时虽然没有风,但骑在摩托车上却感觉到风很大。 提问:要想很容易的抓住某物体,手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应满足什么条件?(三)课堂小结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
学生分析讨论。乘客产生错觉的原因学生自己实验思考、回答问题,明确课桌、课本、尺子三者的关系。\n根据前面提到的例子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参照物的选取方法:1不以研究对象自身为参照物2一般选地面或和地面连在一起的物体为参照物3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观察图片,思考回答为什么说卡车和联合收割机是相对静止的?解释故事中的现象和实例1、(船夫不可能找到剑。这个楚国人选定的船作参照物,行驶的船相对于剑是运动的。)2、(风是空气的流动形成的。骑自行车时,顺风时若车速与风速相同,则骑车人与流动的空气保持相对静止,会感觉到无风;摩托车行驶时骑在车上的人与空气相对运动,而且摩托车行驶很快,所以觉得风很大。)思考讨论得出:手与物体处于相对静止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初步明确对运动物体的描述,标准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判断。关注学生实验,使学生认识相对不同的标准,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情况不同,因而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定一个标准。深入理解参照物的定义引导学生观看课本图片进一步明确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首尾照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堂练习\n
(1)、动手动脑学物理。(地球同步通信卫星也叫同步轨道通信卫星,它绕地球转动一周的时间与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相同,且它的运动方向和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也相同,所以相对于地面上的任一点的位置都不改变,因此,地面上的人从任一观察点去看卫星都是静止不动的.同步卫星绕地球转动一周大约需要21小时,确切地说是23小时56分.)(2)、补充练习 1、小明同学乘火车去旅游."火车开动"前后他一直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地看着火车外的景物,他发现路旁的"树正在飞快地后退".这段话中加引号的三种运动情况,各以什么为参照物? 2、在现代交通中,高速列车已成为现实.为了不影响高速列车的运行,有人设想,若能使高速列车在进出站时既不停车、又能上下乘客,岂不更好.你能进行这样的设计吗?若能设计,说明理由.3、两只轮船沿河岸顺流而下,甲船在前,乙船在后,甲船的速度大于乙船的速度,甲船上的人感到乙船在后退,甲船上的人所选择的参照物为()A、甲船B、乙船C、一定运动D、都有可能 4、有关参照物的说法正确的()A、运动的物不能做参照物B、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才能做参照物C、任何物体都可以作参照物D、研究某一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照物课后作业另附
板书设计
运动的描述\n 机械运动: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mechanicalmotion)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物时,物体的运动或静止的情况不同.
教学反思
课题
12.2运动的快慢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过程方法
通过速度的探究体会速度的大小体会速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情感\n态度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速度的计算
教学难点
速度单位的计算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如: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通常情况下,我们是如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合作探究提出问题:物体运动有快有慢,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放录像:龟兔赛跑,让学生思考、交流。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速度的定义:提出问题:(1)运动会的百米赛跑时,在比赛过程中判断哪位运动员跑的快些,我们用的是什么方法?在终点时我们又用的是什么方法?(2)小华步行,而爸爸骑自行车,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总结: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时间短运动快,时间长运动慢;也可以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路程长的运动快,路程短的运动慢。物体的运动快慢用速度表示。类比电功率的定义引入速度的定义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学生思考体会观察多媒体录像(教师用书中的光盘:龟兔赛跑)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得出:1、比较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2、比较相同时间所经过的路程。学生分析后回答。在比赛过程中我们看谁跑在前;在终点我们看谁用的时间短。小华和爸爸我们看谁用的时间短。\n学生理解速度的定义。
回忆自己熟悉的情景,进入学习情境通过录像激发学生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总结判断速度大小的两种基本方法。进一步熟悉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引入速度的定义,并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单位:米/秒m/s千米/每小时km/h例题:(1)1m/s=km/h(2)5m/s=km/h(3)72km/h=m/s(4)一位百米运动员跑完全程用了11s,而一辆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40km/h,请比较哪个快?(5)课本第32页例题(6)观察多媒体录像体会速度的意义。 引导学生观察速度表、(课本第32页例题12.2-1) 路标的物理意义。 例如、如图所示是济南高速公路上的一个交通指示牌。试说明指示牌的含义,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指示牌到青岛最快要几小时?2、"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如何准确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呢?3、匀速直线运动(1)、你认为匀速直线运动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点?(2)、什么是平均速度?\n 阅读科学世界第33页体会时间放大镜课堂小结:1、速度的定义2、频闪摄影3、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学生练习认识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速度表上各个数值的物理意义和路标上各值的物理意义学生阅读第32页想想议议思考如何利用频闪摄影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图甲和图乙中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区别。 思考、讨论得出特点:物体沿直线运动且快慢不变。学生阅读,交流时间放大镜的作用你学到了什么
熟悉单位换算及速度计算\n将知识用于生活。了解一些交通标志的意义利用科学的方法可以解决一些现实问题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某些物体的运动可以近似看做匀速直线运动让学生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美感回首调节,纳入知识系统
课堂作业
一、动手动脑学物理\n二、补充练习:1、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的物理量。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120m,则它的速度为m/s,其物理意义为。3、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20m,则它在前2s的速度一定是()A、80m/sB、10m/sC、5m/sD、无法判断4、善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B、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越少C、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D、物体v由s/t决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5、下列速度,按大小排列的顺序是()(1)运行中的火车的速度是72km/h(2)高速公路上飞驰的轿车的速度是1.8km/min(3)草原上狂奔的猎豹的速度是28m/sA、(1)(2)(3)B、(3)(2)(1)C、(2)(3)(1)D、(1)(3)(2)6、一辆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第1h内通过的路程是80km,在第2h内通过的路程是80km,在第3h内通过的路程还是80km,小华说该汽车在这3h内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小明则认为汽车在这3h内不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他们谁说得对?谈谈你的看法。课后练习另附
板书设计
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v=s/t速度单位:米/秒(m/s,m·s-1)千米/时(km/h)s=vt计算:v=s/tt=s/v概念平均速度计算
\n教学反思
课题
12.3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过程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物品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长度和时间的方法。
情感态度
认识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
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教学难点
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用具
