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1 MB
- 2022-08-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重点和难点】声波的形成和传播;区别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教学过程】(一).声波的产生1.声音的发生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找出共同点Ø演示实验:(1)将一根钢锯条固定后使其振动,并发出声音。(2)将用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靠在音叉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结论: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课堂交流:由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叙述原因。(二).声波的传播1.声波传播的条件(1)提问:只要有物体在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吗?演示实验:如图三所示,将闹钟放入真空罩中,连续抽气。结论: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声波的传播需要通过介质。2.声速讲解与阅读课文相结合,阅读课文:P15(1)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波的传播速度(声速)物质速度(米/秒)与空气中声速的比较空气3401.0倍水15004.4倍铁、玻璃500014.7倍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空气的温度低,声速就小。(2)声波的反射声波在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有可能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重点和难点】重点:人耳听到声音的道理;骨传声。难点:骨传声。【教学过程】声波鼓膜振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听觉神经大脑在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如果仅只是传导障碍,但能通过其他途径传给听觉神经,人仍能听到声音。2、骨传声3、双耳效应第三节第三声音的特性【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是什么,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先来聆听一组音乐。(播放不同乐器的演奏声),学生讨论,这些声音有哪些特点呢?指出这些声音是千差万别的,有强有弱,有高有低,那么声音有那些基本特性呢?这些特性又与什么有关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二、新课教学1.响度我们先来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投影:物理学上声音的振动幅度称为振幅)。(投影: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_________越大,响度越大。)2.音调(投影:活动2: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结论:齿轮转速越快,塑料片振动越快,塑料片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投影:音调部分信息快递内容)(投影:声源振动的频率_________,声音的音调高;声源振动的频率_________,声音的音调低。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与声源振动的频率,)3.音色(游戏)“闻其声,知其人”,找几位学生读一段文字,其他人闭上眼睛,能否说出读书人的名字?“正因为各各位同学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我们才可以区别出他们。”(投影:声音的另一特性──音色)四、课堂练习1.填空题:①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要大点声,自习课研究问题时要小点声,指的是( )A.响度 B.音调 C.音色②我市溪桥镇素有“小提琴之乡”的美誉。制作小提琴用的木板和弦线非常讲究,如弦线有羊肠线、尼龙线、钢线等,不同的弦线做出的弦在发音时( )不同。A.响度 B.音调 C.音色③一个人从儿童到青年有一段变声期,经过边声期,发出声音的( )变低了。A.响度 B.音调 C.音色4.找四个相同的玻璃杯,往玻璃杯里装不同高度的水,如图所示:当用金属汤勺敲击玻璃杯时,听到的声音有高有低,试试看,并将音调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 A B C D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教学重难点】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1、噪声的来源Ø学生活动(1)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2)分组讨论: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噪声?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90dB,会破坏听力;>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3、控制噪声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第五节声的利用1、声与信息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15℃)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3)介绍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2、声与能量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超声振动除结石。课堂小结: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第二章光现象第一节光的传播【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教学难点】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1、光源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Ø反馈练习1,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A.月亮。B.萤火虫。C.水母。D.霓虹灯。2、光的传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同学们,你们能够列举一些有关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吗?(让学生讨论回答)学生:影子、皮影戏、手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排队看齐、激光准直、瞄准射击。讨论回答巩固Ø反馈练习:开凿隧道时为什么要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呢?练习贴近生活3、光速下雨打雷时为什么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呢?第二节光的反射【重点难点】1.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2.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们的眼睛。本节我们就研究光的反射及其规律。三、进行新课1.光反射的规律 教师:光传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的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Ø演示一: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 观察:墙上光斑及其变化。Ø演示二:用激光器演示光的反射。让学生观察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点。并在黑板上画出图:【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教师向学生介绍以下名词:入射点(O):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法线(ON):通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用虚线表示)。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教师:通过演示观察到光的反射现象。那么光反射时遵从什么规律呢?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 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③反射角等于入板书: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板书: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Ø实验二: 把入射光线沿原反射光线的位置射到镜面。观察反射光的位置。 讨论得出: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讲述反射光路图的画法:例:下图中已知入射光线,请画出反射光线。画法:①过入射点画法线;②画反射光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学生练习:投影仪胶片。(1)画出下图的入射光线。(2)如图,画出反射光线,并回答:入射角多大?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多大?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镜面反射:每条光线都遵守反射定律。反射光向同一方向射出,在这个方向的反射光很强,而其余方向无反射光。四、归纳总结 1.光线传播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发生反射现象。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第三节平面镜成像归纳小结,得到结论:像和物到镜面距离相等。实验并且归纳:像的大小和远近无关。来认识它,可能更加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4、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⑴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虚像;⑵像和物体大小相等;⑶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⑷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三、联系实际反馈应用:1、某同学身高1.6米,平面镜高2米,该同学的像高多少?为什么?2、该同学距离平面镜1米时,像和镜面距离多少?像和该同学距离多少?3、当该同学后退0.5米时,像的大小如何变化?疑问:既然像的大小和物体始终相等,为什么看上去物远像小?【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5、经过今天的学习,你能否揭开“魔箱”的奥秘?(提示:“魔箱”中有一块平面镜)过渡:请大家想想,除了我们刚才已经讲过的以外,日常生活中平面镜还有什么应用呢?平面镜会带来不利的方面吗?学生分别举例说明,并且投影潜望镜、牙医的镜子、光污染等图片。说明:所以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利用事物有益之处为人们服务,并且尽量减少它对人类带来的弊端。第二节光的折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光的折射规律;能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教学难点:用玻璃砖等器材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过程。【教学过程】1、光的折射现象Ø学生活动分组实验1:把激光笔靠在碗边固定不动,按下按钮,发现在碗底有一个光斑,在水槽中加水,使光射入水中,观察到水槽侧面的光斑向左移。光的介质:能够传播光的物质,通常叫光的介质,如:空气、水、玻璃、真空等。1.当光线垂直射入玻璃砖表面时,传播方向会怎样变化?2.当入射光线逆着折射光线射入时,折射光线变化有什么规律?第四节 光的折射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2.光的折射规律①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③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④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介质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当光从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⑤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⑥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第五节光的色散【教学重点】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复合,物体的颜色。【教学难点】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及其混合规律的不同。学生:玻璃板、白纸板、盛水的碗、光碟、三棱镜、手电、各种颜色的颜料和透明光屏、调色碟。【教学过程】1、光的色散提出问题:太阳光经过三棱镜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教师演示(或通过课件演示)光的色散。引导学生观察自屏及彩色光带上颜色的排列顺序。光通过三棱镜会发生折射(或两次折射);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可能向尖端也可能另一端;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出现彩色的光。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的光。 2、色光的混合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光的色散和光的混合。彩色电视机里的各种颜色是怎样产生的?认识红、绿、蓝被称为三基色。3、物体的颜色。(1)透明体的颜色演示太阳光通过棱镜和红玻璃在白屏上得到一条红色光带,启发学生解释此实验现象的原因得出: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能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2)不透明体的颜色演示实验:在白屏上贴一张红纸,屏上只有被红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换用一张绿纸,屏上只有被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总结实验结论:有色的不透明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4、颜料的混合让美术专业较好的学生回答:只需哪三种颜色就可得其他种颜色的颜料。学生分析总结出红、黄蓝为三原色。引导学生将不同的颜料混合,观察混合后的颜色。学生分组做实验,体验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不同。第六节看不见的光【教学重点】1.红外线的作用.2.紫外线的作用.【教学难点】1.红外线的作用及应用.2.紫外线的作用及应用.【教学方法】阅读法、查找资料法、问答法.【教学用具】有关红外线、紫外线的挂图、光碟.【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师]白色光是单色光还是复色光?[生]白光是复色光.[师]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一条粉带,自上而下分别是什么颜色的光?[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一条彩带,自上而下是红、橙、黄、绿、蓝、靛、紫.[师]棱镜可以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把它们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spectrum).此外,在红光之外是红外线,紫光之外是紫外线,这两种都是人眼看不见的光,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二、新课教学1、红外线红外线位于红光外,它的频率范围在1012Hz~5×1014Hz.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出的红外线越多.物体在辐射红外线的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红外线的主要特性是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后温度升高.因此人们利用红外线来加热物品.工业上用红外线烘干汽车表面的喷漆,家庭用红外线箱烤食品,浴室用的浴室暖灯用红外线来取暖.医疗上利用红外线来理疗.由于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比较较强,利用灵敏的红外线探测器吸收物体发出的红外线,再利用电子仪器对吸收的信号进行处理,可以显示出物体的形状和特征,这就是红外遥感.利用红外遥感技术可以对地球勘测,寻找水源,监视森林水灾,估测大面积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预测风暴和寒潮,在军事上也有重要的应用.[补充后教师板书]一、红外线1.特性①红外线的热作用很强.②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很强.2.应用①利用红外线加热物体.②红外线遥感.③红外线遥控.【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2、紫外线1.紫外线的频率范围是7.5×1014Hz~5×1016Hz,在光谱上位于可见光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2.不要误认为紫外线是紫色的或蓝色的,紫外线是看不见的“不可见光”.紫外线看起来是淡蓝色的,那是因为除了紫外线外,它们还发出少量蓝光和紫光.3.地球上的天然紫外线,来自太阳光.地球周围的大气层阻挡了大量的紫外线进入地球表面,才使地球上的生物获得生存的条件.为了保护人类生存家园.我们应有环保的意识,承担起环保的责任和义务.