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8.54 KB
  • 2022-08-09 发布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六章教案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6.1电压【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知道电压的单位:伏、千伏、毫伏。●会连接电压表,会读电压表。二、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的信息。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会阅读说明书,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教学重、难点】1.会使用电压表,会读数。2.能正确知道电压的含义及作用。【教学器材】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n各小组按照图片所示进行实验,看看你们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并通过合作找出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二、合作探究,学习知识1.小组合作,阅读探究电压相关知识教师:现在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材4-5页电压部分相关知识,解决如下问题:问题展示:①我知道了生活中存在电压的例子。②电源的作用是什么?电压的作用是什么?③你掌握电压的符号和电压单位以及单位转换了么?④你知道了生活中那些常见的电压呢?学生:A、阅读教材及资料学习电压的相关知识B、将自己没有掌握准确的知识交给小组,进行合作、交流互相解答问题C、小组代表发言为全班同学解答问题D、小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问提出来,其它小组答疑(如果没有则该步骤不用进行)教师:A、组织学生进行解答问题、质疑B、板书电压相关知识,并纠正学生回答过程中的错误和不足。2.小组合作,学习测量电压A、观察电压表教师:测量电压用电压表,现在观察各小组实验器材中的学生电压表,看谁能说出它由那些部分构成的呢?\n学生:观察电压表,说出电压表的构成。B、连接电压表教师:同学们阅读电压表的说明书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问题展示:①电压表应该与被测用电器怎样连接?②电压表的红色、黑色的接线柱应该怎样连接?③什么情况下使用“3”接线柱?什么情况下使用“15”接线柱?④从说明书中你还看懂了什么?请你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学生:观察电压表并阅读电压表说明书,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学生进行回答的同时进行板书并纠正学生表达过程的错误和不足。3.学会读数并动手测量电压教师:刚才同学们表现的很好,那谁知道如何进行读数呢?学生:学生自愿回答(如果学生不能正确全面的回答则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如何进行读数)教师:选小组代表回答如何进行读数。板书读数的方法:教师:现在各小组利用现有的器材按照下面的电路图进行连接并测量出两只灯泡两端的电压各是多少伏?看那一组做的最好?\n学生:按照电路图进行连接电路。    三、课堂检测1.课本后7页“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2.完成题纸中的内容。四、学生小结1.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2.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呢?3.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什么遗憾呢?【课后活动】巩固复习本节内容;了解家中各种用电器的电压值,观察家里的可调亮度的台灯是怎样调节亮度的?【教学反思】本节重点是电压表的使用,由于本节是下学期开学第一节课,部分学生可能遗忘了上学期的内容,容易将串、并联电路混淆,教师可先化出电路图,然后让学生动手连接并测量。在学生进行连接测量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加强对各小组的指导,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马上纠正,读数可以在学生动手测量后进行,应多测几遍,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并使学生体会使用的电压表量程不同,读数也会不同。6.2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训练连接电路和使用电压表的技能。  二、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全过程的亲身体验,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n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教具与教学器材】本节课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每组的器材有:电压表1只、规格不同的小灯泡4只、电源、开关、导线若干,实物投影及配套设备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达成目标说明一、探究准备启发提问:1.什么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2.电压的单位是什么?3.怎样测量电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回答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能对“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电压”、“电压表的使用”“串联电池组的电压关系”等知识熟练再现。本节是在“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电压”、“电压表的使用”、“串联电池组的电压关系”的学习后安排的教学内容。有效的复习为学生进行本书的探究实验做好了知识和心理准备。二、提出问题创设情景:教师将教科书图6.2-1和6.2-2投影在屏幕上。