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27 MB
- 2022-08-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氓\n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n无知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找此借口谈婚事。送你渡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不是我要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n登上那堵破土墙,面朝复关凝神望。复关遥远不得见,心里忧伤泪千行。情郎忽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问吉祥,卦象吉祥心欢畅。赶着你的车子来,把我财礼往上装。\n桑树叶子未落时,挂满枝头绿萋萋。唉呀那些斑鸠呀,别把桑叶急着吃。唉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太痴。男人要是迷恋你,要说放弃也容易。女子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不好离。\n桑树叶子落下了,又枯又黄任飘零。自从嫁到你家来,多年挨饿受清贫。淇水滔滔送我归,车帷溅湿水淋淋。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奸刁缺德行。做人标准你全无,三心二意耍花招。\n婚后多年为你妇,繁重家务不辞劳。早起晚睡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你的目的一达到,逐渐对我施凶暴。兄弟不知我处境,个个见我都讥笑。静下心来想一想,独自黯然把泪抛。\n白头偕老当年誓,如今未老生怨愁。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回想少时多欢聚,说笑之间情悠悠。当年山盟又海誓,哪料反目竟成仇。违背盟誓忘旧情,既已恩绝就算了。\n襁褓:婴儿。孩提:2~3岁的儿童。总角:幼年儿童。豆蔻年华:13岁女子。及笄:15岁女子。冠、加冠、及冠:20岁男子。而立:30岁。不惑:40岁。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50岁。花甲、平头甲子:60岁。耆:60岁。古稀:70岁。耋:70~80岁。耄:80~90岁。期颐:100岁。\n氓恋爱婚变决绝章节一,二章三,四,五章六章情感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情节\n《氓》全诗六章,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第一、二两章写弃妇和氓由恋爱到结婚的过程。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其中第三章追悔自己误落情网,第四章指责婚后氓对她的折磨,第五章诉说被遗弃后娘家兄弟对她的冷酷讥笑。最后一章表示她对负心汉的怨恨和决绝。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故事完整,有首有尾,可以看到弃妇悲剧的一生。\n《氓》之所以成为文学史上最有名的一首弃妇诗,其关键就在于通过两个鲜明的形象的刻画,通过一个女子的婚姻悲剧,深刻地批判了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社会现实。从文中,我们可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特点?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n勤劳、温柔、坚强。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n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n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恩爱,无情的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人。\n探讨主旨:言简意赅《氓》通过一个女子自述她从恋爱、结婚到被厌弃的过程,表达了弃妇的痛苦与不平,反映了古代劳动妇女低下的社会地位和悲惨命运。\n《诗经•郑风•遵大路》遵大路兮,掺(shǎn,握)执子之祛(qū,衣袖)兮,沿着大路走啊,拉着你的袖啊。无我恶兮,不寁(jié,速绝)故也!千万不要讨厌我,旧情不能一时断!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沿着大路走啊,抓紧你的手啊。无我丑兮,不寁好也!千万不要嫌我丑,旧好不能一时忘!\n郑风•遵大路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寁好也![题解]一位女子哀求情人不要遗弃她。[参考译文]沿着大路向前走啊,拉住你的袖口边。千万不要讨厌我,旧情不能一时断!沿着大路向前走啊,拉住你的手不放。千万不要嫌我丑,旧好不能一时忘!\n写作手法(一)对比手法。1)氓婚前与婚后对女子的态度的对比:2)女子婚前婚后生活的对比。3)氓与女子对待恋爱的态度的对比:4)氓与女子婚后的不同表现的对比:对比手法的效果:A使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突出。B引发读者情感共鸣,增强诗歌感染力。C在对比中深化诗歌主旨。\n(二)比兴手法。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2)桑之落矣,其黄而陨。