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4 MB
- 2022-08-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四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n………三年11考高考指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n一、地球的公转1.公转特征\n(1)定义:地球绕_______的运动。(2)方向:自西向东。(3)周期:恒星年,即365日6时9分10秒。(4)轨道:近似正圆的______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5)速度:近日点(____月初),地球公转速度较快;远日点(____月初),地球公转速度较慢。太阳椭圆71\n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黄赤交角示意图。赤道黄道23.5°\n(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①_____________之间往返运动。南、北回归线春分日(④________前后)②_____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③________前后)⑤_____日(12月22日前后)0°23.5°N23.5°S3月21日夏至9月23日冬至\n【点睛】北半球夏半年的日数是186天,冬半年的日数是179天,造成日数差异的原因是地球公转速度北半球夏半年比冬半年慢。\n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______的太阳高度,是一天之中的最大值。(2)规律:从______________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12时太阳光直射的纬线\n极昼昼夜平分最短最长2.昼夜长短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n3.四季的更替(1)原因:一年中,地球上各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时间的变化,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多少不同。(2)四季的划分。夏季: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白昼较长的季节冬季: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白昼较短的季节春、秋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n4.五带的划分五带范围特征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中获得①_____________最多的区域南、北温带南、北半球热带与寒带之间的区域②______更替明显寒带南、北极圈之内地球上最寒冷的区域太阳辐射能量四季\n【点睛】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与纬度有关:(1)赤道地区最小,变化幅度为0;(2)纬度越高,变化幅度越大;(3)极圈及其以北存在极昼、极夜现象,变化幅度为24小时。\n①的存在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特征规律规律③五带划分四季更替②的变化昼夜长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n黄赤交角的变化及其影响【问题导引】1.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的度数有何关系?2.如果黄赤交角发生变化,会产生什么影响?\n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导致地球运动产生地理意义的关键要素之一,对其理解掌握应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1.明确几组数据间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关键是弄清几组数据间的关系。如图:\n(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2)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3)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2.明确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具体影响\n【误区点拨台】地球公转及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其角度的大小,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因此黄赤交角发生变化,直接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的变化,进而影响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其他。\n【对点演练1】(2009·福建文综改编)若图中EF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PQ为地轴,读图完成(1)、(2)题。\n(1)图示情况下的回归线的度数为()A.20°B.23°26′C.40°D.无法确定(2)依据图示信息,判断下列变化可信的是()A.福州冬季均温升高B.北温带范围变小C.全球极夜范围扩大D.悉尼(约34°S)夏季昼变长\n【解题指南】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明确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与回归线、极圈的关系。【解析】(1)选A,(2)选A。第(1)题,根据图中的信息可以判断出黄赤交角为20°,而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回归线的度数。第(2)题,图示信息表明黄赤交角减小了,当黄赤交角减小到20°时,太阳只能直射在南、北纬20°之间,因而福州冬至日时的正午太阳高度比现在大,冬季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相应增加,均温将升高。\n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计算【问题导引】1.正午太阳高度有何变化?如何进行计算?2.楼顶上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有何关系?3.为了保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条件,两楼之间的最小距离应如何计算?\n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n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冬至日达最小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则相反。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太阳每年直射两次。\n\n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90°-两点纬度差。“两点”指观测点、太阳直射点。若两点同在北(南)半球,两点纬度差为大数减去小数;若两点分属于南北不同半球,两点纬度差为两点的纬度数之和。\n【误区点拨台】(1)不同地区的楼间距对应考虑的正午太阳高度不一样。若楼房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要考虑的是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若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则要考虑的是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2)太阳能热水器倾角的调整是与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相反的,即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小时,太阳能热水器倾角调大;变大时,太阳能热水器倾角调小。