提出问题:在如图的电路中,两个灯泡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AB之间、BC之间、AC之间的电压有什么关系?再将两个小灯泡并联,并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和各个支路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使学生认识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意义。提问的方式有直接式和间接式,考虑到学生对本探究实验已做好了充分准备,所以采用直接式提问。三、猜想与假设学生小组讨论猜想能针对所提出的问题,依据已有的科学知识经验通过思考作出猜想和假设。\n教师鼓励学生提出猜想。对学生的想象力要充分肯定,不要计较学生猜想的结果与正确答案是否相同,不要怕耗费时间而急于得出结论。教师将学生的猜想结果板书。教师对学生的猜想结果要有充分的前瞻性。学生的猜想会是丰富多彩的,如AB之间、BC之间、AC之间的电压相同、AB之间、BC之间的电压之和与电源的电压相等,等等。四、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1.创设情景若研究上面的提到的电压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们需要用实验进行探究。那么如何选择器材?怎样连接电路?如何控制变量呢?2.教师点拨①我们要想研究以上的电压关系,必须要用电压表来测量。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实验器材。②实验需要测量哪些电压,测量几次。③测量出的数据如何利用。④如要想探的结果有普遍性,应该怎样办。3.评价学生的设计方案将学生的设计方案投影到屏幕上,教师进行鼓励评价。1.采用小组式教学。学生讨论,完成实验器材的选择和实验方案的设计。2.学生陈述实验设计方案。3.小组之间互相评价实验的设计方案。4.学生画出实验用的电路图。使学生认识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要依据设计方案,选择实验器材。由于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要引导学生采用更换负载、进行多次测量的方法,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思维的方法。学生设计实验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风,教师不要包办代替。五、进行实验,收集数据1.教师根据本实验的要求引导学生设计表格。2.教师示范操作,让学生认真观察,准确读数,正确记录实验数据。3.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做实验。1.学生根据实验目的的要求,设计好实验准备记录。2.学生做实验。3.学生将读出的实验数据填入已设计好的表格里。4.实验完毕归整器材。会记录和处理观察的结果,理解实验对科学探究的作用。1.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仪器使用的规范性.2.让学生养成记录原始数据的习惯,不要“凑数据”。3.实验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4.教师要做好课堂调控。六、分析与论证1.教师将学生实验记录的数据,选择投影到屏幕上.2.教师对实验的点评,对实验中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1.实验小组讨论,学生从记录的数据中分析规律,得出结论。\n3.教师提问。表格中记录的数据有什么规律?你能得到什么结论?2.本探究实验得到的结论是: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并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和各个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经历从物理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1.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分析能力,在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启发,不要急于将结论告诉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归纳出结论。2.教师要适当渗透误差理论,让学生理解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实验的结论是在误差范围内成立的。七、评估与反思教师要求学生对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在探究的过程中,哪些问题真正弄懂了,哪些问题还不清楚,实验设计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是否有失误,测量的结果是否可靠。学生认真回顾、反思探究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写出简要的探究。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教师要纠正学生做完实验不检查、不总结的坏习惯,使学生通过评估及时发现不足,及时订正,总结经验,有利于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八、交流与合作留给学生一定时间进行交流、讨论布置作业。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时要求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不懂的问题协商解决。解题时要独立完成不能照抄。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即坚持原则又要尊重他人。交流采用小组交流与全班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口头交流时要从提出问题开始,包括猜想、设计实验等等。同学之间相互比较一下。教师要鼓励不同的想法和做法,开展辩论。【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和探究实验的基本过程,让学生自己总结,注意培养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自我评价的作用。  6.3电阻\n【教学目标】  1.采用实验、观察、对比分析、设计创新等多种方法探究电阻,知道电阻及其单位,  2.