刻度尺20个(100cm)、秒表20个、铜丝。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复习:(1)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直接测量速度的工具?(2)由v=s/t,要测量物体的速度,必须要测出什么?过渡:如何测长度和时间呢?\n合作探究一、测量的必要性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提出问题:你能告诉我他的体温、身高、质量吗?估计一下谈谈你的结论,要想得到准确地数值应该怎么做?引入长度的测量二、长度的测量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1)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2)让学生找出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做为"尺"。①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 ②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人步行时,平均一步的长度;某一个手指的宽度等。2、为什么引入国际单位制?3、长度的单位(1)复习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等。(2)阅读课文第36页"小资料":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及了解"米"的准确定义。(3)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
学生大胆举例,大胆回答:测出长度和时间。学生各自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根据,回答问题学生观察测量工具学生阅读课本第35~37页让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做一做,试一试。回忆:为什么要制定国际单位?回答。记忆长度单位及其进率。
让学生多注意身边的物理现象同时激发学生求知欲\n体会测量的必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体会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体会单位的国际化的意义记忆长度单位及其进率,使学生达到灵活掌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mm)、微米(μm)、纳米(nm)1km=1000m=103m;1dm=0.1m=10-1m;1cm=0.01m=10-2m;1mm=0.001m=10-3m1μm=0.000001m=10-6m;1nm=0.000000001m=10-9m4、进行估测身边物体的长度,教师出题。5、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测量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量程、零刻线、最小分度值;测量时: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多次测量取平均值。6、学生分组实验。测量物理课本宽度、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测细铜丝的直径。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上进行测量,圆心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二、时间的测量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例举测量时间的工具。1、单位:秒(s)小时(h)分(min)2、测量工具:停表(秒表)、机械表、电子表、石英钟古代:日晷、沙漏3、介绍停表的使用方法;关键是停表的分度值。4、体会生活现象所用的时间:(1)人心跳一次的时间大约是0.8s(2)人眨一次眼经历的时间大约是0.4s(3)人打一次哈欠经历的时间约是6s三、误差1、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误差与错误的区别:\n2、由于测量工具不可能制作得绝对准确,测量环境和测量者的不同等因素对结果都有影响,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错误是不该发生的,是可以避免的。课堂小结请学生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学生回答学生熟悉刻度尺的使用,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进行实验方案的交流和讨论,并进行实验。归纳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化曲为直法、等量替代法、累积法、滚轮法等思考,举例。体会生活实例看书第38页最后一个自然段,归纳误差的相关知识学生理解记忆个别小结,其他补充
使学生对身边的物体的长度有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知道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可以用间接地方法测量\n培养学生多注意观察生活现象增长见闻,丰富知识将知识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自学能力反馈本节课的收获,巩固知识
课堂练习\n
1、动手动脑学物理2、补充作业(1)、下列有关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说法中,正确的是()A、零刻线磨损的刻度尺不能用来测量B、被测物体的长度不能超过刻度尺的量程C、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相平D、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选用恰当的单位分别填入横线上:(1)某人身高18.2(2)物理课本宽18.23(3)写字台高63.6(4)玻璃的厚度约为5×10-3(5)某原子的直径约为3×10-10(3)、关于测量误差和测量中出现的错误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B、错误和误差都是不可避免的C、误差是不可以避免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D、误差就是测量中的错误(4)、体育课上测量学生跳远成绩时,体育王老师选择下列哪种尺子比较合适()A、分度值为1mm的米尺B、分度值为1cm,量程为1.5m的软尺C、分度值为1cm,量程为10m的卷尺D、分度值为1dm,量程为20m的卷尺(5)、四位同学分别用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先后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下列测量结果中,记录正确的是()A、25.82cmB、25.82dmC、25.81mD、25.816cm(6)、单位换算:(1)0.28km=m=cm(2)83μm=nm=m(3)720s=min=h(4)36min=h=s(7)、下列物品的长度,最接近15cm的是()A、橡皮的宽度B、课桌的高度C、文具盒的厚度D、圆珠笔的长度(8)、现在通用的鞋的号码是对鞋长的另一种记法,王强穿42号的鞋恰好合适,则王强的脚长可能是()A、26cmB、42cmC、22cmD、21cm课后作业另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n
课题
12.4力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过程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力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用具
弹簧、气球、细线、磁铁、铁钉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引言:日常生活中经常说到力这个字,在物理学中力的含义又是什么?合作探究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让学生描述在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 板书部分例子:\n运动员举起杠铃;人推动小车;起重机吊起重物;汽车拉动拖车;压路机压紧路面;磁铁吸引铁屑。在上述例子中那些物体对那些物体起了怎样的作用?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介绍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二、力的作用效果实验:(1)磁铁靠近钢球,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2)、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学生分别举出生活中力改变物体的形状和物体的运动状态的例子。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运动的快慢和运动的方向,而运动状态改变指物体运动的快慢和运动方向其中一个改变或同时改变)
查字典理解力这个字的含义学生举例。分析各实例后回答问题。(运动员、人、起重机、汽车、压路机、磁铁)对(杠铃、小车、重物、拖车、路面、铁屑)施加(举、推、吊、拉、压、吸)的作用找出上例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学生观察实验,思考问题,讨论分析使物体发生变化的原因。分析上面例子中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会学习,知道物理中的力与字典中的含义不同体会物理从生活中来。明确力的定义,准确判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通过实验得出力的作用效果有两种明确运动状态的含义;体会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力的单位:演示:用大小不同的力向里挤压一个皮球,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归纳出: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n感受1N力的大小(拿起两个鸡蛋、托起一袋方便面)四、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以开门为例,说明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力是看不见的,如何把力准确地表示出来呢?类比光线引入力的示意图练习:作出下面各力的示意图:①沿水平方向向右拉物体A的拉力.②沿竖直方向向下压物体B的压力.③水平地面上的小车受到水平向左20N的拉力和水平向右25N的拉力.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引言:如果你用手拍桌子,你的手有什么感觉?根据这一现象你想提出一个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猜想,设计课堂上能做的实验。实验后归纳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利用上面知识解释下列现象:(1)、向后划水,船为什么向前前进?(2)、用脚踢足球,脚为什么感到疼?引导学生分析既然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为什么马拉车,车向前走;鸡蛋碰石头,鸡蛋却破了。引入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不同物体上课堂小结:谈谈你对力的认识(力的定义、单位、作用效果、三要素、示意图、力的相互性)
学生观察实验,并感受力的大小。学生实验:请男女各一名同学上台演示拉拉力器的过程,使学生再一次感受力的大小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实际操作开门,思考、讨论、分析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学生看书第42页最后一个自然段,分析力的示意图的做法和注意事项 学生练习,三名同学分别板演三题.练习结束后教师点评.\n学生拍桌子,谈谈自己的感受(疼)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学生解释现象思考讨论问题得出:相同大小的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不同。归纳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通过力的大小引入力的单位感受1N力的大小从生活实例中归纳物理知识,通过类比法来引入新知识便于学生理解练习画力的示意图体会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体会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纳入知识系统
