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 MB
- 2022-08-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鲁迅与高中语文教学\n【讲课提纲】一、鲁迅作品选目及相关情况二、教学中的鲁迅问题三、鲁迅的当代意义\n一、鲁迅作品选目及相关情况(一)选目(二)选文主旨、目标(三)“鲁迅大撤退”?(四)2011高考鲁迅“走红”\n(一)选目人教版、苏教版、沪教版、粤教版、鲁人版、语文版、北师大版、新课标人教版。人教版必修:《记念刘和珍君》《祝福》《拿来主义》;其他多是这三篇,另语文版必修:《铸剑》;北师大版必修:《论睁了眼看》。人教版读本19篇:《自嘲》《未有天才之前》《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隔膜》《一点比喻》《捣鬼心传》《为了忘却的记念》《灯下漫笔(节选)》《春末闲谈》鲁迅序文两篇(题辞、白莽作《孩儿塔》序)鲁迅警世名言(先觉者与群众、关于奴隶与奴才、国民性批判)《狂人日记》《<呐喊>自序》<阿Q正传>的成因》《示众》等。苏教版必修也是此三篇。读本收录《秋夜》《药》《阿Q正传》。选修教材《鲁迅作品选读》收录了鲁迅杂文、小说等共44篇,数量相当可观。\n(二)选文标准、目的标准:既注重思想性又关注艺术性。经典的文质兼美的小说被选入,而杂文数量与初中阶段相比已大大增加,尤其那些形象的议论的文章。而一些被认为是“骂人”的、语言尖锐泼辣的文章,如《“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文学和出汗》《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均未选。就中学鲁迅作品选目标准问题,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先生提出了两点意见,值得我们认真考虑:“一是要能体现鲁迅思想、文学的精髓,一是要具有可接受性,注意中学生的年龄特性。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要有一个接受梯度。比如说初中阶段可多选一些鲁迅关于生命、关于爱和美的感悟、描写与思考,相对明朗的文字;高中阶段则可选一些更能体现鲁迅最基本的思想,更为严峻,理解有一定难度的文字。”目的:1、让同学认识到鲁迅是一个热情、幽默、睿智的人,鲁迅也有如此生活化、人性化的一面,完全可以很放松地走近这位文化巨人。2、深入一步,思考自己对鲁迅的思想、人格的认识。3、让同学们能够由此而思考怎样看待像鲁迅作品这样的“经典”的问题,注重文本本身的美学价值,是现代白话文的典范。不能减少鲁迅作品:王富仁教授认为,长期以来,大家之所以认为鲁迅作品难懂,最重要的原因是把鲁迅作品当作某种观念的工具,学生接受鲁迅等同于接受某种附加于其上的观念。鲁迅作品恰恰是好懂的,“因为鲁迅的作品里,充满着人性的语言,是与人的最内在的感受结合在一起的,样的内在感受与儿童感受事物的方式,与普通人感受事物的方式最接近”,“在现代文学中,像鲁迅这样以人性、童心去感受世界的作家不是太多,是太少,正是对人的基本要求,要从直感出发,而不是从观念出发”。钱理群:鲁迅不是一般的文学家,而是具有原创性的,民族思想源泉性的思想家、文学家。\n(三)“鲁迅大撤退”?2010年9月6日,著名编剧刘毅在其微博上发帖称,“开学了,各地教材大换血”——他列举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比如《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壮士》《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朱德的扁担》等。其中涉及鲁迅的作品多篇,因此刘毅称之为“鲁迅大撤退”。2010年9月8日,《南方都市报》发表《中学教材大换血,“民族魂”的境遇值得关切》,文中说“今年新版的高中语文教科书印行后,绝大多数省份使用的是人教版课本,其新选用的课文35篇,占总量的64.8%,即使广东省自行编订、经教育部审批的新教材,新课文也占了54%。诸如《药》《记念刘和珍君》《阿Q正传》等20多篇经典被排除在必修之外。”再度引起网友广泛且激烈的争议。