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1.81 KB
  • 2022-08-10 发布

高三历史课件:高中历史综合开放题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本篇具体论述了高中历史综合开放题十四种主要题型。首先阐释了每类题型的内涵、试题形式和考查功能;其次概要揭示了每类题型的可操作性的方法、技巧;然后通过“点击名题”(近五年的高考试题)来验证方法、技巧的可行性;再利用“方法迁移”中的经典习题来训练,达到掌握此类题型解题技法的目的;最后附有“答案与提示”以便学生自测检查。概括题要求按题目限定的线索,对历史材料和再认再现的基础知识抽取其内容的大概或把握其总特征和共性。按形式可划分为概要式概括和归纳式概括。概要式概括往往与叙述结合形成概述,归纳式概括往往与说明结合,体现史论结合的要求。概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繁杂的历史史实和材料归纳、概括处理能力。方法提要(1)概要式概括就是对繁杂的历史内容简约化、具体的历史事物抽象化,抽取历史事实重要内容的大概。(2)归纳式概括,首先要借助知识结构、理论观点、史实的性质或题目限定的线索,对历史史实分类,然后抽取历史史实的共同属性、共同特点或在此基础上由特殊上升到一般,有时还需要提炼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发人深思的哲理、规律。例1(全国高考题)阅读下列材料综合解答题\n材料一人民公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通过材料二北戴河会议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试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为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成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捣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摘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结合材料回答:①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个方面概括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及其危害。②简要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教训。\n[解析]此题的第一问屑概要式概括,按题目的要求对材料作概要式概括,即可形成答案。第二问属归纳式概括,解答此问要对第一问答案作特殊到一般的抽象,上升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的高度。[参考答案]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一大二公”,盲目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严重地脱离了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分配方式:“一平二调”,实行平均主义和无偿调用,完全违背按劳分配的原则。危害: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遭到很大的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②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搞建设必须从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不应片面追求高速度。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例2](全国高考题)概括指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并举例说明。试分析这一体系为什么不能长久维持世界和平。这一体系是如何被打破的?[解析]此题第一问属归纳式概括题。解答此问,首先要把有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的具体史实回想起来,然后对这些史实分类,从中抽取共性的一般结论,并举例说明。\n[参考答案]列强的相互关系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为分赃和称霸而互相争夺。例如,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的主张,并拒绝法国关于结盟的提议;美国和日本在中国和远东进行激烈的争夺,等等。其二是为了共同利益而互相勾结。例如共同策划对苏经济封锁和武装干涉;通过《九国公约》共同支配中国等。因为这一体系的实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列强间的利益冲突以及战胜国和战败国的尖锐矛盾,最终必将打破暂时的均势,破坏世界和平。1935年德国无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后又出兵莱茵不设防区。日本违反《九国公约》,妄图吞并全中国,1933年退出了国际联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例3](春招高考题)东晋南朝、隋唐、明清时期选官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及历史影响。[解析]此题第一问属概要式概括题。回答此问首先回忆东晋南朝、隋唐、明清选官制度变化的事实,然后概要式地叙述出来。[参考答案]东晋南朝士族依靠家世门第,世代把持重要官职;隋唐实行科举制;明清规定科举考试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八股取士。东晋南朝士族腐朽衰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隋唐时期庶族地主兴起,通过科举选官扩大统治基础、打破士族垄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文化教育发展。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实行文化专制,引导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培养皇帝忠顺的奴仆,严重影响科学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进步。\n1.(全国高考题)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提出了哪些正确的方针政策?有何重要意义?2.(广东、河南高考题)试述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政府对待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政策、主要措施及其根据和意义。3.概括并用史实说明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形成这一特征的原因。4.世界现代史上,美国与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概括每一阶段的基本特征并简析其原因。5.日本是怎样由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发展成为超级经济大国的?其中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6.概括我国古代封建政府对于赋税进行调整的几种基本情况,并举例说明。分析封建政府进行赋税调整的社会作用。7.结合汉、唐、北宋、明清农业发展的史实,概括封建政府为促进农业发展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并举例说明。8.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促使经济重心南移的共同因素。[答案与提示]1.此题第一问属概要式概括,可从总任务、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等方面去概括。第二问作归纳式推论即可组织答案。参考答案为:\n方针政策:(1)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经济建设。(2)经济方面,坚持了既反冒进又反保守,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提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中的各种关系。