课堂\n练习
动手动脑学物理补充练习1、人踢足球时,是和之间发生了力的作用。若以人为研究对象,则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若以足球为研究对象,则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这恰能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2、小南同学学习了力既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又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开关的知识后,想探究一下力能否改变物体的形状的小实验。于是她找了一个厚玻璃,用手捏瓶子,她并未发现玻璃瓶发生形变,经过思考后她又,这充分说明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3、物理学中通常用力的示意力来表示力,即用一根的线段来表示力,在受力的物体上沿着画一条的线段,其中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在示意图旁边用和标出力的大小,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4、关于力的知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小孩推墙时,他也受到墙的推力B、足球运动员用头顶球,球的运动方向改变了,这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C、人坐在沙发上,沙发凹下去,这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D、只有在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才能发生力的作用课后练习另附
板书设计\n
教学反思
课题
12.5牛顿第一定律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知道物体的惯性
过程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通过活动体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情感态度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
1、用实验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2、理解惯性是物体能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一种属性
教学难点
1、探究"受力物体怎样运动"的推理过程2、\n解释日常生活中与惯性有关的物理现象。
教学用具
斜面小车、棉布、毛巾、惯性演示器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教师举例(播放课件)关闭发动机的列车会停下来;自由摆动的秋千会停下来;草地上滚动的球会停下来等,引导学生对以上现象中力和运动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合作探究一、牛顿第一定律1、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和意大利学者伽利略两人的结论。教师演示下面实验师生分析:实验中的相同条件是什么?实验中的不同条件是什么?我们可以得到的初步结论是什么?若受到的阻力消失了小车将怎么运动?2、牛顿第一定律: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学生观察学生思考、回答表达自己的看法学生阅读课本第44页古希腊.....两学者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论断,并进行分析。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注意每次实验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分别是什么,学生自己设计表格,将实验结果填入表格。分析实验数据学生积极思考、回答\n学生阅读课本第45页"牛顿第一定律"一段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使学生对力和运动的关系有个初步认识。体会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问题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虽教师在做实验,但能让学生参与的就交给学生。分析实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此定律是推理得到的又能经受住实践检验的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惯性引言:从牛顿第一定律可以知道,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原来静止的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在物理学中用惯性来描述这一特性1、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2、实验:惯性实验演示器。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器{水杯、水、硬木片、矿泉水瓶、一角硬币(或其他比瓶口小的物体)、硬纸张、直尺和其他学习、生活用品}设计实验例举生活中的惯性现象。3、提出问题:在上述例子的基础上对于惯性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可以补充例如惯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什么样的物体有惯性?惯性的大小是否与速度有关?如何描述物体的惯性?4、惯性的利弊(1)人们可以利用惯性给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许多的方便,如将东西扔出去,将衣服上的灰尘拍打掉等,引导学生举例。(2)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惯性给我们带来许多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许多不便。如:快速行驶的汽车不能立即停下来,容易引发交通事故。交通部门都采用了哪些措施?发布了哪些禁令?为了安全,在汽车上安装了哪些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的装置。阅读课本第47页"科学世界"。点拔: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一切物体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是由物体的质量决定的,而牛顿第一定律是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由于惯性表现出的运动规律,其实质是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是物体具有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课堂小结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n2、惯性
学生记忆惯性概念,回忆生活中的惯性。学生观察实验,设计自己的实验,思考举例学生思考、讨论提出问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归纳后得: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与质量有关,与速度无关,应说物体有惯性或由于惯性,但不能说惯性的作用学生举例。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学生阅读、了解学生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现象。
承上启下,加深知识理解通过自己操作进一步理解惯性现象。使学生对惯性有进一步的认识,全面了解惯性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唯物辩证观。知识与实践相联系。\n知识再升华。
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关于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1)实验中选择"斜面"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2)使小车从斜面的同一位置滑下的目的_______________;(3)小车在不同物体的表面上运动的距离不等,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这个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是(5)进一步进行推理,如果物体表面绝对光滑,小车将______2.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静止B.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C.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会发生变化D.物体做曲线运动时,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3.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静止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B.运动的物体一定受到力的作用.C.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会运动.D.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它一定受到力的作用\n4.人站在匀速行驶的船上,竖直向上扔个小球,则小球(不计空气阻力),下落后() A.落回到人手中B.落到人前方 C.落到人的后方D.无法确定5.关于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在静止时不容易被推动,所以物体在静止时比运动时惯性大B.物体高速运动时不容易停下来所以物体速度越大,惯性越大C.当物体没有受到力作用时,物体就不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D.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紧急刹车时,乘客前倾,是因为人失去了惯性B.跳远前助跑,是为了增加人的惯性。C.紧急刹车时,乘客前倾,因为受到惯性作用。D.跳远前助跑,是为了利用惯性。课后作业另附
板书设计
一、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意义:力学基础定律之一。二、惯性1、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2、惯性现象
教学反思
课题
12.6二力平衡
课型
新授
教\n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2、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及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过程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及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情感态度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2、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由浅入深的科学方法3、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二力平衡条件及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教学难点
