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 MB
- 2022-08-1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新知预习·巧设计名师课堂·一点通课堂小结·建通史基础等级发展等级重点诠释考点全解创新演练·大冲关\n\n\n\n\n一、“睁眼看世界”1.背景(1)鸦片战争前,清朝国势日衰,但统治者依然盲目自大,麻木不仁。(2)中国在中失败,惊醒了一批爱国知识分子。2.代表人物及思想(1):编译《四洲志》《华事夷言》,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鸦片战争林则徐\n(2)魏源:编成《》,这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书中提出了“”思想,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3)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形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并以此指导了。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n二、维新变法1.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1)原因: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一些有识之士突破了“”的限制。(2)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器物\n2.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发展(1)时间:19世纪90年代。(2)代表人物及主张:①康有为:出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认为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②梁启超:认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③谭嗣同: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号召人们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孔子改制考\n④严复:出版《》,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3.实践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一场维新变法运动,高潮是“百日维新”。4.意义(1)具有爱国性:维新派通过维新变法的方式,挽救民族危机,充满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天演论\n(2)具有进步性:维新派要求建立,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3)具有启蒙性:维新派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观念,具有启蒙意义。(4)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君主立宪制自由平等\n三、走向共和1.民主共和思想的提出(1)1894年,在“兴中会”誓词中首次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2)1903年,章太炎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发表《革命军》,宣传革命思想。孙中山\n(3)1905年,孙中山为中国同盟会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2.传播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大大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3.实践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辛亥革命,创建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思想得到初步实现。\n\n政治功绩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上反侵略斗争中的光辉一页,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第一次伟大胜利名人档案\n思想主张编辑《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籍,林则徐敢于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精神,受到人们高度赞扬,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历史地位是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物,中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n思想主张将西方资产阶级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在中国提出了兴民权、设议院、行君主立宪的思想,主张维新变法\n政治活动1895年,组织“公车上书”,和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不久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推动光绪帝开展“百日维新”;变法失败后,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历史地位近代中国维新变法的代表性人物,其思想奠定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上引起极大轰动,被称为“思想界之大飓风”\n1.魏源“师夷长技”的唯一目的是“制夷”,即抵抗外国侵略者。洋务派“师夷长技”的目的,首先是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其次是在与列强保持“和好”条件下,徐图自强。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这种意见是否有道理?请说明理由。\n提示:有一定道理,但没有看到二者的区别。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的思想,洋务派继承了这一思想,并付诸实践,开展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林则徐、魏源“师夷”的唯一目的是“制夷”,而洋务派“师夷”的目的首先是镇压农民起义,其次才是徐图自强。因此两者之间尽管有继承关系,但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n2.在《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来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的人称之为“挂羊头,卖狗肉”。康有为为什么利用传统的儒学权威来宣传变法道理?提示:(1)康有为主观上想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2)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导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始终弱小。(3)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他不可能同封建势力彻底决裂。\n\n\n\n一、全面认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的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不能混为一谈。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n(2)“中体西用”的思想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使之更趋系统化、纲领化,但是这一思想中的“中学”与“西学”的深入理解和运用,加之把西学的“用”嫁接到中学的“体”上,严重消弱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也直接决定了在此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洋务运动30多年“欲富而不强”的悲剧性结局。\n(3)19世纪末,它还与触及封建制度“体”“本”的更具现代意义的维新变法思想发生了不可避免的抵触,最终为维新变法思想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它所起到的承上启下和推进中国现代化的作用是不容抹煞的。\n1.1883年美国总统格兰特接受《纽约时报》采访,谈及自己在国外所遇到的四个最了不起的人分别是:法国首相甘贝特、德国首相俾斯麦、英国首相格兰斯顿和中国的李鸿章。格兰特推崇李鸿章最有可能是()A.他代表中国与美国签订了《望厦条约》B.第一个明确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C.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发起者之一D.最早支持中国赴美留学教育活动者\n解析:李鸿章有“东方俾斯麦”之称,而俾斯麦是使德意志统一和走上近代化道路的主要人物之一,李鸿章也是洋务运动的主将之一,而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故选C。