通过了解半导体和超导体以及它们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开阔视野。  3.领悟探究的意义。【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请同学们观察所带来的各式电线,谈谈你们的“发现”并提出你们最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可能性的发现和提问:(摘选)  1.一般电线内部是金属丝,外部包有一层塑料。  2.为什么普通电线内部的导线多用铜制成,可否采用其他常见金属材料来代替铜。  (师)结合1再联系旧知及实物重新加深学生对导体、绝缘体概念的理解,并指出好的导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  结合2引思;能用铁或普通不锈钢材料来代替铜吗?从而打开课堂探究之门。  (“导入”中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二、探究与发现  1.实验与发现。  目的:探究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铜丝、不锈钢丝的导电情况。  过程:  ①学生设计实验、选择器材并操作(参考装置见图1);  ②教师补充探究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铜丝、碳钢丝、康铜丝及镍铬合金丝的导电情况。\n  (学生)通过观察灯泡的明暗去推断电流强弱,并发表见解。  发现小结:粗细、长短都相同的不同金属丝导电能力不一定相同,换言之它们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可能有所不同。  (师)组织讨论本次发现的意义。  意义概述:①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金属丝导电能力跟导体的种类有关;②不同导体的电阻可能不同。  (此步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确认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并且使学生明确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来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从而初步突破“电阻”这一教学重难点。)  2.研讨与发现。  目的:了解电阻。  过程:组织学生研读“电阻”,并积极鼓励合作探究和对有效信息进行收集。  (学生)可能性的发现和提问:(摘选)  ①电阻表示异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符号R,电路图中的符号“”,单位:欧姆(Ω);  ②对第17页框表中所列的几种导体在一定条件下的阻值数据提出猜想:导体电阻除与材料有关外,是否可能还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此种教学安排的目的有二,一是放手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突破“电阻”这一教学重难点;二是打开新的探究之门。)  3.实验与发现。  目的:探究导体电阻的大小跟它的长度和横截面积有什么关系?\n  过程:  ①学生设计实验、选择器材并操作  ②观察灯泡亮度的变化。  (学生)发现:导体长度越长则电阻越大。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三、小结与延展 师生共同构建多维度课堂小结,并对下一步探究方向做出设想。 附:补充介绍“半导体”的有关知识以开阔学生视野;“超导现象”由学生课后了解。  (此步设计重在从多维度建构课堂小结,并通过师生交流设置“课堂留味”,以收“课虽停而思未止”之效。)  6.4变阻器【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会使用滑动变阻器。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试验、对比等方法,学习利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电流、电压。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电阻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重、难点】滑动变阻器的使用。\n【教学器材】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阻丝、滑动变阻器【教学过程】:    设计依据:导体电阻的大小与长度有关,长度越长,电阻越大。(原则上应由学生给出)设计思路: ①某段电路中的电阻可以改变,做法之一就是改变导体接入电路中的长度。  ②可根据导体的这一特性制作“可变电阻器件”。创新课题:设计一种可以改变电路中电阻大小的器件。设计选材:师生互动探讨材料选择。主要材料选择:  1.可选择金属电阻丝,因为它的韧性和可塑性好;  2.为便于使用,又不影响导体电阻,需用绝缘体制作配套的固定装置。设计过程:师生合作“制作”变阻器模型(见图3)。\n  1.绕线(目的:减小空间范围)  2.抽头。(目的:取不同阻值)  3.设滑片。(目的:可任取相应阻值)  4.装固定架。(目的:便于操作)(师)组织学生观察实际的“滑动变阻器”并探究有效接法与变阻情况。学生讨论得出:  1.接“A、B阻值最大,接C、D阻值几乎为零,且均无法变阻。应接A(B)和C(D);  2.若接A和C(D),则P向A移动阻值减小……(师)提醒学生注意“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n操作实践:用变阻器改变灯泡亮度。 注:实验过程由学生完成(略)。(师)由于选材和变阻方式不同,变阻器会有很多种类,课后请同学们也试着设计一种变阻器,并了解实际生活中的其他变阻器件的应用。(师)组织讨论本次创新的意义:  1.学会了设计制作滑动变阻器,并为了解其他变阻设备的原理打下了基础。  2.应用滑动变阻器可(根据需要)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电压。  (本环节中重组了教材内容,让学生经历“探究——设计——实践”这一个性化的过程,去主动突玻“变阻器”这一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充分体现了本课的设计理念:即“知识”乃是一种“探究的活动”,并不是绝对的、不变的结论。)【教学小结】:学生讨论得出:1、本节课中我印象最深的过程和方法:2、老师,我还想知道……【课后探究】:导体电阻除与材料和长度有关外,可能还与其他哪些因素有关呢?请设计实验进行进一步探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