知道一对平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教学用具
硬纸板、滑轮、细线、钩码、铁架台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引言: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在现实中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为什么还会有许多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合作探究举出生活中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引导学生分析其中二例中物体的受力情况,主要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分析。在实例中书包手到的各个力的作用效果互相抵消,书包处于静止;汽车受到的各个力的作用效果互相抵消,汽车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结论:1、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几个力称做平衡力分析刚才学生举的实例,讨论一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最少需要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力的个数是否一定为偶数。2、二力平衡的条件引言: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最少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有什么特点呢?说出你的猜想学生设计实验讨论实验过程\n学生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点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决定力作用效果的三要素,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可以从这三要素来考虑。
学生思考问题学生思考、讨论、举例例如学生提着书包不动,书包受到重力和拉力的作用而处于静止状态;在平直的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汽车受到四个力的作用,拉力、阻力、重力、支持力而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学生解释例子,讨论问题得出:最少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受力个数不一定为偶数学生思考提出自己的猜想学生分组实验
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引起冲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生活出发研究问题,降低问题的难度,回忆旧知识。加深对平衡力的理解体会实验是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如图所示实验。要求:(1)使作用在硬卡片上的两个力方向相反、在一条直线上。当两个力大小不等时,卡片如何?(2)使作用在硬片上的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卡片如何?(3)使作用在硬卡片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没有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如何?放视频(教师用书视屏资源二力平衡)回顾实验过程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同体、等值、反向、共线,只有满足条件的两个力才是平衡力。3、二力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阅读课本第48页的后两段,并观察2、3、4图。4、一对平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平衡力必须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必须作用在两个物体上。\n
相互作用力
平衡力
相同点
大小
相等
相等
方向
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区别
作用对象
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作用时间
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没有时间关系
力的作用效果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一般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
两个力共同作用在一个物体上,使物体保持平衡
课堂小结1、二力平衡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3、二力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4、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学生讨论、制定实验方案,分工合作完成实验,最后由学生报告实验结果。学生看视屏,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学生阅读、讨论。\n学生回忆知识并区别,说出自己的看法,填表。学生与教师一块回忆、总结、作答。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进一步体会在此实验过程的基础上如何得到结论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学会相似知识对比记忆、学习
课堂\n练习
一、动手动脑学物理二、补充作业1、汽车行驶时受到的牵引力为F,受到的阻力为f.(1)当F>f时,汽车做什么样的运动?(2)当F=f时,汽车做什么样的运动?(3)当F<f时,汽车做什么样的运动?2、关于平衡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一定保持静止状态B、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三要素完全相同,这两个力一定是平衡力C、物体受拉力和阻力的作用,这两个力方向相反它们一定是平衡力D、运动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一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3、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若将其中一个力去掉,则()A、物体一定静止B、物体一定做加速运动C、物体一定做减速运动D、物体一定做变速运动4、一个跳伞运动员重500N,下落速度逐渐增大,则此时空气阻力一定500N;若跳伞运动员以5m/s的速度匀速下落时,空气对它的阻力500N;若他减速下落,此时空气对它的阻力一定500N。(不计伞重)(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课后作业另附
板书设计\n
1、二力平衡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3、二力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4、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教学反思
课题
13.1弹力、弹簧测力计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方法
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n3、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学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教学难点
弹力的产生原因。
教学用具
各种测力计、钩码、弹簧、橡皮筋、泥、刻度尺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引言: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合作探究请同学们利用直尺、橡皮筋、弹簧、泥、纸以及同学们能找到的物体,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力可以改变物体形状"这一观点的正确性。要求设计尽量多的实验;实验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现象。请一个小组把他们设计的实验展示给大家。其他同学补充新的实验,汇成下表物体受力后的形状
撤去力后的形状
用力压一把直尺使它变弯
直尺恢复原状
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了
弹簧恢复原状
铝导线用力折弯
铝线不能恢复原状
橡皮泥用力捏,扁了
橡皮泥不能恢复原状
用力折一张纸,纸被折弯
纸不能恢复原状
用力把橡皮筋拉长
橡皮筋能恢复原状
观察表格中的信息,同学们有什么发现?看书52页第1、2、3自然段,结合刚才实验所得归纳弹性与塑性、弹性形变和弹力板书:1、我们把像弹簧这类物体一样所具有的这种特殊性质,叫弹性。2、像橡皮泥,在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在物理上,我们把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塑性。
学生回忆力的作用效果,回答问题学生思考、讨论、设计并操作实验。并描述自己的实验过程1、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了。(失去拉力,弹簧恢复原来长度。)2、铝导线用力折弯,变弯了。(失去力不恢复原状。)3、直尺,用力压变弯了。(失去力后恢复原状。)\n4、橡皮泥用力捏,扁了。(失去力不恢复原状。)学生们讨论得出结论:物体受力会发生形变,撤去力后有的物体能恢复形变,有的物体不能恢复形变看书归纳知识判断弹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得到:
这样过渡自然,便于理解学生自主设计体会实验的过程,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展示自己的杰作,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会分析归纳的方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3、弹性形变:物体在弹性范围内发生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4、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我们把这种力就叫做弹力(elasticforcc)。继续探究请一名女生和一名男生上台拉动拉力器,提醒全体同学注意观察,有什么发现?给你一根弹簧,其它器材任选,来探究弹簧的伸长与所受拉力的关系。(教师巡回指导)找一组同学说出自己的实验过程及实验数据记录弹簧原长(cm)
拉力(N)
弹簧长度(cm)
弹簧\n伸长长度(cm)
3
50
4
1
100
5
2
150
6
3
