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00 KB
  • 2022-08-09 发布

初中语文 8 短文两篇  教案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旸、姮、皓、浸”等字词。2.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3.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能力目标1.强化诵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音韵的美感。2.品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德育目标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教学难点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意。2.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抽绎出文章的情感脉络。●教学方法1.诵读法。《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文章诵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3.讨论点拨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1课时\n●教学过程[教学要点]诵读,感知文意。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贯通理解两篇文章的中心意思。[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多媒体显示巴金像)同学们,对于世纪老人巴金,人们敬重他高尚的理想、无私的奉献精神和无情自剖的勇气,他曾经说过:“我有一个信仰,我愿意人知道它;我有一颗心,我愿意人了解它。我写文章,就为着想把自己的一切放在那里面给人看个仔细。”他是用文字为自己塑像,那是一株繁花满枝的生命之树。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颇能显示他艺术风格的优美散文诗《日》和《月》,去感受浸蕴其中的言志、言情的动人风采。(板书文题、作者)设计(二)同学们,对于“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当代著名作家巴金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1.巴金简介(投影)巴金,现、当代著名文学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的大家庭。巴金自称是“‘五四’的产儿”,少年和青年时代接受了“五四”的科学民主思想,还赴法国留过学。巴金是反帝反封建的不屈战士、热情的爱国主义者,文学上取得巨大的成就。1927年写成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n巴金对中国现代小说和散文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我国散文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努力。他曾翻译过屠格涅夫的五十一章散文诗作品,并在自己主编的刊物和丛书上热情鼓励散文诗创作。《日》和《月》选自他的散文随笔集《龙·虎·狗》。2.学生回顾、讲述“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多媒体显示)(1)“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旸谷,渴死。”(《山海经》)(2)“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淮南子》)三、内容研习1.学生默读课文,理解、积累生字。(投影)旸(yánɡ):日出。浸(jìn)姮(hénɡ)娥,即嫦娥。皓(hào)月:明亮的月亮。2.播放配乐朗读材料,充分营造课堂气氛,让学生胸有诗境。3.指名学生感情朗读课文。教师适当点评后,学生齐声朗读。4.学生自由朗读,画出文中的关键性词语并思考其含义。教师提示:如“日”“飞蛾”“夸父”“月”“姮娥”。合作研讨:(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4)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5)月亮在文中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6)“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n(8)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学生小组研讨、交流,教师随机给予协助和引导:(1)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2)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3)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4)《日》和《月》都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华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的为祖国轰轰烈烈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5)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6)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面所写的《日》有了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7)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和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n(8)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5.拓展延伸。文中写月的清冷的意境,使你联想到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学生回答,教师归结:这种意境能使人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6.师生齐声诵读,体味课文的深意。四、课堂小结巴金的散文诗《日》和《月》,以朴素无华的文字,借景喻人,以情点“睛”,哲理的思考与诗意的描绘水乳交融,崇高的美学理想给人以启迪和教诲。