[教师讲解完后板书]二、紫外线1.特性①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很强.②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很强.③紫外线具有荧光作用.2.应用①医用消毒.②防伪措施.③生理作用.三、知识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1.红外线的特性及应用.2.紫外线的特性及应用.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一节透镜【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对光的作用.【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1.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 lens),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concave lens).(板书)三、知识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1.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而且知道了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2.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3.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但是,凹透镜却能使平行光发散.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教学重点】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教学难点】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一> 导学“照相机”自学指导:(1)仔细观察图3.2-1,你看到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_______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这个镜后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_________的像。(2)胶卷上涂着一层_______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________,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3)比较物体、像到镜头的距离,会发现物距_____像距,像___物体(填大于、小于)。(4)观察物体和像位于镜头的____侧(填同侧、异侧)。【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二> 导学“投影仪”(1)认真观察图3.2-4对照实物,投影仪的镜是一个____镜。(2)投影仪的构造有:___________________(3)猜一猜:将投影片“F”放在投影仪的载物台上,显示出的像的大小正倒将会如何?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重点难点】重点:①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难点:①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讨论思考得出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或与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有关,进一步综合、分析归纳出: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验像;当fU1>U2…………(2)、设计实验:把电压表分别接入a、b、电源两端,测量出两端的电压,就可以找出规律。(3)、作出对应的电路图(共三个)(4)、进行实验:把结果记录在下表a两端的电压Uab两端的电压Ub电源两端的电压U总第一次测量第二次测量(5)、分析实验结果,寻求规律:教师总结: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即U1=U2=U3=……(6)、讨论结果,你还能得到什么结论?3、实例:上两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课本后练习。教学后记:三、电阻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知道电阻及其单位。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会使用滑动变阻器。【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试验、对比等方法,学习利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电流、电压。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电阻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重、难点:电阻的大小因素。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教学器材: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阻丝教学课时:2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导体……绝缘体……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试验:课本13页图6.3-1示结果:不同的电阻丝,灯泡的亮度不同。进行新课:1、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1)符号:R单位:欧姆(欧)(Ω)其他单位:千欧(kΩ)兆欧(MΩ)1kΩ=1000Ω1MΩ=106Ω例:(2)、一种元件:电阻器,符号2、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学生讨论:教师总结:a、材料b、长度:长度越长,电阻越大c、横截面积:学生阅读:13页表格,了解电阻的属性。学生阅读:半导体、超导现象(教师可进行一定解释)3、变阻器:电位器、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符号(1)、结构:实物观察(2)、原理:改变电阻丝的长度改变电阻(3)、作用:(4)、使用:学生试验: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注意问题:滑动变阻器的连接?电阻的大小如何判断?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课本后练习。教学后记:四、欧姆定律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通过实验探究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使学生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2、过程和方法使学生感悟用“控制变量”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科学性的认识。重、难点:利用实验探究出欧姆定律。能利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和解释有关现象。教学器材: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教学课时:3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通过讲解上一节课的练习纸复习前面所学知识。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电阻变化,电流变化;电压改变,电流改变。电流、电压、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进行新课:1、探究:电阻上的电流和电压的关系(1课时)猜想或假设:……学生完成设计实验:要测量的物理量需要器材设计电路,画出电路图实验步骤:需要多组数据,如何改变电压?进行实验:连接电路,测量并记录电阻R/Ω电压U/V电流I/A第一次测量第二次测量第三次测量……换一个电阻,再进行实验结果分析和论证:I、U、R的关系结论:→(1课时)2、欧姆定律: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I=U/R单位:U-电压-伏特(V)I-电流-安培(A)R-电阻-欧姆(Ω)公式变换:U=IR或R=U/I额定电压:额定电流:短路:R=0,I很大断路:R很大,I=03、例题现有一支试电笔,其中的电阻为880kΩ,氖管的电阻和人体的电阻都比这个数值小得多,可以不计,使用时流过人体的电流是多少?解:R=880kΩ=8.8×105ΩU=220VI=U/R=220V/8.8×105Ω=2.5×104A【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答:流过人体的电流2.5×104A例题实验测得一个未知电阻两端的电压是4.8V,流过的电流是320mA,这个电阻的阻值是多少?学生练习:完成21页的4个计算题(认真检查)(1课时)4、综合练习1、在下电路中,已知电源电压为4.5V,测得R1的电流为0.2A,电压为2V;求R2的电流、电压和电阻。2、在下电路中,已知R1=6Ω,R2=10Ω,当开关闭合时,V1的示数为3V,求电源电压和电路中的电流大小。3、在下电路中,已知电源电压为10V,R1=5Ω,R2=8Ω,求电路中干路以及各支路的电流分别为多少?4、电路如图所示,已知电流表的示数为0.8A,R=5Ω,流过L2的电流为0.3A,求灯L2的电阻有多大?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教学后记:五、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应用欧姆定律,学习一种测量电阻的方法。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了解钨的特性。2、过程和方法通过测量小灯泡的电阻,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实验电路的设计、连接以及测量过程的兴趣培养。重、难点:电路的设计、连接,作出电路图。掌握电阻的特性。教学器材: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电流表教学课时:1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一个电阻被接在6V的电路中,通过它的电流是2A,若把它接在12V的电路中,它的阻值是多少?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电流――用电流表测量电压――用电压表测量电阻――?能否利用所学知识测出小灯泡的电阻?进行新课:1、探究:测量小灯泡的电阻(1)、学生分析I=U/R可得R=U/I。测出U、I,就可以求电阻,这种方法叫“伏安法”【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测电阻(注意电阻的特性)(2)、设计实验:讨论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使用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方法(3)、作出对应的电路图,对学生的电路要进行讨论。(4)、进行实验:把结果记录在下表电压U电流I电阻R第一次测量第二次测量第三次测量第四次测量平均值(5)、实验结果: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少误差。2、本试验你得到的启示: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课本后练习。教学后记:六、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会用欧姆定律的知识理解安全用电的道理。2、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自觉地执行和宣传安全用电。通过了解避雷针的发明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重、难点:知道家庭电路的组成。能用欧姆定律分析怎样安全用电。教学器材:电脑平台、家庭电路的样板教学课时:1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根据电路画电路图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同学们,电池有电压,家庭电路也有电压,为什么前者安全?后者却很危险?进行新课:1、为什么电压越高越危险?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人体是导体,阻值一般不变化,由I=U/R可知,电压越高,产生的电流越大,所以越危险。参考资料电流:电流的大小对人体的危害电流大小人体反应【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安全电压:不高于36V(经验表明)2、为什么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学生讨论:教师总结:(1)手湿后人体电阻减少,由I=U/R可知,电流变大。(2)水是导体,又会流动,易使人体与电源相连。3、注意防雷:雷电的特性、数据避雷针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教学后记:第七章《电功率》单元计划课程标准的要求: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2.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3.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4.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本章教材是在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电学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进而学习电能、电功率的概念,了解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体现了“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本章教材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如“测定小灯泡的功率”、“电能转化为热时,功率和电阻的关系”等。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章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根据《标准》精神和学生实际,合理地把握教学的深广度。《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初中阶段的物理课程是普及公民的物理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而不是培养物理学家的启蒙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理解《标准》的精神和教材编写的意图,不要片面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教学中不必再出现完整的焦耳定律,不要再进行有关电功率问题的繁杂的计算。新教材是根据《标准》编写的,而《标准》反映的是全国大多数地区大多数学生所需达到的最低标准,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标准》之外适当增加一些教学内容,并把握住深广度。所增加的内容应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而不要在知识上做过多的补充、拓展、加深。如:在进行“电和热”的教学时,可安排“电能转化成热时的功率跟通过导体的电流的关系”的探究;学习了“电功率和安全用电”后可要求学生进行“生活中用电事故”的调查等。(二)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任务。本次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新教材已为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师在备课时应认真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突出科学探究的地位,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对于“电能”的教学,建议采用“集体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对实例的分析、进行合理的探究和恰当的归纳是本节课的教学关键。对于“电功率”的教学,建议采用“课题解决式”的教学方法,利用明晰的实验确立课题从而明确探究方向和利用有效的实例深化课题从而体现课题价值是本节课的两个重要环节。由于“电和热”的探究内容较为集中,紧紧围绕“电流的热效应”展开,因此采用“主题开发式”教学法即可。至于对于实践性较强、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电功率和安全用电”的教学,当然应该采用“【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实践研究法”,采用实践性的探究实验了解“电热和安全用电”和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是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至于“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由于新教材提供的是探究活动方案(传统教材为实验操作方案),因此采用“小组合作式的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最为合适,在教学中提供有效的讨论与交流来确定实验思路、制定实验计划以及利用评估、交流与合作来分析实验的得失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本章的所有探究活动中,教师都要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机会和空间,不越俎代庖,代为探究,更不要以“讲授探究”代替“亲历探究”,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当然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教师应适时地给予恰当的指导。(三)在落实知识目标的同时,也应让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得到落实。初中物理的课程目标涵盖了物理学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的基本要求,综合起来说,也就是期望学生达到基本的物理科学素养。