进一步提出问题(弹簧伸长与拉力的具体关系)收集证据与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成正比。)根据这一原理制成了弹簧测力计1、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由弹簧、挂钩、拉环、刻度、指针等几部分组成2、使用测力计应注意下面几点:(对比以前学过的仪器)(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将弹簧秤的指针调到零点.(3)使用时力的方向必须和弹簧的轴线方向一致,使弹簧秤能自由伸缩而不受阻碍、若指针与外壳有摩擦,应及时消除.(4)观察弹簧秤的量程与最小刻度值,以便正确读数.(5)弹簧秤稳定时才可读数,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刻度线,与刻度板面垂直.用测力计体会1N、2N、5N各力的大小3、其它测力计课堂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受力物体是使它发生形变的其它物体.判断产生弹力可依据两点:物体是否直接接触和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或拉伸。学生观察实验弹簧受到的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学生开始分组实验,正确记录实验数据观察弹簧测力计,归纳熟悉其构造和使用的注意事项\n学生体会各力
全面认识弹力及相关知识提出问题(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关系)设计并进行实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巩固实验探究的过程回忆各种器材的使用方法进一步体会各个力的大小
课堂练习\n
1、动手动脑学物理,教师演示第一题2、补充练习:(1)、橡皮泥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2).在一定范围内拉弹簧,弹簧所受的越大,它被拉得,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弹簧的这种性质制成的。(3).在实验室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不得倾斜 B.使用前必须检查指针是否在零刻度线上 C.使用过程中,弹簧、指针、挂钩不能与外壳摩擦 D.测量力的大小不能超出测力计的范围(4).小明在实验室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重时不小心将物体挂在拉环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10.0N,则该物体重是() A.一定为10.0NB.一定小于10.0N C.一定大于10.0N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课后练习另附
板书设计
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形状.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应\n 用原理:弹性限度内,弹簧受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越长制作(构造):弹簧、指针、刻度板、拉钩、吊环、外壳(1)观察测力计的量程及分度值,加在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其量程(2)使用前将测力计的指针调到零(3)使用时力的方向应与弹簧的轴线一致(4)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板面垂直
教学反思
课题
13.2重力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重力的定义、方向、大小及作用点2、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过程方法
1、在搜寻大量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设计实验、讨论等方式了解重力2、经历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培养研究探索的能力
情感\n态度
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
教学用具
天平、测力计、钩码、不倒翁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思考回答:哪些因素可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并举例说明板书"方向、作用点、大小。"哪位同学愿意把"苹果落地"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合作探究1、万有引力:用细线拴住橡皮,甩起来:(1)先绕手做圆周运动,后放手,橡皮会飞出去。分析:还能做圆周运动吗?为什么?(2)再做实验,绕手做圆周运动,不放手。分析:此时为什么橡皮不会跑掉?教师引导学生引入万有引力。在此基础上引入重力的定义2、重力:板书:(1)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知道了什么是重力,你能否像牛顿一样提出"对于重力你想知道哪些问题?重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同学们提出猜想?重力的大小可能与①物体的体积;②物体的质量;③物体的形状;④它相对地面的位置;⑤物体的密度有关。有怎样的关系?(2)板书:物体所受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成正比。用公式表示为:G=mgG-重力-单位(N)
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而引发了出奇的深思"树上落下的苹果为什不向别的地方飞去,而是一定向下落?"是否与星星在天上运动有某种联系呢?学生思考、回答。体会万有引力。思考后回答①重力的方向向哪?②重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③重力的作用点在哪里?④重力有何应用?⑤重力有哪些危害?如何避免?⑥天上的飞机、海上的轮船都受重力的作用吗?⑦谁对物体施加了重力?......分析逐一排除,重力大小只与质量有关找学生配合教师共同演示(天平测质量弹簧秤称重力)列表取数据3组,分析数据得出结
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做好上新课的准备\n使学生初步了解万有引力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要进行归类,并告诉学生:有的在本节课研究,有的在课后研究,有的在将来研究。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m-质量-单位(kg)g=9.8N/kgg的物理意义:质量为一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举例:A、竖直上抛,平抛,斜抛物体最终都会落回地面。B、教室里吊电灯的线总是竖直向下。C、盖房时,必须盖成竖直向下的,才牢固。学生看书后归纳出:(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位置跟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等有关。对于材料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就是这一物体的几何中心。如:正方体的重心在它的中心,均匀球体的重心在它的球心,粗细均匀的木棒的重心在棒的中点等。对于"不倒翁"现象: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它的重心较低,并且重力的作用使它回到原来的位置。对于走钢丝演员表演出现不平衡时摆动标杆的动作,是因为走钢丝演员的重心必须落在钢丝上才不会倾倒,手中握有一根长杆是为了调整重心的方便。找不规则物体重心的方法:悬线法、支撑法找不规则物体的重心。教师实验演示。阅读科学世界课堂小结:1、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尘埃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2、重力的概念:我们把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3、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的大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大约是9.8N/kg,粗略计算时可取10N/kg。如果用g表示这个比值,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G/m=g或G=mg。\n4、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5、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质地均匀规则形物体或质地不均匀不规则形物体重心位置。
结论:1、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也越大。2、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为10N/Kg。3、物体所受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成正比。你从例子中得出重力的方向是。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它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1、2、检验桌面是否水平的仪器(水平器)学生举例,并体会规则形物体的重心位置。学生观察实验并举例,体会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学生看书学生回答并记忆。
引导学生留意生活中实例,再上升到理论。再回到生活。通过科学想象,来感悟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学生体会物体重心的位置。了解找不规则物体重心的方法。了解万有引力与航天的关系\n使学生对知识有一系统了解
课堂练习
一、动手动脑学物理(3题提示)二、补充练习1、举出日常生活中利用重力的实例。2、自制一个水平器,用它检验桌面是否水平。(写出所用器材,检验的方法及原理。)3、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人登上月球后哪些方面和在地球上不一样?并说出原因。4、完成下表.物理量区别和联系
质量
重力
区\n别
概念
符号
单位
量性
大小与地理位置关系
计算公式
测量工具
联系
课后作业另附
板书设计
第十三章一、重力1、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上。2、重力的三要素\n大小:与质量成正比。G=mg。3、思维程序:提出问题--猜想--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教学反思
课题
13.3摩擦力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2、知道摩擦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过程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2、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情感\n态度
通过对摩擦力的利与弊的分析,养成一分为二看问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解释生活中的摩擦现象。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自主的实验探究。
教学用具