2010年9月9日,潘采夫编发了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国标本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曾多次参与江苏高考命题的王栋生老师在新京报的评论《让我们亲手翻一下语文教科书》,王老师在评论中道:“昨日网上看到题为《江苏版语文教材删除〈阿Q正传〉等文》的报道,感到惊讶,因为我手上正拿着最新印次的这套教科书,和前几年是一样的,怎么出了新闻呢?网友自由言说,即使用语过激,影响也有限,但严肃媒体的错误信息就有可能广泛地误导读者。我们相信,任何关心语文教育的人只要稍稍留心一下事实,都不至于有报道中说的‘承载几代人记忆的课文从教材中消失’的担心。”“这是一个伪命题”,王老师在文中如是说。\n(四)2011高考鲁迅“走红”在18套高考试卷中,有三套考到了鲁迅的作品。湖北卷考了两个题目,共5分。一个是文学常识填空,即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是鲁迅的《狂人日记》,1分;一个是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拜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要求考生为鲁迅的散文《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人物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4分。江西卷的15分小作文要求考生参照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对鲁迅的了解,刻画考生心目中鲁迅的形象。江苏卷考了两个大题,共23分。一个是语言表达兼文学常识,即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学校拟在校园网主页增设“辛亥英烈”专栏,要求考生写出鲁迅小说中以秋瑾为原型塑造的辛亥革命志士形象姓名及作品名,并为该专栏写一段按语,5分;一个是阅读鲁迅的杂文《捧与挖》,完成三个表述题,共18分。由此可见,2011高考鲁迅作品“走红”。2012年高考,在19套试卷中,有3套考到鲁迅,湖北卷有一个文学常识判断,重庆卷一道填空,湖南卷分值最高,阅读《忆韦素园君》回答问题,共21分。\n二、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鲁迅问题(一)可能存在的状况和问题1、偏重于政治意识形态的阐释2、忽视学生的认知心理3、文学性被思想性所替代4、教师自身需进一步提升(二)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1、认识问题2、教法问题\n(一)可能存在的状况1、偏重于政治意识形态的阐释时至今日,虽不如此强调,但潜在的影响还依然存在。一提到鲁迅思想,总是想到反封建制度、批判社会、批判传统、批判封建礼教、反抗黑暗现实、马克思主义者、赞美无产阶级等词汇。一提到鲁迅形象总是想到横眉、俯首、斗士、匕首、投枪、硬骨头等。2、忽视学生的认知心理鲁迅作品思想确实博大精深,但没有必要过于强调自己的良好动机,不一定要把一个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都灌输给学生,造成其“消化不良”,甚至对鲁迅敬而远之(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即高中语文教学不宜于对学生做整体的评价。可通过具体篇目思考鲁迅思想的不同侧面。3、文学性被思想性所替代鲁迅作品的思想价值毋容置疑,但不能用鲁迅作品的思想性代替作品本身的文学性和美学价值。而应让鲁迅作品的人文气息浸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体会到“美”感和文章的艺术性。4、教师自身需进一步提升作品解读:注意最新研究成果,在批判的吸收借鉴基础上适当应用到教学中;打破思维定势和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模式。方法技巧:偏重于技术层面如分段、段意、修辞等。教学效果反思,如对话式教学一定要说话、提问回答问题、讨论吗?启发式每一篇都适用吗?)