教师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这三方面的因素。由于新教材在编写时已体现了这三个目标的结合,因此教师要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在进行教学时不应将它们割裂开来。为了促进这三个目标的实现,教师应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构建和方法的获得。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科学探究的勇气和能力得到培养,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够树立,学习信心和兴趣得到提高,合作与交流的意识有所加强,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能够养成。同时还应让学生感受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乐趣。另外,教师对于教材中安排的“关于节能灯的讨论”(引导学生辩证看待问题)、“一个电视记者的错误”(使学生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事实的初步意识,鼓励学生对事物持健康的怀疑态度,从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观察家庭、学校、社区的电气设备和设施电线路,找出不安全因素,向有关部门提出书面或口头的建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素材的教育功能,应该加以重视。教材特点:(一)教材的编写思路和对知识要求的定位,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本章教材与老教材在编写的思路上有所不同。老教材中的“电功率”是建立在学生初步理解机械功、机械能的概念以及学习了电压、电流、电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和欧姆定律等知识的基础上,以学生较难理解的“电功”为核心展开的。繁杂的旧知储备,抽象的电功概念,难免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而新教材利用生活中供电和用电两方面的例子展现了电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一)教材的编写思路和对知识要求的定位,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本章教材与老教材在编写的思路上有所不同。老教材中的“电功率”是建立在学生初步理解机械功、机械能的概念以及学习了电压、电流、电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和欧姆定律等知识的基础上,以学生较难理解的“电功”为核心展开的。繁杂的旧知储备,抽象的电功概念,难免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而新教材利用生活中供电和用电两方面的例子展现了电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点,从而使学生感到格外亲切,愉快地步入科学殿堂。如本章设置的“章首语”用优美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戈壁滩的风车,并以此作为素材,设计了一些环环紧扣的富有激励性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思维。又如课文第一节用两幅组合图展现了电能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引入“电能”的概念。再如第四节教材以“电炉丝通过导线接到电路里,电炉丝和导线通过的电流相同,为什么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却几乎不发热”这一学生熟悉的问题引入“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讨论。本章教材多处采用这种新课的导入方法,为学生提供熟悉、有趣的学习素材,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把社会生活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的能力。新教材注重物理知识的运用,密切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提供了许多知识应用的实例,如“家用电器的电功率数据”、“电视机和电风扇的散热措施”、“对于安全用电的讨论”、“空气开关”等。在“想想议议”中提供了“顾客和售货员的矛盾”等事例。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会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的实际意义,学习物理的兴趣也会大大增强。(四)教材设计了许多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为了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教材提供了许多开放性的素材。本章教材的“动手动脑学物理”绝大部分问题是属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自己寻找所需的资料、数据,经过思考、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或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如关于“电流热效应的利用和防止的调查和建议”、“观察家庭、学校、社区的电器设备和输电线路,找出不安全因素,向有关部门提出书面或口头的建议”【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等。学生参与了这些实践活动,通过观察、调查、思考、分析,从而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社会责任感得到了培养。本章教材在最后设置的“我还想知道”栏目中的“有的电池在大功率放电而失效后,放置一段时间,还能再‘生’出电来,这是为什么?”的这一问题,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思维空间。这种“课虽停而思未止”的问题设置方式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课时安排:1、电能2、电功率3、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4、电和热5、电功率和安全用电一、电能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知道电能的单位是焦耳,另一个单位是千瓦时,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瓦或千瓦。会使用家庭电能表。2、过程和方法体验电能可以转化其他形式的能量。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电能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认识节约用电的重要性。重、难点:电能的概念、相关单位。围绕“电能”进行教学。教学器材:电脑平台、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教学课时:2时(1复习电路及学电压表的使用,2读数及实验)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连接一个使小灯泡发光的电路。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小灯泡发光的能量是哪里来的呢?进行新课:1、能量和电能:(1)、能量: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存在方式:热能、光能、电能、机械能、原子能等学生讨论:能量可以转化吗?教师总结:不同形式的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例举一些其它能→电能的例子(2)、电能: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的一种能量形式。学生讨论:电能的应用……教师总结电能的单位:千瓦时(kW·h)即“度”能量的国际单位:焦耳(焦)(J)1kW·h=3.6×106J2、电能表:测量电能的常用工具之一。(1)、电能表的结构:接线柱、转盘、示数(对照实物观察)(2)、电能表的使用:“220V”……“10A”……“50Hz”……接线方法……【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3)、读数:例:投影图片……让学生读数,计算使用的电能练:给出图片……让学生读数,计算使用的电能(4)、介绍新型的电能表:3、电功: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叫电功(做功)有多少电能发生转化,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符号:W单位:与能相同……焦耳。3、达标练习:课本后32页“动手动脑学物理”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教学后记:二、电功率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知道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快慢,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瓦。会用功率的计算公式P=W/t进行简单的计算。会用功率的计算公式P=UI进行简单的计算。2、过程和方法观察体验电能表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功率的关系。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难点:理解电功率的含义。会用公式P=W/tP=UI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器材:电脑平台、电能表教学课时:3时(1电功率,2电功率的计算,3电功率的测量)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电能……电能表……电功……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电能表有时转的快?有时转的慢?为什么?各电器的“W”是什么意思?进行新课:1、电功率: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学生讨论:如何表示?)教师:规定一时间,看谁做的功多!!!(1)定义:用电器电功率的大小等于它在1s内所消耗的电能。即电功率=功/时间P=W/t或W=Pt(2)单位:W――电流做的功――焦耳(J)t――时间――秒(s)P――功率――瓦特(W)1W=1J/s1kW=1000W(3)、功率的应用、常见电器的功率【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例:电视机的功率P=200W=Kw例:我们说洗衣机的功率是500W,其含义是例:课本34页例题练习:课本36页练习。2、“千瓦时”的来历因为W=Pt所以若P――千瓦、t――小位则W――千瓦时(1课时)3、怎样测量功率学生讨论:功率表示做功快慢,电功率的大小与电流、电压大小有没有关系?试验表明:P=IU单位:I――安(A)U――伏特(V)P――瓦(W)例题:课本35页例题练习:1、一只标有“220V40W”的灯泡接在电路中,若电路的电压为200V,求灯泡的实际功率?(利用本题解释额定――实际)2、某电能表标有“220V3A”字样,这表最多可以在220V电压下给多少只60W的灯泡供电?(利用本题解释功率可以相加)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课本后练习。教学后记:三、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加深对电功率的理解。巩固电流表、电压表的操作技能。2、过程和方法通过测量,体验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锻炼学生根据公式P=IU设计试验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态度。重、难点:电路的设计、连接,作出电路图。分析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区别。教学器材: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教学课时:1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标有“220V11W”“220V22W”的灯泡各1只,若把它们串联起来接在220V的电路中,它们的实际功率各是多少?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电流――用电流表测量电压――用电压表测量电功率P=W/tP=UI能否利用所学知识测出小灯泡的电功率?进行新课:【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1、探究: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1)、学生分析P=UI测出U、I,就可以求的电功率(2)、设计实验:讨论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使用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方法(3)、作出对应的电路图,对学生的电路要进行讨论。(4)、进行实验:把结果记录在下表电压U电流I电功率P第一次测量第二次测量第三次测量第四次测量(5)、实验结果: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是不同的;2、本试验你得到的启示: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课本后练习。教学后记:四、电和热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知道在电流相同的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能时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知道利用和防止电热的场合和方法。2、过程和方法通过试验探究电流的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知识的学习,认识科学是有用的。重、难点:电流的热效应:电能……热能热效应的计算公式:P=I2RP=U2/R的使用。教学器材:电脑平台、电阻丝、开关、电源、导线教学课时:1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连接一个使电炉丝发热的电路。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电炉丝、电饭煲发热的能量是哪里来的呢?(课本38页如图示)进行新课:1、电流的热效应:电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讨论:为什么电流相同的情况下,电炉丝热的发红,而导线基本不发热?电流的热效应跟什么有关系?学生猜想……教师分析……结论:跟电阻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学生阅读39页试验)2、影响热效应的因素:P=IU=I2RP=IU=U2/RP=I2RP=U2/R即:讨论:热效应与电阻成正比?反比?例:把阻值为6欧、8欧的电阻串联起来接在12V的电路中,它们的实际功率各是多少?解:R1=6欧R2=8欧U=12VI=U/R=U/(R1+R2)=12V/14欧=6/7AP1=IU=I2R1=P2=IU=I2R2=例:把阻值为6欧、8欧的电阻并联起来接在12V的电路中,它们的实际功率各是多少?结论:两公式都成立,一个是电流相同时使用(串联);一个是电压相同时使用(并联)。3、电热的利用和防止:学生阅读即可4、达标练习:课本后40页“动手动脑学物理”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教学后记:五、电功率与安全用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电功率越大,电路中的电流就越大;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体验,知道保险怎样“保险”;归纳安全用电的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体验电功率与电路中电流的关系,观察体验保险丝的工作过程。教学难点“电功率越大,电路中的电流越大”的应用。教具:电路演示板保险管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如果不注意安全用电,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让人触目惊心的。例如下面这些例子:1、(羊城晚报)20KK年3月29日,河南焦作一影视厅发生罕见惨剧——“天堂”烧死74人。2、(羊城晚报)20KK年3月23日,一民房今晨失火死2人疑是家中电线短路引起3、(厦门日报)“用电不当毁了世界文化遗产”20KK1月19日19时左右,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重要宫庙之一的遇真宫发生特大火灾,主殿在这场大火中全部烧毁。师:上述的例子大多与电器有关。关于安全用电的知识,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一部分了,这一节课我们从另一角度来学习安全用电的知识。“电功率与安全用电”(板书)二、进行新课(一)电功率越大,电路中的电流就越大师:近几年来,我国许多地区对供电线路进行了改造。将电线换成更粗的,电能表的额定电流换成更大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师:上课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一次家庭调查,调查十年前和现在所使用的用电器分别有哪些。屏幕上的是一个同学的调查结果。大家互相交流一下调查结果。看看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讨论交流。【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师:添置了新的大功率用电器。那么添置前和添置后对电路有什么影响呢?我们现在用电功率的知识来计算十年前和现在究竟是哪些地方不同。让时光倒流回十年前,我们的家里有这些用电器,(屏幕出示用电器的名称和相应的电功率)你们能计算出干路的电流是多少?生:计算。师:回到我们现在,添置了这些用电器,(屏幕出示用电器的名称和相应的电功率)那么干路中的电流又是多少呢?生:计算,讨论得出结论师: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当电压一定的时候,电功率越大,电路中的电流就越大。(板书)现在大家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要进行线路改造呢?生:讨论回答师:演示实验,证明电功率越大,电路中的电流越大。得出:电路中同时使用的用电器不能太多。(二)保险丝师:在刚才的电路中,由于具备安全用电的知识,才避免了大的损失。这都得归功于电路中安装了保险丝。(板书)常见的保险丝如课文的插图所示。大家可以看看桌面上的两个保险管。阅读书本的材料,可以参考桌面上的两个保险管。