小车,弹簧测力计,大砝码,毛巾,棉布,长木板。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 在生活中有下列问题你能想办法解决吗? 问题1:小明让妈妈给他买了一瓶水果罐头,可小明怎么也打不开盖子,你能帮助他吗?问题2:小华星期天要去参加学校的攀岩比赛,你认为小华怎样做才不易滑下来而尽快到达终点?问题3:小红的妈妈去市场买回了几条泥鳅,可小红怎么也抓不住,怎么办呢?这么多的主意,大致归纳一下,垫上毛巾、棉布或在手上沾沙子、抹防滑粉等是增大摩擦力。今天我们学习摩擦力合作探究一、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现在同学做一游戏:(1)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动,手有什么感觉?(2)用脚在地面上蹭一蹭,脚有什么感觉?教师点拨:(1)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补充: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上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也会在接触面上产生摩擦力为什么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三要素有什么特点?教师补充产生的原因总结方向和作用点
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1:[生]拧盖子时垫上一块毛巾或棉布.[生]找一个力气大的人去拧.[生]用螺丝刀撬一下盖子再拧.[生]用一个工具夹住盖子使劲拧.2:[生]让小华穿上一双有花纹的鞋.[生]向上攀的时候用力抓紧绳子.[生]戴上有花纹的粗布手套或在手上抹上防滑粉。[生]在绳子上打上一个一个的结.3:[生]抓泥鳅时戴上防滑手套.[生]抓以前在手上沾上沙子,然后用力抓.[生]把泥鳅打死后再抓.[生]抓泥鳅前裹上一层布,再用力抓.学生开始实验,互相交流感觉,桌面(地面)对手(脚)有阻碍作用理解记忆摩擦力的定义学生尝试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接触面粗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作用点在接触面上。大小很难测量。
创设一个开放的环境,激发学生思维。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充分调动所有同学的积极性,更多的同学参与实验\n加深对摩擦力的全面理解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归纳学生的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所受压力、接触面的大小......设计实验:根据学生的猜想,让学生选择桌面上的器材,设计实验去验证猜想的正误。进行实验:让学生用设计的实验去进行验证猜想,并把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怎样测量摩擦力?拉动木块时,木块必须做匀速直线运动,保持弹簧秤的指针不动,这时拉力等于摩擦力)。实验情况
实验条件
测力计示数F/N
压力情况
接触情况
甲
一个木块
光滑木板
乙
一个木块
粗糙木板
丙
一个木块
桌面
丁
一个木块一个重物
桌面
分析与论证:让学生将实验数据整理、分析、归纳出结论。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同一接触面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评估与交流:实验设计中有没有失误之处?怎样弥补不足?拉木块运动是否匀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否稳定?怎样进一步改进,减小误差?三、摩擦的利与弊让学生开阔视野,阅读"科学世界"栏目"摩擦与我们",找出并讨论摩擦的作用和危害,如何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如何利用摩擦?回顾开始的问题\n课堂小结:1、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滑动摩擦力。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压力,受到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二是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就越大。3、增大与减小摩擦的方法: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接触面之间的压力或使接触面变得更粗糙等。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减小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将接触面做得尽量光滑;使接触面互相分离;用滚动代替滑动等。
学生思考、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学生设计实验。学生进行实验。学生对数据进行整理、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评估,交流如何减小弹簧测力计示数的误差。学生阅读后思考、总结增大摩擦及减小摩擦的方法。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的例子。解决开始的问题中用到了什么方法学生测评、小结,谈谈在本节课的收获。
学生体会物理学中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教师与部分实验小组的探究工作,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分析问题、归纳结论的能力和勇于发表见解的意识。引导学生积极评估,养成科学探究和交流合作的好习惯。\n让学生谈对本节课的收获,并进行测评反馈,巩固学过的知识。
课堂练习
1、动手动脑学物理2、补充作业:(1).当用铅笔写字时,笔尖与纸面的摩擦是摩擦,用转笔刀削铅笔是,笔刀与铅笔之间的擦擦是摩擦。圆珠笔写字时,笔尖与纸的摩擦是摩擦。(2).缝衣针的表面磨得的光滑发亮是为了,急刹车时,紧握车闸把是通过的方法来增大摩擦力;在机器的转动部分装有滚珠轴承,它可以变摩擦为摩擦来减小摩擦力。(说明各种摩擦力的区别)(3).下列属于有害摩擦的是()A.自行车车闸皮与轮圈之间的摩擦B.火箭升空中火箭与空气的摩擦C.圆珠笔的笔珠与纸面之间的摩擦D.手拿物体时手与物体之间的摩擦(4).在家里的卫生间里,为了防止地面沾水使人打滑跌倒,下列采取的措施中,错误的是() A.卫生间地面应铺带有凹凸花纹的地砖C.脚底下放一条毛巾B.人沐浴时穿的拖鞋底要带有凹凸花纹D.穿鞋底光滑的塑料拖鞋(5).如果世界上不存在一切摩擦,那么下列哪一现象不会发生()A.吃饭时,饭将从我们的嘴里滑掉B.人将寸步难行\nC.不能用螺钉螺母固定工件D.物体将远离地球而去(6).下列关于摩擦力认识正确是()A.摩擦力总是在物体运动时产生的B.摩擦力在生产和生活中总是有害的C.增大物体间的接触面积,可以增大滑动摩擦力D.常用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减小摩擦力课后作业另附
板书设计
三、摩擦力1、定义:摩2、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擦压力的大小力3、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压力 4、增大摩擦增大压力减小摩擦使接触面光滑 力的方法使接触面粗糙力的方法变滚动为滑动变滑动为滚动使接触面分离
教学反思
课题
13.4杠杆
课型
新授
教\n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识杠杆和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2、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3、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杠杆的一些应用
过程方法
1、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2、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3、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
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2、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3、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认识什么是杠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杠杆的应用
教学难点
杠杆力臂的概念
教学用具
常见的杠杆、弹簧测力计、钩码、演示用杠杆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有一句豪言壮语:"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把地球撬起来"。他的话有道理吗?这一节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合作探究1、杠杆仔细观察如下所示的几幅图,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在图中撬棒、跷跷板、抽水机的手柄,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做杠杆。(板书)进一步思考:对于杠杆的形状等有什么要求吗?你还能举出其他用到杠杆的实物吗?。为了更好的了解杠杆,我们先要熟悉几个名词: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学生阅读课本第64页,了解五个名词的概念。\n总结:动力和阻力都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作用效果相反。支点可以在杠杆的中间也可以在两边。
学生体会、理解这句话并作出初步判断,是正确还是错误。学生观察图形,分析其共同特征,准确找到研究对象学生思考、讨论问题得: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但必须是硬的。举例。看书64页初步了解这几个名词。学生阅读并总结。
激发学生兴趣学会从常见的事物中寻找共同特征的方法深入了解杠杆,能从生活中找到用杠杆的例子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示范画力臂向学生强调注意事项:力的作用线是沿着力的方向的一条直线,⑴画力臂时,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要在支点和垂足两端画上箭头。⑵若力臂在杠杆本身上,此时力臂用大括号标出,但括号要将端点落在支点和力的的作用点上。⑶要用字母l1和l2标明动力臂和阻力臂。练习:画出下列各图的力臂。2、杠杆的平衡条件(1)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创设情境:用手将一根长刻度尺支住中心支起达到水平平衡;若手不在中心位置,要想使尺子再次平衡你将如何办?你认为杠杆要达到平衡需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引导学生按课本提示,独立完成探究过程。\n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找出杠杆的平衡条件。进一步分析不平衡的原因。教师给出平衡条件: F1×l1=F2×l2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评估。(2)杠杆的应用学生阅读课本第66页"杠杆的应用"。找出杠杆分类的标准引导学生对杠杆进行分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并举例。课堂小结: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一根硬棒。2、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3、力臂的画法。4、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5、杠杆的分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
