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82 MB
  • 2022-08-11 发布

高中语文 第11课 师说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程门立雪视频\n师说韩愈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n作者及古文运动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万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因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突出成就,被后人尊为八大散文家之首。韩愈提倡儒家思想,他在文学上最大的功绩是倡导古文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传统,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古文的基础。\n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2、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n3、唐宋八大散文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实用散文的基础。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n解题1、课题的含义理解为“说说老师”对不对?“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的意思就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议”相比,随便些。\n字词注音句读(dòu)或不焉(fǒu)经传(zhuàn)从师(cóng)读书(dú)不能(bù)传道(chuán)从容(cóng)聃(dān)蟠(pán)苌弘(cháng)近谀(yú)贻(yí)冉(rǎn)潘(pān)长幼(zhǎng)须臾(yú)怡(yí)“不”通“否”。通假异读自读全文,读准下列字的读音:\n古之①学者②必有师。师者,所以③传道④受⑤业解惑⑥也。研读第一自然段①之:结构助词,的。可不译。③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里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④道:道理,此处指儒家的思想。⑤受:同“授”,传授。⑥惑: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n人非生而知之①者②,孰③能无惑?惑而④不从⑤师,其⑥为⑦惑也终不解矣。①生而知之: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而,连词,表承接。②者:语气助词,表停顿。③孰:疑问代词,谁。④而:连词,表转折关系。⑤从:跟从⑥其:指示代词,那,那些。⑦为:动词,成为。\n生乎①吾前,其闻②道也固先乎③吾,吾从而师之④;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⑤道也,夫⑥庸知⑦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⑧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⑨,师之所存也。①③乎:前者译为“在”,后者译为“比”。②闻:知道,懂得。④师之:以之为师。“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⑥夫:发语词。⑨所存:名词性词组,相当于“存在的地方”。\n1、人为什么要从师?2、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a学者必有师;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人非生而知之者。\n第一段背诵指导要从师古之学者必有师教师的职责——传道受业解惑从师的必要性择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n嗟乎,师道①之②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③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④,其下⑤圣人也亦远矣,而耻⑥学于师。是故圣益圣⑦,愚益愚,圣人之所以⑧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⑨皆出于此乎?②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耻:意动用法,以……为羞耻。⑧所以:……的原因。⑨其:语气副词,表揣度,大约.研读第二自然段:\n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①也,则耻师焉;惑矣!彼②童子之师,授之③书而习其④句读⑤者,非吾所谓传其⑥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⑦,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⑧焉,小学⑨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②彼:远指代词,那,那些。⑥其:指示代词,那,那些。指篇首提出的“道”“惑”。⑦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句,应是“不知句读”。之,宾语前置的标志。\n巫医乐师百工之①人,不耻相师②。士大夫之族③,曰师、曰弟子云者④,则群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⑦,今其智乃⑧反不能及,其⑨可怪也欤!①之:代词,这些。③之族:这类人。族,类。④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⑤群:名词作状语,成群地。⑩其:语气词。\n古之圣人——从师今之众人——耻师爱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耻学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耻相师其智乃反不及通过三组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圣益圣愚益愚小学大遗未见其明第二段:批判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反面论证从师师德必要性。感叹社会风气:师道不传久,三组对比抨击时弊理清思路纵比自比横比\n圣人无常师①。孔子师②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③徒④,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⑤,必有我师。”是故⑥弟子不必⑦不如师,师不必贤于⑧弟子,闻道⑨有先后,术业有专攻⑩,如是而已。研读第三自然段②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⑤行:走。⑥是故:所以。⑦不必:不一定。⑧于:介词,比。⑨闻道:懂得道理。\n第三段: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性以“万世师表”孔子为例十分典型一证“古之学者必有师”;二证“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三证“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四证“圣人无常师”。理清思路思考: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n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以贻之。古文:指先秦及秦汉散文。之:助词,凑足音节,不译。于:介词,可译为“被”。以:连词,表目的,译为“来”。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研读第四自然段\n思考题1、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2、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交代写作缘由:作师说赠李蟠\n全文结构梳理第一部分:从师的必要性。第二部分:论证不从师的危害。论证一: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纵比)论证二:择师教子与自身耻师对比(自比)论证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耻师对比(横比)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性。以“万世师表”孔子为例,增强说服力。第四部分: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和目的\n1、对比论证论证方法古之圣人——从师今之众人——耻师爱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耻学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耻相师其智乃反不及通过三组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圣益圣愚益愚小学大遗未见其明\n3、引用论证引用孔子的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说明从师学习的原则。2、举例论证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例说明从师的必要性。\n《师说》背诵指导概述要从师古之学者必有师教师的职责——传道受业解惑从师的必要性择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批评不从师三组对比抨击时弊古之圣人——今之众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爱其子——于其身也从师的范例圣人无常师——孔子写作的缘由(李蟠)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n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同学们,反思自己吧,让中华名族的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n再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