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关于保险丝的知识呢?生:阅读讨论师:总结保险丝的特点以及使用保险丝的注意事项。(板书)生:练习(屏幕投影)某学校教学楼里有12间教室,每间教室装有40W的日光灯4盏。如果你是学校的电工,你应该选择哪种规格的保险丝?常用保险丝的规格见右表。直径(mm)额定电流(A)0.213.750.9851.0261.257.51.5110(三)总结安全用电的知识生:根据投影的画面,对安全用电的知识进行知识归纳。师:归纳总结安全用电的知识。(板书)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教学后记第八章《电与磁》单元计划教学主线、重点和难点:本章的主线是“磁场”,磁体、电流周围都存在磁场,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性物质或电流有力的作用,磁场能使运动的导体产生感应电流。本章重点是揭示电和磁之间互为因果及相互作用的关系。本章难点是技术应用方面:电磁继电器、电动机的换向器的作用,发电机的原理。本章教学的难点是师生互动,共同达到课程目标中关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本章教材的存有一些缺憾:其一,缺少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最新科技成就或注意事项的介绍;其二,应该在书中介绍一些相关的科普资料或网站逐步引导学生到哪里或怎样去收集信息;其三,教材应呼吁全社会用实际行动支持学生的社会调查和科学实践活动,并提供一定的指导。否则,教学时很容易脱离实际,造成纸上谈兵或闭门造车现象。教师教学时,应注意主动弥补,尽量落实新的课程理念,进行再创造。课程内容标准:【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本章所涉及的物质是“磁性物质”,如各种各样的磁铁、电磁铁等,重点是“磁场”这样的空间无形物质,如磁体周围的磁场、地磁场、直导线及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课标要求通过探究,感知物质的磁性和磁化现象,并尝试将“磁性物质”及其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的用途联系起来。“电生磁”、“磁生电”的辩证关系充分体现了“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不同的物质和不同的运动形式之间又发生着相互作用”。对此课标要求用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本章所涉及的物质是“磁性物质”,如各种各样的磁铁、电磁铁等,重点是“磁场”这样的空间无形物质,如磁体周围的磁场、地磁场、直导线及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课标要求通过探究,感知物质的磁性和磁化现象,并尝试将“磁性物质”及其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的用途联系起来。“电生磁”、“磁生电”的辩证关系充分体现了“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不同的物质和不同的运动形式之间又发生着相互作用”。对此课标要求用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通过实验,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本章地位与基本结构:本章揭示了神秘莫测的电与磁的紧密联系、电与磁相互依存的关系,以及电和磁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教材从介绍生活常见的磁现象出发,通过各种课堂活动让学生感知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在学生已有电学知识的基础上,探究“电生磁”和“磁生电”的辩证关系。“电与磁”的关系在技术上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介绍了与我们生活最贴近事例,例如对现代社会影响深远的“电动机”、“发电机”、“电磁继电器”和“扬声器”。编者把这些内容放在一起,与旧教材相比,从知识到应用,在结构上显得更紧凑,使电与磁的关系更紧密,更能体现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又互为因果的关系。编者非常强调应用,此意图从该章各节的标题中尤显突出。教材忠实贯彻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本章相对比较独立,但仍需要电学知识的基础,且对下一章的学习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章知识和应用在现代社会中相当重要,但除了“磁现象”知识较简单易懂外,其它知识比较抽象难懂,若要学得深透是不容易的。课程标准对这一章的总体要求处在比较初级的水平上。课时安排:1、磁场2、电生磁3、电磁继电器扬声器4、电动机5、磁生电一、磁场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知道磁感线可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知道磁感线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知道地球周围有磁场以及地磁场的南、北极。2、过程和方法观察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感知磁场的存在。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重、难点:磁场、磁感线的含义。知道磁场间的作用。教学器材:电脑平台、磁体、小磁针教学课时:2时教学过程:【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一、前提测评:无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利用航海史引入磁场我国在磁方面上取得的成就进行新课:1、磁现象:磁体吸引钢铁一类物质的现象。试验:47页图8.1-4甲示,结论(1)磁极:磁体的两端,吸引能力最强的地方南极(S极)北极(N极)试验:47页图8.1-4乙示,结论2、磁场:试验:把小磁针放在磁体周围结果:小磁针都发生了偏转(1)、结论:磁体周围存在一种物质,看不见、摸不着,对放入其中的某些物质有力的作用,我们把它叫做磁场。把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磁场的方向。试验:48页图8.1-6示结果:小磁针的排列很有规律,一系列的曲线。(2)、结论:把小磁针在磁场中的排列情况,用带箭头的曲线表示出来,就可以形象描述出磁场,这样的曲线叫磁感线。(其方向有N极→S极)磁感线是一种物理模型。几种常见的磁感线:练习:49页画磁感线指南针为什么总指一个方向?(3)、地磁场: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地球周围存在磁场。地磁场的N(北)极在地球南极,S(南)极在地球北极(有些偏差)。3、磁化:一些物体在磁体或电流的作用下会获得磁性。试验证明:生活中的磁化现象:探究:磁化钢针3、达标练习:课本后50页“动手动脑学物理”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课本后练习。教学后记:二、电生磁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认识电流的磁效应。知道通电导体的周围存在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理解电磁铁的特性和工作原理。2、过程和方法观察和体验通电导体与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联系。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电与磁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妙。重、难点:【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试验探究电流的磁效应的规律。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规律。教学器材:电脑平台、磁体、小磁针、电源、导线教学课时:2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静止后的磁针指南的一端叫极,又叫极,指北的一端叫极,又叫极。2、同名磁极相互,异名磁极相互;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__________发生的。3、磁场的方向是这样规定的:小磁针静止时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可以利用带箭头的曲线来描述磁场,这样的曲线叫做。4、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试验“猜一猜”利用隐蔽的通电螺线管吸引小铁钉,让学生猜是什么物体?磁体对进入磁场的物体会发生作用,能否利用人工作用产生磁场、控制磁场?进行新课:1、电流的磁效应:试验:53页图8.2-2示,结果结论:通电导体的周围有磁场,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这现象叫电流的磁效应。(这试验叫奥斯特试验)思考:为什么手电筒、普通电线通电时吸引力好像不存在?……如何增强磁场?(做成螺线管,也叫线圈,如……开始的试验)2、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猜想:通电螺线管能否产生磁场,磁场可能与哪种磁体的相似?(1)试验:54页图8.2-4示(对比条形磁体)结论: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磁体的磁场相似。指出N极、S极猜想:改变电流方向,磁场方向会不会变化?(2)试验:54页图8.2-4示,但电流方向相反结果:结论:指出图8.2-5中的N极、S极讨论:能否利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普遍性的规律?(参考55页提示)(3)安培定则: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练习:判断一些通电螺线管的N、S极3、达标练习:课本后50页“动手动脑学物理”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课本后练习。教学后记:三、电磁继电器扬声器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电磁继电器和扬声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初步认识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2、过程和方法通过阅读说明书,知道如何使用电磁继电器。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重、难点:知道电磁继电器、扬声器的结构原理。能分析有关的实际器材。教学器材:电脑平台、电磁继电器、灯泡、开关、电源、导线教学课时:1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复习磁场、螺线管知识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影响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的因素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进行新课:1、电磁继电器:(1)、作用:利用低电压、弱电流电路的通断,来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电路的装置。(2)、结构:先观察59页的构造图再实物观察。(3)、原理:对照结构图说明。(4)、使用方法:通过实验分析、说明。(并总结作用、结构、原理)学生阅读“想想做做”,讨论回答文章中的问题。2、扬声器:(1)、结构:接线柱、量程、示数、分度值(2)、原理:注意电信号与声信号的转换,对照结构图进行说明。3、达标练习:课本60页“动手动脑学物理”分析这几种器材,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教学后记:三、电磁继电器扬声器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电磁继电器和扬声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初步认识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2、过程和方法通过阅读说明书,知道如何使用电磁继电器。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重、难点:知道电磁继电器、扬声器的结构原理。能分析有关的实际器材。教学器材:电脑平台、电磁继电器、灯泡、开关、电源、导线教学课时:1时【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复习磁场、螺线管知识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影响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的因素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进行新课:1、电磁继电器:(1)、作用:利用低电压、弱电流电路的通断,来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电路的装置。(2)、结构:先观察59页的构造图,再实物观察。(3)、原理:对照结构图说明。(4)、使用方法:通过实验分析、说明。(并总结作用、结构、原理)学生阅读“想想做做”,讨论回答文章中的问题。2、扬声器:(1)、结构:接线柱、量程、示数、分度值(2)、原理:注意电信号与声信号的转换,对照结构图进行说明。3、达标练习:课本60页“动手动脑学物理”分析这几种器材,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教学后记:四、电动机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初步认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2、过程和方法经历制作模拟电动机的过程,了解直流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知识如何转化成实际技术应用,进一步提高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兴趣。重、难点: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动机的基本构造与原理。教学器材:电脑平台、磁体、线圈、开关、电源、导线教学课时:1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评讲上一节的物理套餐的内容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通电导体的周围有磁场,等效一磁体,把它放在另一磁场中,会不会发生作用?进行新课:1、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实验:61页图8。4——1示结果:结论:(学生分析,教师总结)通电导线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跟电流方向、磁场方向有关。【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2、磁场对通电线圈的作用:实验:62页图8。4-2示结果:转动(左右)结论: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学生探究:让线圈转动起来(让学生按照课本步骤完成,并说明这就是一个小电动机)3、电动机:看录像、然后分析总结如下:(1)、结构:转子、定子、换向器(2)、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实质是机械电能转化为机械能(3)、重点分析图8。4-5,说明为什么要换向器。(4)、简述“生活中的电动机”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65页“动手动脑学物理”教学后记:五、磁生电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知道发电机的原理,知道什么是交流电,知道发电机发电过程是能量转化过程。知道我国供生产和生活用的交流电频率是50赫兹,能区分直流电与交流电。2、过程和方法探究磁生电的条件,进一步了解电和磁的关系。观察体验发电机是如何发电的。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了解探索奥秘的方法。认识创造发明的基础是科学探索,初步具有创造意识。重、难点:电磁感应现象,感应电流。发电机的基本构造与原理。教学器材:电脑平台、磁体、线圈、开关、发电机模型教学课时:1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丹麦物理学家证实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电流的磁场方向与有关。2、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电动机的实质是能转化为能。3、直流电动机是由、、、组成的。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电流周围有磁场,哪能不能利用磁场产生电流?进行新课:探究: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66页图8。5——1示结果:次序实验条件电流表指针反应【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1置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于磁场中,且保持导体与磁场相对静止。2更换强磁体,增强磁场,仍保持导体与磁场相对静止。3把单根导线换成匝树很多的线圈,仍保持导体与磁场相对静止。4维持上实验器材不变,使导线在磁场中沿不同方向运动。1、电磁感应:(法拉第实验)导体在磁场中运动而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思考:要产生感应电流需要哪些条件?(学生总结)条件:(1)、电路闭合(2)、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利用这结论做成电动机)2、发电机:看录像、然后分析总结如下:(1)、结构:转子、定子(2)、原理:电磁感应实质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3)、交流电(AC):周期性改变方向的电流。(分析清楚)(4)、频率:每秒内周期性变化的次数。单位——赫兹(赫)符号:Hz我国家庭电路的电流频率是50Hz3、达标练习:1、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利用磁场产生的条件和规律,进一步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的联系。2、导体在中运动而产生电流的现象,是一种。产生的电流叫做。3、电路中产生,叫交变电流。4、在交变电流中,电流在每秒内周期性叫做频率。频率的单位是,简称,符号为。我国电网以交流供电,频率为。5、发电机发电过程是转化过程,是把转化成。