答案:C\n二、维新派和洋务派之比较比较点洋务派维新派相同点历史背景中国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主要主张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思想渊源都是鸦片战争以来“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产物最终结果由于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都失败了\n比较点洋务派维新派不同点产生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太平天国运动尚未结束,国内阶级矛盾尖锐、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阶级属性有实力的中央地方官员组成,属于地主阶级一些开明绅士和爱国知识分子组成,属于资产阶级\n比较点洋务派维新派不同点政治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更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进行变法维新,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主张兴办官办工业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n比较点洋务派维新派不同点思想文化主张“中体西用”,单纯学习外国的制造技艺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n2.“若夫泰西立国之有本末,重学校,讲保民、养民、教民之道,议院以通下情,君不甚贵,民不甚贱……故其致强也有由。”体现这一观点的实践活动是()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C.预备立宪D.辛亥革命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有议院说明涉及政治制度,“君不甚贵”说明保留君主,因此和戊戌变法有关,所以应该选择B。答案:B\n\n\n[典题例析][例1](2011·北京高考)“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这部著述是()A.《海国图志》B.《资政新篇》C.《变法通议》D.《孔子改制考》\n[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此著作摒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拓宽了国人的视野,这与《海国图志》的特点一致,因此选A项。[答案]A\n[题组冲关]1.“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方今急边防,疲氓未息肩。苦心著此书,搜讨颇有年。”这是对下列哪本书的评价()\n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四洲志》简要叙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C项为黄宗羲所著,D项为顾炎武的著作,这两项属于明末清初反封建思想。答案:B\n2.(2012·慈溪期中)在比较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时,有人认为:“中国变了,但变的是皮毛,不变的是体制。跟着,日本也变了,但先变的是体制,然后是皮毛。”这里的“皮毛”是指什么()A.西方科学技术B.西方生活习俗C.西方经济制度D.西方教育制度\n解析:洋务运动使“中国变了,但变的是皮毛,不变的是体制”,表明洋务运动单纯学习西方的科技而没有改变封建制度。答案:A\n\n[典题例析][例2](2011·安徽高考)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n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n[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解答的关键在于提炼各则材料的含义,C项认为学习西方文化必须破除“中体西用”论设置的樊篱,以全方位的姿态吸取西方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因素。符合维新派学习西方技术同时学习西方制度的观点,符合题意,故选C项。A项体现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B项体现新文化运动的“以中济西”论;D项体现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的主张。[答案]C\n[题组冲关]3.梁启超在给康有为的信中写道:“中国数千年之腐败,其祸及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来,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而自由云者,正使人知其本性,而不受钳制于他人,今日非施此药,万不能愈此病”。其中“病”和“药”分别指()A.奴隶性;自由B.专制;共和C.奴隶性;科学D.腐败;民主\n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认为中国人的奴隶性指的是深受君主专制的压迫,而他主张兴民权,追求自由。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答案:A\n4.胡适在其创作的《归国杂感》里这样写道:“不到二十年前,那些老先生们……出了死力去驳康有为……我们今日也痛骂康有为,但二十年前的中国,骂康有为太新;二十年后的中国,却骂康有为太旧。”“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都批判康有为,是因为他()\nA.主张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无法体现劳动人民的普遍愿望B.倡导民主和科学,主张全盘西化C.坚持主张实行民主宪政,不符合当政者的愿望D.坚持主张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n解析:二十年前因康有为坚持君主立宪遭到顽固派的批判,而二十年后康有为固守君主立宪制,遭到革命派的批判,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n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三年来,泰西专以分中国为说,报章议论,公托义声,其分割之图,传遍大地,擘画详明,绝无隐讳。——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2: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救亡决定》\n材料3:康有为建议:“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梁启超《戊戌政变记》\n请回答:(1)据材料1分析康有为是在什么背景下上书的?(2)材料2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思想主张?(3)对比材料2和材料3,可以看出康有为的主张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变化?\n解析:本题通过康有为和梁启超的话来分析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观点,分析其观点的发展演变。第(1)、(2)问,材料1提出了改革的必要性;材料2主要指出了改革、变法是救亡的重要途径,要求实行变法;材料3指出变法的具体办法。第(3)问,通过材料2与材料3的对比应该看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妥协;在理解材料含义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即可。\n答案:(1)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强烈要求实行全面的维新变法。(3)材料2中主张全面改革变法;而材料3中却畏首畏尾,思想明显趋向保守,不敢主张废除旧衙门和罢免守旧大臣。原因:一是由于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二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所致。\n\n\n[文化上](1)受到鸦片战争失败的影响,中国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等开始向西方学习,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2)19世纪90年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3)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蓬勃兴起。\n[政治上](1)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同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2)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3)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农民阶级掀起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n[经济上](1)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入侵,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3)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末,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