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兴手法的好处:1)触景生情,生动形象:桑的“沃若”“黄陨”形象描绘出女子容貌由艳丽到衰老的变化(氓的情感由深厚到淡薄的变化)2)因物起兴,含蓄有力,给人想像空间,增强诗歌画面感;引起读者共鸣(对氓背誓忘义的愤怒),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删除法\n(二)妙用叠词:氓之蚩蚩:泣涕涟涟:淇水汤汤:言笑晏晏:信誓旦旦:(氓之憨厚)(泣涕满面)(淇水之大)(说笑快乐)替换法(誓言诚恳)①叠词描绘细腻、用文字激发画面联想,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②读来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增强了诗歌音乐性。写出氓憨厚的神态。因相思泪流不止的样子。形容河水之大。形容少年欢聚的喜悦。形容誓言的诚恳。\n延伸拓展造成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从中我们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不妨从以下角度思考:社会背景、氓的角度、女主人公的角度\n我的思考通过他们的悲剧给我们什么启示?结婚前睁大双眼,结婚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爱情需要不断更新。——鲁迅《伤逝》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给自己不断充电,适当地修整自我,给对方常见常新常可爱的感觉。要学会自我保护,作为一个女人应具备经营婚姻的艺术,更应具备立足社会的本领,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不妨读一读舒婷的《致橡树》\n补充观点:1.爱情有时就象五彩缤纷的气球,却经不起一根刺的考验。这根刺,也许是金钱,也许是容颜,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男人请用心呵护身边的爱情,而女人,更要谨慎。在爱情中,不能只是沉醉,在感情中要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要自强,要那理性下的感性! 只有这样爱才会长久,只有这样才不会再有“负心的汉”出现,只有这样有情人才可以白头偕老。---------张爱玲\n2.生活仅有勤劳和必备的物资,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情趣。时间在流动,那生活也是流动的,生活需要创新。时刻在平淡的生活中去寻找乐趣,摄取生活中每一个精彩的瞬间,在许多雷同的日子里发现生活的新意,那样我们才不会对生活厌倦,才不会对身边的人厌倦,婚姻不再是爱情的坟墓。正如太阳,每天清晨它都从东边升起,但每个日出都呈现出不同的景象。\n3.在遭受重大打击时,人最难得而又最需要的是让自己安静下来,认真思考。而女子恰恰做到了这一点。面对抛弃,女子让自己安静、平静、冷静的思考,表现出极大的克制和极大的理性。在生命的困境中,她没有陷入怨天尤人,没有沉沦于生活的不幸,更没有疯狂报复,抑或跳水自杀,而依然保存着最初的那份真诚、善良和美好,保持着那份自主自尊。在生命的困境中她艰难而又坚定地选择分手去改变自我,积极调整自我。这是女子身上体现出的人性的光辉。我们要学会改变自己,调整自己,让自己永远保持积极的生命状态。\n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作者以橡树和木棉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居、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通过“木棉”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n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n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n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n1.相传《诗经》由___编订。2.《诗经》是我国____诗歌总集,又称《》和《》,搜集了从公元前__世纪(西周初年)到公元前_世纪(春秋中叶)的诗歌,《诗经》的“六义”是指:__、__、__、__、_、__。3.《诗经》开创了的传统。最早的诗诗三百116风雅颂赋比兴现实主义介绍诗经的相关知识,完成下面填空。孔子\n《诗经》概说《诗经》按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十五国风”,即指当时15个王国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是《诗经》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部分,《国风》中,最集中的是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诗。“雅”是的乐曲,有“大雅”和“小雅”;“颂”是的乐曲,有“周颂”、“鲁颂”、“商颂”。“雅”和“颂”,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乐曲民间歌谣朝廷宴乐宗庙祭祀\n《诗经》概说《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描写他种事物以引起下面的正题。《诗经》多为四言一句,隔句用韵,常以重章叠句加强抒情效果。也有杂言如《伐檀》\n《诗经》《诗三百》,孔子订(篇幅、编订者),西周起,春秋停(起迄时代)。风、雅、颂(分类),赋、比、兴(手法)。重章叠唱反复咏(结构特点),“五经”之首是《诗经》(地位),现实主义诗歌源头来自“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