6、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是。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69页“动手动脑学物理”教学后记:第九章《信息的传递》单元计划课程标准的要求:1、知道光是电磁波,知道电磁波的传播速度。2、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3、了解电磁波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4、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社会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全章概述:【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人类社会已经迈入了一个信息时代。有形的材料、能源是财富,无形的信息是财富的源泉。在工业化社会里,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而在信息化时代,通信是信息时代的生命线。信息是当今社会人们生活、学习、生产的重要元素。了解信息是如何传递的,信息技术的由来,现状和未来发展,是每个生活在信息化社会中的公民适应信息化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在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初中物理教材中,介绍“信息的传递”的内容是必需的,它体现了教材内容的时代性。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初中生对通信的知识既有兴趣又有需求,所以我们有必要把信息传递的方式介绍给学生。课程标准对这章的要求并不高,而涉及通信的知识又往往很难,所以我们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展开教材。“信息的传递”一章内容涵盖了人类通信发展的过程和跨度很大的通信技术。教材首先对通信发展进行回顾,以组合图的方式展开,使同学们对通信的历史有个概括性的了解,也对现代通信的快捷和方便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数字通信是一种既现代又古老的通信方式,数字通信在现代通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章简单地介绍了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并说明了数字通信的优势。在我们周围存在着各种频率的电磁波,但由于电磁波看不见摸不着,教材通过演示实验示意性地说明电磁波是如何产生和如何传播的,并给出了电磁波频率、波长和波速的关系。我们的生活中已经离不开了广播和电视,教材通过方框图的形式简单地介绍了广播和电视的大致工作过程。本章还介绍了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网络通信,为学生展示了现代通信的发展方向。课时安排:1、现代顺风耳——电话2、电磁波的海洋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4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一、现代顺风耳-电话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电话是怎样把信息传递到远方的。了解电话交换机的用处。了解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区别。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看录像、老师讲解,了解电话是如何传递。通过学生分析、讨论,说明电话交换机的作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贝尔发明电话的过程,激发学生不怕困难,积极探索精神,了解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作用。通过学生讨论分析,培养合作精神。重、难点:电话的结构与原理。电话交换机的作用、数字、模拟信号。教学器材:电脑平台、电话机教学课时:1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无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烽火台”……古代信息的传递方式,现代的信息传递方式有哪些?进行新课:1、电话的结构:贝尔发明了电话话筒:把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结构与麦克风相同听筒:把电信号转化为声信号,结构象喇叭【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电话线:传递信号2、电话交换机:想想议议:完成课本77页的问题结果:利用电话交换机可以大量减少线路。电话交换机之间可以连接简述电话交换机的发展过程分析:占线的现象3、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模拟信号:信号电流的频率、振幅变化情况与声音的频率、振幅变化情况完全一样,模仿声信号的电信号。缺点:在传输、放大、加工的过程中易失真,从而使传递的信息发生变化。数字信号:利用数字的组合来代表信息的信号。特点:一般只有两个数字,在传输、放大、加工的过程中很稳定,容易编辑。3、达标练习:课本后79页“动手动脑学物理”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课本后练习。教学后记:二、电磁波的海洋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光是电磁波,电磁波在真空的传播速度。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2、过程和方法通过演示了解电磁波的产生,电磁波在真空的传播。重、难点:电磁波的产生。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教学器材:电脑平台、收音机、电源、导线教学课时:1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无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电话的传播需要电话线,收音机、电视信号的传播没有导线,它们靠什么传播?……电磁波进行新课:1、电磁波的产生:演示:课本80页试验结果:产生了电磁波(为什么电流要时断时续)结论:变化的电流产生电磁波项目振动源波的形成水波声波电磁波木棍的上下振动发声体的往复振动导体中电流不断变化2、电磁波的传播:【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在很多介质中可以传播,在真空中也能传播;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用c表示:c=3×108m/s这是宇宙中最大的速度①波长:用λ表示,单位是m②频率:1秒钟变化的次数,用f表示,单位Hz1MHz=1000kHz=1000000Hz它们的关系:c=λf3、电磁波的分类:课本81页图示,分类的依据是频率或波长光也是一种电磁波阅读“科学世界”录像……电磁波的海洋3、达标练习:课本后83页“动手动脑学物理”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课本后练习。教学后记:三、广播通信、电视、移动电话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无线电广播的大致工作过程。大致了解电视的工作过程。了解移动电话是怎样工作的。2、过程和方法通过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现代生活的影响。重、难点: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教学器材:电脑平台教学课时:1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无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前面我们知道电磁波可以在真空、空气中传播,这节课我们学习电磁波的一些应用。进行新课:1、无线电广播:大致过程:课本84页图示声信号→电信号→电磁波→发射→接收机→声信号但有两个问题:①信号弱②频率低,传递性差解决方法:①放大②加一载波,接收后再去掉例:声信号10000Hz+载波100000Hz=110000Hz发射接收后110000Hz-载波100000Hz=声信号10000Hz2、电视的发射和接收:【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对照课本85页图分析说明(传播过程与无线电广播基本相同,但多了图像信号,必须把图像转换为电信号,与声音一起发射)3、移动电话:即有发射功能,又有接收功能。(可以看做是广播电台与收音机的组合)无绳电话:阅读“科学世界”“STS”观看录像:3、达标练习:课本后89页“动手动脑学物理”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课本后练习。教学后记:四、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常识性了解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网络通信。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现代通信知识,了解科技为人类带来的便利,提高学科学的技术。重、难点:了解科学技术,培养学习的动力教学器材:电脑平台教学课时:1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无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前面我们学习电话、广播、电视、无线电话,着都是信息传递的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递的方式还会越来越多。进行新课:1、微波通信:微波:波长在10m~1mm之间,频率在30MHz~300000MHz之间的电磁波。优点:频率高,信息传递的效率高,可以同时开通大量的频道,穿透性好。缺点:传播近似直线,不能沿地球表面传播,在地面的传播距离短。改进方式:需要大量的中继站,约50km一个。讨论:能否用月球做中继站?结论:不行,但可以用卫星做中继站。2、卫星通信:利用卫星做中继站的微波通信方式。同步卫星:优点:覆盖范围广,只要三个卫星就可以让信号覆盖全球。3、光纤通信:利用频率更高的光波进行信息传递。优点:频率高,信息传递的效率高,可以同时开通大量的频道,穿透性好。但普通的光不可以:发散性,不单一激光:频率单一、方向集中,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光导纤维:【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阅读“科学世界”“STS”4、网络通信:把计算机连在一起,实现信息共享。优点:电子邮件:因特网:观看录像:3、达标练习:课本后97页“动手动脑学物理”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课本后练习。教学后记:第十章、《多彩的物质世界》单元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的要求1.知识与技能(1)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2)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4)初步了解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5)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6)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7)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8)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9)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10)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11)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2)(2)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3)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用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4)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3.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3)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4)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单元重点、难点1.重点(1)纳米及其相关应用(2)天平的使用(3)密度(4)密度的测量【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2.难点(1)纳米及其相关应用(2)天平的使用(3)密度(3)密度的测量课时安排本章共分四节,建议8课时。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1课时第二节质量1课时第三节密度1课时第四节测量物质的密度1课时复习和总结4课时§10—1宇宙和微观世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2)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4)初步了解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重点:纳米及其相关应用难点:纳米及其相关应用教具、学具:教学录象带、网上资料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二.新课教学(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究竟大到什么程度,课本图10.l-l展示的是宇宙空间各星系团的情景,让学生知道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并且银河系的尺度以一束光从这头走到那头需要十万光年的数据给出,显示了银河系之大,宇宙之大。课本图10.1-2是让学生知道,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阳系之中,太阳系置身于银河系之中。反过来结合课本图10.1-1,银河系又置身于整个宇宙众多的星系团之中。这样的关系进一步衬托出了宇宙的巨大。宇宙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教师指出: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这里“物质”一词是相当宽泛的,如,“在地球上,有空气、岩石、高山、大海,有树木、花草、鸟兽,有人类赖以生存的衣、食、住所需的一切生活用品,这些都是物质。”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广阔无垠的宇宙大得难以想像,它是由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构成物质的小微粒究竟小到什么程度?【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想想议议如果把玻璃杯打碎了,其碎片还是玻璃。经过多次分割,甚至碾成粉末,颗粒越分越小。如果不断地分割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呢?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叫分子。举例说明理解分子概念:以分割糖粒为例。开始的分割会仍然保持甜的味道,但是继续分割下去,也就是当把糖粒分到没有甜味的时刻,那时的微小粒子就不再是糖了,即,保持糖这种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微粒叫做糖的“分子”。分子用肉眼是不能看到的,课本图10.1-4展示了电子显微镜下金分子(单原子)的照片。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想想议议: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大还是变小?蜡烛熔化后再凝固成固态的蜡,钢水变成钢锭,电路焊接时使用的焊锡等。都说明该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小。液态变为气态时,体积显著变大,研究结果表明:水在汽化时,体积增大约1700倍;乙醚汽化时,体积增大约250倍。当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时,体积发生变化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排列方式上发生了变化,这时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也发生改变。结合课本图10.1-6,分析物质处于不同状态时所具有的不同的物理性质。1.固态物质中,分子与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有规则,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将分子凝聚在一起。分子来回振动,但位置相对稳定。就像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身子可以来回晃动一样。因此,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2.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小。就像学生在自己的教室中交换座位,但又没离开教室一样。因此,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3.气态物质中,分子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之间的作用力很小,易被压缩。就好比学生在操场上玩,他们处于完全自由的状态,四处奔跑。因此,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二)原子结构继续举出前面分割糖的例子。倘若分割到分子尺度时,这样的微小粒子仍是糖,因为它还保持着糖的性质。如果再分下去,得到的就不再是糖。即,分子再被分割,得到的就是原子,从而引出原子的概念,并通过图示给出了原子结构模型图。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有的分子由多种原子组成,也有的只由一种原子组成。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课本图10.1-2)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绕核运动(课本图10.1-8、10.1-9)。接着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尺度,原子非常小,研究表明:原子的半径大约为m,人类用肉眼可以看见的最小灰尘,其中也包含了大约个原子!