\n【师生互动】知道了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对其公式进行推导扩展,你能推导出哪些结论?【拓展延伸】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的扩展应用(1)出现极昼的极点的太阳高度一天不变,且等于直射点的纬度。(2)若某一纬线圈上刚好出现极昼,则该纬线圈的纬度与直射点纬度互余,其上各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直射点纬度的2倍。(3)就南北方向而言,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4)如果太阳直射赤道,则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多少度。\n【对点演练2】(2012·杭州模拟)读某地太阳高度日变化值随日期变化图,(设黑夜太阳高度都为0°)回答(1)、(2)题。\n(1)该地的纬度为()A.60°NB.65°NC.70°ND.75°N(2)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各日期的说法,正确的是()A.①日期该地出现极昼现象B.②日期表示北半球夏至日C.③日期太阳直射北半球,且向南移动D.北京白昼④日期比③日期长\n【解题指南】解答该题应抓住以下关键点:(1)②~④时间段太阳高度日变化值不变,为30°。(2)刚出现极昼的纬线圈纬度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的关系。\n【解析】(1)选D,(2)选C。第(1)题,读图可知,②④两日期该纬线刚出现极昼,其正午太阳高度为30°,刚出现极昼的纬线圈纬度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互余,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可得该地纬度为75°。第(2)题,根据第(1)题可知,②④日期太阳直射在15°N,①日期之后,该地太阳高度日变值继续增大,该地没有出现极昼;②~④时间段该地处于极昼,③日期距④日期近,故③日期太阳直射北半球,且向南移,北京白昼④日期比③日期短。\n【变式备选】下图为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n(1)下列关于该地所在半球与热量带的判断,正确的是()A.北半球 温带B.南半球 温带C.北半球 热带D.南半球 热带(2)下列关于P、Q、M、N四点取值的判断,正确的是()A.P与M的值相等,且可能小于66°34′B.N为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最小值,且小于43°08′C.P与M的值均为90°D.Q的值应小于66°34′\n【解析】(1)选C,(2)选C。第(1)题,根据图中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可以看出,该地区以6月份为中心形成两个对称的最大值,因此可以断定该地区在热带;但是最小值并未对称分布,6月份以后的最小值最小,因而可断定在北半球。第(2)题,由于该地区在热带,所以最大值P与M都是90°。\n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其计算【问题导引】1.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与纬度有何关系?2.某地的昼夜长短与太阳直射点存在怎样的关系?3.如何计算某地的昼长?\n1.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如图中点M所在纬线被晨线平分,昼弧长和夜弧长相等,即a=b。\n2.夏至日(可类推到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如图,任意一点所在纬线被晨昏线分割。北半球M点:a>b,昼长夜短;赤道上O点:a=b,昼夜等长;南半球L点:a<b,昼短夜长。从北极圈到南极圈白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n\n以上可总结如图(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与之相反)\n3.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份(如下图所示)。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n(3)根据分布特点进行计算。①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②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长(昼长)相等。例如,40°N的昼长等于40°S的夜长。\n【误区点拨台】(1)太阳直射某地,该地不一定昼最长夜最短。北半球各地夏至日这一天昼最长,南半球各地冬至日这一天昼最长。(2)昼变长夜变短不等于昼长夜短,如北半球昼变长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但其可能直射南半球,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也可能直射北半球,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昼变短夜变长与昼短夜长亦是同样道理。\n【对点演练3】下图各线示意不同纬度①~⑤地的白昼长度变化。读图,回答(1)、(2)题。\n(1)若图中①地位于北半球,则a点时应为()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2)上图五地中()A.③地纬度高于②地纬度B.④地位于赤道附近C.①地、⑤地白昼长度变幅最大D.②地位于极圈之内\n【解题指南】解答该题的关键应把握以下几点:(1)图中显示的五地在a时都昼夜等长。(2)在a时前后各地的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解析】(1)选A,(2)选C。第(1)题,考查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难度中等。通过图示可以看出,a对应的日期为春分日或秋分日,因为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由于①地位于北半球,在a日之前的一段时间内昼长小于12小时(9月23日~次年3月21日,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故a日是春分日;也可通过北半球的①地在a日前后昼长在不断地变长(12月22日~次年6月22日,\n北半球昼长不断变长)推知a日为春分日,故A项正确。第(2)题,③地终年昼夜等长,应该为赤道,纬度最低,由此排除A项;④地昼夜不等长,而且昼夜差值比较大,不可能在赤道附近,由此排除B项;②地没有出现昼长为24小时的时间段,而且昼夜变化情况比较接近昼夜平分的③地,说明②地纬度较低,不在极圈以内,由此排除D项;①和⑤地昼夜差值大,应该属于纬度较高的地点,白昼长度必然变化大。因此C项正确。\n正午太阳高度图的判读【典例】(2011·安徽文综改编)下图为某地住宅建筑冬夏正午日照示意图。完成(1)、(2)题。\n(1)该地可能是()A.刚果盆地B.撒哈拉沙漠南缘C.巴西高原D.北美洲五大湖地区(2)仅考虑地球运动,图示窗户、屋檐搭配对室内光热的影响有()①利于夏季遮阳、冬季采光②冬至到春分,正午室内的日照面积逐渐增大③春分到夏至,正午屋檐的遮阳作用逐渐增强④利于减少室内能源消耗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n【思路点拨】本题利用节能住宅考查年内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及影响,解答该题思路如下:冬、夏正午太阳都位于正南→位于北半球,且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两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值为47°→位于回归线到极圈之间冬至日室内采光面积最大→排除法,判断②错误【答案】(1)D(2)C\n正午太阳高度是地球运动部分的重要考点,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图形也多种多样。