学生根据阅读理解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学生练习,测评。师生一块演示小实验,并思考杠杆平衡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杠杆再次平衡的方法,并猜想杠杆的平衡条件,可能跟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有关。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学生讨论各自的实验结论,找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学生充分讨论与交流。对自己的实验进行反思,评估。学生阅读并举例。找到杠杆的分类标准(1)动力和阻力的大小关系(2)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关系学生回顾本节内容,谈收获。\n
教给学生作图要规范加深对动力臂及阻力臂的理解。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了解杠杆的应用。知道各类杠杆的特点
课堂练习\n
一、课堂训练1、过点O作沿力F1、F2方向的直线的垂线2、下列关于杠杆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杠杆只能是直的; B.杠杆一定有支点; C.杠杆的支点可以不在杠杆上;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1题图)3、现在来看看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杠杆分别属于那种杠杆。剪刀、瓶起子、筷子、镊子、钳子、钢笔写字、钓鱼杆、铡刀、指甲、起钉锤、天平 4、下面为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根据杠杆平衡条件,把相应数据填入下表,以供分析支点右方钩码重作动力,(g=10N/kg)①、调节杠杆②、在杠杆左端10厘米处挂2个钩码,右端挂一个钩码,使杠杆平衡,应挂在离支点厘米处③、左端钩码个数不变,移到30厘米处,右端钩码位置不动,使杠杆平衡应(填"加"或"减")个钩码,右端共钩码。④、在两边各加一个钩码,使杠杆平衡,可使阻力臂为厘米,动力臂为厘米(尽量取整数)二、动手动脑学物理课后练习另附
板书设计
\n
教学反思
课题
13.5其他简单机械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2、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3、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过程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2、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情感态度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初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教学难点
对滑轮、斜面和轮轴特点的探究。
教学用具
滑轮组一套、滑轮、钩码、测力计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n图
情境引入观察69页图13.5-1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讲述漫画中的情景。问题:小轮子在图中起了什么作用?合作探究下面同学们来做个实验:想办法利用一个滑轮把钩码提起来。器材:一个滑轮、细线、一个钩码、铁架台用图形画出你所采取的方法(找两名学生画到黑板上)。你能找出这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出:1、定滑轮:在滑轮工作时,滑轮的轴固定不动叫做定滑轮。2、动滑轮:在滑轮工作时,滑轮的轴随物体一起移动。再给同学一个测力计,能找出定滑轮和动滑轮在工作时有什么特点?总结出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定滑轮的特性: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实质:等臂杠杆。动滑轮的特性: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实质: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举出生活中用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例子。
观察图思考图中发生的事情。学生分组实验探讨提起钩码的方法并用图形表示。学生观察图形找不同,在提起钩码时,(1)滑轮的运动状态不同.(2)同学用力的方向不同。学生继续实验,观察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时测力计的示数与所提钩码的重力有什么关系。举出生产、生活中见到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地方。
通过故事讽刺不懂科学而闹出的笑话,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带着强烈的兴趣开始学习滑轮。让学生从事实及平常观察到的定滑轮、动滑轮,认识定滑轮、动滑轮。学会描述、总结事物特征。能分辨出定滑轮与动滑轮。通过进一步实验,得到其各自用力的特点。从生活中认识滑轮。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n进一步提问: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动滑轮可以省力,那么如果想省力又想改变用力方向,该怎么办?在此基础上引入滑轮组。3、滑轮组: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而成。特性: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省力情况:使用滑轮组时,动滑轮和重物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评估,对可能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在刚才的实验中存在一些误差究其原因可能有:使用滑轮时轴处的摩擦、绳与轮的摩擦、测力计的重、动滑轮重、绳重等。4、轮轴和斜面通过观看轮轴图片与实物,阅读"科学世界",学习轮轴和斜面,阅读完后举出生活中应用轮轴和斜面的实例。总结:轮轴是由轮和轴组成,并且都是绕固定的轴线转动的机械。轮的半径大于轴的半径,所以轮轴是省力杠杆。轮和轴连接在一起,工作时轮和轴都绕一个共同的轴线转动,轮的转动能带动轴的转动,同样,轴的转动也能带动轮的转动,并且转速相同。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使用斜面也可以省力,斜面越平缓越省力,但同时也就越费距离。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完成下表:简单机械
是否省力
是否省距离
实质
定滑轮
动滑轮
滑轮组
轮轴
斜面
\n
两组同学和在一起,继续用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用图形表示出来。学生总结出滑轮组的特性。学生思考分析,作出判断。说出减小误差的方法。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举出生活中应用实例。学生理解、升华。本节课学到什么。
学会用所学知识探究新问题的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升华,对出现的误差进行思考,为以后要学的机械效率打下基础。把知识用于实践。\n知识升华。
课堂练习
1.滑轮在使用时,如果它的轴______,这种滑轮叫定滑轮,使用定滑轮能够______,但是不能______,它实质上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杠杆. 2.有一种滑轮,它的轴可以随物体______,这种滑轮叫动滑轮,使用动滑轮能够_____,但要_______.它的实质是______. 3.重200N的物体,使用定滑轮将它提起时,不计摩擦和滑轮重,所用拉力是_____N,如果使用动滑轮将它提起,所用拉力是_____N. 4.如图2,用一个动滑轮把重500N的物体匀速提起2m时,不计摩擦和动滑轮重,人对绳子的拉力为_____N,绳子自由端移动______m,动滑轮的挂钩受到的拉力为_________________N. 5.如图5所示,弹簧秤下挂着一个重为1N的滑轮,滑轮上用细线挂着一个1N的小球和一个10N重的物体,小球悬在空中,物体落在桌面上,整个装置都是静止的,这时弹簧秤的读数是()A.2NB.3NC.11ND.12N6.如图6所示,使用定滑轮提升重物,当分别在A方向、B方向和C方向拉重物时()A.A方向拉力最小B.B方向拉力最小.\nC.C方向拉力最小D.三个方向拉力都一样 7、.如图7所示,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其中力最小的是() A、F1B、F2C、F3D、一样大课后作业另附
板书设计
1、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2、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但要费一倍的距离,不能改变力的方向。3、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即F=(1/n)G.4、其他简单机械:轮轴和斜面。
教学反思
课题
14.1压强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n技能
1、理解压强的概念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3、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4、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过程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情感态度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3、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探究压力的效果跟什么有关;压强的计算公式;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压强的概念;应用压强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
图钉、压力压强演示器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 出示一枚图钉,提出问题:同学们对图钉的那个方面存在疑问?从学生的答案中提取出为什么图钉做的较大,而它的头却磨得很尖?激发兴趣引入新课。合作探究1、压力我们前面学习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对另一物体有压的作用时我们把它们之间的力叫做压力。你能举出有关压力的实例吗?分析各例得出:(板书)(1)、压力的概念:物理学中把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做压力。(2)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并指向被压物体表面。(3)压力产生的条件:物体之间相互接触且发生相互挤压(4)压力的作用点:在被压物体的受力面上,一般在接触面的中心(5)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压力不是重力,方向也不一定与重力相同;压力和重力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力
学生思考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n学生思考举例。例如:(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杯子对桌面的力;(2)手指按墙,手指对墙的力;(3)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力等。和老师一起分析实例,总结知识点。