\n(二)如何看待和解决问题1、认识问题2、教法问题\n认识问题——鲁迅形象1、对鲁迅的研究与评价的历史2、接近真实的鲁迅\n对鲁迅的研究与评价的历史二三十年代:鲁迅及作品即为重点评论对象,毁誉兼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有实质性提高。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三个“伟大”七个“最”。解放后,把鲁迅奉为“人民文豪”,此后将近30年,差不多是对毛泽东的“三个伟大”“七个最”的论证,出现了神化、圣化鲁迅的现象。文革时期:独尊,只剩鲁迅在“艳阳天”里“走在金光大道”上,几乎把所有作品都给否定了,四人帮把鲁迅当做了打人的大棒。新时期:科学多元,打破“废黜百家、独尊鲁迅”的局面。当代:作为对极左思潮的反驳,出现了带情绪化的否定鲁迅倾向,和在“将鲁迅凡俗化”的旗号下,消解或消弱鲁迅的意义和价值倾向。\n接近真实的鲁迅(一)1902留日1904弘文学院毕业1909杭州1912绍兴\n靠在带许字的墓碑上留影,寄托相思之情鲁迅靠在自家门前留影,高度到第十九块砖头\n\n\n1930年五十寿辰1933年53寿辰全家1936在全国第二届木刻流动展览会上,与青年木刻家温馨留影,留在人间的最后一张照片,逝世前13天(被誉为最传神)\n鲁迅后人全家福:三代共16人。2002年春节,北京全家团聚时拍摄的,我(海婴1929.9.27—2011.4.7)两个子女居住在外,能全员到齐实属不易,这样的大聚会难能可贵至极。前排左起:小孙女周景文、长孙女周景欣、外孙女田中华莲、田中悠树(双胞胎)中排左起:长媳张纯华、二媳吴彬、妻子马新云、我周海婴手抱小孙子周景轩、三媳车晓林后排左起:长子周令飞、次子周亦斐、长孙周景川、三子周令一、女儿周宁、女婿田中正道\n接近真实的鲁迅(二)可补充鲁迅某些生平经历,以引起学生学习、接近鲁迅的兴趣,比如可在以下方面尝试:鲁迅深情怀念的人:可以参考自传性的回忆性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及有浓郁的人间人情味的《我的第一个师傅》家道中落及对鲁迅的影响(《父亲的病》《呐喊·自序》)鲁迅与动物:参《狗·猫·鼠》《鸭的喜剧》《兔和猫》《夏三虫》)作为人之子的鲁迅(《五猖会》、《父亲的病》、书信)鲁迅与海婴(《答客诮》《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书信)无爱婚姻(朱安)兄弟失和(周作人)青年人的朋友(《导师》)许广平、周海婴、周令飞、萧红、曹聚仁等回忆中的鲁迅\n认识问题:鲁迅精神1、“立人”思想2、独立思考3、拿来主义4、韧性战斗\n认识问题:现代白话文的典范鲁迅语言的特点:1、装饰性(颜色和绘画):《故乡》《药》《社戏》2、音乐性:《记念刘和珍君》《<淑姿的信>序》夫嘉葩失荫,薄寒夺其芳菲,思士陵天,骄阳毁其羽翮。盖幽居一出,每仓皇于太空,坐驰无穷,终陨颠于实有也。爰有静女,长自山家,林泉陶其慧心,峰嶂隔兹尘俗,夜看朗月,觉天人之必圆,春撷繁花,谓芳馨之永住。虽生旧第,亦溅新流,既茁爱萌,遂通佳讯,排微波而径逝,矢坚石以偕行,向曼远之将来,构辉煌之好梦。然而年华春短,人海澜翻。远瞩所至,始见来日之大难,修眉渐颦,终敛当年之巧笑,衔深哀于不答,铸孤愤以成辞,远人焉居,长途难即。何期忽逢二竖,遽释诸纷,闷绮颜于一棺,腐芳心于坯土。从此西楼良夜,凭槛无人,而中国韶年,乐生依旧。呜呼,亦可悲矣,不能久也。逝者如是,遗简廑存,则有生人,付之活字,文无雕饰,呈天真之纷纶,事具悲欢,露人生之鳞爪,既娱以善始,遂凄恻而令终。诚足以分追悼于有情,散余悲于无著者也。属为小引,愧乏长才,率缀芜词,聊陈涯略云尔。(1932.7.20)3、游戏性(幽默诙谐):《智识即罪恶》(《热风》)、《论辩的魂灵》、《牺牲谟》(《华盖集》),《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南腔北调集》)4、电影镜头感:《记念刘和珍君》、《示众》、《药》5、反常规性\n教法问题:寻找与学生契合点从父子亲情角度:《五猖会》、《父亲的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祝福》:“一个不幸的人”:祥林嫂的真正“不幸”在哪里?作者怎样写出这样的不幸?进而引导学生去深入细读小说的几个关键场景“写老师”的角度:《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范爱农》,选“如何发现和描写生活里的‘畸人’即‘特异人物’”这个角度,《忆韦素园君》可以从“鲁迅喜欢什么样的年轻人”这里入手“恐惧”与《药》:《药》的故事,让人感到恐惧的地方在哪里?