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5 MB
  • 2022-08-11 发布

2013届高中语文 3.8《咬文嚼字》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

  • 6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n\n\n新课博览好句不厌百回改,妙语多从锤炼来。杜甫的“新诗改罢自长吟”,贾岛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孟郊的“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卢延让的“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无不诠释着美言妙句背后诗人锤炼语言的艰辛,也许正如王安石所言:“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看来,要创作出足以“泣鬼神”的佳句,还真得一番“咬文嚼字”。\n知识目标1.了解有关朱光潜的文学常识。2.识记文中的字词。能力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观点。2.学习议论文中举例论证的方法技巧。情感目标学习作者严谨、创新的态度和求真求实的“咬文嚼字”的精神。新知目标\n第8课咬文嚼字课前自主预习·导与学课后知能提升·练与悟课堂名师点拨·思与用新课全景预览基础全面落实文本全程解析写法全新借鉴阅读全优选粹训练全程跟踪\n\n简介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并在上海与叶圣陶、夏衍、丰子恺等创办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为《中学生》)。193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硕士学位。1933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授、教务长。1946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代院长,中国美学学会第一届会长,民盟第三至第五届中央委员。第二至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颇深。\n作品《文艺心理学》和《诗论》是1933年朱光潜回国前的代表作。《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评价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n“咬文嚼字”一词通常含有贬义,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精神实质)。”作者却很看重这个成语所包含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借用它来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n随 笔随笔: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字,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中国宋代以来凡杂记见闻,皆用此名,“五四”以来十分流行,一般以借景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短小活泼为特色。新中国成立以后,它是我国报刊常用的一种文学体裁,和杂文很相似,常常把文学表现手法与政论结合起来,有很强的战斗性和感染力,是一种文艺性的短篇政论文。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n朱光潜遭遇“朱光潸”朱光潜早年出版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当时最流行的书籍之一。1936年初,继《文艺心理学》等专著后,朱光潜写了《谈美》这本亲切自然的小册子。书店在出版时,将《谈美》封面附注上“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字样。书出版之后,受到广泛欢迎。不久,上海书摊上便出现一本署名“朱光潸”,题目为“致青年”的书。书名接近,姓名几乎难辨不说,并且该书也有一个副题——“给青年的十三封信”,与朱光潜先生的著作副题相比只少了一个“第”字,一眼看去,没有什么区别;封面设计也追踪其形:书名字形、位置相仿,连一些\n直线中间嵌一些星星都一样,所以,一位朋友寄这本书给朱光潜后,连朱光潜自己也以为是自己的作品。待看清楚后,朱光潜先生就给这位“朱光潸”写了一封信。首先,他请朱光潸原谅,说是自己误将此书认作自己的。接着他说:“光潸先生,我不认识你,但是你的面貌、言动、姿态、性格等,为了以上所说的一点偶然的因缘,引起了我很大的好奇心……不认识你而写信给你,似乎有点唐突,但请你记得我是你的一个读者。如果这个资格不够,那只得怪你姓朱名光潸,而又写了《给青年的十三封信》!”\n之后,朱光潜先生将自己写《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时的情形略作回溯。认为当时“稚气和愚”,但因坦白的流露,才得到青年的喜爱。这话的潜台词,大约是告诉那位“朱光潸”,人得“坦坦白白”、“老老实实”做人,否则就算一时得逞,也难保长久不被人戳穿,落得不道德。这封信的落款也颇有意思:“几乎和你同姓同名的朋友。”信当然无法寄出,只好在《申报》上发表。\n\n\n\n解析:A项中“炮烙”的“炮”读音应为páo。B项中“否极泰来”的“否”读音应为pǐ。C项中“咸与维新”的“与”读音应为yù。答案:D\n\n(2004·浙江高考)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耗费坐标系仗义执言忧柔寡断B.疏浚度假村良晨美景各行其事C.渲染编辑室饥肠漉漉枉费心机D.弹劾协奏曲融会贯通志大才疏\n解析:A项“忧”应为“优”。B项“晨”应为“辰”,“事”应为“是”。C项“漉漉”应为“辘辘”。答案:D\n三、用准词语(一)词语解释1.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2.自鸣得意:自以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鸣,表示以为。3.点铁成金:神话故事中说仙人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子,多比喻把不好的或平凡的事物改变成很好的事物。4.不即不离:既不亲近也不疏远。\n5.学富五车:语出《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后用“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6.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7.索然无味:形容呆板枯燥,毫无趣味。索然,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n(二)词语辨析1.简捷 简洁例句①记者仔细观察并体验了AMT的操作,切实体会到了手自一体换挡方式的实用。②大凡好文章好论著,不外三要素: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文字。辨析“简捷”指快捷,有两个用法:①简便快捷;②直截了当。“简洁”指说话或行文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简捷简洁\n2.