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8.81 KB
- 2022-08-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n《战国策》简介又称《国策》,体例是国别体。编者是西汉末年的刘向。全书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n燕秦\n《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n•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背景简介:\n淬忤徵陛卒提(cuì)(wǔ)(zhǐ)(bì)(cù)(dǐ)揕拊夏无且樊於期(zhèn)(fǔ)(wū)(jū)正音正字\n对照注解初步疏通课文\n文章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行刺缘起行刺准备廷刺秦王荆轲被斩1-23-910-1718\n研读第一部分:行刺缘起。①荆轲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场的?秦军攻破赵国,燕国危在旦夕。\n②荆轲与太子的对话,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③文章写太子“不忍”有什么作用?表现他城府很深,有谋略胆识超人,气魄非凡反衬荆轲智谋非凡,英勇果敢。\n研读第二部分:行刺准备思考:④荆轲与太子丹为刺秦王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详略\n⑤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荆轲三问樊於期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再从解患报仇方面晓之以义最后和盘托出行刺打算,舍生取义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他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n⑥荆轲与太子丹在准备工作中有些什么分歧?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太子催促荆轲荆轲怒叱太子太子:浮躁多疑,谋事不周荆轲:刚烈英勇\n⑦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辞诀这一场面的?有什么作用?情景交融、侧面烘托烘托出人物形象,表现出人物精神。\n研读第三部分:⑧荆轲是怎样掩饰秦武阳的失态的,这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n⑨课文是怎样表现荆轲与秦王的较量的?⑩荆轲在断左股、“被八创”以后仍“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说明了什么?\n研读第四部分:⑾荆轲被斩以后,秦王还“目眩良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n小结人物形象荆轲:太子丹:樊於期:秦武阳:秦王:\n小结人物形象荆轲:刚烈忠义、有勇有谋、果敢机智、视死如归的侠义之士的形象。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n樊於期:豪爽慷慨义勇刚烈秦武阳:外勇内怯秦王:贪婪怯弱\n思考: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动?舍生忘死反抗强暴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不符合历史的发展进程\n概括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叙述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赞扬了荆轲机智勇敢和扶弱救困、反抗强暴的侠义行为,表现了作者反抗强暴统治的思想。\n主要艺术特点:写人:②善于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①善于描写人物的对话、神态和动作。\n写事:②叙事波澜起伏、有张有弛、有详有略①善于描写场景,渲染气氛\n通假字:1、具以事告。2、距关,毋内诸侯。3、张良出,要项伯。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具通“俱”距通“拒”内通“纳”要通“邀”倍通“背”蚤通“早”\n词类活用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左右既前同上。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n使使以闻大王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n古今异义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今义还有“故意”之意。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以。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n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左右乃曰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秦王购之金千斤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今义:特指黄金。\n判断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省略句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以”)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以”)欲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待吾客与(之)俱(往)(同上)\n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省略介词宾语)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同上)乃(穿)朝服,设九宾(省略谓语)见燕使者(于)咸阳宫(省略介词)使(之)毕使于前(省略兼语)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省略介词)献(于)秦王(省略介词)比(于)诸侯之列(省略介词)而(按)秦法……(根据文意省略)皆陈(于)殿下(省略介词)\n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倒装句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n固定结构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将奈何(表疑问,怎么……。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荆轲有所待(意为:有……的人(东西)。“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将军岂有意乎(表揣度,是否……呢。荆卿岂无意哉(表反问,难道……吗。仆所以留者(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事所以不成者……(同上。\n成语典故切齿拊心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一去不复返语出本文。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发上指冠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图穷匕首见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n无可奈何语出本文。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变徵之声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读zhǐ。\n课后练习\n一、深沉,深谋远虑(准备信物)刚毅,刚烈(迟发被疑,怒骂太子)机智勇敢(秦廷搏击)二、慷慨悲壮作用: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n三、古今异义词1涕:眼泪——鼻涕2币:礼品——货币3穷困:走投无路——贫穷4偏袒:袒露一只臂膀袒护双方中某一方5郎中:宫廷侍卫——中医医生6提:投掷,投击——拿着7股:大腿——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n8终已不顾:回头看照顾,顾全9秦之遇将军对待——遇见10伤长者之意品格高尚的人年纪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