(三)让学生阅读:科学世界纳米科学技术长度单位:纳米(nm)1nm=10-9m三.小结四.巩固练习五.布置作业:六.教学后记:【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课题:§10—2质量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重点:天平的使用难点:天平的使用教具、学具:教师演示用具:铁锤1把,大铁钉1个,托盘天平1台、砝码1盒。学生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和砝码,塑料瓶,剪刀,白糖,水,小烧杯。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一)质量(1)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请学生观察讲台、课桌。提问:①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②讲台和课桌哪个的木材多?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组成,但铁锤含有的铁比铁钉含的铁多。讲解:讲台、课桌、铁锤、铁钉物理学中称为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木材、铁叫“物质”。由上面的观察看出:讲台、课桌含有木材的多少不同;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物理学中用“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板书:1.概念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的符号:m)(二)质量的单位(1)教师讲解: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为了方便,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吨,比千克小的单位克、毫克。板书:2、质量国际单位:千克(kg)质量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2)学生练习一些质量单位的换算提问:质量的单位由大到小怎样换算?(板书:1t=1000kg、1kg=1000g、1g=1000mg)请学生观察课本表格“一些物体的质量”。读出“大头针的质量、新生儿的质量、鲸的质量”。(三)质量的测量——天平(1)教师出示: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介绍学校实验室常用天平称质量。(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讲解:由于托盘天平使用较简便,先学习托盘天平的用法。(a)托盘天平的构造让学生将课桌上的托盘天平与课本图10.2—2对照,认识托盘天平主要部件的名称。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利用托盘天平的实物说明托盘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板书:托盘天平的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b)天平标尺的零刻线、最大秤量值、最小刻度值讲解:使用有刻度的工具,要先观察①零刻线在哪里?②量程多大?③最小刻度值多大?让学生观察课桌上的托盘天平,然后汇报上述三个问题的结果。学生汇报,教师指出:由于标尺上零刻线在左边,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时,是游码的左边与“0”【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对齐,因此游码读数时以左边的线为准;天平的量程即最大秤量值就是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最小刻度值就是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C)托盘天平的调节讲解:托盘天平是较精密的称质量工具,使用前要先调节,先把游码放在零刻线处,再调节横梁平衡。(板书:托盘天平的调节)教师边讲边示范,教师调一步,学生跟着调一步。教师指出:①由常见跷跷板的道理知道,指针偏左,右边平衡螺母向右调;指针偏右,右边平衡螺母向左调;②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如指针在分度盘中央左右摆动的格数相等,横梁也平衡;③天平调好后,左右天平盘不能互换。(d)天平的使用让全班阅读课本10页天平的使用方法。提问:如何用调好的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称一个铁块的质量?(板书:天平的使用)师生讨论后归纳:用调好的天平称物体质量的方法:①铁块放左盘,砝码放右盘;②向天平盘加砝码要由大到小逐步替换;③铁块质量等于砝码和游码的质量数相加;④测量结束后,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移回零刻线。(3)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引导学生看课本天平使用要注意的事项。4、学生活动:完成课本11页想想做做教师小结:(板书: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三.小结四.巩固练习五.布置作业:完成对应同步练习六.教学后记:课题:§10—3密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2)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用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重点:密度难点:密度教具、学具:体积相同的不同种物质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大小不同的若干铁块,托盘天平(最大秤量值200克)和砝码1套,刻度尺1只。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学生活动:想想做做让学生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不同种物质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学生对称量的结果会认识到,体积大小一样,但种类不同的物质,质量是不同的。表明物质在这方面性质上的差异。二.新课教学【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一)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通过上面“想想做做”提出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会有什么关系?推测:同一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两倍,质量是否也会增加到原来的两倍呢。也就是说,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吗?取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列出表格来,然后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起来。从测量数据上看,会得到同种物质的质量增加,其体积也增大;质量减少,体积也会减小的结论。将测量数据图像化,会更直观地得出: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线性关系,即同一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将铝块换成铁块重做上述实验。分别计算每个铝块、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以得出其比值是个定值。这种比值不变性反映的正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对不同物质来说,其质量和体积的线性关系表现在过原点的不同直线上。换句话说,各种物质所对应的比值是不同的。讲解: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同,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由此可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二)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教师指出:理解密度的概念时,要注意:(1)单位体积就是有一定大小的体积,如国际单位制中的“1米3、1分米3、1厘米3等。(2)密度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如将铁块锉成铁屑,铁的密度都不变。(三)密度的公式密度=质量/体积讲解: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ρ=m/v教师指出:要注意:(1)ρ的写法、读法。(2)密度只与物质种类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四)密度的单位密度国际单位:千克/米3(kg/m3)密度其他单位:,克/厘米3(g/cm3)。1g/cm3=1000kg/m3让学生看课本一些物质(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值,要求学生会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引导学生阅读表中列出的各种物质的密度值,对于那些常见的物质的密度,形成一些具体的认识,例如金比铜的密度大,铜比铁的密度大,冰比水的密度小,记住水的密度等。讲解例题,教给学生如何运用物理公式进行密度计算。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骤进行计算,不能只写公式和数字,一定要把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来。特别是对单位的运算要加以强调,提醒学生注意正确地书写,不能遗漏。三.小结四.巩固练习五.布置作业:完成对应同步练习六.教学后记:课题:§10—4测量物质的密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3)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重点:密度的测量难点:密度的测量教具、学具:量筒或量杯,水,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天平及砝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前面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学习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二.新课教学(一)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等测量工具来测量,液态物质的体积应该使用量筒来测量,不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也可以使用量筒来测量。学生活动:想想做做怎样使用量筒?在学生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课本,回答课本中提出的几个有关问题,并动手操作,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1.量筒上的单位刻度多是以毫升(mL),也有一些是用立方厘米(cm3)来标度的。2.与许多测量仪器(学过的电流表、电压表、天平等)一样,量筒也有它的最大测量值。实验室中常用的有:50mL、100mL、500mL、1000mL等。3.量筒的分度值也各不相同,根据你测量精度的要求和被测物的尺度等因素来选择量筒的大小和分度值。4.视线与液面水平,与刻度线垂直。5.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不规则固体物质体积的测量,需用量筒或量杯。另外,对于有余力的学生可在此基础上提出这样的问题:1.如果要测量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过大或无法浸入现有量筒之内,你有什么办法测量出它的体积?可采用“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如果现有量筒一次仍不能盛取溢出的水量,可慢慢将物体浸入,并多次盛接和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物体的体积。(二)如何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石蜡)的体积?可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浸没于量筒中液体时对应的体积,然后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入量筒中读取此时的体积。两者的差值便是石蜡的体积。(三)探究怎样测量物质的密度?以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为研究对象,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用于记录测量盐水和塑料块密度时所用的数据及所得的结果。要让学生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让学生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其表格中,并根据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通过物理公式计算,间接得出被测物质的密度值。【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三.小结四.巩固练习五.布置作业:完成对应同步练习六.教学后记:《第十一章、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的要求1.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知道惯性的概念●知道二力平衡2.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单元重点、难点1.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速度的计算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力的基本知识物体的惯性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牛顿第一定律课时安排本章共分五节,建议9课时。第一节运动的描述1课时【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第二节运动的快慢1课时第三节时间和长度的测量1课时第四节力的作用效果1课时第五节物体的惯性1课时复习和总结4课时§11—1运动的描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难点1.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二)讲授新课1.机械运动让学生讨论课本图11.1—1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引导学生从讨论和回答中得出:(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板书)提出问题:①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②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2.参照物播放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VCD。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让学生讨论回答:①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②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③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得出参照物的概念: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起描述图11.1—3卡车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从而得出: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描述图11.1—4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三)课堂小结1.什么是机械运动?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四)作业与思考1.课本第22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2.同步测试相应的练习。(五)教学后记:§11—2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教学重、难点分析1.重点:速度的计算2.难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场面描述: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二)讲授新课1.速度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得出:“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学生讨论得出: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提问:怎样比较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启发学生回答: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v=s/t单位:m/s或者是km/h例题:书本23页指导学生学会单位换算练习:20m/s=54km/h=例题:书本24页指导学生学会熟练掌握公式的变形。2.匀速直线运动指导学生观察图11.2—2。让【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他们提出不同之处。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平均速度:v=s/t这样算出的速度上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三)课堂小结1.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算?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四)作业1.书本26页第一、四题2.完成相应的同步测试(五)教学后记§11—3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2.