难免 不免例句①在前一阶段,我摘抄了很多难题,虽然都弄懂了,但是时间长了会忘记一点。②尽管利润持续下滑有些令人沮丧,但中国电信正试图通过打破CDMA在中国8年来的怪圈,以期实现成倍的发展后劲。辨析“难免”是形容词,表示客观上不能或不易避免,多用于事情尚未发生的时候,既可用于肯定句,也可用于否定句。“不免”是副词,表示客观上不能或不易避免,只用于肯定句,可用于事情已经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的时候。难免不免\n3.含糊 模糊例句①在任何情况下,都矢志不移,服务社会,来不得半点,这才是真正在履行社会责任。②水企业提供的成本中有众多是的成本,比如人员工资、污水处理费等生产成本。辨析“含糊”指不明确、不肯定,多用于文章、态度、语言等,属于贬义词,此外,还有马虎、不认真和示弱的意思。“模糊”指不分明、不清楚,多形容具体事物的外部形状。还有动词用法,意思是“混淆”。含糊模糊\n(2009·山东高考)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谈起抗震救灾,温总理________很深。他动情地说:“这次抗震救灾,更加深了我对人民的爱。”②在破解开发型资源城市转型难题的过程中,该市________原有资源,以钒钛资源开发为重点,努力打造世界级的产业集群。③作者科尔曼年轻气盛,观点鲜明,但常常论据不足或论证不周,________显得犀利有余,老练不够。\nA.感受 依托 未免B.感触 依附 未免C.感触 依托 不免D.感受 依附 不免解析:①感受: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体会。感触:跟外界事物接触而引起的思想情绪。根据语境,选“感触”。②依托:依靠。依附:附着;依赖,从属。根据语境,此处应选“依托”。③未免:实在不能不说是。不免:免不了。答案:C\n\n对应能力目标1整体阅读全文,试完成下面的表格:部分段落层解内容段解第一部分1~5(1)“你这……”咬文嚼字的道理“你是……”“你有……”字数不同,意味不同(3)(2)“推”,“敲”句式不同,意味不同“李广射虎”字眼不同,意味不同\n第二部分6~7用好联想意义不易控制(6)(4)(5)作者(懒于创新)读者(影响情趣)第三部分8谨严,勤奋,推陈,出新咬文嚼字的养成意蕴丰富克服“套板反应”咬文嚼字的方法\n一、阅读全文,完成下列问题1.对应能力目标2作者在文末第8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那么作者在文中举的“几个实例”有哪些?举这些实例各有何用意?\n列举的事例作者的用意(论证的观点)(1)郭沫若改台词①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句式不同,意味也不同,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n列举的事例作者的用意(论证的观点)(2)②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也不同,斟酌文字,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3)“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③王若虚改“李广射虎”。用字不同,意境也不同。用什么字眼,要由表现的意境来决定。\n列举的事例作者的用意(论证的观点)(4)④对于文字的联想意义,如果用得好,可以使诗的意旨丰富蕴藉。(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实例⑤联想意义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语。《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n如何分析举例论证的作用解读:所举的能证明论点的具体事例、概括事实、各种现象、统计数据及作者对此所做的分析,合称举例论证,它包括摆事实和事例论证。指津:解答分析举例论证的作用类题目,应当注意以下几点:\n(1)先弄清作者列举了什么典型事例;(2)再弄清作者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3)最后结合事例,具体说说如何使作者的观点表达更鲜明,说服力更强。请你参考本处的提示解后面“训练全程跟踪”中的第8题。\n二、阅读文本第5段,完成下列问题2.本段开头两句话的作用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明确了作者的观点,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意图,他的主张是:任何文字都与思想感情紧密相连,没有情感在内的文字是不存在的。\n3.依据作者的观点,贾岛诗句中的“推”和“敲”字在意境上有什么区别?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推”略显鲁莽,但却可表示孤僧步月归寺,显示的意境是冷寂的;“敲”显得僧人拘礼些,也就显得寺内有人应门,比“推”多了一些温暖的意味。\n4.作者在本段中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又形成了什么结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①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内容与形式相随而变。②在文字上的推敲,实质上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n三、阅读文本第7段,完成下列问题5.作者在文中指出“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请问这句话的具体含意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写文章所用词句常常袭用前人整理出来的一些套语滥调,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n6.什么叫“套板反应”?作者为什么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指写作时习惯用现成的语言,甚至要找辞藻典故,都到古人那里去乞求的现象。套板反应是走熟路、走老路、无创新,故说“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仇敌。\n7.对应能力目标2文中作者举“柳腰桃面”、“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春花秋月”、“柳岸灞桥”、“端木遗风”等套语的评述的例子,说明了什么道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字的联想意义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语滥调。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朝深一层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n8.如何克服“套板反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做到“唯陈言之务去”,才不至于滑入“套板反应”,在思想情感和语言上创新,才能逐渐达到完美的境界。\n作者在文章中强调了文学阅读和创作中应该“咬文嚼字”,“咬文嚼字”的精髓是什么?对此作者提出了自己怎样的观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作者通过对文学史上三个“炼字”的实例进行分析,并联系实际写作中的一些流弊,自然而然地阐明了“咬文嚼字”的精髓,必须一字不肯放松,既要注意斟酌字句,更要注意思想情感的表达。