创设情境,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畅所欲言。学习从实例中总结知识的方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师生一起做小实验:用手指抵住笔的两端,向中间用力观察笔陷入手指的情况,思考原因。分析实验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强调采取控制变量法,注意在实验中都需要控制哪一个量不变和用什么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教师演示书中的实验。同学们有不同于书中的实验方案吗?教师加以补充。3、压强在实验中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为了准确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物理学中引入压强来表示。板书(1)压强是反映压力作用效果明显程度的物理量(2)压强的概念: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3)压强的公式:p=F/S,单位:N/m2(4)压强的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1pa=1N/m2例题:把体积为1dm3的正方体铁块平放在面积为1m2的水平桌面的中央,求桌面受到的压强。(学生完成后提醒学生注意受力面积的确定)4、减小或增大压强的方法学生阅读课本第78页"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及"想想议议",分小组讨论: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比较哪个组举得多。归纳:(1)减小压强:F不变,增大S;S不变,减小F;F减小,增大S。(2)增大压强:F不变,减小S;S不变,增大F;F增大,减小S。\n课堂小结:观看教师用书光盘关于压强的内容,回忆本节课内容。
学生做实验,谈谈自己看到的现象,思考现象产生的原因。学生思考后提出自己的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学生描述自己的方案,其他同学分析其可行性。学生记忆。学生计算后交流。学生阅读后小组讨论,积极思考,争相回答。学生总结本节的收获。
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随处可以实验的理念。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到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n学生将知识用于实践中。
课堂练习
一、填空题1.你双脚站在水平地面上,如果想使你对地面的压强增大一倍可以_____,这是因为______.2.用刀切菜时,刀钝了切不动,这时可以使劲切,这是利用_____的方法来_____;或者在磨刀石上把刀磨一磨就容易切了,这是利用_____的方法来_____.3.已知图钉帽的面积是1cm2,图钉尖的面积是5×10-4cm2,手指对图钉帽的压力是20N,那么图钉尖对墙的压强p2是_____Pa,手对图钉帽的压强p1是_____Pa,p2是p1的_____倍.4.要在0.5cm2的面积上产生4×106Pa的压强所需压力为_____N.\n5.用5N的压力作用在1cm2的面积上产生的压强为_____Pa;若保持压力不变,要产生2×104Pa的压强,受力面积应变为_____m2.6.一长方体木块平放和侧放在水平地面上时,其受力面积之比为3∶1,则平放和侧放时,对地面的压强之比是_____,压力之比是_____.二、选择题7.以下措施中,能增大压强的是() A.铁路的铁轨要铺在枕木上B.汽车的轮胎表面有凹凸花纹 C.刀刃要磨得很薄D.在坦克的轮子上安装履带8.人坐在沙发上比坐在椅子上舒服,这是因为() A.沙发有弹性把人托住了B.沙发对人的压力比椅子对人的压力小一些 C.沙发对人的压强比椅子对人的压强小一些D.以上解释都不对9.下列对实例的解释正确的是() A.雪上飞机的轮子上装有雪橇主要是为了增加飞机在雪地上滑行的速度 B.图钉的钉帽的作用是为了减小钉帽对手的压强 C.铁轨铺放在枕木上是为了减小列车对地面的压力 D.溜冰时如果发现冰面有断裂的迹象应立即快速翘脚跑开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物体的受力面积越大,产生的压强就越大 B.在物体受力面积一定的情况下,物体受到的压力越大,压强就越大 C.压强一定时,物体的受力面积越大压力就越小 D.要减小压强可以在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物体的受力面积课后作业另附
板书设计
1、压力的概念:物理学中把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做压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并指向被压物体表面。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压力不是重力,方向也不一定与重力相同;压力和重力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力。2、压强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压强公式:p=F/S压强的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1pa=1N/m23、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教学反思
课\n题
14.2液体的压强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2、了解液体的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3、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的连通器。
过程方法
1、通过探究,了解液体压强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2、能利用液体的压强特点来解释简单现象。
情感态度
1、通过大量的生活感知和生活经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实验探究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2、通过对三峡船闸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教学难点
用液体压强知识解释实际的现象。
教学用具
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压强计、刻度尺、连通器、水、盐水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引言:带鱼生活在深海中。你见过活的带鱼吗?潜水艇都用抗压能力很强的厚钢板制成,为什么?合作探究1、液体压强的特点 提出问题:固体由于有重力所以对支持它的物体有压强;液体也受到重力所以对容器底有压强吗?它对容器壁有压强吗?教师演示实验\n进一步提出它的内部有压强吗?液体内部压强大小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压强如何来研究其内部的压强? 介绍压强计:教师出示压强计边介绍边演示,压强计的构造及原理。当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形管两端的液面出现高度差,压强越大,U形管两边的液面高度差越大。实验探究:①将压强计金属盒放入水中,并改变橡皮膜所对的方向。②金属盒中心保持在水面下3cm处,使橡皮膜朝上、朝下、朝任何侧面。③把金属盒移至水下6cm和9cm,观察U形管内
学生互相讨论,利用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在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和压力。学生思考问题,得到自己的结论并说明理由学生观察。学生观察实验得出结论:(1)结论: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结论: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压强相同。(3)结论: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用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向两端开口、底部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筒内灌入水,逐渐增加水的高度,引导学生观察橡皮膜的形变情况。介绍压强计的构造制作原理。把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液体中的某一深度处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得出结论。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液柱的变化。④改用盐水重复②,③。2、液体压强的大小师总结:通过上述实验探究,我们知道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为什么与液体的质量、体积无关呢?引导学生说明。\n既然液体压强与密度和深度有关,如何来计算呢?按照82页的方式引导学生推导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h,其中"ρ"是液体的密度,"h"是物体所处液体中的深度。注意:深度是指被研究点到液面的垂直距离,从液面往下看;而高度是指从视觉平面往上看。例题:船底有一个10cm2的破洞,当用手堵住破洞时,水对手的压力为24.5N,则这里水的压强为多少?破洞距水面多少米?解释开始的两个问题带鱼和潜水艇公式p=F/S与p=ρgh的区别:p=F/S是压强的定义式,适用于固体、液体、气体压强的计算;p=ρgh只适用于计算液体的压强3、连通器:学校的锅炉是铁做的,工人师傅是如何来判断水是否灌满。教师出示连通器。定义: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特点: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连通器的应用。学生阅读课本第84页想想议议。观看教师用书的视频资源"连通器"了解我国船闸的发展、工作情况。课堂小结从以下三个方面回顾本节内容1、液体压强的特点2、液体压强公式3、连通器
(4)结论:液体内部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学生归纳液体压强特点: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学生由固体压强公式推导液体压强公式学生计算。注意解题格式学生解释问题,因为水的压强与深度有关学生区别两个公式\n学生观察、思考、讨论连通器的特点。注入水后学生分析连通器的特点。学生看书思考船闸的工作原理看视频观察轮船是如何通过船闸的
帮助学生组织语言,力争使学生的表述更准确。给学生强调深度与高度的区别。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熟练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了解公式的适用范围学生观察、总结连通器的特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
课堂练习\n
一、动手动脑学物理二、补充练习1.如图13-8是某同学探究液体压强特点时所做的实验.请回答: ⑴图甲的现象说明:液体对容器________________有压强;⑵图甲的现象说明:液体对容器________________有压强;⑶图乙中三幅图的现象说明:液体内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有压强,同种液体,深度相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等.⑷丙图的现象说明:液体的压强跟________________有关,在深度相同时,__________越大,液体压强越大.2.如图甲、乙两容器中装有高度相等的同种液体,两容器底面积相等,放在水平桌面上,比较两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力、压强,则()A.F甲=F乙,p甲=p乙B.F甲>F乙,p甲=p乙C.F甲=F乙,p甲>p乙D.F甲F2>F3B、F1F2=F3D、F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