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81 MB
- 2022-08-1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蜀道难李白\n学习目标通过对诗歌内容的分析,认识作者的观点态度,了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疏通字、词、句,领会诗歌内容,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欣赏诗中奇特生动的比喻,上天入地的丰富想像,夸张扬厉的惊奇笔法,流转华美的韵律。\n一、导入新课火车在蜿蜒的秦岭隧道穿行时,我们自然会惊叹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必然会想起入蜀“难于上青天”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今天,我们一起来读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一下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n秦岭终南山隧道口\n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就属于后者。\n蜀道中国画\n秦岭山脉\n秦岭终南山隧道\n二、作者与题旨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二十五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n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n题旨李白初到长安会见贺知章,出示《蜀道难》,博得“谪仙”雅号。《蜀道难》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作。诗人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创造出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n《蜀道难》的写作背景及目的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这首诗大约是开元十九年(731)李白初入长安之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n诗中极力描绘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表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n蜀道之一\n蜀道之二\n蜀道之三\n一叹蜀道之难——高(自古难行)难在隔绝(蜀道来历)←难在峻绝(蜀道高峻)二叹蜀道之难——险(自古可畏—劝阻)难在愁绝(景物凄清)←难在险绝(山水险恶)三叹蜀道之难——惨(战祸惨烈—告诫)难在危绝(剑阁险要)←难在惨绝(杀人惨景)三、整体感知\n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n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n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n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n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岩不可攀\n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n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n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树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n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n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n侧身西望长咨嗟\n1.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角度极言蜀道之难。点染神话色彩,引人入胜。从开山时作出的重大牺牲的角度言开辟蜀道的艰难。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n2.从山势高危的角度写蜀道之难。六龙回日冲波逆折黄鹤飞不过猿猱愁攀援\n3.从行人的角度写蜀道之难。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n4.从环境的角度烘托蜀道之难。“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旅愁和蜀道上悲凉荒寂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难。\n5.从风光奇险的角度写蜀道之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n剑阁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 化为狼与豺杀人如麻6.从现实的角度写蜀道之难。\n贯穿始终一唱三叹层层深入\n(一)内容解析第一部分(从诗开篇至“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词义点拨:①危:高。②于:比。③何:多么。④当:在。⑤钩连:沟通相连。诗歌的语言受押韵及平仄限制,词序有所颠倒,让学生指出哪些地方是颠倒的,应如何顺句。\n2.阅读点拨:第一层:“噫吁嚱······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豪放,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n第二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触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n第二部分(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1.词语点拨:①回: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②度:越过。③但:只。④从:跟随。⑤凋:使动用法,使······凋谢。\n2.阅读点拨:第一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险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试想想,山高得连善飞的黄鹤也不得飞度,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那山该有多高呢?人行走之难也就不言而喻了。\n第二层:“青泥何盘盘······以手抚膺坐长叹。”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描写青泥岭的难行,为写实。《元和郡县志》载: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为唐代入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n第三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这是当时的习惯说法。从长安入蜀,先要西行一段,然后南折。古人宏观的地理观念较淡,故而形成了这样的表达习惯。唐诗中写由长安入蜀而称“西去”的比比皆是,而称唐玄宗逃亡到蜀也称为“西巡”“西幸”或“西迁”。