(3)政治方面,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4)科学文化方面,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编制了12年科技发展规划。意义:是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依据。2.此题属概要式概括题,结合史实从对待资本主义经济的政策、主要措施、依据和意义等方面作概要式概括。参考答案为:政策:允许并鼓励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措施:土地改革中保存富农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打击投机倒把。根据: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占全国经济的60%以上。意义:促进了财政经济根本好转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n3.此题第一问结合宋元时的具体史实作归纳式概括,然后以史论结合的形式表达,第二问,结合史实进行多角度分析。参考答案:主要特征及史实: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①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如任用汉人做官,学习汉人典章制度,学习汉族的生产方式等。②各族人民互相融合。许多汉族人迁移到少数民族地区,也有许多少数民族迁到内地,各族人民杂居相处。如到元代,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女真人被称为“汉人”。·③形成新的民族: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长期同汉、蒙、维人杂居而形成了“回族”。④边境贸易和技术文化交流频繁:澶渊之盟后,辽宋之间进行了贸易往来和技术文化的交流。如在雄州、霸州设置榷场,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术传到辽境。原因:①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建立与汉族并立的民族政权;②局部统一和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促进了民族融合;③宋元政府推行开放政策,欢迎各国商人,使者来华;④各族人民经验交流的增多;⑤周边各族迅速封建化,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4.回忆世界现代史上美国与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的史实,从一战后、二战后和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三个时间来概述,而每个时间段又可从经济和政治两大方面归纳其关系的特征,然后由特征逆向分析原因。\n参考答案: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但在政治上,欧洲仍然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中心。一战期间,美国利用中立地位赚取了丰厚利润,战后急需更新固定资本,市场需求旺盛,欧洲国家的经济复兴为美国提供了有利的海外市场,故美国出现了“柯立芝繁荣”。而英国盛极而衰,战后经济发展缓慢,许多殖民地爆发了民族解放运动。但在政治上,美国还无法与英法等欧洲强国相抗衡,并不能在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生活中发挥主导作用。英法操纵了国际联盟,建立了有利于它们的新的国际格局。②十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名符其实的霸主。经济上,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进一步加强,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对其他货币金融的领导地位,从而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政治上,美国拉拢西方成立了“北约”,并一度操纵了联合国。这主要因为,欧洲资本主义强国在“二战”中被严重削弱,而美国却大发其财,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并是惟一的核武器国家。③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初步形成。二战后,经过五六十年代的迅速发展,西欧国家和日本的经济实力得以壮大。1958年欧洲共同体成立,大大增强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实力,提高了其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力。与此同时,美国的经济实力却相对下降,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欧共体国家和日本在经济领域同美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也开始积极摆脱美国的控制,奉行相对独立的政策,美国丧失了独霸资本主义世界的绝对优势。\n5.第一问按时间顺序概要式叙述,即从明治维新、向帝国主义过渡、一战至二战以及二战后四个时间段来概括日本发展的原因和表现,在此基础上做归纳式推论,反向分析即得经验。参考答案:原因及过程:①首先通过明治维新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②其次明治政府大力引进西方技术、人才,扶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③通过修改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使日本摆脱了其他帝国主义的压迫,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④大肆对外扩张,夺取了市场,原料产地和巨额资金。⑤特别重视教育和科技事业。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及时抓住了机会,大力夺占西方列强的市场并向西方列强销售大量物资。⑦正因为这样,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即成为世界强国。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废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的因素,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制定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注重引进技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加上美军大批订货,经济迅速发展,成了世界超级经济大国。可借鉴经验:注意引进技术;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发展外向型经济;重视教育。6.首先要对我国古代封建政府对赋税调整的内容进行分类,然后作归纳式概括,并举例说明,最后由赋税调整的内容推导其作用。参考答案:(1)每一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初期,或经济凋敝或荒歉之年,均减免税额。如西汉初把赋税由秦朝的十税一降为十五税一、三十税一。(能正确地举出一例即可得1分,超出参考答案亦可。(2)(3)(4)均同。)(2)在封建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而农民没有土地的情况下,政府授田\n给农民,规定受田者定额交纳租税。如唐朝的租庸调制。(3)当封建政府直接控制的农业人口少,影响政府收入时,政府规定按土地、财产的多少纳税,使土地多者多纳税。如唐朝的两税法。(4)封建政府为掠夺更多的财富,均增加农民赋税。如明末加派“辽饷”。作用:前两种情况,均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恢复小农经济,经济上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政治上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封建王朝的统治。