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3.50 KB
  • 2022-08-10 发布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n一、找出概括“故都的秋”景物  特征的关键词。二、标出景物描写的重点段落。\n清,静,悲凉。一九三四年八月北平\n秋 景 图清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果奇景\n庭院秋景图“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花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n破屋一丝一丝日光牵牛花的颜色疏疏落落的秋草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秋院景观:(清、静、悲凉)\n北国的槐树碧绿的天色一丝一丝的日光\n青天下驯鸽的飞声\n蓝朵为佳\n槐树落蕊而知秋:(清、静、悲凉)“细腻”“清闲”“落寞”“落蕊”\n秋蝉蝉鸣而报秋:“衰弱”“残声”“啼唱”\n秋雨淋人人知秋:灰沉沉的天底下息列索列的雨声一阵冷风都市闲人着装举止、神情声调(清、静、悲凉)\n果树秋天之奇观:淡绿淡黄的颜色成熟至八九分清秋佳日\n颐和园北海公园\n天坛故宫\n潭柘寺玉渊潭\n思考题:4、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n写作背景: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一九三三年四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一九三四年七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至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此篇优美的散文。\n读12节,找出本段的中心句议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点拨: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北国之秋。\n习题1、作者在谈到牵牛花时说:“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为佳。”对此理由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蓝色和白色都是冷色,最能体现秋的“清”。B、表现作者主观的感情色彩。C、像喇叭的颜色,与花名贴切。D、能使人感觉到十分的秋意。\n习题2、作者写对故都的秋的怀念时,重点写了住在最平凡的“皇城人海”中的“一椽破屋”时的所见所感,而对于“陶然亭”等名胜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写的原因是()A、作者想尝试那种宁静的平凡生活。B、“陶然亭的芦花”等景物不能体现故都的秋的特点,没有秋味。C、作者没有去过陶然亭,所以不知道那儿的景色如何。D、选择这样的地方写更能体现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