学生比较容易谈到的,也是他们最容易感受到的,自然是刑场杀人的恐惧,以及华小栓吃人血馒头带来的恐惧感。在此基础上,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细读“茶馆议论”那一节,体会茶客对革命者之死的冷漠、麻木,并点出:这样的革命者的牺牲不被理解,是更令人恐惧的。再引导学生注意“坟场相遇”那一节中夏大妈“羞愧的颜色”,进而感受到母亲对儿子的牺牲的不理解:这才是最令人恐惧的。文字到电影画面:《记念刘和珍君》、《示众》、《药》、《祝福》\n教法问题:文与心的契合1、神来之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神来之笔出现在文章中间的过渡段:“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阿长与《山海经》》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2、不通和矛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一开始就说,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孔乙己》的最后一句就是这样:“大约孔乙己已经死了”3、叙述者的选择《孔乙己》中的小伙计,《祝福》中的“我”\n教法问题:重视现代网络北师大附中的邓虹老师,在讲《药》时,运用网络技术,把网络的“虚拟课堂”和教室的“实体课堂”结合起来,分成三个教学阶段。首先是网络的“预习”:学生利用网络收集有关《药》的信息;然后根据自己读《药》的最初感受、认识在网上交流。这样,就由原来的学生个人关在家里预习,变成了全班同学在网上相互争论和启发,老师也借机了解学生的初步接受情况,便于有的放矢地设计教案。学生因为有了争论,产生了问题,迫不及待地要在课堂上讨论。这样,“课堂实体教学”里,老师和学生都取得了主动权,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老师则有针对性的讲解:将学生在网络预习中发表的好意见加以展开和升华,对认识上的不足以至误读予以纠正与引导,较好地营造了一个“作者、学生、老师良性互动”的教学氛围。第三个教学环节:再回到网络写网上作文,题目是“和鲁迅一起写《药》”,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特定的叙述视角,根据鲁迅文本提供的材料,重新写一篇《药》。有的学生选择“路灯”的视角,写它看到的故事;有的写康大叔的故事;有的把小说侧面描写的夏瑜改成正面讲述;有的专门写小说里红、黑、白颜色的变幻等。这样,改变了过去“学生写,老师看”的作文模式,同时发表在网上,供老师和全班同学欣赏和评论,自然引发了良性的竞争:谁都希望写出最有创意的文章,甚至带有游戏的意味。这样符合青少年年龄特征的竞争性、游戏性的写作,迫使学生反复阅读、消化鲁迅的原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再创作。\n三、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第一、20世纪中国不可回避的文化思想的遗产第二、鲁迅的文学、思想具有当下性第三、现在社会仍需要鲁迅精神\n不可回避的文化思想的遗产世纪之交以来,关于鲁迅有两个重要现象:一个是鲁迅的作品不断的被评为“第一”,还有一个关于鲁迅的议论尤其是非议。我们可以不喜欢他,可能这样那样评论他,但要讨论、谈论20世纪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学、中国思想,就不可能绕过鲁迅,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存在。比如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精通,对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都非常熟悉,甚至对佛教非常精通,对中国的历史熟悉尤其喜欢野史杂说。但注意作为杂文家的鲁迅和学者的鲁迅是不同的。如对道家,《故事新编》中持讽刺态度,但作为学术鲁迅对道家尤其庄子评价很高。