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干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n第三段部分(“连峰去天不盈尺”至篇末)1.词语点拨:①去:离。②盈:满。③倚:靠。④湍:急流。⑤砯:拟声词。⑥夫:人。⑦当:挡。⑧匪:同非。⑨朝······,夕······:互文见义。⑩长:深深。\n2.阅读点拨:第一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n第二层:“剑阁峥嵘而崔嵬······篇末。”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其后两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这是全诗的结语。主旨句第二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n(二)难点探究1.如何理解这首诗的主旨?提示:关于这首诗的立意,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一、为忧虑房琯、杜甫而作,认为作者写此诗是担心身为剑南节度使的严武会危害在蜀的房琯和杜甫;二、讽刺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入蜀,首倡者为给李白集作分类补注的元人肖士;三、讽刺四川军阀章仇兼琼;四、“即事成篇,别无寓意”,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和顾炎武《日知录》为代表。\n经今人研究,前三种说法,或于史实不符,或于时间不对,都很难成立。所以我们以第四种说法为基础,认为本诗的主题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纵观全诗,叙议结合,多扣诗题,看不出有什么言外之旨。如果说除了担心友人旅途艰险之外还有什么寓意的话,也不过是笼而统之地为友人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感到忧虑,这其中还掺杂了含蓄而执著的惜别之情。当然,也不能否认这其中有以蜀道喻世途艰难,功业难成的意思,不过要理解成处处有深意,就未免牵强附会了。\n2.如何把握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提示:《蜀道难》作为李白的成名作,其成就主要在于艺术方面。现存资料表明,李白没有由秦入蜀的经历,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沿长江东下,就再也没回去过。可见《蜀道难》纯系想象之辞,不过是借送友人入蜀,展开想象的翅膀,作了一番升天入地的艺术之旅。想象之丰富,比喻之奇特,笔法之夸张扬厉,韵律之流转华美,应该是本诗主要的艺术特色。\n前人也是多从这些方面来解读此诗的,如北宋欧阳修《太白戏圣俞》诗云:“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李白诗说:“太白七古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此殆天授,非人可及。”\n3.如何理解“西去”与“西望”?提示:巴蜀在秦陕的南面,本诗如何说“问君西游何时还”,如何说“侧身西望长咨嗟”?这是当时的习惯说法。从长安入蜀,先要西行一段,然后南折。古人宏观的地理观念比较淡薄,故而形成了这样的表达习惯。唐诗中写由长安入蜀而称“西去”的比比皆是,而称唐玄宗逃亡到蜀也称为“西巡”“西幸”或“西迁”。\n4.如何理解“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提示:课本中注释是一种解释,即“守关的将领倘若不是(自己的)亲信,就会变成叛乱者”,这样,把“狼与豺”理解为“比喻叛乱的人”,而“化为狼与豺”的就是指守关的将领了,这样理解比较曲折隐晦。另一种解释是,“狼与豺”比喻异类,“化为狼与豺”指死亡,即不复为人之意,其主语是“友人”。这种理解比较直接。\n5.如何理解“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几句诗的诗意?提示:这几句诗主要是用夸张的手法极写蜀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险恶,奉劝友人不可以久居,不是实指。诗歌的语言本来就有不惊人不足以为美的特点,杜甫就说过“语不惊人死不休”,他有些记山野景物的诗也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如“前有毒蛇后猛虎”(《发阆中》),“空荒咆熊罴,乳兽待人肉”(《课伐木》),“人虎半相居,相伤终两存”(《客居》)等。\n蜀道上修筑了高速公路\n蜀道之四\n蜀道之五\n蜀道之六\n\n蜀道变为盘山公路\n四、总结课文诗歌主题诗人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创造出了一个“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神奇艺术世界。\n写作艺术1.想象丰富,构思卓越。李白以他丰富的想象,卓越的艺术构思,纵横飞扬的辞采,创造出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可以说是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2.直抒情怀,极尽夸张。诗以惊叹发端,未语先嗟,直抒情怀。在极尽的夸张中,在叹词的前呼后拥中,实词“危”“高”得到了无以复加的渲染,给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树立了一个不同凡响的标格,具有先声夺人的气势。\n3.比喻奇特,夸张扬厉。把“狼与豺”比喻异类,“化为狼与豺”是指死亡,即不复为人之意,其主语是“友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几句诗是用夸张的手法极写蜀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险恶,奉劝友人不可以久居,不是实指。\n五、拓展延伸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①一水:亦作“二水”。\n(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参考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n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山中问答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①,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②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注】①碧山:又名白兆山,在今湖北安陆县境内。②窅然:深远的样子。\n【参考答案】(1)“笑而不答”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还带有神秘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人们思考的兴趣。“心自闲”既是诗人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2)诗人赞美了山的天然,反映了自己酷爱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表现出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的情调,抒发了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n想象是一切希望和灵感的源泉······\n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