论及巴金的散文创作,《文学评论》中所载姚春树的一段话能够引领我们更好地走进巴金的作品,他说:“对光和热的赞美,对生命力的赞美,对探索者和殉道者的赞美,对漫漫长夜和严冷寒夜的憎恶,这就是巴金散文中反复出现的四组意象系列,这构成巴金散文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五、课堂练习1.口头作文,谈谈你对本文的学习感受。2.运用象征的手法,写出以下词语可以寄寓的象征义。例:灯光——象征光明、希望和胜利。绿色——_____________;白色——____________;红色——____________;白鸽——____________;玫瑰——____________;大地——____________;风帆——____________。答案:略六、布置作业(分发讲义资料)阅读巴金的《朋友》,回答问题。朋友巴金\n①这一次旅行使我更明了了一个名词的意义,这名词就是朋友。②七八天以前我曾对一个初次见面的朋友说:“在朋友们面前我只感到cánkuì。他们待我太好了,我简直没有方法报答他们。”这并不是谦逊的客气话,这是真的事实。说过这些话,我第二天就离开了那朋友,并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和他再见。但是他所给我的那一点温暖至今还使我的心在颤动。③我的生命大概不会是久长的罢。然而在那短促的过去的回顾中却有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的黑暗,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光彩,这明灯就是友情。我应该感谢它,因为靠了它我才能够活到现在;而且把家庭所给我的阴影扫除掉的也正是它。④世间有不少的人为了家庭弃绝朋友,至少也会在家庭和朋友之间划一个界限,把家庭看得比朋友重过许多倍。这似乎是很自然的事情。⑤朋友是暂时的,家庭是永久的。在好些人的行动里我发现了这个信条。这个信条在我实在是不能够了解的。对于我,要是没有朋友,我现在会变成什么样的东西,我自己也不知道。也许我会讨一个老婆,生几个小孩,整日做着发财的梦,抛弃了事业mèi了良心去做一个现实社会制度的忠实的拥护者罢。⑥然而朋友们把我救了。他们给了我家庭所不能给的东西。他们的友爱,他们的鼓励,几次把我从深渊的边沿wǎn救回来。他们对于我常常显露了大量的慷慨。⑦我的生活曾是悲苦的,黑暗的。然而朋友们把多量的同情,多量的爱,多量的欢乐,多量的眼泪都分给了我,这些东西都是生存所必需的。这些不要报答的慷慨的施与,使我的生活里也有了温暖,有了幸福。我默默地接受了它们。我并不曾说过一句感激的话,我也没有做过一件报答的行为。但是朋友们却不把自私的形容词加到我的身上。对于我,他们是太大量了。⑧这一次我去了许多新的地方,看见了许多新的朋友。我的生活是忙碌的:忙着看,忙着听,忙着说,忙着走。但是我不曾感受到一点困难,朋友们给我预备好了一切,使我不会缺乏什么。我每走到一个新地方,我就像回到了我的在上海的被日军毁掉的旧居。而那许多真zhì的笑脸是在上海所不常看见的了。⑨\n每一个朋友,不管他自己的生活是怎样困苦简单,也要慷慨地分一些东西给我,虽然明明知道我不能够给他一点报答。有些朋友,甚至他们的名字我以前还不知道,他们却也关心到我的健康,处处打听我的病况,直到他们看见了我的被日光晒黑的脸和手膀,他们才放心地微笑了。这种情形确实值得人流泪哟。⑩有人相信我不写文章就不能够生活。两个月以前的一个同情我的上海朋友寄稿到广州《民国日报》的副刊,说了许多关于我的生活的话。他也说我一天不写文章第二天就没有饭吃。这是不确实的。这次旅行就给我证明出来,即使我不写一个字,朋友们也不肯让我冻馁。世间还有许多大量的人,他们并不把自己个人和家庭看得异常重要,超过了一切的。靠了他们我才能够生活到现在,而且靠了他们还要生活下去。朋友们给我的东西是太多太多了。我将怎样报答他们呢?但是我知道他们是不需要我报答的。近年来我偶尔读朋友的书,看见了这样的话:“消费乃是生命的一个条件……世间有一种不能与生存分开的消费,要是没有了它我们就会死,就会内部地干枯起来。他们必须开花。道德,无私心就是人生之花。”在我的眼前开放着这么多的人生的花朵了。我的生命要到什么时候才会开花?难道我已经是“内部干枯”了么?一个朋友说过:“我若是灯,我就要用我的光明来照彻黑暗。”我不配做一盏明灯,那么就让我来做一块木柴罢。我愿意把我从太阳那里受到的热发散出来,我愿意把自己粉身碎骨来给这人间添一点温暖。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①谦逊()②颤()动③冻馁()④施与()2.给文中拼音处填上适当的汉字。①cánkuì()②mèi()了良心③wǎn()救④真zhì()3.文中第③段,把“友情”比做“明灯”,“明灯”的作用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4.第⑦段中,加点的词“它们”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5.第⑤段中写到:“朋友是暂时的,家庭是永久的。”\n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6.如何理解第⑩段中“靠了他们我才能够生活到现在,而且靠了他们还要生活下去”一句话的含意?7.第段中作者说“朋友们给我的东西是太多太多了”,而且“他们是不需要我报答的”,这是怎样一种友情,表现了朋友怎样的思想境界?8.结合本文谈谈对“道德,无私心就是人生之花”一句的理解。9.为什么作者在文章结尾说“我不配做一盏明灯,那么就让我来做一块木柴罢”?10.读完此文,结合自己的认识,用一组排比句描述你对朋友的理解。11.有人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然而巴金的朋友“常常显露了大量的慷慨”,又不需要报答。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两种人生观的认识。参考答案:1.①xùn②chàn③něi④yǔ2.①惭愧②昧③挽④挚3.照彻了我的灵魂的黑暗,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光彩。4.多量的同情,多量的爱,多量的欢乐,多量的眼泪。5.开放性题,言之成理,理由充分即可。参考:持否定态度。这种观点是偏激的。在生活中,家庭和朋友是和谐的、统一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亲情、友情会使家庭生活更加幸福、充实。6.朋友们给我的关爱是我过去生活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柱;我要将这些化为动力,满怀信心地开创新生活。(意对即可)7.表现朋友之间那种真诚的友情;只想付出、给予,不求回报、索取的崇高思想境界。8.此题具有一定开放性,能从“品行修养、奉献精神”的角度来答即可。9.这是自谦的说法,作者对朋友的关爱回报甚少,深感愧疚;作者决心要用自己的光和热去回报朋友,回报社会。(意对即可)10.此题开放性强,形式上有三个分句,内容相关、观点正确即可。11.此题在观点正确的前提下,言之成理即可。●板书设计短文两篇\n巴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