第三种情况,有利于政府增加财政收入,减轻小农纳税负担,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但地主阶级设法把新增的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第四种情况,对农民剥削过度,破坏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使封建王朝出现统治危机。7.对汉唐、北宋、明清封建政府为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分类,然后作归纳式概括,并举例说明。参考答案:(1)重农抑商,推动了农业发展。(2)鼓励垦荒,保证农业劳动力。如汉初的休养生息、明清的垦荒政策。(3)改革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保证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和生产时间。如唐代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明朝的一条鞭法和清代的摊丁人亩。(4)注意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引进。唐太宗时到印度学习熬糖法,北宋推广从越南传人的占城稻,明朝引进玉米、烟叶和甘薯。(5)兴修水利工程和治理大江大河。西汉兴修白渠、六辅渠,东汉治理黄河等。(6)重视对农业的管理。三省六部制中专门有管理农业的机构。(7)加强对农业的技术指导包括天文历法和农书。如北宋沈括的“十二气历”;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有利于农业生产。\n8.第一问按时间顺序概述,第二问对促使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作归纳式概括、并结合史实说明。参考答案:主要经历的阶段:黄河流域原是我国古代经济的重心,但后来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主要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和南宋时期。共同因素:①北方战事频繁,南方相对安定。例如,西晋时争夺皇权的斗争和内迁各族人民的反抗、十六国时各国间的彼此攻战,淝水之战,五代时各割据政权之间的混战、南宋时黄河流域人民的长期抗金等,都发生在北方,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战事较少,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②北民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在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中,北方战乱频繁,为了躲避战乱(或迫害),北民大量南迁。他们不但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而且也为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朝时,南北方人民共同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了大量良田。水稻栽培种植技术有了提高,小麦种植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那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迅速。福建、广东和广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五代十国时,许多中原人民流落到江南,为开发江南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南宋时,水田增加,产量提高,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当时的手工业和海外贸易都有很大的发展。从此,南方的经济发展超过了北方。③统治中心的南移,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像三国时的吴及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五代十国的十国中的多数政权和南宋等,其统治中心都在南方。这些政权为了保存和增加实力,都比较重视和发展生产,因而也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n概述题是问答题中的基本题型,其要求是把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活动的史实,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概括性地组织答案,它主要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基础知识和表达的能力。从形式上可划分为“线”性概述和“面”性概述。(1)“线”性概述题是按时间顺序概要叙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基本过程和兴衰过程。(2)“面”性概述题是按空间或逻辑顺序概要叙述有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活动的史实。[例11(上海高考题)概述清朝前期,中央政府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的主要举措。[解析]此题属“面”性概述题,在回忆清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的措施史实的基础上从东南、东北、西北、西南、中央的空间方位概括地作答。[参考答案1①统一台湾,设置台湾府。②康熙帝组织雅克萨反击战,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③康熙帝亲征噶尔丹,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④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此后清朝制定了中央政府册封历世达赖和班禅的制度。雍正帝设驻藏大臣。⑤清朝设置理藩院。\n[例2](天津高考题)简述唐初至清前期赋役制度的演变,分析这种演变的主要趋势及其原因。[解析]此题第一问属“线”性概述题。首先回忆唐初至清前期赋税演变的史实,然后按唐初、唐中期、明中期、清前期的顺序组织答案。[参考答案]①演变:唐初实行租庸调制,纳绢或布代役;唐中期,实行两税法,改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主要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明中期推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合并,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少征银;清前期实行“摊丁人亩”,将税平均摊人田赋,统一征收“地丁银”,废除人头税。②趋势:以银两代实物,赋税中货币比重加大;征税从以人丁为主要标准变为以地产为标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趋于松弛。③原因: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农民的反抗斗争;统治者顺应形势,调整政策。[例3](广东、河南高考题)试述从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儒家学派的地位和思想内容所经历的变化,并说明原因。[解析]此题第一问属“线”性叙述题,按时间顺序,叙述从春秋战国到西汉儒家学派的地位和思想内容的变化,第二问要结合各自的时代背景来分析原因。[参考答案]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社会变革,百家争鸣,儒家主张仁政,反对苛政,为当时诸家学派之一。秦灭六国,以法为教,徭役繁重,刑罚严酷,儒家学派为统治者不容,秦始皇焚书坑儒。\n西汉武帝改变无为政策,推行大一统;董仲舒为适应政治需要,改造儒家学说,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汉武帝采纳,儒学从此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例4](广东、河南高考题)自1931年起,英法及其控制下的国际联盟,面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实行妥协退让,直到1940年5月英国才开始了真正的抵抗。试述这期间英法及国联是如何一步步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绥靖政策,最后又抛弃这一政策的。[解析]此题属“线”“面”结合型概述型,二战爆发前按空间顺序概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