过程与方法●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二)讲授新课1.时间的测量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2.长度的测量①长度的单位:km→m→dm→cm→mm→μm→nm(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②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③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④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数字+单位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三)课堂小结【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四)布置作业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五)教学后记§11—4力的作用效果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教学重难点1.重点:力的基本知识2.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二)讲授新课1.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结合课本里的插图以及教学VCD,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长铁片,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长铁片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有没有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3)观察书本图11.4-4,能得到什么启示?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三)课堂小结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3.怎样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布置作业【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1.书本第33页第2、3、4、52.完成同步练习(五)教学后记§11—5物体的惯性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知道惯性的概念●知道二力平衡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体的惯性2.难点: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观察图11.5-1的几幅图,思考运动的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截然相反的解释。“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二)讲授新课1.牛顿第一定律(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按照书本第35页的实验进行探究不同表面,物体的运动距离不同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实验用的是同一辆小车;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滑下,以保持小车到达水平表面的速度相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变化的条件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改变,而其他条件没有改变。根据观察结果,得出结论:小车受到阻力越小,它运动得越远,引导学生进一步推理:如果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介绍得出该结论伽利略用了推理的方法。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解释: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学生活动:(1)体验图11.5-4的实验(2)体验物体掉杯中的实验(3)观看教学VCD通过观察图11.5-6,尝试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怎样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产生的危害。3.二力平衡学生探究:按照图11.5-9进行探究实验,做好记录引导学生从记录中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三)课堂小结1.牛顿第一定律是怎样表述的?2.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利用惯性的例子,防止惯性产生危害的措施?3.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四)布置作业1.书本第39页第1、2、3题【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2.完成同步练习(五)教学后记《第十二章、力和机械》单元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的要求1.知识和技能(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3)知道重心的概念;(4)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5)能正确使用弹力测力;(6)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7)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8)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9)知道摩擦力的利与弊;(10)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等概念;(11)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12)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13)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14)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4)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5)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6)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7)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8)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9)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10)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2)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单元重点、难点1.重点(1)重力的大小和方向;(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3)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2.难点(1)重力的大小和方向;(2)自制弹簧测力计;(2)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课时安排本章共分五节,建议9课时。第一节重力1课时第二节弹力1课时第三节摩擦力1课时第四节杠杆1课时【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第五节物体的惯性1课时复习和总结4课时§12.1重力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3)知道重心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点: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难点:重力的大小和方向教具、学具:大小不同的几个砝码、重垂线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瀑布下落,苹果落地等,都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下落。引入新课。演示:橡皮做圆周运动,橡皮不会跑掉,感到手用一个力拉住橡皮,同样,月亮绕地球转动。由于地球与月亮之间有相互吸引的力,这个力与地球吸引苹果,使苹果下落的力是一样的。二.新课教学科学家研究成果:宇宙任何两个物体(大:天体,小:灰尘)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引入“万有引力”。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举例:吊灯把吊绳拉紧;台灯压着桌面等。引入重力概念。(一)重力(G):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又叫重量。提问: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演示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猜想: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有关。理由是用手提起质量大的物体,所用的提力大,根据二力平衡,重力就大。实验过程:分别测出一组质量及重力的数值,并描点绘图。由实验结果可知:重力跟质量成正比,比值是一个常数约9.8N/㎏。用g表示,即g=9.8N/㎏。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的物体受到和重力是9.8N。(二)重力的公式G=mg其中G表示重力(N),m表示质量(㎏),g是9.8N/㎏,粗略计算:g取10N/㎏(三)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应用:重垂线(四)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三.小结四.巩固练习:一课一练的练习A五.布置作业:课本:P46——2、3六.教学后记:§12.2弹力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能正确使用弹力测力。(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难点:自制弹簧测力计教具、学具:弹簧、纸条、刻度尺、木板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日常生活中,用力压尺子,尺子发生形变,撤去压力后恢复原状,把橡皮筋拉长,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恢复原状。引入“弹性”概念二.新课教学(一)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二)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不能恢复原状。(三)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四)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实验:自制弹簧测力计。弹簧的一端挂在木板上,另一端挂不同重力的钩码,分别作标记。提问:为什么弹簧称的刻度是均匀的?○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的事项:(1)所测的力不能超出测力计的测量范围;(2)使用前调整指针对准零刻线;(3)认清测力计的最大测量值和最小测量值;4、测力计测重力时不能倾斜放置。三.小结四.巩固练习:一课一练的练习A五.布置作业:课本P19——2、3、4六.教学后记:§13.3摩擦力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2)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3)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4)知道摩擦力的利与弊1.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重点: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难点: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教具、学具:木板、物理小车、棉布、手巾、刻度尺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日常生活中,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时,无论道路多么光滑,总会慢慢停下,为什么?(受地面摩擦力)讨论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二.新课教学【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一)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或相对运动时,产生一个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摩擦力。提问: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日常生活中知道:推箱子,箱子越重,用的推力越大。地面越粗糙,用的推力越大,可见: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1)接触面所受的压力(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用下面实验验证你的猜想。图甲图乙图丙(二)图甲和图乙实验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有关,并且,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图甲和图丙实验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可用公式:f=uFf表示摩擦力(N)u由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决定F表示压力(N)利的方面:例如,鞋与地面间的摩擦(三)摩擦的利与弊弊的方面:例如,机器部件间的摩擦(四)增大摩擦的方法:1.增大压力2.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五)、减小摩擦的方法:1.减小压力2.增加润滑油3.安装滚动轴承4.压缩空气或电磁场使接触面分离注意:滚动摩擦远远小于滑动摩擦三.小结。四.练习:一课一练的练习A五.作业:课本P523、4。六.教学后记:§13.4 杠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等概念。2.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过程:通过日常生活中简单机械的例子,引入杠杆概念。一.杠杆:(概念)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1.支点(0):杠杆绕着转动的点。2.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3.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4.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5.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二.杠杆平衡:杠杆在动力或阻力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叫杠杆平衡。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得出结论。【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三.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四.杠杆的应用:1.省力杠杆:L1>L2,起子。2.费力杠杆:L1<L2,钓鱼杆。3.等臂杠杆:L1=L2,天平。练习:一课一练作业:P59 3、4五.教学后记:§13.5其它简单机械教学目标:(一)识与技能:(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2)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3)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2)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过程:直接引入新课。一.定滑轮:滑轮的轴固定不动性质: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实质:等臂杠杆二.动滑轮:滑轮的轴随重物一起移动性质: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实质: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三.滑轮组: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而成性质: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应用:使用滑轮组时,动滑轮和重物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轮轴:动力作用在轮上可省力。例如:方向盘,自行车把手。斜面:省力。并且斜面越长越省力。练习:一课一练。作业:P633四.教学后记:《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单元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的要求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5)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听方向。(6)了解液体压强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7)认识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形形色色的连通器。