综合各种图形,解题关键是把握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确定位置和时间。具体突破措施如下:\n1.看太阳方位若冬、夏季正午太阳都位于南方,说明为北半球,且位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如上题);若冬夏季正午太阳都位于北方,说明为南半球,其位于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若冬夏季正午太阳的方向不同,则位于赤道到回归线之间。如下图(07年宁夏文综题),①地位于赤道,②地为南半球,③、④地为北半球。\n\n2.看冬夏至正午太阳高度差不同地区,夏至和冬至的正午太阳高度差不同,具体如下图所示:\n根据冬夏至的正午太阳高度之差即可判断所处的纬度,如上面例题,正午太阳高度之差为47°,即可判断位于回归线至极圈之间。同时也可应用于太阳能的调节幅度,如赤道到回归线之间,一年中太阳能的调节幅度即为X+23.5°,回归线到极圈之间调节幅度为47°。\n3.看冬夏至正午太阳高度数值可以结合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来计算当地的纬度。有时不需要具体的纬度,也可以根据数值粗略地判断,如下图,A地一年中有两次正午太阳高度为90°,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说明位于北半球赤道附近;B地冬至正午太阳高度为0°,说明为恰好出现极夜,即为北极圈;C地位于中纬度地区。\n(2012·三明模拟)北京时间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升空。北京时间2011年11月3日1时30分,“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我国甘肃、陕西上空第一次对接成功。读图甲和图乙完成1~3题。\n\n1.当“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升空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最接近图甲中的()A.①B.②C.③D.④2.当“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第一次对接成功时()A.酒泉的地方时约是0时26分B.太阳直射点纬度为15°SC.该日太原日出东北,日落西北D.全球日期分布状况是2日多于3日\n3.图乙所示的我国四个卫星发射基地中,使用同样燃料,火箭发射速度最快的基地是()A.酒泉B.太原C.西昌D.文昌\n【解析】1选B,2选D,3选D。第1题,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可以判断出冬至日位于图中②与③的中间,夏至日位于①与④的中间,结合地球公转的方向,可判断出①与②的中间为秋分日;11月1日位于秋分日与冬至日之间,为图中的②点。第2题,当北京时间为3日1时30分时,酒泉的地方时约为3日0时10分;国际日期变更线上的时间为5时30分,因而全球处于3日的范围只占5时30分,远小于2日的范围。第3题,文昌的纬度最低,卫星发射时可借助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最大,因而火箭发射的速度最快。\n下图示意的是北半球不同纬度三地白昼长度变化。读图,完成4、5题。\n4.三地的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序正确的是()A.③②①B.①②③C.②①③D.①③②5.在图示月份中()A.②地夜长超过10小时B.三地中①地昼长最长C.三地昼长变化率在a月相等D.三地中③地昼长变化最大\n【解析】4选A,5选D。对本题组示意图的分析,要把握两个变化趋势:一是三地昼长均大于12小时;二是从a月到b月,白昼越来越短。第4题,由图可知,三地昼长夜短,③地的昼长变化幅度最大,说明纬度最高,其次是②地,再次是①地。第5题,由图可知,a、b月份②地昼长均在14小时以上,即夜长均小于10小时,A项错误;图示月份中③地的白昼最长,故B错;从b月到a月,三地昼长相差越来越大,且③地昼长增长最快、变化最大,故C项错误。\n【方法技巧】用“排除法”解答选择题第4题就是利用排除法来解答的。排除法是指在读懂题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的要求,逐一排除观点与题干要求的条件不符的选项,最终得出正确答案的一种解题方法。要注意的是想提高使用排除法的正确率,必须做到所选选项与题干要求相对应,比如题干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则要将正确的选项排除。排除法适用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选择题,如有的题目中列举的地理现象比较多,难以直接做出判断,就可以运用排除法,先排除有把握的不符合题意的选项,逐步缩小选择范围,最后推导出\n正确答案。排除法是考试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解题方法,对于难度较大的选择题,不急于先找出正确答案,而是将选择题当作改错题来做,把错误的选项一个一个找出来,排除出去,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了,即“去伪存真”。\n(2012·杭州模拟)下图为北半球某地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不同值出现的频次图(实线和黑点代表实际存在),下表为我国夏半年各节气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值。读图和表,回答6、7题。\n\n6.该地的纬度为()A.3.5°NB.10°NC.20°ND.23.5°N7.该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值,在一年内出现的频次为()A.1次B.2次C.3次D.4次\n【解析】6选C,7选C。第6题,读图可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小为46.5°,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90°-两点纬度差,计算可知,该地纬度为20°N。第7题,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读图分析可知,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86.5°,每年出现3次。\n8.(2011·上海地理改编)读下列相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在我国某地二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示意图中,O点为观察者所在位置,A、B、C、D为观察者所在地的地平面上四个方位,E、F为观察者在二至日观测到的正午太阳位置,其中OE⊥AC。\n(1)图中地平面上A、B、C、D四个方位中哪点表示南方?(2)若位于O点的居民观测某日日落时刻为北京时间18点16分,结合材料,试推算当地的地理坐标。(3)若位于O点的观察者测得某日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试描述出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4)在图中画出冬至日下午15:00时,O点观察者影子的大致延伸方向。\n【解析】第(1)题,我国位于北半球,夏季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冬季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图中E、F为二至日太阳方位,E点太阳高度大,为夏至日,F点太阳高度小,为冬至日,综合以上分析可判断出A为南方,B为东方,C为北方,D为西方。第(2)题,因为OE⊥AC,可知O点为太阳直射点,纬度为23°26′N,依据题中的日落时间,结合直射点的位置,可推算出当地的经度。第(3)题,依据题中所给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可知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第(4)题,冬至日F点为12时,下午15:00位于O点西南侧,影子位于东北侧,在图中BOC象限内画出即可。\n答案:(1)A。(2)23°26′N,116°E。(3)分布规律:自赤道向两极递减(4)画图略。(位于BOC象限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