就文学来说,他的小说成为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而杂文也别树一帜,散文和散文诗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且非常喜欢选择“边缘文体”。就小说来说也有很多的文体实验,很具有先锋性他读书很多很杂,鲁迅藏书14000多册,现在收藏于北京鲁迅博物馆,是所有中国现代作家中藏书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关于读书博杂萧红曾有一个关于红毛衣和女人的美的回忆。\n鲁迅的文学、思想具有当下性1996年10月16号《光明日报》上登了一篇文章叫做《鲁迅“论”九十年代文化》,鲁迅怎么还会活在90 年代呢?这篇文章写得很巧 ,作者把鲁迅当年写的文章照抄一遍,然后加一个小标题《鲁迅论某些报刊之增广“闲文”》,下面是鲁迅的原文:“七日一报,十日一谈,收罗废料,装进读者的脑子里去,看过一年半载,就满脑都是某阔人如何摸牌,某明星如何打嚏的典故。开心自然是开心的。但是人世却也要完结在这些欢迎开心的人们之中的罢。”这是鲁迅30年代写的文章《帮闲法发隐》,但是我们读后的感觉却是鲁迅针对的就是90年代某些报刊上的文章。《论出版社翻印之大量古旧破烂》:“‘珍本’并不就是‘善本’,有些是正因为它无聊,没有人要看,这才日就灭亡,少下去;因为少,所以‘珍’起来”。这是鲁迅《杂谈小品文》中的一节,读起来好像也是在针贬当下的现实文化现象。鲁迅当年写的文章可以一字不动地在90年代发表,让你觉得他就是对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界在发言,这种“正在进行式”的存在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是不多见的。\n现在社会仍需要鲁迅精神(一)一、“立人思想:(一)对国民性的深入剖析:1、“面子”——《说“面子”》2、“官瘾”(匪来如梳,官来如篦,官场腐败)3、“好斗”4、瞒和骗(三圆模式)5、喜欢调好6、“十景病”7、“矛盾思想”8、“健忘”9、“不认真”(做事与做戏混同)10、“围观”——“看客”,最能震撼心灵,最能想到鲁迅以及当代人的某些作为与鲁迅笔下的看客惊人的一致。(二)对社会众生相的分类:——类型形象聪明人、傻子、奴才;鲁迅还发现了人与兽之间的相通之处,“狗”的形象系列。蝙蝠与第三种人,豪猪与上等人,落水狗与本性不改的敌人,带头羊有知识阶级领袖等。鲁迅是非常懂世故但不愿世故做人的人,如《立论》中三种说话的方式。让孩子知道还有“白象”的这种生活方式,你可以不这样选择,但我们必须尊重。\n现在社会仍需要鲁迅精神(二)二、独立思考1、眼光独特,拥有“第三只眼”,善于从司空见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现实中,去想、往深处想,看出许多被遮蔽的不想、不愿、不敢说的话,透过表面看本质。《论“他妈的”》2、另类思维、异质思维《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娜拉走后怎样》3、怀疑和批判意识。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与社会是不相容的关系,是批判,揭露以促其前进,“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建设和谐社会,首先应该承认社会的不和谐4、深刻的自我解剖。鲁迅的怀疑和批判从来都不是单向的,更指向自身\n现在社会仍需要鲁迅精神(三)三、拿来主义:不是崇洋媚外、也不是盲目从众的、是有选择的有批判借鉴的主动的行为,是为了创新\n现在社会仍需要鲁迅精神(四)四、韧性坚守:无论爱什么,——饭,异性,国,民族,人类等等,——只有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二六时中〔2〕,没有已时者有望。但太觉疲劳时,也无妨休息一会罢;但休息之后,就再来一回罢,而且两回,三回……。血书,章程,请愿,讲学,哭,电报,开会,挽联,演说,神经衰弱,则一切无用。本人遭通缉达十年不去俄国疗养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战斗\n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