(8)了解由于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现象。(9)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10)了解抽水机的工作原理。(11)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12)了解气体的压强跟流速的关系。(13)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14)了解生活中跟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相关的现象。(15)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16)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17)知道浮力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解读课本图13.1—1、13.1—2,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解读课本图13.1—4、13.1—5、13.1—6的内容,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了解改变压强大小的基本方法。◎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一种客观存在。◎观察演示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通过观察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通过观察,认识气体压强跟流速有关的现象。◎体验由气体压强差产生的力。◎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通过收集、交流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单元重点、难点1.重点(1)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2)液体压强的特点(3)大气层的测量(4)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5)阿基米德原理2.难点(1)压强的计算及单位(2)液体压强的特点(3)大气层的测量(4)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5)阿基米德原理课时安排本章共分七节,建议11课时。第一节压强1课时第二节液体的压强1课时第三节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大小1课时第四节大气压强的应用1课时第五节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课时第六节阿基米德原理1课时【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第七节物体的浮沉1课时复习和总结4课时§13.1压强课时:2课时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2.过程与方法◎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解读课本图13.1-1、13.1-2,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解读课本图13.1-4、13.1-5、13.1-6的内容,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了解改变压强大小的基本方法。◎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重点: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教学难点:压强的计算及单位教学用具:钉板、砝码、石粉、铅笔、海棉、橡皮泥、铁钉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有关图片(沙漠之舟----骆驼、运动员穿的钉鞋等)引入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用压强来表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13.1压强二.新课教学(一)压力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方向:与接触面垂直。大小:有时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时)、有时不等于重力2.突破难点的方法:练习:利用如图1几种情况分析压力的作用情况来巩固所学的压力的知识。(图1)(二)压强利用探究实验进行压强的学习1.提出问题2.进行假设和猜想3.设计方案(实验)4.进行实验(学生探究)5.分析现象6.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或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P)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压强的公式:如果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压强的计算公式是符号的意义及单位:P---压强---帕斯卡(Pa)F---压力---牛顿(N)S---受力面积—平方米(m2)1Pa=1N/m2压强的物理意义:以P=20Pa为例,P=20Pa=20N/m2,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20N。练习:练习册P54-----A组1、2。讲解例题,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压强及有关计算(特别是公式的应用和单位的统一)练习:练习册P54-----A组3、4、5。通过列举相关的实例(啄木鸟、图钉、刀等),提出问题,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感受、经验进行讨论并总结和归纳:减小压强的方法:(1)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2)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小压力(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增大压强的方法:(1)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2)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练习:练习册P54-----A组6、B组1—6。三.小结:四.巩固练习:尽可能穿插在相关知识的讲授中完成对应的练习。五.布置作业:课本P69----2、3六.教学后记:§13.2液体压强课时:1课时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听方向。◎了解液体压强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认识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形形色色的连通器。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教学重点:液体压强的特点教学难点:液体压强的特点教学用具:液体压强的演示装置、水槽、U形管压强计、连通器、水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有关图片(潜水艇)、用塑料袋装水时塑料袋会胀起来等引入液体会产生压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13.2液体的压强二.新课教学(一)液体压强的特点【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突破难点的方法: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通过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归纳、推理、总结得出结论。演示实验1.用塑料袋装水时,它会胀起来,让学生感知液体会产生压强,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用侧壁开有几个小孔的筒装有水,让学生观察到水从小孔流出来,且处于不同位置的小孔流出来的的射程都不一样,用液体压强计测出不同深度的压强大小,让学生感知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3.用压强计测量深度相同时,各个方向的压强的大小有何特点,让学生感知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4.演示同一深度,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且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引导学生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1)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在同一深度,各方向的压强都相等;(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4)在相同深度,液体的压强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练习:练习册P57---A组1—4、B组1—4。(二)、连通器1.定义:上端开口、下端连容器叫做连通器。2.连通器里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总是相同的。3.举例分析连通器:茶壶、锅炉的水位计、花洒、水塔与自来水管。4.介绍连通器的应用之一——三峡船闸。练习:练习册P57---A组5、B组5。练习:练习册P57---C组1、2三.小结四.巩固练习:尽可能穿插在相关知识的讲授中完成对应的练习。五.布置作业:课本P73---1、2。六.教学后记:§13.3大气压强课时:2课时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由于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现象。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了解抽水机的工作原理。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一种客观存在。观察演示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通过观察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大气压强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大气层的测量教学难点:大气层的测量教学用具:空饮料盒或罐、弹簧测力计、吸盘、托里拆利实验装置、金属盒气压计、抽水机模型的图片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通过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吸盘、用吸管吸饮料、吸墨水、注射器吸药水等,引导学生思考,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是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空气也能流动,我们周围是否存在大气的压强?这节课就来研究§13.3大气压强。二.新课教学(一)大气压的存在1.演示吸盘、用吸管吸饮料、吸墨水、注射器吸药水、纸板托水。2.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3.得出结论:大气压强确实存在。强调: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二)大气压强的测量1.估算大气压强的数值:课本P75“想想做做”2.通过演示(录像)介绍“托里拆利实验”(1)强调第一个用实验方法测出大气压数值的是意大利的科学家托里拆利。(2)观看托里拆利实验提出问题:大气压的数值是多大?为什么实验中换用不同大小的管来测,结果是否相同?将管提起一些(始终未露出液面)、压入一些,结果是否相同?将管倾斜,结果是否相同?分析大气压强的数值等于这段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把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叫做标准大气压。P0=760mmHg=1.013×105P。练习:练习册P59—A组1—4。3.大气压的变化(1)大气压受天气的变化而变化;(2)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在海拔3000m以内,大约每升高10m,大气压减小100Pa。练习:练习册P59、60—B组1—5。4.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介绍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5.大气压的作用:(1)抽水机(2)用吸管吸饮料三.小结:四.巩固练习:练习册P60—C组1、2。五.布置作业:课本P78-----2、5六.教学后记:§13.4气体的压强跟流速的关系课时:1课时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体的压强跟流速的关系。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了解生活中跟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相关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认识气体压强跟流速有关的现象。体验由气体压强差产生的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气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亲近感。教学重点: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难点: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教学用具:硬币、铅笔、纸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课本P79图13.4-1实验硬币“跳高”比赛,提出问题,是什么力使得硬币向上“跳”起来了?引出本节课来研究§13.4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二.新课教学(一)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分析上述实验的原理,硬币向上“飞”的过程中,只有空气与它接触,是不是硬币上下的压强不一样使它向上运动?由于吹气,上面空气的流速大,压强是不是与流速有关系?是不是由于上面空气的流速大,压强变得比下面小了?于是下面的空气把硬币托起来了?探究: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提出问题2.猜想3.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5.分析实验6.得出结论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练习:课本P81--1(二)飞机的升力如图13.4-5面,迎面吹来的风被机翼分成上下两部分,由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不一样,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长,因而速度较大,它对机翼的压强较小;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短,因而速度较小,它对机翼的压强较大。因此在机翼的上下表面产生了压强差,这就是飞机向上的升力。练习:练习册P61—A组1—4、B组三.小结:四.巩固练习:尽可能穿插在相关知识的讲授中完成对应的练习。五.布置作业:课本P81—3、4。六.教学后记:§13.5浮力课时:2课时上课时间:授课者: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知道浮力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通过收集、交流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教学用具:乒乓球、水、水槽、铁块、弹簧测力计、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装置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轮船、鸭子、人游泳时能浮在水面,是什么原因呢?这节课研究与此相关的知识【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n【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13.5浮力。二.新课教学(一)用测量法研究浮力演示实验:如图,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记为G,再把此物体浸没在水中测它的重力,记为F,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发现了什么问题?据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分析实验:示数变小了,说明物体受到了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F浮=G—F即弹簧测力计两次读数之差,这也是浮力的测量方法。(二)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受到向上向下的压力差。(三)浮力的大小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课本P831.提出问题2.猜想3.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5.分析实验6.得出结论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表示:F浮=G排为了更好地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将公式F浮=G排展开,即F浮=G排=ρ液gV排这样就为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实际问题提供方便。突破难点的方法:把此探究实验做好,真正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练习:练习册P63----A组1—4(三)物体的浮沉利用课件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物体受到两个力(F浮、G物)的作用,当F浮>G物时,物体将F浮=G物时,物体将悬浮F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