并且旗帜鲜明地摆出了自己的观点: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n本课借鉴:运用联想,丰富文章的内容《咬文嚼字》中,作者具体阐释了联想的意义和用法,并以生动事例给我们的写作点明了途径。他说:“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n学生作文,最常见的毛病就是内容贫乏,无事可写,无话可说。这种现象,有人往往归结为词汇缺乏,遣词造句能力不足。其实,这主要还是因为这些同学不会在现有生活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的缘故。把联想运用到写作中,可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表达生动、形象。学生在作文中,怎样展开联想呢?\n从“相近”、“相关”的方面去联想。也就是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起跟它在时间或空间上有相近或相关关系的其他事物的联想。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由人间独酌、起舞弄清影写起,联想到人的悲欢离合。这些都是由相近、相关的事物而引起的联想。\n抓住“相似”的特点展开联想,是指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起跟它在性质或形态上有某种相似的事物的联想。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抓住街灯和明月的相似之处,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从明星写到街灯,通过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寄托了作者反抗传统观念、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茅盾的《白杨礼赞》,抓住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及顽强生命力这一点,采用象征手法,由此及彼,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和白杨树一样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北方农民。再如,由波浪想到柔软的丝绸,由大花猫想到老虎,由天上的白云想到地上的棉花等,这些都是抓住事物的相似之处来展开联想的。\n朝着“相对”、“相反”的方向去联想,也就是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起与它在性质或特点上有相对或相反关系事物的联想。如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较好地运用了相对与相反联想的手法,设置了豆萁煮豆这一特写镜头,凸现了兄弟相残的主旨,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n除了以上要掌握的几种联想的思路外,还要注意在联想时要找准联想点,合理想象,并且联想不能没有实质意义,应当做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由小媒介体现大主旨。比如由“树木”、“庄稼”、“花草”联想到脚下的泥土,由泥土联想到“具有泥土精神的老师”,以小见大,表达自己对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老师的赞颂。\n请你对“圆”进行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写一个“圆的联想”片段。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参考示例:圆的联想圆,是一个普通的形状,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地球是圆的,地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家园,正因为有了它,才会有我们人类,才会有生物,才会有我们现在如此美好的生活。如今,地球严重被污染,还在犹豫什么?我们应该携起手来,共同拯救地球!金牌是圆的,它是荣誉与汗水的结晶。只有通过努力,才会得到回报。每当我们中国的运动员为祖国又获得一枚金牌时,那是多么快乐的时刻啊!\n太阳是圆的,万物生长靠太阳。小树苗在太阳的呵护下,茁壮成长;花儿在阳光的照耀下,绽放出美丽的“容颜”;我们在太阳下,享受着温暖柔和的阳光,幸福地成长。圆是幸福快乐的象征,每当我们张口大笑时,嘴就成了圆形,它定格了我们的喜悦和幸福。圆无所不在,只要你仔细观察,一定会有更大的发现!\n\n\n经典片断对照译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n[名家讲坛]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功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n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着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n[经典片断]……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n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出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三国演义》)\n[赏析]此段文字是《三国演义》全书对诸葛亮出场的第一次正面描写,充分表现了诸葛亮对当时政治形势、社会形势的深刻了解和对未来发展的正确预见。诸葛亮通过对形势的精辟分析与准确判断,提出了争取荆州和益州二地,利用魏国和吴国的矛盾,速成鼎足之势,然后得图中原,进而实现统一的方针。这段文字突出描写了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的盖世才能和惊人智慧,从而为他出山后的一切活动作了充分的铺垫。\n将开口扩大一毫米美国有一间生产牙膏的公司,产品优良,包装精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每年营业额蒸蒸日上。记录显示,前十年每年的营业增长率为10%~20%,令董事部雀跃万分。不过,业绩进入第十一年、第十二年及第十三年时,则停滞下来,每个月维持同样的数字。董事部对此三年业绩表现感到不满,便召开全国经理级高层会议,以商讨对策。\n会议中,有名年轻经理站起来,扬了扬手中的一张纸对董事部说:“我有个建议,若您要使用我的建议,必须另付我5万元!”总裁听了很生气地说:“我每个月都支付你薪水,另有红包奖励。现在叫你来开会讨论,你还要另外要求5万元。是否过分?”“总裁先生,请别误会。若我的建议行不通,您可以将它丢弃,一分钱也不必付。”年轻的经理解释说。“好!”总裁接过那张纸后,阅毕,马上签了一张5万元支票给那年轻经理。\n那张纸上只写了一句话:将现有的牙膏开口扩大1mm。总裁马上下令更换新的包装。试想,每天早上,每个消费者多用1mm的牙膏,每天牙膏的消费量将多出多少倍呢?这个决定,使该公司第十四年的营业额增加了32%。[点亮心烛]不要因为事务的微小而对它们置若罔闻,哪怕一个小小的契机也能创造奇迹!(成功来自于思想的跨越)\n单击图片进入“训练全程跟踪”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